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皇宫的琉璃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皇宫大殿内,气氛却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宋廷皇帝赵不疑眉头紧锁,盯着手中的战报,脸色阴沉得可怕。
北方的盛唐国力强盛,疆域不断扩张,对周边小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盛唐的铁骑屡屡南下,南宋王朝的边境城池接连失守,百姓流离失所,军队士气低落。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却始终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之策。
“诸位爱卿,如今盛唐步步紧逼,我朝危在旦夕,难道就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吗?” 赵不疑的声音中带着疲惫与焦虑。
殿内一片寂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率先开口。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缓缓走出,此人正是秦桧。秦桧面容白净,眼神中透着精明与算计,他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我朝兵力、国力皆不如盛唐,若强行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臣斗胆提议,派使臣前往盛唐求和,或许能换来一线生机。”
“求和?” 赵不疑冷哼一声,“盛唐狼子野心,岂会轻易接受求和?况且,派谁去当这个使臣?这可是九死一生的差事!”
秦桧再次行礼,语气坚定地说:“陛下,臣愿担此重任。臣虽不才,但自认为还有几分辩才,定能说服盛唐皇帝,为我朝争取一线生机。”
赵不疑盯着秦桧看了许久,心中暗自思量。秦桧在朝中一直以来都以圆滑世故著称,虽然口碑不佳,但确实有几分能力。如今局势危急,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好!既然秦爱卿有此决心,朕便任命你为使臣,即刻前往盛唐求和。但你要记住,务必为我朝争取到有利的条件,否则,休怪朕不客气!”
秦桧心中一喜,连忙叩首:“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就这样,秦桧临危受命,成为了出使盛唐的使臣。他回到家中,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出使事宜。挑选随从、准备礼物、了解盛唐的风土人情和朝堂局势,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放过。他深知,此次出使,关系着南宋王朝的生死存亡,也关系着自己的前途命运。
过数月的长途跋涉,秦桧一行人终于抵达了盛唐的都城长安。远远望去,长安城城墙高耸,城楼巍峨,城门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城门口,士兵们手持长枪,神情严肃,盘查着每一个进出的人。
秦桧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随从走上前去。“我们乃南宋王朝使臣,奉我朝皇帝之命,前来拜见贵国皇帝,还请通禀。” 秦桧对守城士兵说道。
士兵们上下打量了一番秦桧等人,确认身份后,派人前去禀报。不多时,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员快步走来,他面带微笑,说道:“在下乃鸿胪寺丞,特来迎接南宋使臣。请随我来,陛下已在宫中设宴,为诸位接风洗尘。”
秦桧等人跟随鸿胪寺丞穿过繁华的街道,向着皇宫走去。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楼、茶馆、绸缎庄、珠宝行应有尽有。街道上,各种肤色、穿着各异的人来来往往,有来自西域的商人,有吐蕃的使者,还有身着胡服的女子,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有烤羊肉的香味,有糕点的甜味,还有香料的独特气息,让人垂涎欲滴。
来到皇宫,秦桧被眼前的宏伟建筑震撼了。宫殿金碧辉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盛唐的威严与奢华。穿过层层宫门,终于来到了大殿之上。盛唐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神情威严。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势恢宏。
秦桧强压下心中的紧张,带领随从走上前去,行跪拜之礼:“南宋王朝使臣秦桧,拜见陛下,愿陛下圣寿无疆,盛唐国运昌隆!”
盛唐皇帝微微点头,目光在秦桧身上扫视了一圈,说道:“起来吧。南宋与我盛唐向来少有往来,此次派你来,所为何事?”
秦桧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启禀陛下,我朝皇帝仰慕陛下天威,久闻盛唐繁荣昌盛,特命臣前来修好。近年来,边境冲突不断,实非我朝所愿。我朝皇帝希望能与贵国罢兵言和,永结友好。”
盛唐皇帝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罢兵言和?南宋连失数城,如今才想起求和?天下哪有这般便宜的事!”
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秦桧心中一紧,但脸上依然保持着恭敬的笑容,准备继续游说盛唐皇帝。
面对盛唐皇帝的质问,秦桧不慌不忙,再次躬身说道:“陛下圣明,我朝皇帝深知贵国国力强盛,兵锋锐利,非我朝所能敌。此次求和,我朝皇帝也是深思熟虑,愿以诚意打动陛下。”
“诚意?说说看,你们有何诚意?” 盛唐皇帝饶有兴趣地看着秦桧。
秦桧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我朝愿意割让边境三城,以表求和之决心。这三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作为我朝对贵国的一点心意。其次,我朝每年愿向贵国进贡金银、丝绸、瓷器等物,数量定让陛下满意。此外,我朝还愿开放边境互市,促进两国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如此一来,两国百姓皆可受益,这对贵国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秦桧的话音刚落,盛唐朝堂上便炸开了锅。有大臣赞同道:“陛下,南宋既然愿意割地进贡,开放互市,这对我朝来说确实是好事,既能扩充疆土,又能获得大量财物,还能促进贸易,臣以为可以接受议和。”
然而,也有大臣激烈反对:“陛下不可!南宋不过是弹丸小国,如今我朝大军压境,正是一举吞并他们的好时机。若此时议和,岂不前功尽弃?况且,南宋人心狡诈,今日求和,明日说不定又会反悔,绝不能轻信他们!”
盛唐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沉默不语。秦桧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此刻的每一句话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秦爱卿,你说你们愿开放边境互市,可这对我朝有何特别之处?我盛唐地大物博,难道还缺你们南宋的东西?” 盛唐皇帝突然问道。
秦桧心中一喜,这正是他准备好的关键说辞。“陛下,南宋虽小,但也有独特之物。我朝盛产茶叶、香料,这些都是贵国贵族喜爱之物。而且,我朝的瓷器制作工艺也有独到之处,若开放互市,贵国百姓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这些物品,贵族们也能有更多新奇的享受。同时,贵国的丝绸、珠宝、骏马等物,也是我朝所需,互通有无,能让两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再者,和平的边境环境,能让边境百姓安居乐业,减少冲突和伤亡,这也是陛下仁德的体现,定能让天下百姓更加敬仰陛下。”
秦桧的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既强调了利益,又迎合了盛唐皇帝的虚荣心。盛唐皇帝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开始认真考虑议和之事。
但就在这时,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陛下,秦桧巧舌如簧,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迷惑我朝。南宋若真心求和,为何不直接举国投降,还要保留部分领土?这分明是心怀不轨!” 说话的是盛唐的一位武将,他手握重兵,在朝堂上颇有话语权。
朝堂的局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秦桧该如何应对,才能让盛唐皇帝最终答应议和呢?
