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王疏月并没有觉得有丝毫的耳根子红。她跟在曾尚平后面走到毡帐前。里面像是才伺候饭。
曾尚平回过头道:“姑娘候着。”说着,将她留在毡帐外,自己先恭身进去回话。
乾清宫门前的这处毡帐和她之前住的那处有些相似,都是大行皇帝丧期的陋居,并不拘什么身份,无非是给哭灵的人累时一个歇息的地方。简陋得很,即便不进去,王疏月也能从照在帐子上的影子中,分辨一二帐中的情景。
其实,召她入宫给福晋们写出殡时的典礼簿子,这个旨意虽然是太后下的。但是多半也是听了她“半个卧云精舍”的名声。王疏月入紫禁城以来,还从来没有面见过太后。
太后是先帝爷皇后,出身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是老首领嫡出女儿的,身份尊贵。以至于即便其他的妃嫔还没有迁宫册封,像裕贵妃这些人,都还被唤着从前的封号,对这位老娘娘,大家却都改口称一声“太后娘娘”了。
她并不是贺庞的亲额娘。但贺庞自幼却是由她抚育长大的。
听说贺庞的亲额娘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包衣奴才,生了贺庞不久,就生了重病,被留在畅春园中养着,再也没有回过宫。那会儿太后有自己的嫡子,贺庞在翊坤宫过得究竟好不好,年生过久,又敏感忌讳,除了他和太后,再没有人敢去窥问。
大约到了贺庞二十岁那年,太子因过被废,太后没了嫡子的念想,才慢慢看见了自己身旁这个不声不响的五皇子。然而别人的骨血,总隔着层什么。平时请安问病,贺庞虽一样不落,但太后总觉得,这个‘儿子’对她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好在,他的嫡福晋是母族中的姑娘,过了自己的眼,是个稳重好性子的女儿。
只是不好生养。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孩子,还莫名其妙地小产了,后来她身子一直就不好。
太后正想着,突听见身旁的人咳了好几声。不由侧目。
“时清啊,去年的症候,怎么到现在还没将养好啊。”
自家的姑娘,太后唤起来也别旁人亲昵。
而天后的身旁的人却只是蹲了蹲身。
眼睛怔怔地看着地上砖缝,面上寡得像清水。明明不过二十岁的年纪,孝中不见脂粉,竟像比贺旁还老些,难怪贺旁提不起兴趣。
但这好像也不能改怪她。
近两三年,朝局风起云涌,地方上也不太平。各方势力扶持着不同的皇子争嫡,其间各有沉浮。贺庞在男女之事上的确越来越寡淡。加上嫡福晋操劳内院的事,越发亏虚了身子,对子嗣上的指望跟着就慢慢淡成了烟。以至于她对着贺庞,也开始心懒意散起来,只守着该守的规矩,在府上大大小小的事上上心。
其余的女人们呢,好像也都对不到贺庞的胃口上去。要么牵扯着皇子党的制衡关系,要么就是给他装点门面的,总之没见他对哪一个开口说句带温度的话。
太后很不安。却又时常听裕贵妃在她面前讲起老十一如何与自家的福晋和睦,两年生了三个的儿子云云。听起来是在没心肺地同她拉家常,但句句戳在她的心窝子上。
