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青云却是对未曾谋面的大先生十分好奇,问温婉儿道:“不知婉儿妹妹是如何结识三缄先生的,又是如何拜入三缄先生门下?”
温婉儿答道:“老师不喜人叫他三缄先生或是花先生,以后称呼他大先生就好。说起我那位老师,他和我的外公有些渊源,外公过世之后他来拜祭,当时我爹爹正是被皇上训斥,且燕军正兵临城下的关头,爹爹缺兵少粮,焦头烂额之时见到三大奇人之一的大先生自然不肯放过,于是我爹爹硬拉着大先生到军中帮忙,可老师说他曾立下三不言的誓言,一点儿忙都不肯帮。”
“您知道爹爹朝中没有依仗,武宁侯府先辈积累的军中威望也早就荡然无存,爹爹太缺人帮他一把了。但老师不开口他也没有办法。爹爹执拗脾气上来了也不肯放人,最后只得把人送到府里给我当个西席,教我识字。”
“其实老师刚开始也是不肯教我的,那样的大才子给个小女娃启蒙太屈才了。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不知怎么想的,拿着舅舅给我的小木剑就要去割老师的胡须,舅舅也纵着我,见我被老师推开后大哭不止,就把老师绑了让我随便玩儿,我就一根一根地拔老师的胡须。”
永德帝觉得下巴有点儿疼,对那个常被他骂不实好歹的三缄先生有些同情,落在这小悍女手上还不如接了自己的旨意入朝为官呢。
几个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东方青云听出了兴趣催促问道:“然后呢”
温婉儿道:“老师自然是要想办法逃走的,而且他也实在受不得被拔胡子的疼了,于是就勉强答应教我,但事先也说了,如果孩子太笨学不会可不能怪他。其实,我当时就知道他打的小算盘了,不就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吗。”
“记得一开始他就拿出了《三字经》讲了一遍,然后说让我一个时辰背下来,他小时候可是看一遍就会了的。我拉着老师的衣襟让他继续教我其它的,《三字经》我背会了,然后我就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记得老师当时就惊呆了,应是没有想到我也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吧。然后从那一天起就与我较上了劲,他不停地教,我不停地学,他教什么我就能学会什么,后来他没教的我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他除了吃饭睡觉一刻都不得闲,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这才正式认下我这个学生。”
永德帝道:“他应是爱你过目不忘、机敏聪慧才决定收你为徒的,似你这样的学生也是世间少有,他得你为徒何尝不是一大幸事。”
温婉儿被夸得笑眼弯弯,老师的出现着实让她高兴了许久,她要拜师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学什么,而是她那么多奇怪的想法正好可以借用老师的名义得以实现。
比如有人问你是怎么做出玻璃的,这样奇特的东西真是你个小女子想出来的,正常人怎么会想到这方面去,你不会是什么妖精变的吧,她则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我可是三大奇人之一的三缄先生的学生,我会这些当然是得自老师的教导,这些东西都是老师教的一点儿皮毛,是你大惊小怪、见识浅薄了。”
当然,老师不一定愿意背这个锅,但至少多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她以后也多了一层保障。
温婉儿收回思绪道:“顾伯伯过奖了,老师是真的实在受不了了才应下的。当然,要让老师实在受不了也是要花心思的,我每天都会问他一些问题,开始时他都能回答,但越到后来,我问的问题他都要想好久,甚至要过几天才能给我答案,有几次他甚至为了避开我问问题,主动跑到军中帮爹爹的忙。”
唐云天好奇问道:“婉儿妹妹都问些什么,连学博学多才的三缄…大先生都难以回答?”
温婉儿狡诘一笑道:“我问老师问题也是有目的的,主要是想找出他的薄弱之处。最后我和老师打赌看谁解题解得好,如果我赢了,他则要留下帮我爹爹十年,若我输了,则可以放他自由。”
“我问的问题是关于送粮的,每次京中运送军粮过来都要损耗大半,因为军粮要从各地先集中在一处清点分装,然后再运送,军粮从出发点运到目的地要花很长时间,有近一半是被运粮的人吃了,路途较远的甚至九成消耗在路上,每次运粮来的人都是这样和爹爹解释的,可这样将士们就不够吃了啊,难道就没有能让军粮不损耗的法子吗?”
