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凯东,某县一中的高三学生,瘦高的个头,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大鼻子,带着一股秀气和弱不禁风的样子。
2004年7月底,高考成绩出来了,潘凯东考了539分,离文科三本线还差5分。
学校规定一天内必须填报完志愿,潘凯东的内心纠结着,以现在的成绩第一志愿师范大学肯定泡汤了,也就只能报个大专了。
但是如果上了一个大专院校,很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想了想日益年迈的父亲,虽然是县第二建筑公司的工人,但公司早已经破产了,他跟农民没什么两样,刚到56岁已经头发斑白,背也累驼了,显得更加瘦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却是头发乌黑,胖的连下巴都找不到了,并且平时好逸恶劳,经常与村里其他闲人一起打麻将,没有人能管住她。
大学学费对这个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他考虑再三,毅然选择了放弃填报志愿,直接坐车回了老家。
他的落榜似乎有些让家人意外,因为他之前学习是很不错的,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名列前茅的,还以全镇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县第一高中。
回到家中,他也很失落,没想到考的这么差!他那几天基本上不怎么出门。
他曾经是家里人的骄傲,因为学习好,附近几个村子都知道有个叫潘凯东的学习非常好,而现在他却连三本大学都没有考上,他感觉非常没有颜面。
家中的气氛很沉闷,家人极力劝他复读,但他坚决不想去复读了。
在父母再三追问下他说出了不愿复读的原因,因为他心疼年迈的父亲挣不到钱,父亲经常为潘凯东一个月120元钱的生活费犯愁,又生气母亲不务正业,他怕自己就是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是供不起的。
他选择了退缩,当别人都在为高考冲刺的时候,他却想着高考结束后学个什么实用的技术,去当一个技术工人,也许这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了他,思想很局限。
当时社会有一种思想也影响了他,那就是国家不缺“白领”,但急缺高素质的“蓝领”。
父母知道他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后,也很自责,自责自己没本事,把孩子拖累了。
尤其是他的母亲,平时好吃懒做,还爱打麻将,没有给潘凯东留什么好印象。他母亲很没底气地说:“你要是考上大学了,我们总会想办法筹学费的。”
而潘凯东知道,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确实很差,亲戚也没有几个富裕的,如何筹钱?除非是贷款吧!而家里盖房子时贷款还没有还完呢。
“你怎么筹钱?就靠你天天打麻将吗?你瞅瞅我爸都累成什么样了!背都驼了。”潘凯东激动地和母亲对话着。
母亲自知理亏没再说什么。
潘凯东自认为而现在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一门技术,尽快挣到钱,才能让父亲不那么辛苦挣钱,不再有那么大压力。
家人为了让潘凯东回心转意去复读,听了一个还算有文化的大伯的话,让潘凯东跟他一起放羊。
家里刚好一年前买了两只羊,他每天早上和下午准时和那个大伯出去放羊,漫山遍野地走着,看着羊儿吃草,避免羊儿糟蹋庄稼。
那个大伯目的是让潘凯东体验当农民的感觉,知道了当农民的苦,知道高中生放羊不光彩,他就主动复读去了。
转眼高考后的暑假快过完了,虽然在炎炎的夏日里,每天放羊的日子既单调又受罪,也听了大伯很多教诲和人生经验,但潘凯东依然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他始终不愿意回学校复读。
父母在琢磨着这可怎么办?儿子不能这辈子就这样了,一个学习的好苗子不继续读书真的是可惜了。
做为国家级的贫困县,没有厂没有矿,没有企业,农村娃只能想着走出去改变命运,主要有两种路可走:
一个就是拼命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大学,学好知识然后找个工作,就是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另一个是参军入伍,部队是所大学校。农村娃能吃苦,参军好好干可以争取转士官,入党,提干,或是继续考军校。入了党退伍之后还有机会当村官。
