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在中越交界的腾越县,一大队县衙的衙役们正敲锣打鼓,经过人员密集的菜市街,边走边在城墙和房屋上粘贴告示,走在最前面的一人大声的喊道:
“圣上有旨,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报名参与“帝师”选拔,不论出身及贫贱,有意者到县衙报名……”
“铛铛铛……”
这群衙役在锣声中,渐渐的远离了这个热闹的菜市街口,前往了下一个地点,而周围的人围成了一大圈,对着“告示”指指点点……
明代疆域辽阔,如何将政务讯息及时传布四方,是落实国家政令、管理地方社会的关键。
因此,明代官方告示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和制度规定已趋完善。一方面,明代告示经由皇帝、中央部院、地方政府以至乡村、城镇、边关的相互传递,实现了传达政令、宣扬规范、示警戒谕、纯化风气之目的,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有效管控;
另一方面,明代民众对于官方告示遵从、抗拒、批判、赞誉等舆论反响,充分彰显了民意民愿对权力意志、官方舆论的调适和干预能力,而官方对于民众反响的诸般回应,则进一步催生了明代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众复杂多变、多元互动之关系。
此时,一位卖菜的妇女围在最里面,大声的嚷嚷着:
“俺听说,“帝师”不都是朝廷里的那些大学士才能当选吗?谁认字,快给俺念念都写了啥?”
周围的百姓全都摇了摇头,一个人说道:
“识字的张秀才前些日子赶考去了……”
“哎,可惜了,俺会卖菜,能报名不?”
她的这句话引来了周围人疯狂的大笑,“哈哈…臭婆娘,你疯了吗?怎么能让皇上去买菜!哈哈哈……”
这时,最外围一位全身打扮破破烂烂,背着一个箩筐的中年人大声的喊道:
“各位乡亲,我识字,我给你们读一读……”
在人群让开一个过道后,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只见他全身湿漉漉的,就像是刚从河里爬上来,一步一个湿脚印,来到告示之前,大声的读了起来:
“皇上口谕:“朕自幼未曾读书写字,故难以看懂先人百书、文章及臣子奏折,深感头痛,故需几位“帝师”教习。
但朕自幼也喜木工之活,对我大明万物之多、万民之聪慧、行业之兴旺颇感自豪,圣人孔子也曾有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故朕想选拔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来京教习,通过考试且不为官者,可授予“教师”称号,从七品。
另成立“大明帝国综合学院”,下设地理、格物、交通、水利、农业及书、画、音等学科,“教师”在此地可广收学生及门徒,将各类思想发扬光大。
其一:报名者必须为我大明子民,不限民族所属。
其二:琴棋书画、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各类工匠等一技之长者全可参加。
其三:不限男、女,亦不限年龄。
其四:凡报考者,可通过作画、成书等方式交予各地衙门,由县,州,府,布政司逐级汇总至京城,所有书画均由朕亲自过目。
其四:通过朕及众位大臣评选,各科目最终分为四等,一等可获一千两白银,二等可获八百两白银,三等可获五百两白银,四等可获三百两白银。
其五:“大明帝国综合学院”正式招生,凡有意进院学习者,可入京考试,同不限男女。
………””
这名中年男子朗读完告示,在周围人的议论中,思索了好长时间,只见他的嘴里默念着:“地理……地理……”
突然他大跳了起来,在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下,跳了起来,激动的喊道:“好一个地理!我要报名!”
边喊着,边朝着不远处的客栈跑去,仿佛要回去拿什么东西……
半个时辰后,此人来到了当地县衙,后面还跟着一辆牛车,装了满满的一车书,门口的衙役看到,立马跑到里面禀报去了。
“县老爷,外面有一个人,拉了满满的一车书,像是来报名的……”
“快请进来,这可是本县第一位才子,不能怠慢了!”
这位县老爷正为这事挠头呢,布政使下达的指示是每县最少推举一人。但腾越县就是一个穷乡僻壤,县城里才三千多人,基本上他都认识,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而更多的少数民族都在深山老林里,基本不可能参与这个选拔,一技之长者有的是,但他们一般不会作画、写书,这是在泄露自己族群的秘密……
“小民徐弘祖,参见县令大人!”
“徐弘祖,可有字号,家居何处?”