这女人就是那样,先帝在的时候她也是菩萨脸。永远一副春风和煦,心满意足的样子,却让先帝把她从一个庶妃一路抬举到了如今的地位,而且,她的那个老十一,从小就争气得令人侧目,先帝曾亲自写了一道匾给他,书:“志枭逆虏”四字。并赞他道:“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
若是先帝将皇位传给十一,就老十一那个性子,恐怕连表面的上的尊重都大肯给她这个‘嫡母’,到时候,她要在宫里怎么和裕贵妃处呢。
所以其实最开始,太后也曾在心里质疑过贺庞的皇位来路不正。但后来她又庆幸——还好还好,贺庞这个人够狠。
只是过于狠了,有朝一日,也许也会把她撕掉。
“太后娘娘还没见过那半个卧云精舍吧。”
太后瞧着曾尚平把人留在帐外,进来正要回话,身旁的裕贵妃却先开了口。
宫人奉茶过来,裕贵妃站起身,挽了袖口,端过来,亲自奉来太后面前,一面续道“妾从前想着啊……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丫头,又是王大人的唯一的女儿,难免会养得矜傲些,未必是十一的良配,可谁知道,妾见了她一面就喜欢得很。。”
太后接下她的茶。
“不是一次听你夸她了。”
裕贵妃笑弯了眉目:“是啊,春花儿一般温和的丫头,难得她有那样的好性子的。妾啊,疼她真比疼兆佳氏还要多些。”
太后抿了一口茶,总觉得里头像被人放了苦蜜,又甜又涩不顺口。
“呵……,坐吧。太妃。”
说完,她对曾尚平扬了扬下巴:“带人来。”
裕贵妃蹲了个福,笑盈盈地坐回位上,朝帐帘前看去。太后侧目看着她,想起她说王家那丫头像“春花儿”一般……呵,先帝爷好像什么时候,也这样评价过裕贵妃。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
“裕贵妃。”
“是,娘娘。”
“王家,的确是一门好亲家。”
“谁说不是呢。都是先帝爷的大恩典。”
她还是那样憨蠢地笑着,好像真的只是庆幸儿子娶了一房好的女人。然而的谁都知道,王授文是皇帝身边的第一智囊。先帝爷是介怀贺庞同他这个汉臣结交。才顺水推了裕贵妃的舟。准贺临去娶了王授纹唯一的女儿。
王授文夫妻都很心疼这个早年被丢在长洲的女儿,王疏月若真成了诚王福晋,谁知道那个老滑头,会不会在什么时候突然调转枪头对着皇帝,倒向贺临那一派。
太后看着裕贵妃眼角边起的笑纹。
自己言外之意这样深明,她真的听不懂吗?
正说着,王疏月已经跟着曾尚平走了进来。她低垂着头,走到一盏铜质仙鹤灯旁,温顺得跪下去,行全了一个大礼。
值黄昏时候,天光期期艾艾。她刻意偏了一些头,将脸上的伤处掩在阴影之下。看不真切。
“来人,把她边上那盏灯点起来。”
曾尚平去点灯,她也没什么不在然地,像是知道了要被细看皮肉似的,直跪起来,眼垂于地,手则规规矩矩地交叠在摁在地上。
“抬头,哀家瞧瞧。”
“是。”
那是典型的汉女好皮囊,肌肤细白若雪,虽在脸颊上留着一道稍稍有些发褐的伤,仍盖不住那双细秀的眉毛,和眉下烟水轻氤的眼睛。但就是瘦,瘦得那十根手指骨节分明,虽肤白皮细也不见老状,却隐隐能窥见些女人手上不多寻得的力道。像是写过很多年楷字,颇有一种沉郁的风雅之态。
这种天生的弱质风流,太后并不喜欢。
“听说昨儿是皇帝伤了你。”
“回娘娘的话,是奴才粗笨,惹主子爷生气。”
裕贵妃道:“也是这孩子有福气,太医说……”
“贵妃放肆,惹出皇帝的雷霆,还能说是福气!”
裕贵妃张口哑然,起身就要跪下去,太后却又道:“小辈在哀家面前跪着,你是贵妃,自己不要尊重,日后何以为立?”
