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老屋 第二章 打场

小说:宁静的老屋 作者:杨艺01 更新时间:2024-08-04 20:11:24 源网站:顶点小说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着整个村庄,叮铃咣啷的水桶声,吱吱呀呀的扁担声,还有邻里之间的欢笑声……穿过门缝飘进我的梦境里,这是勤劳的人们在水井里打水,这口井是整个村庄大多数人家的饮水来源,村子里离水井近的人家都会扛着扁担,拎着水桶来挑水,离水井远的只能在自己家院子里安装了压水井。水井口高度有一米多,深度有三四米左右,井口圆而小,小的只能放下一个孩童的脸,这可能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失足落水,所以每个去挑水的人们都要带一个跟井口一样直径的小水桶,它是用铁皮做的,顶部有个抓手,抓手上系一条长长的绳子,绳子的长度跟井底端水面的高度是一样的,水桶底部还有一个扇形橡胶皮,这块橡胶皮用几个某钉半固定在小水桶底部,就像门一样可以打开关闭,这是为了将水桶放进井底的时候,能够在水的压力下从底部灌满水,然后人用力拽住绳子往上拉,再将小水桶的水倒入大水桶,一次次的将大水桶灌满,远一点的用扁担挑,近一点的直接用手提,回到家最终都会倒入大水缸里存起来。水井在我家的北面,村庄南头的人家过来挑水都会路过我家门口,络绎不绝的像一个小集市,邻里之间的一声问候、一句玩笑,热闹而欢快,淳朴而真诚。

  今天轮到大佬(大伯)家打麦子了,父母早已吃过早饭,去帮忙打场去了。“娟娃娟娃,起床吃饭了”奶奶扯着年迈的嗓音用力的喊着,将我从梦中唤醒,我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很不情愿的从被窝里爬出来,去院子里解了小便。“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这声音响彻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可以听的见,紧接着是新闻早播,这是从门口墙角的广播盒盒里传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是国家最主要的宣传工具,收听广播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听村子里老人说过,70年代是广播喇叭院院化,80年代是户户化,也就是每家每户都要有一只广播盒盒,以便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盒盒是由舌簧喇叭和小木盒盒组装而成的,底端有一根电线一直延伸到地底下,突然广播的声音断断续续,里面发出刺耳的吱呀声,我连忙跑过去抓住那根电线摇了摇,又可以正常的收听广播了。

  奶奶端来一碗毛汤和硬馒头放到桌子上,“毛汤”就是清水、面糊和鸡蛋一起做的汤,因为简单,所以就叫“毛汤”,家庭条件好的可能多放点鸡蛋,我家总共四口人,里面只飘了一只鸡蛋的蛋花,一锅汤里最多的蛋花现在都飘在我的碗里。奶奶拿起硬馒头,用那双露着青筋的手用力将硬馒头掰成小块,放进我的毛汤碗里,等待馒头软化就可以吃了。我拿起勺子一口口的吃的很香,是鸡蛋的香味,我的脸上满是幸福。早饭完毕,奶奶也要带着我去村头井边打水,我兴致冲冲的帮奶奶拖着小水桶,奶奶拎着一个大水桶,蹦蹦哒哒的来到水井边,跟村子里其他人一样,用小桶打着水,再装满大桶,奶奶虽然七十多岁,提起水桶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村子上这个年龄的老人做体力活还是很常见的,可我家明明有压水井,为何还要去村头提水?听父亲说,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家里面请了村子里的几个壮汉,一起打的这口压水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力气活,首先要用很尖的长铁杆在地上砸个很深的洞,然后几个人一起用力往下砸,砸二三十米放进去管子就可以了,废了很大的力气,也不知道是不是没找准水源,还是管子之间错了位,我家的压水井出水少还是浑浊的,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父母也就放弃了,偶尔用这压水井灌溉一下院子里的菜地,一年四季基本闲置。

