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
我们前面讲到的偈颂,第七意识“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说第七意识的明了性,它这个明了的功能是什么呢?思量为性相,这第七意识的明了性的主要功能是恒审思量。那么这个恒审思量是怎么出现的呢?“依彼转”,它依止第八识而生起。它去做什么事呢?“缘彼”,它去明了第八识的见分,执著第八识是一个实我实法。
这样子的一个作用,就使令整个第八识全部变成阿赖耶了,是这样子来的,所以这个生命的流就这样相续下去了。古人说: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还是鸽身。佛陀命令舍利弗尊者去盖祇桓精舍,佛陀有时候到祇桓精舍去看看工地,看到土地上有一堆蚂蚁,问舍利弗尊者说,你用你阿罗汉的神通去看看,这个蚂蚁做多久了?舍利弗佛尊者一看,不得了,“七佛出世,犹为蚁子”,经过七尊的佛。有一次佛陀就看到一只鸽子跑过来,也是问舍利弗,你看看这个鸽子做鸽子多久了?“八万大劫,还是鸽身”,八万大劫之前还是做鸽子。说我们有情众生的业力,这个有漏的业力为什么会这样相续呢?就是十二因缘这个无明,无明发动业力,无明润生,滋润业力。
在《教观纲宗科释》当中,它讲出一个观念,说我们凡夫,从外凡到内凡,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说暖、顶这两个修行人,暖位和顶位,“虽堕恶道,终不久留”。说修习我空法空智慧的人,他虽然如实的智慧还没有现前,在暖和顶这当中,他偶尔会触动他的罪业到三恶道。但这种人到三恶道跟其他不一样,“虽堕恶道,终不久留”,他一下子就可以出来,不必说什么“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犹为鸽身。”即使他的罪业还没有消失,他一下子一觉悟就出现了,就能够从三恶道跳出来。一直到忍位,忍位的菩萨虽然没有入圣位,对于二空的真理已经能够安忍了,他永远不堕恶道,终不堕恶道,忍位就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恒转如暴流,那个生命之流,有一部分被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给破坏掉,就是那个三恶道的水流被破坏了。到了八地菩萨呢,就全部的水流都停下来,“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时候“我”一破坏以后,第七意识的这个颠倒的思想,认为第八识是我的这样的思想,被二空智慧破坏以后,就是我们讲恢复第八识本来面目,这阿赖耶的功能就破坏了,恒转如暴流,那个暴流就停下来,就停下来。所以讲“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思量的功能,使令第八识变成阿赖耶。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这个地方是说了两门,心所相应门。这个心所相应门开出来是染俱门和相应门。染俱门和相应门,这两个合起来就是心所相应门,这一段等于是有两门。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生起以后,假设还没有跟平等性智——我空法空的这样的平等性智相应,它任运攀缘这个藏识——这个藏就阿赖耶,跟四种根本烦恼相应,说明这个心所有法。前面的思量是它的心王,这样的思量在活动的时候,旁边有四个眷属,就是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就是这个思量去了别第八识的时候,它不是单独活动的,带动了四根本烦恼。
(一)者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之理。
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去了别第八识的时候,在自识当中变现一个我的相貌。比如说,我们的明了性去看这绳子,因为光明不够,黑暗的关系,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就出现了一个蛇的影像。但事实上它是一个绳子,但是我们的心识出现一个蛇。这样子就是第七意识去攀缘第八的明了性,这个刹那灭刹那生的一个明了性,它自己在它的识当中变现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相,所以它就迷于无我的真理,对于第八识的这样的一种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道理就迷惑了。这个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这个十二因缘的第一个无明。无明就会发动了业力,有这个业力就会创造了阿赖耶,是这样子的。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这个是最根本,我痴,对于这种无我的道理迷闇。
(二)者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前面的痴是“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这个见是“颠倒推求,染慧为性”。不但是迷闇而已,经过长时间错误的颠倒地推求,生起一个坚定的理解,就是妄执。“谓第八识的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我们从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感觉到,说这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你跟他讲佛法,他可能会接受,因为他只有痴,没有见。说这个人是一个外道,他这样的外道思想,经过他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染污的智慧,你跟他讲佛法,他很难接受。他由这个痴转变成见以后,这个不容易接受。
这个第七意识也这样,如果第七意识只有我痴,这事情是很好处理,我们就不要说外凡资粮位修那么久,资粮,还要修四加行。为什么呢?就是说,他不但是痴而已,还产生了一个很坚固的知见,他认为他这样的一种我执是正确的。为什么?他长时间地颠倒推求。因为我们从这个第七意识的相貌看出来,第七意识什么事都不做,它啥事都不干。前六识是很忙碌,分别色声香味触法;那第六意识更忙,不但是分别现在,还分别过去、分别未来。那么这个第七意识它只有缘现前的每一个刹那的第八识,它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它有充分的时间去颠倒推求,它有充分的时间。它把前面的这样的我痴就转变成我见了,所以就为什么第七意识不容易破坏,就是这样子。本非我法,坚固地妄执为我,所以它对真理会排斥,有见以后,会排斥真理。
(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前面的痴见,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捏造一个我出来,由这个我就“恃所执我,居傲高举”。我们人跟人相处,就很自然地会把自己抬高。就是说,人跟人不是说我跟你平等,没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总认为说,我要比所有人都高,所有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所有的过失都要远离我。就是这个人跟人的地位,我们无形当中会把自己所认为这个我,把它给抬高了。虽然我们本身不是那么的高尚,虽然这个东西我并没有资格得到,但是我们的心中很自然地会把自己抬高,这个就是我慢,高举。
