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郡丰邑县辖下有一座名叫中阳里的小村子,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子规模不大,只有二三十户,户与户间相互紧邻,皆沿山而建,面朝田垄,背靠青山。
这座不说在泗水郡哪怕在丰邑县都籍籍无名的小村子可谓“鱼龙混杂”,仅二三十户就有七八个姓,有姓赵的有姓钱的有姓马的,其中以卢、刘两姓最多,占了将近一半,最少的是姓林的,唯有一户。这户看着有些“形单影只”的林家人口也少得可怜,堪堪两人。
一个眉清目秀却天生憨傻的少年。
一个清丽脱俗却早年守寡的寡妇。
这对孤儿寡母不是本地人,据说他们五年前才迁徙至中阳里,当时他们可谓孑然一身,除了两个大包袱,就只剩下两个蓬头垢面的一大一小了。他们初来乍到,没有多余碎钱,出发时所带盘缠基本都在路上花光了,又无亲无故,真可谓无依无靠无钱无粮,当时这对母子站在村口,除了不知处境只会看着那些围观之人傻笑的稚童,背着两个大包袱的妇人那美丽的眼眸里只有无奈。大概觉得这对母子可怜,倒有一位姓卢名隐的男子站了出来,说愿意暂时收留这对母子,然后他建议大家一起出力把他家旁边那处荒废多年的废宅给翻修出来给这对来自异乡的孤儿寡母住,紧邻废宅另一边的刘家跟着附和,于是就在中阳里人热情帮忙下,这对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终于有了归宿。
这位不知是不是因为貌美才得到众人争先帮忙的妇人却并非“人如其名”,人倒长得有模有样,直接秒杀同村妇人。可名字就不存在什么优势了,与这个世上绝大多数女子一样普通,姓李,因为在家中姐妹里排行最小,她老爹就随意给她取了一个幼娘的名字。相比而言,她那憨傻儿子比她“人如其名”多了。不仅人长得英俊,名字也美,林启年。当时那位最先站出来帮忙的卢隐知道后就开玩笑说,你这孩子虽然脑袋不大灵光,但好歹人长得好看,名字更是取得“有学问”,我家那卢绾要不是因为托书院先生帮忙取名估计就跟老刘家那四位儿子一样,从大到小直接取名刘伯刘仲刘季刘交了。当知道孩子名字是他爹取的,那位热心肠的庄稼汉还伸出大拇指赞了一句,你夫君可真有学问。当时李幼娘只报以甜甜的浅笑,并未多言。卢隐倒是个识趣之人,也不爱八卦,并未就此话题去刨根问底问人家夫君如何如何,为何只有你们母子二人流落至此。
林启年不论是长相还是名字都可冠绝中阳里,若非痴傻模样日后不说有一番作为,娶个如花似玉的姑娘那简直易如反掌,只可惜造化弄人,上天给了你一副好皮囊,为了公平起见只好让你痴痴傻傻了。大概有人觉得林家母子二人还不够可怜,反而嫉妒他们比自己好看,既然在李幼娘身上占不到便宜,就在林启年名字上做文章,于是就有心怀不轨之人“强行”给这痴傻少年乱取小名,有叫傻年的,有直接叫傻启年的,更直接的就叫林傻子,还有叫林家那傻子。尤其是觉得自家男人被那李幼娘勾了魂自己长相偏偏与人家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妇人嫉妒心更重,一口一个林家那傻子叫得比干农活都勤快。
兴许是三家紧邻关系相对较好的缘故,林家两边的卢家刘家不会那么轻视林家母子,他们把那憨傻少年当正常孩子看待,随李幼娘也叫林启年小年。卢家独生子卢绾,刘家两孩子刘季刘交,因年龄与林启年相仿,四个孩子经常一起玩耍,他们更不会轻视林启年,倒很喜欢林启年跟着他们憨傻笑着,虽经常脏兮兮的模样,但他们一点都不嫌弃,总是小年小年叫得亲切,若有什么好吃的,他们都会分一份给小年,有什么好玩的,总会叫上小年。
上天总归还是会特别照顾这位憨傻少年。一个月前,他们四人一起去山林玩耍,期间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很快一场磅礴雷雨倾盆而下,他们躲在树下躲雨,不幸的是,刘家那四个孩子中最调皮也最无所事事的三子刘季和林家那憨傻少年意外遭到雷劈。
一死一昏。
刘家那人高马大的刘季当场被雷劈成一根大黑炭,林家那憨傻少年醒来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然不再憨傻,简直比正常人还正常。当时李幼娘看着清醒后与众不同的儿子当场喜极而泣。
一人因祸得福。
一人因祸得祸。
刘家那刘季的死,林家那憨傻少年的灵智重开,都是天意。刘家不可能因为同样遭遇意外,自家儿子死了,而林家那憨傻少年却变聪明了就心生不满或者嫉妒,那位姓刘名藏的老农只能认命。
这一日,日斜西山,临近中阳里的一处山峰上,三个少年并排坐在一块巨石上,斜阳照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左边少年坐资随意洒脱,一脚悬空,一脚踩在石上,那只握着一根杂草摇摆不定的手放在这只脚膝盖上,嘴里还叼着一根杂草把玩。
中间白衣少年兴许是累了,双手撑在身后,神情恬淡。
