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说他是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也有媒人愿意介绍,但是一听说他开了工作室搞音乐,女方往往因为他工作不稳定就放弃了。
那些年,他也在努力学习音乐上的很多知识,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能用八年时间把【晴音】做的如此响当当,可见他付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精力和努力。
茫茫人海中,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看起来简单,但那份契合又不简单。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可能一个学法律出身的人却搞了音乐,家境又是这样的贫寒,似乎要选择一个在普通人眼里能更快赚钱的工作。
高中之前,潘晴川的爱好只有读书,父母四处打工,他没有上个什么兴趣班,甚至只在有一年生日的时候再商场的大厅里见过钢琴。
那时候,爸爸有个工友在给建筑外墙做保温层的时候,摔断了腿,施工方扯皮,不肯支付医药费,有个好心的律师,免费给他讨回了工伤赔偿.
那时候,他想去学法律,想去做律师,想去帮助一下像爸爸一样在底层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人。
所以,就报考了政法大学。
进入了大学,他加入了音乐社团,他们的音乐指导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顾教授,发现潘晴川十分的有音乐天赋。
于是十分用心的教他,十分可惜,这么一个在音乐上十分有天赋的孩子,在这之前没有机会得到启蒙和培养。
潘晴川没有辜负顾教授的心血。
不仅本专业,年年拿一等奖金,用了四年的时间,钢琴也考过了十级,通常学习钢琴都是童子功,太多孩子从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了。
但是,那些孩子往往都是家长逼着去学。
很多都是不情愿的坐在琴前,而潘晴川作为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只要有时间他会在音乐的琴房一弹就是一天。
他像海绵一样,努力吸取着音乐的营养。
后来学校保管琴房钥匙老师就给他一把钥匙,让他随时可以进琴房练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源动力。
妈妈柳玉若有所思的说,“川子,你给人录歌,多留意一下。有没有跟你志趣相投的女孩子,要是有合适的就跟人家好好相处。”
虽然她没什么文化,但是看着潘爱国读书的时候的样子,她是喜欢的,虽然他在书里看到的很多东西,将给她听,她并不理解,但是她却喜欢听他讲。
柳玉冲了一杯毛尖给潘晴川解腻,这茶只有小小的一包,是房东老太太送给她的。
全是芽尖,在透明玻璃杯里,嫩绿小芽尖竖在茶汤里,仿佛一个个芭蕾舞者。
平日里,潘爱国也好喝点茶,但是都是粗茶,很粗的茶梗,因为便宜,几十块钱能买一大包。
而这种好茶,往往一斤都要几千块钱,他那天尝了一壶,剩下的这些就不舍得喝了。
柳玉心疼儿子,有点好东西,都巴巴的想给儿子尝尝。
越是这样,潘晴川心里就不是滋味,不过马上就要好起来了,自己的【晴音】越来越好,等着拿到新房,装修好,一家人住到新房里。
然后再赚到钱,扣除运营维护费用,就买辆车,这样就可以带父母到处去转转。
以前父母在好多大城市打过工,但是那些城市的旅游景点他们都没去过。
奶奶在偏远的山村住习惯了,也不愿意来城市住,她不识字,只喜欢守着自己的小菜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想着早晨要录一个十五人的合唱,而调音工作要提前进行,潘晴川早早就睡了。
第二天他五点半就起床,给爸爸做好螺蛳粉。
平时,潘爱国六点一刻,就下夜班回来了,等到六点半潘爱国还没回来。
却发现潘爱国晚上出门的时候没有带手机。
这个时候柳玉也起床了。
潘晴川说想要去找找父亲。
母亲却说:“你快去上班忙吧,你爸可能下班,去工地结算工钱了,他现在啊,总是丢三落四的!”
