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嗣战战兢兢的将两封信的内容复述出来,他不敢说其他的,眼巴巴的瞧着几位长辈和八哥哥宁佑。
却没想,对自己而言是晴天霹雳的大事,自己举措不安,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摆了,几位长辈却泰山崩于前却面不改色:
大伯父和大伯母如两尊泥胎木雕般坐在最上首的位置上,大伯父保持这捧着一卷书若有所思的神态,好像听见宁嗣说话了,又好像已经神游千里之外,什么都没听见;大伯母微合着眼,手里的蜜蜡佛珠流水似在指尖转动,那种神态表情,居然和已逝的祖母有些相似了!
七婶娘柳氏喝着茶水,眉毛都没挑一下,似乎在欣赏半旧桌面上摆放的绿釉仿齐太公豆;九叔父因是早就知道信中内容的,他一个人无法决定两个侄女的婚事,所以才会和大家商量。
只有八哥哥宁佑有些惊讶,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欲言又止的看了母亲一眼。
九老太爷放下茶盅,问道:“宁嗣,你怎么看?”
宁嗣脑子里乱哄哄的,背后也起了一阵冷汗,若是一般人家也就罢了,魏国公府和泰宁侯府是勋贵世家,而且一旦七姐姐和十一妹妹嫁过去,将来都是要当家的,这两门亲事也是政治联姻,自己一个泡在书堆的小书生,那里懂得朝堂上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给颜家带来祸患!
所以听到九叔问他,他也说不来什么,只得说道:“与公侯结亲是大事,我――我年纪还小,见识浅薄,此事还是请各位长辈定夺。”
人贵有自知之明,父亲生前教诲过自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装懂迟早会被戳穿,招人笑柄不说,还会误了大事。
皮球意料之中的被踢了回来,九老太爷就向坐着首位的大老太爷和大老夫人拱了拱手,“不知大哥大嫂有何看法?”
――反正是宁嗣说请各位长辈定夺的,大哥大嫂是最长的,没有您先发话,其他人都不敢说的。
大老太爷避无可避,他是久居官场之人,如今丁忧在家,从政治生涯来讲,他已经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雄心已逝,眼界却是越看越明了,他叹了口气,仰首望天道:
“两封信几乎在同一天送到颜家,一个求娶嫡次女,一个求娶最后一个庶女,若说巧合,就太牵强了。依我看,是燕京要变天了,很多事情必须未雨绸缪,别等雨淋下来才想着找避雨的地方,也别等饿了肚子才想着储存粮食。”
宁嗣听得云山雾罩,巴巴等大伯父下文,可是大老太爷却再次表现出神游状,锯嘴葫芦似的不再说多说一个字!
宁嗣正欲硬着头皮追问,大老夫人却跟上一句:“夫君说的极是。”
再看看众人,皆是一副明了的样子,宁嗣内心大哭:众人皆醒我独醉!太丢人了!
九老太爷又问道:“七嫂觉得如何?”
柳氏微微颔首道:“大哥说的极是,燕京要变天了,我们颜家已经被动的选择了避雨的地方,那两家恐怕向着圣意靠拢,故有此举,三年之后,这两门亲事也成了必然。”
九老太爷立刻拍板道:“既如此,那我就立刻回信给魏国公和泰宁侯,等三年孝期将满后议定这两家亲事。”
宁佑似懂非懂,而宁嗣彻底傻眼了……。
孝期是不能议亲的,所以今日的几位长辈的谈话是严格保密,宁嗣纵使听得满头雾水,也不敢问他人,只得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似乎有千头万绪,但是就是揪不出关键来。
次日,九老太爷将宁嗣叫进去,问道:“弄明白了没有?”
