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熹十年,春三月,大汉皇帝刘崇亲政,其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立不其侯伏完女、阳都侯伏泉妹伏寿为后,之后便是宣布了帝国接下来的征讨任务。
自六年前,伏德拿下半片西域被时为骠骑将军,掌权朝堂的伏泉召回中原后,西域的主要攻伐任务,就落在董卓、曹操这些遗留将领身上。
而西域占领区的治理,却是落在了新任命的西域都护王鞘,和长史段煨的身上,至于为何选择二人,除了王鞘、段煨二人主动请缨,伏泉为了感谢王鞘多年辛苦之功以及段颎对他的诸般帮助,这才选择他们。
当然,王鞘不提,用段煨管治西域,除了段颎关系以外,也有段煨先祖,前汉元帝时名臣段会宗的原因。
段会宗当时曾两任西域都护,又四度出使乌孙并于汉成帝元延三年,在乌孙死于任上,享年七十五岁,可谓是半生都耗在了西域这片土地上面。而段会宗出使乌孙期间,当乌孙多次内乱之际,代表大汉朝廷敉平叛乱,册立新君,在西域,特别是乌孙国,有不小的声望。
如今,伏泉派段煨入职西域,也不无利用其先祖声望,令一部分西域国家臣服的意思,并且,乌孙作为西域大国,他也有让段煨去西域,瓦解乌孙的意思。
之后的三年里,汉军一面以军管方式治理西域,另一面,又以出不断出兵西征。在此期间,大汉又陆续从中原各地,向西域输兵两万,并且还移民了随军家眷,以及犯罪被迁徙的世族豪强之人还有罪犯,同时又以西域丝绸之路的富庶为诱饵,号召中原百姓移民西域。
这番举动,倒是真的令不少不明西域真相,一直听闻传说中令得前汉富庶,短时间内暴富,可以和匈奴争霸的百姓上当,自愿报名,随官府前往西域移民。
他们多数都是生活困顿,勉强在大汉生活的苦命人,中原这块土地,随着大汉强盛至今,根本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生存了,生活逼得他们不得不向有可能继续生存的地方,寻找出路。
当然,这也是伏泉不断潜移默化的让大汉扩张,利用各种手段移民的原因,否则,一旦人口到达这片土地的峰值,当贫富差距到达一定量时,只要有心人稍加激化,甚至不需要激化,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官民之间的矛盾摩擦事件,就可能出现连锁效应,引发一场祸及大汉江山社稷的乱事。
不过,无论是征伐,还是移民,对于大汉有效掌控西域,彻底让西域融入大汉之中,这些在短时间里都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西域广大,汉军没有那些投降的仆从军帮助,可能连征讨的军队都不够一一在西域诸占领城池留守的,更何况那些伏泉用尽各种办法移民来的二十多万人口,看着是多,但一旦分散到诸占领地,立马就变得渺小可微了。
因此,单单靠这些长远手段,肯定一时之间稳不住大汉扩张局势的,所以,伏泉觉得必须要使用非常手段,稳定住如今的形势,而这非常手段,其实在汉军在汉军出征西域时,就已经被伏泉暗令伏德做好先前准备了,那就是文化洗脑。
所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怕,那就是文化共同,当然,这是好听点的,说得难听点的,那就是文化洗脑。
后世天朝,极力鼓吹民族大融合,不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共同,才让不少汉族人忘了曾经异族施加在中原汉族的苦痛吗?
清宫剧盛行,吹捧伪元伪清这些连自己君主都只认他们是夷狄之主,而非中原之主的王朝,民族融合言论大行其道,诸般这种舆论下,可笑不少女人只喜欢螨清阿哥,崇拜夷狄的丑陋服饰,甚至还以为马甲就是汉服,简直是贻笑大方,却不知长眠于中原大地的汉家先祖们,知道此事,会不会连衣冠冢的棺材板都压不住?
