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刀上的字‘不问’,好多人会认为是刀的名字,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是说明了这口刀的用途。这口刀,是刽子手用来砍头的。
二爷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杀人无数。可二爷在厮杀前总是让对方报上名来,刀下不斩无名只鬼。可这‘不问’,就是不管你是谁,遇到这口刀,也就送他最后一程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冤有头,债有主,别问我是谁。刽子手在铸刀的时候,刻上‘不问’或者‘无诲’‘送魂’一类的字,图的也是吉利。
从刀上的怨气可以看出来,这刀用过,还不止一次用过。可就算是没用过,杨奎山为啥要把这么一个砍头的刀压在院墙下呢?杨初一疑惑地看着小老头儿,在他脸上寻找着答案。
小老头儿笑了笑说:“走!咱们回屋说,外面还有点凉呢!”
……
既然是以前的事,这故事还要往前说:
话说这阳信的道教传承,可以追溯到东汉。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张道陵的‘五斗米教’即天师道传入,分为两派,出家的是全真教,不出家的是正一教。朝代更迭,几经兴衰,到了清朝,民国时期,县里学道的人,如果数一下,估计用一只手的手指头就足够了。
有人会疑惑:没那么惨吧!嗯!有。这学道和信道是两码事,学道需要符禄,是需要传承的。师傅是谁?师爷是谁?是有登记的。信道则不用,随时可以信,也随时可以不信。
再加上民国初年,袁世凯施行‘灭佛兴学’政策,没收佛道财产,寺院,庵堂,道观被改建成学堂。*教是民族的宗教,倒也无人去管。天主教堂和基督教是洋人建的,袁世凯招惹不起,也就作罢了。这可苦了佛道两教,和尚,姑子,道士,除了那些老掉牙,听不懂,爬不动的,其他人要么回家,要么流浪街头。
幸亏这道家还有俗家‘正一’一脉。人本来就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国家的打压,好多心不诚的人,就宣布退出了。
常言道:‘物极必反’,在那个时候农村反而更多了许多算卦看风水的外来人,有的甚至能看到头皮上的戒疤。有人会说,和尚不算卦看风水。呵呵!大形势下,也是被逼无奈,为了一口吃啊!
就在那一年,也就是杨奎山正买东西,大鱼大肉吃的欢的那两年。村里来了一户外地人。
姓吴,单字一个坤,吴坤。人高马大,体阔胸廓,两眼发光,话却不多。得知村边有一处闲置的宽敞房子,就出手买了下来。没几天,带着媳妇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就在村里住下了。
这一家子,杨初一也见过,一看就知道是城里的有钱人。吃穿用的,都有些将就。
单说这姑娘,随母亲改嫁吴坤,名字叫谬小白。用村里那些殷勤地帮助收拾东西的小伙子们的话说:俊!老么俊!老么老么俊!
具体多么俊,杨初一也没见过,可杨初一知道,自从吴坤这一家人来了,村里有些没结婚的小伙子,有的竟然穿起了长袍马褂。
那时候的农村,穷!做衣服要靠自己纺线织布。衣服的颜色,无非就是白,蓝,黑。偶有手巧的姑娘家,染线纺一块花格子,也是做衣服陪嫁姑娘用。
男人一般都是对襟袄,下身宽松的裤,两条布带扎住裤腿,一条宽厚的扎包在腰里一扎。女人下身和男人穿的差不多,上身就是一件大衿袄,盘扣系在胳肢窝下一侧,扎一条细红的腰带,穿绣花鞋。
这长袍马褂可就将就了,要么教书先生,要么富家子弟,才能穿的起来,因为这样穿着没法下地干活。如果碰到自己家有红白大事,老百姓有时也会去别人家,借一身长袍马褂穿上,应一下光景。
这穿长袍马褂可是需要身材好,若锅腰驼背,身斜腿瘸,穿起来可不好看。邻村就有一个叫韩十二的人,一辈子没有什么大本事,唯身材好,有一身长袍马褂,穿起来真是体面又好看,又会在白事上拜祭。若是谁家亲戚有人过世,需要拜祭,自己借不到长袍马褂,或者自己不会拜,就请他去拜祭。
单看他长袍垂地,袖口和腕齐,一副石头眼镜架鼻梁上,礼帽后甩一条乌黑的长辫子;撩长袍,抬脚方口布鞋迈步四平八稳;挽袖口,似龙抬头深鞠躬不缓不急;踢腿前迈,手扶膝盖,缓缓下拜;磕完头,若起身,还需要搀扶。就算是这八八六十四拜,拜完了以后的一哆嗦,都能引来一阵喝彩。
老话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这韩十二就凭着一身长袍马褂,就落得远近闻名。替人拜完祭,主家自然少不了好酒好菜。
话扯的有些远了,这村里的小伙子平白无故的借来长袍马褂穿上在吴坤门前转,无非就是看上人家姑娘了。
人家吴坤是城里人,怎么看不出来。他话又不多,看着一个个走马灯一样在门口转,也是感觉好笑,再说家里也没有什么事,就每天坐大门口喝茶。
……
二爷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杀人无数。可二爷在厮杀前总是让对方报上名来,刀下不斩无名只鬼。可这‘不问’,就是不管你是谁,遇到这口刀,也就送他最后一程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冤有头,债有主,别问我是谁。刽子手在铸刀的时候,刻上‘不问’或者‘无诲’‘送魂’一类的字,图的也是吉利。
从刀上的怨气可以看出来,这刀用过,还不止一次用过。可就算是没用过,杨奎山为啥要把这么一个砍头的刀压在院墙下呢?杨初一疑惑地看着小老头儿,在他脸上寻找着答案。
小老头儿笑了笑说:“走!咱们回屋说,外面还有点凉呢!”
