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推举两个郡中大姓,迁居长陵?”周太公站了起来,有些不敢相信。
原本听说皇帝放弃建陵了,周太公松了口气,以为陵邑制不会实行了,没想到皇帝是逗着他们玩,又拿出原来就有的帝陵做文章。总而言之,不建陵不代表不推行陵邑制。
“父亲,若迁徙两个大姓,我汝南周氏有些危险,咱们还得早做谋划。”周太公的儿子周嘉说道。
汝南安城周氏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五世孙周燕,生五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五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如今周氏的族长是周燕的曾孙,曾在外郡为官,他的长子周嘉出仕为郡主簿。王莽末年,曾跟着太守何敞讨贼,战不利,拼死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何敞,连建武皇帝刘秀都听说过他的事迹。后来被太守举为孝廉,还没等他入朝,两汉在汝南开战,因此不能成行,回到家中隐居。
周氏往远了说出自于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周烈,是千年望族。汝南安城周氏只是一个分支,在本地扎根也历经了两百余年,就在最近几代,还屡出两千石的高官。
两百年积累下来,汝南周氏不仅积累了巨大的名声和显赫的地位,而且财力雄厚,田亩无数,具体数目恐怕连周太公都不清楚。
这么庞大的家族如果一起迁走,相当于一棵两百多年的老树被连根拔起,哪个枝叶也不能幸免。
树挪死,人挪活。汝南周氏到了长陵不知是死是活,反正以往的风光是别再想了。
周嘉宽慰周太公道:“汝南是高门大姓聚居之地,殷氏、蓝氏、齐氏、昌氏、穆氏、梅氏等都与周氏相当,若论哪家田亩更多,还真是说不清楚,不过是选取两姓,未必轮得到周氏,父亲不必过分忧虑。”
汝南的名门大姓有数十个,其中顶尖的一批也有七八个,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七八个选两个,从概率上来说并不算太高,周氏有逃脱的希望。
但是从近几代的表现来说,周氏子弟更加出色一些,三代以前的周氏五龙,五兄弟全是刺史和太守之类的高官,这种变态的繁荣实在是太少见了。
周太公叹道:“好在父亲和我两代专心治学,少置产业,若真论起田地之广,周氏大概比不上蓝氏和齐氏,汝南大姓中,齐氏大概是田地最多的。”
齐氏是田氏代齐后,原姜姓齐王之后,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尚为得姓之祖。徙至汝南后发挥齐人善于经营的长处,致力于农商之业,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周氏累代高官的辉煌,在经济上却足可以傲视汝南一众名门。
“以田地而论,齐氏必会占一个名额了。”周太公多少放松了些,觉得总算是推出去一个名额,周氏迁徙的风险降低了许多。
周嘉没有说话,并不是同意父亲的看法,而是不想让他太过担心。
周嘉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见识却很老到。他少年时在长安太学读书,结交豪富,后来四处游历,踪迹踏遍关内外。归乡后,他年纪轻轻便在郡中为官,历练多年,无论是游学还是做官,经历都足够丰富。
他和父亲的看法不尽相同。虽然诏令明确是要迁徙田多者,但是若深究朝廷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将最有势力,对朝廷潜在威胁最大者连根拔除。从这一点上来说,历任高官的周氏在政治上的份量远远重于埋头农商的齐氏。何况周氏中多人曾在建武朝为官为吏,如今换了门庭,官府多少对他们有些怀疑和忌惮。
周嘉临走时,周太公嘱咐道:“你这次回郡里,好好向太守探探口风,杨延寿那厮平日没少得周氏的好处,在这种要紧的时候总得关照一下。”
周嘉在杨延寿上任后复职为郡主簿,在别人看来算是太守的亲信。不过周嘉知道,杨太守虽然很欣赏他,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出身本郡豪门的属吏,更多的是利用。他真正信得过的只有上任时从长安带来的几个人,还有就是别驾袁昌。
袁昌同样出自名门,他是西汉名臣袁盎之后,前汉广陵太守袁良之子。
袁昌很有才能,但他成为太守心腹不只是因为才能,更因为他刚从陈郡迁来,在汝南根基尚浅。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若想出人头地,只能选择依附太守,为同是外来户的太守所用。
周嘉没有去太守那里套近乎。在他看来,周太公所说的平时贡献给太守的好处,在这时候不一定顶用。汝南的这些豪门哪一个平时不孝敬太守?他周氏又并没有比别人多做什么,太守凭什么对周氏另眼相看?
