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二位宰相,哀家当初根本想不到淮安郡王能够做到这一步。”
此刻暖阁内除了苑玉吉和几名贴身女官,便无其他宫人侍奉,因此宁太后没有过于遮掩,坦然道:“哀家原本以为,他能挡住景国皇帝和庆聿恭的联手进攻,守住江北便是大功一件。哪怕丢失江北部分疆域,只要能粉碎景军这次孤注一掷的攻势,让大齐可以继续休养生息提升国力,这便是极好的结局。”
薛南亭和许佐闻言默然。
尤其是许佐心中无比煎熬,一方面至今他仍然对陆沉抱有好感,另一方面直觉告诉他,那位年轻的郡王已经具备动摇社稷的能力。
宁太后神情复杂地喟叹道:“谁能想到他和荣国公相继解决那两个最强大的敌人,之后一路所向披靡,悉数收复失地,从而立下不世之功,让朝廷陷入一个十分为难的境地。到了这个时候,再谈信任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哀家就算信得过淮安郡王,亦信不过他麾下的骄兵悍将,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抗拒从龙之功的诱惑?”
许佐问道:“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决意立刻着手迁都一事?”
“哀家不及两位宰相才识鸿博,只能从最直接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宁太后微微一顿,道:“方才许相所言,其实也是哀家最担心的问题,朝争一旦开始便难以停止。无论是淮安郡王想方设法逼迫朝廷迁都,还是中枢见招拆招进而反制,最终都会演变成一场惨烈的内斗。前日礼部尚书孔映冬入宫求见,他建言哀家召淮安郡王入朝接受封赏,江北军务则交给刘守光等人暂代,哀家便知道矛盾会日益激化。”
薛南亭摇头道:“孔尚书虽然是出于忠心,此言却失之操切。”
“是啊,哀家当时便否决了这个提议,当然哀家也未斥责他。”
宁太后轻声道:“时至今日,淮安郡王若回京便是自陷死地,他必然会听调不听宣。哀家若是发出这道旨意,中枢和边军就会撕掉那层遮掩,双方再无周旋之余地。”
这个时候薛南亭和许佐渐渐明白太后心中所想。
薛南亭叹道:“陛下是不想将淮安郡王逼到铤而走险的地步。”
“不错。”
宁太后勉强一笑,继而道:“自古便有功高震主难以善终之说,现在淮安郡王同样进退两难。哀家不能断定他是否有反心,但是走到他如今这个地位,终究很难全身而退。史书之上有无数血淋淋的先例,像他这样几乎尽掌军权的臣子,大多被夺权抄家身死族灭。而对于哀家来说,若是将天家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臣子的忠心上,最大的可能便是江山易鼎。”
这几乎是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两难之境。
只因陆沉这一战表现得过于完美,一下子将他的地位拔高到足以和天家平等博弈的地步,偏偏宁太后又不能因此怨怼陆沉,毕竟这个年轻的权臣是在为大齐江山呕心沥血。
她确实会想办法削去陆沉的权柄,但是对他个人并无憎恶之心。
“如果逼得淮安郡王竖起反旗,固然他这些年铸就的名声会崩塌,朝廷又能落到什么好处?即便哀家在江南招募兵勇,即便能靠着城池关隘阻挡江北大军,最终也会让江南生灵涂炭血流漂杵,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两败俱伤以致大齐灭亡。”
宁太后语调微颤,但是神情并不慌乱,继续说道:“在迁都这件事上一直斗下去,最后必然会是刀兵相见,这不是哀家想看到的结果,那么不如从一开始就避免内斗,至少可以维持表面和谐的局势,保留一丝皆大欢喜的希望。哀家这个念头或许很幼稚,所以想请两位宰相参详一二。”
薛南亭和许佐对视一眼,既愧疚又敬佩地说道:“陛下此议并不幼稚,相反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契机。”
“是么?”
“臣愚钝,此刻才回过神来,朝廷行事自当光明正大,陛下所言符合正道。”
薛南亭不再迟疑,果断地说道:“如果僵持到最后,朝廷仍然得迁都,那么主动权就会掌握在淮安郡王手中。相反,朝廷若是主动定下迁都大计,并且安排好一应细节和日程,淮安郡王便没有拒绝的理由。”
宁太后似乎仍然有些忐忑,又看向许佐问道:“许相意下如何?”
