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立教是最高规格,当世仅有儒释道三个流派,有资格言“教”。接下去是“开宗立派”,以“宗”字作为后缀的宗门,资格品第要高于帮“派”。最顶尖的宗门,往往都会有自己的“下宗”,然后下宗又会有各自的“附庸”帮派。
上宗-下宗-附庸帮派,是“正气天下”的主要结构,在此之外,独立的宗派,往往呈现出两极化,或者极为强大,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与那些“上宗”抗衡,或者极为弱小,记名在某些大的联盟体系当中,寄人篱下,苟延残喘,沦为被层层剥削的底层存在。
其中圣人后裔、衍圣府每一代家主,按例都会成为儒教的教主。但是教主位置只是虚设,历代衍圣公甚至从未踏足过【横渠学宫】一步,也从不插手儒教具体教务。所以儒教的第一副教主(半数出自横渠学宫),才是真正的“天下斯文宗主”,除了教主和第一副教主外,还有两位副教主,一位与教主一样,只是个荣誉头衔,往往是学问极大、口碑极好的当世大儒当选,另外一位则负责辅佐第一副教主,他主要是与立儒教为国教的王朝打交道。但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两位副教主貌合心离的情况。
相比“缝缝补补”的道教体系,儒教传承更为单一、有序和稳固。
【道教具体传承】
道教:神仙方术、道家学说、鬼神祭祀,占卜、谶纬、符箓、禁咒、巫术。故而圣人云:“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道教修炼之法:服食,导引、行气、辟谷、存神、诵经等,最主要是【炼丹】。
道教丹法分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烧炼,服食金丹,即可成仙。外丹往往有毒,若是修士服用,可以延年益寿,但是没有踏入修行门槛的凡人食用,不仅不能延寿成仙,反而经常中毒致死。所以外丹术在俗世君王那里的碰壁,给相对安稳的内丹,在修士之外的世俗王朝版图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机会。后世被尊奉为“国师”的道教真人,多是内丹派。内丹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大药”,以神运炼精气,结而成丹。主张【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道。
道教经典:【首经】,【主经】,兼修经文(【辅经】)。【真经】(被王朝尊奉和大肆推广、帝王下旨钦定的道教经典)。【伪经】托名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
相传道教祖师留下五千文后,便杳无音信。道教一直坚持是道教祖师为世人留下了证道长生的线索,是他将那道生死门的锁给打开了,只需要世人自己推门而入。
道祖的三名嫡传弟子,依据这部不过五千字的修道经典,各自阐述精义,以此演化出三个流派:上清派,灵宝派,道德派。
【一,道教发展前期】
【上清派】:
道祖二弟子所创,被后世尊为【上清教主】,是道教三派中、紧随灵宝派之后立教的流派。尊奉《上清洞玄真经》(又名《三十六章经》)为首经、《上清黄庭经》为主经,前者是道教第一奇书,宣称“若得《大洞真经》三十六章者,无需金丹之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此宗旨有些类似后世禅宗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在传道初期,此经文极其受到欢迎,对妖族修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方便法门、登天捷径”。同时也奠定了后世练气士如何开窍的坚定基础。)
经过中前期的鼎盛发展之后,上清派逐渐衰落,仅存【】一宗得以传承道统香火,在错过两次崛起的机会后,最终只能退居一方。
陆清虚是上清派在“青黄不接”时期、挺身而出的一位神仙人物,以《黄庭经》为修行根本,道法通玄,无敌于世,此人力挽狂澜,才使得上清道统得以继续。而陆清虚的道侣魏夫人(真名不详),亲自编撰《上清宝诰》,在当时名声不显,却被后世极为推崇,视为符箓派的主经之一,几乎所有符箓派都要研习此经。后世一位符箓大派的初代祖师,便自称扶乩得到魏夫人率领众真人降授《宝诰》,这才仙法大成。
