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早春三月,阳光比往日更明媚,天气暖和起来之后,外出的游人比以往更多,士子们写诗作画,流连于美景之中。
福建泉州府的泉州港边也是一片极热闹的景象。
宋时,泉州是天下第一大港,这里商贸繁荣,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交易,泉州的商人们既踏实肯干又敢想敢拼,将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但自洪武七年撤销泉州市舶司以来,泉州港便日益没落了,洪武时,朝廷下令“片板不许入海”,泉州本地的渔民们只得将生计转至内陆,即便有渔民偷摸入海,也只是小打小闹罢了。
可至如今,泉州港又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一艘艘大船自港口发出,开往吕宋等邻国,还有跋涉十分远的,也如《育言报》中所言的航海家那般,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
原先渔民出海并不容易,如今只需到府衙领一封书,将船只形貌、登船的渔民人数及样貌等信息记录下来就足够。
府衙的官吏一贯懒洋洋的无事可干,自万历十一年开海以来,倒是变得格外忙碌,不过忙归忙,泉州港一恢复生机,有船出海,他们这些官吏俸禄也能提一提——
“去往何处?”那官吏问道。
“回大人的话,小人去弗朗机。”
官吏在书上盖了章,待渔民领了书后,又附上一册文卷,那渔民连声道谢,因这文卷上附了一份详细的地图,他们也不知朝廷是如何得来这地图的,但据此前出海归来的渔民说,此图所列十分详实。
除了世界地图外,还有一张详细的弗朗机地图,另附各国风土人情等,渔民出海后若有所见所闻,也要及时向官府标注,以供官府修改。
开海以来,渔民们原先只敢在泉州港附近的水域逗留,可朝廷竟派人至泉州港磨练水军——本地的水兵,有许多正是泉州府人,渔民出海后,朝廷便派水兵护送。
近几年弗朗机人占了吕宋,其虽与大明有贸易往来,但冲突也是不断,有一回渔民们与弗朗机兵船在附近海域起了冲突,渔民们本以为自身要丧于弗朗机人之手,谁知水兵及时赶到,将他们救下。
渔民们出海愈发安心,胆子变更大了些,敢往更远的水域走了。
……
这正是朝廷磨练水军的目的。
一方面,强大的水兵可以为出海的渔民保驾护航,而另一方面,眼下倭寇国内战事不休,水兵缺少练兵的机会,护送渔民时常常遭遇实战,水军的战斗力自然进一步增强。
水军与弗朗机、倭国等水兵交战时缴获的枪支火炮等,往往在第一时间交至工部与兵部,由二部的官吏及时研发,再投入制作。
火器研制很是烧钱,若在以往,朝廷自然不允许二部这般造。
但现在,理由很简单——朝廷不差钱。
自开海以来,泉州、福州、宁波等地的港口迎来了各地的商人,运银、运货的船彻夜不休,朝廷的新政激励了更多商人和渔民出海,大明物产广博,海外商人格外喜爱到大明购买商品。
出海一项被朝廷垄断后,各地港口只要负责抽税和护航,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白银。
这些白银中的大半都涌入了国库。
不说官员们,就是天子这般从来不缺钱花的,也被如今大明的挣钱能力给惊住了。
泉州等地有本地的水兵保驾护航,水兵们俸禄要比北方边军高上不少,纵然在海上遭遇强敌,他们也勇武敢战。
以往他们对海情不熟悉,因而不太敢战,可如今他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自然越来越强。
总而言之,就连户部尚书也不必为钱发愁了。
这是开海带
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力。
在大明朝,一项政策带来的利益越多,它的阻力自然也就越少。
开海之政施行前,朝野上下最忧心的无非是漕运会受影响,然而,朝廷虽力推开海,却也未完全放弃漕运,首先在运输上,海运快,但贵,漕运慢一些,但价格实惠。
且海运毕竟无法将货物等运到目的地,其中还需借助漕运之便,若运与朝廷置办的贡品等有关的货物时,漕运的经验显然更为丰富。
换句话说,漕运的市场原本是恒定的,漕运上的官员以为,如果开了海运,海运必定会抢占漕运的市场。
然而,海运开启后,漕运官员赫然发现,因海运市场广博,且主要是对外,原先漕运市场若以百计数,海运便是以千计数,因海运存在,漕运不仅没有压缩,相反,因海运开拓的市场过于广大,以海运之力不能够完全消化,反而将一部分转给了漕运。
大明的漕运可以说是一笔烂账,换了首辅、换了漕运总督都无法解决,漕工与漕兵懈怠者众多,官员贪污严重,运至京城的漕粮商品等,漂没者不在少数。
但开海后,漕工漕兵们忧心没了生计,干事反而比以往更用心,当然,漕弊深重,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善,但无论如何,海运的出现却让朝廷看到了改革漕运的曙光。
……
“我此次来泉州府,只觉此地比嘉靖时繁荣十百倍。”一位中年文士道,“我祖父少时自泉州往京城任官,我父也在京城为官,之后家人便都留在京城。”
“若非亲眼得见,我也不敢相信,这东南之地,繁华竟不逊苏杭。”
因泉州航运十分发达,泉州府便与浙江的宁波府等一道出了份《开海报》,专讲渔民海上见闻,讲渔船在海上发现的新物什,讲造船,讲各国对大明的印象,《开海报》一出,《育言报》便将海外的版块让出,交由《开海报》登载。
这中年文士读了《开海报》,只觉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他生在京城,长在京城,历来有些眼高于顶,读过《开海报》之后,他才知自己所见所闻颇为闭塞。
“若非柳阁老在朝堂上力争,我泉州百姓哪能等到开海那一日?”
