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在空密集的纷飞,没有月亮,街道上格外的黑,,连常出来觅食的猫狗都躲到某个角落里酣睡,寒冷而凄清的春夜使人眷恋在家里不愿出来,家明亮的***和温馨的笑容是人们心灵最好的归宿。
李清的府门直到一更时才勉强换好,‘轰隆’一声沉重而又疲惫地关上了,这一天让所有人都精疲力竭,一盏一盏的灯都相继灭了,但后宅主房的灯依然亮着。
房间里灯光摇曳,弥漫着浓浓的药香,李清和帘儿守护在床边,两人都沉默无语地凝视着昏睡的小雨,她晚上已经醒来一次,喝了一碗药又睡着了。
“李郎,这新盐法是你想出来的吗?”沉默良久,帘儿忽然问道。
李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慢道:“你可是听到什么话了?”
帘儿叹了一口气,瞥了一眼小雨苦笑道:“上我家来闹事,这是街头泼皮所为,倒也罢了,可我听宋妹说,墟市里盐价涨得厉害,一夜间涨了三倍不止,最贵的还到了一百五十一斗,米价也跟着涨,原本三、四十一斗,现在也涨到了、七十,大街小巷的人都在说,这是户部李侍郎做的孽,我想,这户部姓李的侍郎难道还有别人吗?”
“你说得没错,这个新盐法确实是我推行,但还没有正式开始。现在市场上盐米涨价其实和我并无关系,都是些不良奸商趁机涨价。”
李清冷笑一声,道:“其实最早地原盐出来也只有七、、八一斗,上等盐也不过十,可最后到市场却卖到五十,在我们沙州还卖到八十,间的利都到哪里去了?还不是被盐商、权贵拿走了。”
他上前轻轻搂住妻的肩膀,柔声道:“我的新盐法就是要剥夺这部分人的暴利。官府以十从盐场里买来,再加价到三十卖给小盐商,扣去漕运,最后墟市的盐价也不过、七十,和现在差异并不大。”
帘儿仰望着丈夫的脸,忧心忡忡道:“我知道你不是害民之官。可我们也是从底层一点点拼搏出来的,你忘记仪陇县那个柳县令了吗?老百姓地命运还是掌握在这些基层官吏身上,你或许能管住京城,可那些小县里,你又能管得住吗?”
李清的眼闪过一丝忧虑,他用手去摸着下颌,随即转成坚决的态度,右手握拳打着左手的掌心,“管不住也要管!帘儿,你别看现在一派歌舞升平。其实这都是虚假的繁荣,开元盛世已经是昨日黄花。天宝以后,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财富都被当权者拿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百姓没有活路,只能卖身为奴,就说那庆王,他拥有地奴隶达万人,可他还不满足。贩卖私盐、囤积粮食,他们这些蛀虫早晚会将国家的根基蛀空。长此以往,野心者怎会不窥到机会、兴兵作乱,我从盐政入手,就是想为下一步的改革积累财政基础,只要手有钱,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事半功倍。”
帘儿似懂非懂,她呆呆仰视着李清,忽然一把搂住丈夫的腰,头紧紧贴在他胸前,情绪激动道:“盐价就是长上天我也不管,可你是我的丈夫,我就是担心你得罪那些权贵,他们肯定会对你下手,你若有个三长两短,我和孩儿可怎么办啊!”
李清将妻紧紧搂住,微笑着抚慰她道:“你放心!我也不是好惹的,我连吐蕃赞普都敢杀,还怕那些什么狗屁庆王、永王之流吗?若真将我惹恼了,我连他们也照收拾不误,大不了咱们回西域去,在那里就是另一个天!”
.
