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住的房子,是周婆婆家闲置的房屋,房屋很大,为了便于居住,父亲从单位领来一些材料,有油毡纸、木杆,还有苇席等,然后用这些东西将这间屋隔成了三间,父母住一间,我们六个孩子住一间,另一间就是吃饭和学习的地方。另外在屋外的房檐下,又搭了一个小厨房,家就算建起来了。
在晴朗天气的时候进屋,刚开始感到四处都是黑暗的,唯独屋子中间的位置有一束强烈的光线射进来,顺着这束光线向上看去,发现房顶透过这束光线的地方是玻璃一样的瓦,而其他地方都是黑色的陶瓦,当地人管这个玻璃的瓦叫亮瓦。几乎每家都装有这样的亮瓦,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就会多装几片亮瓦,这个亮瓦起的作用可大了,光线透过亮瓦照射到屋子里,使屋子不至于那么黑暗,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电力短缺还经常点煤油灯的年代,这可是最好的照明方法,省电省油,我们家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春天来了,到了集市的日子,附近的农民带着各式各样的农产品经过大乘寺巷进城赶集,这时巷子就热闹极了,进城的农民川流不息,有的农民头上裹着黑头帕,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披着蓑衣,有的担着大箩筐的担子,有的背着高大的背篓,有的妇女背篓里坐着娃儿,还有推着独轮车的。当有农民挑着一担担茉莉花走过的时候,所过之处会留下阵阵茉莉花香。在这儿的很多东西我以前都没有见过,如桑蚕蛹、菱角、魔芋、榨菜等。母亲看到担着鸭雏的农民经过,就喊住了问问价格,看看小鸭子,讨价还价后就买了十来只放在家里养,这一下子我们姐弟几个就有事干了,没事的时候,就去捞浮萍、捞蚪什么的回来喂小鸭子,有时还要赶到昌明河里去放鸭子,小鸭子在我们的精心喂养下长得很快,到秋天的时候就成了大鸭子了,后来为了改善生活,就陆续地杀掉吃了。在那个年代,能隔段时间吃一只鸭子,对全家人来说既能解馋,又能补充营养,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母亲买回鸭雏在家养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姐姐后来在赶集的时候花了很少的钱,买来了一些桑蚕卵来孵化,我问姐姐:“孵化这个能有啥用?”姐姐说:“能换钱啊!”“这个能换钱?我不信”,姐姐接着说:“你以后就知道了!”看着这些像芝麻粒一样小的蚕卵,我想我倒是要看看是怎样换钱的。姐姐将这些蚕卵放在一个纸盒里,既不让它们冷着又不让它们热着,总是看着蚕卵的变化,经过五六天的精心看护,终于有像小蚂蚁一样的蚁蚕爬出来了,我看到这些就觉得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姐姐又是看书又是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蚕知识,弄来一个圆形竹编的大笸箩,然后到郊外采来桑树叶,铺在笸箩上,再把蚁蚕放到桑叶上,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蚁蚕可以吃桑叶了。就这样,每天放学后,我不是到河边放鸭子,就是到郊外捞浮萍或是采桑叶。二、三个月后,蚁蚕都长成筷子般粗细的大蚕了,姐姐又找来一些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的,把每把的底端扎好,把顶端散开,然后就把大蚕放到散开的稻草中,这些大蚕就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开始吐丝了,不知不觉中,稻草把上就结出了许多白白的蚕茧。这时姐姐对我说:“知道了吧,这个蚕茧就可以卖钱了,卖给缫丝厂,缫出的丝是做丝绸的原料。我们这回可以留下一部分蚕茧不卖,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蚕蛾,再产卵,我们就可以接着再养蚕了”。我这才明白养蚕是怎么卖钱的了。
养蚕是我们姐弟们童年生活中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经历,从蚕卵到蚁蚕,再到成蚕和蚕茧,看到蚕宝宝一步一步地蜕变,使我对大自然里的生命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是我们姐弟在江油那些年靠自己劳动赚钱的开始。
胡孃孃的年龄和我母亲大致差不多,个子不高,圆脸,总是笑眯眯的样子。我们搬去不久,我们两家就相处得很熟很好了。胡孃孃是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员,相比我们家,胡孃孃家条件要好些,她和湘潭的王阿姨一样,特别关心我们家。我和我哥的头发长长了,为了省钱,她总是把理发推子带回来给我们剪头,后来胡孃孃不知怎么调到蔬菜商店卖菜了,那个蔬菜商店在闹市区,我们就总是到她那个商店去买菜,买菜时,胡孃孃总是不动声色地多称些菜给我们,或是找钱时多找几分。胡孃孃在我们家困难的时期,尽其所能地帮助我们,这种真情让我终生难忘。