“嘉靖时倭患起,泉州可谓生灵涂炭,此次据传倭国有意进犯朝鲜,我泉州男儿知晓此事后,有渔船的,都要一个个冲至倭国,以报嘉靖时的仇怨。”
“咱们都想去,却被府尊老爷给拦下了。”港口的汉子提及此事颇为失望,“老爷说,咱们不会使那火铳,去了不如人家会用铳的。”
泉州府如今有水兵驻扎,实力已今非昔比,因朝廷开海后这些年一直致力于磨练水军,倭寇进犯朝鲜,朝野上下也并不畏惧,都盼着攻下朝鲜后再去倭国扫荡一番。
之所以还不能成行,皆是因太/祖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的缘故。
但不少百姓觉得,海禁也是祖训,如今海禁都开了,又何须在意所谓不征之国的祖训?
何况他们去倭国,也并非为了征服倭国,只是想顺带参观一下他们的银矿,考虑到倭国人力挖矿困难,他们就勉为其难替倭国挖一挖,展现一番大明朝的风范。
“据说朝堂之上,元辅不赞同去倭国,柳阁老却同意去倭国一观。”
中年文士颔首道:“我在京中也听到这般传闻。”
他甚至听说了,天子在此事上更偏向申时行。
天子对银矿颇为动心,在京城这些年,朝野上下已将当今天子的脾性摸了个透彻,天子贪财,天子好大喜功,可天子也好面子,不想给世人留下穷兵黩武的印象。
“以往咱们水兵不如人倒也罢了,如今为何不能?”
不同于内陆的百姓,泉州这些近海之地的百姓可谓将倭寇恨得牙痒痒。
“或许是申阁老老成持重吧。”
阁臣之中,柳贺的官声是最好的,哪怕他是张居正的门生,也曾将张四维踢回老家。
但在官员与读书人看来,柳贺不是伪君子,他家人丁少,家人在镇江府也只是安稳生活,并未扰民,更未侵占百姓土地。
何况柳贺挣钱的本事是内阁中一等一的,他却没想过在自己身上挪用一分。
而申时行为人圆滑,人人都不得罪,可他一边与人结交,一边下手也有数次,且他在吴县老家的土地数目堪称当地士绅之最,他次子又与乌程董家结亲,嫁妆之巨震撼了整个苏州府。
如今内阁仍是四位阁老,申时行这首辅当了数年,他行事不如柳贺爽快,朝臣与百姓都盼着改柳贺为首辅。
柳贺似乎对此并不动心,他并未派言官攻讦申时行,也未给申时行找麻烦,待申时行也极为尊重。
“谁当首辅,当阁老,和咱们小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港口的汉子道,“但谁能护着咱们百姓多一些,咱就盼谁来当这个首辅。”
“柳阁老的事咱们远在泉州都听说了不少,若不是他,咱们岂能过上如今的日子?能吃上肉,时不时还能打些酒来喝,家中的儿子,等他们再长几岁,便送他们去读书,纵然考不上秀才进士,先识得几个字,不行就去试试造火铳,造农具,总比我这当爹的有出息。”
中年文士不由感慨:“这都是柳阁老为国之功。”
当年柳贺力主开海时,朝廷反对声一片。
而今开海有成,沿海百姓生活能安,朝廷财税一日日富足,沿海有钱,便能援其余布政司,缓旱灾,缓水灾,加之开海后不断运至大明的作物,万历年后,百姓的日子比嘉靖、隆庆时好了许多。
朝廷当真需要柳贺这般的官员,百姓也十分需要。
开海之功,绵泽岂一省之人。
“柳阁老非泉州人,泉州百姓却愿为他造生祠供奉,只盼他家中平安,当阁老当得长长久久。”
早春三月,阳光比往日更明媚,天气暖和起来之后,外出的游人比以往更多,士子们写诗作画,流连于美景之中。
福建泉州府的泉州港边也是一片极热闹的景象。
宋时,泉州是天下第一大港,这里商贸繁荣,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交易,泉州的商人们既踏实肯干又敢想敢拼,将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但自洪武七年撤销泉州市舶司以来,泉州港便日益没落了,洪武时,朝廷下令“片板不许入海”,泉州本地的渔民们只得将生计转至内陆,即便有渔民偷摸入海,也只是小打小闹罢了。
可至如今,泉州港又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一艘艘大船自港口发出,开往吕宋等邻国,还有跋涉十分远的,也如《育言报》中所言的航海家那般,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
原先渔民出海并不容易,如今只需到府衙领一封书,将船只形貌、登船的渔民人数及样貌等信息记录下来就足够。
府衙的官吏一贯懒洋洋的无事可干,自万历十一年开海以来,倒是变得格外忙碌,不过忙归忙,泉州港一恢复生机,有船出海,他们这些官吏俸禄也能提一提——