现在,伏泉便是用的同样道理,他先令汉军实行西域文化毁灭,而后便打算派出一批中原文化者,入西域为官,在各地宣传中原教化,务必在最短时间里,让西域各族人,只可用汉语交流,平日习写汉字,衣服穿戴更是以汉族衣服为主而改,这样强制性的进行文化认同。
如果有人敢反抗,那就用刀剑逼得他们低头,如此,只要保证几年的样子,就可以在最短时间里,让西域安定,这般经过一两代人,西域人民自然只记得自己为大汉人,而非西域异族人了。
其实,这样的强制文化认同,伏泉昔年征讨北疆,建立塞北长史府,就已经做了,只是当时的汉军,没有进行西域这样的彻底的地区文化灭绝而已,具体原因,自然是草原上的胡族,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文字、服饰都有,但相比起西域诸国的繁荣文化,还是差远了,毕竟,草原胡人文化不足,学习中原文化的人大有人在,而在西域,除非是和中原外交或者财货走私者,会主动学习汉家文化的,其他人,在西域被阻绝后,会愿意学中原文化的却是很少。
究其原因,自然是自前汉以后,繁华的丝绸之路,所带来不止是各国在贸易上的富庶,更有文化上的进步。毕竟,国家有了钱,又不时常打仗,自然而然的提高文化知识了,这也就极大的增加了西域诸国的国家民族意识,对于大汉统治西域,可谓是极为不利。
因此,伏泉才会令汉军攻西域时,要将西域文化破坏殆尽,最好连一个文字、一件有明显异族图案的服饰都看不到,最大限度的破坏西域诸国的文化意识。
这之后,伏泉一面上奏对先前有功将士嘉奖,连封了几个侯国在西域,如董卓为定西侯,封国为其占领的原小宛国内,曹操为平西侯,封国在他占领的原且末国境内,以及在西域安抚诸国表现出色的王鞘王维栋,被封为定远侯,封地在车师国高昌城附近。
如此做的原因也很简单,自然是要让这些人,把他们的家族势力都迁徙西域来,最大程度的帮助大汉稳固统治基础。当然,不仅如此,伏泉还准备,日后向朝廷建议,刘姓宗室和国内列侯的封地,往日全部一点一点移封域外,可以多给他们大量封地,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快速发展建设。
甚至于刘协就封封国,伏泉也准备建议皇帝让他作为宗室榜样,就封域外,相信有了皇帝兄弟带头,即使有人有反对声,也不好多说。当然,他们也没赔,域外封地虽然多数都是未开发多少的土地,初期对他们来说不太好,但是一旦开发起来,大汉朝廷给的土地又多,从长远来看,这些人是稳赚不赔的。
之所以让这些人去建设域外,原因也很简单,相比较于大汉朝廷花人力物力去建设,无疑这些累积了不知多少财富的贵族列侯去建设更好,毕竟,大汉朝廷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哪能只顾这一地,而那些家中藏着无数财富贵族列侯,他们的财富藏着也是藏着,还不如拿出来为国家的地区开发,添砖加瓦了。
这移封侯国只是一面,另一面,伏泉就是往西域输送地方吏员,争取每一地,都有平日教化地方,遇事可临机动兵的能吏。
至于这些能吏从何而来,也很简单,那就考举而来,在当时为了争夺盐铁税权时,伏泉提出的考举取吏,显然一下子充实了大汉的基础人才。
之后,随着西域开拓,缺乏大量基层干吏,伏泉便借此机会,一番争夺,从各地州郡长官手里,夺回了前汉时,便一直掌控在中央朝廷手中的地方吏员的任免权。甚至于,伏泉还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这出自《韩非子·显学》的话,准备不断挑战改革这出身便决定一切的大汉。
那些参与考举的寒门人士,通过大汉关于识字、算术以及经书概要的基本考核后,便有了做吏资格,当然,这种考核,并不会太难,在伏泉看来能认真读过几年地方私学的,都可以应对。
之后,他们再经过骠骑将军府的面试,便可分派诸地,如此,一来保证这些人对于伏泉执政的支持,另一面也能提高伏泉代表的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集权统治。
西域纳入大汉版图之事,就此全面开启,而这三年里,随着董卓、曹操这两个杀人魔王,统率汉军一路西征,西域最终全为大汉所有。
一路征途上,汉军但凡遇到抵抗顽强者,都以屠戮镇压,使得不少原先反抗者臣服,其中便有精绝、戎卢等小国献表降国号投降。之后,更有西域大国乌孙分裂,其国内慕汉者,暗中联络段煨,以慕汉和感恩段会宗扶持乌孙社稷为由,率部投诚。