裕贵妃无措,只得慢慢地退回座位上坐下。手不自觉地去抓原本放在一旁琥珀佛珠子。
气氛一下子压抑下来。
太后曲臂抵着额头,对王疏月道:“前夜你那处闹得是什么,惹得皇帝震怒。”
裕贵妃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多少知道,太后召见王疏月,意不在这个丫头本身,而是冲着她和十一去的。原本她想同往常一样,只要自己定得下气儿,同太后闲扯家常,也就那么糊弄过去了。
但显然先帝死了,太后并不肯给她这个体面。
于是太后问王疏月的这个话,就变得极为难答。
“回娘娘,奴才奉茶不懂规矩。”
太后笑了一声:“没说实话。”
“奴才不敢欺瞒。”
“不懂规矩,自有慎行司的教训,怎么得惹出了图善的刀子。”
裕贵妃掐珠串得手指一下子滑脱开,竟不觉扯断了琥珀珠得串线,珠子哗啦啦地撒了一地。
这怎么答?她若敢说实话,当下就该拉出去绞舌头,自己和十一,就算不死也要受祖宗家法的处置。裕贵妃惶急地站起身:
“太后娘娘……”
谁知,话还开没开始说,太后却瞥了她一眼。
“贵妃,哀家在问她。你坐回去。”
连话都不让说,裕贵妃的心是乱了,口舌上却全无解脱之法。只得六神无主地向王疏月看去。
“回太后娘娘。”
王疏月提了声,身子却伏了下去:“奴才不光不懂规矩,还在圣驾前出言不逊,才惹怒圣驾,罪该万死。”
“疏月……别胡说。”
“贵妃娘娘,太后娘娘明察秋毫,奴才的罪是隐不住的,求娘娘不要为奴才开脱。”
太后看了一眼裕贵妃,她眼中终于透出了惶恐之色,这到令她莫名畅快起来。
她饮了一口茶,放慢声道:“你在皇帝面前说了什么。”
王疏月磕了一个头,咚的一声直砸到裕贵妃心上,几乎要把贵妃的眼泪逼出来了。然而她接下来的话更令裕贵妃心痛如裂。
“奴才说,大行皇帝驾崩,诚王大恸,主子爷不该不体谅王爷,反叫骨肉分离。”
“放肆!皇家的事哪堪你一个外臣之女置喙!”
“是,奴才自知罪该万死,不敢岂饶。请太后娘娘责罚。”
太后早便知道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刻意问她,原本是要借此处置裕贵妃,谁知这个丫头却将罪责往身上揽,偏偏还说出了“骨肉分离”这样戳皇帝脊梁骨的话。
她是王授文的女儿,皇帝和王授文关系甚密,当真要处置这个丫头,也要投鼠忌器。再有,这毕竟是涉及皇位是否名正言顺之事,皇帝没说什么,甚至还准了诚王来视大殓之礼,意也在与暂时老十一彼此放过。
太后原意,无论王疏月如何名声在外,也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姑娘,没眼见也没胆识,被自己这么唬着一问,为了脱身,难免说出老十一的混账事。届时是时加以斥责,就径直问裕贵妃的罪,好拿捏摁压。
谁知王疏月如今跪在面前,把这个罪认成这样,竟逼得太后为难了。
“皇额娘仁慈,不愿处置她,那就把她交给我吧。”
那声音很是清冷。
太后回头,出声的是从将才起一直没有说话的福晋。
她低头看着王疏月,淡道“她日后与诚王成婚,也是宗人府入得了册的侧福晋,也该受我管束。”
太后正犯难,难得她肯出声,自不拂逆她。
“好。”
太后平下声来:“既如此,哀家就把她交给皇后处置。”
皇后向太后蹲了蹲身,扶着宫人的手,慢慢走到王疏月面前。
“王疏月。”
“奴才在。”