(四)者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第七意识捏造这个我以后,它不是不管它,它爱着这个我。说我们日常生活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先想,欸,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们一定会先考虑到这个我,这样子做会不会伤害这个我?就是说,我们第七意识把这个我捏造出来以后,它会很坚固地去保护我,爱着这个我,这个染着,是这样子的。
这个就是第七意识的思量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有这个四个烦恼一起活动: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个是烦恼,它就是烦躁恼动的。这个第七意识的烦躁恼动的影响力很大,非常大。
《成唯识论》:
内扰第八而有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
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挟带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烦恼一起活动,这样的烦恼活动,内扰第八,向内扰乱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好端端的,它是无覆又无记,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也不障碍真如,也不覆盖真如。但是第七意识去攀缘它以后,糟糕了,内扰第八而有赖耶,就把第八识转成阿赖耶了。
它扰乱第八识也就罢了,外扰前六,前六识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时候,这个思量挟带我痴、我爱、我见、我慢,也扰乱了前六识。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意识是依止第七识做根的,这个根是染污,是爱见痴慢,也就使令前六识在布施的时候认为有一个我。当我们要布施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欸,这样子布施会不会损害我的太多利益呢?会有一个我的相貌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就使令我们染污了。所以它外扰前六识,使令前六识而成有漏,都是有漏业力了。
所以第七意识的这个恒审思量的我,挟带爱见痴慢,向内扰乱第八,向外扰乱前六识,这个过失可以说是相当重了,相当重了。我们看这个八识,第八识没有过错,前五识更没有过错,第六意识其实也没有过错。第六意识它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有时候起无记,但是这个当中都是跟第七有关。前六识都没有过错,第八识也没有过错。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转识的染净以第七意识做标准。所以这四个烦恼的活动势力相当大,相当大,向内干扰第八,向外干扰前六。好,我们再看第七。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中。
这个地方是说,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活动,不但是带动爱见痴慢,还“及余”——其余的触等一起活动,叫俱。这个触等是谁呢?包括遍行五心所,因为它普遍一切的心王;还有八大随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再讲一次,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八大随烦恼。这个别境当中有一个慧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个慧是对所观境能够拣择。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去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它也能够拣择它是我,当然这样的拣择是颠倒的,叫邪慧。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有覆无记会不会影响到念佛?当然我们刚开始念佛,有覆这个覆就是有一个我。我的身心很苦恼,怎么办呢?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对阿弥陀佛是一心皈命通身靠到,对不对?这个时候的佛是跟我们是有独立体性的,佛是真实的,我也是真实的。那么我怎么办呢?我皈依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大功德,我是一个业障凡夫。如果我们的皈依是一种这样的皈依,是不障碍。
但是如果说“能念所念性空寂”,那种最高级的皈依,就有障碍了。净土宗的祖师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的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说我们如果想要把这个皈依,把自他的这样的对待,这种分别把它取消,就是能皈依的、所皈依是“不二”,说原来所皈依的佛是在我们的心中。那这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很重要了,这个时候第七意识会障碍你。
说我们要不修空观,也可以皈依,也可以往生。但是这样的皈依就是,我是业障凡夫,这个是真实的,不是因缘所生法;阿弥陀佛万德庄严也不是因缘所生法,真实的。我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这样子也可以。但是你说这个皈依的境界要达到“能皈、所皈不二”的时候,那就会障碍了,第七意识会障碍了,这种最圆满的皈依就会障碍了,那就是一个大皈依了。就是我的心中有佛,佛的心中也有我,那是打成一片,是不二的境界,那种皈依那是分不出一个能皈、所皈的分别,那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有障碍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这个了别性没有审的功能,因为它对所缘境,对第八识的这个广大的根身、器界,它不能很深入地观察,不可以的。就跟前五识一样,不能够很微细地观察,它没有审的功能,就是它对所缘境很粗略地了解而已。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第八识是现量,是的,是现量,第八识和前五识都是现量。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是现量,但它是对所缘境是一个很粗略地认识而已。所以它所缘境广,但是它对所缘境不能像第七、不能像第六,能够对单一的东西很深入地去观察,不可以。像我们第六意识可以,可以对这种空义,“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可以以各式各样的角度,深入地观察空性的道理,可以,很深入很深入地,可以。同样一个空的道理,能够做出十八个分别,就是罗什大师“十八空”,而且每一个空当中又开出各式各样的分别出来。前五、第八都不可以,都不可以。
那么在第七和第六,虽然有审的功能,但第七意识没有修观的能力,它虽然有审,但是很可惜它有覆无记。所以在这个审当中,我们能够利用的就是第六意识,能够去审查真理就是第六意识,因为它能够修善,也能够修恶,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看第九段。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云“随所生所系者”。这个地方是讲“界系门”,“界”是三界的界,“系”是系属。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系属于哪一界呢?系属于哪一界所有呢?第六意识的了别性通三界,“性界受三恒转易,跟随信等总相连”。第六意识对境界的了别,也可能是在欲界、也可能是在色界、也可能是在无色界,它不断地变化。这个地方是说,那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个界系门,它是系属在哪一界所有呢?这个地方就回答:随所生所系。随其所生的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