……
既然是以前的事,这故事还要往前说:
话说这阳信的道教传承,可以追溯到东汉。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张道陵的‘五斗米教’即天师道传入,分为两派,出家的是全真教,不出家的是正一教。朝代更迭,几经兴衰,到了清朝,民国时期,县里学道的人,如果数一下,估计用一只手的手指头就足够了。
有人会疑惑:没那么惨吧!嗯!有。这学道和信道是两码事,学道需要符禄,是需要传承的。师傅是谁?师爷是谁?是有登记的。信道则不用,随时可以信,也随时可以不信。
再加上民国初年,袁世凯施行‘灭佛兴学’政策,没收佛道财产,寺院,庵堂,道观被改建成学堂。*教是民族的宗教,倒也无人去管。天主教堂和基督教是洋人建的,袁世凯招惹不起,也就作罢了。这可苦了佛道两教,和尚,姑子,道士,除了那些老掉牙,听不懂,爬不动的,其他人要么回家,要么流浪街头。
幸亏这道家还有俗家‘正一’一脉。人本来就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国家的打压,好多心不诚的人,就宣布退出了。
常言道:‘物极必反’,在那个时候农村反而更多了许多算卦看风水的外来人,有的甚至能看到头皮上的戒疤。有人会说,和尚不算卦看风水。呵呵!大形势下,也是被逼无奈,为了一口吃啊!
就在那一年,也就是杨奎山正买东西,大鱼大肉吃的欢的那两年。村里来了一户外地人。
姓吴,单字一个坤,吴坤。人高马大,体阔胸廓,两眼发光,话却不多。得知村边有一处闲置的宽敞房子,就出手买了下来。没几天,带着媳妇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就在村里住下了。
这一家子,杨初一也见过,一看就知道是城里的有钱人。吃穿用的,都有些将就。
单说这姑娘,随母亲改嫁吴坤,名字叫谬小白。用村里那些殷勤地帮助收拾东西的小伙子们的话说:俊!老么俊!老么老么俊!
具体多么俊,杨初一也没见过,可杨初一知道,自从吴坤这一家人来了,村里有些没结婚的小伙子,有的竟然穿起了长袍马褂。
那时候的农村,穷!做衣服要靠自己纺线织布。衣服的颜色,无非就是白,蓝,黑。偶有手巧的姑娘家,染线纺一块花格子,也是做衣服陪嫁姑娘用。
男人一般都是对襟袄,下身宽松的裤,两条布带扎住裤腿,一条宽厚的扎包在腰里一扎。女人下身和男人穿的差不多,上身就是一件大衿袄,盘扣系在胳肢窝下一侧,扎一条细红的腰带,穿绣花鞋。
这长袍马褂可就将就了,要么教书先生,要么富家子弟,才能穿的起来,因为这样穿着没法下地干活。如果碰到自己家有红白大事,老百姓有时也会去别人家,借一身长袍马褂穿上,应一下光景。
这穿长袍马褂可是需要身材好,若锅腰驼背,身斜腿瘸,穿起来可不好看。邻村就有一个叫韩十二的人,一辈子没有什么大本事,唯身材好,有一身长袍马褂,穿起来真是体面又好看,又会在白事上拜祭。若是谁家亲戚有人过世,需要拜祭,自己借不到长袍马褂,或者自己不会拜,就请他去拜祭。
单看他长袍垂地,袖口和腕齐,一副石头眼镜架鼻梁上,礼帽后甩一条乌黑的长辫子;撩长袍,抬脚方口布鞋迈步四平八稳;挽袖口,似龙抬头深鞠躬不缓不急;踢腿前迈,手扶膝盖,缓缓下拜;磕完头,若起身,还需要搀扶。就算是这八八六十四拜,拜完了以后的一哆嗦,都能引来一阵喝彩。
老话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这韩十二就凭着一身长袍马褂,就落得远近闻名。替人拜完祭,主家自然少不了好酒好菜。
话扯的有些远了,这村里的小伙子平白无故的借来长袍马褂穿上在吴坤门前转,无非就是看上人家姑娘了。
人家吴坤是城里人,怎么看不出来。他话又不多,看着一个个走马灯一样在门口转,也是感觉好笑,再说家里也没有什么事,就每天坐大门口喝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