张文仲又向应公说了之后的生活注意事项,心中也清楚这位老人家年事已高,多半不在意生死了。
离开泾阳县之后,张文仲回到了长安,就要急匆匆入宫去面见陛下,就见到了也同样才来到长安的李义府。
对方是驾着马车而来的,只是多看了一眼,张文仲便自顾自走入城中。
每当科举的时日,长安城都会比以往安静,就连朱雀大街上原本应该叫卖的商贩,也都拉着货物,不再大声呼喊。
酒肆内,也没了闹事的醉汉,也没人大声喧哗,所有人的情绪都被留在了这一次科举考试结束的时候。
一驾马车停在了长安城前,李义府从车辕上下来,随着下来的还有一对母子,正是骆宾王与骆母。
这孩子仰望着长安城的城门,道:“老师,这长安城好大呀。”
李义府穿着官服,留着短须,道:“你将来要入仕,这就是你人生最光辉的地方。”
骆宾王问道:“学生敢问老师的人生,最光辉的时候也在长安?”
李义府摇头道:“不在这里,在河西走廊。”
这一次是来长安城,是收到御史台的文书,待与朝中禀报了事宜之后,再回扬州。
其实也是特意安排的,想让骆宾王来看看科举的盛况。
骆宾王走累了,也没有走到朱雀大街的尽头。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见到了朱雀门前的队伍,那是一个个排着长队的学子。
十一岁的骆宾王望着远处的排队学子,心中向往,他好似看到了以后的自己,也会站在这个队伍中。
朱雀门前,王九思排在队伍后,准备依次进入朱雀门。
正在排着队伍,只见一个中年人朝着自己走来。
王九思注意到了来人,没有言语,就这么盯着。
来人穿着官服,待来到王九思身边,问道:“你怎么来长安科举了?”
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王德真,其实来了长安之后,才得知这个父亲在吏部任职吏部郎中,是五品官吏。
王九思低声道:“我靠自己科举,不用与你说。”
王德真欲言又止,只见儿子已走入了朱雀门,进入了科举考场,心中多有愧疚,这么多年疏忽了家人,现在儿子找来了,好像也不认自己了。
皇城内,一排排学子排列着,站在桌前,等着一声令下就可以答卷。
这一次科举的人数有一万六千人,是自贞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考试的学子从朱雀门一直排列到了承天门,如果坐在最前排,就能够看到承天门后方的太极殿吧。
王九思心中这么思量着,而后在朝中文吏的带领下来到自己的位置边。
刚站定,王九思才发现一旁的人是长安城享有盛誉的才子张柬之。
对方看似镇定自若,额前已有了不少汗水,就算是连续三年参加科举的人物,也很紧张。
后方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入皇城中,待王九思回头看去,身后是呜呜泱泱一大片的人,他们整齐站着,寂静无声。
今天朝中特地停了国事,朝中的官吏也腾出了位置,给诸多学子参加科举。
一万余人整齐排列在皇城中,甚至围绕了一个个官衙分成了几片。
每年科举,李承乾都会在城头上,看着科举顺利开始。
这一次站在城头上,场面更加的庞大,也更加的肃穆,皇城中守备森严,一个个监考的文官也站在这个庞大的如棋盘的考场中。
工部尚书徐孝德站在一旁,道:“陛下,来年恐怕要兴建考场,今年皇城内几经调整之后,才能容下如此多的学子。”
李承乾目光看着一个个的学子,道:“工部先拟定章程。”
“喏。”徐孝德刚应声,又道:“陛下,其实朝中也议论过,将学子们分批考试。”
“朕知道。”
徐孝德颔首,退到一旁不语,与岑文本站在一起。
诚如陛下所言,但还是坚持一次一场,考完即止,这也是陛下要求的。
今天的天气很晴朗,站在位置上的裴炎也稍稍抬头,他见到了站在承天门城墙上的人,虽说相隔很远,只能隐约看到身形,那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位新帝呢?