次日,天蒙蒙亮,李清便早起去了皇城,一路上到处是军队巡查,气氛颇为紧张,李清连连问了几人,都不知是何缘故。
自从李隆基搬到兴庆宫,每日的早朝便渐渐荒废,先是三日一朝,后改成五日,上元节后,早朝再没有过,只是大朝和外使来朝还能勉强保持。
每天一早,各部、寺、监的官员去署衙完成各自份内之事,而相国们则去兴庆宫政事堂和李隆基商议一些军国大事。
李清现在要去的地方不是户部,而是去吏部,他眼前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平抑盐价、推行盐法、接管盐源,但追根溯源,当务之急还是要组建盐铁使,没有人,他什么事也做不成,昨天第五琦给他地名单,不少人需要跨部门调用,这都需要通过吏部。
“哈!我就知道阳明今天会来找我。”
杨慎矜老远见到李清,笑呵呵地迎了上来,他拉着李清的手,上下直打量他,口连连念道:“还好!没有伤及人身。”
李清微一错愕,“怎么,昨天地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吗?”
杨慎矜捋须微微一笑,道:“别看长安城域广阔,但这种事流传却最快,听说今天一早已经有御史准备弹劾你当街行凶、胡乱捕人,等一会儿恐怕皇上就会问你此事。”
“慎矜兄如何知道皇上要见我?”
杨慎矜抬头看了看天色,望着李清笑道:“想必你还没有去户部吧!兴庆宫已经有旨传来,上午各部侍郎、卿令以上皆须到兴庆宫参加紧急会议,我正要出发,不如同去。”
二人上了杨慎矜的马车,车夫长鞭一甩,马车迅速启动,向南而而去。
“皇上地紧急会议可是为市场上盐粮价格暴涨一事?”马车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李清忽然问道。
杨慎矜沉重点了点头,“听说是就是为此事,昨天有几家粮铺被乱民所抢,连万年县县衙也受冲击,被烧掉一半,皇上震怒,命邢部、大理寺、御史台行大三司会审此案。”
说到此,杨慎矜斜望一眼李清,淡淡笑道:“恐怕今天阳明又要成大家所关注之人了。”
.
兴庆宫的政事堂内一片肃然,数十名大唐的重臣汇聚一堂,等待皇帝陛下的训话,昨日发生在京师的抢粮事件,事情虽小,却是李隆基登基以来的头一遭,意义十分重大,难怪陛下要大发雷霆,严查此案。
李林甫坐在上首,正和新任工部尚书李道复寒暄,但他的眼光却冷冷望着刚走进大堂地杨慎矜,他是和李清一起来,进门后却去向章仇兼琼问候,而不是自己,近来他也听说杨慎矜与章仇兼琼走得很近,很明显,此人是想改换门庭了,李林
’了一声,难道他不知道,背叛自己是什么下场吗
李道复却长身而起,慢慢走到李清身边,围着他走了一圈,忽然仰天一笑,“人生际遇竟是如此奇妙,李东主,别来无恙否?”
李清也哈哈一笑,笑容一收,盯着他冷冷道:“我该称你什么呢?李尚书、李刺史还是李司马,翻身不容易,再走错一步,恐怕就永劫不复,李尚书可要当心了。”
“哼!无知无识的小儿,我大唐当真是无人了!”
李清却不恼,瞥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李尚书,你的意思是说皇上昏庸,识人不明么?”
李道复惊得脸色煞白,看看左右无人,急低声道:“胡扯!我几时这样说了,你休要血口喷人!”
这时,一声轻脆的钟鸣,殿监一声长喝,“皇帝陛下驾到!”
众人纷纷停住交谈,站起身来,片刻,只见李隆基面沉似水,在数十名太监、宫女的簇拥下大步走来,端坐在龙椅上,众官跪下三呼万岁。
“罢了,众卿入座议事吧!”
众大臣起身,各自归位,李隆基轻轻咳嗽一声,语气沉重道:“朕登基已经三十五年,一向国泰民安,但昨日却发生了饥民抢粮事件,实在是让朕骇然,自古以来饥民抢粮便是国衰之兆,让朕羞愧不已。”
他锐利地目光扫了一眼众人。停在京兆尹李身上,冷冷道:“昨日之事,便由你先来解释吧!”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京兆尹李知道皇上找的是自己,他急忙低头匆匆出列,向李隆基长施一礼道:“回陛下的话,昨日长安骚乱主要集在兴化坊和西市一带,被抢粮铺五户、绸缎商铺.
