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确实是一个脑袋被驴踢了的家伙!
关于她父亲对郑浪之的评价,郑书笙基本表示同意。
郑浪之,姓郑名经字浪之,是郑氏去年秋试新中的一名举子。
按理说,既然能中举,那应该跟傻没关系,要知道,不管是在哪年哪月,中举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就以大夏国为例。
大夏共有44州145郡,光是豫州,去年参加乡试的秀才就多达800多人,最终中举的仅15人,其中荥阳郡包括郑浪之在内仅三人。
一个万里挑一的读书人,跟傻又有啥关系?
此事还得从头说起。
说起来,郑浪之此人的身世还蛮波折的。
论出身,他仅是郑氏家族六房的一名旁系,在整个郑氏里已属于边缘中的边缘的那种,因此家庭背景谈不上有多好,也就仗着郑氏的姓氏,还能分得十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比普通寒门强不到哪里去。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别说中举,就算是中秀才都很难很难。
这就不得不再说说郑氏的祖训。
按郑氏祖训,凡郑氏族人,凡郑氏旗下子弟,无论直系旁系,都有资格世世代代享受郑氏的教育扶持,但凡族人中有资质者,无论家道如何,家族都必须确保他能获得青云直上的教育条件。
为此,郑氏开办了规模极为完善的族学教育,在荥阳各地,但凡有郑氏族人聚居子弟,必有家族开办的启蒙私塾,然后在各县,必有郑氏学堂,负责接收启蒙私塾中的佼佼者。
再然后,郑氏学堂中的佼佼者,一旦能县试中童生,就会被集中到荥阳郡来,接受郑氏精学的精华教育,向秀才、举人、进士之位发起冲击。
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所有的开支,都是由郑氏族产收益来承担。
这也正是郑氏屹立数百年不倒,人才辈出,位列三公九卿之人多达十来个的真正原因。
而郑经,就是郑氏族学的受益者。
从小聪慧过人的郑经自己倒也算是争气,五岁进启蒙私塾,八岁就升到了县里的郑氏学堂,然后十四岁就中了童生,来到了荥阳的郑氏精学,再然后就是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
单从求学经历来看,这上升速度,绝对称得上是顺风顺水,在整个郑氏的年轻一辈里也极为罕见。
只不过与其求学顺利相对的,则是命运的坎坷。
就在郑经十岁那年,遇灾年大水,黄河两岸决堤,家在黄河边的郑经一家也一并被湮没,其父母及弟妹都不幸遇难,唯有正在城里郑氏学堂读书的郑经幸免,但却沦为了一名孤儿。
也好在这不仅没有挫其心志,反而让他奋发图强,一路高升中举,成为了郑氏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只是谁也没料到,中举后的郑经竟然还会有波折。
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在成为举人之前,郑经的日子是过得比较艰难的。
在中举之前,他在读书方面虽有家族的扶持,但吃的是私塾里的大锅饭,住的是私塾里的通铺,读书之余,也还得帮私塾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比如说帮先生抄抄诗文之类的。
到中了秀才之后,情况会稍稍好点,比如说杂活之类的用不着他干了,但却得开始兼任郑氏精学里的启蒙老师,来给直系子弟进行幼童启蒙教育,再加上家中传下来的那十几亩地的放租收入,才有条件去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花费颇高的六艺。
真正改变命运是在中举之后。
按照朝廷的规定,士子在中举之后,即可享受两百亩地的免税资格,以让举子有足够的收入来支撑学业。
而郑氏对待族中的举子,则更是大方。
比如说,郑经一中举,立即就有两百亩良田直接划归到了他名下,啥都不用他管,大部分的放租收益就归他。
再比如说,原来的他还得住在学堂里,可是在中了举之后,家族就为他在荥阳城内最好的位置安排了府邸,还帮他请上了家仆、书童之类的,让他摇身一变,变成了举人老爷,再也用不着为琐事和开支而操心。
至于诗书精进,六艺加深之类的,就更是不用提了,家族直接为他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来为他在日后的会试、殿试中金榜题名助上一臂之力,向郑氏未来的三公九卿之位发起冲击。
数百年以来,郑氏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这么运作的。
可以说,中举后的郑经,已经算得上是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羡慕的名门高士了,若是日后真能高中,那他更是能摇身一变,从旁系变成郑氏的直系,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能在郑氏的庇护之下享受荣华富贵。
可这家伙的命运偏偏却是充满了波折。
就在上月,这家伙在练习骑术时,竟然从马上摔了下来,并且脑袋还被马踢了一脚,昏迷了三天才被救醒过来。
变化就发生在他被救醒了之后。
去地狱走了一遭回来后的郑经,人倒是无大碍,但整个人却像变了似的,变得不不怎么愿意跟人打交道,而是一头又扎进了私塾中的藏书馆。
这一扎就是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之后,郑经从藏书馆出来了,但他一出来,就是向家族请辞,说是要离开荥阳城,准备去游学天下,然后赶在后年之前赴京赶考。
还说什么“圣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天下那么大,不趁年轻出去看看就晚了”之类的可笑话。
游学天下?