我们解释,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随着第八的阿赖耶,它投身在三界九地的哪一地,它就执著这一个界地是我。这当中我们可以做两种的分别:
从粗分的角度来说:从一期的生命来说,你今生是个男人,你就以男人为自我的思考中心,我就是一个男人,是个男人,有男人的责任,我干什么呢?就是要去工作、赚钱、养家活口,这个思考是从一个男人的自我发动出来的。那么死掉以后,我们没到三恶道,也没到人天上去,做一个女人。那这样的一个女人的思考模式就不一样了,也是有一个我,但是这个我是一个女人的我,我是一个女人,干什么呢?相夫教子。我这一期的生命干什么呢?就是把一个家庭照顾好,一个方面相夫,一方面教子,外面的工作不是我该做的事情。那么同样一个我,有男人的我、女人的我的分别,这叫做“随所生所系”。
当然这当中的差别很多了,你做一个大国王,一个大国王的“我”那又不一样了,那这样子恒审思量这个“慢”就特别强了,一个有福报的人、有禅定的人,那个“我”就会比较大一点了。所以相同的一个“我”,表现在三界九地的相貌会各式各样,随所生所系,这个是从粗分的角度来说。
从细分的角度来说:就是约刹那,就是说前一刹那的我跟下一刹那我不一样。我前一刹那心情很好,对这个我充满了自信,慢心强;下一刹那心情不好,自卑感又生起了,那个我相应的慢又降低了。就是每一刹那,这个恒审思量去攀缘第八识的时候,每一刹那的我相是刹那刹那不同。这样讲也可以说是“随所生所系”,因为阿赖耶识变化,阿赖耶识不断地变化,第七意识去了别阿赖耶,当然它所得到的“我”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有一个部派的论师就说,第七意识有慧心所,它为什么在别境当中没有定呢?因为第七意识不断地攀缘第八识为我,它就应该早就得到禅定了,要是第六意识早得定了。它的所缘境是如此地专一,要第六意识来修观的话,那第六意识早就得到禅定了。为什么第七意识从无量劫来,它的所缘境是如此的专一,它没得到定心所呢?这当中是解释,因为第八识不断地变化,所缘境不断地变化,它怎么得定呢?就是每一个刹那取到的相貌都不一样,前一刹那的我相、下一刹那我相不一样,它没办法得定。所以讲“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识的变化,就执著那一个刹那的第八识为我,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叫“界系门”。
再看第十段,前面的九段是约着杂染的恒审思量——所谓的染污末那,来发明它的体性相貌;这第十段是说明这个“伏断门”,说这个无染末那,清净的末那它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时候生起呢?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就是有三种的因缘,能够使令这个染污末那无有。这个“无有”,在《成唯识论》强调一个观念,不是说恒审思量都没有,而是染污的恒审思量停下来,清净的恒审思量出现。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在有漏位思量第八识为我和法——我执法执;那么在这个转依位——在无漏位,它是思惟二空平等之理。同样是思量,但是它的功能不一样,一个是染污末那,一个清净末那。所以这个地方的“无有”是指的染污末那无有,清净末那出现。
那么染污末那的无有是有什么因缘呢?有三个因缘:第一个是阿罗汉,第二个是灭尽定现前,第三个是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出世道。在这三种因缘出现的时候,染污的末那能够暂时、或者永久的没有。
我们看蕅祖的解释,先看第一个阿罗汉无有的情况。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我们会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就是在二乘的无学,方得永断。这个地方是指二乘的圣人、无学的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要入了无余依涅槃才算,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阿赖耶识、异熟识都停下来,永断。
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无功用行我恒催”,这个时候完全不活动了。这阿罗汉无有,阿罗汉这个地方指的是包括二乘的无学,也包括菩萨的八地,菩萨的八地也叫阿罗汉。因为什么?无生了,阿罗汉就是“无生、杀贼、应供”,就是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了。不像我们“恒转如暴流”,这个水流一直往前进;他那个水流是停下来了,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所以八地的菩萨也可以称为阿罗汉。
第二个,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人是三果圣人,或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假设他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地方是指在人的时候,他有时候觉得心思太散乱了,第六意识,他想让第六意识休息一下,入了灭尽定。入了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下来,这也能够暂时伏灭染污末那。就是他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灭尽定出现的时候,也能够暂时地伏灭。当然他从定中出来还是一样,“俱生犹自现缠眠”。
第三,出世道无有。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苦集灭道的这个道,通往涅槃的道路,包括了戒定慧,但这个地方主要指的是智慧,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声闻的初果以上,或者菩萨初地以上。当然这样的一个圣人,他有时候会出观去做很多事,有时候事情忙完以后到佛堂会入观,入这个根本观,这个时候“真无我解”出现了;或者是他从空性出来以后生后得智,这个后得智也带有根本智的气息。所以根本、后得这两种无漏的圣道现前的时候,他也能够使令染污末那,某一部分的染污末那暂时地伏灭,这叫“出世道无有”。
就是在阿罗汉,或者是三果的圣人入灭尽定,或者是初果、初地的菩萨入根本观的时候,因为这三种因缘都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出现,所以能够暂时地破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我相法相,使令恒审思量的功能变成正常一点,跟真理有几分的相应,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这样子。
