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五年,十二月初九。昨夜开始的雪已经渐渐停歇,薄薄的积雪笼罩着川南的清晨。
从高处往下瞭望,城内道道黢黑、冷清的街道连着茅屋瓦房,零落的炊烟点缀其间,街道上偶尔走过的人们,行色匆匆。
县城主干道贯穿南北门。从北门往外,远山近树皆素裹,道道田垄高低起伏,白的雪、黑的石、冒着白气的溪流,融入天与地的水墨画,清新简洁。薛克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古人写意山水的灵感来源。
老旧牛车沿着城外主路缓缓前行,随着路面的起伏颠簸,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薛克盘腿坐在车上,听赶车的刘二絮絮叨叨说着庄子上的事。
“咱家的庄子里有一百三十五户人家,原来不止这个数,后来有些人家~没人了。现在活着的爷爷辈,大多跟着老太爷去过朝鲜。那时候啊~人多着呢~朝廷还不坏,死了人就给抚恤。虽说多少会被上头克扣一点,但总有些能落咱头上……粮食收成也比现在好~老太爷仁义,该给庄上的从不含糊,日子还过得下去。
那些老兄弟如今活着的不多咯,现在庄子上管事的老秋头就是。老家伙也可怜,之前儿子刚刚娶了媳妇,还没过几天松快日子,进山采药,被毒蛇给咬了,还没到家人就没了。儿媳妇也改嫁了,连个血脉都没给老秋家留下。您说这事找谁说理去?
去岁跟着老爷去陕南的,都是老兄弟们的儿辈、孙辈,就差了许多,就没一个上过战场、见过血的,我还说跟着去,谁曾想老爷不让,兴许我去了,老爷能平安回来也说不定呢……今年庄上添了那么多孤儿寡母的~往后啊……难过咯~”
刘二絮絮叨叨、有些凌乱地说,薛克则安安静静地听。对老人来说,他们要的或许不是答案、不是回应,而是倾听。人老了总有些舍不得、放不下的东西,是怀念也是担忧。
薛克前世的孤儿院和养老院紧挨着。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就会过来孤儿院的草坪上坐着聊聊天、逗逗孩子,孤独的老人和失孤的孩子相处得其乐融融。薛克就是这么长大的,很能明白老人的心思。两人就这么一个说,一个听着到了庄子外面。
“少爷,这路过不去,咱得下来走一段。”刘二缓缓停下牛车,回头对身后的薛克说道。
“嗯~”薛克跳下车,轻轻拍拍刘二微微佝偻的后背,“没事的刘伯,以后会好的。”说罢转身向前走去。
前方是一排稀稀落落、高高低低的篱笆围着的一片低矮茅草房。通往篱笆内的土路上积雪混合着黑泥、动物粪便,人、狗、牛、羊各种脚印乱七八糟、密密麻麻地互相交织在一片泥泞,牛车车轮容易被陷进去,二人只能下车步行。刘二走在前头,薛克提起衣服的下摆跟随。
刚到庄口,刘二朝里大声嚷嚷:“老秋头,赶紧出来,少爷来了”。
不一会,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弓着身从巷子里小跑出来,后面陆陆续续跟出七八个半大孩子好奇地张望。身上大多衣衫褴褛,破麻布衣服混杂着补丁与豁口,露出干稻草、芦花等一些乱七八糟的填充物,十几只光脚踩在泥地里噗嗤噗嗤地响。
老秋头算是这些人里衣着最齐整的,也不过是一件皱皱巴巴带着好几个补丁的旧棉袄,搭配下身的麻布裤子、破草鞋,花白散乱的头发、胡子在风中凌乱。
刘二看老头过来了,转身对一边的薛克说,“这是秋二贵,咱们都喊他老秋头,是庄子上管事的。”
“秋二贵见过少爷,不知道您今天过来,没啥准备。”老人边哈着腰边在前头引路,边驱赶着围观的几个孩子:“都滚回屋里去,冻不死你们几个傻货。猴子,你们几个要再敢在道边上拉屎,老子抽死你!”孩子们一哄而散跑了。
“无妨、无妨,我只是顺路来看看,您别客气。”薛克笑着回应。
平日在家里,他跟刘二两口子相处的模式更类似于家人,少有拘束。如今一个老人对自己点头哈腰的,实在是不习惯。