胡孃孃的儿子王开云是高中生,长得高大帅气,非常聪明,我总爱去他家玩,看他鼓捣无线电,有一次发现他居然自己组装了一个矿石收音机,并缠了一个蜘蛛网式的天线,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立起来,比房子还高,我们一帮小孩子都跑到他家看这个稀奇的东西,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吱吱哇哇的电台声音,对王开云大哥佩服得不得了。
有一天,王开云说:“过两天,我带你们去抓黄鳝去,你们去不去”?我和哥哥一听都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地说:“去,我们去”。为了抓黄鳝,我们按王开云教我们的方法,先做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做抓黄鳝的夹子,做黄鳝夹子要用三片半米长的竹子,做成像剪刀的样子,并在夹子的前端刻出锯齿,然后就是准备火把,我们捡来一些废胶皮和破布,又弄来煤油,把废胶皮和破布绑在一根木棍上,再浇上煤油,火把就做好了。
在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后的一天傍晚,王开云大哥带领我们出发了,我们一行五六个孩子顺着大乘寺巷向郊外走去,来到一片的稻田边,稻苗长得有一尺多高,稻田里有水,我们沿着稻田埂走着,天逐渐黑了下来,我们点燃了火把,并把火把照向田埂边的水里,这时突然王开云小声喊道:“别乱动,这里有条黄鳝”,只见一条黄鳝静静地卧在水里,王开云大哥慢慢地拿起夹子伸向黄鳝,双手用力将夹子一合,便夹住了黄鳝,好大的一条黄鳝啊,我们都兴奋极了,王开云又说:“看到没有,就像我这个样子,看到黄鳝不要着急,不要把黄鳝给惊跑了,黄鳝被你惊到就会跑回洞里去的,那时就抓不到了。现在我们就分成两伙,你们三人走那边,我们三人在这边,不许分开太远,都要注意安全”。于是我和哥哥及另外一个孩子就走向相邻的田埂上,不多时,我们也抓到一条黄鳝,后来越抓越多,越抓越起劲,快到午夜的时候,我们竟然抓了有二三十条的黄鳝。当我们带着这些战果回到家后,几乎兴奋的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王开云把所有黄鳝给大家分了,我们拿着分到的黄鳝给家人看,无不感到惊喜,自然全家又是一顿改善生活了。
在晴朗天气的时候进屋,刚开始感到四处都是黑暗的,唯独屋子中间的位置有一束强烈的光线射进来,顺着这束光线向上看去,发现房顶透过这束光线的地方是玻璃一样的瓦,而其他地方都是黑色的陶瓦,当地人管这个玻璃的瓦叫亮瓦。几乎每家都装有这样的亮瓦,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就会多装几片亮瓦,这个亮瓦起的作用可大了,光线透过亮瓦照射到屋子里,使屋子不至于那么黑暗,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电力短缺还经常点煤油灯的年代,这可是最好的照明方法,省电省油,我们家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春天来了,到了集市的日子,附近的农民带着各式各样的农产品经过大乘寺巷进城赶集,这时巷子就热闹极了,进城的农民川流不息,有的农民头上裹着黑头帕,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披着蓑衣,有的担着大箩筐的担子,有的背着高大的背篓,有的妇女背篓里坐着娃儿,还有推着独轮车的。当有农民挑着一担担茉莉花走过的时候,所过之处会留下阵阵茉莉花香。在这儿的很多东西我以前都没有见过,如桑蚕蛹、菱角、魔芋、榨菜等。母亲看到担着鸭雏的农民经过,就喊住了问问价格,看看小鸭子,讨价还价后就买了十来只放在家里养,这一下子我们姐弟几个就有事干了,没事的时候,就去捞浮萍、捞蚪什么的回来喂小鸭子,有时还要赶到昌明河里去放鸭子,小鸭子在我们的精心喂养下长得很快,到秋天的时候就成了大鸭子了,后来为了改善生活,就陆续地杀掉吃了。在那个年代,能隔段时间吃一只鸭子,对全家人来说既能解馋,又能补充营养,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母亲买回鸭雏在家养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姐姐后来在赶集的时候花了很少的钱,买来了一些桑蚕卵来孵化,我问姐姐:“孵化这个能有啥用?”姐姐说:“能换钱啊!”“这个能换钱?我不信”,姐姐接着说:“你以后就知道了!”看着这些像芝麻粒一样小的蚕卵,我想我倒是要看看是怎样换钱的。