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宗室乃帝国之基石,自古宗室稳则社稷稳、宗室乱则社稷乱,对宗室大开杀戒,无异于自断臂膀!固然宗室内有一些居心叵测、狼心狗肺之辈,但更多人要么受其蛊惑、要么受其裹挟,实则本心未必就想兵变,陛下何妨宽容以待,使其幡然悔悟、感激涕零?”
刘洎口若悬河,直指问题之核心。
李承乾凝眉不语。
昭陵案也好、谋逆案也罢,除去怒火之外,他更想要借助这两件大案提升自己的威望,尤其后者是他绸缪许久的策略,为此甚至不惜将自己与太子置于险地。
正如刘洎所言,若自己一意孤行、大肆株连,威望肯定是有了,自此宗室上下、朝堂内外无不敬畏有加,可宗室遭遇重创的后果,便是朝廷权力构架之失衡。
大唐立国以后,承袭隋制,无非是宗室、文官、军方相互制约、达成平衡而已。
现如今文官被军方压制,所有涉及军方之事务根本插不进去手,致使军方飞速壮大,虽然军队之指挥权在于中枢,不会出现“强枝弱干”之局面,可他未能掌控“军机处”,此乃极大之隐患。
当初为了皇帝彻底掌控军权而设立之“军机处”,时至今日反而成为皇权的绊脚石……
若是连宗室也倾颓虚弱,只剩下军方一家独大,改朝换代或许就在明朝。
李勣也好、房俊也罢,李承乾对这两人是极为信任的,可一旦军方做大、不可遏制,等到这两人退下去的时候,军队还会拥护皇权吗?
甚至于,当这两人手握颠覆皇权之力量,他们还会如同以往那样忠于君主吗?
李承乾叹了口气,略感挫败。
帝王号称人间至尊、言出法随,实则根本不可能随心所欲,一切行事也不过是权衡利弊而已。
取舍之道、天地至理,帝王亦不能脱其窠臼。
“主谋者何人?”
“李神符、李道立。”
“嗯?”
李承乾眉梢一挑,略感诧异:“只这两人?据我所知,李孝协一直参与其中、出谋献策,怎没有他?”
刘洎恭敬道:“陛下明鉴,李孝协确实一直参与其中,可昨夜兵变之时,李孝协身在万年县牢狱,并未亲身参与兵变,其身份介于主谋与协从之间。微臣为此征询了宗正寺与河间郡王之意见,郡王与韩王等人都认为不可宁枉勿纵,既然李孝协并未参与兵变,应当减罪一等,列为协从。”
“韩王、河间郡王的意见?”
李承乾目光炯炯,直视刘洎。
刘洎心里发虚,硬着头皮道:“是,陛下命微臣审讯此案,可微臣对于宗室内部之情况不甚了了,唯恐酿成冤假错案,故而恳请韩王、河间郡王指点。”
这种甩锅行为必然是陛下所厌恶的,可刘洎也没办法,总不能为了陛下之欣悦而得罪中个宗室吧?
现如今军方势大,文官被狠狠压制,唯有联合宗室才有可能予以对抗,若连宗室都被他得罪干净,怕是他要成为大唐立国以来最卑微、最无能的宰辅,被天下人耻笑。
所幸,李承乾并未因此发怒,因为他也明白刘洎之所为固然有些缺乏担当,但对于宗室未必是坏事。
昭陵案、谋逆案,一旦这两件大案大肆株连,宗室之内怕是要十室九空、排着队的砍头,他固然出了心中一口恶气,可宗室也的的确确要自此沉沦下去,再不复“帝国基石”之称谓。
还是那句话,权衡利弊、有所取舍而已。
取宗室稳固社稷之功用,就要舍身为帝王被冒犯之尊严。
如何取舍,其实也并不难……
李承乾即便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却也自幼被授予治国之策,古往今来的史书都快泛滥了,焉能不知其中道理?
“李孝协虽未亲身参与兵变,但此前却是叛逆主谋之一,如今因为昭陵案将其羁押,却使其逃脱一劫……虽然法理如此,但情理难容,褫夺其爵位,与李神符、李道立一并治罪,其子嗣则不涉此案,交由昭陵案处置。”
亦即是之追究李孝协一人谋逆大罪,其子嗣则并归昭陵案处置,至于是死是活,只看其在昭陵案中应获何罪。
也算是网开一面了,否则按照李孝协谋逆主谋之罪,全家都要陪葬……
“喏!陛下仁厚,福泽苍生,定能让那些乱臣贼子羞愧不已、悔之不及。”
“行了,主谋定下,固然余从不问,却也不能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凡牵涉此案者,一律降爵一级、罚俸三年!”
