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供精彩。
美国经济危机,德国自然是一个宰杀对象,美国利用帮助德国还赔款的条件,资本大规模进入德国,德国在战后完全就是一头美国的奶牛。
希特勒走向独裁,则意味着德国将摆脱美国的控制。
德国要想强大,首先就必须摆脱美国的债务,同时停止支付赔款,同时小胡子希特勒对于法国有着强烈的政府**。
他要称霸欧洲,并扩张出足够的民族生存空间。
他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开拓德国的生存空间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让希特勒此时感觉很郁闷的是,波兰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德国向西扩张的道路直接被波兰堵死了。
然而越过波兰,就是苏联和俄国,俄国也属于第三世界联盟,而且是比波兰还要重要的第三世界成员国。
以此时弱小的德国,要和常设兵力在八百多万的第三世界联盟作战,简直就是个笑话,此时德国的军队才十万而已。双方兵力差距是八十多倍。
德国和第三世界联盟抗衡是没有好结果的,希特勒已经明确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觉得德国应该与第三世界联盟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然后取得欧洲霸权,向非洲、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扩张。
然后再伺机选择是加入第三世界联盟,还是与美国联合,只看谁能够给德国更多的好处,德国就和谁联合,对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希特勒是有极大的信心的。他认为,德国一旦加入某一阵营,必然具备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性。
希特勒认为这个策略还是很靠谱的,毕竟他一直以来,都在与中华帝国皇帝有私下的信件往来,同时还得到了中华帝国皇帝的资金援助,只要德国能够在外交上稍微做出些动作,就能够从第三世界联盟那里获得原材料和军火供应,从而先打败周边小国,再干掉德国,甚至是干掉英国。
美国绝不可能再向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以裁判的身份跳上擂台搏斗,因为第三世界联盟此时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敌人。
如果美国参战,德国大不了直接倒向第三世界联盟。
希特勒的想法确实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至少在发动战争能够得到第三世界联盟支持的方面是对的,也正是和中华帝国的计划不谋而合的,至于德国最后倒向谁,中华帝国并不是太在意。
甚至中华帝国并不想和德国联合。
如果说是俄国,此时俄国的经济被中华帝国高度垄断,已经是个半残了,就算是战后也没有什么威胁,毕竟这是一个买办政府。
至于德国就不同了,若是让德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存在,那么将成为中华帝国的一个新的敌人。
因此中华帝国的计划是,先稳住德国,让德国挑动白种人世界的战争,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联盟先阵脚大乱,其他的后续再考虑。
苏联是首先要灭掉的,日本同样也是如此。
希特勒的想法,和中华帝国可谓是一拍即合。
……
1934年,中华帝国的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市场经济开始进入正式复苏阶段,随着大量工程的建设,以及中华帝国加强军备,为国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的工资水平相比繁荣时期虽然下降了很多,但好歹有个工作。
但市场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依旧有些不死不活的模样,因为政府税收增加了许多,一种是针对性的个人所得税,一种是全体‘无差别攻击’的铸币税。
所有征收上来的钱,一部分投入到了国民福利当中,一部分投入到了军事技术研发之中,大部分则投入到了工程建设当中。
就在中华帝国疯狂加强自身战争潜力的时候,国际联盟抛出了一个‘裁决会议’,该会议在国联总部日内瓦召开。
中国也受到了邀请,中华帝国皇帝夏钧亲自派遣了一支代表团参加该会议。
国联这次邀请了世界上的主要军事强国,英、美、法、日、苏、意、德、中、俄等国都出席了该会议。
这次日内瓦裁军会议,也被称之为九国裁军会议。
在这次裁军会议上,英国提出了一个裁军方案,这个方案中规定了各国陆军的兵力。
美国120万,中国120万,英国……
最高的兵力数量都在120万,而此时中华帝国的正规军数量就已经快到400万了,而生产兵团则达到了300万。
真要是按照这个裁军协议,中华帝国得裁掉280万正规军,甚至是生产兵团都得一律砍掉。
中国帝国这次依旧是那么不卖国联面子,看到英国提出的指标之后,中华帝国代表团直接提出无法接受这样的标准,并且提出了个新的标准,这个标准为以各国人口为基准,每个国家都将陆军兵力限制在人口的1.5%程度。
按照中华帝国这个裁军方案,中华帝国反而不用裁军了,因为中华帝国已经有6.15亿人口了,如果按照1.5%的比例,那么中华帝国陆军就能够将常备兵力增加到922万。
若是真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英美等国等于是戴上了一个金箍,而中华帝国则和没有任何限制是一样的。