家人知道潘凯东是个倔强的人,有想法的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主意的人。
经过再三考虑准备动员全家人劝说潘凯东去参军。
刚好潘凯东的姐夫的弟弟李卫国当兵去了,已经是二级士官(现在的中士军衔)了,入伍时才初中毕业,现在上了士官学校,毕业后转三级士官(相当于现在的上士军衔)没问题。
家人准备让嫁在邻村的潘凯东的姐姐潘凯莉回来一趟,一起做一下他的思想工作,但没想到潘凯东是如此地反对走当兵这条路。
有一天,潘凯东的姐姐和姐夫都回了家。一家人像开家庭会议一样,问潘凯东不上学了,你想干点什么。他们激烈的争论着。
“我想出去学个技术,数控车床,电焊都可以。”潘凯东表明了态度。
“你也就出去学个这个,那还上高中干什么?”潘凯东的母亲说话了。
“你学个技术,也就是给别人打工,你能打一辈子工吗?”潘凯东的姐姐也回应着。
“可不能去南方打工啊,咱们县里好多去那边儿都学坏了,甚至混黑社会的都有,有的都被枪毙了,咱爸妈就你这一个儿子。”潘凯东的姐夫李元接着说到。
“那你们说怎么办?去当兵,你们知道不知道?高考前我们做过全面体检。我视力比较差,体检肯定过不了关!部队才不会要近视眼的。”潘凯东情绪有些激动了。
“眼睛近视我们再想办法吧。你看你卫国哥,脚是扁平足,还有点色弱,那都去当兵了,现在还上完了士官学校。要当初他不去当兵,也就是个种地的吧!”潘凯东姐姐又回了一句。
“凯东啊,你姐和你姐夫说的对啊。你就别犟了啊。不能就这样出去打工去了,不是长久的办法啊!”
连潘凯东最敬重的父亲也在那回应着。
没人理解自己,没人支持自己学技术。潘凯东的内心在斗争着,他长大后从来没有掉过眼泪,但这次他的双眼含着泪花。
因为愤怒和无助,自己的选择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潘凯东想起了上学时学过的一句名言。
“你们女的懂个屁呀,姐,你别说啦。我不想去当兵。”潘凯东再也忍不住了。
一句话像是点燃了*桶。潘凯东的姐姐也哭了出来。她没想到,一向懂事儿,听话,学习优秀的弟弟居然对自己说出了这样的粗话。
潘凯东的父亲也在旁边批评着他:“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怎么能这样说你姐呢,上了这么多年学,你,你白上啦!”
一旁站着的姐夫也是一言不发,脸色难看。
潘凯东再也忍不住了,他冲出了院子,跑向了房子后面的山坡。
2004年7月底,高考成绩出来了,潘凯东考了539分,离文科三本线还差5分。
学校规定一天内必须填报完志愿,潘凯东的内心纠结着,以现在的成绩第一志愿师范大学肯定泡汤了,也就只能报个大专了。
但是如果上了一个大专院校,很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想了想日益年迈的父亲,虽然是县第二建筑公司的工人,但公司早已经破产了,他跟农民没什么两样,刚到56岁已经头发斑白,背也累驼了,显得更加瘦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却是头发乌黑,胖的连下巴都找不到了,并且平时好逸恶劳,经常与村里其他闲人一起打麻将,没有人能管住她。
大学学费对这个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他考虑再三,毅然选择了放弃填报志愿,直接坐车回了老家。
他的落榜似乎有些让家人意外,因为他之前学习是很不错的,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名列前茅的,还以全镇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县第一高中。
回到家中,他也很失落,没想到考的这么差!他那几天基本上不怎么出门。
他曾经是家里人的骄傲,因为学习好,附近几个村子都知道有个叫潘凯东的学习非常好,而现在他却连三本大学都没有考上,他感觉非常没有颜面。
家中的气氛很沉闷,家人极力劝他复读,但他坚决不想去复读了。
在父母再三追问下他说出了不愿复读的原因,因为他心疼年迈的父亲挣不到钱,父亲经常为潘凯东一个月120元钱的生活费犯愁,又生气母亲不务正业,他怕自己就是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是供不起的。
他选择了退缩,当别人都在为高考冲刺的时候,他却想着高考结束后学个什么实用的技术,去当一个技术工人,也许这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了他,思想很局限。
当时社会有一种思想也影响了他,那就是国家不缺“白领”,但急缺高素质的“蓝领”。