不等他说完。李隆基却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朕问的是发生骚乱的根源,并非是问你损失。”
“是!”李偷偷瞟了一眼李清,缓缓道:“这次事件的起因是新盐法突然推出,引发民众恐慌,纷纷囤积盐。继续又波及米价,使米价上扬,最后引发了抢粮事件,臣已向江淮发出照会,要求紧急调粮进京,以平息米价。”
“调江淮之米?亏你想得出!”
李隆基重重哼了一声,“江淮之米进京,就算漕运也要二十天,能平息事态吗?传朕旨意,命太仓火速放粮五十万石。以平息京城米价。”
太府寺卿立刻领旨去办理放粮之事不提。
“至于你。”
李隆基对李冷然道:“新盐法推出,必然会有波动。但你却一点准备没有,以至发生了此祸。你罪责难脱,现调你为长沙刺史,这京兆尹一职由少尹杨国忠接任。”
李跪下磕了个头,黯然谢道:“臣知罪,谢陛下开恩!”
皇上的忽然任命让所有官员都不敢相信自己地耳朵,仅仅进京一年的杨国忠便从一个小小金吾卫参军事升为从三品的京兆尹,看来皇上对贵妃的迷恋已经不是一般的深,李林甫都忍不住闪过一丝嫉妒之色。同时也有一分警惕。
后面的杨国忠却轰然狂喜,京兆尹可是从三品之官。也就是说,他此刻终于超越李清,成为一个实权部门地正职,他双膝软软跪道,几乎是匍匐着爬过来,他连连叩头道:“臣谢陛下厚恩!”
李隆基轻轻摆了摆手,命他归列。目光一斜,落在了李清的身上,骚乱的根源还是落在盐政身上,这又非李清不能解决。
“李侍郎的新盐法推行不知进展如何?”
李清大步跨出朝班,拱身道:“回陛下的话,盐铁使的筹建臣已经了眉目。”
他从怀取出清册递上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臣以为人是第一重要,这是臣草拟的人员清单,请陛下批准。”
有太监上前接过,转交给李隆基,他只略略翻了翻,便提笔在上面签了字,交给杨慎矜道:“此事朕批了,吏部立刻办理调令。”
他又望了望李清继续道:“那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朕帮你解决?”
“回陛下问话,臣最担心的是地方上的阳奉阴违,钻盐法的空,不作为或趁机终饱私囊。”
李清地意思很明显,是要李隆基替他解决地方上之贯彻问题,这时,尚书右仆射陈希烈见皇上对李清言听计从,他再也忍不住,连连向李林甫施眼色,要他出面阻拦,不料李林甫对他的眼色仿佛视而不见。做了十几年地权相,李林甫心自然有数,哪些事可以反对,哪些事不能反对,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知道李隆基这样支持李清实在是因为国库空虚,皇上要钱心切,若他贸然出面反对,必然会引起李隆基对他地不满,反而得不偿失,他才不会这么傻呢!
“陛下,臣有话说!”班反对。
“臣以为现在当务之急是解决长安的危机,而不是地方,所以臣建议先出兵,查清长安各大商铺的盐粮存货,限价出卖。“
李清最反感地便是此人,自以为资历老,专摆臭架,他接过他的话又沉声道“摸清情况可以,但动武臣却反对,它虽然见效快,但后遗症严重,以后老百姓都会不相信朝廷。”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李清冷笑一声,答道:“长安的盐价米价暴涨无非是不良商人囤货居奇罢了,要平息它很容易,我只要见建常平仓,它们不卖我来卖,有常平仓的低价盐米倾销,他囤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关键还是地方上的贯彻。”
李隆基点了点头,他盯着陈希烈厉声道:“陈仆射,此事不需你多嘴,地方上确实需要监督执行,新盐法才能推行下去,工部尚书李道复、大理寺卿崔翘、御史丞张倚、户部左侍郎韦见素.
