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过了不久,听说李傕、郭汜在争斗,张济就从陕地带着人来进行调停,李傕郭汜二人实力相当,都怕张济帮助对方打自己,也就暂时停止了争斗。张济看皇宫也毁掉了,这长安城是没法待了,就想让皇帝到一个叫弘农的地方去住,汉献帝这会已经受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十分想念洛阳,就派人去求李傕,希望他同意自己重返旧都。那李傕开始是不同意,可是话始终没有说死,所以汉献帝就几次三番的派人去求,十几次以后,李傕也烦了,就批准汉献帝东归了。
那一日,汉献帝的车驾就出发了,李傕封张济为骠骑将军,让他重新回陕地驻守,升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牛辅以前的一个部下董承被封为安集将军,让他们护送天子车驾东归,李傕自己的人马则驻守在长安附近的曹阳。
看李傕不在身边了,这会郭汜又动起了心思,他想把皇帝抓在自己手里,就打算胁迫汉献帝到一个叫郦的地方去。可这个时候杨定、杨奉和董承不干了,他们是坚决反对郭汜,郭汜也弄不过他们三个,又感觉目前的趋势有点不对劲,就丢下军队去找李傕商量了。
等汉献帝的车驾走到华阴的时候,当地的宁辑将军段煨给皇帝和大臣们准备生活物资,请他们到自己大营去住。杨定以前跟段煨闹过矛盾,不想让段煨得到皇帝的欣赏,就造谣说段煨企图造反挟持皇帝,而后发兵攻打他的大营,可几十天下来都没有打败对方,段煨那头倒是一直对皇帝和百官恭恭敬敬,好吃好喝的招待。
再说郭汜回去找了李傕,告诉他现在皇帝已经不受控制了,李傕心里一惊,赶紧带着人马跟郭汜就追了过来。到这头一看杨定在攻打段煨,就开始假惺惺的攻打杨定解救段煨,杨定虽然跑了,可这会杨奉董承他们不想让皇帝重新落在李傕他们手里,就跟李傕郭汜发生了冲突,张济向来跟杨奉董承有矛盾,他得到消息以后就带兵来帮助李傕。
双方就在弘农东涧打了起来,结果董承杨奉打不过对方,皇帝在混战中是狼狈不堪,好多大臣们也丧了性命。有个叫沮俊的射骑校尉在混乱中被射下了马,李傕猖狂的问手下,他这样的还能活吗?沮俊气的是张口就骂,你们这些恶徒,居然敢胁迫天子,乱臣贼子都没有你们这样的。李傕当然也不能让他白骂啊,下令结果了沮俊的性命。
看皇帝被自己保护的这么惨,再看李傕这么没有人性,董承和杨奉也不敢硬碰硬了,他们就假装跟李傕和好,而后偷偷的派人去了河东,找以前的白波军头领李乐、韩暹、胡才还有南匈奴右贤王去卑,让他们前来救驾。等这伙援军到来之后,就跟董承杨奉兵合一处攻打李傕等人,你别说,这一仗董承他们还真打赢了,之后就带着皇帝继续前进。
可没走多远,李傕整顿人马又来了,可能是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李傕大军调整了战术,结果把董承杨奉联军打的大败。董承和杨奉的军队经历了这么多以后,军心已经有点散了,很多士兵都在暗中打算逃跑了,董承、杨奉看这样不行,就调整策略,要渡过黄河来脱离险境。
这次过河可是相当的狼狈,李乐带人先去准备好了船只,而后举火为号,汉献帝是徒步走到黄河边,那块的黄河岸有十几丈高,皇帝平时又没什么户外锻炼经验,只好在汉献帝的腰上系着绢带,慢慢的把他放到船上。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有的从岸边往下爬,有的直接从上面往船上跳,摔死的摔残的是不计期数。
到了水里之后大家又争着往船上爬,可人多船少又都是急着逃命,谁也不想当圣人,董承站在船上一顿乱砍,那手指头就稀里哗啦的往船上掉。这好不容易过了河,很多人都只好住在老百姓的家里,皇帝还不错,被李乐接到了大营中去歇息。
这时河内太守张杨得到了消息,就派了几千人背着米来给天子百官送吃的,之后汉献帝才坐上牛车在一个叫安邑的地方安顿下来,也算是临时定都了。除了张杨以外,河东太守王邑也送来了布匹,送给皇帝和公卿们,汉献帝知恩图报,就封王邑为列侯,张杨为安国将军,拜胡才为安国将军。看见这些人得到封赏了,那些带兵的小头目也都来求官,汉献帝也只好一一封赏,因为条件有限没法好好的刻制官印,就只好用锥子在印上刻画。
之后又有人送来酒肉给皇帝吃,皇帝这才想起来,还有不少大臣和宫女家眷被扣在李傕那里,想想自己现在手下人也不少了,汉献帝就派太仆韩融去弘农跟李傕、郭汜讲和。李傕也不是傻瓜,估摸着也干不过对方这么多人,就把百官和一些宫女家眷,还有皇帝的车驾服饰还给了汉献帝。
看到了汉献帝这么一段狼狈的经历,可能有朋友想问了,关东的那么多诸侯,都打着诛灭董卓匡扶汉室的旗号,那在李傕追赶皇帝的时候,他们怎么就没有反应哪?难道是没有人知道吗?