父母知道他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后,也很自责,自责自己没本事,把孩子拖累了。
尤其是他的母亲,平时好吃懒做,还爱打麻将,没有给潘凯东留什么好印象。他母亲很没底气地说:“你要是考上大学了,我们总会想办法筹学费的。”
而潘凯东知道,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确实很差,亲戚也没有几个富裕的,如何筹钱?除非是贷款吧!而家里盖房子时贷款还没有还完呢。
“你怎么筹钱?就靠你天天打麻将吗?你瞅瞅我爸都累成什么样了!背都驼了。”潘凯东激动地和母亲对话着。
母亲自知理亏没再说什么。
潘凯东自认为而现在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一门技术,尽快挣到钱,才能让父亲不那么辛苦挣钱,不再有那么大压力。
家人为了让潘凯东回心转意去复读,听了一个还算有文化的大伯的话,让潘凯东跟他一起放羊。
家里刚好一年前买了两只羊,他每天早上和下午准时和那个大伯出去放羊,漫山遍野地走着,看着羊儿吃草,避免羊儿糟蹋庄稼。
那个大伯目的是让潘凯东体验当农民的感觉,知道了当农民的苦,知道高中生放羊不光彩,他就主动复读去了。
转眼高考后的暑假快过完了,虽然在炎炎的夏日里,每天放羊的日子既单调又受罪,也听了大伯很多教诲和人生经验,但潘凯东依然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他始终不愿意回学校复读。
父母在琢磨着这可怎么办?儿子不能这辈子就这样了,一个学习的好苗子不继续读书真的是可惜了。
做为国家级的贫困县,没有厂没有矿,没有企业,农村娃只能想着走出去改变命运,主要有两种路可走:
一个就是拼命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大学,学好知识然后找个工作,就是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另一个是参军入伍,部队是所大学校。农村娃能吃苦,参军好好干可以争取转士官,入党,提干,或是继续考军校。入了党退伍之后还有机会当村官。
家人知道潘凯东是个倔强的人,有想法的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主意的人。
经过再三考虑准备动员全家人劝说潘凯东去参军。
刚好潘凯东的姐夫的弟弟李卫国当兵去了,已经是二级士官(现在的中士军衔)了,入伍时才初中毕业,现在上了士官学校,毕业后转三级士官(相当于现在的上士军衔)没问题。
家人准备让嫁在邻村的潘凯东的姐姐潘凯莉回来一趟,一起做一下他的思想工作,但没想到潘凯东是如此地反对走当兵这条路。
有一天,潘凯东的姐姐和姐夫都回了家。一家人像开家庭会议一样,问潘凯东不上学了,你想干点什么。他们激烈的争论着。
“我想出去学个技术,数控车床,电焊都可以。”潘凯东表明了态度。
“你也就出去学个这个,那还上高中干什么?”潘凯东的母亲说话了。
“你学个技术,也就是给别人打工,你能打一辈子工吗?”潘凯东的姐姐也回应着。
“可不能去南方打工啊,咱们县里好多去那边儿都学坏了,甚至混黑社会的都有,有的都被枪毙了,咱爸妈就你这一个儿子。”潘凯东的姐夫李元接着说到。
“那你们说怎么办?去当兵,你们知道不知道?高考前我们做过全面体检。我视力比较差,体检肯定过不了关!部队才不会要近视眼的。”潘凯东情绪有些激动了。
“眼睛近视我们再想办法吧。你看你卫国哥,脚是扁平足,还有点色弱,那都去当兵了,现在还上完了士官学校。要当初他不去当兵,也就是个种地的吧!”潘凯东姐姐又回了一句。
“凯东啊,你姐和你姐夫说的对啊。你就别犟了啊。不能就这样出去打工去了,不是长久的办法啊!”
连潘凯东最敬重的父亲也在那回应着。
没人理解自己,没人支持自己学技术。潘凯东的内心在斗争着,他长大后从来没有掉过眼泪,但这次他的双眼含着泪花。
因为愤怒和无助,自己的选择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潘凯东想起了上学时学过的一句名言。
“你们女的懂个屁呀,姐,你别说啦。我不想去当兵。”潘凯东再也忍不住了。
一句话像是点燃了*桶。潘凯东的姐姐也哭了出来。她没想到,一向懂事儿,听话,学习优秀的弟弟居然对自己说出了这样的粗话。
潘凯东的父亲也在旁边批评着他:“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怎么能这样说你姐呢,上了这么多年学,你,你白上啦!”
一旁站着的姐夫也是一言不发,脸色难看。
潘凯东再也忍不住了,他冲出了院子,跑向了房子后面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