“喏!”
看着刘洎走出去,李承乾喝了口茶水,压了压心中火气。
虽然取舍之道他非是不懂,可眼睁睁看着宗室这群逆贼造他的反却因为顾虑重重而投鼠忌器,岂能甘心?可再是不甘心,为了帝国根基、为了社稷稳固、为了自己的宏图霸业,也只能选择隐忍,这种怒火万丈却不得不引而不发的心情,足以令他怒火焚心、几欲发狂。
“陛下,太尉求见。”
“让他进来。”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勉力将胸中翻腾的怒火压制下去,收拾心情,面上古井不波。
房俊大步而入,一揖及地,恭声道:“微臣觐见陛下。”
“太尉无需多礼,坐下吧,来人,给太尉奉茶。”
“谢陛下。”
房俊直起身在一旁落座,接过内侍奉上的茶水,放在一旁的茶几上没喝。
“启奏陛下,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已经封锁各处城门,京兆府一以及长安、万年两县各自出动巡捕、衙役沿街巡逻,城内各处里坊、集市都在严密管控之下,目前一切平静,并无叛贼之余孽兴风作浪,陛下可以放心。”
即便逆贼已经被剿灭,但谁也不知逆贼会否留有后手,兵变不成便大肆破坏,更不知会否有人趁机生乱。长安这等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都市、天下商贾汇聚货殖集中之地,没多一日混乱,损失都无可估量,务必强势镇压确保万无一失。
李承乾“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然后伸手将御案上一封奏疏挑出来,递给内侍示意其转交房俊,待房俊接过内侍手中的奏疏打开阅览,李承乾才说道:“这是同安郡公早晨让人送入宫内的奏疏,你且看看。”
房俊一目十行的看完奏疏,蹙起眉头。
奏疏之内,郑仁泰言及自己宿疾迸发、头痛欲裂,难以统带左领军卫宿卫皇城,请陛下另任贤能、并且恳请致仕……
见房俊若有所思模样,李承乾问道:“二郎如何看待此事?”
房俊略作沉吟,摇头道:“同安郡公正值壮年,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也从未闻听其有宿疾在身,此番如此言论,想来不过是托词而已,但其致仕之心却很是真挚……是否准许其致仕,皆在陛下心念之间,乾纲独断即可。”
昨夜郑仁泰率军封锁承天门,甚至越界封锁了延喜门,当时诸多文官皆在,人人看得清楚,若说郑仁泰与逆贼全无瓜葛,傻子都不信,或许其与逆贼之间联络极为隐秘,但只要“百骑司”全力侦查,甚至与其接触之人落网遭受审讯,都可使其无所遁形。
陛下肯定知道其与逆贼有所瓜葛,郑仁泰也知道陛下肯定知道这一点,所以现在郑仁泰是想要在一切尚未公开之前,给自己一个体面退下去的机会。
最起码现在陛下定然有所忌惮,或许不会大动干戈,那他还有退下去的机会;可等到一切公开,无所循行,陛下不想处罚他也不行了……
李承乾沉思片刻,叹口气,道:“同安郡公这些年的确是委屈了的,壮年之际退下去含饴弄孙,未免显得朝廷过于刻薄。”
房俊默然不语。
这是李承乾一贯的操作了,抓住一切机会打击太宗皇帝之威望,只要是太宗皇帝做过的错事便大张旗鼓的宣传一番,彼消此长,会显得他也有诸多英明之处。
当然,郑仁泰十六岁便参加晋阳起兵,且一直在太宗皇帝麾下,算是功勋卓著、资历深厚,结果屡屡不受重用,的确压制得有些狠……
见房俊不语,李承乾皱皱眉,续道:“贞观勋臣如今已经逐渐凋零,后起之秀还难当大任,应当让同安郡公多多支撑几年的。”
这就是打算“原谅”郑仁泰在此次兵变之中的所作所为了。
当然,“使功不如使过”,这也是一种御下的手段,郑仁泰与逆贼暗中勾连,坐视太极宫兵变而不顾,严格一点这已经是死罪了。如今陛下不仅不予追究,且继续委以重任、宿卫皇城,郑仁泰但凡尚存一丝半点道义之心,便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至于那一句“后起之秀还难当大任”,房俊却并不在意。
军队的格局早已初步形成,区区一个郑仁泰、独领一支左领军卫,并不能影响大局。
况且等到军制改革完毕,任谁也难以在军中独当一面,所有大唐军队将成为坚固的整体……
“走吧,陪我去齐王那边走一走,这小子屡教不改、知错犯错,简直不知所谓!”