知道当然是知道的,我们在写汉献帝这段悲惨经历前,就交代过,在公元195年,袁绍就已经知道了汉献帝的处境。当时袁绍手下谋士沮授就劝袁绍,将军你一家几代在朝廷位列三公,都是忠心耿耿辅佐皇帝,现在天子蒙难汉室倾覆,再看看这些州郡的统领,他们表面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可彼此之间互相提防,根本就没有人真心为国家百姓考虑。现在将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冀州,兵强马壮人心归顺,如果去西边把皇上接过来,把邺县作为皇宫,之后挟天子号令诸侯,哪个不服就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他。以后不管干什么都是名正言顺,那天下没有人是将军的对手了,
这番话说的袁绍是心动不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控制皇帝而号令天下,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他就准备听从沮授的意见。
可这个时候另外俩个谋士郭图和淳于琼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汉室江山的衰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根本不可能扶得起来,再说现在天下群雄并起,各自占据州郡为根据地,哪个手下都有几万人,眼前的情况就跟当年秦朝末年一样,朝廷土崩瓦解,能占先机的人就能先称帝。如果现在把皇帝接过来,想干点什么都要先给他上奏书,你什么都听他的,就太受限制,不听他的吧,又是大逆不道,这实在不是好办法。
听完这两位的意见以后,袁绍有点犹豫了,觉得这二位说的也在理。。
看袁绍心思要动摇,沮授赶紧说,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主公不要听他们的,如果我们现在把天子接来,从道义上说我们是合情合理,从时机来说,也是最合适的,如果您不早点做行动,肯定会有别人动手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袁绍听罢双方建议之后,陷入了矛盾之中,好像他们说的都对,后来他转念一想,当初这汉献帝继位是董卓捣鬼,本就不合自己的心愿,之前自己就一直想让幽州牧刘虞当皇帝,算了,还是不接了。
过了不久,听说李傕、郭汜在争斗,张济就从陕地带着人来进行调停,李傕郭汜二人实力相当,都怕张济帮助对方打自己,也就暂时停止了争斗。张济看皇宫也毁掉了,这长安城是没法待了,就想让皇帝到一个叫弘农的地方去住,汉献帝这会已经受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十分想念洛阳,就派人去求李傕,希望他同意自己重返旧都。那李傕开始是不同意,可是话始终没有说死,所以汉献帝就几次三番的派人去求,十几次以后,李傕也烦了,就批准汉献帝东归了。
那一日,汉献帝的车驾就出发了,李傕封张济为骠骑将军,让他重新回陕地驻守,升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牛辅以前的一个部下董承被封为安集将军,让他们护送天子车驾东归,李傕自己的人马则驻守在长安附近的曹阳。
看李傕不在身边了,这会郭汜又动起了心思,他想把皇帝抓在自己手里,就打算胁迫汉献帝到一个叫郦的地方去。可这个时候杨定、杨奉和董承不干了,他们是坚决反对郭汜,郭汜也弄不过他们三个,又感觉目前的趋势有点不对劲,就丢下军队去找李傕商量了。
等汉献帝的车驾走到华阴的时候,当地的宁辑将军段煨给皇帝和大臣们准备生活物资,请他们到自己大营去住。杨定以前跟段煨闹过矛盾,不想让段煨得到皇帝的欣赏,就造谣说段煨企图造反挟持皇帝,而后发兵攻打他的大营,可几十天下来都没有打败对方,段煨那头倒是一直对皇帝和百官恭恭敬敬,好吃好喝的招待。
再说郭汜回去找了李傕,告诉他现在皇帝已经不受控制了,李傕心里一惊,赶紧带着人马跟郭汜就追了过来。到这头一看杨定在攻打段煨,就开始假惺惺的攻打杨定解救段煨,杨定虽然跑了,可这会杨奉董承他们不想让皇帝重新落在李傕他们手里,就跟李傕郭汜发生了冲突,张济向来跟杨奉董承有矛盾,他得到消息以后就带兵来帮助李傕。
双方就在弘农东涧打了起来,结果董承杨奉打不过对方,皇帝在混战中是狼狈不堪,好多大臣们也丧了性命。有个叫沮俊的射骑校尉在混乱中被射下了马,李傕猖狂的问手下,他这样的还能活吗?沮俊气的是张口就骂,你们这些恶徒,居然敢胁迫天子,乱臣贼子都没有你们这样的。李傕当然也不能让他白骂啊,下令结果了沮俊的性命。
看皇帝被自己保护的这么惨,再看李傕这么没有人性,董承和杨奉也不敢硬碰硬了,他们就假装跟李傕和好,而后偷偷的派人去了河东,找以前的白波军头领李乐、韩暹、胡才还有南匈奴右贤王去卑,让他们前来救驾。等这伙援军到来之后,就跟董承杨奉兵合一处攻打李傕等人,你别说,这一仗董承他们还真打赢了,之后就带着皇帝继续前进。