许佐干脆直接地应道:“回陛下,此策可行。”
宁太后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知道这样做其实很冒险,如果陆沉真有反心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等她和年幼的天子一进河洛,局势便会瞬间失控。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如果因为迁都之争闹到图穷匕见,同样是她无法接受的结果,因为陆沉在战场上的表现早已证明他的强大。
选择前者的话,一者可以向世人表明朝廷对陆沉的信任,二者她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军务上的安排。
“其实之前哀家决定恩赐淮安郡王九锡之礼,也是希望能够做得更彻底一些,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没有亏待淮安郡王,不过许相的提醒让哀家明白过来,凡事过犹不及,理应徐徐图之。”
宁太后歉然一笑,对许佐说道:“只是还得请许相奔波一趟。”
许佐垂首道:“臣义不容辞。”
宁太后道:“许相当初在定州当了两年刺史,想来和淮安郡王有些交情,哀家记得你们曾经同时上过折子进谏先帝北伐之策,因此你们应该更容易沟通。哀家思来想去,迁都不是不行,但是哀家得知道淮安郡王具体的想法,譬如他对朝廷北迁之后有哪些安排、二十余万大军如何部署、军事院的权责如何厘定、军制是否要改动、乃至江北各地的疆界是否要调整和官员如何调动,哀家想听听他的心里话。”
许佐深知这个任务有多艰巨。
如今的陆沉不再是当初的定州大都督,而是权势滔天的异姓王。
而且以许佐对陆沉的了解,这世上很多人都误会他是一个热血刚猛的军人,实际上他心思深沉尤擅筹谋,若要从他口中弄清楚宁太后想知道的所有答案,恐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但是许佐脸上没有丝毫犹豫迟疑,凛然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
“有劳许相。”
宁太后语调诚挚,又道:“还有几件事情,请许相和淮安郡王沟通一二。”
“请陛下明示。”
“其一,即便朝廷还于旧都,江南在近几年依旧会是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因此断然不可轻忽。你请他选定一位心腹大将领兵二三万南下,在永嘉郊外设一座江南大营,如此便可震慑南方豪族,以免经界法前功尽弃。”
“臣记下了。”
薛南亭暗暗称妙,如今他愈发相信这世上有天赋之才。
宁太后此前从未接触过朝政,如今掌权不到两年,便已深谙借力打力之三昧,殊为难得。
与之相比,她的丈夫生前行事确实存在不小的缺陷。
宁太后继续说道:“其二,哀家既然许了淮安郡王提督江北军务之权,且至今并未裁撤,那么哀家认可他迁都之前对于军队的部署,无论他举荐哪些将帅镇守泾河边境,哀家都会采纳。不过,哀家只有一个要求,河洛城内的防务需由他、沈玉来、刘守光和陈澜钰四人共掌,希望他能理解哀家的不易。”
此言一出,两位宰相的心情都颇为沉重。
太后亦是君,更何况如今宁太后临朝称制,并非不掌权柄仅有尊荣的后宫妇人。
以君对臣,那番话可谓谦卑至极。
许佐神情刚毅,起身道:“陛下,若淮安郡王不肯应承此事,臣便——”
“许相。”
宁太后迅速打断他的话头,恳切地说道:“如今天家仅有孤儿寡母,全靠你们这些忠耿之臣护佑,无论此事是否成行,请许相务必珍重自身,切莫让哀家和皇帝失去臂膀。”
许佐极为动容,以他坚韧不屈之心志,此刻亦是嘴唇翕动,几近无法克制汹涌的心绪,唯有躬身一礼道:“臣不过一寒门士子,累受皇恩无以为报,今又得陛下这般信重,敢不以死效命!请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望!”
宁太后连忙道:“哀家信你,且坐下慢慢说。”
“是,陛下。”
约莫一刻钟后,这场密议终于结束,两位宰相行礼告退。
“你们都下去罢。”
宁太后难掩疲倦地吩咐。
苑玉吉和几名女官恭敬地应下,脚步轻柔地退了出去。
宁太后斜靠榻上,回想着方才的所有细节,眉眼间泛起几许怅惘,不复之前的敏锐果决,仿佛恢复到一名柔弱女子的本相。
她抬起白皙的手指揉了揉额头,姣好的面容上浮现一抹苦涩的愧意。
“许相,非哀家刻意以言相激,只因你和薛相不同,在你心里始终最注重黎民苍生,哀家若不这样做,恐怕你会因为这层顾虑站到他那边。”
她喃喃自语,落寞一笑。
未几,她的眼神逐渐清明,似乎那一瞬间的软弱只是假象。
“陆沉,哀家并非冷血寡恩之人,然而道明年幼,哀家总得尽到母亲的责任,护佑他平平安安地长大,接过他父亲留下的皇位。”
“哀家知道,或许你在那一夜之前便已经猜到李适之意图弑君,你没有出手阻止,是因为你对先帝倍感失望,无论你信与不信,哀家并不怨恨你。”
“如果将来真到了那一步,也请你莫要怨恨哀家。”
“这便是你我的命运。”
……
……
(今日三更,为本书011号盟主“书友160409094843077”加更,感谢支持!)