武将的质疑让秦桧心头一紧,他深知,在这盛唐朝堂之上,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面对武将的咄咄逼人,秦桧深吸一口气,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微笑,缓缓说道:“将军所言差矣。我朝此次求和,是真心实意渴望和平。保留部分领土,并非心怀不轨,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议和条款。若南宋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又如何能按时进贡、维持互市?况且,我朝皇帝已下定决心,割让三城,这已是极大的诚意。若贵国得寸进尺,非要南宋举国投降,那恐怕只会激起我朝百姓的反抗之心,即便贵国能凭借武力占领南宋,也难以长久统治,到时候必定会陷入无尽的纷争与叛乱之中,这对贵国又有何好处呢?”
秦桧的这番话,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实际治理的层面,让盛唐皇帝和众大臣不得不重新思考。朝堂之上,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然而,武将依旧不依不饶:“哼!说得好听!南宋不过是想苟延残喘罢了。我大唐铁骑,踏平南宋如探囊取物,何须与他们议和!”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之际,盛唐皇帝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深邃,在秦桧和武将之间来回扫视,片刻后缓缓说道:“秦爱卿,朕问你,若朕答应议和,你如何保证南宋不会反悔?”
秦桧心中一喜,知道事情有了转机,连忙跪地叩首:“陛下放心,我朝皇帝愿以皇室宗亲为人质,留在长安。同时,两国可签订盟约,昭告天下,若南宋违背盟约,甘愿接受天下人的唾弃和贵国的惩罚。而且,臣此次出使,肩负着我朝皇帝和万千百姓的期望,定当竭尽全力维护盟约,若有半点差错,臣愿以死谢罪!”
秦桧言辞恳切,态度坚决,让盛唐皇帝心中的疑虑渐渐打消。经过一番权衡,盛唐皇帝终于开口:“好!朕就给南宋一个机会。不过,议和条款还需细细商议,鸿胪寺即刻安排,秦爱卿且先在驿馆休息,等待下一步通知。”
秦桧大喜过望,再次叩首谢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全力配合商议,确保议和顺利进行。”
退出皇宫后,秦桧松了一口气。然而,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议和条款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南宋王朝的利益,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驿馆中,秦桧还没来得及休息,便有不少人前来拜访。有盛唐的官员,想从他这里打探南宋的虚实;也有商人,想提前了解互市的商机;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试图拉拢他,为自己谋取利益。秦桧深知这些人的目的,表面上热情接待,言辞谨慎,不透露半点关键信息,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在接下来的议和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在临安的南宋皇宫内,赵不疑也在焦急地等待着秦桧的消息。他不知道秦桧能否成功议和,也不知道议和的条件是否能让南宋承受。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依旧争论不休,让他心烦意乱。
而在盛唐的暗处,一股暗流也在悄然涌动。一些势力并不希望两国议和,他们妄图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开始暗中谋划,准备破坏议和之事,一场新的危机正在向秦桧逼近……
驿馆的夜晚,秦桧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议和之事看似有了转机,但他清楚,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荆棘。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秦桧警惕地起身,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谁?” 他低声喝道。
“秦大人,是我。” 一个低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秦桧打开门,只见一个身着黑衣、蒙着面的人闪身而入。
“你是何人?深夜到此何事?” 秦桧目光如炬,盯着黑衣人。
黑衣人摘下蒙面巾,露出一张陌生的面孔:“秦大人勿惊,在下乃受他人之托,前来给大人送个消息。”
“什么消息?”
“秦大人,您可知,朝堂上虽有不少人支持议和,但也有一股势力在暗中反对。他们计划在议和条款商议之时,制造混乱,破坏议和。而且,他们还打算对大人不利,您务必小心。”
秦桧心中一紧,没想到反对议和的势力竟然如此迫不及待。“你为何要告诉我这些?背后之人又是谁?”
黑衣人摇摇头:“大人,我只是个传话的,其他一概不知。不过,大人若想顺利完成议和,就必须早做准备。” 说完,黑衣人转身离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秦桧关上门,在屋内来回踱步。他知道,这个消息虽然不知真假,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随从,商议应对之策。
“大人,既然有人要对您不利,我们不如加强戒备,减少外出,以防不测。” 一个随从建议道。
秦桧却摇摇头:“不行。议和之事刻不容缓,我必须亲自参与每一次谈判,否则难以争取到有利条款。我们要主动出击,查出这股反对势力的底细,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阴谋。”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桧一边积极参与议和条款的商议,一边暗中派人调查反对势力。在谈判桌上,他据理力争,与盛唐的官员们激烈交锋,为南宋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在私下里,他的调查也有了一些进展。
原来,反对议和的势力是以一位亲王为首。这位亲王手握兵权,野心勃勃,一直想通过战争建功立业,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不甘心议和让自己失去这个机会,于是联合了一些武将和朝中大臣,准备在关键时刻破坏议和。
秦桧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要想让议和顺利进行,就必须想办法瓦解这股反对势力。他决定从亲王身边的人入手,寻找突破口。
经过一番努力,秦桧找到了亲王的一个亲信。他用重金贿赂这个亲信,并许诺若议和成功,会在南宋为他谋得一份富贵。亲信经不住诱惑,答应为秦桧提供情报,并在适当的时候在亲王面前说一些议和的好话,动摇亲王的决心。
然而,就在秦桧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又一个危机降临了。有人在长安城中散布谣言,说秦桧与南宋的敌对势力勾结,此次议和是一场阴谋,目的是为了削弱盛唐的实力。谣言迅速传播开来,长安的百姓们议论纷纷,对秦桧和南宋的议和充满了怀疑和不满。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秦桧该如何化解,保住来之不易的议和成果呢?