  奶奶身体虽然健壮,提回家也是气喘吁吁,歇息片刻,奶奶从水桶里舀出一勺水倒入洗脸盆,拿起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给我洗了几把脸,用毛巾擦了擦,再回屋子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篦子梳,篦子梳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工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据说有篦污去痒的功效,在农村里有些老人一个月才洗一次头,平时都用这个梳子来清理头发。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小心翼翼的拆掉我头发上的红头绳,再用篦子梳将头发梳散,很快两个小辫被各自的红头绳缠绕,很亲切的贴到我的胸前,伴随着我的身体活蹦乱跳起来。

  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努力散发着它热烈的情怀,勤劳的人们正在各自的生产线上努力的耕耘,此时的村庄街景也是格外优美,绿茵茵的小榆树,攀岩而上的葡萄树,还有梨树那雪白的花骨朵,正尽全力绽放它的风姿,乡亲们骑着大梁车穿梭在这美丽的街景,车子发出的滋滋声也给这景色平添了几分生气,一切都荡漾在这勤劳而欢快的旋律中。

  正午时分,太阳依旧怒放着心中的火气,人们在烈日底下晒的皮肤生疼生疼的,广播盒盒里又响起那刺耳尖锐的声音“现在是北京时间十二点整……”村庄里的烟囱都开始冒着青烟,仿佛一缕缕黑色彩带,伴随着广播盒盒里的音乐声,在天空中尽情的舞蹈。家乡盛产小麦,人们的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有干面、拉面、揪片面、搓鱼面……奶奶活好面,洗好菜,从后院里抱来一筐柴准备烧火,这里的厨房都叫灶伙,没有一点即着的液化气,只能借柴火的力量来将饭菜煮熟。跟着奶奶走进灶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黑色镶边的大水缸,地面是几经踩踏坚实如砖的泥土地,正对墙边有一高一低的木质柜子,一个是碗柜,一个是面柜,再往里就是灶台,灶台是黑色的,有七八十厘米高,其表面有一大两小圆形坑,大的坑放一口直径一米多的铁锅,这口锅平时是蒸馒头用的,两个小坑是用来放炒锅和汤锅的,灶台下面分别有三个方形小洞,外面各挂着一个铁皮小门,铁皮门上留几个小眼,这也就是所谓的炉子。毋庸置疑,这就是用来填柴火的,奶奶准备用中间那个坑来做饭,先将炒菜用的铁锅放进去,然后小心翼翼的将容易点着的柴火填进炉子里,再在最底下垫几张包谷皮,拿起手中的火柴咔擦一声,急忙将点燃的火柴扔进炉子里,关好小铁门,霎那间,只听砰的一声,一股黑烟从小铁皮们的眼里钻出来,火着了,奶奶拿起铲子,叮铃咣啷炒起菜来,伴随着一股股饭香味,父亲骑着大梁车,后面驮着母亲回家吃饭,这时奶奶刚把水烧开,正拿着舀水用的大铁勺往暖瓶里一勺勺的灌着热水,正逢父母回来,顺便舀出两大碗来给他们喝,母亲洗净双手帮奶奶擀面压面条,在灶台的侧面,有两个土块砌得墩子,近一米高,上面担着一张大案板,案板上面放着一个小型压面机,压面机是需要用螺丝固定在案板上的,摇晃手柄即可轻松做出面条,母亲熟练的将面团擀开,放入压面机制作成面条,再放入锅里煮熟捞出,为了保证面的劲道并且能快点吃到肚子里,煮熟的面条都是要过凉水的,母亲拿出一摞掉漆的铁碗,将过水面捞出分别倒入四个铁碗,父亲进来端起一个最大的铁碗,从铁锅里铲出一勺菜盖在面上,走到大门口,蹲在地上呼呼的吃起来,母亲将剩下的碗里都盖上菜,一碗递给奶奶,一碗递给我,自己端上一个碗坐在灶台旁边呼呼的吃起来。

  午饭过后,父亲脱去上身的脏衣服搭在肩上,光着膀子倚靠在门槛边,坐在一块红色破砖头上,小憩一会,邻居家的大佬端着一碗揪片面坐在父亲的对面津津有味的吃着,两人有说有笑,谈论着今年麦子的收成。母亲收拾好碗筷,陪着我在院子阴凉处坐着,静静地听着父亲和大佬之间的谈话。奶奶从后院拿来一个破旧铁盆,走进粮房里挖出两铁腕麸子,用刷锅水搅拌均匀,端起铁盆向后院走去,奶奶是去喂鸡去了。在农村,农民每年收的粮食,一部分要交给国家,一部分用来卖钱,还有一部分是家里的口粮,而鸡吃的麸子就是麦子加工成面粉后留下的粉末状渣滓。