《大洞真经》在多次战火中没能完善保存,不断遗失、缺漏,后世不断有“伪经”出现,许多道教人物开始私自添加内容、注疏解释等等,如今较为正统的《洞玄真经》仅存三部。
附:上清派虽然主支只存一宗,但是以《洞玄真经》和《上清宝诰》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道教重镇”——符箓派,与丹鼎派共同成为中后期道教的两大支柱之一。(符箓派有“六山符箓”之说,即存在六个主要支派,“执掌两山符箓”或是“主掌三山符箓”,便是后世道教被敕封“国师”后才有的尊荣待遇。历史上唯有一位道士,有过“主掌五山符箓”的记录,但也“名不副实”,并不为后世道教正统认可。)
主要教义:“ 请天地神祇灵气,以合己身。其诀 :谨请太微小童干景精,字会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气之门,口吐赤云,绕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坚明,百神方位。”
“书符 : 第一章书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诀 :当书符时用黄缯,书成佩身,存呼小童内讳名,字镇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断塞死源,乃叩齿九通,次再咽液三过。
——(此处就是符箓派的根脚之一。)
典故:根据终止山纯阳宗记载,“时高祖得魏夫人以众真亲笔真迹,其经缺文十二页,令礼部侍郎何蔚持贲玺书信币、诣终止山纯阳观,请清风祖师补书。高祖曾对何蔚言:朕不敢让寻常官吏叨扰先生,委卿专往,必冀神仙手笔,今古相续耳。”“何蔚至终南山,仙鹤飞旋,龙虎长啸。清风祖师写经之时,神人降世护卫,皆精诚所致。”
【灵宝派】:
奉《洞玄灵宝经》作为本派首经。此派初代祖师为道祖大弟子,奉灵宝天尊为太上教主。
宗门拥有一座【元始洞天】外,还占据“七宝林”这块玄妙福地。【灵宝天尊】当时试图自立为教,取名为【太上教】,引来其余两派的攻讦,成为三派彻底分裂、转入冲突的导火索。灵宝天尊是道祖“开山弟子”,“闻道最久,故而得道最多”,所以灵宝派早期势力最大,其余两派只能联手抗衡。在斩魔台一役中,灵宝派大伤元气,从此开始蛰伏。
灵宝派的“中兴之祖”李郁,撰写《天真合道集》,被誉为丹经之祖,且主张外儒内道、积极入世,《天真集》分内外篇,外篇讲述外炼金丹,内篇阐述内炼之法,广为流传,是丹鼎派的立身之本,所以李郁是后世公认丹鼎派祖师爷。
李郁使得原本式微的灵宝派重新崛起,并且迅速融入世俗王朝,成功占据一席之地,也成为后世佛道之争的主要力量,灵宝派著名道士柳圆宗撰写的《道祖化胡文》,就是佛道相互倾轧的产物。
一些主要教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悲恐惊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随形,挣之不脱,恼之更恼,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获清静清凉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烧天也。”
“真本现,妙门开,纵横天地耶有阻,肖遥九天任我游。神通?小术也。挟道真者,勿以小术而宣扬,有辱【太上正教】。”
“清静六根,断诸邪障。道清神明,六门自开,六贼自除,六根乃静。回照寂然,诸魔邪孽,由此而消,六天妖魅,由是而灭。寂然不动,【与道合真】,归府清虚,享【清微大道】也哉。”
“【我即元始,元始即我】。布度运化之时,即显玄妙。三界之众,一切仙凡圣贤神鬼等众,均不出乎无极运化,不出乎金斗混元。但得一气之功,升玄入妙,见证道真。圣意假立文言,故名曰经。无私济度,三界共用,【无量功德】。”
“通玄灵妙,以静笃而入妙门也。道渊谓:文烹也。破邪金刚,勇猛清进,诸天邪魔自退,内景自清。道渊谓:武炼也。”——此处是灵宝派认为他们同时是世间练气、武道开山鼻祖的根据之一。
“灵道诀云:莲发于天心,体现于莲台。道真存于胸膺,乾坤只在掌内。”——灵宝派的三大镇派功法,有两处来源于此,一个是防御极强的【天心莲台】,一个是攻击力无穷的【掌握乾坤】。
