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巫蛊受害之人多达数十万,史称‘巫蛊之祸’,武帝对其太子其实相当喜爱,早早便立其为储,武帝也倾力培养,却因晚年迷信鬼神巫蛊之事,逼得太子起兵,父子反目!”
“纵使武帝后来醒悟,修思子宫,建归来望思之台,也已无用,人一旦死去,便不会再活过来。后世有一笑谈,说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一个完整的太子……”
这话引起了嬴政极大的兴趣,但这四个千古一帝中不会还有他吧,其他三个莫非是大汉武帝、大唐太宗,以及明洪武?
被后人认为是千古一帝,始皇很高兴,可这个笑谈,始皇不喜欢,什么叫作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完整的一个太子?
胡说,他压根儿就没立太子,扶苏虽为长子,是最有可能为储君的公子,但也没被他正式立为储君,怎么能算在其中?
李念道:“四个千古一帝分别是陛下、大汉武帝、大唐太宗、大明洪武,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陛下没立太子,武帝太子兵败自尽,太宗皇帝太子被贬为庶民,洪武帝太子病逝。”
听到李念的话后,嬴政心里却有种特别的舒坦,朕的扶苏虽然死了,但另几位也没好到哪去,也就洪武帝的太子好些,武帝太子之事已经听过,那大唐太宗的太子被贬为庶民,一听就很有故事,有空也得让李念这小子讲讲。
说完这则笑谈,李念继续道:“武帝晚年也知道自己的过失,遣散方士,停止求仙,治国之策从‘尚功’转变为‘守文’,不再向外征战,而是鼓励休养生息。然此时的武帝已走到了生命尽头!”
“后元二年,这位在位半个世纪、有功有过的大汉帝王离世,由其子刘弗陵继帝位。”
听到李念说武帝离世,蒙恬三人颇有些唏嘘,仿佛真看到有一位垂垂老矣的帝王迈步走入名为历史的尘土中,岁月无情,再强势英明的帝王也会老迈,被时光掩埋。
嬴政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归于岁月,只是到那时,后人又会如何评说于他?
“刘弗陵为武帝幼子,继位时才八岁!”
嬴政皱眉道:“除太子和此子外,武帝便无其余子嗣?”
让一个八岁的稚子当皇帝,幼主临朝,就不怕出了事,像被权臣架空,像被毒害?以武帝的智慧不该做出这种选择。
李念道:“有,但武帝没选他们。武帝儿子并不算多,其立太子很早,又对太子倾力培养,几乎没考虑过培养其他儿子,等太子起兵自尽后,武帝突然发现他没储君了,而那时武帝迟暮,再想重头培养一位合格的储君,已经来不及了。”
“武帝还活着的几个儿子中,昌邑王刘髆因刘屈氂之事被武帝踢出了储君之列,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本有可能为储君,但两人过于着急想当太子,甚至主动自荐。”
“而这种事落在武帝眼里便是不知礼,他可以给,但儿子们不能主动要,且武帝可能还觉得这两儿子在逼他,认为如今太子已死,武帝除了他们没得选,总不能选幼弟刘弗陵吧?”
“加之,武帝觉得这两位‘望之不似人君’,将大汉交到他们手中,那还得了?”
“于是,武帝便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并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帝刘弗陵,直至其年长亲政,为防止刘弗陵经历他登基后遇到过的后宫干政,杀刘弗陵生母赵婕妤!”
“大汉一朝,后宫曾多次干政,如吕后,如景帝之母窦太后,如武帝之母王太后,武帝刚登基时也曾被后宫干政所扰,遂于死前先杀刘弗陵生母,以绝后患。”
这是从沛公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心中无女人,治国自然神,除“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你说是吧,刘病已?
“刘弗陵虽为皇帝,但太过年幼,朝中大权实为四位托孤大臣所掌,然金日磾先病逝,在除掉上官桀、桑弘羊,霍光独揽大权,朝中政事全由大将军霍光决定。”
这霍光妥妥的权臣,该不会在之后想要谋朝篡位吧?但大汉在刘弗陵之后还有皇帝,霍光倘若谋逆,也应当未成。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弟,颇受武帝器重。由于武帝在位时多次征战,且在晚年一番折腾,使得大汉国力衰弱,民生凋敝,霍光和刘弗陵采取文景二帝时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大汉的国力又开始恢复。”
“在这段时日,大汉与匈奴也和平下来,这是一段相对和平安宁的年月。”
武帝都已经死了,匈奴居然还在,像怎么打也打不死一样,蒙恬着实难将这个匈奴和现在与大秦建交的那个匈奴联系在一起。
“然而未等刘弗陵掌权亲政,其于二十一岁便因病离世,八岁登基,在位十三年,虽为皇帝,却无太多功业,但其亦无大过。”
“因而被后世一些人列于大汉连续的七位明君之一,其死后得谥‘孝昭皇帝’,称汉昭帝。”
嬴政、蒙恬、蒙毅算是彻底明白了,大汉这连续七位明君的挑选可真够宽松的,其中确实有如汉高、汉文、汉武这等功业甚大的帝王,但也有如刘弗陵这种水分含量有点多的帝王。
要按这种标准,大秦也完全可以说连续出了数代贤王,在惠文王之后的诸王不贤?要是他们不贤,大秦能有今日?
“汉昭帝离世时才二十一岁,而其皇后更才十四五岁,没有留下子嗣。然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便迎立了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这霍光居然没自己上位,反而迎立了一个新帝?
这又不是吕后离世时,不少刘氏王还在,且实力不错,周勃、陈平等人根本不可能篡位。
此时的刘氏诸王已被武帝大削过,实力不复当年,且霍光执掌朝政十多年,党羽必定遍布朝野内外,其想篡位,应是不难,莫非霍光是想迎立一个幼帝,然后再设法上位?