谣言如汹涌的潮水般在长安城内蔓延,秦桧的驿馆外不时聚集着愤怒的百姓,他们高声叫嚷着,要求将秦桧驱逐出长安。驿馆内,秦桧的随从们个个神色慌张,不知所措。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再这样下去,恐怕议和之事就要彻底泡汤了!” 一个随从焦急地说道。
秦桧却出奇地冷静,他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乃有人故意陷害,目的就是破坏议和。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想办法澄清谣言。”
他立刻派人去联络与自己交好的盛唐官员,请他们在朝堂上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亲自写了一份告示,详细说明了南宋求和的原因以及议和对两国百姓的好处,并派人在长安城内四处张贴。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立刻见效。百姓们依然对谣言深信不疑,街头巷尾,关于秦桧和南宋的负面议论不绝于耳。更糟糕的是,盛唐朝堂上,反对议和的势力也趁机发难,要求皇帝终止与南宋的议和谈判。
关键时刻,秦桧决定铤而走险。他请求面见盛唐皇帝,打算当面向皇帝澄清事实,争取皇帝的信任。
在皇宫大殿上,秦桧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臣自出使以来,一心只为两国和平,从未有过半点私心。如今谣言四起,实乃有人故意陷害,目的就是破坏来之不易的议和局面。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臣一个清白,也还两国百姓一个和平的希望。”
“秦爱卿,你说这是有人陷害,可有证据?” 盛唐皇帝问道。
秦桧从怀中掏出一份密信,呈给皇帝:“陛下,这是臣暗中查到的证据。有人收买了一些地痞流氓,让他们在城中散布谣言。而这背后的主使,正是反对议和的势力。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两国和平,实在是罪大恶极!”
盛唐皇帝看完密信,脸色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自己的朝堂上竟然有人如此胆大妄为。“来人,立刻将涉事之人捉拿归案,严加审讯!” 皇帝怒声喝道。
随着涉事人员被抓,谣言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位企图破坏议和的亲王也被牵连其中,遭到了皇帝的斥责和惩罚。
谣言平息后,议和谈判继续进行。这一次,反对议和的声音小了许多。秦桧抓住机会,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最终与盛唐达成了一份相对有利的议和条款。条款规定:南宋割让边境三城给盛唐,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金银、丝绸、瓷器等物;盛唐则保证不再对南宋发动战争,并开放边境互市,促进两国贸易。
议和成功的消息传来,临安的南宋皇宫内一片欢腾。赵不疑大喜过望,对秦桧的表现赞不绝口,立刻下旨重赏秦桧及其随从。
长安城大明宫的宣政殿内,鎏金烛台摇曳,将秦桧与盛唐宰相张目灵的身影映在雕龙柱上,扭曲成诡异的形状。历经半月唇枪舌剑,《唐宋和约》终于要在今夜加盖两国玉玺,可秦桧摩挲着袖中密信,指尖沁出冷汗 —— 三日前,南宋暗卫冒死送来消息,赵不疑在临安秘密整军备武,意图待盛唐放松警惕后夺回失地。
“秦大人为何迟迟不动笔?” 张目灵推了推玉制蹀躞带,乌纱帽上的蝉纹随着动作轻晃。他身后二十四名持戟武士甲胄锃亮,腰间所佩横刀正是盛唐赫赫有名的百炼钢刀。
秦桧强作镇定,蘸墨的笔在黄绢上悬停:“如此盟约事关两国百年大计,宰相大人不觉得条款中关于商税比例……”
“秦大人!” 张目灵突然拍案,震得青铜香炉中檀香灰簌簌而落,“贵国既已愿割让云州、朔州、蔚州三城,又承诺岁贡白银二十万两,此时再谈条件,莫不是南宋另有图谋?”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金甲侍卫疾步入内:“启禀宰相,城门守军查获十辆马车,满载硝石硫磺,驾车人自称是南宋商人!”
秦桧瞳孔骤缩,这分明是赵不疑提前运往盛唐境内的战备物资。他瞥见张目灵嘴角若有若无的冷笑,突然明白自己从踏入长安城起,就已落入对方设下的局。
“来人!” 张目灵一声令下,武士们瞬间将秦桧等人团团围住,“秦大人私运军资,违背议和初衷,莫怪张某人不客气!”
千钧一发之际,殿外传来清亮的传唤声:“陛下驾到 ——” 新帝李新宇身着赭黄袍,手持镶玉如意缓步而入,冕旒晃动间难掩眼中精光。他扫过剑拔弩张的众人,忽然笑道:“朕听闻西域进贡了新茶,正想请秦爱卿一同品鉴。”
当夜,秦桧在兴庆宫偏殿跪得膝盖发麻。新帝李新宇亲手为他斟茶,茶汤在秘色瓷盏中泛起琥珀色光晕:“听说南宋在青崖关增兵三万?”
秦桧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却强撑着叩首:“陛下明鉴,那不过是地方守军例行操练。我主赵不疑陛下日日焚香,盼着盟约早日签订。”
“是吗?” 新帝李新宇把玩着茶盏,“朕倒觉得,秦爱卿比你那位陛下更有趣。若朕许你高官厚禄,永居长安,你可愿为盛唐效力?”
秦桧猛然抬头,烛光在皇帝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他想起临安城中赵不疑猜忌的目光,想起自己寒窗苦读却屡遭排挤的过往,喉结动了动:“臣…… 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三个月后,南宋使臣团归国船只行至长江江面。秦桧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盛唐海岸,怀中藏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密信 —— 一封是给赵不疑的《盛唐军备部署图》,另一封则是盛唐新帝李新宇手书的《灭宋方略》。
临安皇宫内,赵不疑展开图纸时龙颜大悦:“爱卿此次出使功不可没!待朕收复失地,定封你为丞相!” 秦桧谢恩时,眼角余光瞥见角落里站着的监察御史万俟卨,那人鹰隼般的目光正死死盯着自己。
与此同时,盛唐边境的玉门关内,安若楠摩挲着秦桧送来的密信,肥硕的身躯压得胡床吱呀作响:“南宋果然有诈!传令下去,让史思明部佯装后撤三十里,诱敌深入!”