这个附表,我们就对“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还有一些要分别的,下一堂课再详细地分别,先讲到这。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灭尽定是三果就可以入灭尽定了;但是他不能入无依余涅槃,这个灭尽定和无依余涅槃不一样,懂吗?灭尽定是这个人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在禅定当中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然后进一步入了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他我空的智慧现前,叫“想受灭无为”。他把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的心所都停下来,这个时候只有第七、第八。但是这个是暂时的,他还要从灭尽定出来。那三果的圣人和四果的阿罗汉在人间的时候,他一口气在的时候,都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三果的圣人不能入无余涅槃,这两个有差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我们修行有根本法门和助道法门。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也不一定说要修我空法空,不一定,先思惟业果,先相信这个生命是有轨则的。不是说外道所说的是上帝创造的,反正你要快乐,向上帝祈祷,向大梵天祈祷,不是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这个生命的轨则是有善业和恶业所创造,有善业到人天去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我们刚开始先思惟这样的道理,就是业果的道理,使令我们断恶修善,使令我们皈依三宝。
说这个罪业太多了,我们无量无边的罪业,那这个当中谁是我们的皈依处呢?财富不是皈依处、眷属不是皈依处、世间的这些五欲都不是皈依处;哦,佛法僧是皈依处,佛法僧能够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刚开始从业果的思惟,使令我们皈依三宝,断恶修善。慢慢慢慢我们身口意的罪业会减低,这个罪业是扰动性的,善业会增长,内心就有一分的堪能性了,就有几分的寂静。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哎呀,世间的因因果果错综复杂,很多事情用因果是不能完全解决。我们有时候会注意,虽然很注重因果,但是很多的事情很难讲清楚的,世间上的事情是很难做圆满。如果我们完全存在于因果的道理上,心还是不安。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安心法门,说我如此的重视因果,但是人事的处理,各式各样处理,还是不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发觉,所谓的皈依因果还不够,继续地皈依,就皈依更深的法,这个是皈依空性了。
我们从空性当中,就把这一些的善业恶业的分别,这些戏论都停下来,就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内心跟空性相应的时候,这些戏论停下来,我们就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了。说这些人我是非、成败得失,在空性的角度当中都不可得,心中是无所得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也不可得,痛苦也不可得。就是我们会从因果的道理,更深一层地学习空性的道理,而这样的皈依处就是真实的皈依处。
那个姚兴皇帝,很难得的,他后来学佛了研究《维摩诘经》,专攻《维摩诘经》。他有一次在宫殿里面跟大臣议事,他要提出一个主张,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内心很不快乐,我做了皇帝还是不自在。下了殿以后到养心殿读《维摩诘经》,内心停下来。他跟他弟弟说,这个《维摩诘经》是朕七神之宅也,七神——我内心的安住处,七神之宅。这个房子,这些宫殿不是我的皈依处。他能够讲出这句话:《维摩诘经》是朕之七神之宅,这个宅是房子。说我们很多事情,世间上有为法是很难做圆满的,如果我们刚开始存在有相的境界,心是不能完全安定下来的,心中的挂碍是继续活动。
所以当我们观察一些法空的时候,你会发觉那种感觉,跟你思惟业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那是一个无我、无我所的境界,在那种境界里面,不生也不灭,也没有垢、也没有净,也没有增、也没有减,那是一切法不可得的,所以那是一个绝待的境界。佛陀的意思,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
所以我们讲,古代皇帝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心转烦。这个皇帝还是好皇帝,讲出这句话来。他还忧国忧民心转烦,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顺治皇帝入主中国以后,我是这个大地的主人,主人翁,我要主宰着这些众生的生命,因为这样,忧国忧民心转烦。这个人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深信因果,起码是为公为众。
但是我们看《华严经》的菩萨,他也是在人世间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但是他的心情就不是忧国忧民心转烦了。你看这个菩萨的境界,“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这个菩萨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他到人间办念佛法会,办斋僧法会,各式各样的慈善事业;但是他的心是清凉的,没有任何的热恼,没有任何的得失挂碍。怎么回事呢?“常游毕竟空”,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安住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空性的道理是一个凡圣的差别,凡夫和圣人就差在这个地方。不过思惟空性,应该要以业果做基础。所以《金刚经》说,观一切法空,不能讲断灭见,不能落入断灭,要有次第。先思惟生命的善恶业果,然后再从业果的对立当中,入第一义谛,应该是这样。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不是观察第八识的变化,因为它在攀缘第八识的时候,第八识本身是变化的,第八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恒转如暴流。那么它取到的第八识的相貌,每一次取到都不一样,使令它不能得定,前一刹那阿赖耶跟下一刹那阿赖耶不一样。不是说它自己要拣择,而是阿赖耶本身就是变化,它的所缘境本身就是变化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这个地方在《成唯识论》当中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些论师说,第七意识也缘第八识的相分,有些论师;但是护**师的意思,它只缘见分而已。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一下,在护**师的意思,第七识不能攀缘第八识的相分,不可以,它只缘第八识的见分。护**师是这个,他提出很多理由,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在《成唯识论》他们在简别第八识的所缘境的时候,有一些辩论,但是结果以护**师为正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前七转识有间断,主要是讲前六识,不把第七包括在里面,是这个意思;第七意识不间断,它恒常相续。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我们前面讲到的偈颂,第七意识“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说第七意识的明了性,它这个明了的功能是什么呢?思量为性相,这第七意识的明了性的主要功能是恒审思量。那么这个恒审思量是怎么出现的呢?“依彼转”,它依止第八识而生起。它去做什么事呢?“缘彼”,它去明了第八识的见分,执著第八识是一个实我实法。