庄内的土路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宽敞的,薛克估摸着得有两米多宽。从远处看两边的房子比较齐整,一条条巷子呈“井”字型,上百多间茅草屋依次分布,建造庄子时应该是有规划的。
走近了才能真正看出庄子的破败,泥巴混合着稻草、芦苇杆垒成的土墙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坑坑洼洼,部分茅屋的土墙甚至已经开始坍塌。
屋顶的茅草倒是盖的厚实,积雪融化后的雪水有些渗进屋内,有些则汇集到屋檐下。土墙上预留的小小窗口时不时透出好奇的目光,但多数情况下很快就被人扯开了。
一路走来,不少人家屋檐下、门环上挂着白麻布条子。薛克知道这是阵亡士兵家属在祭奠逝者。即使尸体、骨灰没送回来,弄个衣冠冢也得把该办的事情办了。薛克的便宜老爹不就是这样吗?祭奠、下葬一样不少。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逝者最虔诚的纪念。
在农耕时代,失去了壮劳力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从此衣食无着。这些人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出征战死的,于情于理自己都不可能不管,但~如何管,这是个问题!
秋二贵屋里,火坑里的木柴烧得噼啪作响,浓烟顺着烟道窜上房顶,坑边潮湿的泥地被火烤得飘起丝丝白汽~
“往年还好些,虽说粮食一样不够吃,但靠着主家心善,租子收得少,总能对付过去。打去岁老爷出征带走了三十多人,秋收的粮食就不太够了。”
明年全村十四岁以上能拿锄头、拉犁的满打满算不到九十个。开春的地翻不起来,粮食收成指定不行,明冬估摸着得饿死人。”老秋头扯着稍微有些沙哑的声调说着,脸上深深褶子在火光明灭中忽明忽暗,“像我这把年纪的还好些,大不了自己找个地方了断,给女人孩子省口粮食,其他人咋办讷?”
“这回村里添了那么多孤儿寡母,我本想着请主家做主,让村里有要的人家领回去,做妻做妾都成。只要给女人、孩子一口吃的就算行善积德。谁成想,问遍了村里的人家,就没一家敢要的,都穷……养不起……”
老秋头抬头看着薛克,突然不好意思地笑了,“少爷,您来的时候这村里没几个人出来,不是不敬重您,那是~那是都没衣裳……有些人家五六口人,一套能穿出去的冬衣都没有,只能穿着夏衣窝在屋里烧柴猫冬。小子还好些,天气暖和了穿个兜裆布就能出门,大姑娘小媳妇的那才难……”
薛克愕然……
他知道古人的生存不易,按照史料记载,即使是到了明朝,在土豆、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之前,普通农田的粮食亩产也就一百到二百斤,主要是土地肥力不够、虫害无法解决。在农药化肥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代,粮食产量一直是制约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薛克从来没想过他们能穷到这个程度。难怪封建王朝很难撑过三百年,这不造反都有鬼!
“秋伯”薛克直起身子对秋二贵说道,“粮食的事我来想办法,您这几天算算村里有多少壮劳力记下来,我有用。”顿了顿,又补充道:“要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
回到县城内时,天色已经暗下来。薛克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车上,沉默不语。刘二在前头赶着牛车,缓缓地走在县城街道上。
“刘伯,你说这世间到底怎么啦?人活成这样,跟牲口有什么区别?”
刘二在呐呐不知如何言语,在他的记忆里,这世间多数人就是这么活着的。过去他觉得北边来的那些流民,活得不像人,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的,这世间不就是这样吗?