英美等国顿时表示不能接受,中华帝国也未多谈,会议开到一半就起身离场了。
中华帝国退出之后,俄国代表团也跟着退出了会议,德国也借故走人了。
一场裁军会议成了笑话,第一天就散会了。
英国的计划彻底失败,英国本身是打算限制住各国的陆军发展,让英国在多一些时间喘口气。
英国此时依旧不甘世界霸主地位在逐渐远去,还想利用余威来制定规则。
当一个国家制定了一个规则,那么最大的受益者肯定就是其自身,而其他国家一定认同了其规则,未来就将受到限制,就会吃亏。
中华帝国自然不会生存在其他国家的规则之下,因此对于英国提出的这个裁军协议,中华帝国同样如同以前那样不给任何面子。
这场会议开了不到一天就不欢而散了,最终不了了之。
会议之后,各国都着手加强本**备,不论谁都知道,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定然不可避免。
此时世界局势错综复杂,英国、美国即是盟友,但又是竞争者,只是英国的秘密外交规定,不能与美国起冲突,但并不意味着英国不想要世界霸主。
美国和中国则是此时世界上主要的竞争国家,两个国家都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工业实力,其中中华帝国已经是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美国则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和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苏联则排在第三,德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陆续排在后面。
其中俄国的工业实力发展是很迅速的,但因为原本的底子太薄弱了,原本俄国的工业区都丢在伏尔加河以西,虽然收复了一些地区,但远无法和苏联占据的地方相比,俄国能够迅速追赶上去,排在日本前面,这都得益于中华帝国的大力支持,不过俄国的工厂目前70%以上都是中国资本所控股的,而这70%的工厂又占了俄国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美国和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争锋相对的竞争关系。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新的霸权,如果英国无法重新取得稳固的霸权地位,那么必然被中国或者美国的其中一个所取代当前的霸主地位。
而中国和美国之间,未来必然只能有一个站在巅峰,另外一个将被踩入泥泞之中。
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失败之后,马上启动了军工业的发展。
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大军事支出,以应对必然要到来的残酷战争。
军备竞赛开始愈演愈烈,开了一个头,谁都无法停下来了,当某一方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必然要挑起战争。
美国由于也开始恢复经济,并且与中国的应对方案基本相同,美国也在加大军事工程的建设,同时美国也开始扩军了。
中华帝国则没有继续扩军,而是开始把生产兵团升级为正规军来建设。
各生产兵团开始装备和野战军同样的军事装备,之前生产兵团的装备并非是太先进的,培养出来的预备役也只是冲锋陷阵的炮灰兵种。
生产兵团的装备升级之后,将受到更严格的训练,服役期限也从两年变成了三年。
中华帝国在发展下来,此时入伍的都是学生兵,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这些学生兵在学校里就受过频繁的军训,并且对枪械不陌生。
很多学生的枪法非常好,这都是在学校里练的,甚至还有许多学生在节假日前去靶场打靶。
同时在拼刺刀方面也精通一些,学校里经常组织学生拼刺刀,被学校当成一种锻炼运动来搞。
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依旧是要拼刺刀的。让学生拼刺刀,除了是为了应对未来他们可能走上战场之后遇到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勇气。
这些学生兵都有文化,同时能够被选入军中参军的,都是在学校军事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因此生产兵团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所以这三百万生产兵团将被中华帝国改造成野战军,野战军的兵力,将扩充到六百万的恐怖程度。
然而这样的兵力,也之占总人口的1%而已,也就是说一百个人当中才一个人参军。
美国经济危机,德国自然是一个宰杀对象,美国利用帮助德国还赔款的条件,资本大规模进入德国,德国在战后完全就是一头美国的奶牛。
希特勒走向独裁,则意味着德国将摆脱美国的控制。
德国要想强大,首先就必须摆脱美国的债务,同时停止支付赔款,同时小胡子希特勒对于法国有着强烈的政府**。
他要称霸欧洲,并扩张出足够的民族生存空间。
他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开拓德国的生存空间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让希特勒此时感觉很郁闷的是,波兰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德国向西扩张的道路直接被波兰堵死了。
然而越过波兰,就是苏联和俄国,俄国也属于第三世界联盟,而且是比波兰还要重要的第三世界成员国。