姐姐将这些蚕卵放在一个纸盒里,既不让它们冷着又不让它们热着,总是看着蚕卵的变化,经过五六天的精心看护,终于有像小蚂蚁一样的蚁蚕爬出来了,我看到这些就觉得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姐姐又是看书又是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蚕知识,弄来一个圆形竹编的大笸箩,然后到郊外采来桑树叶,铺在笸箩上,再把蚁蚕放到桑叶上,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蚁蚕可以吃桑叶了。就这样,每天放学后,我不是到河边放鸭子,就是到郊外捞浮萍或是采桑叶。二、三个月后,蚁蚕都长成筷子般粗细的大蚕了,姐姐又找来一些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的,把每把的底端扎好,把顶端散开,然后就把大蚕放到散开的稻草中,这些大蚕就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开始吐丝了,不知不觉中,稻草把上就结出了许多白白的蚕茧。这时姐姐对我说:“知道了吧,这个蚕茧就可以卖钱了,卖给缫丝厂,缫出的丝是做丝绸的原料。我们这回可以留下一部分蚕茧不卖,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蚕蛾,再产卵,我们就可以接着再养蚕了”。我这才明白养蚕是怎么卖钱的了。
养蚕是我们姐弟们童年生活中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经历,从蚕卵到蚁蚕,再到成蚕和蚕茧,看到蚕宝宝一步一步地蜕变,使我对大自然里的生命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是我们姐弟在江油那些年靠自己劳动赚钱的开始。
胡孃孃的年龄和我母亲大致差不多,个子不高,圆脸,总是笑眯眯的样子。我们搬去不久,我们两家就相处得很熟很好了。胡孃孃是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员,相比我们家,胡孃孃家条件要好些,她和湘潭的王阿姨一样,特别关心我们家。我和我哥的头发长长了,为了省钱,她总是把理发推子带回来给我们剪头,后来胡孃孃不知怎么调到蔬菜商店卖菜了,那个蔬菜商店在闹市区,我们就总是到她那个商店去买菜,买菜时,胡孃孃总是不动声色地多称些菜给我们,或是找钱时多找几分。胡孃孃在我们家困难的时期,尽其所能地帮助我们,这种真情让我终生难忘。
胡孃孃的儿子王开云是高中生,长得高大帅气,非常聪明,我总爱去他家玩,看他鼓捣无线电,有一次发现他居然自己组装了一个矿石收音机,并缠了一个蜘蛛网式的天线,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立起来,比房子还高,我们一帮小孩子都跑到他家看这个稀奇的东西,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吱吱哇哇的电台声音,对王开云大哥佩服得不得了。
有一天,王开云说:“过两天,我带你们去抓黄鳝去,你们去不去”?我和哥哥一听都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地说:“去,我们去”。为了抓黄鳝,我们按王开云教我们的方法,先做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做抓黄鳝的夹子,做黄鳝夹子要用三片半米长的竹子,做成像剪刀的样子,并在夹子的前端刻出锯齿,然后就是准备火把,我们捡来一些废胶皮和破布,又弄来煤油,把废胶皮和破布绑在一根木棍上,再浇上煤油,火把就做好了。
在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后的一天傍晚,王开云大哥带领我们出发了,我们一行五六个孩子顺着大乘寺巷向郊外走去,来到一片的稻田边,稻苗长得有一尺多高,稻田里有水,我们沿着稻田埂走着,天逐渐黑了下来,我们点燃了火把,并把火把照向田埂边的水里,这时突然王开云小声喊道:“别乱动,这里有条黄鳝”,只见一条黄鳝静静地卧在水里,王开云大哥慢慢地拿起夹子伸向黄鳝,双手用力将夹子一合,便夹住了黄鳝,好大的一条黄鳝啊,我们都兴奋极了,王开云又说:“看到没有,就像我这个样子,看到黄鳝不要着急,不要把黄鳝给惊跑了,黄鳝被你惊到就会跑回洞里去的,那时就抓不到了。现在我们就分成两伙,你们三人走那边,我们三人在这边,不许分开太远,都要注意安全”。于是我和哥哥及另外一个孩子就走向相邻的田埂上,不多时,我们也抓到一条黄鳝,后来越抓越多,越抓越起劲,快到午夜的时候,我们竟然抓了有二三十条的黄鳝。当我们带着这些战果回到家后,几乎兴奋的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王开云把所有黄鳝给大家分了,我们拿着分到的黄鳝给家人看,无不感到惊喜,自然全家又是一顿改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