右边青衫少年中规中矩坐着,双手搭在膝上,显得安静老实。
从左至右,分别是卢家这一代唯一男丁卢绾,林家那因祸得福灵智重开的林启年,刘家刘藏最小儿子刘交。
他们以前经常来这里看夕阳西下,俯瞰峰下群山围绕的小村子,只是以前是四人,如今少一人,少了他们中年龄最大也是最调皮的“孩子王”刘季。以前那憨傻少年虽也经常穿白衣,但没有如今这么干净,出门没多久就脏兮兮了。以前那白衣少年不会这么安静坐在那里,他总是围绕巨石嘻嘻哈哈奔跑,哈喇子流了一嘴直接用袖子一抹就了事。以前那最调皮的大孩子来这里经常都会站在这颗巨石上,指着下方唯有二十多户的小村庄大言不惭地说,等我刘季发达了,我一定要把我们中阳里建得更大,更美。可转念一想如今世道,那位人高马大的孩子王又沮丧地低下头唉声叹气,感慨一句,生不逢时啊。有时他还会独自一人躺在这巨石上,双手为枕,嘴里叼着一根杂草,就那样睁着大眼看着明朗晴空发呆。
三人沉默,大概还是没能从刘季之死中走出来,谁都没有说话。最终还是天性同样活脱的卢绾打破这压抑气氛,他看着身边白衣少年那精致干净的脸蛋,用力搓了搓脸颊感慨道:“感觉在做梦啊,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既伤心又开心,刘大兄走了,你脑袋瓜好了,我现在都不知要该感谢那道雷还是痛恨。唉……天意如此,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
林启年淡然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实只有他心里清楚,现在的他已不是过去那个憨傻“林启年”,因为他的到来引来那场雷劫,那天,那位人高马大的孩子王刘季与那憨傻少年都死了,他从现代穿越而来不过占据了那具皮囊还算不错的身体而已。经过一个月时间他才适应这具皮囊并渐渐接受这个身份。而通过这个皮囊原先记忆,他也清楚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这是秦朝,秦始皇还在世,但从原主成长过程的所见所闻,他基本可判断出现在离乱世也没多久了,因为天下苦秦久矣,比如各种苛捐杂税、徭役比以往多了不知多少倍。目前他虽还无法知道乱世究竟什么时候到来,但他知道一个即将风雨飘摇的时代很快就会来临。
林启年来到峰畔,双手笼袖,举目眺望山脚下那寥寥二十来户的小村子,怔怔出神。
卢绾踢了踢身边那老实巴交的伙伴刘交,指着站在峰畔的林启年,笑问道:“你没有发现小年自从脑袋瓜好了后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言一行哪有过去的影子啊,完全就是另一个人啊,性情完全变了……啧啧,想不到我们小年与我们一样正常后竟是这般丰神如玉模样,我要是个女子就非小年不嫁。”
刘交看着那白衣少年,痴痴道:“是啊,我也……”
早已决心扮演这具皮囊角色的林启年转过头,笑骂道:“亏你们还是我最好的玩伴,竟这么说我,还想着让我再傻回去是吧。”
卢绾大笑着跳下巨石,来到林启年身边伸手就搂住后者脖子,“看到你这张笑脸我才感觉到小年你还是过去那个小年啊,以后你得多笑。”
林启年苦笑摇头。
卢绾蓦然收敛笑意,一手顺势搭在林启年肩膀上,一起望着山下村子,没来由感慨道:“以前我们四个,你虽然比我大几个月但按字辈你排在第二,然后是我,最小的是刘交。但我们一直把你当成弟弟看待,都特别照顾你,尤其是刘季,相比疼刘交更疼你,有什么吃的他宁愿少吃或者不吃都给你,你那时胃口也大,看见吃的就跟饿死鬼投胎一样,恨不得一抓到手就一口吞下去,那时刘季不吃就温柔地摸着你的头看你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很开心,那时我才知道平时大大咧咧的刘季竟也有如此温柔的一面。他因为不爱干农活在刘大伯那边讨不了好,整天无所事事还爱说大话,所以刘大伯最讨厌这个儿子。不过刘季对我们很好,他只比我们长两岁,却好像大我们很多一样,总爱照顾我们三人。有他在身边,村里那些爱碎嘴的婆娘就都闭嘴了,不敢当面叫你傻年、傻子。有一次有个调皮小孩唱歌谣取笑你,被刘季知道后狠狠打了一顿,导致两家大人至今都无话可说,哪怕路上碰见了连看都不看一眼直接低头匆匆而过。他最喜欢你乐呵呵跟在他屁股后面,无论是在田野杂耍、溪边戏闹、入城游逛还是偶尔入山围猎。”
卢绾抬头遥望天幕,长叹一声,“只可惜不是我们兄长更似我们兄长的刘兄就这么走了,我原以为,我们会一起成婚一起生子,一辈子相伴到老。我们本还约定好日后我们的孩子出生后无论如何都得定个娃娃亲,哪怕我们生的都是女儿或者儿子,那就继续生,直到能定下娃娃亲为止。我们还幻想着等我们老了就选个风水宝地告诉我们子孙待我们百年后无论如何都得葬在一起,好在下面再做邻居,再做兄弟。”
林启年轻轻拍了拍卢绾搭在他肩上的手背,没有多说什么。
卢绾说的这些他都知道,当时还是憨傻模样的他也在场。那时刘季还说等他某天功成名就,定会为林启年娶个美娇娘,即便是绑,也得绑一个回来。当时那憨傻少年不知道是否真明白只是乐呵呵笑着,哈喇子一直流。
