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镇的深夜,市疾控应急小组几个人正在抓蚊子,却被一阵凄厉的呼救声打断。
“来人啊,快来救救孩子。”
呼救声尖锐刺耳,带着哭腔。
组长张军站起身,撩起蚊帐,“蚊子抓的差不多了,我们去看看情况,或许有什么我们能帮忙的。”
呼救人是一个中年女人,脚上穿着一双拖鞋,手里拿着手电筒在路上来回乱照,似乎在找着什么。
看到一群穿着疾控服装的人围上来,女人像是看到救星。
“疾控的同志,我白天见到过你们,在学校给学生们采血的时候我家孩子也在,我家孩子病了,能跟我去瞧瞧吗?已经打了120,车还没到。”
黑夜中,中年女人的眼神充满期盼,指着身后的小区方向,“不远,我家就住在最前面这栋楼的1楼。”
组长张军安慰道:“我们虽然不是临床医生,但也许能帮上点忙,带我们去看看。”
疾控一行人跟着中年女人回了家。
一楼屋里灯光通明,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正在卧室里捂着脑袋哭喊,地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呕吐物。
孩子爸爸正一脸着急地正在卧室里照顾孩子。
孩子捂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嘴里喊叫,“疼,疼,疼死了……”
白荣荣和李光看到孩子的样子,心里都是一颤,这个孩子不正是傍晚的时候在河边烤福寿螺的孩子之一。
张军上前触摸孩子额头,很烫,明显发烧。
再摸脖梗处,有明显抵抗症状。
发烧、头疼、呕吐、颈部抵抗,将头部向胸部按压出现双髋双膝屈曲,这些都是脑膜炎的症状。
“孩子可能是脑膜炎,需要尽快送医治疗。”张军作出判断,并指挥家长做好护理,等待救护车到来。
几分钟之后,120急救车的鸣笛声传来,声音由远及近,很快停在小区门口。
有专业医护人员赶来,将生病的孩子抬上救护车,孩子父母一起跟车去往附近的医院。
小区门口,疾控小组一行人望着救护车远去的灯光逐渐消失在黑夜里,心情有些沉重,都为这个孩子担心着。
刘冬最先打破沉默,“张主任不是临床医生,我记得咱们中心网站上的介绍,张主任是传染病学家,也能做出脑膜炎的诊断,真厉害。”
“根据病人的症状做出初步诊断,是我们做疾控流调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积累。”张军声音严肃。
刘冬感觉自己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不再说话。
高小鹏叹了口气,望向远处还没收拾的蚊帐椅子,说:“咱们也要回去收拾东西了,等回旅馆估计得到凌晨,咱得赶快休息,明早还有一波事情呢。”
收集起抓蚊子的工具,每人手里都拎着大包小包,往惠民旅馆走。
回去的路上,李光跟在白荣荣身旁,帮白荣荣分担一个包裹,同时聊天说道:“学姐,这孩子下午还生龙活虎的,怎么到了晚上就变得这么严重,脑膜炎发病这么快,不会跟之前李家村的疫情一样是乙脑吧?”
“能引起脑膜炎的原因有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有可能,具体原因要等医院的检测结果。只要及时治疗,孩子应该不会有事。这里蚊子多、卫生条件不太好,下午的时候见到街道上有老鼠乱窜,卫生一差,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我现在担心的是刚才孩子的情况可能不是个例。”
“是的,我也有这个担心。病毒,细菌都会传染,寄生虫也会。”李光附和。
组长张军听到两人对话,安慰说:“别担心,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只要有传染性,医院会上报,到时有咱们流调忙的。”
第2天清晨。
青松镇惠民旅店内,市疾控应急小组一行人正在收拾东西回中心。
一阵120的鸣笛声传来。
“怎么又有120来?谁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李光朝外张望。
透过旅店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大街上一辆120急救车停在一户临街人家门口。
很快,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抬着担架,把一位孩子大小的病人接上车,呼啸而去。
“又是孩子生病,不知跟昨天晚上那位有没有关系。”李光不由自主的担心。
“呸呸呸,坏的不灵好的灵。”刘冬出声制止,“李光你千万别乌鸦嘴,要是有关系的话,那就可能是传染病,咱们就又有的忙了。”
刘冬的话音未落,组长张军的手机铃声响起。
短暂交谈之后,张军的面色严肃。
挂断电话,张军跟小组成员宣布消息,“刚才接到云台山医院感染病科的电话,他们从昨天到今天早晨,接着了多例脑膜炎患者,怀疑是传染性疾病,但做了几种常见的细菌和病毒都被排除,现在怀疑是寄生虫感染,正在做免疫抗体检测,部分病人标本已经送到咱们中心实验室,结果应该很快能出来,所有病人都是小学生,都来自青松镇中心小学。”
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青松镇中心小学?不正是昨天采血的地点吗?昨晚那个小病人也是青松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同一所小学多名学生同时出现脑膜炎症状,这是聚集性疫情。
刘冬捂着自己的嘴巴,心里抱怨,“果然是乌鸦嘴,担心什么来什么。”
白荣荣问组长张军,“现在去云台山医院吗?还是留在这里直接做流调?”
