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行,有点是点!”陈露阳果断开口。

  “小龙,这两天你辛苦辛苦,去废品站和老工业区跑一趟,能翻出多少边角料,就带多少回来,咱先凑一批应急。”

  “不用追求一次到位,只要先凑个能跑通工艺流程的半成品试样就行。”

  焦龙:“好嘞陈哥,包我身上!”

  陈露阳点点头。

  焦龙如果能拿回东西最好。

  如果实在拿不回材料的话,他就回学校找张殿才或者是连英华,看看能不能从“项目课题”上申请点试制材料的补贴,或者审批一张用料单。

  实在不行,就干脆把这批材料写进下个月的“产学研试点项目”申报材料里,到时候统一列清单,一起报上去。

  材料的事先放一边,接下来要操心的,是技校对接。

  “小陈主任,那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陆局在一旁开口问。

  “没有想好。”陈露阳实话实说。

  “先照着地图,一家家敲门去问。”

  “片儿城这么大,总能找到几所能帮我们生产零件的学校。”

  “我陪你一起去。”陆局开口,

  “多个人多张嘴,咱合力总比你一个人瞎跑强。”

  “算了。”陈露阳摇了摇头:“年底了,修车的活多,厂里还有一堆检修的事儿,”

  “你们把修理厂看好就行,外面的事,我来想办法。”

  中午吃完了饭,

  陈露阳翻了翻维修登记本,粗略看了一下这两天车辆的维修维护情况,又在车间转了一圈,确认没什么紧急活,这才背上书包出了修理厂。

  片儿城的风一阵阵地灌进脖领子里,拍的脸蛋子疼。

  陈露阳站在西客站外的公交站牌下,

  一手夹着卷起的片儿城市地图,一手翻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嘴里还叼着半截咬过的铅笔芯。

  小本子上面歪歪斜斜地记着一串串校名和地址:

  “丰台技校……海卞机械校……光辉二轻技校……”

  “今天能完跑仨就算成功。”

  说着,他抬起右腿,把地图展开压在大腿上,顺着公交线路一点一点往下比:

  “这家离公交站最近,先去这家。”

  “要是谈不成……回头还能赶一趟广安门那头。”

  他轻声嘀咕着,收起地图,冲前头刚到站的公交车迈步走了上去。

  ……

  就在陈露阳外出寻找技校合作的时候,

  市科委办公楼三层,

  评审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正围着一张长桌坐成一圈,桌上摊着厚厚一摞申报材料。

  茶水热气腾腾,烟灰缸里烟头横七竖八,空气里满是茶叶味和烟草味。

  随着教育部下发文件,推动“高等院校与地方工业合作试点”,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基层,

  市教委与市科委也联手启动“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挂牌评选,向本市各重点高校发出通知,征集具备一定技术基础、落地条件和产业对接前景的青年科技项目,计划从中挑出一批“可转化、能示范、有实效”的典型,进行挂牌扶持。

  通知一出,片儿城几所重点高校纷纷上报。

  清华送上“高效太阳能集热板试制计划”,

  航天院校报来“铝合金结构件疲劳实验台”,

  理工大的“城市供热管道泄漏自动检测装置”,

  地质大学的“矿用钻头磨损建模项目”……

  每一项都来头不小,是各高校遴选出来的“校级重点项目”。

  不是教授亲自指导,就是实验室集体项目。

  评审小组成员日夜奋战,逐项审核,生怕错过任何有价值的项目。

  “下一个是哪个?”

  主持评审的处长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疲惫。

  工作人员飞快翻查材料。

  “是北大的‘常用汽车零部件通用化与标准化实践探索——基于厂校联合试制的实验研究’。”

  “哦?北大的?”

  周围几位专家顿时抬了抬头。

  “哪个系报的?”副组长随口一问。。

  “经济系和力学系联合报送。”

  “经济系?”副组长眉头一挑,忍不住咂嘴,

  “经济系搞零件试制?这也不对路啊!”

  “这不应该是工科的活儿吗?”

