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卿、中书令一起出班。
太仆卿张道源奏道:“据臣所知,所谓佛,主要在于清、净、仁、恕四个字,果正而佛空。佛家讲求因果报应,这是教人内心从善,不做坏事,否则必有报应...”
“南朝达摩一苇渡江,前朝五祖弘忍天生佛性,已在民间传为佳话。自古以来,历代贤君都说儒、道、佛三教可以尊崇而不可以毁掉,望陛下您明鉴。”中书令张士衡也奏道。
这时,丞相魏征也出班奏报。
“陛下,佛自西域传入我华夏以来,尊佛与谤佛的事情曾经屡屡发生,不足为奇。臣听说化生寺内有一个僧人正在讲经说法,这个僧人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听经的人无不悦服,陛下何不先去看看再做定论?”
“好,就依魏爱卿所言,你与寡人一同前往。”唐皇略一思索,马上就拍板定了下来。
“臣遵旨。”魏征躬身领命。
化生寺内,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听说玄奘法师要讲经,长安城内的很多达官贵人、各寺庙的众僧以及许多信徒居士都来赴会,一齐拈香听讲。
江流儿身披景蓝袈裟,盘腿端坐在狮子座上,他双手合十,眼睛微闭,庄严而持重,高僧大德的形象油然而生。
“主人,这就是那个玄奘法师,虽说年轻,却是满腹经纶。”一身便服的魏征指着玄奘说道。
讲坛的下面,微服私访的唐皇与魏征正在悄声说话,抬眼便看见魏征手指上方的年轻僧人,见他年轻俊朗、仪表不凡,阅人无数的唐皇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讲坛上的江流儿(玄奘)开始宣讲《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
宣讲时,江流儿的语气平和而有力,或娓娓道来,或连珠妙语,他的嗓音似乎有一股磁性的魔力吸引着众人,一卷卷的佛经仿佛转化为一道道潺潺的佛音,像流水一般注入了听经人的心田。
讲经完毕,接下来是玄奘应僧俗两众所请,进行答疑解惑和辩经环节。
“玄奘法师,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那么这三法印的内在含义是什么?”一名比丘尼合掌问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你仔细听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这三个法印是我佛门基本教义。法就是法理法则,印就是依此印证的真理。一切法必须依照这三个法印,来印证它究竟是不是佛法。”玄奘不慌不忙,微笑作答。
“佛祖看透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生灭相续,又省悟到所有事物必将随着因缘的离散而最终消亡。缘聚则有,缘散则无,生灭刹那间,变化却永恒。因为万物都没有永恒性,所以便是‘诸行无常’,这是第一个法印。”
“第二个法印是‘诸法无我’印,佛祖以慧眼观察一切,都是依据缘起法则而建立的,众多法则相互依存,但没有一个绝对‘我’的实体存在。”
“而涅槃寂静印,这第三个法印是由于认识到无常、无我,因而产生了‘无明’,熄灭了人诸多的烦恼,从而获得寂静与安乐。”
说到这里,江流儿诵念了一句偈语。
“诸法因缘生,缘去法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多谢师父点化。”比丘尼合掌称谢。
“那和尚,你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慧见,由此可见,你出家修行的时间想来也不短了吧?”
一身青衣小帽的唐皇背负着双手,突然发问道。
见坛下的这个中年男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双目炯炯有神,身上隐然有一股很强的气场。
如今的江流儿也是奔波多年、久历江湖的人了,心里暗道,这个人似乎是久居上位之人,必然来历不凡。
江流儿当下不敢怠慢,于是回道:“贫僧自幼便出家为僧。”
“原来和尚自幼以佛为家。不过,你自幼修行,想必幼年时便没有了父母之爱、亲情之暖,是以我要问你,这些年你究竟获得了什么呢?”唐皇的言辞有些咄咄逼人,意在通过问话来考问这个僧人的真才实学。
身旁的魏征听了暗地里叫苦,后悔今天把皇上请到了这里,原本是想让皇上感受一下佛门讲经时的盛况,同时,也想让皇上亲自领略一下高僧的才学,有助于皇上招纳和选拔大德高僧,没有想到的是:旁的不问,皇上却突然问起了这年轻和尚的陈年往事。
这边,江流儿听了这气势不凡的中年人问话,心里顿时五味杂陈,瞬间便勾起了他童年时的记忆和为父母报仇的场景,金山寺的恩师法明长老...江州府的贼人刘洪...梦中的父亲陈光蕊...母亲殷温娇的音容笑貌与留下遗书、玉佩...脾气火爆的外公殷开山...还有那活泼俏丽的李容儿...