大概卢绾的一番话再次触动了心底那根弦,犹然枯坐巨石上的刘交轻轻抽泣,如同一个受委屈的少女。
卢绾走到刘交面前,轻轻拍了拍后者肩膀,犹豫一下,终究没说什么。
暮色渐浓,三人沿原路返回,路上,卢绾冷不丁轻声道:“我们约个时间去沛县一趟吧,去见见樊哙。我们已失去刘兄,不能再失去樊哙了。”
猛然听到樊哙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林启年首先愣了愣,然后才在脑海深处找到这么个人,原来原主认识这位如今还未展现出潜能的樊哙。以前刘季经常带着刘交卢绾还有他去沛县这位卖狗肉的屠夫那里趁吃趁喝,以前那憨傻少年虽未与樊哙说过一句话,脑子虽笨却也记住了那位对他挺照顾的屠夫。没有被提及,林启年也不会无缘无故就会在夹杂着原主及前世的混乱记忆中找到这么个人,哪怕在前世还未穿越前,他也不可能不经意间就会记起记忆中的某个同学。
卢绾又埋怨道:“这樊哙也真是的,刘兄走了也不来送他最后一程,当时我有叫人通知他啊。”
林启年轻声道:“也许他有苦衷吧。”
卢绾恨恨道:“到时好好问问他。”
回到中阳里,卢绾半路上被他老爹卢隐抓去收尾余下农活,刚从追忆刘季中走出,不用多久就又是那个生性跳脱的卢绾只能耸拉着脑袋悻悻然拐进田间。
没办法,卢隐干农活要找帮手只能找卢绾,不像刘家那般“人多势众”,谁叫他只有一个独生子呢。卢隐只有卢绾这么一个儿子,不是因为他不想生,只是自从生了卢绾这个小子后,他家那婆娘肚子就不再有过动静,起初他以为是自己不够卖力的缘故,可后来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有见到想要的结果。他固执地认为原因不会在他这大老爷们身上,只能是家里婆娘的缘故。可又没能力添新婆娘,这位大大咧咧的汉子只能作罢,认了这个一生唯有一子的命。
刘交看到父亲刘藏兄长刘仲各扛着一大袋今日刚收割的稻谷埋头往家里走,刘藏手里还提着一小袋,于是这位看着有些唯唯诺诺的少年与跟他并肩而走的林启年道别后就急匆匆赶上前头体格差不多大的一老一小,然后不由分说从父亲手里接过那一小袋稻谷,父子三人一起回家。
相比卢家更加“人多势众”的刘家男人如今就剩这三人了,年过半百的刘藏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刘伯早年就已成家,娶了个贤惠勤劳的媳妇,五年前这位任劳任怨的妇人又给刘家生了个大胖小子,给这个大家庭增添了一份乐趣。本是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庭,可三年前的一个恶耗彻底打破了这家日子虽清苦却也过得快乐的一家。大概五年前,朝廷说为了抵御北方匈奴频繁入侵我朝疆土,于是就在边界修筑万里长城。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从那时开始苛捐杂税多了,百姓还得服遥役。逃不过此劫的中阳里每家每户都得抽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去当苦役,建造在后世能成为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除了卢家是独生子无法去服役可多捐一倍税“抵债”外,其余家里只要有两个孩子,哪怕最小的还在襁褓中,也不能用多捐税以免去苦役,只要有劳动力的都难逃此命。刘家最大儿子刘伯自是无法逃避,当时还没当多久爹的他只能含泪与妻儿、爹娘、兄弟告别,去遥远的北方服这不知期限的苦役。这一别就是两年,两年后刘伯并没有出现在他家门口,来到刘家的是乡里的蔷夫,刘家以为蔷夫是通知刘伯服役期限已满即将要归来的消息,因为之前来通知遥役的也是蔷夫,却没想到他是来传达死讯的,而且只是冷冰冰的死讯,连尸首都没给带回来,作为最底层黔首,刘藏连问一句为什么都不能,也不敢,生怕这一问,习惯草菅人命的官府保不齐就会以这为借口将他们一家灭口。
其实像刘家这样在修建万里长城服苦役最终未归的家庭并非个例,历史上许多家庭子嗣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北方服役后就再没有回来过,传回来的只有冰冷冷的死讯,有的甚至连死讯都没有收到。那些青壮劳动力要么累死要么被打死要么饿死,死在了万里长城,长城底下就是他们的坟墓。也难怪有史学家说,万里长城虽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都是古人以尸骨堆积而成的。
