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四月初一,皇帝上朝亲政。
昨夜下了一场透雨,天上的水滴兀自霰雾般飘洒着、淅淅沥沥地零落着,紫禁城漫地而铺的临清砖上一汪汪浅浅的积水上起着连阴泡儿。积水的倒影映着一个单薄的身影,大臣杨涟拿着油纸伞一边挡雨一边等候常朝。
东林党的大部分官员都被罢官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留了下来。目前在京城的东林党成员就只有刘一燝、杨涟和黄尊素三人而已。说实话,杨涟有点形单影只、孤立无援之感,他上疏请求陛下不要驱赶这些“清流君子”,然而长篇大论、痛心疾首的奏章递上去,就泥牛入海无消息,没有回应。
杨涟心情就如同眼前的阴天一样,他有辞官随他的东林友人返乡教书的想法,但皇帝交给他负责赈济灾民、修缮河埠的差事还没有完成,现在辞官就有辜负圣上隆恩的错误。对于一个以标榜济世安民的读书人来说,这是极大的失节。左右为难之下,杨涟还是选择留在朝堂继续做事。
面对雨天,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比如说皇帝就很高兴,今年北直隶气候干旱,这时候春雨贵如油。这场大雨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啊!
皇帝最近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将光挑事不干活的东林党人赶出去了。上朝的时候,他看见许多令人厌恶的面孔消失以后,心情更是舒爽。下朝后,朱由校和内阁首辅孙承宗、吏部尚书周嘉谟商讨科举之事,他们两位大臣负责主考会试。
“陛下,会试是由礼部负责的,科举的具体事宜应该由礼部尚书温体仁来承办。”内阁首辅孙承宗提醒道。
“朕不打算把科举之事交给温体仁来办。温体仁清廉不假,但是他心思太过偏狭,担不起为国选材的重任。科举是国之大事,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你们俩要扛起这副担子。”
“是,陛下。”孙承宗和周嘉谟齐声说道。
按照明朝廷成化以后延续的的惯例,科举考试应当在二月末开始,最终决定考生名次的殿试在三月十五结束。但是今年有所不同,皇帝刚刚对考场进行了大面积的修缮,在工程期间北京城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致使贡院尚未完工。因此科举考试不得不延迟到四月份,来京考试的举子们由官府提供食宿。
朱由校对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非常重视,他生怕错过那些有才华、有爱国心,能助他创造辉煌历史的人才。皇帝对现有的科举制度并不满意,可他目前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选拔官僚,因此也只能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继续沿用老办法。
在与重臣商讨完科举相关事宜后,朱由校带着他的护卫们乔装打扮去体察民情。在锦衣卫王阳武的陪同下,皇帝到了朝阳门查看运河的修缮情况。工程进行的非常顺利,民夫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干活拿赏钱,天子很满意。
现在是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的时候。在视察完运河码头以后,皇帝到郊外去踏青赏景散心。朱由校骑着专门为天子挑选预备的骏马,牵上缓绳一抖,轻加一鞭。那马匹总在大内养着,此时见了广阔的草原,真是如鱼得水,就地撒欢儿兜了个圈子,长嘶一声狂奔而去。
皇帝骑马飞奔时,遇见了一位正在打猎的中年人,此人张弓射箭,射死了一头鹿。护卫王阳武见状不好,双1腿一夹腿肚,风驰电掣般追上去护驾,他紧张地对皇帝说道:“陛下,小心此人是刺客!”
天子只是微微一笑,讲道:“不必慌张!”说完,皇帝大胆地上前与这位衣着朴素、骑射过人的猎手聊天。一聊才知道,这位中年人叫汪乔年,他今年才三十六岁,是赴京赶考的士子。朱由校驱动七脉轮中的心轮,他通过心轮来降低陌生人对自己的警惕性,方便套话。
“汪兄,你为何不到北京城里去居住啊?现在科举延误,当今天子不是给赶考的书生都发了一笔钱作为住店的费用。京城的客栈不比这荒郊野外好多了!”