被母亲催促出门,潘晴川还是不放心去了潘爱国当夜班保安的那个小区。
那是前年刚建成的新小区,仿欧式建筑,整个小区仿佛像欧洲小镇一样。
本来可能要起个洋名,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就叫吉祥小区了。
当班的保安听说是来找潘爱国的,忙说道:“早就听老潘说自己有个学霸儿子,没想到长得这么白白净净的,一表人才。”
让他一夸潘晴川有些不好意思,“叔,我爸下班了吗?”
保安说,“六点就走了,他说今天接了个活,铺瓷砖,他去打个下手。”
昨天看爸爸有些发烧,他就不太放心,听说他又去打零工了,电话联系不上。
他给母亲柳玉打去电话,让父亲回家给他来个电话。
母亲却说:“你安心做你的事情去,等你爸回来给你电话。”
这三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四处漂泊,直到八年前川子要开音乐工作室,他们才在筑市落脚。
他有点担心的坐上公交车,去【晴音】了。
助理小段比他来的还早,晴川到的时候他刚刚把地都擦完。
小段也是怀揣着音乐梦想来到【晴音】的,他把潘晴川当做自己的偶像,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把音乐玩的这么好,需要极大的天赋。
录音级别的钢琴一般的调律师调不了,大部分调律师的听音误差在20-70个音分,大师演奏用琴的误差在10—30个音分,潘晴川调的慢但是可以做到0.5-1个音分。
小段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潘晴川一样,有一间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把艺术做到极致。
今天来录音的公司要录制合唱,放到企业的网站上做宣传,人站好开始唱,都是公司里的非专业艺术骨干。
第一遍录完之后,企宣部经理一直摇头很不满意的样子。
他皱着眉头对潘晴川提出一个要求,这种声势不够大,能不能给我调整成百人合唱的效果。
小段已经来这里工作了一年,他深知,这可绝对不是软件叠加复制就能产生的效果。
而且一旦做不好,声音出来的效果就会很尴尬,这还是第一次有顾客提出这种要求。
潘晴川回道:“这个非常的耗费时间和精力。”
企宣经理不屑的说道:“我看你们晴音也就是广告打的响,没有什么真本事。”
那些年,他也在努力学习音乐上的很多知识,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能用八年时间把【晴音】做的如此响当当,可见他付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精力和努力。
茫茫人海中,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看起来简单,但那份契合又不简单。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可能一个学法律出身的人却搞了音乐,家境又是这样的贫寒,似乎要选择一个在普通人眼里能更快赚钱的工作。
高中之前,潘晴川的爱好只有读书,父母四处打工,他没有上个什么兴趣班,甚至只在有一年生日的时候再商场的大厅里见过钢琴。
那时候,爸爸有个工友在给建筑外墙做保温层的时候,摔断了腿,施工方扯皮,不肯支付医药费,有个好心的律师,免费给他讨回了工伤赔偿.