半年后的深秋,南宋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云州。赵不疑亲率的中军行至虎牢关时,突然遭遇盛唐伏兵。箭矢如蝗雨般落下,南宋军队顿时大乱。赵不疑看着山坡上 “唐” 字大旗猎猎作响,手中马鞭狠狠抽在秦桧身上:“奸贼!你不是说唐军主力在河西走廊吗?”
秦桧抹去嘴角血迹,望着远处安若楠亲率的铁骑,心中泛起冷笑。他早将南宋进军路线密报给新帝李新宇,此刻看着曾经的君主绝望的眼神,忽然觉得那些寒窗苦读的日子都值了。
“陛下保重!” 秦桧假意护驾,却在混乱中将赵不疑推向敌军。南宋军队全线溃败,赵不疑被安若楠生擒,昔日繁华的临安城在唐军铁蹄下化为焦土。
长安城朱雀大街张灯结彩,百姓夹道欢迎凯旋的王师。秦桧身着紫袍,骑在高头大马上,胸前的金鱼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帝李新宇亲自在明德门迎接,当众封他为同平章事,赐宅邸于亲仁坊,与安若楠府邸比邻而居。
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秦桧很快陷入新的危机。安若楠日益膨胀的野心引起朝堂不安,张目灵等文臣多次在御前弹劾其拥兵自重。一日退朝后,张目灵拦住秦桧:“秦大人可知养虎为患的道理?安将军手握三镇雄兵,若不早做防备……”
秦桧抚须微笑:“宰相大人多虑了,安若楠将军对陛下忠心耿耿。” 话虽如此,他却连夜修书给新帝李新宇,暗示安若楠与契丹暗中往来。与此同时,他又秘密派人给安若楠送去密信,称张目灵等人欲除之而后快。
在秦桧的刻意挑拨下,盛唐朝堂渐渐分裂为文臣与武将两派。他则游走于两派之间,时而为安若楠出谋划策,时而为张目灵提供情报。每当两派矛盾激化,他便出面调和,俨然成为朝堂不可或缺的 “和事佬”。
这日,秦桧在府中宴请宾客,酒过三巡,歌姬舞罢。一位神秘客人悄然入内,竟是南宋旧部。来人跪地痛哭:“丞相!赵不疑陛下被安若楠折磨至死,南宋旧臣愿奉丞相为主,夺回江山!”
秦桧望着杯中晃动的酒影,想起临安城破时百姓的哭喊,想起赵不疑临终前的咒骂。他将酒一饮而尽,沉声道:“回去告诉众人,静待时机。”
第十章:血色叛乱
天宝十四年冬,安若楠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秦桧为名,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长安城人心惶惶,新帝李新宇急召秦桧商议对策。
“陛下勿忧,臣已调朔方军二十万驰援。” 秦桧从容奏对,却在退朝后秘密派人给安若楠送去地图,标注出长安城防薄弱之处。
叛军兵临长安城下那日,秦桧登上城楼,望着烟尘滚滚的敌军,对身旁的万俟卨笑道:“还记得当年在临安,你总怀疑我通敌?” 不等对方反应,他猛地将万俟卨推下城楼,看着那张惊恐的脸在血色残阳中越来越小。
西凉皇帝李重矣仓皇逃往蜀中,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要求处死秦桧。秦桧跪在沾满泥泞的地上,望着禁军将领陈玄礼手中寒光闪闪的长剑,忽然大笑起来:“我这一生,为南宋,为西凉,为自己,可曾有过一刻真心?”
剑光闪过,一代权臣就此陨落。然而他死后,盛唐再也无法恢复往日辉煌,而南宋故土上,新的势力正在暗中崛起,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息的权谋与纷争。
在秦桧死后的数年里,盛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安若楠的叛军虽然最终被镇压,但这场叛乱使得原本繁华昌盛的大唐元气大伤。各地藩镇势力趁机坐大,表面上尊奉朝廷,实则各自为政,形成了割据局面。
长安城中,新帝李新宇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试图重振朝纲。他听闻了秦桧生前的种种事迹,对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下令让人搜集秦桧遗留的书信、奏折等物,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治理国家的策略或是安若楠叛乱的深层原因。
而在南宋故地,一位名叫韩世忠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目睹了盛唐铁骑下百姓的苦难,决心要为南宋旧民讨回公道。韩世忠暗中联络各地的抗唐势力,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他深知,要想对抗盛唐,不能只靠蛮力,还需要智谋。于是,他派人四处打听秦桧生前的故事,希望能从这个曾经在两国之间翻云覆雨的人物身上,学到一些权谋之术。
此时,在临安城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城池正在悄然崛起。这座城池由一位神秘的商人出资修建,他自称姓岳,无人知晓他的来历。岳姓商人在城中广纳贤才,开设书院,传播文化。他表面上只是个商人,实则与韩世忠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书院里,不仅教授诗词歌赋,还传授兵法谋略,培养了一批批有志之士。
在盛唐的朝堂上,关于秦桧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是导致国家动荡的罪魁祸首,是个彻头彻尾的奸臣;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在乱世中为了生存和权力而不择手段,他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
而在民间,关于秦桧的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他其实是天上的煞星下凡,专门来扰乱人间秩序;也有的说他是被冤枉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南宋百姓,只是不被世人理解。这些传说越传越广,让秦桧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一日,新帝李新宇在查阅秦桧遗留的书信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秦桧详细阐述了他对两国局势的分析,以及他认为盛唐应该采取的治国策略。信的末尾,秦桧写道:“臣一生所求,不过是在这乱世中寻得一片安宁之地,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然臣手段狠辣,遭世人唾弃,亦无怨无悔。只望后世之人,能从臣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还天下一个太平。”
新帝李新宇看完信后,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秦桧这个人物,也开始反思盛唐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的得失。他决定改变以往的对外政策,不再一味地追求领土扩张,而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和平的方式维护边境稳定。
与此同时,韩世忠的军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筹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他与岳姓商人商议后,决定先从收复南宋旧地开始,逐步向盛唐发起挑战。在出兵之前,韩世忠发布了一篇檄文,痛斥盛唐的侵略行径,号召南宋旧民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檄文一经传出,各地百姓纷纷响应,踊跃参军。
一场新的战争,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帷幕。而秦桧的故事,也将随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再次被人们提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历史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乱世的残酷与无奈,也映照出了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复杂与多变。
北方的盛唐国力强盛,疆域不断扩张,对周边小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盛唐的铁骑屡屡南下,南宋王朝的边境城池接连失守,百姓流离失所,军队士气低落。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却始终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之策。
“诸位爱卿,如今盛唐步步紧逼,我朝危在旦夕,难道就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吗?” 赵不疑的声音中带着疲惫与焦虑。
殿内一片寂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率先开口。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缓缓走出,此人正是秦桧。秦桧面容白净,眼神中透着精明与算计,他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我朝兵力、国力皆不如盛唐,若强行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臣斗胆提议,派使臣前往盛唐求和,或许能换来一线生机。”
“求和?” 赵不疑冷哼一声,“盛唐狼子野心,岂会轻易接受求和?况且,派谁去当这个使臣?这可是九死一生的差事!”