【道德派】:道祖三弟子所创,并无立教野心,始终为【道德宗】。一直奉行兼容并蓄。在早期,声势不如上清、灵宝两派,但是后来者居上,道德派在中后期发力,道德派的“正宗”、“祖宗”——【道德宗】不但占据了青溟天下的那座【玄都祖庭】,道德宗之下的两座“上宗”,【玉清宗】和【大道宗】在正气天下的版图上也地位显赫,皆以宗师、天师作为尊荣称号,下宗有【宝诰宗】【真龙宗】等数个。道德派并没有自己的首经,主经则有《太平经》《悟真篇》等,此派高材辈出真人云集。在后世被尊奉为“国师”、被帝王追封为“真君”的道士,数量之多,在三派中可谓一骑绝尘。编著了《三洞玉录》《真灵神仙谱品》在内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道教“根本”经典,都是修行的重要依据。
附:《三洞玉录》制定了道教史上最完整的“清规戒律”、“斋戒仪范”。《真灵神仙谱品》则向世人一定程度上“证明”、或者说“泄露”了天庭诸神的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神道体系】的衍生发展。
道德派有“东宗四祖”、“西宗五祖”、“十八宗师”和“三十六代天师”等说法。
道德派支派众多、枝叶茂盛,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派,“西方真仙道”和“东方天师道”,前者存在意义,主要是为了对抗佛教势力的向东渗透,后者则主要是龙虎山赵家“一家一户之兴衰”。
【二,道教发展中期】:
在三派鼎立的形势结束后,迎来了道教史上群雄割据的复杂格局,在此千年期间,数百个道教大小流派骤然兴起骤然衰亡,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真人、国师多如牛毛”就是这个时期的独有景象。
道德派因为率先提出三教合一,加上涌现了一大批天赋出众、才情惊艳的陆地神仙,地位和势力大涨,逐渐超过了原本底蕴更加雄厚的上清派和灵宝派。
除了道德派开始领衔天下道教之外,在世俗王朝有意无意或者被迫支持下,出现了十数座大名鼎鼎的“道法重镇”,道法传承不如三派那么“本正源清”,但是更加融入世俗,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这其中,就有了后世“六山符箓”(或者说符箓六宗)雏形的六座福地道门,除了隶属于道德派的龙虎山之外,其余五山都是在此期间诞生,出现了各山初代的“开山鼻祖”,比如宣朝山祖师王玄淼创立的【神霄宗】,吴筠真创立的【灵符宗】等。
(附:三派纷争,无暇他顾,于是给了外来之教、佛教对浩然天下的渗透机会,加上三派争斗的余波,波及俗世王朝,列国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道教追求个人成仙的宗教根祗】,已经无法完全替世俗君王解释世间的灾难苦痛,于是佛教理念“趁虚而入”,很快得到迅猛发展,如星火燎原。)
(附2:“六山符箓”即“符箓六宗”,分正副各三宗。三正宗为分别秉持纯正的“上清箓”“灵宝箓”“正气箓”,副三宗则相对来源驳杂、多有兼修。)
【符箓派】开始出现顶替三清派统治天下信徒的苗头,只是此时灵宝派和上清派两败俱伤,一蹶不振,而“道德派正宗”忙于在玄都祖庭站稳脚跟,在抵抗化外天魔的同时,还需要开始压制佛门势力,所以实在无暇大举整顿内部,这在后世符箓诸派的大真人眼中,习惯笑称为“是祖师爷打了个瞌睡,才有了我们这只新饭碗”。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道教历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位传奇道士,宋茅庐,此人天赋之高,惊世骇俗,传言是千年一遇的“三教至宝身”。宋茅庐当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大的道教流派,师从于一位龙首山的普通道士,后者死后,直到宋茅庐在世俗王朝飞黄腾达,才被象征性追赠为“无为普化真人”。精通儒家典籍的宋茅庐在成为真武王朝的国师后,自立门户,创立了明道宗,宗旨为“儒道不分家”“佛道殊途同归”,比前辈真人更前进一步的是,宋茅庐真正意义上开始践行三教合一理论,成为历史上最具有权柄的道士,“手掌四山法箓”。但是当时天下最大的真武王朝,那一代雄才伟略的皇帝,正值青壮却莫名其妙暴毙,加上宋茅庐闭关失败,不知所踪,原本蒸蒸日上的明道宗就此分崩离析。最深远的一个影响就是,原本儒道联手对抗佛家的局面,也随之分解崩溃,史书上称为“释教大昌,佛法东传,势如破竹!”