  歇息片刻,父母又要起身准备帮大佬打场了,父亲给大梁车胎打足气,母亲包上头巾,拿起木锨和铁叉准备出发,我抓住母亲的衣角嚷嚷着也要跟着去,父亲笑着抱起我将我放在大梁车的梁杆上,左脚半蹬两下大梁车左边的脚踏板,等大梁车走起来,右腿飞一般的越过后座跨到梁的另一边,屁股顺势坐到座子上,双脚一起用力蹬起来,待大梁车行驶稳当,母亲一跃而起,很轻快的坐在大梁车后座,我们一家三口悠悠然消失在村道尽头。

  太阳光依旧散发着往日的毒辣,乡亲们好像并不在意太阳的坏脾气,正在各自的生产线继续忙碌着,整片场地里人头攒动,男人们戴着草帽,光着膀子,女人们包着头巾,一起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嘴里还互相打着趣,乐此不彼,看似辛劳却很欢快,我跟着父母来到场上,父母将我放在路边的树荫底下,将大梁车往麦秆堆里一扔,就去忙了,我瞪着眼睛,环顾四周,看到每片场地里都有三四个人在劳作,很是无聊。突然看到旁边场地里有一个小伙伴,我蹦蹦跳跳的来到她的旁边,偷偷的在小伙伴头上撒一把麦秆,两人相互嬉笑打闹,一起玩耍起来,我俩从麦捆中间抽出几根麦秆,将最粗的那段折下来,一头放进灌满茶水的壶中,另一头放进嘴里吸,似乎有了什么新发现,时而喷水,时而吹泡泡,好奇心让我们无休无止,天真无邪和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快乐无比!

  “娟娃娟娃,过来吃瓜来”,母亲扯着嗓子大声喊着,一听要吃瓜了,我飞快的跑了过去,休息时间到了,大家伙一起坐在树荫底下,大佬从塑料袋子里掏出两个大西瓜,将塑料袋子铺平,在上面切起了西瓜。在这炎热的夏季,劳累之余,能吃到一口香甜可口的西瓜,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一般谁家打场,谁就请帮忙的人一起吃西瓜,一会功夫,两个大西瓜全被消受,大佬捡起一地的西瓜皮,准备后晌带回家喂牲口,在这里西瓜皮喂牛、喂猪、喂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只有两三块西瓜进肚,我还是无比满足,嘴角还留有一丝甘甜,清凉一阵,不一会儿我就躺在麦秆里睡着了。

  太阳渐渐的收回它的锋芒,树枝上的鸟儿,池塘里的泥鳅,草丛里的蚂蚱……又开始在各自的世界里寻找存在感,一只蚊子嗡嗡作响,飞到我的身边,找准目标下嘴,就在我高原红的脸上狠狠的咬了一口,这只蚊子吃饱准备离开的时候,吧唧一声,我黝黑的小手打在了蚊子的位置,小手一抹,擦出一条血路,与我红红的脸颊融为一体。

  此时大佬一家和父母已经将麦子装袋,扛上了车,这一天的辛苦总算结束,父亲骑着大梁车,驮着母亲和我,飞快的回家了。广播盒盒里又响起了“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整……”,家家户户的烟囱也飘起了青烟,闻着饭香一路走过,肚子已经咕噜咕噜起来。回到家,奶奶已经蒸好了一大锅香喷喷的大馒头,铁锅里熬了小米稀饭,这就是今天的晚餐,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吃着馒头,独乐乐而众乐乐。晚饭间隙,父亲说明天该轮到咱家打场了,因为家里人手少,明天一大早,六岁的我也要跟着大人一起去帮忙,这说明真正紧张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晚饭过后,天色渐黑,父亲忙着准备明天要用的工具,此时村庄街道上出现一小簇一小簇的人群,村子里有电视的人家不多,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凑到一起,席地而坐,谈论着庄稼收成,家长里短,有说有笑,夏天蚊子多,人们就点燃一堆堆的麦秸来熏蚊子,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天色已晚,人群散尽,留下一堆堆的麦秆火星,点缀这村庄美丽的夜晚。