宁嗣摇头,“侄儿愚钝,没能听懂诸位长辈的意思。”
九老太爷道:“这也不能怪你,你大伯受了伪帝的牵连,不敢将朝堂之事说的太明了,怕引来祸患;你七婶娘呢,她虽极明白此道,但是一介妇人,不方便说的太透;你呢,年纪尚小,还不懂里头的玄机,不过也没关系,慢慢学便是了。”
言罢,九老爷子将皇上给顺平伯和睡莲赐婚,意在立目前的皇长子魏王为太子的渊源说了,“……皇上没有嫡子,那么按照常理,是应该立长、或者立贤,原来的皇长子肃王被贬为庶民,从皇家宗室除名,现在的皇长子,就是魏王。”
“魏王凭借长子的名分,就能获得一大批老臣保守派的支持。而赵王凭借着赶伪帝下台的功绩,现在是赢得了贤德的名声,但赵王在伪帝作乱时种种不作为,导致燕京大乱,民不聊生,已经被皇上所不喜,而且赵王此等不顾大局,为了一己私利,将国家陷于危难的行为,迟早会被人瞧出来――像魏国公这样经历百年的世家,还有一些朝中大臣,恐怕已经觉察出来了,将来只要皇上决定立太子,魏王上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魏王妃毕竟是出身颜氏宗族,皇上给你九姐姐赐婚没多久,魏国公和泰宁侯就求娶颜家女,可见朝廷的风向是慢慢转向魏王的。”
“更何况――。”九老太爷迟疑了一下,还是说道:“我们还有三年孝期,若三年之后赵王能反客为主,力压魏王。魏国公和泰宁侯也可以反悔的,他们也损失不了什么,而我们也只能忍下,毕竟孝期不能定亲。”
宁嗣猛地点头,若真的到了那个地步,颜家只能吃闷亏。
“不过,这是最坏的打算,魏王的赢面越来越大了,皇上也中意魏王,不出意外的话,三年之后魏王能顺利立太子,将来我们颜家、顺平伯、魏国公、泰宁侯都是有从龙之功,家族才能繁荣兴旺。”
九老太爷谆谆教诲道:“作为一个当家人,要谨慎思考,同时也要有乐观的心态,你必须让家人感到安全,感到有希望,否则一家妇孺跟着你战战兢兢过日子,早晚就会出事。”
宁嗣低头连说了好几个是,少年人单薄的肩膀更显孱弱了。
末了,九老太爷又是一叹,说道:“你是未来颜家的当家人,单是读圣贤书考功名是不成的,无论是朝堂上的事,还是家里庶务,人情来往,你都必须要学通透。你父亲做当家人的时候,家里有老太太和五嫂打点,无须他操心,你母亲已经走了,内宅之事还是需要女人打点。”
九老太爷看着十三岁稚气未褪的宁嗣,不由的叹道:“所以等过了三年孝期,你也是要速速成婚的,五房不能没有女主人照应。”
娶妻?宁嗣又惊又羞,忙说道:“侄儿――侄儿三年后也只有十六岁,家里男子都是十八/九岁说亲,未免太早了,内宅之事有两个婶娘和嫂嫂们管着,侄儿是放心的。”
九老太爷摇头道:“你和其他男丁不同,你们五房的小姐在孝期之后都会很快的嫁出去,而且她们嫁的个个都是高门,都需要娘家撑腰。”
“泰宁侯府和魏国公府水都深的紧,你九姐姐虽然是开府单过,但是那本家永定侯府岂是好相与的?永定侯府世子迟迟不得立,恐怕将来顺平伯府和那位庶出侯爷的恶斗在所难免。”
“你一介男子,很多地方不方便出面,就必须靠女人在贵妇堆里斡旋打点造势。所以你娶妻是当务之急啊,即便现在是在孝期,叔父我回京之后便要开始寻访书香大家族,给你物色妻子,你心里要有个准备。”
五房三个女儿虽然都即将嫁入勋贵世家,但是颜家本质还是书香门第,宁嗣作为未来当家人,他的岳家肯定也是门当户对的书香门第。
十月底的时候,许三叔果然拿了兵符从卫所调兵马去云南和世代镇守在此地的沐国公府会和,先打北越,后攻缅甸,战事持续了一年,震慑西南诸国。
与此同时,颜家九房登上返京的官船,赶在京杭大运河冰冻之前回燕京,七房柳氏出乎意外的带着张嬷嬷也跟着九房回京了。
柳氏肯定是舍不得和儿子儿媳还有已经会翻身的孙子静白,可是没办法,柳氏回京有个非她莫属的任务――给宁嗣挑选妻子、未来的颜家当家主母。
大夫人此生都不会离开成都老宅,本来九老天爷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九老太太沈氏的,毕竟他只能选择家世,而相看还必须得由女人,可是沈氏很有自知之明,她理家都勉强凑合,挑颜家当家主母这种需要十分眼力的活计却是做不来的,一番推脱之后,重担自然落在见多识广的柳氏身上。
柳氏心里惴惴的,感觉责任和压力都很大,张嬷嬷安慰道:“夫人不必太过悬心,无论是京城的书香府邸,还是江浙那些老牌的书香世家,谁家没有供奉几个宫里头出来的老宫人当教养嬷嬷的?”