“听说前夜的事也惊动了王大人。皇上顾念君臣之情,对你网开一面,但皇家规矩深严,你既要为皇子妇,就应该时刻规行矩步,谨言慎行,念你年轻,我不重罚你。只令你守灵前长明灯,暗则拨芯,烁则添油。每日朝晚,悬收乾清门丹旐,至大行皇帝出殡期止。你可认。”
“奴才认,谢主子娘娘大恩。”
“好,既如此,把她带出去。”
曾尚平回过头道:“姑娘候着。”说着,将她留在毡帐外,自己先恭身进去回话。
乾清宫门前的这处毡帐和她之前住的那处有些相似,都是大行皇帝丧期的陋居,并不拘什么身份,无非是给哭灵的人累时一个歇息的地方。简陋得很,即便不进去,王疏月也能从照在帐子上的影子中,分辨一二帐中的情景。
其实,召她入宫给福晋们写出殡时的典礼簿子,这个旨意虽然是太后下的。但是多半也是听了她“半个卧云精舍”的名声。王疏月入紫禁城以来,还从来没有面见过太后。
太后是先帝爷皇后,出身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是老首领嫡出女儿的,身份尊贵。以至于即便其他的妃嫔还没有迁宫册封,像裕贵妃这些人,都还被唤着从前的封号,对这位老娘娘,大家却都改口称一声“太后娘娘”了。
她并不是贺庞的亲额娘。但贺庞自幼却是由她抚育长大的。
听说贺庞的亲额娘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包衣奴才,生了贺庞不久,就生了重病,被留在畅春园中养着,再也没有回过宫。那会儿太后有自己的嫡子,贺庞在翊坤宫过得究竟好不好,年生过久,又敏感忌讳,除了他和太后,再没有人敢去窥问。
大约到了贺庞二十岁那年,太子因过被废,太后没了嫡子的念想,才慢慢看见了自己身旁这个不声不响的五皇子。然而别人的骨血,总隔着层什么。平时请安问病,贺庞虽一样不落,但太后总觉得,这个‘儿子’对她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好在,他的嫡福晋是母族中的姑娘,过了自己的眼,是个稳重好性子的女儿。
只是不好生养。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孩子,还莫名其妙地小产了,后来她身子一直就不好。
太后正想着,突听见身旁的人咳了好几声。不由侧目。
“时清啊,去年的症候,怎么到现在还没将养好啊。”
自家的姑娘,太后唤起来也别旁人亲昵。
而天后的身旁的人却只是蹲了蹲身。
眼睛怔怔地看着地上砖缝,面上寡得像清水。明明不过二十岁的年纪,孝中不见脂粉,竟像比贺旁还老些,难怪贺旁提不起兴趣。
但这好像也不能改怪她。
近两三年,朝局风起云涌,地方上也不太平。各方势力扶持着不同的皇子争嫡,其间各有沉浮。贺庞在男女之事上的确越来越寡淡。加上嫡福晋操劳内院的事,越发亏虚了身子,对子嗣上的指望跟着就慢慢淡成了烟。以至于她对着贺庞,也开始心懒意散起来,只守着该守的规矩,在府上大大小小的事上上心。
其余的女人们呢,好像也都对不到贺庞的胃口上去。要么牵扯着皇子党的制衡关系,要么就是给他装点门面的,总之没见他对哪一个开口说句带温度的话。
太后很不安。却又时常听裕贵妃在她面前讲起老十一如何与自家的福晋和睦,两年生了三个的儿子云云。听起来是在没心肺地同她拉家常,但句句戳在她的心窝子上。
