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刘甲今天要去乡下。
刘家的庄园离城较远,大概四十多里,叫黑城子,二十多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刘家的佃户,只有刘姓和魏姓,庄子周围百十亩水地,半山坡上还有近千亩旱地都是刘元柱家的。
刘家祖上就是黑城子的地主。刘元柱父亲很有战略眼光,不想只当一个乡下的土财主,不仅把家安在城里,而且将儿子送外地读书,办起商号,完成了从土地主到资本家的飞跃。
到刘元柱当家,更是目光远大,精于经营,待人也很“仁义”。先是与官府打连手办起皮货、牲畜交易市场,商号分号开到了兰州、西宁,后又开钱庄。清亡之后,交易市场尽归刘家,刘元柱也就成了甘州首屈一指的人物。只是子嗣不旺,人丁单薄,四代人都只有一个男丁,刘甲是刘元柱的独生儿子。
刘甲和管家只带了魏宝、一个下人。拉了一大车(当地一种木轮车,轮子很大,车斗并不大,名称叫大车)青、白两种颜色的布料,一大车绵花。落日前进了庄子。
到了甲长家门口,在木柱子上拴好马。一进门刘甲就对甲长魏三施礼道:“魏三爷好,”魏三连忙还礼:“不敢当、不敢当,少东家这是折我的草料哩,快请进、快请!”
进门让座后,魏宝过来爬在地上给魏三磕了三个响头,口称三爷爷好,魏三这回没有客气,坦然受礼后说:“圈宝娃,你这就去看父母吧,饭也在那边吃,晚上我们陪少东家,你就别来了。”魏宝答声“是,”起身就要走,刘甲拍了一下管家搭在椅子扶手上的手臂,管家跟了出来,从自己马上的褡裢里拿出一封银元,又抽出一卷青布和白布放在他手上说:“少东家给的。”
晚饭后刘甲说明来意,魏三说:“好办,明天把人集中到打麦场上,少东家给大家当面说,至于日子恓惶的人嘛谁家都不好过呢。”
第二天早饭后,魏三拿一面铜锣,从庄子头到庄子尾边走边敲边喊:“各家当家的到打麦场,有好事哩。”
刘甲两人到了打麦场上,刘甲惊呆了,这分明是一群叫花子,大部分人头发蓬乱,衣裳破旧,绵袄、绵裤上补丁摞补丁,根本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脚上穿毡窝窝的很少,许多人脚上是生皮子缝的鞋,塞上麦草保暖。他们不说话,脸上泛着饥饿的青色,目光呆滞。刘甲突然有一种负罪感,他想说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魏三说话了:“各位叔伯兄弟们,少东家来看大家,有好消息哩。”
刘甲结结巴巴地说:“老少爷们,奉我爹的话,今年的地租减三成,年前交给甲长……。”他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底气。他说完了,人群只谈谈的飘出几声:“好哩,”刘甲心是酸的,嘴里泛着苦涩的味道。
他明白了父亲为啥让他带布和绵花来这里,父亲知道这里的情况。
下午把带来的东西按户分开,一行人从庄子第一家开始依次分发,到庄子中间的一户人家,男人在院子里接过东西,忙着说谢,没有把人往屋子里让的意思。
刘甲还是进了正屋,炕上有两床破旧、看不出颜色的被子,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缩在被子里,刘甲问:“家里的人有病了吗?”
男人不吭声,魏三说:“病倒是没有,只是全家只有一条绵裤,谁出门谁穿,所以就……。”
刘甲楞了一下,转身就走,他再也没进一个家门,他没有了进去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面对种他家地的佃户。
回城的路上,刘甲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他产生出一种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恨。
刘甲路上受了风寒,回到家就病倒了,管家把事情向大掌柜说了一遍,刘元柱苦笑了一下,淡淡的说了句:“还是年轻、见的少啊,去请一下约神父吧。”
约神父是名叫约翰福劳恩的外国人,中文名叫约福恩,受天津卫天主教总会委派到甘州传教,也兼作医生,看病从不收钱,可当地人信中医,甚至宁可找神汉、巫婆治病也不去看西医。到是刘元柱因早年在外读书,对西医有所了解,家里人生病时常请约神父来看病,他夫人刘贺氏就成了甘州城里最早受过洗礼的天主教徒之一,家里的管家和几个下人也陆续信了教,刘甲随母亲去做过几次礼拜,对教堂的事知道一些,就有了推荐罗望去找约神父的事。
约神父进门后先跟刘元柱打了个招呼,向刘贺氏行了他们自己的礼,就去看刘甲,用听珍器听了一下肺部,给刘甲服了一些白色药面,对刘元柱说:“不要紧,吃点药休息两天就好了。”
刘元柱送约神父到大门口就返回到刘甲身旁,坐在椅子上看着刘甲。刘甲劝父亲道:“爹,回去休息吧,我没事,只是头疼,身上乏,睡一觉就好了。”
刘元柱说:“儿子,别多想了,好好养病,地租收齐后,我安排人给庄子上送一些钱和粮食,让日子难心的佃户能过个安生年。”
刘甲说:“爹,既然那样,不如免了他们的地租。”