“小民南直隶江阴人,字振之,号霞客,一月前游历至此,刚刚看见那告示,特来报名……”
——————
就在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县衙报名的时候,乾清宫的朱一鸣正头疼的应对着几位大臣的刁难……
“皇上,我华夏历朝历代,都无比重视“帝师”之位,从未有如此草率之举,请皇上三思啊!”
七八位大臣同时跪了下来,大声的喊道:
“请皇上三思!”
朱一鸣在龙榻旁走了两步,然后冷笑的对这几位大臣说道:
“朕自幼喜爱木匠,不知道这份行当低贱在哪里,昨日拜一位陶瓷工匠为师也不觉有错,何况他已六十八岁高龄,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多说!”
“皇上,您贵为龙体,那些泥腿子怎能和您相比,我大明向来以儒学为本,您这……这是有伤国本啊!”
“国本?何为国本?”
“……”大臣们不说话了。
“依朕看,谁能让我大明的钢更好,产量更高,用处更大就是国本,昨日朕的“帝师”梁明年就办到了这些事情,有了他的陶瓷珠,朕发明的炼焦炉和高炉效率能提高两倍,而且他还帮朕解决了高温砖的问题。可以说,我大明今后炼造的每一点钢铁,将士们用的每一件火器,农夫们用的每一件工具都有他的功劳,你们谁能办到?只要你们哪位给朕的炉子提出一点宝贵意见,朕可以立刻拜你们为师!”
朱一鸣说完这些话,就离开了乾清宫,没有再搭理那些死板的大臣……
在两周前,朱一鸣遇到了钢珠的问题,想破脑袋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向来京劳作的工匠们请教。
谁知还真的找到了解决办法,一位叫梁明年的老工匠提出了采用陶瓷做圆珠的办法。他曾在老家景德镇烧过陶瓷,对于那一套流程很熟悉。
所以在得到朱一鸣的许可之后,花了两周的时间研究,终于烧制出了大小一致、耐磨性强、表面光滑的陶瓷珠,并一块解决了高温砖的问题。
将这些陶瓷珠安装到轴承上,运转情况相当的良好,朱一鸣当场拜他为帝师,由此引发了大臣们的不满……
在中越交界的腾越县,一大队县衙的衙役们正敲锣打鼓,经过人员密集的菜市街,边走边在城墙和房屋上粘贴告示,走在最前面的一人大声的喊道:
“圣上有旨,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报名参与“帝师”选拔,不论出身及贫贱,有意者到县衙报名……”
“铛铛铛……”
这群衙役在锣声中,渐渐的远离了这个热闹的菜市街口,前往了下一个地点,而周围的人围成了一大圈,对着“告示”指指点点……
明代疆域辽阔,如何将政务讯息及时传布四方,是落实国家政令、管理地方社会的关键。
因此,明代官方告示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和制度规定已趋完善。一方面,明代告示经由皇帝、中央部院、地方政府以至乡村、城镇、边关的相互传递,实现了传达政令、宣扬规范、示警戒谕、纯化风气之目的,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有效管控;
另一方面,明代民众对于官方告示遵从、抗拒、批判、赞誉等舆论反响,充分彰显了民意民愿对权力意志、官方舆论的调适和干预能力,而官方对于民众反响的诸般回应,则进一步催生了明代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众复杂多变、多元互动之关系。
此时,一位卖菜的妇女围在最里面,大声的嚷嚷着:
“俺听说,“帝师”不都是朝廷里的那些大学士才能当选吗?谁认字,快给俺念念都写了啥?”
周围的百姓全都摇了摇头,一个人说道:
“识字的张秀才前些日子赶考去了……”
“哎,可惜了,俺会卖菜,能报名不?”