从小到老,他所生活的世间就是这样,皇帝驱使官员、官员奴役百姓。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终究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良久,他也只能给出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答案:“少爷,人在这世上啊,终究不过是挣命。”
“嗯,要挣命!”薛克望着漆黑的夜空:“终究要活下去,只是为了活下去。”
从高处往下瞭望,城内道道黢黑、冷清的街道连着茅屋瓦房,零落的炊烟点缀其间,街道上偶尔走过的人们,行色匆匆。
县城主干道贯穿南北门。从北门往外,远山近树皆素裹,道道田垄高低起伏,白的雪、黑的石、冒着白气的溪流,融入天与地的水墨画,清新简洁。薛克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古人写意山水的灵感来源。
老旧牛车沿着城外主路缓缓前行,随着路面的起伏颠簸,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薛克盘腿坐在车上,听赶车的刘二絮絮叨叨说着庄子上的事。
“咱家的庄子里有一百三十五户人家,原来不止这个数,后来有些人家~没人了。现在活着的爷爷辈,大多跟着老太爷去过朝鲜。那时候啊~人多着呢~朝廷还不坏,死了人就给抚恤。虽说多少会被上头克扣一点,但总有些能落咱头上……粮食收成也比现在好~老太爷仁义,该给庄上的从不含糊,日子还过得下去。
那些老兄弟如今活着的不多咯,现在庄子上管事的老秋头就是。老家伙也可怜,之前儿子刚刚娶了媳妇,还没过几天松快日子,进山采药,被毒蛇给咬了,还没到家人就没了。儿媳妇也改嫁了,连个血脉都没给老秋家留下。您说这事找谁说理去?
去岁跟着老爷去陕南的,都是老兄弟们的儿辈、孙辈,就差了许多,就没一个上过战场、见过血的,我还说跟着去,谁曾想老爷不让,兴许我去了,老爷能平安回来也说不定呢……今年庄上添了那么多孤儿寡母的~往后啊……难过咯~”
刘二絮絮叨叨、有些凌乱地说,薛克则安安静静地听。对老人来说,他们要的或许不是答案、不是回应,而是倾听。人老了总有些舍不得、放不下的东西,是怀念也是担忧。
薛克前世的孤儿院和养老院紧挨着。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就会过来孤儿院的草坪上坐着聊聊天、逗逗孩子,孤独的老人和失孤的孩子相处得其乐融融。薛克就是这么长大的,很能明白老人的心思。两人就这么一个说,一个听着到了庄子外面。
“少爷,这路过不去,咱得下来走一段。”刘二缓缓停下牛车,回头对身后的薛克说道。
“嗯~”薛克跳下车,轻轻拍拍刘二微微佝偻的后背,“没事的刘伯,以后会好的。”说罢转身向前走去。
前方是一排稀稀落落、高高低低的篱笆围着的一片低矮茅草房。通往篱笆内的土路上积雪混合着黑泥、动物粪便,人、狗、牛、羊各种脚印乱七八糟、密密麻麻地互相交织在一片泥泞,牛车车轮容易被陷进去,二人只能下车步行。刘二走在前头,薛克提起衣服的下摆跟随。
刚到庄口,刘二朝里大声嚷嚷:“老秋头,赶紧出来,少爷来了”。
不一会,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弓着身从巷子里小跑出来,后面陆陆续续跟出七八个半大孩子好奇地张望。身上大多衣衫褴褛,破麻布衣服混杂着补丁与豁口,露出干稻草、芦花等一些乱七八糟的填充物,十几只光脚踩在泥地里噗嗤噗嗤地响。
老秋头算是这些人里衣着最齐整的,也不过是一件皱皱巴巴带着好几个补丁的旧棉袄,搭配下身的麻布裤子、破草鞋,花白散乱的头发、胡子在风中凌乱。
刘二看老头过来了,转身对一边的薛克说,“这是秋二贵,咱们都喊他老秋头,是庄子上管事的。”
“秋二贵见过少爷,不知道您今天过来,没啥准备。”老人边哈着腰边在前头引路,边驱赶着围观的几个孩子:“都滚回屋里去,冻不死你们几个傻货。猴子,你们几个要再敢在道边上拉屎,老子抽死你!”孩子们一哄而散跑了。
“无妨、无妨,我只是顺路来看看,您别客气。”薛克笑着回应。
平日在家里,他跟刘二两口子相处的模式更类似于家人,少有拘束。如今一个老人对自己点头哈腰的,实在是不习惯。
庄内的土路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宽敞的,薛克估摸着得有两米多宽。从远处看两边的房子比较齐整,一条条巷子呈“井”字型,上百多间茅草屋依次分布,建造庄子时应该是有规划的。