“媒人的话不可信、传言那些温柔娴淑的小姐浪得虚名的多了去,可是那些教养嬷嬷却是最了解自己调/教的小姐们,若有夫人相看中意的,我偷偷去寻那人的教养嬷嬷细细打听,这样看走眼的几率就小了很多不是……。”
柳氏心里还挂念着白白胖胖的白哥儿,不经意说道:“三年后,白哥儿能跑能跳的,我这把老骨头估计都抱不住他了。”
张嬷嬷劝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宁佑和宋氏辛辛苦苦拉扯白哥儿长大,方能知晓您以前的诸多不容易,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你若想孙子想的狠了,叫他们两口子抱着白哥儿提前回京,或者等您定下宁嗣媳妇的人选,再坐船回成都也成,横竖现在路上也太平。”
“哪有那么简单呢,一到燕京,我们有的忙呢,不仅仅是给宁嗣挑媳妇儿。”柳氏悄声道:“临行前,睡莲央我打听永定侯府的细状,上到开府的第一任永定侯爷,下到现在泰宁侯本家和多个分支,还有各种姻亲情况,如今府里的脸的管事什么的,几乎是要把永定侯府掀翻了细细查访,单是这一宗就够我忙活的。”
“这丫头看我答应的如此干脆,还腆着脸说泰宁侯府和魏国公也不能落下,呵呵,真当我有三头六臂呢,这事不能我一人出力,还得要九房帮忙,五房三个姑娘将来在婆家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过日子。”
张嬷嬷说道:“还是睡莲心实,忙着自己的还不够,还替两个姐妹盘算着。”
柳氏不置可否道:“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五房宁嗣暂时还撑不起这个家,其他三房几个宁字辈等着出息,还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锤炼,她们姐妹三个必须互相扶持着,才能走的稳当,小小年纪就身居高位,险啊……。”
一年后,西南大捷,许三叔升为一品伯。
两年后,颜家和原籍浙江台州的秦状元家的嫡长孙女暗中定下亲事,后年成婚,秦氏大宁嗣两岁。
三年后,成都老宅颜家除了大老太爷和大老太太继续留守以外,悉数登船回京。
燕京顺平伯府,静静等待着女主人……。
作者有话要说:一章搞定三年,哈哈。
图1为成都老宅子正堂桌子上摆放的绿釉仿齐太公豆,是清光绪官窑礼器,造型规整,釉色青翠欲滴,赏心悦目。
豆,为盛食器和礼器,上部呈圆盘状,盘中可盛放食物。
图2是放大版本,可以清晰看见齐太公豆四个字。
却没想,对自己而言是晴天霹雳的大事,自己举措不安,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摆了,几位长辈却泰山崩于前却面不改色:
大伯父和大伯母如两尊泥胎木雕般坐在最上首的位置上,大伯父保持这捧着一卷书若有所思的神态,好像听见宁嗣说话了,又好像已经神游千里之外,什么都没听见;大伯母微合着眼,手里的蜜蜡佛珠流水似在指尖转动,那种神态表情,居然和已逝的祖母有些相似了!
七婶娘柳氏喝着茶水,眉毛都没挑一下,似乎在欣赏半旧桌面上摆放的绿釉仿齐太公豆;九叔父因是早就知道信中内容的,他一个人无法决定两个侄女的婚事,所以才会和大家商量。
只有八哥哥宁佑有些惊讶,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欲言又止的看了母亲一眼。
九老太爷放下茶盅,问道:“宁嗣,你怎么看?”
宁嗣脑子里乱哄哄的,背后也起了一阵冷汗,若是一般人家也就罢了,魏国公府和泰宁侯府是勋贵世家,而且一旦七姐姐和十一妹妹嫁过去,将来都是要当家的,这两门亲事也是政治联姻,自己一个泡在书堆的小书生,那里懂得朝堂上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给颜家带来祸患!
所以听到九叔问他,他也说不来什么,只得说道:“与公侯结亲是大事,我――我年纪还小,见识浅薄,此事还是请各位长辈定夺。”
人贵有自知之明,父亲生前教诲过自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装懂迟早会被戳穿,招人笑柄不说,还会误了大事。
皮球意料之中的被踢了回来,九老太爷就向坐着首位的大老太爷和大老夫人拱了拱手,“不知大哥大嫂有何看法?”
――反正是宁嗣说请各位长辈定夺的,大哥大嫂是最长的,没有您先发话,其他人都不敢说的。
大老太爷避无可避,他是久居官场之人,如今丁忧在家,从政治生涯来讲,他已经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雄心已逝,眼界却是越看越明了,他叹了口气,仰首望天道:
“两封信几乎在同一天送到颜家,一个求娶嫡次女,一个求娶最后一个庶女,若说巧合,就太牵强了。依我看,是燕京要变天了,很多事情必须未雨绸缪,别等雨淋下来才想着找避雨的地方,也别等饿了肚子才想着储存粮食。”
宁嗣听得云山雾罩,巴巴等大伯父下文,可是大老太爷却再次表现出神游状,锯嘴葫芦似的不再说多说一个字!