对于这些投降献国者,伏泉都是给予优待,不过,让他们这些国家宗室继续待在西域,明显不可能,按伏泉的意思,其国降王封侯,封地于塞北长史府划地立封国,但其国家宗室全部迁入雒阳和长安,优待安置,期间强制学习汉家礼仪,待大汉官员考核无误,方可就国。
至于这考核无误是多久,那就要看伏泉的心意的,反正伏泉不介意让他们一代人在中原耗到死,而他们原先的国民,则在西域接受大汉的教育三年后,确认无反意,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相信有这三年,这些西域百姓会成功的变成汉家文化的传承者。
西域的成功征服,给大汉上下开启了一段开疆拓土的热潮,特别是某日伏泉不知从何处拿出的所谓诸夏地图,上有七大洲,令得不少因征西域,升官封侯的武将沸腾,纷纷请缨,要为大汉开疆拓土。
新掌权的皇帝刘崇,也是欲建立功勋,巩固自己威信的皇帝,当即应允,而伏泉也在此时上奏,以诸将不识水利,愿辞去骠骑将军职,为下海洋一将。
满朝为之哗然,不知伏泉为何放权,刘崇再三挽留,都不改伏泉本意,当下应允。
……
茫茫大海里,汉家海上丝绸之路所用的大船上,伏泉一身戎装的望着海面,心绪万千。
“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伏泉想着:“未来天下如何,自有后人评说……”
之所以伏泉选择放权,也是因为伏泉为了自保,或者说,不想让大汉又陷入外戚和皇权猜忌的内外争斗中。
终究,他只是外戚,而小皇帝已经大了,若是继续由他执掌朝政,虽然皇帝会因为开疆拓土高兴,但毕竟会埋下铲除伏泉这外戚的祸根。
虽然说以伏泉的势力,不怕皇权,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怕,他这辈子所做的汉家征服四夷的努力白费。
若是伏泉和皇帝夺权,必定天下皆乱,那些一直蛰伏的势力反水,恐怕塞外西域,他所迁徙的世族豪强,第一个把他的征服成果毁灭得干干净净。
因此,与其如此,不如他早点放手,在权利和汉族征服四方之间,他选择后者,毕竟,中华地大物博,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存在万世一系的王朝,就算他成为皇帝,最终也不知会被那个后世子孙给败坏了,还不如让汉族征服世界,这样的话,就算王朝毁灭,也不至于出现亡族灭种的危机。
况且,小皇帝刘崇,有他多年的教导,还有那一堆伏泉认真考虑提供的征服建设思路,相信只要他不傻,完全按照自己方案来,那也不需要他参与了。
……
光熹十二年,帝改封阳都侯伏泉,为瀛侯,封地为其所找到的瀛洲,又改封其弟刘协为贵西侯,封地为大汉统治的故西域大宛境内,再次掀起了全国世族豪强对于征服开拓的热情,一个后世名为军国扩张主义的东西,全面在大汉发酵……
而大汉在征服四方时,随着时局变故,最终实施了封国与都护府并行的统治手段,长城之内,是十三州构成的本土。
长城之外,则以都护府与封国统治,都护府以文官、武将主导,封国以刘氏宗亲、异性功臣坐镇,如此格局,像极了宗周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格局。
(全书完)
写到这里,泉释总算歇了口气!
这本书很多人说还可以继续写什么的,不过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而且说实话收了西域,其他的征服扩张也就是一直水而已。
一本书,两百万字其实差不多了,成绩好当然可以多写,不好的话,这样收尾最好。
总得来说,泉释这本尝试很失败,可能是汉末三国被人写烂了,也可能是题材不讨起点读者好。
说实话,我只是想表现出一个最真实的那个世界,甚至于后来陷入了一个掉书袋的环节里,走了不少新人的通病。
哎……前事诸般痛苦,说多了都是泪……不提也罢!
下面说说新书,已经发了,看了前几章的朋友都该加了,书名《明末好国舅》!
希望没加的朋友也加下,然而看在我这本两百万字的人品保证上,投下你们宝贵的推荐票!
至于为什么又写外戚,原因也很简单,我杠上了,而且明朝写外戚的很少,既然如此,我有这方面经验,自然最后决定了这题材!
不多废话,相信看多了明朝当官科举小兵种田争霸的你们,也该换换口味,在明朝外戚不干政的祖制下,见证一个外戚崛起大明,挽救大明国运的故事吧!
