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墨黑白复丹青,戏演内外同协情。
这本书最初灵感来源于2023年下半年看到北京京剧院复排的《丹青引》,以及一些个人观察到的戏曲行业内青年从业者的忧虑与戏曲行业当下的现状。
而众所周知:戏曲中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项专门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中国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其中意境和所绘内容,都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交通等多层次的文明变迁。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个人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当前戏曲文化在网络文学以及多种文艺形式上的展现较为‘集中’,主角大多是‘昆曲闺门旦’、京剧梅派花旦等经典形象,或以主线剧情依托京剧梅派经典《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的形式出现,对于各戏种的展现并不充分。
除此之外,对于戏曲元素的书写也多聚焦于民国与建国初期,以“戏子有情无情”的爱情与家国事展开,而对于戏曲文化溯源、交流等方面的书写极其有限,也很少有以展现新时代戏曲人形象和其所面对的新时代戏曲行业环境发展为内容的作品。
‘中国戏曲完了’、‘京剧要完’、‘还不如我自己上去演’、‘都得重学’等一系列戏迷群体范围内的“梗”,表面是调侃,背后是对于戏曲行业发展的担忧。
在这个时代,更广阔的天地,更多的发展可能之下,也在挑战着戏曲行业从业人为爱坚守的决心——放下道德绑架,戏曲能给从业者带来的经济收益,显然不如影视演员来的多。
影视剧与舞台演员在当下收人追捧,经济收益可观的前提下,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将戏曲行业从业者简单的用一句他们口中当做贬义词的“戏子”来概括。
回看长达数千年的戏曲史,戏曲的社会效益,一代代戏曲行业从业者“戏曲”之外的社会地位,同样是不容小觑的。
回归到本作品的“画”上,本作品中的“画”落点在于中国画。从国画方面来说,网络文学的书写同样多聚焦于‘国画市场(文玩)价值’,与‘表现形式’,在挖掘国画中的精神内涵、时代画卷上有所欠缺。
正逢2023年,北京京剧院新编戏《齐白石》上映,当天有其他戏要看冲突掉的我,把票给了家人去看——作为美术方面专业的家人,对于这部戏的评价并不高。(今年《齐白石》据北京京剧院的公众号说又有升级重排,目前还没再为之付费,对新编戏确实是有点儿怕了)。再比如2023年扬剧新编戏《郑板桥》同样是在用戏曲舞台演绎著名书画大家。
结合以上两点,《画有五千秋》的创作设计应运而生,五千秋是对中国画而言。毕竟以绘画来讲,是七八千年历史,以国画来讲,是两千多年,而戏曲也有多种说法,此处干脆依“中华上下五千年”而论,写为“五千秋”。
况且,戏曲高台教化,绘画(壁画)寓教于乐,二者对于民风教化,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画与戏的结合,天然且必然。
另外,考虑到过于深刻直接的主题,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但市场价值不足,也将注定传播范围受到限制。《画有五千秋》中因此尝试在单元故事中加入轻悬疑、轻搞笑的相关元素,并结合历代所传承的美食进行书写。
这本书里,男主的“宁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不好给任何一派瞎编一个传人出来),但是其他派都是真实存在的,现代部分为虚构人物,单元剧主角“入画”后所在的真实历史背景下会出现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构情节(如卷一【戏里戏外丹青引】吴昌硕先生、荀慧生先生均为真实历史人物,所处时代为真实历史年代,不构成历史虚无部分的情节均为虚构)。
如果书里有什么错误,还请更专业的人士、票友儿们不吝指出,本书参考资料大部分会在“作家的话”备注,另有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或观戏体验与向中国戏曲学院老师的咨询。
慈莲笙
2024年05月06日
于京
这本书最初灵感来源于2023年下半年看到北京京剧院复排的《丹青引》,以及一些个人观察到的戏曲行业内青年从业者的忧虑与戏曲行业当下的现状。
而众所周知:戏曲中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项专门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中国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其中意境和所绘内容,都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交通等多层次的文明变迁。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个人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当前戏曲文化在网络文学以及多种文艺形式上的展现较为‘集中’,主角大多是‘昆曲闺门旦’、京剧梅派花旦等经典形象,或以主线剧情依托京剧梅派经典《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的形式出现,对于各戏种的展现并不充分。
除此之外,对于戏曲元素的书写也多聚焦于民国与建国初期,以“戏子有情无情”的爱情与家国事展开,而对于戏曲文化溯源、交流等方面的书写极其有限,也很少有以展现新时代戏曲人形象和其所面对的新时代戏曲行业环境发展为内容的作品。
‘中国戏曲完了’、‘京剧要完’、‘还不如我自己上去演’、‘都得重学’等一系列戏迷群体范围内的“梗”,表面是调侃,背后是对于戏曲行业发展的担忧。
在这个时代,更广阔的天地,更多的发展可能之下,也在挑战着戏曲行业从业人为爱坚守的决心——放下道德绑架,戏曲能给从业者带来的经济收益,显然不如影视演员来的多。
影视剧与舞台演员在当下收人追捧,经济收益可观的前提下,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将戏曲行业从业者简单的用一句他们口中当做贬义词的“戏子”来概括。
回看长达数千年的戏曲史,戏曲的社会效益,一代代戏曲行业从业者“戏曲”之外的社会地位,同样是不容小觑的。
回归到本作品的“画”上,本作品中的“画”落点在于中国画。从国画方面来说,网络文学的书写同样多聚焦于‘国画市场(文玩)价值’,与‘表现形式’,在挖掘国画中的精神内涵、时代画卷上有所欠缺。
正逢2023年,北京京剧院新编戏《齐白石》上映,当天有其他戏要看冲突掉的我,把票给了家人去看——作为美术方面专业的家人,对于这部戏的评价并不高。(今年《齐白石》据北京京剧院的公众号说又有升级重排,目前还没再为之付费,对新编戏确实是有点儿怕了)。再比如2023年扬剧新编戏《郑板桥》同样是在用戏曲舞台演绎著名书画大家。
结合以上两点,《画有五千秋》的创作设计应运而生,五千秋是对中国画而言。毕竟以绘画来讲,是七八千年历史,以国画来讲,是两千多年,而戏曲也有多种说法,此处干脆依“中华上下五千年”而论,写为“五千秋”。
况且,戏曲高台教化,绘画(壁画)寓教于乐,二者对于民风教化,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画与戏的结合,天然且必然。
另外,考虑到过于深刻直接的主题,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但市场价值不足,也将注定传播范围受到限制。《画有五千秋》中因此尝试在单元故事中加入轻悬疑、轻搞笑的相关元素,并结合历代所传承的美食进行书写。
这本书里,男主的“宁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不好给任何一派瞎编一个传人出来),但是其他派都是真实存在的,现代部分为虚构人物,单元剧主角“入画”后所在的真实历史背景下会出现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构情节(如卷一【戏里戏外丹青引】吴昌硕先生、荀慧生先生均为真实历史人物,所处时代为真实历史年代,不构成历史虚无部分的情节均为虚构)。
如果书里有什么错误,还请更专业的人士、票友儿们不吝指出,本书参考资料大部分会在“作家的话”备注,另有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或观戏体验与向中国戏曲学院老师的咨询。
慈莲笙
2024年05月06日
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