宁嗣正欲硬着头皮追问,大老夫人却跟上一句:“夫君说的极是。”
再看看众人,皆是一副明了的样子,宁嗣内心大哭:众人皆醒我独醉!太丢人了!
九老太爷又问道:“七嫂觉得如何?”
柳氏微微颔首道:“大哥说的极是,燕京要变天了,我们颜家已经被动的选择了避雨的地方,那两家恐怕向着圣意靠拢,故有此举,三年之后,这两门亲事也成了必然。”
九老太爷立刻拍板道:“既如此,那我就立刻回信给魏国公和泰宁侯,等三年孝期将满后议定这两家亲事。”
宁佑似懂非懂,而宁嗣彻底傻眼了……。
孝期是不能议亲的,所以今日的几位长辈的谈话是严格保密,宁嗣纵使听得满头雾水,也不敢问他人,只得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似乎有千头万绪,但是就是揪不出关键来。
次日,九老太爷将宁嗣叫进去,问道:“弄明白了没有?”
宁嗣摇头,“侄儿愚钝,没能听懂诸位长辈的意思。”
九老太爷道:“这也不能怪你,你大伯受了伪帝的牵连,不敢将朝堂之事说的太明了,怕引来祸患;你七婶娘呢,她虽极明白此道,但是一介妇人,不方便说的太透;你呢,年纪尚小,还不懂里头的玄机,不过也没关系,慢慢学便是了。”
言罢,九老爷子将皇上给顺平伯和睡莲赐婚,意在立目前的皇长子魏王为太子的渊源说了,“……皇上没有嫡子,那么按照常理,是应该立长、或者立贤,原来的皇长子肃王被贬为庶民,从皇家宗室除名,现在的皇长子,就是魏王。”
“魏王凭借长子的名分,就能获得一大批老臣保守派的支持。而赵王凭借着赶伪帝下台的功绩,现在是赢得了贤德的名声,但赵王在伪帝作乱时种种不作为,导致燕京大乱,民不聊生,已经被皇上所不喜,而且赵王此等不顾大局,为了一己私利,将国家陷于危难的行为,迟早会被人瞧出来――像魏国公这样经历百年的世家,还有一些朝中大臣,恐怕已经觉察出来了,将来只要皇上决定立太子,魏王上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魏王妃毕竟是出身颜氏宗族,皇上给你九姐姐赐婚没多久,魏国公和泰宁侯就求娶颜家女,可见朝廷的风向是慢慢转向魏王的。”
“更何况――。”九老太爷迟疑了一下,还是说道:“我们还有三年孝期,若三年之后赵王能反客为主,力压魏王。魏国公和泰宁侯也可以反悔的,他们也损失不了什么,而我们也只能忍下,毕竟孝期不能定亲。”
宁嗣猛地点头,若真的到了那个地步,颜家只能吃闷亏。
“不过,这是最坏的打算,魏王的赢面越来越大了,皇上也中意魏王,不出意外的话,三年之后魏王能顺利立太子,将来我们颜家、顺平伯、魏国公、泰宁侯都是有从龙之功,家族才能繁荣兴旺。”
九老太爷谆谆教诲道:“作为一个当家人,要谨慎思考,同时也要有乐观的心态,你必须让家人感到安全,感到有希望,否则一家妇孺跟着你战战兢兢过日子,早晚就会出事。”
宁嗣低头连说了好几个是,少年人单薄的肩膀更显孱弱了。
末了,九老太爷又是一叹,说道:“你是未来颜家的当家人,单是读圣贤书考功名是不成的,无论是朝堂上的事,还是家里庶务,人情来往,你都必须要学通透。你父亲做当家人的时候,家里有老太太和五嫂打点,无须他操心,你母亲已经走了,内宅之事还是需要女人打点。”
九老太爷看着十三岁稚气未褪的宁嗣,不由的叹道:“所以等过了三年孝期,你也是要速速成婚的,五房不能没有女主人照应。”
娶妻?宁嗣又惊又羞,忙说道:“侄儿――侄儿三年后也只有十六岁,家里男子都是十八/九岁说亲,未免太早了,内宅之事有两个婶娘和嫂嫂们管着,侄儿是放心的。”
九老太爷摇头道:“你和其他男丁不同,你们五房的小姐在孝期之后都会很快的嫁出去,而且她们嫁的个个都是高门,都需要娘家撑腰。”
“泰宁侯府和魏国公府水都深的紧,你九姐姐虽然是开府单过,但是那本家永定侯府岂是好相与的?永定侯府世子迟迟不得立,恐怕将来顺平伯府和那位庶出侯爷的恶斗在所难免。”
“你一介男子,很多地方不方便出面,就必须靠女人在贵妇堆里斡旋打点造势。所以你娶妻是当务之急啊,即便现在是在孝期,叔父我回京之后便要开始寻访书香大家族,给你物色妻子,你心里要有个准备。”