真武王朝皇帝当时召见凭借“三才法箓”和“神霄天雷”而名声鹊起的宋茅庐,被赐号“玄教宗师”,授予“道教都提点”,佩金印,与宗藩亲王品秩相同。宋茅庐统领真武王朝道教事务的同时,真武皇帝凭借鼎盛国势、强迫其余三大王朝认可宋茅庐的“国师”以及“道教都提点”身份,名正言顺成为前无古人的“四山宗师”。
当时宋茅庐身边有四位弟子跟随,其中大弟子葛修真投身行伍,精通外丹,家族逐渐强大,最终成为真武十柱之一,如今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豪阀。宋茅庐最中意的闭关弟子陈观亭,唯一一位“留待阙下”的道士,以“玄教嗣师”(佩银印、位比公卿)的二把手身份,辅佐恩师宋茅庐,并且坐镇京城。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此人最后葬送了“道术独尊”的机会,真武皇帝和宋茅庐一死一失踪后,陈观亭不但没有帮助明道宗稳住局面,反而任由儒家联手登基继位的年轻真武天子,与佛教一起蚕食道教势力。至于“道法几近宋仙人”的陈观亭,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不作为,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是如何历史钩沉都无法解释的谜题。
其余两位弟子,各自创立流派,也都一闪而逝,传承不可考据。
(附:明道宗的道统,三传至大宗师宁终南之后,彻底解体,归入道德派。)
【三,道教当下发展概况】
道德派领衔,与儒释两教对峙。
道德宗坐镇另一座天下的玄都祖庭,极少露面。
两大上宗【玉清宗】【大道宗】分别位于中土的甘露王朝,和海外三洲之一的宝瓶洲。下宗各有两个,【宝诰宗】,【真龙宗】,【青华宗】,【玉霄宗】。
【青华宗】:
创始于道士齐求真,曾为大麟王朝皇帝召见,赐号“洞微高士”,后又进封为“赞化先生”,经常主持朝廷的醮祭之事,以“通真达灵”名震京师。
根据青华宗记载,齐求真之后,经王宏真、马德真、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至真、薛颐真而传给林灵真。林灵真开东华之教,成为一代真师,以济生度死为己任,常建普度大会。被授为“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主持山海观道务,门徒百余人。东华派的斋醮吸取内丹法,以内丹为用符箓之根本。是中土东南沿海一带,势力最大的宗门之一。
【神霄宗】
渊源极浅,不属于道教三派,而是一个新兴的鼎盛符箓派。两百年前,后唐道士刘真君,托称得到南极长生大帝传授的仙家雷法,被后唐皇帝召见,很快拜为“太素真人”,又很快升为“凝神殿真君”。麾下徒弟三十余人,一律被封为“金门羽客”和“凝神殿真人”。该派称其符法出自《道藏》所载的“神霄真王”,为【万雷总司】。该派在后唐发展迅猛,如雨后春笋,后唐皇帝下旨天下诸州都要建立神霄玉清长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派符法由此传承不绝,衍生出许多支派。
其内丹法源于南宗一派,强调内炼外用都须以“本性元神”为主,内炼为本,符箓为用。神霄道士坚持“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际上是自身的精气神以及五脏之气。之后受到道德派和儒家的影响,渐渐重视道德实践,守持戒法,忠孝为先。
之外道门还有诸多流派,勃勃发展。
有的道派不尚符箓丹鼎,也不“侈谈”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炼气全神”、识心见性为主。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庙清修。有的视符箓斋醮。甚至有的公然扬言要“清正道统,除去三派伪法”,有的专门研究尸解之术,等等。从道教典籍宝诰中,演化出来的“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等,几乎泛滥成灾。