没几天,太守召集门下属吏,说道:“经查阅籍册,圈定本郡二十七家大姓为迁陵侯选。以田地多寡为准,由这二十七姓共同推选出两姓。若无异议,便迁此两姓,若被举出的两姓不服,可由他们另推别姓代已,如有争执,由官府居中裁决。当然,官府不会凭空决断,而是要上门测量各姓田亩,以测量结果为准。”
一个出身蓝氏的吏员提议道:“官府有现成的田册,何不依据簿册记载,直接选取?”
杨延寿没有立即说话,而是眼光一扫,方才问道:“诸位皆是这个意思么?”
话音刚落,出身穆氏的贼曹掾便站了出来,说道:“下吏以为不可!汝南战乱多年,簿册多有遗失,本就做不得准,何况各姓田地这几年间多有变动,未来得及在官府登记,与簿册所载多有不符。”
不用说也知道,这穆氏大概在田册上登记田地较多,生怕被直接选了去。
杨延寿道:“那还是由各姓推选吧,彼等皆处同郡,知根知底,共举出来的必定是真正的顶尖豪门。”
官府发下了正式的文书,送至二十七个豪门大户,限五日之内,各举出两家豪门。如若拒绝推举,便视作自荐。
太守贴心地让手下官吏休沐三天,这些人都是豪门大户在郡里的代表,是家族的中坚力量,遇到这种大事,他们是一定要回去帮着拿主意的。
周太公一见周嘉回来,劈头问道:“你可曾去与杨太守交涉?他可否对周氏网开一面?哦,想必平日那些好处是不够的,我想好了,可再送一份大礼给他,就是耗费百万金,也不能让周氏登上迁陵的名册!”
“父亲!儿子没去见太守。”
见周太公脸有愠色,周嘉忙又道:“儿子听说,齐氏、蓝氏和穆氏的族长都曾去拜访杨太守,等到他们走后,便有些话传出来,说是这几姓欲出巨资贿赂太守,却被杨太守拒绝。”
周太公明显不信,鼻子里出气道:“哼!那杨延寿拿惯了的,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廉洁,想必是什么谣言。。。看来是周氏动手晚了。”
“不是谣言,是真的!儿子打探明白了,这些话是太守自己有意透露出来的,想必是要标榜自己的刚直,也是要杜绝后来之人。”
周嘉在郡里做了多年的主簿,完全不必去找太守探什么口风,他的消息灵通得很。他知道几个大姓确实在太守那儿碰了钉子。
“父亲,看来这次朝廷要来真的了,杨太守不敢徇私!”
太守刚从长安回来便开始推行陵邑制,明显是得了皇帝的授意,这差使他必须得办好。再有就是这件事干系太大,对于被迁豪门来说是塌天大事,如果这里有什么不公平,他们绝不会束手就擒,一定会拼死一争。杨延寿若真玩什么猫腻,说不定被人抓住把柄,一口咬死。
周嘉道:“父亲,儿子琢磨过当今皇帝,他的性子平时算是好的。王师进汝南秋毫无犯,天下各郡免田税两年,这些都是仁德之主所为。但是您发现没有,一旦陛下想做什么事,那就必定要办到,容不得丝毫的敷衍。前次强拆坞壁之时,危氏和盛氏坚持不拆,想着要联手发兵对抗强拆官兵,亏了杨太守恩威并施,才算是压住了这二姓。儿子听说,各郡其实都已得了圣命,对于起兵对抗强拆的豪族,以谋反罪论处,可就近请兵灭其阖族。天下可是真的有几家因为坞壁被灭了族,陛下可不是说着玩。这一次强迁大豪,想必也是真的,陛下大概早就磨好了刀,就等着哪个胆大的出头,他好杀鸡儆猴,给咱们来个下马威。您想,那一郡之豪再强,能强得过朝廷么?父亲,这次强迁之事可万万马虎不得,若一个不小心,恐怕要破家亡身,阖族俱灭!”
周太公道:“听你这么说,是一点法子也没有的了,只好听凭官府的摆布!”
“如今只能走一步是一步,看看形势再说。”
“那眼下这一步怎么走?周氏要推选哪两个大姓出来?我本来谁也不想选,选了谁就会得罪了谁,可杨延寿这厮竟如此阴损,若是不选便算是自荐,这是什么道理?”
“父亲,选谁都是一样。杨太守并不在乎选出谁来,只要各豪门大户选了,相互之间必然心生嫌隙,不管谁被选出,必然不服,一定会咬出别的大姓,如此一来,汝南豪门之间再无和睦可言。父亲,官府的用心您还不明白么?”