后世就有一个有关万里长城的悲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有一个叫孟姜女的女子哭倒长城的故事。据说这位孟姜女与一位叫范喜良的小伙子刚新婚三天,她的丈夫就被抓去修建万里长城,而劳役繁重,她的丈夫范喜良不久后就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直接被埋在长城墙下。官府并没有把死讯传达给孟姜女,远在家中的孟姜女久无丈夫音讯,甚是思念,那时又值深秋,于是她就亲手缝制了棉衣准备带给丈夫。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抵达长城城下,她以为一路上一直幻想着与丈夫相见的情景就会马上实现,却未曾想迎接她的是她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边哭了三天三夜,最终大概是感动了上天,城墙竟然倒了,露出范喜良的尸骨,这对只新婚三天就被迫分开不久却又阴阳相隔的新婚夫妻终于相见,只是一个是冰冷的尸骨,一个是哭成泪人的可怜人。
自那时开始,刘藏更加沉默寡言,可世态炎凉他又能如何,总不能带着一家老小去找官府拼命吧,值得吗,连申冤的门路都没有更别说能从官府那里得到津贴,他也只能认命。有时他想想这世上不只他的儿子丧命服役途中心里就会好受些,只是夜深人静时那种思念儿子的痛苦唯有他自己知道。刘伯那贤惠的媳妇自刘伯走后就没有改嫁的想法,她只想好好把孩子扶养长大。刘藏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于是他就更卖力干活,他只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尽量将孙子扶养成人。
相比忠厚老实的刘伯,生性跳脱的刘季就不受刘藏待见了。这位整天无所事事就爱说大话的刘季整天就知道在外面野,不爱干农活,老大不小了也不想着要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平时最爱做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在夜深时跑到寡妇家窗外偷看寡妇洗澡。要不是因为与林启年关系好,保不齐他也会跑到就在他家隔壁不远的林家偷窥。有一次这件事暴露了,刘藏虽狠狠揍了三子一顿,可老脸上无光啊。虎毒尚且不食子,刘藏再讨厌刘季,可是儿子死了他也伤心,哪怕他老大不小了还是那么“不懂事”。
林家就夹在卢家刘家中间,三家还是有一定距离,所以从大路又分三条小径。林启年踏上中间小径来到一栋与中阳里其他各户如出一辙的泥墙瓦房门前,推开裂痕斑驳的陈旧木门走进已有烛火摇曳的屋里。一位面容姣好身段丰腴的妇人坐在摆有饭菜碗筷的木桌边,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拽着还未成型的衣裳,借着木桌上的昏黄烛光正埋头织衣。知道儿子回来了,妇人连忙放下活,笑着起身给儿子装饭。
母子俩无声吃完饭,在妇人收拾碗筷时,站在一边的林启年瞥了眼放在一张木椅上那未完成的白衣,轻声道:“娘,你白天忙农活晚上就不要这么劳累织衣了,这么不停歇忙活身体肯定吃不消,到时生个什么病该如何是好。”
李幼娘眼眶瞬间通红,她从未想过只会对她傻笑的小年会有一天能说出如此关心她的话语。她强行抑制住心中激动,抬起头温柔笑道:“小年不必担心娘的身体,娘的身体吃得消,趁着身体还行就得多忙活才行啊,人呐,一旦懈怠下来想要再回到以前那股干劲可就难喽。你跟你爹一样都爱干净,以前呢你不懂得如何保持干净,娘把你打扮得干干净净出门,回来时就一身脏了,现在你懂事多了,干干净净出门干干净净回家,让娘少操一份心。你现在好了娘也有了一些想法,在给你留三四套衣裤后,余下的娘想拿到集市卖点半两钱,把钱涨起来以后为你娶媳妇用,你都十五岁了,别家大户孩子早就成家了,我们也不跟他们比,娘就想再等个两三年等攒够钱要么在咱们中阳里要么到隔壁他乡给你娶个媳妇,那我们林家也总算有香火可续了。”
林启年苦笑道:“娘你就不必为我的婚事操心了,我的婚事我自己以后做主,而且现在还没遇上对的人,我现在也丝毫没有成婚的想法。”
李幼娘气笑道:“别人跟你一样大都当爹了,还不想成婚?你还想玩到什么时候呐。”
林启年一笑置之。
妇人在刷洗碗筷时,还在絮絮叨叨,“自从你好了,娘想法可多哩,娘不仅要赚钱给你娶个媳妇,还想让你去马公书院认几个字,不用学太多够用就行。”
说到这里,妇人忽然停下手中活,转头看着窗外漆黑夜空发了会呆,再回头忙碌时却是轻声呢喃道:“娘让你读书并不是想让你日后考取功名,仅仅想让你认几个字日后谋生能更顺利些。如今世道,与其寒窗苦读十年去考取功名,不如就在这乡野间种点粮有点吃的能养活一家人就足够了。”
林启年默不作声,双手笼袖靠在破旧的门框边,遥望明朗月空怔怔出神。
他本来想说自己不用再去马公书院读书,早年经常在书院玩耍耳濡目染几年也能认很多字,考功名兴许不行,但只是谋生能认得字会算术不被人宰绝对绰绰有余。但听到他娘说到这世道读书还不如种田,他忽然感慨万千没了说那句话的兴致。
这样一个读书人还不如农民的世道,确实不必多读书。即便读了书又为谁效力?又去何处效力?