“然后师父就想了很多法子,比如让运粮的人自备干粮而不能动用军粮,比如说让皇上下手谕让附近的府县直接送粮去边关,免去路上花费的时间及人力,也减少了损耗。但他也说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法子,运粮人自备干粮也就是把运粮的数量加大而已,府县送粮更有难度,路上不仅有损耗,还要考虑安全,军粮的数量和时间也不好把控,操作起来要花较多心思。”
永德帝点头,这些问题朝中也争论过几次,但都没有较好的办法,大先生提的法子只是可行,实施起来改进效用不大,但看温婉儿的笑容,却又觉得这小丫头或是有更好的法子。
温婉儿见几人望着他笑,也不卖关子了,直接道:“我的想法是从天时、地利、人和三处着手。天时是要朝廷给出边关部分田地由将士们自己种粮,特别是在不打仗的时候,将士们除了早晚的操练,其余的时间就可以种田,这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军粮的需求,也可为朝廷省下一笔支出,而朝廷只要给出一片田地就行。”
永德帝道:“此法可行!”土地大周不缺,就像这里一样,临近边关的田地不少都是荒芜的,大部分的将士又都会种地,这样可说是一举两得。
温婉儿接着道:“这法子太平时可行,但打起仗来就不行了,所以就说到地利了,大周什么多,江河湖泊多啊,如果能打通各个河流形成一条能通行大船的运河,用船来运送粮草,那可要比走陆地快很多,而且少了风吹日晒,自然损失就小了。”
永德帝沉吟许久道:“这个法子可行,但工程很大,怕是短时间很难达成。”
温婉儿却道:“这个法子可行,工程也很大,从长远看却是必定要达成的。其实这不仅仅是运送粮草的问题,这也是大周抵御天灾的法子,这更是让百姓富起来的一条道路。”
几人疑惑地望向温婉儿,温婉儿解释道:“大周经常出现洪灾或是干旱,其问题关键主要是水路不通,就好像这个村边的河水变浅了,但我庄子里的河水却没有变浅,因这条水路由东而来,庄子里的河水是从大青山上流进来的。大周的干旱主要集中在几个产粮区域,但洪灾多发生在山峦之处,不同的是干旱景响了产粮受人注目,但洪水影响不大也很少有人去管。”
“如果水路通了,这里干旱但那里水多,只要打开闸门放些水来,哪还有干旱和洪灾之说。只是要真把全国水路连通十分困难,但至少可以考虑把主要的几条河流先打通。另外,水路通了,两岸百姓自会增加收入,不用担心干旱洪灾,又有了水上的便利,打渔摆渡、行船经商,能做的事多了,日子自然好过了。”
永德帝深以为然,这些事回去要再商议一下,改河道虽难,但于国于民有如此之大的益处,再难也要去办。
唐云天笑道:“若真能打通水路就好了,要知道我从南往这里运一次货物要一两个月,可如果走水路的话,也就十几二十天,那可省下不少时间和人力,而且还不用担心路途中会有损耗了。”
温婉儿却是摇头道:“纸上谈兵罢了,真要改水道不说别的,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你怕是很难赶上了。”
在现代建三峡工程用了十七年,在古代京杭大运河修了一千七百七十九年,呵呵,想修运河,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啊。
永德帝倒是认了真,修整连通水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若真像温婉儿说得有那么多好处则没有理由不做,只是做多久的部题,若是由他始,一代一代传下去终有一日会修成的,且若只是先连通几处主要水路,他在位之时还是可以做成的。
东方青云却仍是很感好奇地追问:“那人和是指什么?”