那时候,他想去学法律,想去做律师,想去帮助一下像爸爸一样在底层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人。
所以,就报考了政法大学。
进入了大学,他加入了音乐社团,他们的音乐指导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顾教授,发现潘晴川十分的有音乐天赋。
于是十分用心的教他,十分可惜,这么一个在音乐上十分有天赋的孩子,在这之前没有机会得到启蒙和培养。
潘晴川没有辜负顾教授的心血。
不仅本专业,年年拿一等奖金,用了四年的时间,钢琴也考过了十级,通常学习钢琴都是童子功,太多孩子从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了。
但是,那些孩子往往都是家长逼着去学。
很多都是不情愿的坐在琴前,而潘晴川作为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只要有时间他会在音乐的琴房一弹就是一天。
他像海绵一样,努力吸取着音乐的营养。
后来学校保管琴房钥匙老师就给他一把钥匙,让他随时可以进琴房练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源动力。
妈妈柳玉若有所思的说,“川子,你给人录歌,多留意一下。有没有跟你志趣相投的女孩子,要是有合适的就跟人家好好相处。”
虽然她没什么文化,但是看着潘爱国读书的时候的样子,她是喜欢的,虽然他在书里看到的很多东西,将给她听,她并不理解,但是她却喜欢听他讲。
柳玉冲了一杯毛尖给潘晴川解腻,这茶只有小小的一包,是房东老太太送给她的。
全是芽尖,在透明玻璃杯里,嫩绿小芽尖竖在茶汤里,仿佛一个个芭蕾舞者。
平日里,潘爱国也好喝点茶,但是都是粗茶,很粗的茶梗,因为便宜,几十块钱能买一大包。
而这种好茶,往往一斤都要几千块钱,他那天尝了一壶,剩下的这些就不舍得喝了。
柳玉心疼儿子,有点好东西,都巴巴的想给儿子尝尝。
越是这样,潘晴川心里就不是滋味,不过马上就要好起来了,自己的【晴音】越来越好,等着拿到新房,装修好,一家人住到新房里。
然后再赚到钱,扣除运营维护费用,就买辆车,这样就可以带父母到处去转转。
以前父母在好多大城市打过工,但是那些城市的旅游景点他们都没去过。
奶奶在偏远的山村住习惯了,也不愿意来城市住,她不识字,只喜欢守着自己的小菜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想着早晨要录一个十五人的合唱,而调音工作要提前进行,潘晴川早早就睡了。
第二天他五点半就起床,给爸爸做好螺蛳粉。
平时,潘爱国六点一刻,就下夜班回来了,等到六点半潘爱国还没回来。
却发现潘爱国晚上出门的时候没有带手机。
这个时候柳玉也起床了。
潘晴川说想要去找找父亲。
母亲却说:“你快去上班忙吧,你爸可能下班,去工地结算工钱了,他现在啊,总是丢三落四的!”
被母亲催促出门,潘晴川还是不放心去了潘爱国当夜班保安的那个小区。
那是前年刚建成的新小区,仿欧式建筑,整个小区仿佛像欧洲小镇一样。
本来可能要起个洋名,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就叫吉祥小区了。
当班的保安听说是来找潘爱国的,忙说道:“早就听老潘说自己有个学霸儿子,没想到长得这么白白净净的,一表人才。”
让他一夸潘晴川有些不好意思,“叔,我爸下班了吗?”
保安说,“六点就走了,他说今天接了个活,铺瓷砖,他去打个下手。”
昨天看爸爸有些发烧,他就不太放心,听说他又去打零工了,电话联系不上。
他给母亲柳玉打去电话,让父亲回家给他来个电话。
母亲却说:“你安心做你的事情去,等你爸回来给你电话。”
这三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四处漂泊,直到八年前川子要开音乐工作室,他们才在筑市落脚。
他有点担心的坐上公交车,去【晴音】了。
助理小段比他来的还早,晴川到的时候他刚刚把地都擦完。
小段也是怀揣着音乐梦想来到【晴音】的,他把潘晴川当做自己的偶像,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把音乐玩的这么好,需要极大的天赋。
录音级别的钢琴一般的调律师调不了,大部分调律师的听音误差在20-70个音分,大师演奏用琴的误差在10—30个音分,潘晴川调的慢但是可以做到0.5-1个音分。
小段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潘晴川一样,有一间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把艺术做到极致。
今天来录音的公司要录制合唱,放到企业的网站上做宣传,人站好开始唱,都是公司里的非专业艺术骨干。
第一遍录完之后,企宣部经理一直摇头很不满意的样子。
他皱着眉头对潘晴川提出一个要求,这种声势不够大,能不能给我调整成百人合唱的效果。
小段已经来这里工作了一年,他深知,这可绝对不是软件叠加复制就能产生的效果。
而且一旦做不好,声音出来的效果就会很尴尬,这还是第一次有顾客提出这种要求。
潘晴川回道:“这个非常的耗费时间和精力。”
企宣经理不屑的说道:“我看你们晴音也就是广告打的响,没有什么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