李幼娘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一句感慨竟会让儿子同样感慨万千,大概早已习惯了这种世道,她说完这话好似就忘了,在灶前忙活完就又坐到桌前捧起那未完工的衣物继续埋头织衣。
偶尔抬头看着那道双手笼袖斜靠门框的身影,妇人眼里总是充满幸福笑意。眼前的场景在以前她万万都想不到,她以为此生也打算毕生就在这里好好守着憨傻儿子,利用毕生之力努力给儿子存点钱,好待自己百年后无依无靠的儿子后半生多少也能有个保障。想不到峰回路转,憨傻儿子脑袋瓜好了,让她惊喜的同时她也多了许多新念想新想法。每次一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有机会抱上孙子或者孙女,她总是动力满满,哪怕感觉腰酸背痛也会坚持下来,仅仅是想多织几针,多换几个半两钱。
不到半个时辰,妇人就做完那件衣服,她高兴地拿着这件新衣给少年穿上。
看着穿着新衣显得愈发风流倜傥的儿子,妇人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
林启年伸手轻轻抚摸那一条条线痕,没来由想起已记不清是哪个古人写的一句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座不说在泗水郡哪怕在丰邑县都籍籍无名的小村子可谓“鱼龙混杂”,仅二三十户就有七八个姓,有姓赵的有姓钱的有姓马的,其中以卢、刘两姓最多,占了将近一半,最少的是姓林的,唯有一户。这户看着有些“形单影只”的林家人口也少得可怜,堪堪两人。
一个眉清目秀却天生憨傻的少年。
一个清丽脱俗却早年守寡的寡妇。
这对孤儿寡母不是本地人,据说他们五年前才迁徙至中阳里,当时他们可谓孑然一身,除了两个大包袱,就只剩下两个蓬头垢面的一大一小了。他们初来乍到,没有多余碎钱,出发时所带盘缠基本都在路上花光了,又无亲无故,真可谓无依无靠无钱无粮,当时这对母子站在村口,除了不知处境只会看着那些围观之人傻笑的稚童,背着两个大包袱的妇人那美丽的眼眸里只有无奈。大概觉得这对母子可怜,倒有一位姓卢名隐的男子站了出来,说愿意暂时收留这对母子,然后他建议大家一起出力把他家旁边那处荒废多年的废宅给翻修出来给这对来自异乡的孤儿寡母住,紧邻废宅另一边的刘家跟着附和,于是就在中阳里人热情帮忙下,这对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终于有了归宿。
这位不知是不是因为貌美才得到众人争先帮忙的妇人却并非“人如其名”,人倒长得有模有样,直接秒杀同村妇人。可名字就不存在什么优势了,与这个世上绝大多数女子一样普通,姓李,因为在家中姐妹里排行最小,她老爹就随意给她取了一个幼娘的名字。相比而言,她那憨傻儿子比她“人如其名”多了。不仅人长得英俊,名字也美,林启年。当时那位最先站出来帮忙的卢隐知道后就开玩笑说,你这孩子虽然脑袋不大灵光,但好歹人长得好看,名字更是取得“有学问”,我家那卢绾要不是因为托书院先生帮忙取名估计就跟老刘家那四位儿子一样,从大到小直接取名刘伯刘仲刘季刘交了。当知道孩子名字是他爹取的,那位热心肠的庄稼汉还伸出大拇指赞了一句,你夫君可真有学问。当时李幼娘只报以甜甜的浅笑,并未多言。卢隐倒是个识趣之人,也不爱八卦,并未就此话题去刨根问底问人家夫君如何如何,为何只有你们母子二人流落至此。
林启年不论是长相还是名字都可冠绝中阳里,若非痴傻模样日后不说有一番作为,娶个如花似玉的姑娘那简直易如反掌,只可惜造化弄人,上天给了你一副好皮囊,为了公平起见只好让你痴痴傻傻了。大概有人觉得林家母子二人还不够可怜,反而嫉妒他们比自己好看,既然在李幼娘身上占不到便宜,就在林启年名字上做文章,于是就有心怀不轨之人“强行”给这痴傻少年乱取小名,有叫傻年的,有直接叫傻启年的,更直接的就叫林傻子,还有叫林家那傻子。尤其是觉得自家男人被那李幼娘勾了魂自己长相偏偏与人家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妇人嫉妒心更重,一口一个林家那傻子叫得比干农活都勤快。
兴许是三家紧邻关系相对较好的缘故,林家两边的卢家刘家不会那么轻视林家母子,他们把那憨傻少年当正常孩子看待,随李幼娘也叫林启年小年。卢家独生子卢绾,刘家两孩子刘季刘交,因年龄与林启年相仿,四个孩子经常一起玩耍,他们更不会轻视林启年,倒很喜欢林启年跟着他们憨傻笑着,虽经常脏兮兮的模样,但他们一点都不嫌弃,总是小年小年叫得亲切,若有什么好吃的,他们都会分一份给小年,有什么好玩的,总会叫上小年。
上天总归还是会特别照顾这位憨傻少年。一个月前,他们四人一起去山林玩耍,期间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很快一场磅礴雷雨倾盆而下,他们躲在树下躲雨,不幸的是,刘家那四个孩子中最调皮也最无所事事的三子刘季和林家那憨傻少年意外遭到雷劈。
一死一昏。
刘家那人高马大的刘季当场被雷劈成一根大黑炭,林家那憨傻少年醒来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然不再憨傻,简直比正常人还正常。当时李幼娘看着清醒后与众不同的儿子当场喜极而泣。
一人因祸得福。
一人因祸得祸。
刘家那刘季的死,林家那憨傻少年的灵智重开,都是天意。刘家不可能因为同样遭遇意外,自家儿子死了,而林家那憨傻少年却变聪明了就心生不满或者嫉妒,那位姓刘名藏的老农只能认命。