李隆基一连点了七个人的名字,等他们出列后,他才高声道:“朕命你们七人分行天下,给朕监督新盐法地实施,若有胆敢阳奉阴违者,无论是刺史还是长史,一概免职!”
.
李清的府门直到一更时才勉强换好,‘轰隆’一声沉重而又疲惫地关上了,这一天让所有人都精疲力竭,一盏一盏的灯都相继灭了,但后宅主房的灯依然亮着。
房间里灯光摇曳,弥漫着浓浓的药香,李清和帘儿守护在床边,两人都沉默无语地凝视着昏睡的小雨,她晚上已经醒来一次,喝了一碗药又睡着了。
“李郎,这新盐法是你想出来的吗?”沉默良久,帘儿忽然问道。
李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慢道:“你可是听到什么话了?”
帘儿叹了一口气,瞥了一眼小雨苦笑道:“上我家来闹事,这是街头泼皮所为,倒也罢了,可我听宋妹说,墟市里盐价涨得厉害,一夜间涨了三倍不止,最贵的还到了一百五十一斗,米价也跟着涨,原本三、四十一斗,现在也涨到了、七十,大街小巷的人都在说,这是户部李侍郎做的孽,我想,这户部姓李的侍郎难道还有别人吗?”
“你说得没错,这个新盐法确实是我推行,但还没有正式开始。现在市场上盐米涨价其实和我并无关系,都是些不良奸商趁机涨价。”
李清冷笑一声,道:“其实最早地原盐出来也只有七、、八一斗,上等盐也不过十,可最后到市场却卖到五十,在我们沙州还卖到八十,间的利都到哪里去了?还不是被盐商、权贵拿走了。”
他上前轻轻搂住妻的肩膀,柔声道:“我的新盐法就是要剥夺这部分人的暴利。官府以十从盐场里买来,再加价到三十卖给小盐商,扣去漕运,最后墟市的盐价也不过、七十,和现在差异并不大。”
帘儿仰望着丈夫的脸,忧心忡忡道:“我知道你不是害民之官。可我们也是从底层一点点拼搏出来的,你忘记仪陇县那个柳县令了吗?老百姓地命运还是掌握在这些基层官吏身上,你或许能管住京城,可那些小县里,你又能管得住吗?”
李清的眼闪过一丝忧虑,他用手去摸着下颌,随即转成坚决的态度,右手握拳打着左手的掌心,“管不住也要管!帘儿,你别看现在一派歌舞升平。其实这都是虚假的繁荣,开元盛世已经是昨日黄花。天宝以后,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财富都被当权者拿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百姓没有活路,只能卖身为奴,就说那庆王,他拥有地奴隶达万人,可他还不满足。贩卖私盐、囤积粮食,他们这些蛀虫早晚会将国家的根基蛀空。长此以往,野心者怎会不窥到机会、兴兵作乱,我从盐政入手,就是想为下一步的改革积累财政基础,只要手有钱,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事半功倍。”
帘儿似懂非懂,她呆呆仰视着李清,忽然一把搂住丈夫的腰,头紧紧贴在他胸前,情绪激动道:“盐价就是长上天我也不管,可你是我的丈夫,我就是担心你得罪那些权贵,他们肯定会对你下手,你若有个三长两短,我和孩儿可怎么办啊!”
李清将妻紧紧搂住,微笑着抚慰她道:“你放心!我也不是好惹的,我连吐蕃赞普都敢杀,还怕那些什么狗屁庆王、永王之流吗?若真将我惹恼了,我连他们也照收拾不误,大不了咱们回西域去,在那里就是另一个天!”
.
