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御书房内,李应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面前的三人,问道:“你们三个认为如何?但说无妨。”
贾诩闻言说道:“陛下所说的三省六部制,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整套高效率的行政体系,臣无异议。”
法正见此,说道:“陛下,这样的行政国体,若是被豪族垄断,尤其是六部之间相互勾结,那全国的行政就会陷入瘫痪。臣以为不可。除非能有一套配套的选官用人制度。”
张文却是默然不语,好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李应见此说道:“你等说的朕都明白,目前朝堂基本上是两套行政方式运作:一套是自秦朝以来就开始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历经四百多年的修修补补,早已经面目全非;另一套就是朕多年前在关中推行的太尉府六部制,眼下朕依旧代领太尉一职,六部的担子全压倒朕一个人肩上,而且太尉府内各官员职责不清,总是互相推诿,弄得朕的命令很难推行。全国上下大小事务全让朕一个人决策,长此以往哪有不出纰漏的。”
张文此时,才开口说道:“臣也同意陛下所说的三省六部制。”
李应闻言,看向法正说道:“孝直,你意下如何?”
法正说道:“臣依旧以为在不改变现有选官用人制度之前,不可盲目推行变法。”
李应摇了摇头说道:“好吧,朕向你们透个底,朕已经拟定了一套完备的选官用人制度,可是饭得一口一口吃吧,狼吞虎咽,一股脑的全推出去,你们觉得文武百官和天下豪族士绅能答应吗?好了,既然此事文和和文优都认为可行,加上朕就是三个人,三对一,朕宣布通过。”
法正还行说什么,李应却是摆手说道:“孝直,朕觉得让你掌管门下省太合适了,不过你的驳回权要等到正式上任之后使用吧。朕乏了,你们退下吧。”
“诺。”三人闻言,只得退下了。
李应随后又命张绣叫来马良、李平、刘巴三人说话。
待到三人到齐之后,李应看着三人说道:“你等三人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也是朕的左膀右臂,朕想对你等委以重任,只是不知道你等对如今的朝局如何看待?坐坐坐,不必拘束,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但说无妨。”
“谢陛下,臣等不敢。”三人见此,依旧站在原地,丝毫没有要坐的意思。
李应见此说道:“朕的命令也不听了。”
“不敢,不敢,臣等遵旨。”三人急忙说道。
马良坐定,拱手对李应说道:“方才陛下问起我等对朝局的看法,臣却有话想说。”
李应闻言,自顾自的斟了一杯茶水说道:“哦,季常说说看。”
马良说道:“臣以为眼下朝堂内外政令混乱,各部官员职责不清,权力混淆,决策办事的成效很慢,往往一件小事都要拖上数月之久。”
李平、刘巴二人闻言看向李应,仔细观察着李应的细微表情。
李应余光将众人的表现看在眼里,却没有理会,而是继续问道:“还有其他的吗?”
刘巴见李应表情平静,于是起身说道:“陛下,臣这个人性子直,还望陛下不要见怪,眼下朝堂内外结党营私者甚多,朝堂风气不正。”
李应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坐,坐下说。”
说完还亲自为三人斟上了茶水,三人赶忙起身跪拜在地。
李应见此说道:“朕知道君臣之道,也懂礼数,不过朕说了,这不是在朝堂之上,是私下里交流,你等就当是朕与你等叙叙旧就好了。起身吧。”
“这,诺。”三人赶忙起身。
李应随后看向李平说道:“正方好像从进来就一言未发,朕想听听正方的想法?”
李平闻言,拱手说道:“回陛下,臣看到的和二位大人一样,如果说不同之处,那就是臣看到的比二位大人说的还要严重的多。”
李应端起一杯茶水,仔细品了品,而后淡淡说道:“朕记得你等也是地方豪族出身,为何今日对朕敢直言相告,就不担心自己的家族受到牵连吗?”