轻轻地把过去的场景从心头一一拂去,江流儿只留下了眼前的现场景象。
因为触动了心底的伤疤,江流儿的心里自然对这个人有些不悦,但仍然平静地作答。
“贫僧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哦,柔软心?和尚这是怎么说?”
“道家老子云上善若水,儒家孔子曰智者乐水,而我佛禅语“善心如水“,水利万象万物,而善心备焉。”
“柔之形似水,清净随和,玲珑剔透,圆融通达,静柔而动刚,居高而润下,丰盈而不自夸;柔之心乃是不耻下问、虚心坦怀,四方求教。”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可克刚。譬如,似铁的牙齿刚而易碎,似水的舌头柔而绵长。”
江流儿的语气抑扬顿挫,已然震慑住了全场僧俗之众。
听到这里,唐皇身旁的魏征暗暗称是,心里为这玄奘喝彩不已。
讲坛上的江流儿仍继续道:“刚才这位施主问我自幼出家,所谓何求?贫僧想:人生处世当如水,须善待一切,柔软而灵活、柔软而善变、柔软而变通。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应善使自己适应环境。人在世间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这,就是贫僧的一颗柔软心。”
“哗哗哗!”讲坛下响起了阵阵的掌声。
这时,唐皇也禁不住对江流儿刮目相看,心想:这玄奘的“水”论与朕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玄奘法师,这一番水论倒是让我受教了!”当着众人的面,唐皇微笑着拱手致礼。
“不过...”话音一转,唐皇又道:“如今道、佛两教并行于世,而且我朝道在佛前,法师是佛门中人,敢问佛门子弟何以立足于世呢?”唐皇嘿嘿笑道,问了一个许多人想问又不敢问的问题。
“施主,我佛门子弟重在修心,如何立足在这世间并不重要。不过,贫僧倒是有八句话送给施主,也算是回答施主所问的问题吧。”
“法师请讲。”唐皇大手一伸,摆出了一个请的动作。
“阿弥陀佛,施主请听:凡人在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内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小富安康;不苟,何惧君王!”
“嘶----”
“不苟,何惧君王?”
唐皇倒抽了一口凉气,心里顿时生出不快,脸色也暗淡了下来,心道:此僧大胆至极,在朕的面前竟敢如此无礼!
太仆卿张道源奏道:“据臣所知,所谓佛,主要在于清、净、仁、恕四个字,果正而佛空。佛家讲求因果报应,这是教人内心从善,不做坏事,否则必有报应...”
“南朝达摩一苇渡江,前朝五祖弘忍天生佛性,已在民间传为佳话。自古以来,历代贤君都说儒、道、佛三教可以尊崇而不可以毁掉,望陛下您明鉴。”中书令张士衡也奏道。
这时,丞相魏征也出班奏报。
“陛下,佛自西域传入我华夏以来,尊佛与谤佛的事情曾经屡屡发生,不足为奇。臣听说化生寺内有一个僧人正在讲经说法,这个僧人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听经的人无不悦服,陛下何不先去看看再做定论?”
“好,就依魏爱卿所言,你与寡人一同前往。”唐皇略一思索,马上就拍板定了下来。
“臣遵旨。”魏征躬身领命。
化生寺内,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听说玄奘法师要讲经,长安城内的很多达官贵人、各寺庙的众僧以及许多信徒居士都来赴会,一齐拈香听讲。
江流儿身披景蓝袈裟,盘腿端坐在狮子座上,他双手合十,眼睛微闭,庄严而持重,高僧大德的形象油然而生。
“主人,这就是那个玄奘法师,虽说年轻,却是满腹经纶。”一身便服的魏征指着玄奘说道。
讲坛的下面,微服私访的唐皇与魏征正在悄声说话,抬眼便看见魏征手指上方的年轻僧人,见他年轻俊朗、仪表不凡,阅人无数的唐皇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讲坛上的江流儿(玄奘)开始宣讲《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
宣讲时,江流儿的语气平和而有力,或娓娓道来,或连珠妙语,他的嗓音似乎有一股磁性的魔力吸引着众人,一卷卷的佛经仿佛转化为一道道潺潺的佛音,像流水一般注入了听经人的心田。
讲经完毕,接下来是玄奘应僧俗两众所请,进行答疑解惑和辩经环节。
“玄奘法师,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那么这三法印的内在含义是什么?”一名比丘尼合掌问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你仔细听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这三个法印是我佛门基本教义。法就是法理法则,印就是依此印证的真理。一切法必须依照这三个法印,来印证它究竟是不是佛法。”玄奘不慌不忙,微笑作答。
“佛祖看透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生灭相续,又省悟到所有事物必将随着因缘的离散而最终消亡。缘聚则有,缘散则无,生灭刹那间,变化却永恒。因为万物都没有永恒性,所以便是‘诸行无常’,这是第一个法印。”
“第二个法印是‘诸法无我’印,佛祖以慧眼观察一切,都是依据缘起法则而建立的,众多法则相互依存,但没有一个绝对‘我’的实体存在。”
“而涅槃寂静印,这第三个法印是由于认识到无常、无我,因而产生了‘无明’,熄灭了人诸多的烦恼,从而获得寂静与安乐。”
说到这里,江流儿诵念了一句偈语。
“诸法因缘生,缘去法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多谢师父点化。”比丘尼合掌称谢。
“那和尚,你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慧见,由此可见,你出家修行的时间想来也不短了吧?”