  第二天,天刚刚亮,公鸡打鸣,母亲叫醒睡梦中的我,跟着父亲骑着大梁车一路奔向场里,此时大佬、堂哥、堂姐也来帮忙,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麦子捆解开,用这里的话叫“改腰子”,腰子就是捆麦子用的绳子,我和堂哥堂姐就是负责做这件事情,再交给父母和大佬将麦穗朝中间以圆形摊开在场上。聪明的庄稼人在捆麦捆的时候都很注意,既不打死结,也能保证装载运输过程中不会散开,所以解麦捆的时候非常容易,将腰子最长的一头拉出来,再打几圈转转用力一拉就出来了,我和堂哥、堂姐一只手解着腰子,一只手拿着解出来的腰子,再将手中拿不下的腰子整齐的放到一起,留着来年用。我带着满满的成就感,解开一个个腰子,一点儿都不觉得累,这个时候再收到几句大人们的夸赞,更是干劲十足。太阳冉冉升起,清晨的光辉照耀在整片麦穗上金灿灿的,今天打场的第一步已经完成,这时候可以回家吃早饭去了。

  匆匆吃过早饭,父母做起了准备工作,自己家打场,中午是不准备回来吃饭的,母亲拿着一个塑料袋子装了两个大西瓜和切西瓜的菜刀,用布袋子装了几个大馒头,顺手从菜地里摘了几颗青辣椒一起塞进布袋子里,再将茶壶里灌满茶水,父亲将两把铁叉、一把木锨、一把推榔头、一把扫帚和一个簸箕,外加一捆麻袋、一捆塑料化肥袋子、几根麻绳,跟母亲准备的东西一起放进皮车里,牵出骡子拉着皮车,载着母亲和我,从后院出门,而我又开始躺在装载车里做我未完成的梦,伴着骡子脖子里清脆的叮当声,不一会儿就到了场上。

  现在是晌午时分,麦穗已经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照射下,除去了表面露珠,变的些许干燥,父亲卸下皮车,拉着骡子走到一座麦秸旁边,用铁叉来回拨弄,好像在找着什么,我跳下皮车跟着凑过来瞧瞧,原来父亲是在找磙子,这磙子是用石头做的圆柱形并且能旋转的滚压工具,这种农具实用,但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在我们村子里几户人家才用一把,这把磙子是大佬家打场专门留在这里的。父亲用绳子固定好磙子,套在骡鞍子上,手里拿着鞭子敲打着骡子,骡子拉着石磙子跟着父亲的步伐在麦穗上转着圈圈,大佬、大妈和母亲则拿着铁叉来回的翻着过,其目的是为了使麦子脱离干净,争取不漏掉一粒麦子,父亲牵着骡子,就这样一圈又一圈的碾压着,直到将整片麦穗、麦秆压平打出麦粒为止,在我眼里,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