“甲儿你不明白,少收可以,但不能免,如果免租,时间久了,他们就忘了谁是那些土地的主人。给他们钱粮布匹,也是为了让他们记住,谁才是主子,是谁让他们有吃有穿,”“休息吧,先别想这些事了。”说完这些就离开了,刘贺氏一直陪着儿子。刘贺氏一直想让儿子入天主教,就劝道:“甲儿,等病好了,随妈去教堂作祷告吧,约神父能排解你的心结吧。”
刘甲说:“妈,我不想去,约神父的话我总觉得不对味儿,过几天我还是去大佛寺进香,找广义法师聊聊吧。”刘贺氏不再勉强。
刘甲好像有点明白,父亲的仁义,只是一种需要,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不是出自内心的仁德。
刘甲自小生活环境优裕,父亲管教甚严。刘家崇尚节俭,主仆们都是布衣粗食,刘元柱夫妻仅有几套绸缎衣服,也很少穿身上,只在重要场合才会穿着。刘甲从懂事起,就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高尚的、有威望的家庭里,母亲善良、父亲仁德,主仆都讲礼仪,每个人都规规矩矩,他内心是自豪的。在城里见过许许多多的穷苦人,他除了有些同情,并没有其他感觉。但庄子上佃户的穷象动摇了他的自信,佃户种的是他家的地,他们的境地是谁造成的,刘甲内心里的堡垒塌了一个角。
刘元生来看望刘甲,说道:“安心养病,货已备齐,等他病好就去兰州。”刘甲和刘元生能谈得来,他一有时间就在钱庄和刘元生闲谈。他想等病好了,和刘元生谈谈自己不明白的事。
罗望去了一趟教堂,对约神父说是刘甲推荐自己来找他,并说明来意,约神父很客气的答应了,几天后他就要去天津卫,总会每年年底都要把分派到各地的神父召集到一起交流。罗望告诉他到天津卫后照片东大寺宏一禅师,就能打听到父亲罗一威的情况。两人约好三个月后再见面。
刘甲病好了,明显的话少了许多,对家里的生意也不是很上心了。
刘甲今天要去乡下。
刘家的庄园离城较远,大概四十多里,叫黑城子,二十多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刘家的佃户,只有刘姓和魏姓,庄子周围百十亩水地,半山坡上还有近千亩旱地都是刘元柱家的。
刘家祖上就是黑城子的地主。刘元柱父亲很有战略眼光,不想只当一个乡下的土财主,不仅把家安在城里,而且将儿子送外地读书,办起商号,完成了从土地主到资本家的飞跃。
到刘元柱当家,更是目光远大,精于经营,待人也很“仁义”。先是与官府打连手办起皮货、牲畜交易市场,商号分号开到了兰州、西宁,后又开钱庄。清亡之后,交易市场尽归刘家,刘元柱也就成了甘州首屈一指的人物。只是子嗣不旺,人丁单薄,四代人都只有一个男丁,刘甲是刘元柱的独生儿子。
刘甲和管家只带了魏宝、一个下人。拉了一大车(当地一种木轮车,轮子很大,车斗并不大,名称叫大车)青、白两种颜色的布料,一大车绵花。落日前进了庄子。
到了甲长家门口,在木柱子上拴好马。一进门刘甲就对甲长魏三施礼道:“魏三爷好,”魏三连忙还礼:“不敢当、不敢当,少东家这是折我的草料哩,快请进、快请!”
进门让座后,魏宝过来爬在地上给魏三磕了三个响头,口称三爷爷好,魏三这回没有客气,坦然受礼后说:“圈宝娃,你这就去看父母吧,饭也在那边吃,晚上我们陪少东家,你就别来了。”魏宝答声“是,”起身就要走,刘甲拍了一下管家搭在椅子扶手上的手臂,管家跟了出来,从自己马上的褡裢里拿出一封银元,又抽出一卷青布和白布放在他手上说:“少东家给的。”
晚饭后刘甲说明来意,魏三说:“好办,明天把人集中到打麦场上,少东家给大家当面说,至于日子恓惶的人嘛谁家都不好过呢。”
第二天早饭后,魏三拿一面铜锣,从庄子头到庄子尾边走边敲边喊:“各家当家的到打麦场,有好事哩。”
刘甲两人到了打麦场上,刘甲惊呆了,这分明是一群叫花子,大部分人头发蓬乱,衣裳破旧,绵袄、绵裤上补丁摞补丁,根本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脚上穿毡窝窝的很少,许多人脚上是生皮子缝的鞋,塞上麦草保暖。他们不说话,脸上泛着饥饿的青色,目光呆滞。刘甲突然有一种负罪感,他想说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魏三说话了:“各位叔伯兄弟们,少东家来看大家,有好消息哩。”
刘甲结结巴巴地说:“老少爷们,奉我爹的话,今年的地租减三成,年前交给甲长……。”他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底气。他说完了,人群只谈谈的飘出几声:“好哩,”刘甲心是酸的,嘴里泛着苦涩的味道。
他明白了父亲为啥让他带布和绵花来这里,父亲知道这里的情况。
下午把带来的东西按户分开,一行人从庄子第一家开始依次分发,到庄子中间的一户人家,男人在院子里接过东西,忙着说谢,没有把人往屋子里让的意思。
刘甲还是进了正屋,炕上有两床破旧、看不出颜色的被子,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缩在被子里,刘甲问:“家里的人有病了吗?”