刘巴向前说道:“回陛下,臣相信陛下是一位明君,身为臣子如果不向陛下实言相告,那就是欺君之罪,更妄为臣子。”
马良说道:“陛下信得过我等三人,私下召见,臣岂敢不直言。”
李平拱手说道:“陛下,我等与晋国命运绑在一起,国家兴盛才能家族兴旺。”
“好,朕知道了,你等退下吧。”李应不置可否的说道。
“诺。”三人闻言退下了。
李应随后又命张绣召来陈宫、秦宓、费诗、董和四人来见。
待到四人来到,李应起身说道,朕想活动活动筋骨,诸位爱卿可愿陪朕走走。
“诺。”四人虽是一头雾水,但是还是当即答应。
李应一行六人走在未央宫的城头之上,李应在前,陈宫、秦宓、费诗、董和四人紧随其后,张绣则走在最后,与前面稍稍拉开点距离,但是并不多远。
正走着,李应忽然回身站在城楼之上,看向宫墙之外,矗立良久,四人不解,却也只能并排站在不远处。
李应回头看向四人说道:“诸位大人不必紧张,朕今日召你等前来,是有一件事事情想问问四位爱卿。”
“不敢,陛下吩咐就是。”四人赶忙拱手说道。
李应看着四人说道:“你们说为官之道,什么最重要?”
陈宫闻言,向前说道:“回陛下,臣以为“信”最重要,人无信不立,做人如此,何况为官呢。”
李应闻言点了点头。费诗见此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忠”最重要,为人臣子,不忠于陛下,那就不配做官,更不能存活于世。”
秦宓闻言,说道:“臣以为“孝”最重要,若是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孝顺都做不到,那他就不配为人,更不能做官,因为这样的人,绝不会忠心效忠陛下。”
董和不以为然的说道:“陛下,臣却以为“廉”最重要,为官若不廉洁,每日想着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这样的人不配当官,应当下狱。”
李应笑着看向众人说道:“诸位爱卿说的都对,不过朕却以为为官之道,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当官。只要初心不改,日后无论做了多大的官,掌握了多大的权力,回头想想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内心,活的坦坦荡荡。这算是朕送给各位的忠告吧。好了,回去吧,朕也该回宫了。”
“诺。”四人来时一头雾水,去时也是一头雾水,全然搞不通李应要表达什么。只得在心中暗自琢磨。
李应看着四人远去的背影,而后召来张绣说道:“将蔡邕召来。哎,算了,还是朕到他府上拜访吧。”
“诺。陛下,要不要备些礼物。毕竟陛下和蔡大人之前……”张绣赶忙问道。
“好吧,那就多备点。另外让蔡琰随朕一同前往。”李应说道。
傍晚时分,李应乘坐马车与蔡琰一同来到蔡邕府邸,管家见李应到来,赶忙跑去通知蔡邕,蔡邕却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但是听见蔡琰回来了,赶忙起身,出门迎接。
李应随即来到大堂,见到蔡邕,赶忙问道:“岳父身体好些了吗?”
蔡邕闻言,说道:“回陛下,臣身体无大碍,就是心病没好。”
李应笑着说道:“琰儿知道岳父昏倒之后吗,日夜缠着朕要来探望,今日有空,就随琰儿一同来了。”
蔡邕摇了摇头说道:“罢了,陛下国事繁忙,臣也知道,臣这些天也想了很多。臣年事已高,恐怕不能在效命于庙堂了,还望陛下准予老臣告老还乡。”
李应闻言,让众人退下了,只留下蔡邕、蔡琰和李应三人。
李应对蔡琰说道:“琰儿,你且去陪母亲说说话,朕与岳父有大事要说。”
“诺,爹,女儿先去看看母亲。”蔡琰说道。
“去吧。”蔡邕说道。
此时屋内只有李应与蔡邕二人,李应率先说道:“那日朝堂之事,朕却是有些急躁,不过改造长安之事,却并非朕一时兴起,而是早就盘算的事了。这些暂且不说,今日来看望岳父,实则是另有要事。”
蔡邕闻言说道:“陛下请说。”
李应说道:“朕欲要明日在朝会之上宣布推行政体改革,统一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制……,岳父可听明白了?”