  工作人员翻着材料解释:“因为申报人是经济系的大一新生,叫陈露阳。”

  “经济系的项目负责人?还是个一年级?”

  一位戴老花镜的委员轻轻皱眉,“真不是哪个老师挂名,学生当挡箭牌?”

  “不像。”工作人员翻到附页,

  “资料显示,申报人同时是一家校外汽车修理中心的负责人。”

  “此次试制已实际完成了火花塞、垫片、喷嘴等通用件的初版样件,力学系也参与了图纸和数据绘测。”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一下。

  随后就是窸窣的翻纸声,不少人开始动手翻材料。

  “嗯……”

  副组长一边看一边沉吟道:

  “这是目前所有申报项目中唯一一个在校外实体单位落地,且实打实做出样品的。”

  “项目思路是挺好,”一位年轻评委插话,

  “但这个修理中心,说是合作厂,其实就是个地段偏远的小修理厂,规模不大。”

  “要是真要评成‘市级实践基地’,是不是门槛太低了点?”

  这话一出口,几个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带了几分犹疑。

  “别急着下结论。”

  主持评审的科技成果处处长孙启明却没急着表态,

  “上午他们刚送来补充材料,哲学系也加入进来了,签了合作协议,说是提供理论支撑。”

  “哲学系?”几人几乎同时抬头,

  原本略显冷场的会议桌又活络了。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了。

  那是方法论入场。

  那是整个技术方向的理论底盘和逻辑骨架。

  专家们迅速翻到哲学系提交的《〈技术通用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专题》,越看越沉静,眼神越来越专注。

  “这动静不小啊,文理工全上阵!”一位委员轻声说。

  “就这规格,还能是学生折腾的?”旁边有人接话。

  “怎么看都是教授出面搞的。”

  副组长闻言没有回应,只是若有所思地翻到项目申报书最后一页,目光停在签字栏,

  “项目负责人……陈露阳,这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过。”

  突然,有人开口:“我知道这人。”

  众人一怔,齐刷刷看向那位中年专家。

  “教育部上次评《优秀高校教材》,北大那本《英语实用交流手册》就是他写的。”

  中年专家说完,会议室登时炸开了。

  “他写的?”

  “这人到底是干啥的?”

  “又搞修理,又做试制,还写教材?”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全在讨论这个“不像学生的学生”。

  终于,

  副组长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收回到项目评审上。

  “行了。”

  “不管项目是谁报的、背景多特别,归根结底还是看结果。”

  他拍了拍写满试制进度与样品数据的申报材料,开口道:

  “这个项目流程完整,样件成型,背后还有跨学科支撑。”

  “我同意立项。”

  “我也同意。”一位年长专家紧跟其后。

  “同意。”

  “同意。”

  “同意。”

  片刻后,会议室中再无异议声响。

  孙启明收起材料,把那份已被翻得微卷的申报书郑重放入“备案通过”文件夹中:

  “好。”

  “这个项目,正式进入‘市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立项程序。”

  “由科技成果处负责备案,准备推荐入选年度重点示范项目。”

  评审现场,一锤定音。

  ……

  周一一早,市经委机关大院。

  冷风刚过,红砖墙边的国槐枝杈挂着点点霜意。

  行政秘书小林正提着一摞文件挨个敲门发文。

  走到梁仲维办公室门口,他抬手敲了敲门,轻声道:

  “梁主任,这是市科委‘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立项结果的材料,给我们也抄送了一份。”

  “拿来我看看。”梁仲维接过文件,目光落在首页。

  虽然市科委和市经委分属不同口径的系统,

  但凡是带“产学研结合”字样、涉及“产业转化可能性”的项目,一般都要抄送一份来经委这边备案,有时还会一并启动联席推进或资金统筹。

  看着看着,梁仲维盯在了其中一份材料上。

  陈露阳?

  看到项目负责人的名字,他下意识将那一页抽了出来重新翻看。

  项目推荐理由上,赫然写着:全市目前唯一一个产出样件、挂靠校外厂点、同时获得文理工三系支持的项目,

  梁仲维眉头挑了挑,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与赞许。

  “这陈露阳……还真是个人物啊。”

  自从上次从修理厂回来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技校与修理厂合作的事儿。

  想要在片儿城三区推进“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就得找一根撬动现有格局的杠杆,一处能破局的支点!