李承乾起身招呼房俊。
刘洎口若悬河,直指问题之核心。
李承乾凝眉不语。
昭陵案也好、谋逆案也罢,除去怒火之外,他更想要借助这两件大案提升自己的威望,尤其后者是他绸缪许久的策略,为此甚至不惜将自己与太子置于险地。
正如刘洎所言,若自己一意孤行、大肆株连,威望肯定是有了,自此宗室上下、朝堂内外无不敬畏有加,可宗室遭遇重创的后果,便是朝廷权力构架之失衡。
大唐立国以后,承袭隋制,无非是宗室、文官、军方相互制约、达成平衡而已。
现如今文官被军方压制,所有涉及军方之事务根本插不进去手,致使军方飞速壮大,虽然军队之指挥权在于中枢,不会出现“强枝弱干”之局面,可他未能掌控“军机处”,此乃极大之隐患。
当初为了皇帝彻底掌控军权而设立之“军机处”,时至今日反而成为皇权的绊脚石……
若是连宗室也倾颓虚弱,只剩下军方一家独大,改朝换代或许就在明朝。
李勣也好、房俊也罢,李承乾对这两人是极为信任的,可一旦军方做大、不可遏制,等到这两人退下去的时候,军队还会拥护皇权吗?
甚至于,当这两人手握颠覆皇权之力量,他们还会如同以往那样忠于君主吗?
李承乾叹了口气,略感挫败。
帝王号称人间至尊、言出法随,实则根本不可能随心所欲,一切行事也不过是权衡利弊而已。
取舍之道、天地至理,帝王亦不能脱其窠臼。
“主谋者何人?”
“李神符、李道立。”
“嗯?”
李承乾眉梢一挑,略感诧异:“只这两人?据我所知,李孝协一直参与其中、出谋献策,怎没有他?”
刘洎恭敬道:“陛下明鉴,李孝协确实一直参与其中,可昨夜兵变之时,李孝协身在万年县牢狱,并未亲身参与兵变,其身份介于主谋与协从之间。微臣为此征询了宗正寺与河间郡王之意见,郡王与韩王等人都认为不可宁枉勿纵,既然李孝协并未参与兵变,应当减罪一等,列为协从。”
“韩王、河间郡王的意见?”
李承乾目光炯炯,直视刘洎。
刘洎心里发虚,硬着头皮道:“是,陛下命微臣审讯此案,可微臣对于宗室内部之情况不甚了了,唯恐酿成冤假错案,故而恳请韩王、河间郡王指点。”
这种甩锅行为必然是陛下所厌恶的,可刘洎也没办法,总不能为了陛下之欣悦而得罪中个宗室吧?
现如今军方势大,文官被狠狠压制,唯有联合宗室才有可能予以对抗,若连宗室都被他得罪干净,怕是他要成为大唐立国以来最卑微、最无能的宰辅,被天下人耻笑。
所幸,李承乾并未因此发怒,因为他也明白刘洎之所为固然有些缺乏担当,但对于宗室未必是坏事。
昭陵案、谋逆案,一旦这两件大案大肆株连,宗室之内怕是要十室九空、排着队的砍头,他固然出了心中一口恶气,可宗室也的的确确要自此沉沦下去,再不复“帝国基石”之称谓。
还是那句话,权衡利弊、有所取舍而已。
取宗室稳固社稷之功用,就要舍身为帝王被冒犯之尊严。
如何取舍,其实也并不难……
李承乾即便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却也自幼被授予治国之策,古往今来的史书都快泛滥了,焉能不知其中道理?
“李孝协虽未亲身参与兵变,但此前却是叛逆主谋之一,如今因为昭陵案将其羁押,却使其逃脱一劫……虽然法理如此,但情理难容,褫夺其爵位,与李神符、李道立一并治罪,其子嗣则不涉此案,交由昭陵案处置。”
亦即是之追究李孝协一人谋逆大罪,其子嗣则并归昭陵案处置,至于是死是活,只看其在昭陵案中应获何罪。
也算是网开一面了,否则按照李孝协谋逆主谋之罪,全家都要陪葬……
“喏!陛下仁厚,福泽苍生,定能让那些乱臣贼子羞愧不已、悔之不及。”
“行了,主谋定下,固然余从不问,却也不能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凡牵涉此案者,一律降爵一级、罚俸三年!”
“喏!”