这样子的一个作用,就使令整个第八识全部变成阿赖耶了,是这样子来的,所以这个生命的流就这样相续下去了。古人说: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还是鸽身。佛陀命令舍利弗尊者去盖祇桓精舍,佛陀有时候到祇桓精舍去看看工地,看到土地上有一堆蚂蚁,问舍利弗尊者说,你用你阿罗汉的神通去看看,这个蚂蚁做多久了?舍利弗佛尊者一看,不得了,“七佛出世,犹为蚁子”,经过七尊的佛。有一次佛陀就看到一只鸽子跑过来,也是问舍利弗,你看看这个鸽子做鸽子多久了?“八万大劫,还是鸽身”,八万大劫之前还是做鸽子。说我们有情众生的业力,这个有漏的业力为什么会这样相续呢?就是十二因缘这个无明,无明发动业力,无明润生,滋润业力。
在《教观纲宗科释》当中,它讲出一个观念,说我们凡夫,从外凡到内凡,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说暖、顶这两个修行人,暖位和顶位,“虽堕恶道,终不久留”。说修习我空法空智慧的人,他虽然如实的智慧还没有现前,在暖和顶这当中,他偶尔会触动他的罪业到三恶道。但这种人到三恶道跟其他不一样,“虽堕恶道,终不久留”,他一下子就可以出来,不必说什么“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犹为鸽身。”即使他的罪业还没有消失,他一下子一觉悟就出现了,就能够从三恶道跳出来。一直到忍位,忍位的菩萨虽然没有入圣位,对于二空的真理已经能够安忍了,他永远不堕恶道,终不堕恶道,忍位就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恒转如暴流,那个生命之流,有一部分被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给破坏掉,就是那个三恶道的水流被破坏了。到了八地菩萨呢,就全部的水流都停下来,“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时候“我”一破坏以后,第七意识的这个颠倒的思想,认为第八识是我的这样的思想,被二空智慧破坏以后,就是我们讲恢复第八识本来面目,这阿赖耶的功能就破坏了,恒转如暴流,那个暴流就停下来,就停下来。所以讲“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思量的功能,使令第八识变成阿赖耶。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这个地方是说了两门,心所相应门。这个心所相应门开出来是染俱门和相应门。染俱门和相应门,这两个合起来就是心所相应门,这一段等于是有两门。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生起以后,假设还没有跟平等性智——我空法空的这样的平等性智相应,它任运攀缘这个藏识——这个藏就阿赖耶,跟四种根本烦恼相应,说明这个心所有法。前面的思量是它的心王,这样的思量在活动的时候,旁边有四个眷属,就是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就是这个思量去了别第八识的时候,它不是单独活动的,带动了四根本烦恼。
(一)者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之理。
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去了别第八识的时候,在自识当中变现一个我的相貌。比如说,我们的明了性去看这绳子,因为光明不够,黑暗的关系,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就出现了一个蛇的影像。但事实上它是一个绳子,但是我们的心识出现一个蛇。这样子就是第七意识去攀缘第八的明了性,这个刹那灭刹那生的一个明了性,它自己在它的识当中变现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相,所以它就迷于无我的真理,对于第八识的这样的一种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道理就迷惑了。这个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这个十二因缘的第一个无明。无明就会发动了业力,有这个业力就会创造了阿赖耶,是这样子的。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这个是最根本,我痴,对于这种无我的道理迷闇。
(二)者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前面的痴是“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这个见是“颠倒推求,染慧为性”。不但是迷闇而已,经过长时间错误的颠倒地推求,生起一个坚定的理解,就是妄执。“谓第八识的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我们从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感觉到,说这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你跟他讲佛法,他可能会接受,因为他只有痴,没有见。说这个人是一个外道,他这样的外道思想,经过他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染污的智慧,你跟他讲佛法,他很难接受。他由这个痴转变成见以后,这个不容易接受。
这个第七意识也这样,如果第七意识只有我痴,这事情是很好处理,我们就不要说外凡资粮位修那么久,资粮,还要修四加行。为什么呢?就是说,他不但是痴而已,还产生了一个很坚固的知见,他认为他这样的一种我执是正确的。为什么?他长时间地颠倒推求。因为我们从这个第七意识的相貌看出来,第七意识什么事都不做,它啥事都不干。前六识是很忙碌,分别色声香味触法;那第六意识更忙,不但是分别现在,还分别过去、分别未来。那么这个第七意识它只有缘现前的每一个刹那的第八识,它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它有充分的时间去颠倒推求,它有充分的时间。它把前面的这样的我痴就转变成我见了,所以就为什么第七意识不容易破坏,就是这样子。本非我法,坚固地妄执为我,所以它对真理会排斥,有见以后,会排斥真理。
(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前面的痴见,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捏造一个我出来,由这个我就“恃所执我,居傲高举”。我们人跟人相处,就很自然地会把自己抬高。就是说,人跟人不是说我跟你平等,没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总认为说,我要比所有人都高,所有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所有的过失都要远离我。就是这个人跟人的地位,我们无形当中会把自己所认为这个我,把它给抬高了。虽然我们本身不是那么的高尚,虽然这个东西我并没有资格得到,但是我们的心中很自然地会把自己抬高,这个就是我慢,高举。