  只是可惜:

  西城区的机床三厂,作为老国企、底子厚,前几年却没赶上设备更新。

  现在机床普遍老化,技术人员一批批退休,师傅越来越少,留下的那点库存机床铁壳子锈得发红,技校学生来了都提不起劲。

  丰南区那边的包装机械厂倒是改制活泛,去年刚引进一批轻工业流水线,厂里还主动跟技校签了三个月实训协议。

  可合作虽然是合作了,但学生来了只干零活、摸不到核心设备,学不到真东西,最后两边都不满意。

  宣宣区的技工学校倒是不少,但基本还停留在“画图纸讲理论”的阶段。

  学生会读图,不敢上机,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一到实际车床前,手都抖。

  说到底,要把“课本上的机械工业”变成“车间里的实际操作”,光靠喊口号不顶用。

  现在人人都在提“产教融合”“产学研联动”,

  可真落到地上,不是没设备,就是没人管。

  要不然,就是压根没人愿意做那个“两头都不讨好”的中间人。

  想要真正把“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能够将“学校的课本”与“工厂的生产线”对接起来的桥梁。

  可眼下的陈露阳……

  学生主导,校外落地,试制出样品,三系支持!

  甚至哲学系还给出了方法论支撑。

  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小规模试点型实践平台么?

  梁仲维盯着那份项目介绍,目光愈发的深邃。

  别看修理厂规模不大,干的可不是小事儿。

  “通用件标准化”这句话说起来轻巧。

  可要真做成,哪一个零件不牵扯型号、结构、工艺、车规?

  不仅要通,还得耐用、便于推广、能被市场接受……

  而且陈露阳目前正在联系技校,想推进实训合作。

  这中间就有可操作的空间了。

  梁仲维轻轻敲了敲桌子,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要是这小修理厂真能接住这口气,

  那未必不能把它纳入“产教联动”的试点体系,作为一个实训样本点来扶一扶。

  只不过……

  他虽然借修车进过修理厂,实地看过,也和陈露阳面对面地聊过。

  但是想要将修理厂纳入“产教联合试点”,光凭自己一两次观察可不行。

  项目预算、设备标准、学生实训安排、厂校职责划分……每一项都得调研、备案、走流程。

  哪怕他内心认同,也得组织一轮“正规流程”的考察才行。

  沉思片刻,梁仲维拿起电话拨给了装备处的杜科长:

  “老杜啊,你这两天腾个时间,带两名年轻点的干部,去西客站的小汽车修理厂实地走一趟。”

  “设备状态、试制能力、带徒条件、管理制度这些都按调研走一遍,回来写个综合报告。”

  挂了电话,他又叫秘书进来。

  “你联系一下这家修理厂,先打个招呼,就说我们准备安排人过去实地调研,时间定好提前通知他们一声。”

  “好嘞领导。”

  ……

  就在梁仲维看项目书的时候,

  陈露阳正一脸沮丧的从石山技工学校走出来。

  找技校的事儿,不好弄啊……

  有的学校,学生是“定向培养”,一毕业直接进对口工厂工作,教学计划紧凑,自己厂里的教学实习都排不开了,根本就没时间去接外面的项目。

  有的则是担心修理厂是个新单位,又是搞标准件,又是用学生,怕学生跑了技术、影响教学。

  总之,

  软钉子碰了不少,冷脸子也没少吃。

  可陈露阳也不是容易打退堂鼓的人。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挨骂也得敲门”的活儿。

  只要有一家愿意谈,他这趟就不算白走。

  话是这么说,真一家家跑下来,可太不容易了。

  他没车,出门全靠公交。

  寒风里站着等车是家常便饭。

  下车后还得走上老远,有时候连学校大门在哪儿都要一边问人一边找。

  有时候赶得紧,连饭都顾不上吃。

  中午一下课,他就从学校食堂打两个馒头,边走边啃,跟赶集似的往下一个目标奔。

  今天这家石山钢铁技工学校,原本他还挺有期待。

  结果不出所料,再次铩羽而归。

  石山钢铁技工学校是石山钢铁厂直属的技工学校,

  主要就是给钢铁厂培养自家工人用的,毕业生大多直接进厂上岗。

  这种“厂校一体”的老牌技校,跟外头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根本不可能搭理陈露阳这种“修理厂搞项目”的合作请求。