秦桧再次行礼,语气坚定地说:“陛下,臣愿担此重任。臣虽不才,但自认为还有几分辩才,定能说服盛唐皇帝,为我朝争取一线生机。”
赵不疑盯着秦桧看了许久,心中暗自思量。秦桧在朝中一直以来都以圆滑世故著称,虽然口碑不佳,但确实有几分能力。如今局势危急,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好!既然秦爱卿有此决心,朕便任命你为使臣,即刻前往盛唐求和。但你要记住,务必为我朝争取到有利的条件,否则,休怪朕不客气!”
秦桧心中一喜,连忙叩首:“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就这样,秦桧临危受命,成为了出使盛唐的使臣。他回到家中,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出使事宜。挑选随从、准备礼物、了解盛唐的风土人情和朝堂局势,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放过。他深知,此次出使,关系着南宋王朝的生死存亡,也关系着自己的前途命运。
过数月的长途跋涉,秦桧一行人终于抵达了盛唐的都城长安。远远望去,长安城城墙高耸,城楼巍峨,城门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城门口,士兵们手持长枪,神情严肃,盘查着每一个进出的人。
秦桧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随从走上前去。“我们乃南宋王朝使臣,奉我朝皇帝之命,前来拜见贵国皇帝,还请通禀。” 秦桧对守城士兵说道。
士兵们上下打量了一番秦桧等人,确认身份后,派人前去禀报。不多时,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员快步走来,他面带微笑,说道:“在下乃鸿胪寺丞,特来迎接南宋使臣。请随我来,陛下已在宫中设宴,为诸位接风洗尘。”
秦桧等人跟随鸿胪寺丞穿过繁华的街道,向着皇宫走去。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楼、茶馆、绸缎庄、珠宝行应有尽有。街道上,各种肤色、穿着各异的人来来往往,有来自西域的商人,有吐蕃的使者,还有身着胡服的女子,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有烤羊肉的香味,有糕点的甜味,还有香料的独特气息,让人垂涎欲滴。
来到皇宫,秦桧被眼前的宏伟建筑震撼了。宫殿金碧辉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盛唐的威严与奢华。穿过层层宫门,终于来到了大殿之上。盛唐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神情威严。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势恢宏。
秦桧强压下心中的紧张,带领随从走上前去,行跪拜之礼:“南宋王朝使臣秦桧,拜见陛下,愿陛下圣寿无疆,盛唐国运昌隆!”
盛唐皇帝微微点头,目光在秦桧身上扫视了一圈,说道:“起来吧。南宋与我盛唐向来少有往来,此次派你来,所为何事?”
秦桧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启禀陛下,我朝皇帝仰慕陛下天威,久闻盛唐繁荣昌盛,特命臣前来修好。近年来,边境冲突不断,实非我朝所愿。我朝皇帝希望能与贵国罢兵言和,永结友好。”
盛唐皇帝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罢兵言和?南宋连失数城,如今才想起求和?天下哪有这般便宜的事!”
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秦桧心中一紧,但脸上依然保持着恭敬的笑容,准备继续游说盛唐皇帝。
面对盛唐皇帝的质问,秦桧不慌不忙,再次躬身说道:“陛下圣明,我朝皇帝深知贵国国力强盛,兵锋锐利,非我朝所能敌。此次求和,我朝皇帝也是深思熟虑,愿以诚意打动陛下。”
“诚意?说说看,你们有何诚意?” 盛唐皇帝饶有兴趣地看着秦桧。
秦桧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我朝愿意割让边境三城,以表求和之决心。这三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作为我朝对贵国的一点心意。其次,我朝每年愿向贵国进贡金银、丝绸、瓷器等物,数量定让陛下满意。此外,我朝还愿开放边境互市,促进两国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如此一来,两国百姓皆可受益,这对贵国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秦桧的话音刚落,盛唐朝堂上便炸开了锅。有大臣赞同道:“陛下,南宋既然愿意割地进贡,开放互市,这对我朝来说确实是好事,既能扩充疆土,又能获得大量财物,还能促进贸易,臣以为可以接受议和。”
然而,也有大臣激烈反对:“陛下不可!南宋不过是弹丸小国,如今我朝大军压境,正是一举吞并他们的好时机。若此时议和,岂不前功尽弃?况且,南宋人心狡诈,今日求和,明日说不定又会反悔,绝不能轻信他们!”
盛唐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沉默不语。秦桧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此刻的每一句话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秦爱卿,你说你们愿开放边境互市,可这对我朝有何特别之处?我盛唐地大物博,难道还缺你们南宋的东西?” 盛唐皇帝突然问道。
秦桧心中一喜,这正是他准备好的关键说辞。“陛下,南宋虽小,但也有独特之物。我朝盛产茶叶、香料,这些都是贵国贵族喜爱之物。而且,我朝的瓷器制作工艺也有独到之处,若开放互市,贵国百姓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这些物品,贵族们也能有更多新奇的享受。同时,贵国的丝绸、珠宝、骏马等物,也是我朝所需,互通有无,能让两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再者,和平的边境环境,能让边境百姓安居乐业,减少冲突和伤亡,这也是陛下仁德的体现,定能让天下百姓更加敬仰陛下。”
秦桧的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既强调了利益,又迎合了盛唐皇帝的虚荣心。盛唐皇帝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开始认真考虑议和之事。
但就在这时,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陛下,秦桧巧舌如簧,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迷惑我朝。南宋若真心求和,为何不直接举国投降,还要保留部分领土?这分明是心怀不轨!” 说话的是盛唐的一位武将,他手握重兵,在朝堂上颇有话语权。
朝堂的局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秦桧该如何应对,才能让盛唐皇帝最终答应议和呢?