上宗-下宗-附庸帮派,是“正气天下”的主要结构,在此之外,独立的宗派,往往呈现出两极化,或者极为强大,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与那些“上宗”抗衡,或者极为弱小,记名在某些大的联盟体系当中,寄人篱下,苟延残喘,沦为被层层剥削的底层存在。
其中圣人后裔、衍圣府每一代家主,按例都会成为儒教的教主。但是教主位置只是虚设,历代衍圣公甚至从未踏足过【横渠学宫】一步,也从不插手儒教具体教务。所以儒教的第一副教主(半数出自横渠学宫),才是真正的“天下斯文宗主”,除了教主和第一副教主外,还有两位副教主,一位与教主一样,只是个荣誉头衔,往往是学问极大、口碑极好的当世大儒当选,另外一位则负责辅佐第一副教主,他主要是与立儒教为国教的王朝打交道。但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两位副教主貌合心离的情况。
相比“缝缝补补”的道教体系,儒教传承更为单一、有序和稳固。
【道教具体传承】
道教:神仙方术、道家学说、鬼神祭祀,占卜、谶纬、符箓、禁咒、巫术。故而圣人云:“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道教修炼之法:服食,导引、行气、辟谷、存神、诵经等,最主要是【炼丹】。
道教丹法分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烧炼,服食金丹,即可成仙。外丹往往有毒,若是修士服用,可以延年益寿,但是没有踏入修行门槛的凡人食用,不仅不能延寿成仙,反而经常中毒致死。所以外丹术在俗世君王那里的碰壁,给相对安稳的内丹,在修士之外的世俗王朝版图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机会。后世被尊奉为“国师”的道教真人,多是内丹派。内丹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大药”,以神运炼精气,结而成丹。主张【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道。
道教经典:【首经】,【主经】,兼修经文(【辅经】)。【真经】(被王朝尊奉和大肆推广、帝王下旨钦定的道教经典)。【伪经】托名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
相传道教祖师留下五千文后,便杳无音信。道教一直坚持是道教祖师为世人留下了证道长生的线索,是他将那道生死门的锁给打开了,只需要世人自己推门而入。
道祖的三名嫡传弟子,依据这部不过五千字的修道经典,各自阐述精义,以此演化出三个流派:上清派,灵宝派,道德派。
【一,道教发展前期】
【上清派】:
道祖二弟子所创,被后世尊为【上清教主】,是道教三派中、紧随灵宝派之后立教的流派。尊奉《上清洞玄真经》(又名《三十六章经》)为首经、《上清黄庭经》为主经,前者是道教第一奇书,宣称“若得《大洞真经》三十六章者,无需金丹之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此宗旨有些类似后世禅宗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在传道初期,此经文极其受到欢迎,对妖族修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方便法门、登天捷径”。同时也奠定了后世练气士如何开窍的坚定基础。)
经过中前期的鼎盛发展之后,上清派逐渐衰落,仅存【】一宗得以传承道统香火,在错过两次崛起的机会后,最终只能退居一方。
陆清虚是上清派在“青黄不接”时期、挺身而出的一位神仙人物,以《黄庭经》为修行根本,道法通玄,无敌于世,此人力挽狂澜,才使得上清道统得以继续。而陆清虚的道侣魏夫人(真名不详),亲自编撰《上清宝诰》,在当时名声不显,却被后世极为推崇,视为符箓派的主经之一,几乎所有符箓派都要研习此经。后世一位符箓大派的初代祖师,便自称扶乩得到魏夫人率领众真人降授《宝诰》,这才仙法大成。
《大洞真经》在多次战火中没能完善保存,不断遗失、缺漏,后世不断有“伪经”出现,许多道教人物开始私自添加内容、注疏解释等等,如今较为正统的《洞玄真经》仅存三部。