听说以前的承天门并没有这么高大,经过现在新帝让人又修建之后,承天门又高了一丈,宽了五尺。
一个时辰之后,当所有的学子依次站定,一声钟声响起,所有的学子当即坐下,开始了考试。
李承乾站在城门前,又看了片刻,便下了城墙。
今年的科举很漫长,从午时一直到傍晚时分才结束第一场。
狄仁杰终于完成了考卷上的内容,他拿着考卷交给了考官之后,回头看去,见到了有学子三三两两离开。
“可以离开了。”
听到考官的话语,狄仁杰这才回了回神,转身走出考场。
这一次的科举依旧是糊名的,狄仁杰默不作声在一旁文吏的目光下,一步步离开。
待来到朱雀门外,狄仁杰见到了晋王与纪王。
李治一手搭在他的肩膀,道:“考得如何?”
狄仁杰蹙眉道:“今年的科举题目很难,尤其是一篇论述教与民的策论,还要阐述未来数年的要领,当真是费尽心力。”
李慎望向朱雀门,道:“柬之兄还没出来吗?”
李治笑呵呵道:“平日里不好好看书,不好好学,多半是写不出来了。”
眼看天色已近黄昏,科举考场上学子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已答卷完毕了。
对绝大多数的学子来说,这一次的科举试题前所未有地难,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朝中会将治理问题,如此直白地放在考卷上,这大概是丞相之才,才能答的题吧。
在狄仁杰认为所谓的教与民,可以用很古典的方式来回答,毕竟只要你通读史书,也能够做出总结与论证的。
可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对大唐未来,也可以用现在京兆府与崇文馆的之策来阐述。
不多时最后一拨考试的学子出来了,狄仁杰见到了裴炎,也见到了卢照邻。
这两人走出考场后,便去了各自的住处。
众多学子也都是身心疲惫,张柬之走出来之后,便坐在了地上,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道:“好难。”
一起走出来的还有王九思,颜昭甫。
朱雀大街上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庆贺这一次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一共分三场,接连三天,数年的苦读就在这三天的考试中了。
狄仁杰带着晋王与纪王,还有张柬之回到家中。
推开家门便听到了家母与父亲的呵斥,这是家里经常发生的事,狄仁杰也习以为常了。
见状,李治低声道:“你娘也太凶悍了。”
狄仁杰请着三人进了院子,解释道:“自从爷爷过世之后,家母就一直责备家父。”
李慎好奇问道:“为何呢?”
狄仁杰又道:“当年家父奉爷爷之命来长安为官,当时温彦博老先生没有答应举荐,之后爷爷过世了,家父也没有在爷爷身边,还是家母戴孝来长安,告知了家父。”
“其实家母长年这么做也是为了家父好,其一有了家母的责备,也就没人会说家父不孝,只是子在外不知父,其二,为了管束家父,心有愧疚平日里简朴度日,其三……家父过得太好了,反而会有人议论的。”
言罢,狄仁杰领着三人已到了父母面前。
狄知逊行礼道:“晋王殿下,纪王殿下。”
狄仁杰道:“娘,孩儿带晋王与纪王来家里了,多准备一些饭菜。”
“知道了,知道了。”狄母看着几个孩子,笑盈盈地去忙活。
几人坐下来,张柬之询问着狄仁杰是如何作答的。
狄仁杰道:“我用的都是京兆府的学识,老师平日里教导了许多,对我来说也不是太难。”
张柬之颔首道:“我通读史书,多半也不会错的。”