蔡邕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而后说道:“陛下如此甚好,臣也一直认为朝堂政令混淆,处理政务更是拖拖拉拉,确实需要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臣赞同。”
李应见此,说道:“好。不过朕还有一事,要询问岳父意见。朕打算重建太学,招收天下有才能的士子进入太学院,岳父学富五车,声望甚高,所以想让岳父担任太学祭酒一职。”
蔡邕闻言,想了想说道:“臣愿意担任,臣别无所长,一生尤其善于治学,门生遍布天下,此番甚合我意。”
李应闻言说道:“岳父,朕兴办太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独招收儒家弟子,而是要将太学办成全国最高学府,而引进的人才也是诸子百家来者不拒,只要是有大才的人,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种农务商,因材施教。让他们为国所用。”
蔡邕闻言说道:“臣明白了,臣定当不辱使命。”
“如此甚好。”
第二日,未央宫前殿之上,李应看着群臣说道:“今日朝会不议事,朕有大事宣布。”说完看向张绣一眼,张绣会意,来到大殿中央,展开圣旨,大声念道:“陛下谕旨,百官接旨。”
文武百官闻言,纷纷跪拜,大声喊道:“臣等接旨。”
张绣念道:
“朕深感朝堂政令混乱,各部官员职责不明,理政处事效率低下,为此朕与众位大臣商议,特做出如下改革和人员调动:
其一,自今日起,取缔所有官僚制度,改为实行三省六部制,所有政务交接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其二,自今日起,任命贾诩为中书省中书令一职,法正担任门下省门下令一职,张文为尚书省右仆射,马良为尚书省左仆射。六部官员之任命如下:吏部尚书李平,户部尚书刘巴,礼部尚书秦宓,兵部尚书陈宫,刑部尚书费诗,工部尚书董和。其三,兴办太学,由蔡邕担任首任太学院祭酒。无论诸子百家,不论学派,不论地位,为才是用。”
“这,这,这怎么回事。”
“不知道,没得到消息啊。”
“哎,完了。”
听完圣旨,底下群臣就像是炸了锅一样,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李应平静看着眼前的一幕。却在此时,以贾诩、法正、张文、马良为首的一干重臣纷纷大声喊道:“臣领旨谢恩。”
其他官员见此,知道大势已去,只得纷纷领命。
李应见此,厉声说道:“好,自今日起,朝堂运作就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称丞相,辅佐朕处理朝政,散朝。”
“臣等恭送皇上。”群臣赶忙叩首说道。
散朝之后,贾诩急忙赶上李应,说道:“陛下,朝堂变法,为了安抚朝臣,是否该行封赏之事了。”
李应看向贾诩说道:“这是贾丞相的第一份上奏吗?”
贾诩闻言,说道:“陛下就不要取笑臣了。”
李应随即说道:“哈哈,此时就交给文和拟定奏章吧,按照流程处理,也好检阅一下这套体系是否高效合理。”
“诺。”贾诩赶忙说道。
贾诩闻言说道:“陛下所说的三省六部制,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整套高效率的行政体系,臣无异议。”
法正见此,说道:“陛下,这样的行政国体,若是被豪族垄断,尤其是六部之间相互勾结,那全国的行政就会陷入瘫痪。臣以为不可。除非能有一套配套的选官用人制度。”
张文却是默然不语,好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李应见此说道:“你等说的朕都明白,目前朝堂基本上是两套行政方式运作:一套是自秦朝以来就开始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历经四百多年的修修补补,早已经面目全非;另一套就是朕多年前在关中推行的太尉府六部制,眼下朕依旧代领太尉一职,六部的担子全压倒朕一个人肩上,而且太尉府内各官员职责不清,总是互相推诿,弄得朕的命令很难推行。全国上下大小事务全让朕一个人决策,长此以往哪有不出纰漏的。”
张文此时,才开口说道:“臣也同意陛下所说的三省六部制。”
李应闻言,看向法正说道:“孝直,你意下如何?”
法正说道:“臣依旧以为在不改变现有选官用人制度之前,不可盲目推行变法。”
李应摇了摇头说道:“好吧,朕向你们透个底,朕已经拟定了一套完备的选官用人制度,可是饭得一口一口吃吧,狼吞虎咽,一股脑的全推出去,你们觉得文武百官和天下豪族士绅能答应吗?好了,既然此事文和和文优都认为可行,加上朕就是三个人,三对一,朕宣布通过。”
法正还行说什么,李应却是摆手说道:“孝直,朕觉得让你掌管门下省太合适了,不过你的驳回权要等到正式上任之后使用吧。朕乏了,你们退下吧。”
“诺。”三人闻言,只得退下了。
李应随后又命张绣叫来马良、李平、刘巴三人说话。
待到三人到齐之后,李应看着三人说道:“你等三人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也是朕的左膀右臂,朕想对你等委以重任,只是不知道你等对如今的朝局如何看待?坐坐坐,不必拘束,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但说无妨。”
“谢陛下,臣等不敢。”三人见此,依旧站在原地,丝毫没有要坐的意思。
李应见此说道:“朕的命令也不听了。”
“不敢,不敢,臣等遵旨。”三人急忙说道。
马良坐定,拱手对李应说道:“方才陛下问起我等对朝局的看法,臣却有话想说。”
李应闻言,自顾自的斟了一杯茶水说道:“哦,季常说说看。”
马良说道:“臣以为眼下朝堂内外政令混乱,各部官员职责不清,权力混淆,决策办事的成效很慢,往往一件小事都要拖上数月之久。”
李平、刘巴二人闻言看向李应,仔细观察着李应的细微表情。
李应余光将众人的表现看在眼里,却没有理会,而是继续问道:“还有其他的吗?”