次日,天蒙蒙亮,李清便早起去了皇城,一路上到处是军队巡查,气氛颇为紧张,李清连连问了几人,都不知是何缘故。
自从李隆基搬到兴庆宫,每日的早朝便渐渐荒废,先是三日一朝,后改成五日,上元节后,早朝再没有过,只是大朝和外使来朝还能勉强保持。
每天一早,各部、寺、监的官员去署衙完成各自份内之事,而相国们则去兴庆宫政事堂和李隆基商议一些军国大事。
李清现在要去的地方不是户部,而是去吏部,他眼前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平抑盐价、推行盐法、接管盐源,但追根溯源,当务之急还是要组建盐铁使,没有人,他什么事也做不成,昨天第五琦给他地名单,不少人需要跨部门调用,这都需要通过吏部。
“哈!我就知道阳明今天会来找我。”
杨慎矜老远见到李清,笑呵呵地迎了上来,他拉着李清的手,上下直打量他,口连连念道:“还好!没有伤及人身。”
李清微一错愕,“怎么,昨天地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吗?”
杨慎矜捋须微微一笑,道:“别看长安城域广阔,但这种事流传却最快,听说今天一早已经有御史准备弹劾你当街行凶、胡乱捕人,等一会儿恐怕皇上就会问你此事。”
“慎矜兄如何知道皇上要见我?”
杨慎矜抬头看了看天色,望着李清笑道:“想必你还没有去户部吧!兴庆宫已经有旨传来,上午各部侍郎、卿令以上皆须到兴庆宫参加紧急会议,我正要出发,不如同去。”
二人上了杨慎矜的马车,车夫长鞭一甩,马车迅速启动,向南而而去。
“皇上地紧急会议可是为市场上盐粮价格暴涨一事?”马车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李清忽然问道。
杨慎矜沉重点了点头,“听说是就是为此事,昨天有几家粮铺被乱民所抢,连万年县县衙也受冲击,被烧掉一半,皇上震怒,命邢部、大理寺、御史台行大三司会审此案。”
说到此,杨慎矜斜望一眼李清,淡淡笑道:“恐怕今天阳明又要成大家所关注之人了。”
.
兴庆宫的政事堂内一片肃然,数十名大唐的重臣汇聚一堂,等待皇帝陛下的训话,昨日发生在京师的抢粮事件,事情虽小,却是李隆基登基以来的头一遭,意义十分重大,难怪陛下要大发雷霆,严查此案。
李林甫坐在上首,正和新任工部尚书李道复寒暄,但他的眼光却冷冷望着刚走进大堂地杨慎矜,他是和李清一起来,进门后却去向章仇兼琼问候,而不是自己,近来他也听说杨慎矜与章仇兼琼走得很近,很明显,此人是想改换门庭了,李林
’了一声,难道他不知道,背叛自己是什么下场吗
李道复却长身而起,慢慢走到李清身边,围着他走了一圈,忽然仰天一笑,“人生际遇竟是如此奇妙,李东主,别来无恙否?”
李清也哈哈一笑,笑容一收,盯着他冷冷道:“我该称你什么呢?李尚书、李刺史还是李司马,翻身不容易,再走错一步,恐怕就永劫不复,李尚书可要当心了。”
“哼!无知无识的小儿,我大唐当真是无人了!”
李清却不恼,瞥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李尚书,你的意思是说皇上昏庸,识人不明么?”
李道复惊得脸色煞白,看看左右无人,急低声道:“胡扯!我几时这样说了,你休要血口喷人!”
这时,一声轻脆的钟鸣,殿监一声长喝,“皇帝陛下驾到!”
众人纷纷停住交谈,站起身来,片刻,只见李隆基面沉似水,在数十名太监、宫女的簇拥下大步走来,端坐在龙椅上,众官跪下三呼万岁。
“罢了,众卿入座议事吧!”
众大臣起身,各自归位,李隆基轻轻咳嗽一声,语气沉重道:“朕登基已经三十五年,一向国泰民安,但昨日却发生了饥民抢粮事件,实在是让朕骇然,自古以来饥民抢粮便是国衰之兆,让朕羞愧不已。”
他锐利地目光扫了一眼众人。停在京兆尹李身上,冷冷道:“昨日之事,便由你先来解释吧!”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京兆尹李知道皇上找的是自己,他急忙低头匆匆出列,向李隆基长施一礼道:“回陛下的话,昨日长安骚乱主要集在兴化坊和西市一带,被抢粮铺五户、绸缎商铺.