李治道:“柬之,你准备落榜吧。”
张柬之垂头丧气道:“此番要是再落榜,在下恐怕不能与晋王,还有纪王一起玩闹了。”
李慎从袖子里拿出一颗橘子,一边剥着吃着,道:“其实你若是科举及第了,也不能与我们这般玩了,因你要支教两年,即便不用支教,也要去各地的卫府锻炼两年。”
闻言,张柬之不屑道:“六年都过来了,这两年算得了什么。”
李慎将剥开的橘子分给狄仁杰与李治,“这是关中种出来的橘子,司农寺让人种出来的,很酸。”
狄仁杰吃了一口,的确酸得脸色一苦,只有纪王殿下吃得似乎津津有味。
李治低声:“慎弟自小喜欢吃橘子,一吃就能吃一大篮子。”
李慎点头道:“正是,皇兄知道弟弟爱吃橘子,还特意让人在蜀中种了一片橘子树,我每年都吃不完。”
纪王说的皇兄自然就是现在的陛下。
其实陛下对晋王与纪王都很好,除了管束严格一些,想要什么都会给予,不论是弟弟妹妹,就连东阳公主要建设一个大医院,陛下一给就是三千亩地的公主封地。
还有晋王要造东西,并给了晋王许多工匠,都是少府监手艺极好的工匠。
几人用了晚饭之后,晋王与纪王就也回了王府,张柬之也回了家。
只不过在这天夜里,京兆府杜氏的宅邸内。
杜荷看着兄长杜构道:“现在可以将书捐给崇文馆了。”
杜构摇头道:“华阴县的杨氏也未将书籍交给崇文馆。”
杜荷劝道:“兄长,如今朝中政令都已下了。”
看着这个弟弟,杜构冷着脸道:“我是你的兄长!也是这杜家的家主,不用你来告诉老夫。”
杜荷稍稍退后一步,道:“兄长,今时不同往日了。”
“你也知今时不同往日,当年从商可将京兆杜氏的脸面放在眼里?”
杜荷气得直接掀翻了桌子。
杜构气得哆嗦,指着这个弟弟道:“来年你就与弘农杨氏成婚。”
杜荷低声道:“我有喜欢的人了,不用你指点。”
一旁还有杜家的子弟劝道:“杜荷公子,长兄如父……”
杜荷一挥衣袖,推开了左右的人,回头看向杜构道:“我京兆杜氏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言罢,杜荷就离开了。
杜构气得打砸着眼前的东西。
杜荷连夜离开了长安城,他来到渭南县以西的一片楼宇中,这里正在修建着技术院。
月光照在这片楼宇上,显得很静谧,也让杜荷的心安静了很多。
“听说你和杜家又翻脸了?”
听到身后的话语声,杜荷忽然自嘲一笑道:“经历的事不一样,成见也就不一样,兄长对我一直成见。”
“那是他迂腐。”
身后那女子的话语声很好听,至少杜荷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听的话语声。
她又道:“不说大唐的百年之计,未来数年间,将来的生产建设,都会以这里为中心。”
杜荷道:“但愿。”
“但愿?”那女子的话语声多了几分狐疑,道:“你花费了数年的心血才将种子种下,未来这里将会是最璀璨的地方,我不想因京兆杜氏,耽误了这里。”
杜荷回身,看着这个穿着一身男装的女子道:“对你来说,这一切都很简单。”
“不管是杜氏,还是这里,对我来说要摆平这件事很简单,甚至皇兄已在安排了。”
言罢,她翻身上马道:“我回去了。”
随着她策马离开,一群侍卫也跟着走了。
杜荷依旧望着这一片楼宇愣神不语。
皇宫内,李承乾正在看着书卷,这卷书又是郭骆驼送来的。
“陛下,太上皇有话送来。”
李承乾颔首道:“说。”
老内侍道:“说是长乐公主又去见杜荷了。”
李承乾又道:“父皇对朕的兄弟姐妹的私事这么看重吗?”
老内侍又是尴尬一笑。
李承乾道:“朕知道了,你早点休息吧。”
“喏。”
翌日,今天科举要进行第二场考试,杜构刚送几个京兆府杜氏的子弟去科举,正要转身离开,迎面就撞见了一个人。
“杜构,莱国公嫡子,承袭爵位的杜构公子?”