此刻暖阁内除了苑玉吉和几名贴身女官,便无其他宫人侍奉,因此宁太后没有过于遮掩,坦然道:“哀家原本以为,他能挡住景国皇帝和庆聿恭的联手进攻,守住江北便是大功一件。哪怕丢失江北部分疆域,只要能粉碎景军这次孤注一掷的攻势,让大齐可以继续休养生息提升国力,这便是极好的结局。”
薛南亭和许佐闻言默然。
尤其是许佐心中无比煎熬,一方面至今他仍然对陆沉抱有好感,另一方面直觉告诉他,那位年轻的郡王已经具备动摇社稷的能力。
宁太后神情复杂地喟叹道:“谁能想到他和荣国公相继解决那两个最强大的敌人,之后一路所向披靡,悉数收复失地,从而立下不世之功,让朝廷陷入一个十分为难的境地。到了这个时候,再谈信任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哀家就算信得过淮安郡王,亦信不过他麾下的骄兵悍将,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抗拒从龙之功的诱惑?”
许佐问道:“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决意立刻着手迁都一事?”
“哀家不及两位宰相才识鸿博,只能从最直接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宁太后微微一顿,道:“方才许相所言,其实也是哀家最担心的问题,朝争一旦开始便难以停止。无论是淮安郡王想方设法逼迫朝廷迁都,还是中枢见招拆招进而反制,最终都会演变成一场惨烈的内斗。前日礼部尚书孔映冬入宫求见,他建言哀家召淮安郡王入朝接受封赏,江北军务则交给刘守光等人暂代,哀家便知道矛盾会日益激化。”
薛南亭摇头道:“孔尚书虽然是出于忠心,此言却失之操切。”
“是啊,哀家当时便否决了这个提议,当然哀家也未斥责他。”
宁太后轻声道:“时至今日,淮安郡王若回京便是自陷死地,他必然会听调不听宣。哀家若是发出这道旨意,中枢和边军就会撕掉那层遮掩,双方再无周旋之余地。”
这个时候薛南亭和许佐渐渐明白太后心中所想。
薛南亭叹道:“陛下是不想将淮安郡王逼到铤而走险的地步。”
“不错。”
宁太后勉强一笑,继而道:“自古便有功高震主难以善终之说,现在淮安郡王同样进退两难。哀家不能断定他是否有反心,但是走到他如今这个地位,终究很难全身而退。史书之上有无数血淋淋的先例,像他这样几乎尽掌军权的臣子,大多被夺权抄家身死族灭。而对于哀家来说,若是将天家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臣子的忠心上,最大的可能便是江山易鼎。”
这几乎是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两难之境。
只因陆沉这一战表现得过于完美,一下子将他的地位拔高到足以和天家平等博弈的地步,偏偏宁太后又不能因此怨怼陆沉,毕竟这个年轻的权臣是在为大齐江山呕心沥血。
她确实会想办法削去陆沉的权柄,但是对他个人并无憎恶之心。
“如果逼得淮安郡王竖起反旗,固然他这些年铸就的名声会崩塌,朝廷又能落到什么好处?即便哀家在江南招募兵勇,即便能靠着城池关隘阻挡江北大军,最终也会让江南生灵涂炭血流漂杵,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两败俱伤以致大齐灭亡。”
宁太后语调微颤,但是神情并不慌乱,继续说道:“在迁都这件事上一直斗下去,最后必然会是刀兵相见,这不是哀家想看到的结果,那么不如从一开始就避免内斗,至少可以维持表面和谐的局势,保留一丝皆大欢喜的希望。哀家这个念头或许很幼稚,所以想请两位宰相参详一二。”
薛南亭和许佐对视一眼,既愧疚又敬佩地说道:“陛下此议并不幼稚,相反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契机。”
“是么?”
“臣愚钝,此刻才回过神来,朝廷行事自当光明正大,陛下所言符合正道。”
薛南亭不再迟疑,果断地说道:“如果僵持到最后,朝廷仍然得迁都,那么主动权就会掌握在淮安郡王手中。相反,朝廷若是主动定下迁都大计,并且安排好一应细节和日程,淮安郡王便没有拒绝的理由。”
宁太后似乎仍然有些忐忑,又看向许佐问道:“许相意下如何?”