搞笑吧?
游学天下那种事,是请不起名师的普通士子才会去干的事好吧,游学的那点收获,又哪里比得上多位名师的精心辅导?
“那家伙脑袋绝对是被驴踢了!”
这是在郑温劝阻不成后的原话,也恰好被郑书笙给听到了。
那家伙脑袋确实是被驴踢了!
准确地来说,是被马踢了。
踢傻了!
郑书笙也是这么认为的。
要知道,会试每三年一次,每次都有数千举子参加,而录取者不到三百人,因此哪怕郑经在荥阳还算是有点小才,可若是不进行专业训练的话,高中的可能性真不大。
只不过现在,郑浪之是不是傻了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家伙今天应该是来辞行的,很可能会在一两天之内离开荥阳。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想方设法跟着他一起走?就算是逃婚,路上有个伴是不是会安全一点?
郑书笙脑袋里瞬间就冒出这样一念头。
也就在此时,之前离去的管家又从照壁闪身出来,身后还跟着一年轻书生及一书童。
郑浪之来了!
郑书笙连忙迈开了脚步,走向了院子,佯装欣赏起含苞未放的花骨朵来。
“大小姐好。”
在错身的那一瞬间,身上还有着郑氏家族优秀遗传基因的郑浪之倒是跟她打了个招呼,很有礼貌的样子,也并不像真傻了的模样。
唉,要是沈家浪荡子有他那才貌,我又哪用得着逃婚啊?
一声叹息之后,郑书笙又停下了脚步,再次摄手摄脚地回到了厅堂门边,再次偷听了起来。
关于她父亲对郑浪之的评价,郑书笙基本表示同意。
郑浪之,姓郑名经字浪之,是郑氏去年秋试新中的一名举子。
按理说,既然能中举,那应该跟傻没关系,要知道,不管是在哪年哪月,中举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就以大夏国为例。
大夏共有44州145郡,光是豫州,去年参加乡试的秀才就多达800多人,最终中举的仅15人,其中荥阳郡包括郑浪之在内仅三人。
一个万里挑一的读书人,跟傻又有啥关系?
此事还得从头说起。
说起来,郑浪之此人的身世还蛮波折的。
论出身,他仅是郑氏家族六房的一名旁系,在整个郑氏里已属于边缘中的边缘的那种,因此家庭背景谈不上有多好,也就仗着郑氏的姓氏,还能分得十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比普通寒门强不到哪里去。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别说中举,就算是中秀才都很难很难。
这就不得不再说说郑氏的祖训。
按郑氏祖训,凡郑氏族人,凡郑氏旗下子弟,无论直系旁系,都有资格世世代代享受郑氏的教育扶持,但凡族人中有资质者,无论家道如何,家族都必须确保他能获得青云直上的教育条件。
为此,郑氏开办了规模极为完善的族学教育,在荥阳各地,但凡有郑氏族人聚居子弟,必有家族开办的启蒙私塾,然后在各县,必有郑氏学堂,负责接收启蒙私塾中的佼佼者。
再然后,郑氏学堂中的佼佼者,一旦能县试中童生,就会被集中到荥阳郡来,接受郑氏精学的精华教育,向秀才、举人、进士之位发起冲击。
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所有的开支,都是由郑氏族产收益来承担。
这也正是郑氏屹立数百年不倒,人才辈出,位列三公九卿之人多达十来个的真正原因。
而郑经,就是郑氏族学的受益者。
从小聪慧过人的郑经自己倒也算是争气,五岁进启蒙私塾,八岁就升到了县里的郑氏学堂,然后十四岁就中了童生,来到了荥阳的郑氏精学,再然后就是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
单从求学经历来看,这上升速度,绝对称得上是顺风顺水,在整个郑氏的年轻一辈里也极为罕见。
只不过与其求学顺利相对的,则是命运的坎坷。
就在郑经十岁那年,遇灾年大水,黄河两岸决堤,家在黄河边的郑经一家也一并被湮没,其父母及弟妹都不幸遇难,唯有正在城里郑氏学堂读书的郑经幸免,但却沦为了一名孤儿。
也好在这不仅没有挫其心志,反而让他奋发图强,一路高升中举,成为了郑氏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只是谁也没料到,中举后的郑经竟然还会有波折。
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在成为举人之前,郑经的日子是过得比较艰难的。