杜构警惕地看着来人,问道:“你是什么人。”
离开泾阳县之后,张文仲回到了长安,就要急匆匆入宫去面见陛下,就见到了也同样才来到长安的李义府。
对方是驾着马车而来的,只是多看了一眼,张文仲便自顾自走入城中。
每当科举的时日,长安城都会比以往安静,就连朱雀大街上原本应该叫卖的商贩,也都拉着货物,不再大声呼喊。
酒肆内,也没了闹事的醉汉,也没人大声喧哗,所有人的情绪都被留在了这一次科举考试结束的时候。
一驾马车停在了长安城前,李义府从车辕上下来,随着下来的还有一对母子,正是骆宾王与骆母。
这孩子仰望着长安城的城门,道:“老师,这长安城好大呀。”
李义府穿着官服,留着短须,道:“你将来要入仕,这就是你人生最光辉的地方。”
骆宾王问道:“学生敢问老师的人生,最光辉的时候也在长安?”
李义府摇头道:“不在这里,在河西走廊。”
这一次是来长安城,是收到御史台的文书,待与朝中禀报了事宜之后,再回扬州。
其实也是特意安排的,想让骆宾王来看看科举的盛况。
骆宾王走累了,也没有走到朱雀大街的尽头。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见到了朱雀门前的队伍,那是一个个排着长队的学子。
十一岁的骆宾王望着远处的排队学子,心中向往,他好似看到了以后的自己,也会站在这个队伍中。
朱雀门前,王九思排在队伍后,准备依次进入朱雀门。
正在排着队伍,只见一个中年人朝着自己走来。
王九思注意到了来人,没有言语,就这么盯着。
来人穿着官服,待来到王九思身边,问道:“你怎么来长安科举了?”
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王德真,其实来了长安之后,才得知这个父亲在吏部任职吏部郎中,是五品官吏。
王九思低声道:“我靠自己科举,不用与你说。”
王德真欲言又止,只见儿子已走入了朱雀门,进入了科举考场,心中多有愧疚,这么多年疏忽了家人,现在儿子找来了,好像也不认自己了。
皇城内,一排排学子排列着,站在桌前,等着一声令下就可以答卷。
这一次科举的人数有一万六千人,是自贞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考试的学子从朱雀门一直排列到了承天门,如果坐在最前排,就能够看到承天门后方的太极殿吧。
王九思心中这么思量着,而后在朝中文吏的带领下来到自己的位置边。
刚站定,王九思才发现一旁的人是长安城享有盛誉的才子张柬之。
对方看似镇定自若,额前已有了不少汗水,就算是连续三年参加科举的人物,也很紧张。
后方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入皇城中,待王九思回头看去,身后是呜呜泱泱一大片的人,他们整齐站着,寂静无声。
今天朝中特地停了国事,朝中的官吏也腾出了位置,给诸多学子参加科举。
一万余人整齐排列在皇城中,甚至围绕了一个个官衙分成了几片。
每年科举,李承乾都会在城头上,看着科举顺利开始。
这一次站在城头上,场面更加的庞大,也更加的肃穆,皇城中守备森严,一个个监考的文官也站在这个庞大的如棋盘的考场中。
工部尚书徐孝德站在一旁,道:“陛下,来年恐怕要兴建考场,今年皇城内几经调整之后,才能容下如此多的学子。”
李承乾目光看着一个个的学子,道:“工部先拟定章程。”
“喏。”徐孝德刚应声,又道:“陛下,其实朝中也议论过,将学子们分批考试。”
“朕知道。”
徐孝德颔首,退到一旁不语,与岑文本站在一起。
诚如陛下所言,但还是坚持一次一场,考完即止,这也是陛下要求的。
今天的天气很晴朗,站在位置上的裴炎也稍稍抬头,他见到了站在承天门城墙上的人,虽说相隔很远,只能隐约看到身形,那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位新帝呢?