男人不吭声,魏三说:“病倒是没有,只是全家只有一条绵裤,谁出门谁穿,所以就……。”
刘甲楞了一下,转身就走,他再也没进一个家门,他没有了进去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面对种他家地的佃户。
回城的路上,刘甲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他产生出一种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恨。
刘甲路上受了风寒,回到家就病倒了,管家把事情向大掌柜说了一遍,刘元柱苦笑了一下,淡淡的说了句:“还是年轻、见的少啊,去请一下约神父吧。”
约神父是名叫约翰福劳恩的外国人,中文名叫约福恩,受天津卫天主教总会委派到甘州传教,也兼作医生,看病从不收钱,可当地人信中医,甚至宁可找神汉、巫婆治病也不去看西医。到是刘元柱因早年在外读书,对西医有所了解,家里人生病时常请约神父来看病,他夫人刘贺氏就成了甘州城里最早受过洗礼的天主教徒之一,家里的管家和几个下人也陆续信了教,刘甲随母亲去做过几次礼拜,对教堂的事知道一些,就有了推荐罗望去找约神父的事。
约神父进门后先跟刘元柱打了个招呼,向刘贺氏行了他们自己的礼,就去看刘甲,用听珍器听了一下肺部,给刘甲服了一些白色药面,对刘元柱说:“不要紧,吃点药休息两天就好了。”
刘元柱送约神父到大门口就返回到刘甲身旁,坐在椅子上看着刘甲。刘甲劝父亲道:“爹,回去休息吧,我没事,只是头疼,身上乏,睡一觉就好了。”
刘元柱说:“儿子,别多想了,好好养病,地租收齐后,我安排人给庄子上送一些钱和粮食,让日子难心的佃户能过个安生年。”
刘甲说:“爹,既然那样,不如免了他们的地租。”
“甲儿你不明白,少收可以,但不能免,如果免租,时间久了,他们就忘了谁是那些土地的主人。给他们钱粮布匹,也是为了让他们记住,谁才是主子,是谁让他们有吃有穿,”“休息吧,先别想这些事了。”说完这些就离开了,刘贺氏一直陪着儿子。刘贺氏一直想让儿子入天主教,就劝道:“甲儿,等病好了,随妈去教堂作祷告吧,约神父能排解你的心结吧。”
刘甲说:“妈,我不想去,约神父的话我总觉得不对味儿,过几天我还是去大佛寺进香,找广义法师聊聊吧。”刘贺氏不再勉强。
刘甲好像有点明白,父亲的仁义,只是一种需要,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不是出自内心的仁德。
刘甲自小生活环境优裕,父亲管教甚严。刘家崇尚节俭,主仆们都是布衣粗食,刘元柱夫妻仅有几套绸缎衣服,也很少穿身上,只在重要场合才会穿着。刘甲从懂事起,就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高尚的、有威望的家庭里,母亲善良、父亲仁德,主仆都讲礼仪,每个人都规规矩矩,他内心是自豪的。在城里见过许许多多的穷苦人,他除了有些同情,并没有其他感觉。但庄子上佃户的穷象动摇了他的自信,佃户种的是他家的地,他们的境地是谁造成的,刘甲内心里的堡垒塌了一个角。
刘元生来看望刘甲,说道:“安心养病,货已备齐,等他病好就去兰州。”刘甲和刘元生能谈得来,他一有时间就在钱庄和刘元生闲谈。他想等病好了,和刘元生谈谈自己不明白的事。
罗望去了一趟教堂,对约神父说是刘甲推荐自己来找他,并说明来意,约神父很客气的答应了,几天后他就要去天津卫,总会每年年底都要把分派到各地的神父召集到一起交流。罗望告诉他到天津卫后照片东大寺宏一禅师,就能打听到父亲罗一威的情况。两人约好三个月后再见面。
刘甲病好了,明显的话少了许多,对家里的生意也不是很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