“去往何处?”那官吏问道。
“回大人的话,小人去弗朗机。”
官吏在书上盖了章,待渔民领了书后,又附上一册文卷,那渔民连声道谢,因这文卷上附了一份详细的地图,他们也不知朝廷是如何得来这地图的,但据此前出海归来的渔民说,此图所列十分详实。
除了世界地图外,还有一张详细的弗朗机地图,另附各国风土人情等,渔民出海后若有所见所闻,也要及时向官府标注,以供官府修改。
开海以来,渔民们原先只敢在泉州港附近的水域逗留,可朝廷竟派人至泉州港磨练水军——本地的水兵,有许多正是泉州府人,渔民出海后,朝廷便派水兵护送。
近几年弗朗机人占了吕宋,其虽与大明有贸易往来,但冲突也是不断,有一回渔民们与弗朗机兵船在附近海域起了冲突,渔民们本以为自身要丧于弗朗机人之手,谁知水兵及时赶到,将他们救下。
渔民们出海愈发安心,胆子变更大了些,敢往更远的水域走了。
……
这正是朝廷磨练水军的目的。
一方面,强大的水兵可以为出海的渔民保驾护航,而另一方面,眼下倭寇国内战事不休,水兵缺少练兵的机会,护送渔民时常常遭遇实战,水军的战斗力自然进一步增强。
水军与弗朗机、倭国等水兵交战时缴获的枪支火炮等,往往在第一时间交至工部与兵部,由二部的官吏及时研发,再投入制作。
火器研制很是烧钱,若在以往,朝廷自然不允许二部这般造。
但现在,理由很简单——朝廷不差钱。
自开海以来,泉州、福州、宁波等地的港口迎来了各地的商人,运银、运货的船彻夜不休,朝廷的新政激励了更多商人和渔民出海,大明物产广博,海外商人格外喜爱到大明购买商品。
出海一项被朝廷垄断后,各地港口只要负责抽税和护航,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白银。
这些白银中的大半都涌入了国库。
不说官员们,就是天子这般从来不缺钱花的,也被如今大明的挣钱能力给惊住了。
泉州等地有本地的水兵保驾护航,水兵们俸禄要比北方边军高上不少,纵然在海上遭遇强敌,他们也勇武敢战。
以往他们对海情不熟悉,因而不太敢战,可如今他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自然越来越强。
总而言之,就连户部尚书也不必为钱发愁了。
这是开海带
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力。
在大明朝,一项政策带来的利益越多,它的阻力自然也就越少。
开海之政施行前,朝野上下最忧心的无非是漕运会受影响,然而,朝廷虽力推开海,却也未完全放弃漕运,首先在运输上,海运快,但贵,漕运慢一些,但价格实惠。
且海运毕竟无法将货物等运到目的地,其中还需借助漕运之便,若运与朝廷置办的贡品等有关的货物时,漕运的经验显然更为丰富。
换句话说,漕运的市场原本是恒定的,漕运上的官员以为,如果开了海运,海运必定会抢占漕运的市场。
然而,海运开启后,漕运官员赫然发现,因海运市场广博,且主要是对外,原先漕运市场若以百计数,海运便是以千计数,因海运存在,漕运不仅没有压缩,相反,因海运开拓的市场过于广大,以海运之力不能够完全消化,反而将一部分转给了漕运。
大明的漕运可以说是一笔烂账,换了首辅、换了漕运总督都无法解决,漕工与漕兵懈怠者众多,官员贪污严重,运至京城的漕粮商品等,漂没者不在少数。
但开海后,漕工漕兵们忧心没了生计,干事反而比以往更用心,当然,漕弊深重,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善,但无论如何,海运的出现却让朝廷看到了改革漕运的曙光。
……
“我此次来泉州府,只觉此地比嘉靖时繁荣十百倍。”一位中年文士道,“我祖父少时自泉州往京城任官,我父也在京城为官,之后家人便都留在京城。”
“若非亲眼得见,我也不敢相信,这东南之地,繁华竟不逊苏杭。”
因泉州航运十分发达,泉州府便与浙江的宁波府等一道出了份《开海报》,专讲渔民海上见闻,讲渔船在海上发现的新物什,讲造船,讲各国对大明的印象,《开海报》一出,《育言报》便将海外的版块让出,交由《开海报》登载。
这中年文士读了《开海报》,只觉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他生在京城,长在京城,历来有些眼高于顶,读过《开海报》之后,他才知自己所见所闻颇为闭塞。
“若非柳阁老在朝堂上力争,我泉州百姓哪能等到开海那一日?”