“黄公子,京城的房价太高了,我想把陛下的赏赐留作盘缠,日后再用。再说荒郊野外也没什么不好,又清静又有野味可以猎获。”黄公子是朱由校微服私访所用的假名。汪乔年跟朱由校讲完就指了指他自己搭的帐篷。
一边聊天,汪乔年一边把刚捕获的野鹿放血剥皮切肉,准备架火烧烤食用,他的手脚很麻利,不一会儿,鹿肉的香味就飘散开来。朱由校吩咐手下去附近的集市买了一坛酒和一些小菜、干粮。朱由校和汪乔年围着篝火喝酒吃肉。
几碗酒喝进肚子里,汪乔年与眼前这位刚刚相识的黄公子热切的交谈起来。汪乔年谈到当前的天下大势,他认为当前百姓生活艰难,他认为如果朝廷再不改弦易辙,穷百姓为饥寒所迫,会铤而走险去造反。
如今世界,好比遍地堆着干柴,只要有一人放火,马上处处皆燃,不易扑灭。汪乔年只是书生,却勤奋练武,原因也在于此,为的就是能在大乱之中平乱自保。
“北方确实是贫苦,战火也不停息。但南方尚有可为,尤其是富裕的江南,只要经营得当,就可源源不断的支援北方。”朱由校讲出他的意见。
“黄公子,我汪乔年是浙江严州府遂安县人,也曾在江南求学。以我所见,江南是一座大厦,外观仍是金碧辉煌,而根基梁柱已朽,没有意外变故也不会支持多少年;倘遇一场狂风暴雨,必回顷刻倒塌,不可收拾。”
“江南情形如此可怕么?难道一班士大夫都不为国事忧心吗?”朱由校追问道。
“士大夫仍是往年习气,到处结社,互相标榜,追名逐利。南京秦淮河一带仍是花天酒地,听歌狎妓。能够关心大局,以国事为念的人,千不抽一。那班自命风雅的小名士,到处招摇,日夜梦想的不过是‘坐乘轿,改个号,刻部稿,娶个小’。”
朱由校与汪乔年深谈很久,回到紫禁城时已经是晚上了。
昨夜下了一场透雨,天上的水滴兀自霰雾般飘洒着、淅淅沥沥地零落着,紫禁城漫地而铺的临清砖上一汪汪浅浅的积水上起着连阴泡儿。积水的倒影映着一个单薄的身影,大臣杨涟拿着油纸伞一边挡雨一边等候常朝。
东林党的大部分官员都被罢官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留了下来。目前在京城的东林党成员就只有刘一燝、杨涟和黄尊素三人而已。说实话,杨涟有点形单影只、孤立无援之感,他上疏请求陛下不要驱赶这些“清流君子”,然而长篇大论、痛心疾首的奏章递上去,就泥牛入海无消息,没有回应。
杨涟心情就如同眼前的阴天一样,他有辞官随他的东林友人返乡教书的想法,但皇帝交给他负责赈济灾民、修缮河埠的差事还没有完成,现在辞官就有辜负圣上隆恩的错误。对于一个以标榜济世安民的读书人来说,这是极大的失节。左右为难之下,杨涟还是选择留在朝堂继续做事。
面对雨天,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比如说皇帝就很高兴,今年北直隶气候干旱,这时候春雨贵如油。这场大雨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啊!
