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硃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皇甫嵩、朱俊合将四万余人共讨颍川,嵩、俊各统一军。俊与贼波才战,败;嵩进保长社。波才围皇甫嵩于长社。嵩兵少,军中皆恐。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从城中鼓噪而出,奔击贼陈,贼惊,乱走。会骑都尉沛国曹操将兵适至,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资治通鉴》
一、皇甫嵩、朱俊进兵路线
《资治通鉴》:“夏、四月”“皇甫嵩、朱俊合将四万余人共讨颍川,嵩、俊各统一军。俊与贼波才战,败;嵩进保长社”
从洛阳到颍川,有两条路:
其一经过洛阳南面的轘辕关、大谷关之类小路,过登封,向东南方向直驱颍川郡治阳翟(禹州),约250里。
第二从向东经过虎牢关,经郑州,转而南下新郑,进入颍川长社(长葛),约350里。
第一条路,近100里,但轘辕关、大谷关一段路狭窄难行,不适合大部队运动。如果皇甫嵩、朱俊一同走这条路,兵力不容易展开,容易被黄巾拒险塞住,而且到达时间会相差比较大,可能性不大。
第二条路宽,但远100里。
汉代坐北朝南,皇甫嵩是左中郎将,走东方的第二条路,朱俊是右中郎将走南方的第一条路可能性大些。
朱俊率先与波长接战,应该是走的轘辕关,路程短。
皇甫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说明一开始波才没有围长社,那他围的哪里呢?赤血认为,围的是阳翟,朱俊和颍川文太守被打败了,被围在郡治阳翟。皇甫嵩乘虚而入,“进“保长社。
从长社颍川之战后来看,皇甫嵩、朱俊紧接着合力平定颍川、汝南、陈国三郡。之后,朱俊南下荆州南阳,皇甫嵩东击兖州东郡等地。
可见两军的行动路线是事前安排好的:首先分进合击,合力消灭洛阳东南方向的黄巾。之后将黄河以南的黄巾分切割为南、北两块,分别消灭。最后,北上合击冀州张角兄弟。先打弱的,后打强的。
二、“无中生有”“四面具合”——真实的长社之战,远不止一把火
皇甫嵩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
后世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以三国演义为首,往往夸大火攻的作用,往往认为黄巾犯下了扎营在草木茂盛之地是战役的胜负手。
但火攻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真正决定胜负的是皇甫嵩在长社之战中的一连串策略,轻易的将人数倍、颇有战斗力黄巾牵着鼻子走,显露出的极致的军事指挥艺术。恐怕孙武、吴起、韩信在世,也不过皇甫嵩这般。
我们来演绎一下战局。
(1)战役初期,“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我方兵少怎么办?敌方才打了胜仗士气高昂怎么办?征发城中壮丁和豪族家丁,坚守不出。皇甫嵩“以逸待劳”,以郡兵、壮丁代替精锐守城,既训练了郡兵、壮丁,又疲劳和麻痹波才和黄巾,给波才官军很弱小的感觉,可谓孙子所说“能而示之不能”“强而避之”“佚而劳之”。
(2)战役准备,“嵩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皇甫嵩“暗度陈仓”,派遣少量部队,潜出城外,一部分摸到黄巾营寨中顺风放火,制造混乱;一部分摸到黄巾围城连营之外,“四面具合”举火高呼,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给黄巾军制造被大军包围假象,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可谓孙子所说“善攻者动于九地之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官军想不到的外围杀出来。
(3)战役高潮。“嵩因鼓而奔其阵”。皇甫嵩亲自登城擂鼓,令城上将士举火为号,告诉官军“大家看,援军来了,已经包围了黄巾,大家快奋勇出击啊,去晚了功劳被援军抢走了。”
使得官军士气大振,内外交攻做出全面包围波长的姿态,迫使一部分战斗力较弱、士气较低的黄巾逃窜。通过步骑配合,派遣重兵突破分割黄巾精锐。从而为分别歼灭创造条件。
(5)战役的尾声,“贼惊,乱走”。皇甫嵩“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引导溃军向西面阳翟逃窜,将慌不择路的黄巾撵到水中、撵到与朱俊对战的地步,导致无数黄巾相互踩踏而死、溺水淹死,无数黄巾互相杀伐而死,无数黄巾失去了组织,致使朱俊部获得“以逸待劳”的机会。
(6)战役的后续。“会骑都尉沛国曹操将兵适至,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长社之战后,曹操并未马上到达。