“嘉靖时倭患起,泉州可谓生灵涂炭,此次据传倭国有意进犯朝鲜,我泉州男儿知晓此事后,有渔船的,都要一个个冲至倭国,以报嘉靖时的仇怨。”
“咱们都想去,却被府尊老爷给拦下了。”港口的汉子提及此事颇为失望,“老爷说,咱们不会使那火铳,去了不如人家会用铳的。”
泉州府如今有水兵驻扎,实力已今非昔比,因朝廷开海后这些年一直致力于磨练水军,倭寇进犯朝鲜,朝野上下也并不畏惧,都盼着攻下朝鲜后再去倭国扫荡一番。
之所以还不能成行,皆是因太/祖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的缘故。
但不少百姓觉得,海禁也是祖训,如今海禁都开了,又何须在意所谓不征之国的祖训?
何况他们去倭国,也并非为了征服倭国,只是想顺带参观一下他们的银矿,考虑到倭国人力挖矿困难,他们就勉为其难替倭国挖一挖,展现一番大明朝的风范。
“据说朝堂之上,元辅不赞同去倭国,柳阁老却同意去倭国一观。”
中年文士颔首道:“我在京中也听到这般传闻。”
他甚至听说了,天子在此事上更偏向申时行。
天子对银矿颇为动心,在京城这些年,朝野上下已将当今天子的脾性摸了个透彻,天子贪财,天子好大喜功,可天子也好面子,不想给世人留下穷兵黩武的印象。
“以往咱们水兵不如人倒也罢了,如今为何不能?”
不同于内陆的百姓,泉州这些近海之地的百姓可谓将倭寇恨得牙痒痒。
“或许是申阁老老成持重吧。”
阁臣之中,柳贺的官声是最好的,哪怕他是张居正的门生,也曾将张四维踢回老家。
但在官员与读书人看来,柳贺不是伪君子,他家人丁少,家人在镇江府也只是安稳生活,并未扰民,更未侵占百姓土地。
何况柳贺挣钱的本事是内阁中一等一的,他却没想过在自己身上挪用一分。
而申时行为人圆滑,人人都不得罪,可他一边与人结交,一边下手也有数次,且他在吴县老家的土地数目堪称当地士绅之最,他次子又与乌程董家结亲,嫁妆之巨震撼了整个苏州府。
如今内阁仍是四位阁老,申时行这首辅当了数年,他行事不如柳贺爽快,朝臣与百姓都盼着改柳贺为首辅。
柳贺似乎对此并不动心,他并未派言官攻讦申时行,也未给申时行找麻烦,待申时行也极为尊重。
“谁当首辅,当阁老,和咱们小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港口的汉子道,“但谁能护着咱们百姓多一些,咱就盼谁来当这个首辅。”
“柳阁老的事咱们远在泉州都听说了不少,若不是他,咱们岂能过上如今的日子?能吃上肉,时不时还能打些酒来喝,家中的儿子,等他们再长几岁,便送他们去读书,纵然考不上秀才进士,先识得几个字,不行就去试试造火铳,造农具,总比我这当爹的有出息。”
中年文士不由感慨:“这都是柳阁老为国之功。”
当年柳贺力主开海时,朝廷反对声一片。
而今开海有成,沿海百姓生活能安,朝廷财税一日日富足,沿海有钱,便能援其余布政司,缓旱灾,缓水灾,加之开海后不断运至大明的作物,万历年后,百姓的日子比嘉靖、隆庆时好了许多。
朝廷当真需要柳贺这般的官员,百姓也十分需要。
开海之功,绵泽岂一省之人。
“柳阁老非泉州人,泉州百姓却愿为他造生祠供奉,只盼他家中平安,当阁老当得长长久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寒门之士[科举],寒门之士[科举]最新章节,寒门之士[科举]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寒门之士[科举],寒门之士[科举]最新章节,寒门之士[科举]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