原本听说皇帝放弃建陵了,周太公松了口气,以为陵邑制不会实行了,没想到皇帝是逗着他们玩,又拿出原来就有的帝陵做文章。总而言之,不建陵不代表不推行陵邑制。
“父亲,若迁徙两个大姓,我汝南周氏有些危险,咱们还得早做谋划。”周太公的儿子周嘉说道。
汝南安城周氏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五世孙周燕,生五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五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如今周氏的族长是周燕的曾孙,曾在外郡为官,他的长子周嘉出仕为郡主簿。王莽末年,曾跟着太守何敞讨贼,战不利,拼死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何敞,连建武皇帝刘秀都听说过他的事迹。后来被太守举为孝廉,还没等他入朝,两汉在汝南开战,因此不能成行,回到家中隐居。
周氏往远了说出自于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周烈,是千年望族。汝南安城周氏只是一个分支,在本地扎根也历经了两百余年,就在最近几代,还屡出两千石的高官。
两百年积累下来,汝南周氏不仅积累了巨大的名声和显赫的地位,而且财力雄厚,田亩无数,具体数目恐怕连周太公都不清楚。
这么庞大的家族如果一起迁走,相当于一棵两百多年的老树被连根拔起,哪个枝叶也不能幸免。
树挪死,人挪活。汝南周氏到了长陵不知是死是活,反正以往的风光是别再想了。
周嘉宽慰周太公道:“汝南是高门大姓聚居之地,殷氏、蓝氏、齐氏、昌氏、穆氏、梅氏等都与周氏相当,若论哪家田亩更多,还真是说不清楚,不过是选取两姓,未必轮得到周氏,父亲不必过分忧虑。”
汝南的名门大姓有数十个,其中顶尖的一批也有七八个,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七八个选两个,从概率上来说并不算太高,周氏有逃脱的希望。
但是从近几代的表现来说,周氏子弟更加出色一些,三代以前的周氏五龙,五兄弟全是刺史和太守之类的高官,这种变态的繁荣实在是太少见了。
周太公叹道:“好在父亲和我两代专心治学,少置产业,若真论起田地之广,周氏大概比不上蓝氏和齐氏,汝南大姓中,齐氏大概是田地最多的。”
齐氏是田氏代齐后,原姜姓齐王之后,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尚为得姓之祖。徙至汝南后发挥齐人善于经营的长处,致力于农商之业,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周氏累代高官的辉煌,在经济上却足可以傲视汝南一众名门。
“以田地而论,齐氏必会占一个名额了。”周太公多少放松了些,觉得总算是推出去一个名额,周氏迁徙的风险降低了许多。
周嘉没有说话,并不是同意父亲的看法,而是不想让他太过担心。
周嘉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见识却很老到。他少年时在长安太学读书,结交豪富,后来四处游历,踪迹踏遍关内外。归乡后,他年纪轻轻便在郡中为官,历练多年,无论是游学还是做官,经历都足够丰富。
他和父亲的看法不尽相同。虽然诏令明确是要迁徙田多者,但是若深究朝廷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将最有势力,对朝廷潜在威胁最大者连根拔除。从这一点上来说,历任高官的周氏在政治上的份量远远重于埋头农商的齐氏。何况周氏中多人曾在建武朝为官为吏,如今换了门庭,官府多少对他们有些怀疑和忌惮。
周嘉临走时,周太公嘱咐道:“你这次回郡里,好好向太守探探口风,杨延寿那厮平日没少得周氏的好处,在这种要紧的时候总得关照一下。”
周嘉在杨延寿上任后复职为郡主簿,在别人看来算是太守的亲信。不过周嘉知道,杨太守虽然很欣赏他,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出身本郡豪门的属吏,更多的是利用。他真正信得过的只有上任时从长安带来的几个人,还有就是别驾袁昌。
袁昌同样出自名门,他是西汉名臣袁盎之后,前汉广陵太守袁良之子。
袁昌很有才能,但他成为太守心腹不只是因为才能,更因为他刚从陈郡迁来,在汝南根基尚浅。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若想出人头地,只能选择依附太守,为同是外来户的太守所用。
周嘉没有去太守那里套近乎。在他看来,周太公所说的平时贡献给太守的好处,在这时候不一定顶用。汝南的这些豪门哪一个平时不孝敬太守?他周氏又并没有比别人多做什么,太守凭什么对周氏另眼相看?