听说以前的承天门并没有这么高大,经过现在新帝让人又修建之后,承天门又高了一丈,宽了五尺。
一个时辰之后,当所有的学子依次站定,一声钟声响起,所有的学子当即坐下,开始了考试。
李承乾站在城门前,又看了片刻,便下了城墙。
今年的科举很漫长,从午时一直到傍晚时分才结束第一场。
狄仁杰终于完成了考卷上的内容,他拿着考卷交给了考官之后,回头看去,见到了有学子三三两两离开。
“可以离开了。”
听到考官的话语,狄仁杰这才回了回神,转身走出考场。
这一次的科举依旧是糊名的,狄仁杰默不作声在一旁文吏的目光下,一步步离开。
待来到朱雀门外,狄仁杰见到了晋王与纪王。
李治一手搭在他的肩膀,道:“考得如何?”
狄仁杰蹙眉道:“今年的科举题目很难,尤其是一篇论述教与民的策论,还要阐述未来数年的要领,当真是费尽心力。”
李慎望向朱雀门,道:“柬之兄还没出来吗?”
李治笑呵呵道:“平日里不好好看书,不好好学,多半是写不出来了。”
眼看天色已近黄昏,科举考场上学子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已答卷完毕了。
对绝大多数的学子来说,这一次的科举试题前所未有地难,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朝中会将治理问题,如此直白地放在考卷上,这大概是丞相之才,才能答的题吧。
在狄仁杰认为所谓的教与民,可以用很古典的方式来回答,毕竟只要你通读史书,也能够做出总结与论证的。
可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对大唐未来,也可以用现在京兆府与崇文馆的之策来阐述。
不多时最后一拨考试的学子出来了,狄仁杰见到了裴炎,也见到了卢照邻。
这两人走出考场后,便去了各自的住处。
众多学子也都是身心疲惫,张柬之走出来之后,便坐在了地上,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道:“好难。”
一起走出来的还有王九思,颜昭甫。
朱雀大街上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庆贺这一次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一共分三场,接连三天,数年的苦读就在这三天的考试中了。
狄仁杰带着晋王与纪王,还有张柬之回到家中。
推开家门便听到了家母与父亲的呵斥,这是家里经常发生的事,狄仁杰也习以为常了。
见状,李治低声道:“你娘也太凶悍了。”
狄仁杰请着三人进了院子,解释道:“自从爷爷过世之后,家母就一直责备家父。”
李慎好奇问道:“为何呢?”
狄仁杰又道:“当年家父奉爷爷之命来长安为官,当时温彦博老先生没有答应举荐,之后爷爷过世了,家父也没有在爷爷身边,还是家母戴孝来长安,告知了家父。”
“其实家母长年这么做也是为了家父好,其一有了家母的责备,也就没人会说家父不孝,只是子在外不知父,其二,为了管束家父,心有愧疚平日里简朴度日,其三……家父过得太好了,反而会有人议论的。”
言罢,狄仁杰领着三人已到了父母面前。
狄知逊行礼道:“晋王殿下,纪王殿下。”
狄仁杰道:“娘,孩儿带晋王与纪王来家里了,多准备一些饭菜。”
“知道了,知道了。”狄母看着几个孩子,笑盈盈地去忙活。
几人坐下来,张柬之询问着狄仁杰是如何作答的。
狄仁杰道:“我用的都是京兆府的学识,老师平日里教导了许多,对我来说也不是太难。”
张柬之颔首道:“我通读史书,多半也不会错的。”
李治道:“柬之,你准备落榜吧。”
张柬之垂头丧气道:“此番要是再落榜,在下恐怕不能与晋王,还有纪王一起玩闹了。”