附:上清派虽然主支只存一宗,但是以《洞玄真经》和《上清宝诰》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道教重镇”——符箓派,与丹鼎派共同成为中后期道教的两大支柱之一。(符箓派有“六山符箓”之说,即存在六个主要支派,“执掌两山符箓”或是“主掌三山符箓”,便是后世道教被敕封“国师”后才有的尊荣待遇。历史上唯有一位道士,有过“主掌五山符箓”的记录,但也“名不副实”,并不为后世道教正统认可。)
主要教义:“ 请天地神祇灵气,以合己身。其诀 :谨请太微小童干景精,字会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气之门,口吐赤云,绕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坚明,百神方位。”
“书符 : 第一章书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诀 :当书符时用黄缯,书成佩身,存呼小童内讳名,字镇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断塞死源,乃叩齿九通,次再咽液三过。
——(此处就是符箓派的根脚之一。)
典故:根据终止山纯阳宗记载,“时高祖得魏夫人以众真亲笔真迹,其经缺文十二页,令礼部侍郎何蔚持贲玺书信币、诣终止山纯阳观,请清风祖师补书。高祖曾对何蔚言:朕不敢让寻常官吏叨扰先生,委卿专往,必冀神仙手笔,今古相续耳。”“何蔚至终南山,仙鹤飞旋,龙虎长啸。清风祖师写经之时,神人降世护卫,皆精诚所致。”
【灵宝派】:
奉《洞玄灵宝经》作为本派首经。此派初代祖师为道祖大弟子,奉灵宝天尊为太上教主。
宗门拥有一座【元始洞天】外,还占据“七宝林”这块玄妙福地。【灵宝天尊】当时试图自立为教,取名为【太上教】,引来其余两派的攻讦,成为三派彻底分裂、转入冲突的导火索。灵宝天尊是道祖“开山弟子”,“闻道最久,故而得道最多”,所以灵宝派早期势力最大,其余两派只能联手抗衡。在斩魔台一役中,灵宝派大伤元气,从此开始蛰伏。
灵宝派的“中兴之祖”李郁,撰写《天真合道集》,被誉为丹经之祖,且主张外儒内道、积极入世,《天真集》分内外篇,外篇讲述外炼金丹,内篇阐述内炼之法,广为流传,是丹鼎派的立身之本,所以李郁是后世公认丹鼎派祖师爷。
李郁使得原本式微的灵宝派重新崛起,并且迅速融入世俗王朝,成功占据一席之地,也成为后世佛道之争的主要力量,灵宝派著名道士柳圆宗撰写的《道祖化胡文》,就是佛道相互倾轧的产物。
一些主要教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悲恐惊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随形,挣之不脱,恼之更恼,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获清静清凉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烧天也。”
“真本现,妙门开,纵横天地耶有阻,肖遥九天任我游。神通?小术也。挟道真者,勿以小术而宣扬,有辱【太上正教】。”
“清静六根,断诸邪障。道清神明,六门自开,六贼自除,六根乃静。回照寂然,诸魔邪孽,由此而消,六天妖魅,由是而灭。寂然不动,【与道合真】,归府清虚,享【清微大道】也哉。”
“【我即元始,元始即我】。布度运化之时,即显玄妙。三界之众,一切仙凡圣贤神鬼等众,均不出乎无极运化,不出乎金斗混元。但得一气之功,升玄入妙,见证道真。圣意假立文言,故名曰经。无私济度,三界共用,【无量功德】。”
“通玄灵妙,以静笃而入妙门也。道渊谓:文烹也。破邪金刚,勇猛清进,诸天邪魔自退,内景自清。道渊谓:武炼也。”——此处是灵宝派认为他们同时是世间练气、武道开山鼻祖的根据之一。
“灵道诀云:莲发于天心,体现于莲台。道真存于胸膺,乾坤只在掌内。”——灵宝派的三大镇派功法,有两处来源于此,一个是防御极强的【天心莲台】,一个是攻击力无穷的【掌握乾坤】。