五房三个女儿虽然都即将嫁入勋贵世家,但是颜家本质还是书香门第,宁嗣作为未来当家人,他的岳家肯定也是门当户对的书香门第。
十月底的时候,许三叔果然拿了兵符从卫所调兵马去云南和世代镇守在此地的沐国公府会和,先打北越,后攻缅甸,战事持续了一年,震慑西南诸国。
与此同时,颜家九房登上返京的官船,赶在京杭大运河冰冻之前回燕京,七房柳氏出乎意外的带着张嬷嬷也跟着九房回京了。
柳氏肯定是舍不得和儿子儿媳还有已经会翻身的孙子静白,可是没办法,柳氏回京有个非她莫属的任务――给宁嗣挑选妻子、未来的颜家当家主母。
大夫人此生都不会离开成都老宅,本来九老天爷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九老太太沈氏的,毕竟他只能选择家世,而相看还必须得由女人,可是沈氏很有自知之明,她理家都勉强凑合,挑颜家当家主母这种需要十分眼力的活计却是做不来的,一番推脱之后,重担自然落在见多识广的柳氏身上。
柳氏心里惴惴的,感觉责任和压力都很大,张嬷嬷安慰道:“夫人不必太过悬心,无论是京城的书香府邸,还是江浙那些老牌的书香世家,谁家没有供奉几个宫里头出来的老宫人当教养嬷嬷的?”
“媒人的话不可信、传言那些温柔娴淑的小姐浪得虚名的多了去,可是那些教养嬷嬷却是最了解自己调/教的小姐们,若有夫人相看中意的,我偷偷去寻那人的教养嬷嬷细细打听,这样看走眼的几率就小了很多不是……。”
柳氏心里还挂念着白白胖胖的白哥儿,不经意说道:“三年后,白哥儿能跑能跳的,我这把老骨头估计都抱不住他了。”
张嬷嬷劝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宁佑和宋氏辛辛苦苦拉扯白哥儿长大,方能知晓您以前的诸多不容易,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你若想孙子想的狠了,叫他们两口子抱着白哥儿提前回京,或者等您定下宁嗣媳妇的人选,再坐船回成都也成,横竖现在路上也太平。”
“哪有那么简单呢,一到燕京,我们有的忙呢,不仅仅是给宁嗣挑媳妇儿。”柳氏悄声道:“临行前,睡莲央我打听永定侯府的细状,上到开府的第一任永定侯爷,下到现在泰宁侯本家和多个分支,还有各种姻亲情况,如今府里的脸的管事什么的,几乎是要把永定侯府掀翻了细细查访,单是这一宗就够我忙活的。”
“这丫头看我答应的如此干脆,还腆着脸说泰宁侯府和魏国公也不能落下,呵呵,真当我有三头六臂呢,这事不能我一人出力,还得要九房帮忙,五房三个姑娘将来在婆家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过日子。”
张嬷嬷说道:“还是睡莲心实,忙着自己的还不够,还替两个姐妹盘算着。”
柳氏不置可否道:“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五房宁嗣暂时还撑不起这个家,其他三房几个宁字辈等着出息,还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锤炼,她们姐妹三个必须互相扶持着,才能走的稳当,小小年纪就身居高位,险啊……。”
一年后,西南大捷,许三叔升为一品伯。
两年后,颜家和原籍浙江台州的秦状元家的嫡长孙女暗中定下亲事,后年成婚,秦氏大宁嗣两岁。
三年后,成都老宅颜家除了大老太爷和大老太太继续留守以外,悉数登船回京。
燕京顺平伯府,静静等待着女主人……。
作者有话要说:一章搞定三年,哈哈。
图1为成都老宅子正堂桌子上摆放的绿釉仿齐太公豆,是清光绪官窑礼器,造型规整,釉色青翠欲滴,赏心悦目。
豆,为盛食器和礼器,上部呈圆盘状,盘中可盛放食物。
图2是放大版本,可以清晰看见齐太公豆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