一身青衣小帽的唐皇背负着双手,突然发问道。
见坛下的这个中年男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双目炯炯有神,身上隐然有一股很强的气场。
如今的江流儿也是奔波多年、久历江湖的人了,心里暗道,这个人似乎是久居上位之人,必然来历不凡。
江流儿当下不敢怠慢,于是回道:“贫僧自幼便出家为僧。”
“原来和尚自幼以佛为家。不过,你自幼修行,想必幼年时便没有了父母之爱、亲情之暖,是以我要问你,这些年你究竟获得了什么呢?”唐皇的言辞有些咄咄逼人,意在通过问话来考问这个僧人的真才实学。
身旁的魏征听了暗地里叫苦,后悔今天把皇上请到了这里,原本是想让皇上感受一下佛门讲经时的盛况,同时,也想让皇上亲自领略一下高僧的才学,有助于皇上招纳和选拔大德高僧,没有想到的是:旁的不问,皇上却突然问起了这年轻和尚的陈年往事。
这边,江流儿听了这气势不凡的中年人问话,心里顿时五味杂陈,瞬间便勾起了他童年时的记忆和为父母报仇的场景,金山寺的恩师法明长老...江州府的贼人刘洪...梦中的父亲陈光蕊...母亲殷温娇的音容笑貌与留下遗书、玉佩...脾气火爆的外公殷开山...还有那活泼俏丽的李容儿...
轻轻地把过去的场景从心头一一拂去,江流儿只留下了眼前的现场景象。
因为触动了心底的伤疤,江流儿的心里自然对这个人有些不悦,但仍然平静地作答。
“贫僧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哦,柔软心?和尚这是怎么说?”
“道家老子云上善若水,儒家孔子曰智者乐水,而我佛禅语“善心如水“,水利万象万物,而善心备焉。”
“柔之形似水,清净随和,玲珑剔透,圆融通达,静柔而动刚,居高而润下,丰盈而不自夸;柔之心乃是不耻下问、虚心坦怀,四方求教。”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可克刚。譬如,似铁的牙齿刚而易碎,似水的舌头柔而绵长。”
江流儿的语气抑扬顿挫,已然震慑住了全场僧俗之众。
听到这里,唐皇身旁的魏征暗暗称是,心里为这玄奘喝彩不已。
讲坛上的江流儿仍继续道:“刚才这位施主问我自幼出家,所谓何求?贫僧想:人生处世当如水,须善待一切,柔软而灵活、柔软而善变、柔软而变通。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应善使自己适应环境。人在世间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这,就是贫僧的一颗柔软心。”
“哗哗哗!”讲坛下响起了阵阵的掌声。
这时,唐皇也禁不住对江流儿刮目相看,心想:这玄奘的“水”论与朕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玄奘法师,这一番水论倒是让我受教了!”当着众人的面,唐皇微笑着拱手致礼。
“不过...”话音一转,唐皇又道:“如今道、佛两教并行于世,而且我朝道在佛前,法师是佛门中人,敢问佛门子弟何以立足于世呢?”唐皇嘿嘿笑道,问了一个许多人想问又不敢问的问题。
“施主,我佛门子弟重在修心,如何立足在这世间并不重要。不过,贫僧倒是有八句话送给施主,也算是回答施主所问的问题吧。”
“法师请讲。”唐皇大手一伸,摆出了一个请的动作。
“阿弥陀佛,施主请听:凡人在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内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小富安康;不苟,何惧君王!”
“嘶----”
“不苟,何惧君王?”
唐皇倒抽了一口凉气,心里顿时生出不快,脸色也暗淡了下来,心道:此僧大胆至极,在朕的面前竟敢如此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