当然,至于有人对明代外戚能否崛起,提出异议,其实明朝已经给了答案。
英宗复辟时,孙氏外戚其实就崛起了,只是后来自己作死,政治人才少,没得权几年给弄死了。
浏览阅读地址:s:
自六年前,伏德拿下半片西域被时为骠骑将军,掌权朝堂的伏泉召回中原后,西域的主要攻伐任务,就落在董卓、曹操这些遗留将领身上。
而西域占领区的治理,却是落在了新任命的西域都护王鞘,和长史段煨的身上,至于为何选择二人,除了王鞘、段煨二人主动请缨,伏泉为了感谢王鞘多年辛苦之功以及段颎对他的诸般帮助,这才选择他们。
当然,王鞘不提,用段煨管治西域,除了段颎关系以外,也有段煨先祖,前汉元帝时名臣段会宗的原因。
段会宗当时曾两任西域都护,又四度出使乌孙并于汉成帝元延三年,在乌孙死于任上,享年七十五岁,可谓是半生都耗在了西域这片土地上面。而段会宗出使乌孙期间,当乌孙多次内乱之际,代表大汉朝廷敉平叛乱,册立新君,在西域,特别是乌孙国,有不小的声望。
如今,伏泉派段煨入职西域,也不无利用其先祖声望,令一部分西域国家臣服的意思,并且,乌孙作为西域大国,他也有让段煨去西域,瓦解乌孙的意思。
之后的三年里,汉军一面以军管方式治理西域,另一面,又以出不断出兵西征。在此期间,大汉又陆续从中原各地,向西域输兵两万,并且还移民了随军家眷,以及犯罪被迁徙的世族豪强之人还有罪犯,同时又以西域丝绸之路的富庶为诱饵,号召中原百姓移民西域。
这番举动,倒是真的令不少不明西域真相,一直听闻传说中令得前汉富庶,短时间内暴富,可以和匈奴争霸的百姓上当,自愿报名,随官府前往西域移民。
他们多数都是生活困顿,勉强在大汉生活的苦命人,中原这块土地,随着大汉强盛至今,根本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生存了,生活逼得他们不得不向有可能继续生存的地方,寻找出路。
当然,这也是伏泉不断潜移默化的让大汉扩张,利用各种手段移民的原因,否则,一旦人口到达这片土地的峰值,当贫富差距到达一定量时,只要有心人稍加激化,甚至不需要激化,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官民之间的矛盾摩擦事件,就可能出现连锁效应,引发一场祸及大汉江山社稷的乱事。
不过,无论是征伐,还是移民,对于大汉有效掌控西域,彻底让西域融入大汉之中,这些在短时间里都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西域广大,汉军没有那些投降的仆从军帮助,可能连征讨的军队都不够一一在西域诸占领城池留守的,更何况那些伏泉用尽各种办法移民来的二十多万人口,看着是多,但一旦分散到诸占领地,立马就变得渺小可微了。
因此,单单靠这些长远手段,肯定一时之间稳不住大汉扩张局势的,所以,伏泉觉得必须要使用非常手段,稳定住如今的形势,而这非常手段,其实在汉军在汉军出征西域时,就已经被伏泉暗令伏德做好先前准备了,那就是文化洗脑。
所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怕,那就是文化共同,当然,这是好听点的,说得难听点的,那就是文化洗脑。
后世天朝,极力鼓吹民族大融合,不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共同,才让不少汉族人忘了曾经异族施加在中原汉族的苦痛吗?
清宫剧盛行,吹捧伪元伪清这些连自己君主都只认他们是夷狄之主,而非中原之主的王朝,民族融合言论大行其道,诸般这种舆论下,可笑不少女人只喜欢螨清阿哥,崇拜夷狄的丑陋服饰,甚至还以为马甲就是汉服,简直是贻笑大方,却不知长眠于中原大地的汉家先祖们,知道此事,会不会连衣冠冢的棺材板都压不住?