皇帝最近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将光挑事不干活的东林党人赶出去了。上朝的时候,他看见许多令人厌恶的面孔消失以后,心情更是舒爽。下朝后,朱由校和内阁首辅孙承宗、吏部尚书周嘉谟商讨科举之事,他们两位大臣负责主考会试。
“陛下,会试是由礼部负责的,科举的具体事宜应该由礼部尚书温体仁来承办。”内阁首辅孙承宗提醒道。
“朕不打算把科举之事交给温体仁来办。温体仁清廉不假,但是他心思太过偏狭,担不起为国选材的重任。科举是国之大事,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你们俩要扛起这副担子。”
“是,陛下。”孙承宗和周嘉谟齐声说道。
按照明朝廷成化以后延续的的惯例,科举考试应当在二月末开始,最终决定考生名次的殿试在三月十五结束。但是今年有所不同,皇帝刚刚对考场进行了大面积的修缮,在工程期间北京城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致使贡院尚未完工。因此科举考试不得不延迟到四月份,来京考试的举子们由官府提供食宿。
朱由校对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非常重视,他生怕错过那些有才华、有爱国心,能助他创造辉煌历史的人才。皇帝对现有的科举制度并不满意,可他目前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选拔官僚,因此也只能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继续沿用老办法。
在与重臣商讨完科举相关事宜后,朱由校带着他的护卫们乔装打扮去体察民情。在锦衣卫王阳武的陪同下,皇帝到了朝阳门查看运河的修缮情况。工程进行的非常顺利,民夫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干活拿赏钱,天子很满意。
现在是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的时候。在视察完运河码头以后,皇帝到郊外去踏青赏景散心。朱由校骑着专门为天子挑选预备的骏马,牵上缓绳一抖,轻加一鞭。那马匹总在大内养着,此时见了广阔的草原,真是如鱼得水,就地撒欢儿兜了个圈子,长嘶一声狂奔而去。
皇帝骑马飞奔时,遇见了一位正在打猎的中年人,此人张弓射箭,射死了一头鹿。护卫王阳武见状不好,双1腿一夹腿肚,风驰电掣般追上去护驾,他紧张地对皇帝说道:“陛下,小心此人是刺客!”
天子只是微微一笑,讲道:“不必慌张!”说完,皇帝大胆地上前与这位衣着朴素、骑射过人的猎手聊天。一聊才知道,这位中年人叫汪乔年,他今年才三十六岁,是赴京赶考的士子。朱由校驱动七脉轮中的心轮,他通过心轮来降低陌生人对自己的警惕性,方便套话。
“汪兄,你为何不到北京城里去居住啊?现在科举延误,当今天子不是给赶考的书生都发了一笔钱作为住店的费用。京城的客栈不比这荒郊野外好多了!”
“黄公子,京城的房价太高了,我想把陛下的赏赐留作盘缠,日后再用。再说荒郊野外也没什么不好,又清静又有野味可以猎获。”黄公子是朱由校微服私访所用的假名。汪乔年跟朱由校讲完就指了指他自己搭的帐篷。
一边聊天,汪乔年一边把刚捕获的野鹿放血剥皮切肉,准备架火烧烤食用,他的手脚很麻利,不一会儿,鹿肉的香味就飘散开来。朱由校吩咐手下去附近的集市买了一坛酒和一些小菜、干粮。朱由校和汪乔年围着篝火喝酒吃肉。
几碗酒喝进肚子里,汪乔年与眼前这位刚刚相识的黄公子热切的交谈起来。汪乔年谈到当前的天下大势,他认为当前百姓生活艰难,他认为如果朝廷再不改弦易辙,穷百姓为饥寒所迫,会铤而走险去造反。
如今世界,好比遍地堆着干柴,只要有一人放火,马上处处皆燃,不易扑灭。汪乔年只是书生,却勤奋练武,原因也在于此,为的就是能在大乱之中平乱自保。
“北方确实是贫苦,战火也不停息。但南方尚有可为,尤其是富裕的江南,只要经营得当,就可源源不断的支援北方。”朱由校讲出他的意见。
“黄公子,我汪乔年是浙江严州府遂安县人,也曾在江南求学。以我所见,江南是一座大厦,外观仍是金碧辉煌,而根基梁柱已朽,没有意外变故也不会支持多少年;倘遇一场狂风暴雨,必回顷刻倒塌,不可收拾。”
“江南情形如此可怕么?难道一班士大夫都不为国事忧心吗?”朱由校追问道。
“士大夫仍是往年习气,到处结社,互相标榜,追名逐利。南京秦淮河一带仍是花天酒地,听歌狎妓。能够关心大局,以国事为念的人,千不抽一。那班自命风雅的小名士,到处招摇,日夜梦想的不过是‘坐乘轿,改个号,刻部稿,娶个小’。”
朱由校与汪乔年深谈很久,回到紫禁城时已经是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