温婉儿继续讲道:“修水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所以也还是要走陆地的,但不一定非要朝廷派人千里迢迢地运送,就近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如在边关附近的州府建一个应急粮仓,朝廷每年征收上来的粮食留下部分放在粮仓里,由州府和军中共同监管,急需时双方同意则可用,当然这也会有矛盾及舞弊的可能,同时也要增加人手。”
温婉儿答道:“老师不喜人叫他三缄先生或是花先生,以后称呼他大先生就好。说起我那位老师,他和我的外公有些渊源,外公过世之后他来拜祭,当时我爹爹正是被皇上训斥,且燕军正兵临城下的关头,爹爹缺兵少粮,焦头烂额之时见到三大奇人之一的大先生自然不肯放过,于是我爹爹硬拉着大先生到军中帮忙,可老师说他曾立下三不言的誓言,一点儿忙都不肯帮。”
“您知道爹爹朝中没有依仗,武宁侯府先辈积累的军中威望也早就荡然无存,爹爹太缺人帮他一把了。但老师不开口他也没有办法。爹爹执拗脾气上来了也不肯放人,最后只得把人送到府里给我当个西席,教我识字。”
“其实老师刚开始也是不肯教我的,那样的大才子给个小女娃启蒙太屈才了。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不知怎么想的,拿着舅舅给我的小木剑就要去割老师的胡须,舅舅也纵着我,见我被老师推开后大哭不止,就把老师绑了让我随便玩儿,我就一根一根地拔老师的胡须。”
永德帝觉得下巴有点儿疼,对那个常被他骂不实好歹的三缄先生有些同情,落在这小悍女手上还不如接了自己的旨意入朝为官呢。
几个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东方青云听出了兴趣催促问道:“然后呢”
温婉儿道:“老师自然是要想办法逃走的,而且他也实在受不得被拔胡子的疼了,于是就勉强答应教我,但事先也说了,如果孩子太笨学不会可不能怪他。其实,我当时就知道他打的小算盘了,不就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吗。”
“记得一开始他就拿出了《三字经》讲了一遍,然后说让我一个时辰背下来,他小时候可是看一遍就会了的。我拉着老师的衣襟让他继续教我其它的,《三字经》我背会了,然后我就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记得老师当时就惊呆了,应是没有想到我也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吧。然后从那一天起就与我较上了劲,他不停地教,我不停地学,他教什么我就能学会什么,后来他没教的我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他除了吃饭睡觉一刻都不得闲,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这才正式认下我这个学生。”
永德帝道:“他应是爱你过目不忘、机敏聪慧才决定收你为徒的,似你这样的学生也是世间少有,他得你为徒何尝不是一大幸事。”
温婉儿被夸得笑眼弯弯,老师的出现着实让她高兴了许久,她要拜师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学什么,而是她那么多奇怪的想法正好可以借用老师的名义得以实现。
比如有人问你是怎么做出玻璃的,这样奇特的东西真是你个小女子想出来的,正常人怎么会想到这方面去,你不会是什么妖精变的吧,她则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我可是三大奇人之一的三缄先生的学生,我会这些当然是得自老师的教导,这些东西都是老师教的一点儿皮毛,是你大惊小怪、见识浅薄了。”
当然,老师不一定愿意背这个锅,但至少多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她以后也多了一层保障。
温婉儿收回思绪道:“顾伯伯过奖了,老师是真的实在受不了了才应下的。当然,要让老师实在受不了也是要花心思的,我每天都会问他一些问题,开始时他都能回答,但越到后来,我问的问题他都要想好久,甚至要过几天才能给我答案,有几次他甚至为了避开我问问题,主动跑到军中帮爹爹的忙。”
唐云天好奇问道:“婉儿妹妹都问些什么,连学博学多才的三缄…大先生都难以回答?”
温婉儿狡诘一笑道:“我问老师问题也是有目的的,主要是想找出他的薄弱之处。最后我和老师打赌看谁解题解得好,如果我赢了,他则要留下帮我爹爹十年,若我输了,则可以放他自由。”
“我问的问题是关于送粮的,每次京中运送军粮过来都要损耗大半,因为军粮要从各地先集中在一处清点分装,然后再运送,军粮从出发点运到目的地要花很长时间,有近一半是被运粮的人吃了,路途较远的甚至九成消耗在路上,每次运粮来的人都是这样和爹爹解释的,可这样将士们就不够吃了啊,难道就没有能让军粮不损耗的法子吗?”
