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的胜利:

  

  明朝末年,明、清双方都忙着打仗,北方边境的防务就无人顾及了。沙皇俄国趁机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他们在我国抢夺财物,杀害人民。直到清朝稳定了局势,才派兵打击沙俄侵略军,收复了被俄国占领的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西北,漠河以东)。

  后来,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有个俄国逃犯带了84名匪徒逃窜到我国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到处抢掠。他们把抢来的貂皮献给沙皇,沙皇不仅赦免了逃犯的罪,还任命为首的歹徒做了雅克萨长官,想永远霸占我国土地。

  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听到东北边境遭到侵犯,便亲自来到盛京,派将军彭春、郞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

  1683年三月,康熙帝再次致书俄国沙皇,要求俄军撤走,两国以雅库茨克为界,但再遭拒绝。康熙帝终于看清: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九月,清朝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窜至瑷珲劫掠,被清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击败,清军全部拆除了黑龙江下游俄军建立的据点,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于是,康熙帝发布了进军的命令。

  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二十八日,彭春和刚被委任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建义侯林兴珠率领由满、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组成的约2000人军队,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清军主力抵雅克萨城。彭春向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最后通牒,但托尔布津自恃巢穴坚固,将军役人员全部撤入城内,以负隅顽抗。五月二十三日清军战船集于城东南,火炮列于城北,陆军布阵于城南,准备攻城。二十四日,从尼布楚增援雅克萨的一队哥萨克兵乘筏顺江而来,清军于江面截击。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俄军惊所未见。藤牌兵疾劈猛砍,俄军一个个被打入江中;藤牌兵随即跃上竹筏,冲杀这批哥萨克兵。俄军死伤大半,余众溃散,而清军未丧一人。

  二十四日夜,清军开始攻城。在城南,彭春派萨布素等进兵,设置挡牌木垄,施放箭镞;在城北,副都统温岱、提督刘兆奇等以红衣大炮猛烈轰击;两翼又有护军参领博里秋、营门校尉乌沙等放神威大将军炮协攻;在江南,都督何佑、副都统雅齐纳、镇守达斡尔提督白克等密布战舰,以备救援。清军众志成城,协调配合,猛烈攻城。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加大炮轰,俄军100多人被击毙,塔楼与城堡破坏无遗,商铺、粮仓、教堂、钟楼,尽被火药箭烧毁;清军还在城下堆积柴薪,准备焚城。托尔布津被迫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当日,彭春等遵照谕旨,允许城内俄军携带武器、行李撤走。被沙俄窃踞长达20年之久的雅克萨重返祖国。清军平毁雅克萨城后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瑷珲,另派兵在瑷珲、嫩江一带屯田,加强黑龙江防务。

  俄军撤离雅克萨后,积蓄兵力,图谋再犯。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名增援尼布楚。托尔布津获悉清军撤走后,即率500余人,携带大炮,再度侵占雅克萨。俄军在雅克萨废墟上重建城堡,四周围以长40俄丈、下底宽36俄丈、上底宽4俄丈、高1.5俄丈的长方形木城,城上起筑炮垒,城外挖掘壕堑。在堑外陆地一侧还竖立木栅,直抵江边。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做法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1686年初,康熙帝下令反击,令萨布素修战舰,统领乌喇(今吉林市)、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林兴环的八旗汉军和福建藤牌兵也参与作战。五月,清军2000余人再次围攻雅克萨。清军施放炮火,奋勇进攻,通宵达旦,予敌重创。七月十四日,清军再次发起攻城高潮,城内俄军不得不藏在地穴中躲避炮火。清军见强攻不下,遂改为围困,每日向城内发炮轰击。八月,托尔布津登塔楼侦察时,被清军炮弹击中,右腿齐膝被炸断,旋即毙命;改由拜顿代行指挥,继续顽抗。清军进一步加强对雅克萨的围困:在城西要地设立营寨,控制江面,切断尼布楚方向援敌通道;城内无井,饮水全靠黑龙江水道,清军激战4昼夜,断其水源。在清军围攻下,俄军人数逐日减少。十月严冬来临,俄军饥寒交迫,处境更蹙。到第二年春,原来826名俄军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清政府再次建议沙皇以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沙皇鉴于失败已成定局,而俄国重心又在欧洲,遂同意了。

  1687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军解除对雅克萨的封锁,并准许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历时3年的雅克萨抗俄战争至此结束。

  1689年,清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与沙俄政府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举行和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

  三征噶尔丹:

  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沙俄政府不甘心失败,又唆使准噶尔(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向漠北蒙古进攻。

  那时,蒙古族分为漠面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向清朝臣服了。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着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仪仗沙俄撑腰,不但不肯退兵,还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决定亲征噶尔丹。1690年,康熙帝兵分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从古北口出兵;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从喜峰口出兵,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坐镇。七月十四日,康熙帝离开北京,不料途中突患感冒,只好取消亲征计划。

  七月十五日,气焰嚣张的噶尔丹向清军宣战,屯兵于西巴尔台(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土河),然后又逐步南下,占据了距京师仅有350千米的乌兰布通。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放倒在地,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身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噶尔丹还派使者向清军提出交出他们的仇人的要求。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八月一日,清军向乌半布通推进,向噶尔丹大军发起猛攻。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噶尔丹乘夜逃跑。

  噶尔丹回到漠北,一面佯装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一面在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图谋东山再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又燃叛乱战火,率领骑兵3万,向漠南大举进攻。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决定再次御驾亲征,分三路出击噶尔丹: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军兵从西路出兵,拦截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迎击噶尔丹大军。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言沙俄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害怕起来,劝康熙帝退兵。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还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更危险了吗?”

  康熙帝决心已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望见清军黄旗飘扬,军容整齐,便连夜拔营逃走了。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派快马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让他在半路了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与费扬古军相遇。费扬古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设下埋伏,然后派先锋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叛军一到,便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走了。清军大获全胜。

  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的势力,康熙帝采取收服降众、断绝噶尔丹外援的策略,彻底地孤立了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也遣使入朝,接受了清朝的册封,噶尔丹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顽固不化,拒不接受清朝廷的招抚。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六日,康熙帝第三次率兵亲征噶尔丹。出京城,经过山西大同、陕北府谷、神木、榆林等地,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大军抵达宁夏。这时,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五月十六日,康熙帝胜利回京。

  从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分封了当地蒙古贵族称号和官职。随后,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最新章节,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