【道德派】:道祖三弟子所创,并无立教野心,始终为【道德宗】。一直奉行兼容并蓄。在早期,声势不如上清、灵宝两派,但是后来者居上,道德派在中后期发力,道德派的“正宗”、“祖宗”——【道德宗】不但占据了青溟天下的那座【玄都祖庭】,道德宗之下的两座“上宗”,【玉清宗】和【大道宗】在正气天下的版图上也地位显赫,皆以宗师、天师作为尊荣称号,下宗有【宝诰宗】【真龙宗】等数个。道德派并没有自己的首经,主经则有《太平经》《悟真篇》等,此派高材辈出真人云集。在后世被尊奉为“国师”、被帝王追封为“真君”的道士,数量之多,在三派中可谓一骑绝尘。编著了《三洞玉录》《真灵神仙谱品》在内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道教“根本”经典,都是修行的重要依据。
附:《三洞玉录》制定了道教史上最完整的“清规戒律”、“斋戒仪范”。《真灵神仙谱品》则向世人一定程度上“证明”、或者说“泄露”了天庭诸神的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神道体系】的衍生发展。
道德派有“东宗四祖”、“西宗五祖”、“十八宗师”和“三十六代天师”等说法。
道德派支派众多、枝叶茂盛,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派,“西方真仙道”和“东方天师道”,前者存在意义,主要是为了对抗佛教势力的向东渗透,后者则主要是龙虎山赵家“一家一户之兴衰”。
【二,道教发展中期】:
在三派鼎立的形势结束后,迎来了道教史上群雄割据的复杂格局,在此千年期间,数百个道教大小流派骤然兴起骤然衰亡,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真人、国师多如牛毛”就是这个时期的独有景象。
道德派因为率先提出三教合一,加上涌现了一大批天赋出众、才情惊艳的陆地神仙,地位和势力大涨,逐渐超过了原本底蕴更加雄厚的上清派和灵宝派。
除了道德派开始领衔天下道教之外,在世俗王朝有意无意或者被迫支持下,出现了十数座大名鼎鼎的“道法重镇”,道法传承不如三派那么“本正源清”,但是更加融入世俗,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这其中,就有了后世“六山符箓”(或者说符箓六宗)雏形的六座福地道门,除了隶属于道德派的龙虎山之外,其余五山都是在此期间诞生,出现了各山初代的“开山鼻祖”,比如宣朝山祖师王玄淼创立的【神霄宗】,吴筠真创立的【灵符宗】等。
(附:三派纷争,无暇他顾,于是给了外来之教、佛教对浩然天下的渗透机会,加上三派争斗的余波,波及俗世王朝,列国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道教追求个人成仙的宗教根祗】,已经无法完全替世俗君王解释世间的灾难苦痛,于是佛教理念“趁虚而入”,很快得到迅猛发展,如星火燎原。)
(附2:“六山符箓”即“符箓六宗”,分正副各三宗。三正宗为分别秉持纯正的“上清箓”“灵宝箓”“正气箓”,副三宗则相对来源驳杂、多有兼修。)
【符箓派】开始出现顶替三清派统治天下信徒的苗头,只是此时灵宝派和上清派两败俱伤,一蹶不振,而“道德派正宗”忙于在玄都祖庭站稳脚跟,在抵抗化外天魔的同时,还需要开始压制佛门势力,所以实在无暇大举整顿内部,这在后世符箓诸派的大真人眼中,习惯笑称为“是祖师爷打了个瞌睡,才有了我们这只新饭碗”。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道教历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位传奇道士,宋茅庐,此人天赋之高,惊世骇俗,传言是千年一遇的“三教至宝身”。宋茅庐当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大的道教流派,师从于一位龙首山的普通道士,后者死后,直到宋茅庐在世俗王朝飞黄腾达,才被象征性追赠为“无为普化真人”。精通儒家典籍的宋茅庐在成为真武王朝的国师后,自立门户,创立了明道宗,宗旨为“儒道不分家”“佛道殊途同归”,比前辈真人更前进一步的是,宋茅庐真正意义上开始践行三教合一理论,成为历史上最具有权柄的道士,“手掌四山法箓”。但是当时天下最大的真武王朝,那一代雄才伟略的皇帝,正值青壮却莫名其妙暴毙,加上宋茅庐闭关失败,不知所踪,原本蒸蒸日上的明道宗就此分崩离析。最深远的一个影响就是,原本儒道联手对抗佛家的局面,也随之分解崩溃,史书上称为“释教大昌,佛法东传,势如破竹!”