武将的质疑让秦桧心头一紧,他深知,在这盛唐朝堂之上,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面对武将的咄咄逼人,秦桧深吸一口气,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微笑,缓缓说道:“将军所言差矣。我朝此次求和,是真心实意渴望和平。保留部分领土,并非心怀不轨,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议和条款。若南宋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又如何能按时进贡、维持互市?况且,我朝皇帝已下定决心,割让三城,这已是极大的诚意。若贵国得寸进尺,非要南宋举国投降,那恐怕只会激起我朝百姓的反抗之心,即便贵国能凭借武力占领南宋,也难以长久统治,到时候必定会陷入无尽的纷争与叛乱之中,这对贵国又有何好处呢?”
秦桧的这番话,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实际治理的层面,让盛唐皇帝和众大臣不得不重新思考。朝堂之上,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然而,武将依旧不依不饶:“哼!说得好听!南宋不过是想苟延残喘罢了。我大唐铁骑,踏平南宋如探囊取物,何须与他们议和!”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之际,盛唐皇帝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深邃,在秦桧和武将之间来回扫视,片刻后缓缓说道:“秦爱卿,朕问你,若朕答应议和,你如何保证南宋不会反悔?”
秦桧心中一喜,知道事情有了转机,连忙跪地叩首:“陛下放心,我朝皇帝愿以皇室宗亲为人质,留在长安。同时,两国可签订盟约,昭告天下,若南宋违背盟约,甘愿接受天下人的唾弃和贵国的惩罚。而且,臣此次出使,肩负着我朝皇帝和万千百姓的期望,定当竭尽全力维护盟约,若有半点差错,臣愿以死谢罪!”
秦桧言辞恳切,态度坚决,让盛唐皇帝心中的疑虑渐渐打消。经过一番权衡,盛唐皇帝终于开口:“好!朕就给南宋一个机会。不过,议和条款还需细细商议,鸿胪寺即刻安排,秦爱卿且先在驿馆休息,等待下一步通知。”
秦桧大喜过望,再次叩首谢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全力配合商议,确保议和顺利进行。”
退出皇宫后,秦桧松了一口气。然而,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议和条款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南宋王朝的利益,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驿馆中,秦桧还没来得及休息,便有不少人前来拜访。有盛唐的官员,想从他这里打探南宋的虚实;也有商人,想提前了解互市的商机;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试图拉拢他,为自己谋取利益。秦桧深知这些人的目的,表面上热情接待,言辞谨慎,不透露半点关键信息,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在接下来的议和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在临安的南宋皇宫内,赵不疑也在焦急地等待着秦桧的消息。他不知道秦桧能否成功议和,也不知道议和的条件是否能让南宋承受。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依旧争论不休,让他心烦意乱。
而在盛唐的暗处,一股暗流也在悄然涌动。一些势力并不希望两国议和,他们妄图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开始暗中谋划,准备破坏议和之事,一场新的危机正在向秦桧逼近……
驿馆的夜晚,秦桧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议和之事看似有了转机,但他清楚,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荆棘。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秦桧警惕地起身,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谁?” 他低声喝道。
“秦大人,是我。” 一个低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秦桧打开门,只见一个身着黑衣、蒙着面的人闪身而入。
“你是何人?深夜到此何事?” 秦桧目光如炬,盯着黑衣人。
黑衣人摘下蒙面巾,露出一张陌生的面孔:“秦大人勿惊,在下乃受他人之托,前来给大人送个消息。”
“什么消息?”
“秦大人,您可知,朝堂上虽有不少人支持议和,但也有一股势力在暗中反对。他们计划在议和条款商议之时,制造混乱,破坏议和。而且,他们还打算对大人不利,您务必小心。”
秦桧心中一紧,没想到反对议和的势力竟然如此迫不及待。“你为何要告诉我这些?背后之人又是谁?”
黑衣人摇摇头:“大人,我只是个传话的,其他一概不知。不过,大人若想顺利完成议和,就必须早做准备。” 说完,黑衣人转身离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秦桧关上门,在屋内来回踱步。他知道,这个消息虽然不知真假,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随从,商议应对之策。
“大人,既然有人要对您不利,我们不如加强戒备,减少外出,以防不测。” 一个随从建议道。
秦桧却摇摇头:“不行。议和之事刻不容缓,我必须亲自参与每一次谈判,否则难以争取到有利条款。我们要主动出击,查出这股反对势力的底细,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阴谋。”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桧一边积极参与议和条款的商议,一边暗中派人调查反对势力。在谈判桌上,他据理力争,与盛唐的官员们激烈交锋,为南宋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在私下里,他的调查也有了一些进展。
原来,反对议和的势力是以一位亲王为首。这位亲王手握兵权,野心勃勃,一直想通过战争建功立业,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不甘心议和让自己失去这个机会,于是联合了一些武将和朝中大臣,准备在关键时刻破坏议和。
秦桧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要想让议和顺利进行,就必须想办法瓦解这股反对势力。他决定从亲王身边的人入手,寻找突破口。
经过一番努力,秦桧找到了亲王的一个亲信。他用重金贿赂这个亲信,并许诺若议和成功,会在南宋为他谋得一份富贵。亲信经不住诱惑,答应为秦桧提供情报,并在适当的时候在亲王面前说一些议和的好话,动摇亲王的决心。
然而,就在秦桧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又一个危机降临了。有人在长安城中散布谣言,说秦桧与南宋的敌对势力勾结,此次议和是一场阴谋,目的是为了削弱盛唐的实力。谣言迅速传播开来,长安的百姓们议论纷纷,对秦桧和南宋的议和充满了怀疑和不满。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秦桧该如何化解,保住来之不易的议和成果呢?