(四)者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第七意识捏造这个我以后,它不是不管它,它爱着这个我。说我们日常生活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先想,欸,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们一定会先考虑到这个我,这样子做会不会伤害这个我?就是说,我们第七意识把这个我捏造出来以后,它会很坚固地去保护我,爱着这个我,这个染着,是这样子的。
这个就是第七意识的思量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有这个四个烦恼一起活动: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个是烦恼,它就是烦躁恼动的。这个第七意识的烦躁恼动的影响力很大,非常大。
《成唯识论》:
内扰第八而有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
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挟带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烦恼一起活动,这样的烦恼活动,内扰第八,向内扰乱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好端端的,它是无覆又无记,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也不障碍真如,也不覆盖真如。但是第七意识去攀缘它以后,糟糕了,内扰第八而有赖耶,就把第八识转成阿赖耶了。
它扰乱第八识也就罢了,外扰前六,前六识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时候,这个思量挟带我痴、我爱、我见、我慢,也扰乱了前六识。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意识是依止第七识做根的,这个根是染污,是爱见痴慢,也就使令前六识在布施的时候认为有一个我。当我们要布施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欸,这样子布施会不会损害我的太多利益呢?会有一个我的相貌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就使令我们染污了。所以它外扰前六识,使令前六识而成有漏,都是有漏业力了。
所以第七意识的这个恒审思量的我,挟带爱见痴慢,向内扰乱第八,向外扰乱前六识,这个过失可以说是相当重了,相当重了。我们看这个八识,第八识没有过错,前五识更没有过错,第六意识其实也没有过错。第六意识它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有时候起无记,但是这个当中都是跟第七有关。前六识都没有过错,第八识也没有过错。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转识的染净以第七意识做标准。所以这四个烦恼的活动势力相当大,相当大,向内干扰第八,向外干扰前六。好,我们再看第七。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中。
这个地方是说,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活动,不但是带动爱见痴慢,还“及余”——其余的触等一起活动,叫俱。这个触等是谁呢?包括遍行五心所,因为它普遍一切的心王;还有八大随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再讲一次,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八大随烦恼。这个别境当中有一个慧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个慧是对所观境能够拣择。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去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它也能够拣择它是我,当然这样的拣择是颠倒的,叫邪慧。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有覆无记会不会影响到念佛?当然我们刚开始念佛,有覆这个覆就是有一个我。我的身心很苦恼,怎么办呢?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对阿弥陀佛是一心皈命通身靠到,对不对?这个时候的佛是跟我们是有独立体性的,佛是真实的,我也是真实的。那么我怎么办呢?我皈依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大功德,我是一个业障凡夫。如果我们的皈依是一种这样的皈依,是不障碍。
但是如果说“能念所念性空寂”,那种最高级的皈依,就有障碍了。净土宗的祖师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的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说我们如果想要把这个皈依,把自他的这样的对待,这种分别把它取消,就是能皈依的、所皈依是“不二”,说原来所皈依的佛是在我们的心中。那这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很重要了,这个时候第七意识会障碍你。
说我们要不修空观,也可以皈依,也可以往生。但是这样的皈依就是,我是业障凡夫,这个是真实的,不是因缘所生法;阿弥陀佛万德庄严也不是因缘所生法,真实的。我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这样子也可以。但是你说这个皈依的境界要达到“能皈、所皈不二”的时候,那就会障碍了,第七意识会障碍了,这种最圆满的皈依就会障碍了,那就是一个大皈依了。就是我的心中有佛,佛的心中也有我,那是打成一片,是不二的境界,那种皈依那是分不出一个能皈、所皈的分别,那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有障碍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这个了别性没有审的功能,因为它对所缘境,对第八识的这个广大的根身、器界,它不能很深入地观察,不可以的。就跟前五识一样,不能够很微细地观察,它没有审的功能,就是它对所缘境很粗略地了解而已。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第八识是现量,是的,是现量,第八识和前五识都是现量。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是现量,但它是对所缘境是一个很粗略地认识而已。所以它所缘境广,但是它对所缘境不能像第七、不能像第六,能够对单一的东西很深入地去观察,不可以。像我们第六意识可以,可以对这种空义,“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可以以各式各样的角度,深入地观察空性的道理,可以,很深入很深入地,可以。同样一个空的道理,能够做出十八个分别,就是罗什大师“十八空”,而且每一个空当中又开出各式各样的分别出来。前五、第八都不可以,都不可以。
那么在第七和第六,虽然有审的功能,但第七意识没有修观的能力,它虽然有审,但是很可惜它有覆无记。所以在这个审当中,我们能够利用的就是第六意识,能够去审查真理就是第六意识,因为它能够修善,也能够修恶,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看第九段。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云“随所生所系者”。这个地方是讲“界系门”,“界”是三界的界,“系”是系属。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系属于哪一界呢?系属于哪一界所有呢?第六意识的了别性通三界,“性界受三恒转易,跟随信等总相连”。第六意识对境界的了别,也可能是在欲界、也可能是在色界、也可能是在无色界,它不断地变化。这个地方是说,那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个界系门,它是系属在哪一界所有呢?这个地方就回答:随所生所系。随其所生的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