她的这句话引来了周围人疯狂的大笑,“哈哈…臭婆娘,你疯了吗?怎么能让皇上去买菜!哈哈哈……”
这时,最外围一位全身打扮破破烂烂,背着一个箩筐的中年人大声的喊道:
“各位乡亲,我识字,我给你们读一读……”
在人群让开一个过道后,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只见他全身湿漉漉的,就像是刚从河里爬上来,一步一个湿脚印,来到告示之前,大声的读了起来:
“皇上口谕:“朕自幼未曾读书写字,故难以看懂先人百书、文章及臣子奏折,深感头痛,故需几位“帝师”教习。
但朕自幼也喜木工之活,对我大明万物之多、万民之聪慧、行业之兴旺颇感自豪,圣人孔子也曾有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故朕想选拔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来京教习,通过考试且不为官者,可授予“教师”称号,从七品。
另成立“大明帝国综合学院”,下设地理、格物、交通、水利、农业及书、画、音等学科,“教师”在此地可广收学生及门徒,将各类思想发扬光大。
其一:报名者必须为我大明子民,不限民族所属。
其二:琴棋书画、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各类工匠等一技之长者全可参加。
其三:不限男、女,亦不限年龄。
其四:凡报考者,可通过作画、成书等方式交予各地衙门,由县,州,府,布政司逐级汇总至京城,所有书画均由朕亲自过目。
其四:通过朕及众位大臣评选,各科目最终分为四等,一等可获一千两白银,二等可获八百两白银,三等可获五百两白银,四等可获三百两白银。
其五:“大明帝国综合学院”正式招生,凡有意进院学习者,可入京考试,同不限男女。
………””
这名中年男子朗读完告示,在周围人的议论中,思索了好长时间,只见他的嘴里默念着:“地理……地理……”
突然他大跳了起来,在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下,跳了起来,激动的喊道:“好一个地理!我要报名!”
边喊着,边朝着不远处的客栈跑去,仿佛要回去拿什么东西……
半个时辰后,此人来到了当地县衙,后面还跟着一辆牛车,装了满满的一车书,门口的衙役看到,立马跑到里面禀报去了。
“县老爷,外面有一个人,拉了满满的一车书,像是来报名的……”
“快请进来,这可是本县第一位才子,不能怠慢了!”
这位县老爷正为这事挠头呢,布政使下达的指示是每县最少推举一人。但腾越县就是一个穷乡僻壤,县城里才三千多人,基本上他都认识,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而更多的少数民族都在深山老林里,基本不可能参与这个选拔,一技之长者有的是,但他们一般不会作画、写书,这是在泄露自己族群的秘密……
“小民徐弘祖,参见县令大人!”
“徐弘祖,可有字号,家居何处?”
“小民南直隶江阴人,字振之,号霞客,一月前游历至此,刚刚看见那告示,特来报名……”
——————
就在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县衙报名的时候,乾清宫的朱一鸣正头疼的应对着几位大臣的刁难……
“皇上,我华夏历朝历代,都无比重视“帝师”之位,从未有如此草率之举,请皇上三思啊!”
七八位大臣同时跪了下来,大声的喊道:
“请皇上三思!”
朱一鸣在龙榻旁走了两步,然后冷笑的对这几位大臣说道:
“朕自幼喜爱木匠,不知道这份行当低贱在哪里,昨日拜一位陶瓷工匠为师也不觉有错,何况他已六十八岁高龄,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多说!”
“皇上,您贵为龙体,那些泥腿子怎能和您相比,我大明向来以儒学为本,您这……这是有伤国本啊!”
“国本?何为国本?”
“……”大臣们不说话了。
“依朕看,谁能让我大明的钢更好,产量更高,用处更大就是国本,昨日朕的“帝师”梁明年就办到了这些事情,有了他的陶瓷珠,朕发明的炼焦炉和高炉效率能提高两倍,而且他还帮朕解决了高温砖的问题。可以说,我大明今后炼造的每一点钢铁,将士们用的每一件火器,农夫们用的每一件工具都有他的功劳,你们谁能办到?只要你们哪位给朕的炉子提出一点宝贵意见,朕可以立刻拜你们为师!”
朱一鸣说完这些话,就离开了乾清宫,没有再搭理那些死板的大臣……
在两周前,朱一鸣遇到了钢珠的问题,想破脑袋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向来京劳作的工匠们请教。
谁知还真的找到了解决办法,一位叫梁明年的老工匠提出了采用陶瓷做圆珠的办法。他曾在老家景德镇烧过陶瓷,对于那一套流程很熟悉。
所以在得到朱一鸣的许可之后,花了两周的时间研究,终于烧制出了大小一致、耐磨性强、表面光滑的陶瓷珠,并一块解决了高温砖的问题。
将这些陶瓷珠安装到轴承上,运转情况相当的良好,朱一鸣当场拜他为帝师,由此引发了大臣们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