  反倒是旁边的石山技工学校抛出了橄榄枝,愿意帮忙造一部分零部件。

  石山技工学校与石山钢铁技工学校不同,不是钢铁厂直属,而是一个区属学校。

  专业也与机械加工、电工有关。

  虽然离北大远,但好歹是个选择。

  走出石山技工学校,

  陈露阳转过身,很是羡慕的看着石山钢铁厂门口的大老鹰。

  刚来到片儿城的时候,他还意气风发地想着给自己的修理厂前面摆上两个小老鹰装装门面,

  如今别说是老鹰了,连项目都快推不下去了。

  不过说起来……

  这个石山钢铁厂是真气派啊!

  红砖大门、石狮子、大铁鹰,一看就是那种“谁见了都得客气三分”的正经大单位。

  陈露阳忍不住往里瞟了几眼,

  ……也不知道里面长什么样,要是能进去看看就好了。

  就在陈露阳一脸羡慕,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

  忽然他脚步一顿!

  虽然技校那边他谈失败了,

  可是他身为外联部的一员,身上还背着“一二九”运动文艺汇演的拉赞助任务呢!

  之前沈飞跟他说,

  工厂、报社、饭店、商店、研究所……那都是要钱的好地方。

  石山钢铁厂这么大的一个大厂子,为北大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捐个场地、支个物资,完全有可能!

  技校是技校,拉物资是物资!

  一码归一码!

  想到这儿,陈露阳猛地一抬头,从书包里掏出外联部证件,

  把原本失落的情绪一甩,

  意气风发、脚步铿锵地走向了石山钢铁厂的大门。

  ……

  石山钢铁厂

  门岗内

  两名穿着深灰制服的门卫正坐在屋里喝茶,身边的电话、登记本、红袖章,样样齐整。

  远远瞥见一个青年走过来,其中一个人从门岗走出去:

  “你干什么的?”

  “同志您好,我是北大外联部的,这是我的证件。”

  陈露阳笑着迎上前,干脆利落地将外联部的介绍信、“一二·九纪念活动来访函”以及学生证,全部递了上去。

  门卫接过证件,核对信息之后抬头扫了他一眼,语气客气了几分:

  “你来我们厂有事吗?”

  “同志,眼看‘一二·九’就快到了。我们学校想请咱们钢铁厂支持一些印刷物资。”

  门卫再次低头看了眼函件,确认了学校钢印和来访函的落款单位,点点头:

  “你等一下。”

  门卫回身进了门岗小屋,拿起电话,声音压得不高,但“北大来的”几个字,还是隔着玻璃窗飘了出来。

  不到两分钟,门卫重新推门出来。

  “厂办说让你过去一趟,我带你走。”

  陈露阳一喜,连忙拎起包,快步跟上。

  穿过门岗小屋,

  他第一次踏入这座在片儿城赫赫有名的大厂厂区。

  迎面便是一条笔直的大路,两侧厂房林立,电线在空中交织如网。

  远处高炉正吐出蒸腾的白雾,巨大的铁水罐车哐啷滑过轨道,耳边轰鸣震颤,

  空气里充满了熟悉的热铁气,炉火味,和工人干活时汗水与灰尘搅拌出的气息。

  几位工人骑着二八自行车呼啸而过,后车架上绑着工具包和饭盒。

  陈露阳鼻尖动了动。

  他微微仰头,看着烟囱下的一处处车间,一时没说话。

  风吹过厂区,卷起地上的砂灰。

  想家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八零机械厂,回到八零机械厂最新章节,回到八零机械厂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