现在,伏泉便是用的同样道理,他先令汉军实行西域文化毁灭,而后便打算派出一批中原文化者,入西域为官,在各地宣传中原教化,务必在最短时间里,让西域各族人,只可用汉语交流,平日习写汉字,衣服穿戴更是以汉族衣服为主而改,这样强制性的进行文化认同。
如果有人敢反抗,那就用刀剑逼得他们低头,如此,只要保证几年的样子,就可以在最短时间里,让西域安定,这般经过一两代人,西域人民自然只记得自己为大汉人,而非西域异族人了。
其实,这样的强制文化认同,伏泉昔年征讨北疆,建立塞北长史府,就已经做了,只是当时的汉军,没有进行西域这样的彻底的地区文化灭绝而已,具体原因,自然是草原上的胡族,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文字、服饰都有,但相比起西域诸国的繁荣文化,还是差远了,毕竟,草原胡人文化不足,学习中原文化的人大有人在,而在西域,除非是和中原外交或者财货走私者,会主动学习汉家文化的,其他人,在西域被阻绝后,会愿意学中原文化的却是很少。
究其原因,自然是自前汉以后,繁华的丝绸之路,所带来不止是各国在贸易上的富庶,更有文化上的进步。毕竟,国家有了钱,又不时常打仗,自然而然的提高文化知识了,这也就极大的增加了西域诸国的国家民族意识,对于大汉统治西域,可谓是极为不利。
因此,伏泉才会令汉军攻西域时,要将西域文化破坏殆尽,最好连一个文字、一件有明显异族图案的服饰都看不到,最大限度的破坏西域诸国的文化意识。
这之后,伏泉一面上奏对先前有功将士嘉奖,连封了几个侯国在西域,如董卓为定西侯,封国为其占领的原小宛国内,曹操为平西侯,封国在他占领的原且末国境内,以及在西域安抚诸国表现出色的王鞘王维栋,被封为定远侯,封地在车师国高昌城附近。
如此做的原因也很简单,自然是要让这些人,把他们的家族势力都迁徙西域来,最大程度的帮助大汉稳固统治基础。当然,不仅如此,伏泉还准备,日后向朝廷建议,刘姓宗室和国内列侯的封地,往日全部一点一点移封域外,可以多给他们大量封地,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快速发展建设。
甚至于刘协就封封国,伏泉也准备建议皇帝让他作为宗室榜样,就封域外,相信有了皇帝兄弟带头,即使有人有反对声,也不好多说。当然,他们也没赔,域外封地虽然多数都是未开发多少的土地,初期对他们来说不太好,但是一旦开发起来,大汉朝廷给的土地又多,从长远来看,这些人是稳赚不赔的。
之所以让这些人去建设域外,原因也很简单,相比较于大汉朝廷花人力物力去建设,无疑这些累积了不知多少财富的贵族列侯去建设更好,毕竟,大汉朝廷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哪能只顾这一地,而那些家中藏着无数财富贵族列侯,他们的财富藏着也是藏着,还不如拿出来为国家的地区开发,添砖加瓦了。
这移封侯国只是一面,另一面,伏泉就是往西域输送地方吏员,争取每一地,都有平日教化地方,遇事可临机动兵的能吏。
至于这些能吏从何而来,也很简单,那就考举而来,在当时为了争夺盐铁税权时,伏泉提出的考举取吏,显然一下子充实了大汉的基础人才。
之后,随着西域开拓,缺乏大量基层干吏,伏泉便借此机会,一番争夺,从各地州郡长官手里,夺回了前汉时,便一直掌控在中央朝廷手中的地方吏员的任免权。甚至于,伏泉还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这出自《韩非子·显学》的话,准备不断挑战改革这出身便决定一切的大汉。
那些参与考举的寒门人士,通过大汉关于识字、算术以及经书概要的基本考核后,便有了做吏资格,当然,这种考核,并不会太难,在伏泉看来能认真读过几年地方私学的,都可以应对。
之后,他们再经过骠骑将军府的面试,便可分派诸地,如此,一来保证这些人对于伏泉执政的支持,另一面也能提高伏泉代表的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集权统治。
西域纳入大汉版图之事,就此全面开启,而这三年里,随着董卓、曹操这两个杀人魔王,统率汉军一路西征,西域最终全为大汉所有。
一路征途上,汉军但凡遇到抵抗顽强者,都以屠戮镇压,使得不少原先反抗者臣服,其中便有精绝、戎卢等小国献表降国号投降。之后,更有西域大国乌孙分裂,其国内慕汉者,暗中联络段煨,以慕汉和感恩段会宗扶持乌孙社稷为由,率部投诚。