皇甫嵩、曹操、朱俊并不是马上与黄巾大战(小战肯定有),而是从“四月”等到“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三、战役的总结
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皇甫嵩以2万人,面对数倍于自身的黄巾军围攻,却派遣奇兵“暗度陈仓”,出现在黄巾营寨外围和营寨中,营造混乱,让黄巾军以为更多的官军将自身包围,制造“四面具合”的假象。这种以少打多的做法,在军事史上可谓及其罕见。当然能这样做,也源于黄巾军数量众多,但组织混乱,官军人数小,但精锐,以整击乱。
皇甫嵩的高明在于他利用黑夜制造的大军合围假象,不仅骗了黄巾,也骗了长社城中的自己人,使得黄巾士气大跌,官军士气大振,四面具合,内外交攻才是战役的胜负手。
在一次战役中,皇甫嵩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5计:“以逸待劳”“暗度陈仓”“无中生有”“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他坚韧的意志,高超灵活的战术素养,在长社之战中得到集中体现,远远超过同行的朱俊。
关于长社之战后皇甫嵩的能力,试着结合三国游戏来表示一下。
武将:皇甫嵩,字义真,
性别:男年龄:52。
统帅:90 15 6,
武力:66,
智力:76,
政治:72,
魅力:80 30,
名望:8000。
称号:神将,名士,故北地太守,威震西北。
职务:左中郎将(名望 1000,魅力 10,统帅 6)
特技:农业二级,从事农业时政治 10;商业二级,从事商业活动时候政治 10。算筹三级,从事运算相关工作时政治 9;辩才二级,交涉时容易成功。
称号:神将,名望 10000,魅力 20,统帅 15,能让将士跟随,让敌人发抖。名士三级,非常重视名声和道德,善于交接官员、士人和纠集乡中少年,名望 1500。故北地太守,名望 1000,魅力 5。威震西北,名望 2000,魅力 10,在帝国西北、羌地、匈奴地享有广泛的声誉,在西北或对西羌、匈奴作战时,统帅 6。
兵种:步兵五级,骑兵三级,弓弩四级。
特殊兵种:雍凉弓骑兵三级,雍凉骑兵三级,羌骑兵三级,匈奴骑兵三级,羌兵四级,匈奴兵四级。
评价:威震雍凉、匈奴、羌人的大汉军神,作战和统帅经历十分丰富、指挥能力十分杰出;出众的弓兵、骑兵和弓骑兵将领,善于组织和指挥羌人、匈奴部队,善于对抗羌人、匈奴骑兵和步兵;重视信义和感情。擎天巨柱,当世第一名将。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皇甫嵩、朱俊合将四万余人共讨颍川,嵩、俊各统一军。俊与贼波才战,败;嵩进保长社。波才围皇甫嵩于长社。嵩兵少,军中皆恐。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从城中鼓噪而出,奔击贼陈,贼惊,乱走。会骑都尉沛国曹操将兵适至,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资治通鉴》
一、皇甫嵩、朱俊进兵路线
《资治通鉴》:“夏、四月”“皇甫嵩、朱俊合将四万余人共讨颍川,嵩、俊各统一军。俊与贼波才战,败;嵩进保长社”
从洛阳到颍川,有两条路:
其一经过洛阳南面的轘辕关、大谷关之类小路,过登封,向东南方向直驱颍川郡治阳翟(禹州),约250里。
第二从向东经过虎牢关,经郑州,转而南下新郑,进入颍川长社(长葛),约350里。
第一条路,近100里,但轘辕关、大谷关一段路狭窄难行,不适合大部队运动。如果皇甫嵩、朱俊一同走这条路,兵力不容易展开,容易被黄巾拒险塞住,而且到达时间会相差比较大,可能性不大。
第二条路宽,但远100里。
汉代坐北朝南,皇甫嵩是左中郎将,走东方的第二条路,朱俊是右中郎将走南方的第一条路可能性大些。
朱俊率先与波长接战,应该是走的轘辕关,路程短。
皇甫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说明一开始波才没有围长社,那他围的哪里呢?赤血认为,围的是阳翟,朱俊和颍川文太守被打败了,被围在郡治阳翟。皇甫嵩乘虚而入,“进“保长社。
从长社颍川之战后来看,皇甫嵩、朱俊紧接着合力平定颍川、汝南、陈国三郡。之后,朱俊南下荆州南阳,皇甫嵩东击兖州东郡等地。
可见两军的行动路线是事前安排好的:首先分进合击,合力消灭洛阳东南方向的黄巾。之后将黄河以南的黄巾分切割为南、北两块,分别消灭。最后,北上合击冀州张角兄弟。先打弱的,后打强的。
二、“无中生有”“四面具合”——真实的长社之战,远不止一把火
皇甫嵩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
后世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以三国演义为首,往往夸大火攻的作用,往往认为黄巾犯下了扎营在草木茂盛之地是战役的胜负手。