可没走多远,李傕整顿人马又来了,可能是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李傕大军调整了战术,结果把董承杨奉联军打的大败。董承和杨奉的军队经历了这么多以后,军心已经有点散了,很多士兵都在暗中打算逃跑了,董承、杨奉看这样不行,就调整策略,要渡过黄河来脱离险境。
这次过河可是相当的狼狈,李乐带人先去准备好了船只,而后举火为号,汉献帝是徒步走到黄河边,那块的黄河岸有十几丈高,皇帝平时又没什么户外锻炼经验,只好在汉献帝的腰上系着绢带,慢慢的把他放到船上。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有的从岸边往下爬,有的直接从上面往船上跳,摔死的摔残的是不计期数。
到了水里之后大家又争着往船上爬,可人多船少又都是急着逃命,谁也不想当圣人,董承站在船上一顿乱砍,那手指头就稀里哗啦的往船上掉。这好不容易过了河,很多人都只好住在老百姓的家里,皇帝还不错,被李乐接到了大营中去歇息。
这时河内太守张杨得到了消息,就派了几千人背着米来给天子百官送吃的,之后汉献帝才坐上牛车在一个叫安邑的地方安顿下来,也算是临时定都了。除了张杨以外,河东太守王邑也送来了布匹,送给皇帝和公卿们,汉献帝知恩图报,就封王邑为列侯,张杨为安国将军,拜胡才为安国将军。看见这些人得到封赏了,那些带兵的小头目也都来求官,汉献帝也只好一一封赏,因为条件有限没法好好的刻制官印,就只好用锥子在印上刻画。
之后又有人送来酒肉给皇帝吃,皇帝这才想起来,还有不少大臣和宫女家眷被扣在李傕那里,想想自己现在手下人也不少了,汉献帝就派太仆韩融去弘农跟李傕、郭汜讲和。李傕也不是傻瓜,估摸着也干不过对方这么多人,就把百官和一些宫女家眷,还有皇帝的车驾服饰还给了汉献帝。
看到了汉献帝这么一段狼狈的经历,可能有朋友想问了,关东的那么多诸侯,都打着诛灭董卓匡扶汉室的旗号,那在李傕追赶皇帝的时候,他们怎么就没有反应哪?难道是没有人知道吗?
知道当然是知道的,我们在写汉献帝这段悲惨经历前,就交代过,在公元195年,袁绍就已经知道了汉献帝的处境。当时袁绍手下谋士沮授就劝袁绍,将军你一家几代在朝廷位列三公,都是忠心耿耿辅佐皇帝,现在天子蒙难汉室倾覆,再看看这些州郡的统领,他们表面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可彼此之间互相提防,根本就没有人真心为国家百姓考虑。现在将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冀州,兵强马壮人心归顺,如果去西边把皇上接过来,把邺县作为皇宫,之后挟天子号令诸侯,哪个不服就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他。以后不管干什么都是名正言顺,那天下没有人是将军的对手了,
这番话说的袁绍是心动不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控制皇帝而号令天下,这实在是天大的好事,他就准备听从沮授的意见。
可这个时候另外俩个谋士郭图和淳于琼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汉室江山的衰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根本不可能扶得起来,再说现在天下群雄并起,各自占据州郡为根据地,哪个手下都有几万人,眼前的情况就跟当年秦朝末年一样,朝廷土崩瓦解,能占先机的人就能先称帝。如果现在把皇帝接过来,想干点什么都要先给他上奏书,你什么都听他的,就太受限制,不听他的吧,又是大逆不道,这实在不是好办法。
听完这两位的意见以后,袁绍有点犹豫了,觉得这二位说的也在理。。
看袁绍心思要动摇,沮授赶紧说,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主公不要听他们的,如果我们现在把天子接来,从道义上说我们是合情合理,从时机来说,也是最合适的,如果您不早点做行动,肯定会有别人动手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袁绍听罢双方建议之后,陷入了矛盾之中,好像他们说的都对,后来他转念一想,当初这汉献帝继位是董卓捣鬼,本就不合自己的心愿,之前自己就一直想让幽州牧刘虞当皇帝,算了,还是不接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华夏风云五千年,华夏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华夏风云五千年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华夏风云五千年,华夏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华夏风云五千年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