不等他说完。李隆基却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朕问的是发生骚乱的根源,并非是问你损失。”
“是!”李偷偷瞟了一眼李清,缓缓道:“这次事件的起因是新盐法突然推出,引发民众恐慌,纷纷囤积盐。继续又波及米价,使米价上扬,最后引发了抢粮事件,臣已向江淮发出照会,要求紧急调粮进京,以平息米价。”
“调江淮之米?亏你想得出!”
李隆基重重哼了一声,“江淮之米进京,就算漕运也要二十天,能平息事态吗?传朕旨意,命太仓火速放粮五十万石。以平息京城米价。”
太府寺卿立刻领旨去办理放粮之事不提。
“至于你。”
李隆基对李冷然道:“新盐法推出,必然会有波动。但你却一点准备没有,以至发生了此祸。你罪责难脱,现调你为长沙刺史,这京兆尹一职由少尹杨国忠接任。”
李跪下磕了个头,黯然谢道:“臣知罪,谢陛下开恩!”
皇上的忽然任命让所有官员都不敢相信自己地耳朵,仅仅进京一年的杨国忠便从一个小小金吾卫参军事升为从三品的京兆尹,看来皇上对贵妃的迷恋已经不是一般的深,李林甫都忍不住闪过一丝嫉妒之色。同时也有一分警惕。
后面的杨国忠却轰然狂喜,京兆尹可是从三品之官。也就是说,他此刻终于超越李清,成为一个实权部门地正职,他双膝软软跪道,几乎是匍匐着爬过来,他连连叩头道:“臣谢陛下厚恩!”
李隆基轻轻摆了摆手,命他归列。目光一斜,落在了李清的身上,骚乱的根源还是落在盐政身上,这又非李清不能解决。
“李侍郎的新盐法推行不知进展如何?”
李清大步跨出朝班,拱身道:“回陛下的话,盐铁使的筹建臣已经了眉目。”
他从怀取出清册递上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臣以为人是第一重要,这是臣草拟的人员清单,请陛下批准。”
有太监上前接过,转交给李隆基,他只略略翻了翻,便提笔在上面签了字,交给杨慎矜道:“此事朕批了,吏部立刻办理调令。”
他又望了望李清继续道:“那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朕帮你解决?”
“回陛下问话,臣最担心的是地方上的阳奉阴违,钻盐法的空,不作为或趁机终饱私囊。”
李清地意思很明显,是要李隆基替他解决地方上之贯彻问题,这时,尚书右仆射陈希烈见皇上对李清言听计从,他再也忍不住,连连向李林甫施眼色,要他出面阻拦,不料李林甫对他的眼色仿佛视而不见。做了十几年地权相,李林甫心自然有数,哪些事可以反对,哪些事不能反对,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知道李隆基这样支持李清实在是因为国库空虚,皇上要钱心切,若他贸然出面反对,必然会引起李隆基对他地不满,反而得不偿失,他才不会这么傻呢!
“陛下,臣有话说!”班反对。
“臣以为现在当务之急是解决长安的危机,而不是地方,所以臣建议先出兵,查清长安各大商铺的盐粮存货,限价出卖。“
李清最反感地便是此人,自以为资历老,专摆臭架,他接过他的话又沉声道“摸清情况可以,但动武臣却反对,它虽然见效快,但后遗症严重,以后老百姓都会不相信朝廷。”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李清冷笑一声,答道:“长安的盐价米价暴涨无非是不良商人囤货居奇罢了,要平息它很容易,我只要见建常平仓,它们不卖我来卖,有常平仓的低价盐米倾销,他囤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关键还是地方上的贯彻。”
李隆基点了点头,他盯着陈希烈厉声道:“陈仆射,此事不需你多嘴,地方上确实需要监督执行,新盐法才能推行下去,工部尚书李道复、大理寺卿崔翘、御史丞张倚、户部左侍郎韦见素.
李隆基一连点了七个人的名字,等他们出列后,他才高声道:“朕命你们七人分行天下,给朕监督新盐法地实施,若有胆敢阳奉阴违者,无论是刺史还是长史,一概免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