我们解释,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随着第八的阿赖耶,它投身在三界九地的哪一地,它就执著这一个界地是我。这当中我们可以做两种的分别:
从粗分的角度来说:从一期的生命来说,你今生是个男人,你就以男人为自我的思考中心,我就是一个男人,是个男人,有男人的责任,我干什么呢?就是要去工作、赚钱、养家活口,这个思考是从一个男人的自我发动出来的。那么死掉以后,我们没到三恶道,也没到人天上去,做一个女人。那这样的一个女人的思考模式就不一样了,也是有一个我,但是这个我是一个女人的我,我是一个女人,干什么呢?相夫教子。我这一期的生命干什么呢?就是把一个家庭照顾好,一个方面相夫,一方面教子,外面的工作不是我该做的事情。那么同样一个我,有男人的我、女人的我的分别,这叫做“随所生所系”。
当然这当中的差别很多了,你做一个大国王,一个大国王的“我”那又不一样了,那这样子恒审思量这个“慢”就特别强了,一个有福报的人、有禅定的人,那个“我”就会比较大一点了。所以相同的一个“我”,表现在三界九地的相貌会各式各样,随所生所系,这个是从粗分的角度来说。
从细分的角度来说:就是约刹那,就是说前一刹那的我跟下一刹那我不一样。我前一刹那心情很好,对这个我充满了自信,慢心强;下一刹那心情不好,自卑感又生起了,那个我相应的慢又降低了。就是每一刹那,这个恒审思量去攀缘第八识的时候,每一刹那的我相是刹那刹那不同。这样讲也可以说是“随所生所系”,因为阿赖耶识变化,阿赖耶识不断地变化,第七意识去了别阿赖耶,当然它所得到的“我”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有一个部派的论师就说,第七意识有慧心所,它为什么在别境当中没有定呢?因为第七意识不断地攀缘第八识为我,它就应该早就得到禅定了,要是第六意识早得定了。它的所缘境是如此地专一,要第六意识来修观的话,那第六意识早就得到禅定了。为什么第七意识从无量劫来,它的所缘境是如此的专一,它没得到定心所呢?这当中是解释,因为第八识不断地变化,所缘境不断地变化,它怎么得定呢?就是每一个刹那取到的相貌都不一样,前一刹那的我相、下一刹那我相不一样,它没办法得定。所以讲“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识的变化,就执著那一个刹那的第八识为我,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叫“界系门”。
再看第十段,前面的九段是约着杂染的恒审思量——所谓的染污末那,来发明它的体性相貌;这第十段是说明这个“伏断门”,说这个无染末那,清净的末那它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时候生起呢?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就是有三种的因缘,能够使令这个染污末那无有。这个“无有”,在《成唯识论》强调一个观念,不是说恒审思量都没有,而是染污的恒审思量停下来,清净的恒审思量出现。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在有漏位思量第八识为我和法——我执法执;那么在这个转依位——在无漏位,它是思惟二空平等之理。同样是思量,但是它的功能不一样,一个是染污末那,一个清净末那。所以这个地方的“无有”是指的染污末那无有,清净末那出现。
那么染污末那的无有是有什么因缘呢?有三个因缘:第一个是阿罗汉,第二个是灭尽定现前,第三个是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出世道。在这三种因缘出现的时候,染污的末那能够暂时、或者永久的没有。
我们看蕅祖的解释,先看第一个阿罗汉无有的情况。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我们会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就是在二乘的无学,方得永断。这个地方是指二乘的圣人、无学的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要入了无余依涅槃才算,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阿赖耶识、异熟识都停下来,永断。
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无功用行我恒催”,这个时候完全不活动了。这阿罗汉无有,阿罗汉这个地方指的是包括二乘的无学,也包括菩萨的八地,菩萨的八地也叫阿罗汉。因为什么?无生了,阿罗汉就是“无生、杀贼、应供”,就是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了。不像我们“恒转如暴流”,这个水流一直往前进;他那个水流是停下来了,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所以八地的菩萨也可以称为阿罗汉。
第二个,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人是三果圣人,或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假设他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地方是指在人的时候,他有时候觉得心思太散乱了,第六意识,他想让第六意识休息一下,入了灭尽定。入了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下来,这也能够暂时伏灭染污末那。就是他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灭尽定出现的时候,也能够暂时地伏灭。当然他从定中出来还是一样,“俱生犹自现缠眠”。
第三,出世道无有。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苦集灭道的这个道,通往涅槃的道路,包括了戒定慧,但这个地方主要指的是智慧,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声闻的初果以上,或者菩萨初地以上。当然这样的一个圣人,他有时候会出观去做很多事,有时候事情忙完以后到佛堂会入观,入这个根本观,这个时候“真无我解”出现了;或者是他从空性出来以后生后得智,这个后得智也带有根本智的气息。所以根本、后得这两种无漏的圣道现前的时候,他也能够使令染污末那,某一部分的染污末那暂时地伏灭,这叫“出世道无有”。
就是在阿罗汉,或者是三果的圣人入灭尽定,或者是初果、初地的菩萨入根本观的时候,因为这三种因缘都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出现,所以能够暂时地破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我相法相,使令恒审思量的功能变成正常一点,跟真理有几分的相应,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这样子。