谣言如汹涌的潮水般在长安城内蔓延,秦桧的驿馆外不时聚集着愤怒的百姓,他们高声叫嚷着,要求将秦桧驱逐出长安。驿馆内,秦桧的随从们个个神色慌张,不知所措。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再这样下去,恐怕议和之事就要彻底泡汤了!” 一个随从焦急地说道。
秦桧却出奇地冷静,他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乃有人故意陷害,目的就是破坏议和。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想办法澄清谣言。”
他立刻派人去联络与自己交好的盛唐官员,请他们在朝堂上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亲自写了一份告示,详细说明了南宋求和的原因以及议和对两国百姓的好处,并派人在长安城内四处张贴。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立刻见效。百姓们依然对谣言深信不疑,街头巷尾,关于秦桧和南宋的负面议论不绝于耳。更糟糕的是,盛唐朝堂上,反对议和的势力也趁机发难,要求皇帝终止与南宋的议和谈判。
关键时刻,秦桧决定铤而走险。他请求面见盛唐皇帝,打算当面向皇帝澄清事实,争取皇帝的信任。
在皇宫大殿上,秦桧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臣自出使以来,一心只为两国和平,从未有过半点私心。如今谣言四起,实乃有人故意陷害,目的就是破坏来之不易的议和局面。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臣一个清白,也还两国百姓一个和平的希望。”
“秦爱卿,你说这是有人陷害,可有证据?” 盛唐皇帝问道。
秦桧从怀中掏出一份密信,呈给皇帝:“陛下,这是臣暗中查到的证据。有人收买了一些地痞流氓,让他们在城中散布谣言。而这背后的主使,正是反对议和的势力。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两国和平,实在是罪大恶极!”
盛唐皇帝看完密信,脸色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自己的朝堂上竟然有人如此胆大妄为。“来人,立刻将涉事之人捉拿归案,严加审讯!” 皇帝怒声喝道。
随着涉事人员被抓,谣言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位企图破坏议和的亲王也被牵连其中,遭到了皇帝的斥责和惩罚。
谣言平息后,议和谈判继续进行。这一次,反对议和的声音小了许多。秦桧抓住机会,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最终与盛唐达成了一份相对有利的议和条款。条款规定:南宋割让边境三城给盛唐,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金银、丝绸、瓷器等物;盛唐则保证不再对南宋发动战争,并开放边境互市,促进两国贸易。
议和成功的消息传来,临安的南宋皇宫内一片欢腾。赵不疑大喜过望,对秦桧的表现赞不绝口,立刻下旨重赏秦桧及其随从。
长安城大明宫的宣政殿内,鎏金烛台摇曳,将秦桧与盛唐宰相张目灵的身影映在雕龙柱上,扭曲成诡异的形状。历经半月唇枪舌剑,《唐宋和约》终于要在今夜加盖两国玉玺,可秦桧摩挲着袖中密信,指尖沁出冷汗 —— 三日前,南宋暗卫冒死送来消息,赵不疑在临安秘密整军备武,意图待盛唐放松警惕后夺回失地。
“秦大人为何迟迟不动笔?” 张目灵推了推玉制蹀躞带,乌纱帽上的蝉纹随着动作轻晃。他身后二十四名持戟武士甲胄锃亮,腰间所佩横刀正是盛唐赫赫有名的百炼钢刀。
秦桧强作镇定,蘸墨的笔在黄绢上悬停:“如此盟约事关两国百年大计,宰相大人不觉得条款中关于商税比例……”
“秦大人!” 张目灵突然拍案,震得青铜香炉中檀香灰簌簌而落,“贵国既已愿割让云州、朔州、蔚州三城,又承诺岁贡白银二十万两,此时再谈条件,莫不是南宋另有图谋?”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金甲侍卫疾步入内:“启禀宰相,城门守军查获十辆马车,满载硝石硫磺,驾车人自称是南宋商人!”
秦桧瞳孔骤缩,这分明是赵不疑提前运往盛唐境内的战备物资。他瞥见张目灵嘴角若有若无的冷笑,突然明白自己从踏入长安城起,就已落入对方设下的局。
“来人!” 张目灵一声令下,武士们瞬间将秦桧等人团团围住,“秦大人私运军资,违背议和初衷,莫怪张某人不客气!”
千钧一发之际,殿外传来清亮的传唤声:“陛下驾到 ——” 新帝李新宇身着赭黄袍,手持镶玉如意缓步而入,冕旒晃动间难掩眼中精光。他扫过剑拔弩张的众人,忽然笑道:“朕听闻西域进贡了新茶,正想请秦爱卿一同品鉴。”
当夜,秦桧在兴庆宫偏殿跪得膝盖发麻。新帝李新宇亲手为他斟茶,茶汤在秘色瓷盏中泛起琥珀色光晕:“听说南宋在青崖关增兵三万?”
秦桧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却强撑着叩首:“陛下明鉴,那不过是地方守军例行操练。我主赵不疑陛下日日焚香,盼着盟约早日签订。”
“是吗?” 新帝李新宇把玩着茶盏,“朕倒觉得,秦爱卿比你那位陛下更有趣。若朕许你高官厚禄,永居长安,你可愿为盛唐效力?”
秦桧猛然抬头,烛光在皇帝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他想起临安城中赵不疑猜忌的目光,想起自己寒窗苦读却屡遭排挤的过往,喉结动了动:“臣…… 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三个月后,南宋使臣团归国船只行至长江江面。秦桧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盛唐海岸,怀中藏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密信 —— 一封是给赵不疑的《盛唐军备部署图》,另一封则是盛唐新帝李新宇手书的《灭宋方略》。
临安皇宫内,赵不疑展开图纸时龙颜大悦:“爱卿此次出使功不可没!待朕收复失地,定封你为丞相!” 秦桧谢恩时,眼角余光瞥见角落里站着的监察御史万俟卨,那人鹰隼般的目光正死死盯着自己。
与此同时,盛唐边境的玉门关内,安若楠摩挲着秦桧送来的密信,肥硕的身躯压得胡床吱呀作响:“南宋果然有诈!传令下去,让史思明部佯装后撤三十里,诱敌深入!”