看着刘洎走出去,李承乾喝了口茶水,压了压心中火气。
虽然取舍之道他非是不懂,可眼睁睁看着宗室这群逆贼造他的反却因为顾虑重重而投鼠忌器,岂能甘心?可再是不甘心,为了帝国根基、为了社稷稳固、为了自己的宏图霸业,也只能选择隐忍,这种怒火万丈却不得不引而不发的心情,足以令他怒火焚心、几欲发狂。
“陛下,太尉求见。”
“让他进来。”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勉力将胸中翻腾的怒火压制下去,收拾心情,面上古井不波。
房俊大步而入,一揖及地,恭声道:“微臣觐见陛下。”
“太尉无需多礼,坐下吧,来人,给太尉奉茶。”
“谢陛下。”
房俊直起身在一旁落座,接过内侍奉上的茶水,放在一旁的茶几上没喝。
“启奏陛下,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已经封锁各处城门,京兆府一以及长安、万年两县各自出动巡捕、衙役沿街巡逻,城内各处里坊、集市都在严密管控之下,目前一切平静,并无叛贼之余孽兴风作浪,陛下可以放心。”
即便逆贼已经被剿灭,但谁也不知逆贼会否留有后手,兵变不成便大肆破坏,更不知会否有人趁机生乱。长安这等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都市、天下商贾汇聚货殖集中之地,没多一日混乱,损失都无可估量,务必强势镇压确保万无一失。
李承乾“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然后伸手将御案上一封奏疏挑出来,递给内侍示意其转交房俊,待房俊接过内侍手中的奏疏打开阅览,李承乾才说道:“这是同安郡公早晨让人送入宫内的奏疏,你且看看。”
房俊一目十行的看完奏疏,蹙起眉头。
奏疏之内,郑仁泰言及自己宿疾迸发、头痛欲裂,难以统带左领军卫宿卫皇城,请陛下另任贤能、并且恳请致仕……
见房俊若有所思模样,李承乾问道:“二郎如何看待此事?”
房俊略作沉吟,摇头道:“同安郡公正值壮年,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也从未闻听其有宿疾在身,此番如此言论,想来不过是托词而已,但其致仕之心却很是真挚……是否准许其致仕,皆在陛下心念之间,乾纲独断即可。”
昨夜郑仁泰率军封锁承天门,甚至越界封锁了延喜门,当时诸多文官皆在,人人看得清楚,若说郑仁泰与逆贼全无瓜葛,傻子都不信,或许其与逆贼之间联络极为隐秘,但只要“百骑司”全力侦查,甚至与其接触之人落网遭受审讯,都可使其无所遁形。
陛下肯定知道其与逆贼有所瓜葛,郑仁泰也知道陛下肯定知道这一点,所以现在郑仁泰是想要在一切尚未公开之前,给自己一个体面退下去的机会。
最起码现在陛下定然有所忌惮,或许不会大动干戈,那他还有退下去的机会;可等到一切公开,无所循行,陛下不想处罚他也不行了……
李承乾沉思片刻,叹口气,道:“同安郡公这些年的确是委屈了的,壮年之际退下去含饴弄孙,未免显得朝廷过于刻薄。”
房俊默然不语。
这是李承乾一贯的操作了,抓住一切机会打击太宗皇帝之威望,只要是太宗皇帝做过的错事便大张旗鼓的宣传一番,彼消此长,会显得他也有诸多英明之处。
当然,郑仁泰十六岁便参加晋阳起兵,且一直在太宗皇帝麾下,算是功勋卓著、资历深厚,结果屡屡不受重用,的确压制得有些狠……
见房俊不语,李承乾皱皱眉,续道:“贞观勋臣如今已经逐渐凋零,后起之秀还难当大任,应当让同安郡公多多支撑几年的。”
这就是打算“原谅”郑仁泰在此次兵变之中的所作所为了。
当然,“使功不如使过”,这也是一种御下的手段,郑仁泰与逆贼暗中勾连,坐视太极宫兵变而不顾,严格一点这已经是死罪了。如今陛下不仅不予追究,且继续委以重任、宿卫皇城,郑仁泰但凡尚存一丝半点道义之心,便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至于那一句“后起之秀还难当大任”,房俊却并不在意。
军队的格局早已初步形成,区区一个郑仁泰、独领一支左领军卫,并不能影响大局。
况且等到军制改革完毕,任谁也难以在军中独当一面,所有大唐军队将成为坚固的整体……
“走吧,陪我去齐王那边走一走,这小子屡教不改、知错犯错,简直不知所谓!”
李承乾起身招呼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