刘巴见李应表情平静,于是起身说道:“陛下,臣这个人性子直,还望陛下不要见怪,眼下朝堂内外结党营私者甚多,朝堂风气不正。”
李应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坐,坐下说。”
说完还亲自为三人斟上了茶水,三人赶忙起身跪拜在地。
李应见此说道:“朕知道君臣之道,也懂礼数,不过朕说了,这不是在朝堂之上,是私下里交流,你等就当是朕与你等叙叙旧就好了。起身吧。”
“这,诺。”三人赶忙起身。
李应随后看向李平说道:“正方好像从进来就一言未发,朕想听听正方的想法?”
李平闻言,拱手说道:“回陛下,臣看到的和二位大人一样,如果说不同之处,那就是臣看到的比二位大人说的还要严重的多。”
李应端起一杯茶水,仔细品了品,而后淡淡说道:“朕记得你等也是地方豪族出身,为何今日对朕敢直言相告,就不担心自己的家族受到牵连吗?”
刘巴向前说道:“回陛下,臣相信陛下是一位明君,身为臣子如果不向陛下实言相告,那就是欺君之罪,更妄为臣子。”
马良说道:“陛下信得过我等三人,私下召见,臣岂敢不直言。”
李平拱手说道:“陛下,我等与晋国命运绑在一起,国家兴盛才能家族兴旺。”
“好,朕知道了,你等退下吧。”李应不置可否的说道。
“诺。”三人闻言退下了。
李应随后又命张绣召来陈宫、秦宓、费诗、董和四人来见。
待到四人来到,李应起身说道,朕想活动活动筋骨,诸位爱卿可愿陪朕走走。
“诺。”四人虽是一头雾水,但是还是当即答应。
李应一行六人走在未央宫的城头之上,李应在前,陈宫、秦宓、费诗、董和四人紧随其后,张绣则走在最后,与前面稍稍拉开点距离,但是并不多远。
正走着,李应忽然回身站在城楼之上,看向宫墙之外,矗立良久,四人不解,却也只能并排站在不远处。
李应回头看向四人说道:“诸位大人不必紧张,朕今日召你等前来,是有一件事事情想问问四位爱卿。”
“不敢,陛下吩咐就是。”四人赶忙拱手说道。
李应看着四人说道:“你们说为官之道,什么最重要?”
陈宫闻言,向前说道:“回陛下,臣以为“信”最重要,人无信不立,做人如此,何况为官呢。”
李应闻言点了点头。费诗见此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忠”最重要,为人臣子,不忠于陛下,那就不配做官,更不能存活于世。”
秦宓闻言,说道:“臣以为“孝”最重要,若是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孝顺都做不到,那他就不配为人,更不能做官,因为这样的人,绝不会忠心效忠陛下。”
董和不以为然的说道:“陛下,臣却以为“廉”最重要,为官若不廉洁,每日想着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这样的人不配当官,应当下狱。”
李应笑着看向众人说道:“诸位爱卿说的都对,不过朕却以为为官之道,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当官。只要初心不改,日后无论做了多大的官,掌握了多大的权力,回头想想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内心,活的坦坦荡荡。这算是朕送给各位的忠告吧。好了,回去吧,朕也该回宫了。”
“诺。”四人来时一头雾水,去时也是一头雾水,全然搞不通李应要表达什么。只得在心中暗自琢磨。
李应看着四人远去的背影,而后召来张绣说道:“将蔡邕召来。哎,算了,还是朕到他府上拜访吧。”
“诺。陛下,要不要备些礼物。毕竟陛下和蔡大人之前……”张绣赶忙问道。
“好吧,那就多备点。另外让蔡琰随朕一同前往。”李应说道。
傍晚时分,李应乘坐马车与蔡琰一同来到蔡邕府邸,管家见李应到来,赶忙跑去通知蔡邕,蔡邕却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但是听见蔡琰回来了,赶忙起身,出门迎接。
李应随即来到大堂,见到蔡邕,赶忙问道:“岳父身体好些了吗?”