李慎从袖子里拿出一颗橘子,一边剥着吃着,道:“其实你若是科举及第了,也不能与我们这般玩了,因你要支教两年,即便不用支教,也要去各地的卫府锻炼两年。”
闻言,张柬之不屑道:“六年都过来了,这两年算得了什么。”
李慎将剥开的橘子分给狄仁杰与李治,“这是关中种出来的橘子,司农寺让人种出来的,很酸。”
狄仁杰吃了一口,的确酸得脸色一苦,只有纪王殿下吃得似乎津津有味。
李治低声:“慎弟自小喜欢吃橘子,一吃就能吃一大篮子。”
李慎点头道:“正是,皇兄知道弟弟爱吃橘子,还特意让人在蜀中种了一片橘子树,我每年都吃不完。”
纪王说的皇兄自然就是现在的陛下。
其实陛下对晋王与纪王都很好,除了管束严格一些,想要什么都会给予,不论是弟弟妹妹,就连东阳公主要建设一个大医院,陛下一给就是三千亩地的公主封地。
还有晋王要造东西,并给了晋王许多工匠,都是少府监手艺极好的工匠。
几人用了晚饭之后,晋王与纪王就也回了王府,张柬之也回了家。
只不过在这天夜里,京兆府杜氏的宅邸内。
杜荷看着兄长杜构道:“现在可以将书捐给崇文馆了。”
杜构摇头道:“华阴县的杨氏也未将书籍交给崇文馆。”
杜荷劝道:“兄长,如今朝中政令都已下了。”
看着这个弟弟,杜构冷着脸道:“我是你的兄长!也是这杜家的家主,不用你来告诉老夫。”
杜荷稍稍退后一步,道:“兄长,今时不同往日了。”
“你也知今时不同往日,当年从商可将京兆杜氏的脸面放在眼里?”
杜荷气得直接掀翻了桌子。
杜构气得哆嗦,指着这个弟弟道:“来年你就与弘农杨氏成婚。”
杜荷低声道:“我有喜欢的人了,不用你指点。”
一旁还有杜家的子弟劝道:“杜荷公子,长兄如父……”
杜荷一挥衣袖,推开了左右的人,回头看向杜构道:“我京兆杜氏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言罢,杜荷就离开了。
杜构气得打砸着眼前的东西。
杜荷连夜离开了长安城,他来到渭南县以西的一片楼宇中,这里正在修建着技术院。
月光照在这片楼宇上,显得很静谧,也让杜荷的心安静了很多。
“听说你和杜家又翻脸了?”
听到身后的话语声,杜荷忽然自嘲一笑道:“经历的事不一样,成见也就不一样,兄长对我一直成见。”
“那是他迂腐。”
身后那女子的话语声很好听,至少杜荷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听的话语声。
她又道:“不说大唐的百年之计,未来数年间,将来的生产建设,都会以这里为中心。”
杜荷道:“但愿。”
“但愿?”那女子的话语声多了几分狐疑,道:“你花费了数年的心血才将种子种下,未来这里将会是最璀璨的地方,我不想因京兆杜氏,耽误了这里。”
杜荷回身,看着这个穿着一身男装的女子道:“对你来说,这一切都很简单。”
“不管是杜氏,还是这里,对我来说要摆平这件事很简单,甚至皇兄已在安排了。”
言罢,她翻身上马道:“我回去了。”
随着她策马离开,一群侍卫也跟着走了。
杜荷依旧望着这一片楼宇愣神不语。
皇宫内,李承乾正在看着书卷,这卷书又是郭骆驼送来的。
“陛下,太上皇有话送来。”
李承乾颔首道:“说。”
老内侍道:“说是长乐公主又去见杜荷了。”
李承乾又道:“父皇对朕的兄弟姐妹的私事这么看重吗?”
老内侍又是尴尬一笑。
李承乾道:“朕知道了,你早点休息吧。”
“喏。”
翌日,今天科举要进行第二场考试,杜构刚送几个京兆府杜氏的子弟去科举,正要转身离开,迎面就撞见了一个人。
“杜构,莱国公嫡子,承袭爵位的杜构公子?”
杜构警惕地看着来人,问道:“你是什么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