“然后师父就想了很多法子,比如让运粮的人自备干粮而不能动用军粮,比如说让皇上下手谕让附近的府县直接送粮去边关,免去路上花费的时间及人力,也减少了损耗。但他也说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法子,运粮人自备干粮也就是把运粮的数量加大而已,府县送粮更有难度,路上不仅有损耗,还要考虑安全,军粮的数量和时间也不好把控,操作起来要花较多心思。”
永德帝点头,这些问题朝中也争论过几次,但都没有较好的办法,大先生提的法子只是可行,实施起来改进效用不大,但看温婉儿的笑容,却又觉得这小丫头或是有更好的法子。
温婉儿见几人望着他笑,也不卖关子了,直接道:“我的想法是从天时、地利、人和三处着手。天时是要朝廷给出边关部分田地由将士们自己种粮,特别是在不打仗的时候,将士们除了早晚的操练,其余的时间就可以种田,这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军粮的需求,也可为朝廷省下一笔支出,而朝廷只要给出一片田地就行。”
永德帝道:“此法可行!”土地大周不缺,就像这里一样,临近边关的田地不少都是荒芜的,大部分的将士又都会种地,这样可说是一举两得。
温婉儿接着道:“这法子太平时可行,但打起仗来就不行了,所以就说到地利了,大周什么多,江河湖泊多啊,如果能打通各个河流形成一条能通行大船的运河,用船来运送粮草,那可要比走陆地快很多,而且少了风吹日晒,自然损失就小了。”
永德帝沉吟许久道:“这个法子可行,但工程很大,怕是短时间很难达成。”
温婉儿却道:“这个法子可行,工程也很大,从长远看却是必定要达成的。其实这不仅仅是运送粮草的问题,这也是大周抵御天灾的法子,这更是让百姓富起来的一条道路。”
几人疑惑地望向温婉儿,温婉儿解释道:“大周经常出现洪灾或是干旱,其问题关键主要是水路不通,就好像这个村边的河水变浅了,但我庄子里的河水却没有变浅,因这条水路由东而来,庄子里的河水是从大青山上流进来的。大周的干旱主要集中在几个产粮区域,但洪灾多发生在山峦之处,不同的是干旱景响了产粮受人注目,但洪水影响不大也很少有人去管。”
“如果水路通了,这里干旱但那里水多,只要打开闸门放些水来,哪还有干旱和洪灾之说。只是要真把全国水路连通十分困难,但至少可以考虑把主要的几条河流先打通。另外,水路通了,两岸百姓自会增加收入,不用担心干旱洪灾,又有了水上的便利,打渔摆渡、行船经商,能做的事多了,日子自然好过了。”
永德帝深以为然,这些事回去要再商议一下,改河道虽难,但于国于民有如此之大的益处,再难也要去办。
唐云天笑道:“若真能打通水路就好了,要知道我从南往这里运一次货物要一两个月,可如果走水路的话,也就十几二十天,那可省下不少时间和人力,而且还不用担心路途中会有损耗了。”
温婉儿却是摇头道:“纸上谈兵罢了,真要改水道不说别的,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你怕是很难赶上了。”
在现代建三峡工程用了十七年,在古代京杭大运河修了一千七百七十九年,呵呵,想修运河,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啊。
永德帝倒是认了真,修整连通水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若真像温婉儿说得有那么多好处则没有理由不做,只是做多久的部题,若是由他始,一代一代传下去终有一日会修成的,且若只是先连通几处主要水路,他在位之时还是可以做成的。
东方青云却仍是很感好奇地追问:“那人和是指什么?”
温婉儿继续讲道:“修水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所以也还是要走陆地的,但不一定非要朝廷派人千里迢迢地运送,就近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如在边关附近的州府建一个应急粮仓,朝廷每年征收上来的粮食留下部分放在粮仓里,由州府和军中共同监管,急需时双方同意则可用,当然这也会有矛盾及舞弊的可能,同时也要增加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