这个附表,我们就对“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还有一些要分别的,下一堂课再详细地分别,先讲到这。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灭尽定是三果就可以入灭尽定了;但是他不能入无依余涅槃,这个灭尽定和无依余涅槃不一样,懂吗?灭尽定是这个人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在禅定当中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然后进一步入了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他我空的智慧现前,叫“想受灭无为”。他把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的心所都停下来,这个时候只有第七、第八。但是这个是暂时的,他还要从灭尽定出来。那三果的圣人和四果的阿罗汉在人间的时候,他一口气在的时候,都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三果的圣人不能入无余涅槃,这两个有差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我们修行有根本法门和助道法门。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也不一定说要修我空法空,不一定,先思惟业果,先相信这个生命是有轨则的。不是说外道所说的是上帝创造的,反正你要快乐,向上帝祈祷,向大梵天祈祷,不是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这个生命的轨则是有善业和恶业所创造,有善业到人天去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我们刚开始先思惟这样的道理,就是业果的道理,使令我们断恶修善,使令我们皈依三宝。
说这个罪业太多了,我们无量无边的罪业,那这个当中谁是我们的皈依处呢?财富不是皈依处、眷属不是皈依处、世间的这些五欲都不是皈依处;哦,佛法僧是皈依处,佛法僧能够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刚开始从业果的思惟,使令我们皈依三宝,断恶修善。慢慢慢慢我们身口意的罪业会减低,这个罪业是扰动性的,善业会增长,内心就有一分的堪能性了,就有几分的寂静。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哎呀,世间的因因果果错综复杂,很多事情用因果是不能完全解决。我们有时候会注意,虽然很注重因果,但是很多的事情很难讲清楚的,世间上的事情是很难做圆满。如果我们完全存在于因果的道理上,心还是不安。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安心法门,说我如此的重视因果,但是人事的处理,各式各样处理,还是不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发觉,所谓的皈依因果还不够,继续地皈依,就皈依更深的法,这个是皈依空性了。
我们从空性当中,就把这一些的善业恶业的分别,这些戏论都停下来,就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内心跟空性相应的时候,这些戏论停下来,我们就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了。说这些人我是非、成败得失,在空性的角度当中都不可得,心中是无所得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也不可得,痛苦也不可得。就是我们会从因果的道理,更深一层地学习空性的道理,而这样的皈依处就是真实的皈依处。
那个姚兴皇帝,很难得的,他后来学佛了研究《维摩诘经》,专攻《维摩诘经》。他有一次在宫殿里面跟大臣议事,他要提出一个主张,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内心很不快乐,我做了皇帝还是不自在。下了殿以后到养心殿读《维摩诘经》,内心停下来。他跟他弟弟说,这个《维摩诘经》是朕七神之宅也,七神——我内心的安住处,七神之宅。这个房子,这些宫殿不是我的皈依处。他能够讲出这句话:《维摩诘经》是朕之七神之宅,这个宅是房子。说我们很多事情,世间上有为法是很难做圆满的,如果我们刚开始存在有相的境界,心是不能完全安定下来的,心中的挂碍是继续活动。
所以当我们观察一些法空的时候,你会发觉那种感觉,跟你思惟业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那是一个无我、无我所的境界,在那种境界里面,不生也不灭,也没有垢、也没有净,也没有增、也没有减,那是一切法不可得的,所以那是一个绝待的境界。佛陀的意思,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
所以我们讲,古代皇帝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心转烦。这个皇帝还是好皇帝,讲出这句话来。他还忧国忧民心转烦,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顺治皇帝入主中国以后,我是这个大地的主人,主人翁,我要主宰着这些众生的生命,因为这样,忧国忧民心转烦。这个人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深信因果,起码是为公为众。
但是我们看《华严经》的菩萨,他也是在人世间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但是他的心情就不是忧国忧民心转烦了。你看这个菩萨的境界,“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这个菩萨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他到人间办念佛法会,办斋僧法会,各式各样的慈善事业;但是他的心是清凉的,没有任何的热恼,没有任何的得失挂碍。怎么回事呢?“常游毕竟空”,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安住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空性的道理是一个凡圣的差别,凡夫和圣人就差在这个地方。不过思惟空性,应该要以业果做基础。所以《金刚经》说,观一切法空,不能讲断灭见,不能落入断灭,要有次第。先思惟生命的善恶业果,然后再从业果的对立当中,入第一义谛,应该是这样。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不是观察第八识的变化,因为它在攀缘第八识的时候,第八识本身是变化的,第八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恒转如暴流。那么它取到的第八识的相貌,每一次取到都不一样,使令它不能得定,前一刹那阿赖耶跟下一刹那阿赖耶不一样。不是说它自己要拣择,而是阿赖耶本身就是变化,它的所缘境本身就是变化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这个地方在《成唯识论》当中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些论师说,第七意识也缘第八识的相分,有些论师;但是护**师的意思,它只缘见分而已。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一下,在护**师的意思,第七识不能攀缘第八识的相分,不可以,它只缘第八识的见分。护**师是这个,他提出很多理由,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在《成唯识论》他们在简别第八识的所缘境的时候,有一些辩论,但是结果以护**师为正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前七转识有间断,主要是讲前六识,不把第七包括在里面,是这个意思;第七意识不间断,它恒常相续。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