没几天,太守召集门下属吏,说道:“经查阅籍册,圈定本郡二十七家大姓为迁陵侯选。以田地多寡为准,由这二十七姓共同推选出两姓。若无异议,便迁此两姓,若被举出的两姓不服,可由他们另推别姓代已,如有争执,由官府居中裁决。当然,官府不会凭空决断,而是要上门测量各姓田亩,以测量结果为准。”
一个出身蓝氏的吏员提议道:“官府有现成的田册,何不依据簿册记载,直接选取?”
杨延寿没有立即说话,而是眼光一扫,方才问道:“诸位皆是这个意思么?”
话音刚落,出身穆氏的贼曹掾便站了出来,说道:“下吏以为不可!汝南战乱多年,簿册多有遗失,本就做不得准,何况各姓田地这几年间多有变动,未来得及在官府登记,与簿册所载多有不符。”
不用说也知道,这穆氏大概在田册上登记田地较多,生怕被直接选了去。
杨延寿道:“那还是由各姓推选吧,彼等皆处同郡,知根知底,共举出来的必定是真正的顶尖豪门。”
官府发下了正式的文书,送至二十七个豪门大户,限五日之内,各举出两家豪门。如若拒绝推举,便视作自荐。
太守贴心地让手下官吏休沐三天,这些人都是豪门大户在郡里的代表,是家族的中坚力量,遇到这种大事,他们是一定要回去帮着拿主意的。
周太公一见周嘉回来,劈头问道:“你可曾去与杨太守交涉?他可否对周氏网开一面?哦,想必平日那些好处是不够的,我想好了,可再送一份大礼给他,就是耗费百万金,也不能让周氏登上迁陵的名册!”
“父亲!儿子没去见太守。”
见周太公脸有愠色,周嘉忙又道:“儿子听说,齐氏、蓝氏和穆氏的族长都曾去拜访杨太守,等到他们走后,便有些话传出来,说是这几姓欲出巨资贿赂太守,却被杨太守拒绝。”
周太公明显不信,鼻子里出气道:“哼!那杨延寿拿惯了的,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廉洁,想必是什么谣言。。。看来是周氏动手晚了。”
“不是谣言,是真的!儿子打探明白了,这些话是太守自己有意透露出来的,想必是要标榜自己的刚直,也是要杜绝后来之人。”
周嘉在郡里做了多年的主簿,完全不必去找太守探什么口风,他的消息灵通得很。他知道几个大姓确实在太守那儿碰了钉子。
“父亲,看来这次朝廷要来真的了,杨太守不敢徇私!”
太守刚从长安回来便开始推行陵邑制,明显是得了皇帝的授意,这差使他必须得办好。再有就是这件事干系太大,对于被迁豪门来说是塌天大事,如果这里有什么不公平,他们绝不会束手就擒,一定会拼死一争。杨延寿若真玩什么猫腻,说不定被人抓住把柄,一口咬死。
周嘉道:“父亲,儿子琢磨过当今皇帝,他的性子平时算是好的。王师进汝南秋毫无犯,天下各郡免田税两年,这些都是仁德之主所为。但是您发现没有,一旦陛下想做什么事,那就必定要办到,容不得丝毫的敷衍。前次强拆坞壁之时,危氏和盛氏坚持不拆,想着要联手发兵对抗强拆官兵,亏了杨太守恩威并施,才算是压住了这二姓。儿子听说,各郡其实都已得了圣命,对于起兵对抗强拆的豪族,以谋反罪论处,可就近请兵灭其阖族。天下可是真的有几家因为坞壁被灭了族,陛下可不是说着玩。这一次强迁大豪,想必也是真的,陛下大概早就磨好了刀,就等着哪个胆大的出头,他好杀鸡儆猴,给咱们来个下马威。您想,那一郡之豪再强,能强得过朝廷么?父亲,这次强迁之事可万万马虎不得,若一个不小心,恐怕要破家亡身,阖族俱灭!”
周太公道:“听你这么说,是一点法子也没有的了,只好听凭官府的摆布!”
“如今只能走一步是一步,看看形势再说。”
“那眼下这一步怎么走?周氏要推选哪两个大姓出来?我本来谁也不想选,选了谁就会得罪了谁,可杨延寿这厮竟如此阴损,若是不选便算是自荐,这是什么道理?”
“父亲,选谁都是一样。杨太守并不在乎选出谁来,只要各豪门大户选了,相互之间必然心生嫌隙,不管谁被选出,必然不服,一定会咬出别的大姓,如此一来,汝南豪门之间再无和睦可言。父亲,官府的用心您还不明白么?”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牛吏之帝王崛起,牛吏之帝王崛起最新章节,牛吏之帝王崛起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牛吏之帝王崛起,牛吏之帝王崛起最新章节,牛吏之帝王崛起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