对于这些投降献国者,伏泉都是给予优待,不过,让他们这些国家宗室继续待在西域,明显不可能,按伏泉的意思,其国降王封侯,封地于塞北长史府划地立封国,但其国家宗室全部迁入雒阳和长安,优待安置,期间强制学习汉家礼仪,待大汉官员考核无误,方可就国。
至于这考核无误是多久,那就要看伏泉的心意的,反正伏泉不介意让他们一代人在中原耗到死,而他们原先的国民,则在西域接受大汉的教育三年后,确认无反意,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相信有这三年,这些西域百姓会成功的变成汉家文化的传承者。
西域的成功征服,给大汉上下开启了一段开疆拓土的热潮,特别是某日伏泉不知从何处拿出的所谓诸夏地图,上有七大洲,令得不少因征西域,升官封侯的武将沸腾,纷纷请缨,要为大汉开疆拓土。
新掌权的皇帝刘崇,也是欲建立功勋,巩固自己威信的皇帝,当即应允,而伏泉也在此时上奏,以诸将不识水利,愿辞去骠骑将军职,为下海洋一将。
满朝为之哗然,不知伏泉为何放权,刘崇再三挽留,都不改伏泉本意,当下应允。
……
茫茫大海里,汉家海上丝绸之路所用的大船上,伏泉一身戎装的望着海面,心绪万千。
“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伏泉想着:“未来天下如何,自有后人评说……”
之所以伏泉选择放权,也是因为伏泉为了自保,或者说,不想让大汉又陷入外戚和皇权猜忌的内外争斗中。
终究,他只是外戚,而小皇帝已经大了,若是继续由他执掌朝政,虽然皇帝会因为开疆拓土高兴,但毕竟会埋下铲除伏泉这外戚的祸根。
虽然说以伏泉的势力,不怕皇权,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怕,他这辈子所做的汉家征服四夷的努力白费。
若是伏泉和皇帝夺权,必定天下皆乱,那些一直蛰伏的势力反水,恐怕塞外西域,他所迁徙的世族豪强,第一个把他的征服成果毁灭得干干净净。
因此,与其如此,不如他早点放手,在权利和汉族征服四方之间,他选择后者,毕竟,中华地大物博,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存在万世一系的王朝,就算他成为皇帝,最终也不知会被那个后世子孙给败坏了,还不如让汉族征服世界,这样的话,就算王朝毁灭,也不至于出现亡族灭种的危机。
况且,小皇帝刘崇,有他多年的教导,还有那一堆伏泉认真考虑提供的征服建设思路,相信只要他不傻,完全按照自己方案来,那也不需要他参与了。
……
光熹十二年,帝改封阳都侯伏泉,为瀛侯,封地为其所找到的瀛洲,又改封其弟刘协为贵西侯,封地为大汉统治的故西域大宛境内,再次掀起了全国世族豪强对于征服开拓的热情,一个后世名为军国扩张主义的东西,全面在大汉发酵……
而大汉在征服四方时,随着时局变故,最终实施了封国与都护府并行的统治手段,长城之内,是十三州构成的本土。
长城之外,则以都护府与封国统治,都护府以文官、武将主导,封国以刘氏宗亲、异性功臣坐镇,如此格局,像极了宗周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格局。
(全书完)
写到这里,泉释总算歇了口气!
这本书很多人说还可以继续写什么的,不过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而且说实话收了西域,其他的征服扩张也就是一直水而已。
一本书,两百万字其实差不多了,成绩好当然可以多写,不好的话,这样收尾最好。
总得来说,泉释这本尝试很失败,可能是汉末三国被人写烂了,也可能是题材不讨起点读者好。
说实话,我只是想表现出一个最真实的那个世界,甚至于后来陷入了一个掉书袋的环节里,走了不少新人的通病。
哎……前事诸般痛苦,说多了都是泪……不提也罢!
下面说说新书,已经发了,看了前几章的朋友都该加了,书名《明末好国舅》!
希望没加的朋友也加下,然而看在我这本两百万字的人品保证上,投下你们宝贵的推荐票!
至于为什么又写外戚,原因也很简单,我杠上了,而且明朝写外戚的很少,既然如此,我有这方面经验,自然最后决定了这题材!
不多废话,相信看多了明朝当官科举小兵种田争霸的你们,也该换换口味,在明朝外戚不干政的祖制下,见证一个外戚崛起大明,挽救大明国运的故事吧!
当然,至于有人对明代外戚能否崛起,提出异议,其实明朝已经给了答案。
英宗复辟时,孙氏外戚其实就崛起了,只是后来自己作死,政治人才少,没得权几年给弄死了。
浏览阅读地址: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