这一日,日斜西山,临近中阳里的一处山峰上,三个少年并排坐在一块巨石上,斜阳照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左边少年坐资随意洒脱,一脚悬空,一脚踩在石上,那只握着一根杂草摇摆不定的手放在这只脚膝盖上,嘴里还叼着一根杂草把玩。
中间白衣少年兴许是累了,双手撑在身后,神情恬淡。
右边青衫少年中规中矩坐着,双手搭在膝上,显得安静老实。
从左至右,分别是卢家这一代唯一男丁卢绾,林家那因祸得福灵智重开的林启年,刘家刘藏最小儿子刘交。
他们以前经常来这里看夕阳西下,俯瞰峰下群山围绕的小村子,只是以前是四人,如今少一人,少了他们中年龄最大也是最调皮的“孩子王”刘季。以前那憨傻少年虽也经常穿白衣,但没有如今这么干净,出门没多久就脏兮兮了。以前那白衣少年不会这么安静坐在那里,他总是围绕巨石嘻嘻哈哈奔跑,哈喇子流了一嘴直接用袖子一抹就了事。以前那最调皮的大孩子来这里经常都会站在这颗巨石上,指着下方唯有二十多户的小村庄大言不惭地说,等我刘季发达了,我一定要把我们中阳里建得更大,更美。可转念一想如今世道,那位人高马大的孩子王又沮丧地低下头唉声叹气,感慨一句,生不逢时啊。有时他还会独自一人躺在这巨石上,双手为枕,嘴里叼着一根杂草,就那样睁着大眼看着明朗晴空发呆。
三人沉默,大概还是没能从刘季之死中走出来,谁都没有说话。最终还是天性同样活脱的卢绾打破这压抑气氛,他看着身边白衣少年那精致干净的脸蛋,用力搓了搓脸颊感慨道:“感觉在做梦啊,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既伤心又开心,刘大兄走了,你脑袋瓜好了,我现在都不知要该感谢那道雷还是痛恨。唉……天意如此,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
林启年淡然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实只有他心里清楚,现在的他已不是过去那个憨傻“林启年”,因为他的到来引来那场雷劫,那天,那位人高马大的孩子王刘季与那憨傻少年都死了,他从现代穿越而来不过占据了那具皮囊还算不错的身体而已。经过一个月时间他才适应这具皮囊并渐渐接受这个身份。而通过这个皮囊原先记忆,他也清楚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这是秦朝,秦始皇还在世,但从原主成长过程的所见所闻,他基本可判断出现在离乱世也没多久了,因为天下苦秦久矣,比如各种苛捐杂税、徭役比以往多了不知多少倍。目前他虽还无法知道乱世究竟什么时候到来,但他知道一个即将风雨飘摇的时代很快就会来临。
林启年来到峰畔,双手笼袖,举目眺望山脚下那寥寥二十来户的小村子,怔怔出神。
卢绾踢了踢身边那老实巴交的伙伴刘交,指着站在峰畔的林启年,笑问道:“你没有发现小年自从脑袋瓜好了后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言一行哪有过去的影子啊,完全就是另一个人啊,性情完全变了……啧啧,想不到我们小年与我们一样正常后竟是这般丰神如玉模样,我要是个女子就非小年不嫁。”
刘交看着那白衣少年,痴痴道:“是啊,我也……”
早已决心扮演这具皮囊角色的林启年转过头,笑骂道:“亏你们还是我最好的玩伴,竟这么说我,还想着让我再傻回去是吧。”
卢绾大笑着跳下巨石,来到林启年身边伸手就搂住后者脖子,“看到你这张笑脸我才感觉到小年你还是过去那个小年啊,以后你得多笑。”
林启年苦笑摇头。
卢绾蓦然收敛笑意,一手顺势搭在林启年肩膀上,一起望着山下村子,没来由感慨道:“以前我们四个,你虽然比我大几个月但按字辈你排在第二,然后是我,最小的是刘交。但我们一直把你当成弟弟看待,都特别照顾你,尤其是刘季,相比疼刘交更疼你,有什么吃的他宁愿少吃或者不吃都给你,你那时胃口也大,看见吃的就跟饿死鬼投胎一样,恨不得一抓到手就一口吞下去,那时刘季不吃就温柔地摸着你的头看你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很开心,那时我才知道平时大大咧咧的刘季竟也有如此温柔的一面。他因为不爱干农活在刘大伯那边讨不了好,整天无所事事还爱说大话,所以刘大伯最讨厌这个儿子。不过刘季对我们很好,他只比我们长两岁,却好像大我们很多一样,总爱照顾我们三人。有他在身边,村里那些爱碎嘴的婆娘就都闭嘴了,不敢当面叫你傻年、傻子。有一次有个调皮小孩唱歌谣取笑你,被刘季知道后狠狠打了一顿,导致两家大人至今都无话可说,哪怕路上碰见了连看都不看一眼直接低头匆匆而过。他最喜欢你乐呵呵跟在他屁股后面,无论是在田野杂耍、溪边戏闹、入城游逛还是偶尔入山围猎。”
卢绾抬头遥望天幕,长叹一声,“只可惜不是我们兄长更似我们兄长的刘兄就这么走了,我原以为,我们会一起成婚一起生子,一辈子相伴到老。我们本还约定好日后我们的孩子出生后无论如何都得定个娃娃亲,哪怕我们生的都是女儿或者儿子,那就继续生,直到能定下娃娃亲为止。我们还幻想着等我们老了就选个风水宝地告诉我们子孙待我们百年后无论如何都得葬在一起,好在下面再做邻居,再做兄弟。”
林启年轻轻拍了拍卢绾搭在他肩上的手背,没有多说什么。
卢绾说的这些他都知道,当时还是憨傻模样的他也在场。那时刘季还说等他某天功成名就,定会为林启年娶个美娇娘,即便是绑,也得绑一个回来。当时那憨傻少年不知道是否真明白只是乐呵呵笑着,哈喇子一直流。
大概卢绾的一番话再次触动了心底那根弦,犹然枯坐巨石上的刘交轻轻抽泣,如同一个受委屈的少女。