在中举之前,他在读书方面虽有家族的扶持,但吃的是私塾里的大锅饭,住的是私塾里的通铺,读书之余,也还得帮私塾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比如说帮先生抄抄诗文之类的。
到中了秀才之后,情况会稍稍好点,比如说杂活之类的用不着他干了,但却得开始兼任郑氏精学里的启蒙老师,来给直系子弟进行幼童启蒙教育,再加上家中传下来的那十几亩地的放租收入,才有条件去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花费颇高的六艺。
真正改变命运是在中举之后。
按照朝廷的规定,士子在中举之后,即可享受两百亩地的免税资格,以让举子有足够的收入来支撑学业。
而郑氏对待族中的举子,则更是大方。
比如说,郑经一中举,立即就有两百亩良田直接划归到了他名下,啥都不用他管,大部分的放租收益就归他。
再比如说,原来的他还得住在学堂里,可是在中了举之后,家族就为他在荥阳城内最好的位置安排了府邸,还帮他请上了家仆、书童之类的,让他摇身一变,变成了举人老爷,再也用不着为琐事和开支而操心。
至于诗书精进,六艺加深之类的,就更是不用提了,家族直接为他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来为他在日后的会试、殿试中金榜题名助上一臂之力,向郑氏未来的三公九卿之位发起冲击。
数百年以来,郑氏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这么运作的。
可以说,中举后的郑经,已经算得上是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羡慕的名门高士了,若是日后真能高中,那他更是能摇身一变,从旁系变成郑氏的直系,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能在郑氏的庇护之下享受荣华富贵。
可这家伙的命运偏偏却是充满了波折。
就在上月,这家伙在练习骑术时,竟然从马上摔了下来,并且脑袋还被马踢了一脚,昏迷了三天才被救醒过来。
变化就发生在他被救醒了之后。
去地狱走了一遭回来后的郑经,人倒是无大碍,但整个人却像变了似的,变得不不怎么愿意跟人打交道,而是一头又扎进了私塾中的藏书馆。
这一扎就是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之后,郑经从藏书馆出来了,但他一出来,就是向家族请辞,说是要离开荥阳城,准备去游学天下,然后赶在后年之前赴京赶考。
还说什么“圣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天下那么大,不趁年轻出去看看就晚了”之类的可笑话。
游学天下?
搞笑吧?
游学天下那种事,是请不起名师的普通士子才会去干的事好吧,游学的那点收获,又哪里比得上多位名师的精心辅导?
“那家伙脑袋绝对是被驴踢了!”
这是在郑温劝阻不成后的原话,也恰好被郑书笙给听到了。
那家伙脑袋确实是被驴踢了!
准确地来说,是被马踢了。
踢傻了!
郑书笙也是这么认为的。
要知道,会试每三年一次,每次都有数千举子参加,而录取者不到三百人,因此哪怕郑经在荥阳还算是有点小才,可若是不进行专业训练的话,高中的可能性真不大。
只不过现在,郑浪之是不是傻了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家伙今天应该是来辞行的,很可能会在一两天之内离开荥阳。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想方设法跟着他一起走?就算是逃婚,路上有个伴是不是会安全一点?
郑书笙脑袋里瞬间就冒出这样一念头。
也就在此时,之前离去的管家又从照壁闪身出来,身后还跟着一年轻书生及一书童。
郑浪之来了!
郑书笙连忙迈开了脚步,走向了院子,佯装欣赏起含苞未放的花骨朵来。
“大小姐好。”
在错身的那一瞬间,身上还有着郑氏家族优秀遗传基因的郑浪之倒是跟她打了个招呼,很有礼貌的样子,也并不像真傻了的模样。
唉,要是沈家浪荡子有他那才貌,我又哪用得着逃婚啊?
一声叹息之后,郑书笙又停下了脚步,再次摄手摄脚地回到了厅堂门边,再次偷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