  眼看正午时分,吃饭时间到了,大佬和大妈已经回家做饭吃饭去了,父母停下手头的劳作,在树荫底下休息,一边啃着馒头就着辣椒,一边喝着茶叶水,骡子也在路边的草地里尽力的填饱着肚子。我拿着一个馒头啃了几口,从远处看见奶奶正向我们走来,奶奶一只手提着一个灌满热水的暖壶,一只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布袋子里装着三个煮鸡蛋,我蹦跶着接过奶奶手里的布袋子,掏出布袋子里的鸡蛋,分给父母一人一个,自己拿一个,放在旁边的树上敲了敲,剥开皮,两三口消灭了它。为了更好的将麦粒分离出来,趁着正午的太阳,麦穗尽情的沐浴在阳光里,父母则躺在麦秆上小睡一会,又接着起身牵着骡子拉着磙子继续劳作,他们不辞辛劳,不厌其烦的转着圈圈,因为全家一年的希望都在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算完成打场第二步,接下来的事情是将麦秸装车拉回自家后院,因为场地属于公用场地,空间有限,放不下这么多麦秸,母亲和大妈小心翼翼的翻抖着麦秸,生怕多带走一粒麦子,父亲牵着骡子架起皮车,大佬将麦秸一铁叉一铁叉的往皮车里撂,父亲则站在皮车里接,最重要的是站在上面踩,踩结实了就能装的多,就能减少来回跑趟的次数,节约时间,大家说说笑笑,来回三趟就拉完了所有的麦秸。完成这第三步,大家一起坐在树荫底下休息,现在是吃瓜时间,西瓜的清甜解渴是庄稼人挡不住的诱惑,几个人围着很快就吃完了。接下来的工作是起堆,将辛苦打出来的麦粒攒到一起,大家伙有拿推榔头推的,有拿木锨铲的,还有拿扫帚扫的,铲不动的地方就用骡子戴个木板拉,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很快就堆起了一个小山丘似的麦堆,麦堆堆起来了,父母和大佬大妈匆匆喝了几口茶水,最繁重的工作还在后头,麦粒虽说已分离出来,但在打麦子和起堆过程中,掺杂着麦壳和尘土,必须得再做一次清理工作,这可是无数颗麦粒,靠手捡是不可能的,以前的人们早已总结出方法,就是用大自然的风吹,在我们这里叫“扬场”,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借风,一旦起风,就得抓紧时间,抢在风停之前。首先找准风向,一阵风吹,父亲和大佬趁风一木锨一木锨的往空中扬,被风过滤出来的麦粒散落在干净的空地上,麦壳和尘土随风飘扬在空中,落在前方的空地上,母亲和大妈轮换着用扫帚轻轻拂掉新麦堆上多余的麦壳,此时此景,宛如扬起一条条金龙,威风凛凛,大家一起抬头仰望,祈盼着能有好的收成。

  经过两三遍的过滤,麦堆承载着父母的希望以新的姿态屹立在场上,就剩下装袋装车了,父母将皮车里的麻袋、麻绳、塑料化肥袋子、簸箕一起抱到麦堆旁边,我负责撑麻袋,母亲和大妈分别拿着簸箕和木锨往麻袋里装麦子,大佬拿着麻绳和撩针缝装满麦子的麻袋,父亲扛着麻袋往车上装,三下五除二,麦堆找到了归宿,麻袋已经整齐的排列在皮车里。大家总算可以喘口气,喝口水,大佬大妈扛起自家的木锨和铁叉,骑着大梁车回家去了。母亲拿着扫帚卖力扫着空麦壳边上没过滤出来的麦粒,风力毕竟不能做到一干二净,母亲舍不得浪费,哪怕连同麦壳、尘土只能搜集到半袋,她也不想放弃,这半袋掺杂的麦子至少可以够家里的鸡吃一个星期的了。

  全家人的紧张、激情、希望和满足都装在这一天里,今天还算运气好的,天气晴朗,有风,一切从开始到结束都很顺利,这是庄稼人最大的福利,这里没有天气预报,村民们只能凭感觉估算天象,因为经验丰富,基本算的差不多,偶尔也会遇到雷阵雨,再好的收cd会被雨水掠夺一些,虽然让人可惜,但乡亲们齐心协力、互相帮衬,依旧风雨无阻,就连村里童谣都这样说:“天爷天爷你大大的下,地上的娃娃不害怕,扔到房上房压塌”。

  母亲骑着大梁车走在前面,我坐在梁杆上,手里不停的按着车把上的铃铛,带着成果满载而归,生怕别人看不见我们心中的喜悦,父亲牵着骡子车慢悠悠的跟在后面。回到家,父亲将一车的麻袋一个个的扛到上房屋前的屋檐下,准备找个天晴的时候铺开到院子里晒干,再装袋放进粮房,这样做能防止直接放入粮房里发霉。母亲帮衬着奶奶做好一锅汤面条,上面漂着几个肉丁,一家人坐在大门口呼呼的吃起来,其乐融融的样子很是让人暖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宁静的老屋,宁静的老屋最新章节,宁静的老屋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