卢绾走到刘交面前,轻轻拍了拍后者肩膀,犹豫一下,终究没说什么。
暮色渐浓,三人沿原路返回,路上,卢绾冷不丁轻声道:“我们约个时间去沛县一趟吧,去见见樊哙。我们已失去刘兄,不能再失去樊哙了。”
猛然听到樊哙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林启年首先愣了愣,然后才在脑海深处找到这么个人,原来原主认识这位如今还未展现出潜能的樊哙。以前刘季经常带着刘交卢绾还有他去沛县这位卖狗肉的屠夫那里趁吃趁喝,以前那憨傻少年虽未与樊哙说过一句话,脑子虽笨却也记住了那位对他挺照顾的屠夫。没有被提及,林启年也不会无缘无故就会在夹杂着原主及前世的混乱记忆中找到这么个人,哪怕在前世还未穿越前,他也不可能不经意间就会记起记忆中的某个同学。
卢绾又埋怨道:“这樊哙也真是的,刘兄走了也不来送他最后一程,当时我有叫人通知他啊。”
林启年轻声道:“也许他有苦衷吧。”
卢绾恨恨道:“到时好好问问他。”
回到中阳里,卢绾半路上被他老爹卢隐抓去收尾余下农活,刚从追忆刘季中走出,不用多久就又是那个生性跳脱的卢绾只能耸拉着脑袋悻悻然拐进田间。
没办法,卢隐干农活要找帮手只能找卢绾,不像刘家那般“人多势众”,谁叫他只有一个独生子呢。卢隐只有卢绾这么一个儿子,不是因为他不想生,只是自从生了卢绾这个小子后,他家那婆娘肚子就不再有过动静,起初他以为是自己不够卖力的缘故,可后来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有见到想要的结果。他固执地认为原因不会在他这大老爷们身上,只能是家里婆娘的缘故。可又没能力添新婆娘,这位大大咧咧的汉子只能作罢,认了这个一生唯有一子的命。
刘交看到父亲刘藏兄长刘仲各扛着一大袋今日刚收割的稻谷埋头往家里走,刘藏手里还提着一小袋,于是这位看着有些唯唯诺诺的少年与跟他并肩而走的林启年道别后就急匆匆赶上前头体格差不多大的一老一小,然后不由分说从父亲手里接过那一小袋稻谷,父子三人一起回家。
相比卢家更加“人多势众”的刘家男人如今就剩这三人了,年过半百的刘藏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刘伯早年就已成家,娶了个贤惠勤劳的媳妇,五年前这位任劳任怨的妇人又给刘家生了个大胖小子,给这个大家庭增添了一份乐趣。本是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庭,可三年前的一个恶耗彻底打破了这家日子虽清苦却也过得快乐的一家。大概五年前,朝廷说为了抵御北方匈奴频繁入侵我朝疆土,于是就在边界修筑万里长城。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从那时开始苛捐杂税多了,百姓还得服遥役。逃不过此劫的中阳里每家每户都得抽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去当苦役,建造在后世能成为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除了卢家是独生子无法去服役可多捐一倍税“抵债”外,其余家里只要有两个孩子,哪怕最小的还在襁褓中,也不能用多捐税以免去苦役,只要有劳动力的都难逃此命。刘家最大儿子刘伯自是无法逃避,当时还没当多久爹的他只能含泪与妻儿、爹娘、兄弟告别,去遥远的北方服这不知期限的苦役。这一别就是两年,两年后刘伯并没有出现在他家门口,来到刘家的是乡里的蔷夫,刘家以为蔷夫是通知刘伯服役期限已满即将要归来的消息,因为之前来通知遥役的也是蔷夫,却没想到他是来传达死讯的,而且只是冷冰冰的死讯,连尸首都没给带回来,作为最底层黔首,刘藏连问一句为什么都不能,也不敢,生怕这一问,习惯草菅人命的官府保不齐就会以这为借口将他们一家灭口。
其实像刘家这样在修建万里长城服苦役最终未归的家庭并非个例,历史上许多家庭子嗣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北方服役后就再没有回来过,传回来的只有冰冷冷的死讯,有的甚至连死讯都没有收到。那些青壮劳动力要么累死要么被打死要么饿死,死在了万里长城,长城底下就是他们的坟墓。也难怪有史学家说,万里长城虽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都是古人以尸骨堆积而成的。
后世就有一个有关万里长城的悲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有一个叫孟姜女的女子哭倒长城的故事。据说这位孟姜女与一位叫范喜良的小伙子刚新婚三天,她的丈夫就被抓去修建万里长城,而劳役繁重,她的丈夫范喜良不久后就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直接被埋在长城墙下。官府并没有把死讯传达给孟姜女,远在家中的孟姜女久无丈夫音讯,甚是思念,那时又值深秋,于是她就亲手缝制了棉衣准备带给丈夫。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抵达长城城下,她以为一路上一直幻想着与丈夫相见的情景就会马上实现,却未曾想迎接她的是她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边哭了三天三夜,最终大概是感动了上天,城墙竟然倒了,露出范喜良的尸骨,这对只新婚三天就被迫分开不久却又阴阳相隔的新婚夫妻终于相见,只是一个是冰冷的尸骨,一个是哭成泪人的可怜人。