张军:“现在病因未明,我们先回中心,等中心和医院的检测结果,之后再决定流调方向。”
上午10:15。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
送来的7份标本中,有4本标本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初步判断这次聚集性疫情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组长张军给应急小组成员分配任务。
杨森带着刘冬去云台山医院调查入院病人的情况。
组长张军和其他人去病人居住地——青松镇做流调。
“来人啊,快来救救孩子。”
呼救声尖锐刺耳,带着哭腔。
组长张军站起身,撩起蚊帐,“蚊子抓的差不多了,我们去看看情况,或许有什么我们能帮忙的。”
呼救人是一个中年女人,脚上穿着一双拖鞋,手里拿着手电筒在路上来回乱照,似乎在找着什么。
看到一群穿着疾控服装的人围上来,女人像是看到救星。
“疾控的同志,我白天见到过你们,在学校给学生们采血的时候我家孩子也在,我家孩子病了,能跟我去瞧瞧吗?已经打了120,车还没到。”
黑夜中,中年女人的眼神充满期盼,指着身后的小区方向,“不远,我家就住在最前面这栋楼的1楼。”
组长张军安慰道:“我们虽然不是临床医生,但也许能帮上点忙,带我们去看看。”
疾控一行人跟着中年女人回了家。
一楼屋里灯光通明,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正在卧室里捂着脑袋哭喊,地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呕吐物。
孩子爸爸正一脸着急地正在卧室里照顾孩子。
孩子捂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嘴里喊叫,“疼,疼,疼死了……”
白荣荣和李光看到孩子的样子,心里都是一颤,这个孩子不正是傍晚的时候在河边烤福寿螺的孩子之一。
张军上前触摸孩子额头,很烫,明显发烧。
再摸脖梗处,有明显抵抗症状。
发烧、头疼、呕吐、颈部抵抗,将头部向胸部按压出现双髋双膝屈曲,这些都是脑膜炎的症状。
“孩子可能是脑膜炎,需要尽快送医治疗。”张军作出判断,并指挥家长做好护理,等待救护车到来。
几分钟之后,120急救车的鸣笛声传来,声音由远及近,很快停在小区门口。
有专业医护人员赶来,将生病的孩子抬上救护车,孩子父母一起跟车去往附近的医院。
小区门口,疾控小组一行人望着救护车远去的灯光逐渐消失在黑夜里,心情有些沉重,都为这个孩子担心着。
刘冬最先打破沉默,“张主任不是临床医生,我记得咱们中心网站上的介绍,张主任是传染病学家,也能做出脑膜炎的诊断,真厉害。”
“根据病人的症状做出初步诊断,是我们做疾控流调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同时在实践中积累。”张军声音严肃。
刘冬感觉自己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不再说话。
高小鹏叹了口气,望向远处还没收拾的蚊帐椅子,说:“咱们也要回去收拾东西了,等回旅馆估计得到凌晨,咱得赶快休息,明早还有一波事情呢。”
收集起抓蚊子的工具,每人手里都拎着大包小包,往惠民旅馆走。
回去的路上,李光跟在白荣荣身旁,帮白荣荣分担一个包裹,同时聊天说道:“学姐,这孩子下午还生龙活虎的,怎么到了晚上就变得这么严重,脑膜炎发病这么快,不会跟之前李家村的疫情一样是乙脑吧?”
“能引起脑膜炎的原因有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有可能,具体原因要等医院的检测结果。只要及时治疗,孩子应该不会有事。这里蚊子多、卫生条件不太好,下午的时候见到街道上有老鼠乱窜,卫生一差,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我现在担心的是刚才孩子的情况可能不是个例。”
“是的,我也有这个担心。病毒,细菌都会传染,寄生虫也会。”李光附和。
组长张军听到两人对话,安慰说:“别担心,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只要有传染性,医院会上报,到时有咱们流调忙的。”
第2天清晨。
青松镇惠民旅店内,市疾控应急小组一行人正在收拾东西回中心。
一阵120的鸣笛声传来。
“怎么又有120来?谁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李光朝外张望。
透过旅店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大街上一辆120急救车停在一户临街人家门口。
很快,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抬着担架,把一位孩子大小的病人接上车,呼啸而去。
“又是孩子生病,不知跟昨天晚上那位有没有关系。”李光不由自主的担心。
“呸呸呸,坏的不灵好的灵。”刘冬出声制止,“李光你千万别乌鸦嘴,要是有关系的话,那就可能是传染病,咱们就又有的忙了。”
刘冬的话音未落,组长张军的手机铃声响起。
短暂交谈之后,张军的面色严肃。
挂断电话,张军跟小组成员宣布消息,“刚才接到云台山医院感染病科的电话,他们从昨天到今天早晨,接着了多例脑膜炎患者,怀疑是传染性疾病,但做了几种常见的细菌和病毒都被排除,现在怀疑是寄生虫感染,正在做免疫抗体检测,部分病人标本已经送到咱们中心实验室,结果应该很快能出来,所有病人都是小学生,都来自青松镇中心小学。”
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青松镇中心小学?不正是昨天采血的地点吗?昨晚那个小病人也是青松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同一所小学多名学生同时出现脑膜炎症状,这是聚集性疫情。
刘冬捂着自己的嘴巴,心里抱怨,“果然是乌鸦嘴,担心什么来什么。”
白荣荣问组长张军,“现在去云台山医院吗?还是留在这里直接做流调?”
张军:“现在病因未明,我们先回中心,等中心和医院的检测结果,之后再决定流调方向。”
上午10:15。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
送来的7份标本中,有4本标本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初步判断这次聚集性疫情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组长张军给应急小组成员分配任务。
杨森带着刘冬去云台山医院调查入院病人的情况。
组长张军和其他人去病人居住地——青松镇做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