这女人就是那样,先帝在的时候她也是菩萨脸。永远一副春风和煦,心满意足的样子,却让先帝把她从一个庶妃一路抬举到了如今的地位,而且,她的那个老十一,从小就争气得令人侧目,先帝曾亲自写了一道匾给他,书:“志枭逆虏”四字。并赞他道:“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
若是先帝将皇位传给十一,就老十一那个性子,恐怕连表面的上的尊重都大肯给她这个‘嫡母’,到时候,她要在宫里怎么和裕贵妃处呢。
所以其实最开始,太后也曾在心里质疑过贺庞的皇位来路不正。但后来她又庆幸——还好还好,贺庞这个人够狠。
只是过于狠了,有朝一日,也许也会把她撕掉。
“太后娘娘还没见过那半个卧云精舍吧。”
太后瞧着曾尚平把人留在帐外,进来正要回话,身旁的裕贵妃却先开了口。
宫人奉茶过来,裕贵妃站起身,挽了袖口,端过来,亲自奉来太后面前,一面续道“妾从前想着啊……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丫头,又是王大人的唯一的女儿,难免会养得矜傲些,未必是十一的良配,可谁知道,妾见了她一面就喜欢得很。。”
太后接下她的茶。
“不是一次听你夸她了。”
裕贵妃笑弯了眉目:“是啊,春花儿一般温和的丫头,难得她有那样的好性子的。妾啊,疼她真比疼兆佳氏还要多些。”
太后抿了一口茶,总觉得里头像被人放了苦蜜,又甜又涩不顺口。
“呵……,坐吧。太妃。”
说完,她对曾尚平扬了扬下巴:“带人来。”
裕贵妃蹲了个福,笑盈盈地坐回位上,朝帐帘前看去。太后侧目看着她,想起她说王家那丫头像“春花儿”一般……呵,先帝爷好像什么时候,也这样评价过裕贵妃。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
“裕贵妃。”
“是,娘娘。”
“王家,的确是一门好亲家。”
“谁说不是呢。都是先帝爷的大恩典。”
她还是那样憨蠢地笑着,好像真的只是庆幸儿子娶了一房好的女人。然而的谁都知道,王授文是皇帝身边的第一智囊。先帝爷是介怀贺庞同他这个汉臣结交。才顺水推了裕贵妃的舟。准贺临去娶了王授纹唯一的女儿。
王授文夫妻都很心疼这个早年被丢在长洲的女儿,王疏月若真成了诚王福晋,谁知道那个老滑头,会不会在什么时候突然调转枪头对着皇帝,倒向贺临那一派。
太后看着裕贵妃眼角边起的笑纹。
自己言外之意这样深明,她真的听不懂吗?
正说着,王疏月已经跟着曾尚平走了进来。她低垂着头,走到一盏铜质仙鹤灯旁,温顺得跪下去,行全了一个大礼。
值黄昏时候,天光期期艾艾。她刻意偏了一些头,将脸上的伤处掩在阴影之下。看不真切。
“来人,把她边上那盏灯点起来。”
曾尚平去点灯,她也没什么不在然地,像是知道了要被细看皮肉似的,直跪起来,眼垂于地,手则规规矩矩地交叠在摁在地上。
“抬头,哀家瞧瞧。”
“是。”
那是典型的汉女好皮囊,肌肤细白若雪,虽在脸颊上留着一道稍稍有些发褐的伤,仍盖不住那双细秀的眉毛,和眉下烟水轻氤的眼睛。但就是瘦,瘦得那十根手指骨节分明,虽肤白皮细也不见老状,却隐隐能窥见些女人手上不多寻得的力道。像是写过很多年楷字,颇有一种沉郁的风雅之态。
这种天生的弱质风流,太后并不喜欢。
“听说昨儿是皇帝伤了你。”
“回娘娘的话,是奴才粗笨,惹主子爷生气。”
裕贵妃道:“也是这孩子有福气,太医说……”
“贵妃放肆,惹出皇帝的雷霆,还能说是福气!”
裕贵妃张口哑然,起身就要跪下去,太后却又道:“小辈在哀家面前跪着,你是贵妃,自己不要尊重,日后何以为立?”