蔡邕闻言,说道:“回陛下,臣身体无大碍,就是心病没好。”
李应笑着说道:“琰儿知道岳父昏倒之后吗,日夜缠着朕要来探望,今日有空,就随琰儿一同来了。”
蔡邕摇了摇头说道:“罢了,陛下国事繁忙,臣也知道,臣这些天也想了很多。臣年事已高,恐怕不能在效命于庙堂了,还望陛下准予老臣告老还乡。”
李应闻言,让众人退下了,只留下蔡邕、蔡琰和李应三人。
李应对蔡琰说道:“琰儿,你且去陪母亲说说话,朕与岳父有大事要说。”
“诺,爹,女儿先去看看母亲。”蔡琰说道。
“去吧。”蔡邕说道。
此时屋内只有李应与蔡邕二人,李应率先说道:“那日朝堂之事,朕却是有些急躁,不过改造长安之事,却并非朕一时兴起,而是早就盘算的事了。这些暂且不说,今日来看望岳父,实则是另有要事。”
蔡邕闻言说道:“陛下请说。”
李应说道:“朕欲要明日在朝会之上宣布推行政体改革,统一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制……,岳父可听明白了?”
蔡邕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而后说道:“陛下如此甚好,臣也一直认为朝堂政令混淆,处理政务更是拖拖拉拉,确实需要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臣赞同。”
李应见此,说道:“好。不过朕还有一事,要询问岳父意见。朕打算重建太学,招收天下有才能的士子进入太学院,岳父学富五车,声望甚高,所以想让岳父担任太学祭酒一职。”
蔡邕闻言,想了想说道:“臣愿意担任,臣别无所长,一生尤其善于治学,门生遍布天下,此番甚合我意。”
李应闻言说道:“岳父,朕兴办太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独招收儒家弟子,而是要将太学办成全国最高学府,而引进的人才也是诸子百家来者不拒,只要是有大才的人,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种农务商,因材施教。让他们为国所用。”
蔡邕闻言说道:“臣明白了,臣定当不辱使命。”
“如此甚好。”
第二日,未央宫前殿之上,李应看着群臣说道:“今日朝会不议事,朕有大事宣布。”说完看向张绣一眼,张绣会意,来到大殿中央,展开圣旨,大声念道:“陛下谕旨,百官接旨。”
文武百官闻言,纷纷跪拜,大声喊道:“臣等接旨。”
张绣念道:
“朕深感朝堂政令混乱,各部官员职责不明,理政处事效率低下,为此朕与众位大臣商议,特做出如下改革和人员调动:
其一,自今日起,取缔所有官僚制度,改为实行三省六部制,所有政务交接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其二,自今日起,任命贾诩为中书省中书令一职,法正担任门下省门下令一职,张文为尚书省右仆射,马良为尚书省左仆射。六部官员之任命如下:吏部尚书李平,户部尚书刘巴,礼部尚书秦宓,兵部尚书陈宫,刑部尚书费诗,工部尚书董和。其三,兴办太学,由蔡邕担任首任太学院祭酒。无论诸子百家,不论学派,不论地位,为才是用。”
“这,这,这怎么回事。”
“不知道,没得到消息啊。”
“哎,完了。”
听完圣旨,底下群臣就像是炸了锅一样,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李应平静看着眼前的一幕。却在此时,以贾诩、法正、张文、马良为首的一干重臣纷纷大声喊道:“臣领旨谢恩。”
其他官员见此,知道大势已去,只得纷纷领命。
李应见此,厉声说道:“好,自今日起,朝堂运作就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称丞相,辅佐朕处理朝政,散朝。”
“臣等恭送皇上。”群臣赶忙叩首说道。
散朝之后,贾诩急忙赶上李应,说道:“陛下,朝堂变法,为了安抚朝臣,是否该行封赏之事了。”
李应看向贾诩说道:“这是贾丞相的第一份上奏吗?”
贾诩闻言,说道:“陛下就不要取笑臣了。”
李应随即说道:“哈哈,此时就交给文和拟定奏章吧,按照流程处理,也好检阅一下这套体系是否高效合理。”
“诺。”贾诩赶忙说道。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之崛起西凉,三国之崛起西凉最新章节,三国之崛起西凉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之崛起西凉,三国之崛起西凉最新章节,三国之崛起西凉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