“纵使武帝后来醒悟,修思子宫,建归来望思之台,也已无用,人一旦死去,便不会再活过来。后世有一笑谈,说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一个完整的太子……”
这话引起了嬴政极大的兴趣,但这四个千古一帝中不会还有他吧,其他三个莫非是大汉武帝、大唐太宗,以及明洪武?
被后人认为是千古一帝,始皇很高兴,可这个笑谈,始皇不喜欢,什么叫作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完整的一个太子?
胡说,他压根儿就没立太子,扶苏虽为长子,是最有可能为储君的公子,但也没被他正式立为储君,怎么能算在其中?
李念道:“四个千古一帝分别是陛下、大汉武帝、大唐太宗、大明洪武,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陛下没立太子,武帝太子兵败自尽,太宗皇帝太子被贬为庶民,洪武帝太子病逝。”
听到李念的话后,嬴政心里却有种特别的舒坦,朕的扶苏虽然死了,但另几位也没好到哪去,也就洪武帝的太子好些,武帝太子之事已经听过,那大唐太宗的太子被贬为庶民,一听就很有故事,有空也得让李念这小子讲讲。
说完这则笑谈,李念继续道:“武帝晚年也知道自己的过失,遣散方士,停止求仙,治国之策从‘尚功’转变为‘守文’,不再向外征战,而是鼓励休养生息。然此时的武帝已走到了生命尽头!”
“后元二年,这位在位半个世纪、有功有过的大汉帝王离世,由其子刘弗陵继帝位。”
听到李念说武帝离世,蒙恬三人颇有些唏嘘,仿佛真看到有一位垂垂老矣的帝王迈步走入名为历史的尘土中,岁月无情,再强势英明的帝王也会老迈,被时光掩埋。
嬴政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归于岁月,只是到那时,后人又会如何评说于他?
“刘弗陵为武帝幼子,继位时才八岁!”
嬴政皱眉道:“除太子和此子外,武帝便无其余子嗣?”
让一个八岁的稚子当皇帝,幼主临朝,就不怕出了事,像被权臣架空,像被毒害?以武帝的智慧不该做出这种选择。
李念道:“有,但武帝没选他们。武帝儿子并不算多,其立太子很早,又对太子倾力培养,几乎没考虑过培养其他儿子,等太子起兵自尽后,武帝突然发现他没储君了,而那时武帝迟暮,再想重头培养一位合格的储君,已经来不及了。”
“武帝还活着的几个儿子中,昌邑王刘髆因刘屈氂之事被武帝踢出了储君之列,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本有可能为储君,但两人过于着急想当太子,甚至主动自荐。”
“而这种事落在武帝眼里便是不知礼,他可以给,但儿子们不能主动要,且武帝可能还觉得这两儿子在逼他,认为如今太子已死,武帝除了他们没得选,总不能选幼弟刘弗陵吧?”
“加之,武帝觉得这两位‘望之不似人君’,将大汉交到他们手中,那还得了?”
“于是,武帝便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并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帝刘弗陵,直至其年长亲政,为防止刘弗陵经历他登基后遇到过的后宫干政,杀刘弗陵生母赵婕妤!”
“大汉一朝,后宫曾多次干政,如吕后,如景帝之母窦太后,如武帝之母王太后,武帝刚登基时也曾被后宫干政所扰,遂于死前先杀刘弗陵生母,以绝后患。”
这是从沛公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心中无女人,治国自然神,除“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你说是吧,刘病已?
“刘弗陵虽为皇帝,但太过年幼,朝中大权实为四位托孤大臣所掌,然金日磾先病逝,在除掉上官桀、桑弘羊,霍光独揽大权,朝中政事全由大将军霍光决定。”
这霍光妥妥的权臣,该不会在之后想要谋朝篡位吧?但大汉在刘弗陵之后还有皇帝,霍光倘若谋逆,也应当未成。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弟,颇受武帝器重。由于武帝在位时多次征战,且在晚年一番折腾,使得大汉国力衰弱,民生凋敝,霍光和刘弗陵采取文景二帝时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大汉的国力又开始恢复。”
“在这段时日,大汉与匈奴也和平下来,这是一段相对和平安宁的年月。”
武帝都已经死了,匈奴居然还在,像怎么打也打不死一样,蒙恬着实难将这个匈奴和现在与大秦建交的那个匈奴联系在一起。
“然而未等刘弗陵掌权亲政,其于二十一岁便因病离世,八岁登基,在位十三年,虽为皇帝,却无太多功业,但其亦无大过。”
“因而被后世一些人列于大汉连续的七位明君之一,其死后得谥‘孝昭皇帝’,称汉昭帝。”
嬴政、蒙恬、蒙毅算是彻底明白了,大汉这连续七位明君的挑选可真够宽松的,其中确实有如汉高、汉文、汉武这等功业甚大的帝王,但也有如刘弗陵这种水分含量有点多的帝王。
要按这种标准,大秦也完全可以说连续出了数代贤王,在惠文王之后的诸王不贤?要是他们不贤,大秦能有今日?
“汉昭帝离世时才二十一岁,而其皇后更才十四五岁,没有留下子嗣。然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便迎立了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这霍光居然没自己上位,反而迎立了一个新帝?
这又不是吕后离世时,不少刘氏王还在,且实力不错,周勃、陈平等人根本不可能篡位。
此时的刘氏诸王已被武帝大削过,实力不复当年,且霍光执掌朝政十多年,党羽必定遍布朝野内外,其想篡位,应是不难,莫非霍光是想迎立一个幼帝,然后再设法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