裕贵妃无措,只得慢慢地退回座位上坐下。手不自觉地去抓原本放在一旁琥珀佛珠子。
气氛一下子压抑下来。
太后曲臂抵着额头,对王疏月道:“前夜你那处闹得是什么,惹得皇帝震怒。”
裕贵妃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多少知道,太后召见王疏月,意不在这个丫头本身,而是冲着她和十一去的。原本她想同往常一样,只要自己定得下气儿,同太后闲扯家常,也就那么糊弄过去了。
但显然先帝死了,太后并不肯给她这个体面。
于是太后问王疏月的这个话,就变得极为难答。
“回娘娘,奴才奉茶不懂规矩。”
太后笑了一声:“没说实话。”
“奴才不敢欺瞒。”
“不懂规矩,自有慎行司的教训,怎么得惹出了图善的刀子。”
裕贵妃掐珠串得手指一下子滑脱开,竟不觉扯断了琥珀珠得串线,珠子哗啦啦地撒了一地。
这怎么答?她若敢说实话,当下就该拉出去绞舌头,自己和十一,就算不死也要受祖宗家法的处置。裕贵妃惶急地站起身:
“太后娘娘……”
谁知,话还开没开始说,太后却瞥了她一眼。
“贵妃,哀家在问她。你坐回去。”
连话都不让说,裕贵妃的心是乱了,口舌上却全无解脱之法。只得六神无主地向王疏月看去。
“回太后娘娘。”
王疏月提了声,身子却伏了下去:“奴才不光不懂规矩,还在圣驾前出言不逊,才惹怒圣驾,罪该万死。”
“疏月……别胡说。”
“贵妃娘娘,太后娘娘明察秋毫,奴才的罪是隐不住的,求娘娘不要为奴才开脱。”
太后看了一眼裕贵妃,她眼中终于透出了惶恐之色,这到令她莫名畅快起来。
她饮了一口茶,放慢声道:“你在皇帝面前说了什么。”
王疏月磕了一个头,咚的一声直砸到裕贵妃心上,几乎要把贵妃的眼泪逼出来了。然而她接下来的话更令裕贵妃心痛如裂。
“奴才说,大行皇帝驾崩,诚王大恸,主子爷不该不体谅王爷,反叫骨肉分离。”
“放肆!皇家的事哪堪你一个外臣之女置喙!”
“是,奴才自知罪该万死,不敢岂饶。请太后娘娘责罚。”
太后早便知道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刻意问她,原本是要借此处置裕贵妃,谁知这个丫头却将罪责往身上揽,偏偏还说出了“骨肉分离”这样戳皇帝脊梁骨的话。
她是王授文的女儿,皇帝和王授文关系甚密,当真要处置这个丫头,也要投鼠忌器。再有,这毕竟是涉及皇位是否名正言顺之事,皇帝没说什么,甚至还准了诚王来视大殓之礼,意也在与暂时老十一彼此放过。
太后原意,无论王疏月如何名声在外,也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姑娘,没眼见也没胆识,被自己这么唬着一问,为了脱身,难免说出老十一的混账事。届时是时加以斥责,就径直问裕贵妃的罪,好拿捏摁压。
谁知王疏月如今跪在面前,把这个罪认成这样,竟逼得太后为难了。
“皇额娘仁慈,不愿处置她,那就把她交给我吧。”
那声音很是清冷。
太后回头,出声的是从将才起一直没有说话的福晋。
她低头看着王疏月,淡道“她日后与诚王成婚,也是宗人府入得了册的侧福晋,也该受我管束。”
太后正犯难,难得她肯出声,自不拂逆她。
“好。”
太后平下声来:“既如此,哀家就把她交给皇后处置。”
皇后向太后蹲了蹲身,扶着宫人的手,慢慢走到王疏月面前。
“王疏月。”
“奴才在。”
“听说前夜的事也惊动了王大人。皇上顾念君臣之情,对你网开一面,但皇家规矩深严,你既要为皇子妇,就应该时刻规行矩步,谨言慎行,念你年轻,我不重罚你。只令你守灵前长明灯,暗则拨芯,烁则添油。每日朝晚,悬收乾清门丹旐,至大行皇帝出殡期止。你可认。”
“奴才认,谢主子娘娘大恩。”
“好,既如此,把她带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