许佐干脆直接地应道:“回陛下,此策可行。”
宁太后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知道这样做其实很冒险,如果陆沉真有反心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等她和年幼的天子一进河洛,局势便会瞬间失控。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如果因为迁都之争闹到图穷匕见,同样是她无法接受的结果,因为陆沉在战场上的表现早已证明他的强大。
选择前者的话,一者可以向世人表明朝廷对陆沉的信任,二者她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军务上的安排。
“其实之前哀家决定恩赐淮安郡王九锡之礼,也是希望能够做得更彻底一些,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没有亏待淮安郡王,不过许相的提醒让哀家明白过来,凡事过犹不及,理应徐徐图之。”
宁太后歉然一笑,对许佐说道:“只是还得请许相奔波一趟。”
许佐垂首道:“臣义不容辞。”
宁太后道:“许相当初在定州当了两年刺史,想来和淮安郡王有些交情,哀家记得你们曾经同时上过折子进谏先帝北伐之策,因此你们应该更容易沟通。哀家思来想去,迁都不是不行,但是哀家得知道淮安郡王具体的想法,譬如他对朝廷北迁之后有哪些安排、二十余万大军如何部署、军事院的权责如何厘定、军制是否要改动、乃至江北各地的疆界是否要调整和官员如何调动,哀家想听听他的心里话。”
许佐深知这个任务有多艰巨。
如今的陆沉不再是当初的定州大都督,而是权势滔天的异姓王。
而且以许佐对陆沉的了解,这世上很多人都误会他是一个热血刚猛的军人,实际上他心思深沉尤擅筹谋,若要从他口中弄清楚宁太后想知道的所有答案,恐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但是许佐脸上没有丝毫犹豫迟疑,凛然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
“有劳许相。”
宁太后语调诚挚,又道:“还有几件事情,请许相和淮安郡王沟通一二。”
“请陛下明示。”
“其一,即便朝廷还于旧都,江南在近几年依旧会是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因此断然不可轻忽。你请他选定一位心腹大将领兵二三万南下,在永嘉郊外设一座江南大营,如此便可震慑南方豪族,以免经界法前功尽弃。”
“臣记下了。”
薛南亭暗暗称妙,如今他愈发相信这世上有天赋之才。
宁太后此前从未接触过朝政,如今掌权不到两年,便已深谙借力打力之三昧,殊为难得。
与之相比,她的丈夫生前行事确实存在不小的缺陷。
宁太后继续说道:“其二,哀家既然许了淮安郡王提督江北军务之权,且至今并未裁撤,那么哀家认可他迁都之前对于军队的部署,无论他举荐哪些将帅镇守泾河边境,哀家都会采纳。不过,哀家只有一个要求,河洛城内的防务需由他、沈玉来、刘守光和陈澜钰四人共掌,希望他能理解哀家的不易。”
此言一出,两位宰相的心情都颇为沉重。
太后亦是君,更何况如今宁太后临朝称制,并非不掌权柄仅有尊荣的后宫妇人。
以君对臣,那番话可谓谦卑至极。
许佐神情刚毅,起身道:“陛下,若淮安郡王不肯应承此事,臣便——”
“许相。”
宁太后迅速打断他的话头,恳切地说道:“如今天家仅有孤儿寡母,全靠你们这些忠耿之臣护佑,无论此事是否成行,请许相务必珍重自身,切莫让哀家和皇帝失去臂膀。”
许佐极为动容,以他坚韧不屈之心志,此刻亦是嘴唇翕动,几近无法克制汹涌的心绪,唯有躬身一礼道:“臣不过一寒门士子,累受皇恩无以为报,今又得陛下这般信重,敢不以死效命!请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望!”
宁太后连忙道:“哀家信你,且坐下慢慢说。”
“是,陛下。”
约莫一刻钟后,这场密议终于结束,两位宰相行礼告退。
“你们都下去罢。”
宁太后难掩疲倦地吩咐。
苑玉吉和几名女官恭敬地应下,脚步轻柔地退了出去。
宁太后斜靠榻上,回想着方才的所有细节,眉眼间泛起几许怅惘,不复之前的敏锐果决,仿佛恢复到一名柔弱女子的本相。
她抬起白皙的手指揉了揉额头,姣好的面容上浮现一抹苦涩的愧意。
“许相,非哀家刻意以言相激,只因你和薛相不同,在你心里始终最注重黎民苍生,哀家若不这样做,恐怕你会因为这层顾虑站到他那边。”
她喃喃自语,落寞一笑。
未几,她的眼神逐渐清明,似乎那一瞬间的软弱只是假象。
“陆沉,哀家并非冷血寡恩之人,然而道明年幼,哀家总得尽到母亲的责任,护佑他平平安安地长大,接过他父亲留下的皇位。”
“哀家知道,或许你在那一夜之前便已经猜到李适之意图弑君,你没有出手阻止,是因为你对先帝倍感失望,无论你信与不信,哀家并不怨恨你。”
“如果将来真到了那一步,也请你莫要怨恨哀家。”
“这便是你我的命运。”
……
……
(今日三更,为本书011号盟主“书友160409094843077”加更,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