走近了才能真正看出庄子的破败,泥巴混合着稻草、芦苇杆垒成的土墙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坑坑洼洼,部分茅屋的土墙甚至已经开始坍塌。
屋顶的茅草倒是盖的厚实,积雪融化后的雪水有些渗进屋内,有些则汇集到屋檐下。土墙上预留的小小窗口时不时透出好奇的目光,但多数情况下很快就被人扯开了。
一路走来,不少人家屋檐下、门环上挂着白麻布条子。薛克知道这是阵亡士兵家属在祭奠逝者。即使尸体、骨灰没送回来,弄个衣冠冢也得把该办的事情办了。薛克的便宜老爹不就是这样吗?祭奠、下葬一样不少。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逝者最虔诚的纪念。
在农耕时代,失去了壮劳力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从此衣食无着。这些人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出征战死的,于情于理自己都不可能不管,但~如何管,这是个问题!
秋二贵屋里,火坑里的木柴烧得噼啪作响,浓烟顺着烟道窜上房顶,坑边潮湿的泥地被火烤得飘起丝丝白汽~
“往年还好些,虽说粮食一样不够吃,但靠着主家心善,租子收得少,总能对付过去。打去岁老爷出征带走了三十多人,秋收的粮食就不太够了。”
明年全村十四岁以上能拿锄头、拉犁的满打满算不到九十个。开春的地翻不起来,粮食收成指定不行,明冬估摸着得饿死人。”老秋头扯着稍微有些沙哑的声调说着,脸上深深褶子在火光明灭中忽明忽暗,“像我这把年纪的还好些,大不了自己找个地方了断,给女人孩子省口粮食,其他人咋办讷?”
“这回村里添了那么多孤儿寡母,我本想着请主家做主,让村里有要的人家领回去,做妻做妾都成。只要给女人、孩子一口吃的就算行善积德。谁成想,问遍了村里的人家,就没一家敢要的,都穷……养不起……”
老秋头抬头看着薛克,突然不好意思地笑了,“少爷,您来的时候这村里没几个人出来,不是不敬重您,那是~那是都没衣裳……有些人家五六口人,一套能穿出去的冬衣都没有,只能穿着夏衣窝在屋里烧柴猫冬。小子还好些,天气暖和了穿个兜裆布就能出门,大姑娘小媳妇的那才难……”
薛克愕然……
他知道古人的生存不易,按照史料记载,即使是到了明朝,在土豆、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之前,普通农田的粮食亩产也就一百到二百斤,主要是土地肥力不够、虫害无法解决。在农药化肥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代,粮食产量一直是制约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薛克从来没想过他们能穷到这个程度。难怪封建王朝很难撑过三百年,这不造反都有鬼!
“秋伯”薛克直起身子对秋二贵说道,“粮食的事我来想办法,您这几天算算村里有多少壮劳力记下来,我有用。”顿了顿,又补充道:“要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
回到县城内时,天色已经暗下来。薛克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车上,沉默不语。刘二在前头赶着牛车,缓缓地走在县城街道上。
“刘伯,你说这世间到底怎么啦?人活成这样,跟牲口有什么区别?”
刘二在呐呐不知如何言语,在他的记忆里,这世间多数人就是这么活着的。过去他觉得北边来的那些流民,活得不像人,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的,这世间不就是这样吗?
从小到老,他所生活的世间就是这样,皇帝驱使官员、官员奴役百姓。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终究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良久,他也只能给出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答案:“少爷,人在这世上啊,终究不过是挣命。”
“嗯,要挣命!”薛克望着漆黑的夜空:“终究要活下去,只是为了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