半年后的深秋,南宋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云州。赵不疑亲率的中军行至虎牢关时,突然遭遇盛唐伏兵。箭矢如蝗雨般落下,南宋军队顿时大乱。赵不疑看着山坡上 “唐” 字大旗猎猎作响,手中马鞭狠狠抽在秦桧身上:“奸贼!你不是说唐军主力在河西走廊吗?”
秦桧抹去嘴角血迹,望着远处安若楠亲率的铁骑,心中泛起冷笑。他早将南宋进军路线密报给新帝李新宇,此刻看着曾经的君主绝望的眼神,忽然觉得那些寒窗苦读的日子都值了。
“陛下保重!” 秦桧假意护驾,却在混乱中将赵不疑推向敌军。南宋军队全线溃败,赵不疑被安若楠生擒,昔日繁华的临安城在唐军铁蹄下化为焦土。
长安城朱雀大街张灯结彩,百姓夹道欢迎凯旋的王师。秦桧身着紫袍,骑在高头大马上,胸前的金鱼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帝李新宇亲自在明德门迎接,当众封他为同平章事,赐宅邸于亲仁坊,与安若楠府邸比邻而居。
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秦桧很快陷入新的危机。安若楠日益膨胀的野心引起朝堂不安,张目灵等文臣多次在御前弹劾其拥兵自重。一日退朝后,张目灵拦住秦桧:“秦大人可知养虎为患的道理?安将军手握三镇雄兵,若不早做防备……”
秦桧抚须微笑:“宰相大人多虑了,安若楠将军对陛下忠心耿耿。” 话虽如此,他却连夜修书给新帝李新宇,暗示安若楠与契丹暗中往来。与此同时,他又秘密派人给安若楠送去密信,称张目灵等人欲除之而后快。
在秦桧的刻意挑拨下,盛唐朝堂渐渐分裂为文臣与武将两派。他则游走于两派之间,时而为安若楠出谋划策,时而为张目灵提供情报。每当两派矛盾激化,他便出面调和,俨然成为朝堂不可或缺的 “和事佬”。
这日,秦桧在府中宴请宾客,酒过三巡,歌姬舞罢。一位神秘客人悄然入内,竟是南宋旧部。来人跪地痛哭:“丞相!赵不疑陛下被安若楠折磨至死,南宋旧臣愿奉丞相为主,夺回江山!”
秦桧望着杯中晃动的酒影,想起临安城破时百姓的哭喊,想起赵不疑临终前的咒骂。他将酒一饮而尽,沉声道:“回去告诉众人,静待时机。”
第十章:血色叛乱
天宝十四年冬,安若楠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秦桧为名,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长安城人心惶惶,新帝李新宇急召秦桧商议对策。
“陛下勿忧,臣已调朔方军二十万驰援。” 秦桧从容奏对,却在退朝后秘密派人给安若楠送去地图,标注出长安城防薄弱之处。
叛军兵临长安城下那日,秦桧登上城楼,望着烟尘滚滚的敌军,对身旁的万俟卨笑道:“还记得当年在临安,你总怀疑我通敌?” 不等对方反应,他猛地将万俟卨推下城楼,看着那张惊恐的脸在血色残阳中越来越小。
西凉皇帝李重矣仓皇逃往蜀中,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要求处死秦桧。秦桧跪在沾满泥泞的地上,望着禁军将领陈玄礼手中寒光闪闪的长剑,忽然大笑起来:“我这一生,为南宋,为西凉,为自己,可曾有过一刻真心?”
剑光闪过,一代权臣就此陨落。然而他死后,盛唐再也无法恢复往日辉煌,而南宋故土上,新的势力正在暗中崛起,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息的权谋与纷争。
在秦桧死后的数年里,盛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安若楠的叛军虽然最终被镇压,但这场叛乱使得原本繁华昌盛的大唐元气大伤。各地藩镇势力趁机坐大,表面上尊奉朝廷,实则各自为政,形成了割据局面。
长安城中,新帝李新宇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试图重振朝纲。他听闻了秦桧生前的种种事迹,对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下令让人搜集秦桧遗留的书信、奏折等物,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治理国家的策略或是安若楠叛乱的深层原因。
而在南宋故地,一位名叫韩世忠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目睹了盛唐铁骑下百姓的苦难,决心要为南宋旧民讨回公道。韩世忠暗中联络各地的抗唐势力,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他深知,要想对抗盛唐,不能只靠蛮力,还需要智谋。于是,他派人四处打听秦桧生前的故事,希望能从这个曾经在两国之间翻云覆雨的人物身上,学到一些权谋之术。
此时,在临安城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城池正在悄然崛起。这座城池由一位神秘的商人出资修建,他自称姓岳,无人知晓他的来历。岳姓商人在城中广纳贤才,开设书院,传播文化。他表面上只是个商人,实则与韩世忠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书院里,不仅教授诗词歌赋,还传授兵法谋略,培养了一批批有志之士。
在盛唐的朝堂上,关于秦桧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是导致国家动荡的罪魁祸首,是个彻头彻尾的奸臣;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在乱世中为了生存和权力而不择手段,他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
而在民间,关于秦桧的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他其实是天上的煞星下凡,专门来扰乱人间秩序;也有的说他是被冤枉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南宋百姓,只是不被世人理解。这些传说越传越广,让秦桧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一日,新帝李新宇在查阅秦桧遗留的书信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秦桧详细阐述了他对两国局势的分析,以及他认为盛唐应该采取的治国策略。信的末尾,秦桧写道:“臣一生所求,不过是在这乱世中寻得一片安宁之地,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然臣手段狠辣,遭世人唾弃,亦无怨无悔。只望后世之人,能从臣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还天下一个太平。”
新帝李新宇看完信后,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秦桧这个人物,也开始反思盛唐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的得失。他决定改变以往的对外政策,不再一味地追求领土扩张,而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和平的方式维护边境稳定。
与此同时,韩世忠的军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筹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他与岳姓商人商议后,决定先从收复南宋旧地开始,逐步向盛唐发起挑战。在出兵之前,韩世忠发布了一篇檄文,痛斥盛唐的侵略行径,号召南宋旧民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檄文一经传出,各地百姓纷纷响应,踊跃参军。
一场新的战争,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帷幕。而秦桧的故事,也将随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再次被人们提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历史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乱世的残酷与无奈,也映照出了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复杂与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