自那时开始,刘藏更加沉默寡言,可世态炎凉他又能如何,总不能带着一家老小去找官府拼命吧,值得吗,连申冤的门路都没有更别说能从官府那里得到津贴,他也只能认命。有时他想想这世上不只他的儿子丧命服役途中心里就会好受些,只是夜深人静时那种思念儿子的痛苦唯有他自己知道。刘伯那贤惠的媳妇自刘伯走后就没有改嫁的想法,她只想好好把孩子扶养长大。刘藏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于是他就更卖力干活,他只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尽量将孙子扶养成人。
相比忠厚老实的刘伯,生性跳脱的刘季就不受刘藏待见了。这位整天无所事事就爱说大话的刘季整天就知道在外面野,不爱干农活,老大不小了也不想着要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平时最爱做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在夜深时跑到寡妇家窗外偷看寡妇洗澡。要不是因为与林启年关系好,保不齐他也会跑到就在他家隔壁不远的林家偷窥。有一次这件事暴露了,刘藏虽狠狠揍了三子一顿,可老脸上无光啊。虎毒尚且不食子,刘藏再讨厌刘季,可是儿子死了他也伤心,哪怕他老大不小了还是那么“不懂事”。
林家就夹在卢家刘家中间,三家还是有一定距离,所以从大路又分三条小径。林启年踏上中间小径来到一栋与中阳里其他各户如出一辙的泥墙瓦房门前,推开裂痕斑驳的陈旧木门走进已有烛火摇曳的屋里。一位面容姣好身段丰腴的妇人坐在摆有饭菜碗筷的木桌边,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拽着还未成型的衣裳,借着木桌上的昏黄烛光正埋头织衣。知道儿子回来了,妇人连忙放下活,笑着起身给儿子装饭。
母子俩无声吃完饭,在妇人收拾碗筷时,站在一边的林启年瞥了眼放在一张木椅上那未完成的白衣,轻声道:“娘,你白天忙农活晚上就不要这么劳累织衣了,这么不停歇忙活身体肯定吃不消,到时生个什么病该如何是好。”
李幼娘眼眶瞬间通红,她从未想过只会对她傻笑的小年会有一天能说出如此关心她的话语。她强行抑制住心中激动,抬起头温柔笑道:“小年不必担心娘的身体,娘的身体吃得消,趁着身体还行就得多忙活才行啊,人呐,一旦懈怠下来想要再回到以前那股干劲可就难喽。你跟你爹一样都爱干净,以前呢你不懂得如何保持干净,娘把你打扮得干干净净出门,回来时就一身脏了,现在你懂事多了,干干净净出门干干净净回家,让娘少操一份心。你现在好了娘也有了一些想法,在给你留三四套衣裤后,余下的娘想拿到集市卖点半两钱,把钱涨起来以后为你娶媳妇用,你都十五岁了,别家大户孩子早就成家了,我们也不跟他们比,娘就想再等个两三年等攒够钱要么在咱们中阳里要么到隔壁他乡给你娶个媳妇,那我们林家也总算有香火可续了。”
林启年苦笑道:“娘你就不必为我的婚事操心了,我的婚事我自己以后做主,而且现在还没遇上对的人,我现在也丝毫没有成婚的想法。”
李幼娘气笑道:“别人跟你一样大都当爹了,还不想成婚?你还想玩到什么时候呐。”
林启年一笑置之。
妇人在刷洗碗筷时,还在絮絮叨叨,“自从你好了,娘想法可多哩,娘不仅要赚钱给你娶个媳妇,还想让你去马公书院认几个字,不用学太多够用就行。”
说到这里,妇人忽然停下手中活,转头看着窗外漆黑夜空发了会呆,再回头忙碌时却是轻声呢喃道:“娘让你读书并不是想让你日后考取功名,仅仅想让你认几个字日后谋生能更顺利些。如今世道,与其寒窗苦读十年去考取功名,不如就在这乡野间种点粮有点吃的能养活一家人就足够了。”
林启年默不作声,双手笼袖靠在破旧的门框边,遥望明朗月空怔怔出神。
他本来想说自己不用再去马公书院读书,早年经常在书院玩耍耳濡目染几年也能认很多字,考功名兴许不行,但只是谋生能认得字会算术不被人宰绝对绰绰有余。但听到他娘说到这世道读书还不如种田,他忽然感慨万千没了说那句话的兴致。
这样一个读书人还不如农民的世道,确实不必多读书。即便读了书又为谁效力?又去何处效力?
李幼娘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一句感慨竟会让儿子同样感慨万千,大概早已习惯了这种世道,她说完这话好似就忘了,在灶前忙活完就又坐到桌前捧起那未完工的衣物继续埋头织衣。
偶尔抬头看着那道双手笼袖斜靠门框的身影,妇人眼里总是充满幸福笑意。眼前的场景在以前她万万都想不到,她以为此生也打算毕生就在这里好好守着憨傻儿子,利用毕生之力努力给儿子存点钱,好待自己百年后无依无靠的儿子后半生多少也能有个保障。想不到峰回路转,憨傻儿子脑袋瓜好了,让她惊喜的同时她也多了许多新念想新想法。每次一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有机会抱上孙子或者孙女,她总是动力满满,哪怕感觉腰酸背痛也会坚持下来,仅仅是想多织几针,多换几个半两钱。
不到半个时辰,妇人就做完那件衣服,她高兴地拿着这件新衣给少年穿上。
看着穿着新衣显得愈发风流倜傥的儿子,妇人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
林启年伸手轻轻抚摸那一条条线痕,没来由想起已记不清是哪个古人写的一句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