真武王朝皇帝当时召见凭借“三才法箓”和“神霄天雷”而名声鹊起的宋茅庐,被赐号“玄教宗师”,授予“道教都提点”,佩金印,与宗藩亲王品秩相同。宋茅庐统领真武王朝道教事务的同时,真武皇帝凭借鼎盛国势、强迫其余三大王朝认可宋茅庐的“国师”以及“道教都提点”身份,名正言顺成为前无古人的“四山宗师”。
当时宋茅庐身边有四位弟子跟随,其中大弟子葛修真投身行伍,精通外丹,家族逐渐强大,最终成为真武十柱之一,如今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豪阀。宋茅庐最中意的闭关弟子陈观亭,唯一一位“留待阙下”的道士,以“玄教嗣师”(佩银印、位比公卿)的二把手身份,辅佐恩师宋茅庐,并且坐镇京城。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此人最后葬送了“道术独尊”的机会,真武皇帝和宋茅庐一死一失踪后,陈观亭不但没有帮助明道宗稳住局面,反而任由儒家联手登基继位的年轻真武天子,与佛教一起蚕食道教势力。至于“道法几近宋仙人”的陈观亭,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不作为,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是如何历史钩沉都无法解释的谜题。
其余两位弟子,各自创立流派,也都一闪而逝,传承不可考据。
(附:明道宗的道统,三传至大宗师宁终南之后,彻底解体,归入道德派。)
【三,道教当下发展概况】
道德派领衔,与儒释两教对峙。
道德宗坐镇另一座天下的玄都祖庭,极少露面。
两大上宗【玉清宗】【大道宗】分别位于中土的甘露王朝,和海外三洲之一的宝瓶洲。下宗各有两个,【宝诰宗】,【真龙宗】,【青华宗】,【玉霄宗】。
【青华宗】:
创始于道士齐求真,曾为大麟王朝皇帝召见,赐号“洞微高士”,后又进封为“赞化先生”,经常主持朝廷的醮祭之事,以“通真达灵”名震京师。
根据青华宗记载,齐求真之后,经王宏真、马德真、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至真、薛颐真而传给林灵真。林灵真开东华之教,成为一代真师,以济生度死为己任,常建普度大会。被授为“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主持山海观道务,门徒百余人。东华派的斋醮吸取内丹法,以内丹为用符箓之根本。是中土东南沿海一带,势力最大的宗门之一。
【神霄宗】
渊源极浅,不属于道教三派,而是一个新兴的鼎盛符箓派。两百年前,后唐道士刘真君,托称得到南极长生大帝传授的仙家雷法,被后唐皇帝召见,很快拜为“太素真人”,又很快升为“凝神殿真君”。麾下徒弟三十余人,一律被封为“金门羽客”和“凝神殿真人”。该派称其符法出自《道藏》所载的“神霄真王”,为【万雷总司】。该派在后唐发展迅猛,如雨后春笋,后唐皇帝下旨天下诸州都要建立神霄玉清长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派符法由此传承不绝,衍生出许多支派。
其内丹法源于南宗一派,强调内炼外用都须以“本性元神”为主,内炼为本,符箓为用。神霄道士坚持“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际上是自身的精气神以及五脏之气。之后受到道德派和儒家的影响,渐渐重视道德实践,守持戒法,忠孝为先。
之外道门还有诸多流派,勃勃发展。
有的道派不尚符箓丹鼎,也不“侈谈”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炼气全神”、识心见性为主。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庙清修。有的视符箓斋醮。甚至有的公然扬言要“清正道统,除去三派伪法”,有的专门研究尸解之术,等等。从道教典籍宝诰中,演化出来的“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等,几乎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