但火攻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真正决定胜负的是皇甫嵩在长社之战中的一连串策略,轻易的将人数倍、颇有战斗力黄巾牵着鼻子走,显露出的极致的军事指挥艺术。恐怕孙武、吴起、韩信在世,也不过皇甫嵩这般。
我们来演绎一下战局。
(1)战役初期,“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我方兵少怎么办?敌方才打了胜仗士气高昂怎么办?征发城中壮丁和豪族家丁,坚守不出。皇甫嵩“以逸待劳”,以郡兵、壮丁代替精锐守城,既训练了郡兵、壮丁,又疲劳和麻痹波才和黄巾,给波才官军很弱小的感觉,可谓孙子所说“能而示之不能”“强而避之”“佚而劳之”。
(2)战役准备,“嵩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皇甫嵩“暗度陈仓”,派遣少量部队,潜出城外,一部分摸到黄巾营寨中顺风放火,制造混乱;一部分摸到黄巾围城连营之外,“四面具合”举火高呼,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给黄巾军制造被大军包围假象,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可谓孙子所说“善攻者动于九地之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官军想不到的外围杀出来。
(3)战役高潮。“嵩因鼓而奔其阵”。皇甫嵩亲自登城擂鼓,令城上将士举火为号,告诉官军“大家看,援军来了,已经包围了黄巾,大家快奋勇出击啊,去晚了功劳被援军抢走了。”
使得官军士气大振,内外交攻做出全面包围波长的姿态,迫使一部分战斗力较弱、士气较低的黄巾逃窜。通过步骑配合,派遣重兵突破分割黄巾精锐。从而为分别歼灭创造条件。
(5)战役的尾声,“贼惊,乱走”。皇甫嵩“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引导溃军向西面阳翟逃窜,将慌不择路的黄巾撵到水中、撵到与朱俊对战的地步,导致无数黄巾相互踩踏而死、溺水淹死,无数黄巾互相杀伐而死,无数黄巾失去了组织,致使朱俊部获得“以逸待劳”的机会。
(6)战役的后续。“会骑都尉沛国曹操将兵适至,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长社之战后,曹操并未马上到达。
皇甫嵩、曹操、朱俊并不是马上与黄巾大战(小战肯定有),而是从“四月”等到“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三、战役的总结
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皇甫嵩以2万人,面对数倍于自身的黄巾军围攻,却派遣奇兵“暗度陈仓”,出现在黄巾营寨外围和营寨中,营造混乱,让黄巾军以为更多的官军将自身包围,制造“四面具合”的假象。这种以少打多的做法,在军事史上可谓及其罕见。当然能这样做,也源于黄巾军数量众多,但组织混乱,官军人数小,但精锐,以整击乱。
皇甫嵩的高明在于他利用黑夜制造的大军合围假象,不仅骗了黄巾,也骗了长社城中的自己人,使得黄巾士气大跌,官军士气大振,四面具合,内外交攻才是战役的胜负手。
在一次战役中,皇甫嵩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5计:“以逸待劳”“暗度陈仓”“无中生有”“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他坚韧的意志,高超灵活的战术素养,在长社之战中得到集中体现,远远超过同行的朱俊。
关于长社之战后皇甫嵩的能力,试着结合三国游戏来表示一下。
武将:皇甫嵩,字义真,
性别:男年龄:52。
统帅:90 15 6,
武力:66,
智力:76,
政治:72,
魅力:80 30,
名望:8000。
称号:神将,名士,故北地太守,威震西北。
职务:左中郎将(名望 1000,魅力 10,统帅 6)
特技:农业二级,从事农业时政治 10;商业二级,从事商业活动时候政治 10。算筹三级,从事运算相关工作时政治 9;辩才二级,交涉时容易成功。
称号:神将,名望 10000,魅力 20,统帅 15,能让将士跟随,让敌人发抖。名士三级,非常重视名声和道德,善于交接官员、士人和纠集乡中少年,名望 1500。故北地太守,名望 1000,魅力 5。威震西北,名望 2000,魅力 10,在帝国西北、羌地、匈奴地享有广泛的声誉,在西北或对西羌、匈奴作战时,统帅 6。
兵种:步兵五级,骑兵三级,弓弩四级。
特殊兵种:雍凉弓骑兵三级,雍凉骑兵三级,羌骑兵三级,匈奴骑兵三级,羌兵四级,匈奴兵四级。
评价:威震雍凉、匈奴、羌人的大汉军神,作战和统帅经历十分丰富、指挥能力十分杰出;出众的弓兵、骑兵和弓骑兵将领,善于组织和指挥羌人、匈奴部队,善于对抗羌人、匈奴骑兵和步兵;重视信义和感情。擎天巨柱,当世第一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