以此时弱小的德国,要和常设兵力在八百多万的第三世界联盟作战,简直就是个笑话,此时德国的军队才十万而已。双方兵力差距是八十多倍。
德国和第三世界联盟抗衡是没有好结果的,希特勒已经明确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觉得德国应该与第三世界联盟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然后取得欧洲霸权,向非洲、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扩张。
然后再伺机选择是加入第三世界联盟,还是与美国联合,只看谁能够给德国更多的好处,德国就和谁联合,对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希特勒是有极大的信心的。他认为,德国一旦加入某一阵营,必然具备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性。
希特勒认为这个策略还是很靠谱的,毕竟他一直以来,都在与中华帝国皇帝有私下的信件往来,同时还得到了中华帝国皇帝的资金援助,只要德国能够在外交上稍微做出些动作,就能够从第三世界联盟那里获得原材料和军火供应,从而先打败周边小国,再干掉德国,甚至是干掉英国。
美国绝不可能再向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以裁判的身份跳上擂台搏斗,因为第三世界联盟此时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敌人。
如果美国参战,德国大不了直接倒向第三世界联盟。
希特勒的想法确实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至少在发动战争能够得到第三世界联盟支持的方面是对的,也正是和中华帝国的计划不谋而合的,至于德国最后倒向谁,中华帝国并不是太在意。
甚至中华帝国并不想和德国联合。
如果说是俄国,此时俄国的经济被中华帝国高度垄断,已经是个半残了,就算是战后也没有什么威胁,毕竟这是一个买办政府。
至于德国就不同了,若是让德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存在,那么将成为中华帝国的一个新的敌人。
因此中华帝国的计划是,先稳住德国,让德国挑动白种人世界的战争,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联盟先阵脚大乱,其他的后续再考虑。
苏联是首先要灭掉的,日本同样也是如此。
希特勒的想法,和中华帝国可谓是一拍即合。
……
1934年,中华帝国的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市场经济开始进入正式复苏阶段,随着大量工程的建设,以及中华帝国加强军备,为国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的工资水平相比繁荣时期虽然下降了很多,但好歹有个工作。
但市场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依旧有些不死不活的模样,因为政府税收增加了许多,一种是针对性的个人所得税,一种是全体‘无差别攻击’的铸币税。
所有征收上来的钱,一部分投入到了国民福利当中,一部分投入到了军事技术研发之中,大部分则投入到了工程建设当中。
就在中华帝国疯狂加强自身战争潜力的时候,国际联盟抛出了一个‘裁决会议’,该会议在国联总部日内瓦召开。
中国也受到了邀请,中华帝国皇帝夏钧亲自派遣了一支代表团参加该会议。
国联这次邀请了世界上的主要军事强国,英、美、法、日、苏、意、德、中、俄等国都出席了该会议。
这次日内瓦裁军会议,也被称之为九国裁军会议。
在这次裁军会议上,英国提出了一个裁军方案,这个方案中规定了各国陆军的兵力。
美国120万,中国120万,英国……
最高的兵力数量都在120万,而此时中华帝国的正规军数量就已经快到400万了,而生产兵团则达到了300万。
真要是按照这个裁军协议,中华帝国得裁掉280万正规军,甚至是生产兵团都得一律砍掉。
中国帝国这次依旧是那么不卖国联面子,看到英国提出的指标之后,中华帝国代表团直接提出无法接受这样的标准,并且提出了个新的标准,这个标准为以各国人口为基准,每个国家都将陆军兵力限制在人口的1.5%程度。
按照中华帝国这个裁军方案,中华帝国反而不用裁军了,因为中华帝国已经有6.15亿人口了,如果按照1.5%的比例,那么中华帝国陆军就能够将常备兵力增加到922万。
若是真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英美等国等于是戴上了一个金箍,而中华帝国则和没有任何限制是一样的。
英美等国顿时表示不能接受,中华帝国也未多谈,会议开到一半就起身离场了。
中华帝国退出之后,俄国代表团也跟着退出了会议,德国也借故走人了。
一场裁军会议成了笑话,第一天就散会了。
英国的计划彻底失败,英国本身是打算限制住各国的陆军发展,让英国在多一些时间喘口气。
英国此时依旧不甘世界霸主地位在逐渐远去,还想利用余威来制定规则。
当一个国家制定了一个规则,那么最大的受益者肯定就是其自身,而其他国家一定认同了其规则,未来就将受到限制,就会吃亏。
中华帝国自然不会生存在其他国家的规则之下,因此对于英国提出的这个裁军协议,中华帝国同样如同以前那样不给任何面子。
这场会议开了不到一天就不欢而散了,最终不了了之。
会议之后,各国都着手加强本**备,不论谁都知道,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定然不可避免。
此时世界局势错综复杂,英国、美国即是盟友,但又是竞争者,只是英国的秘密外交规定,不能与美国起冲突,但并不意味着英国不想要世界霸主。
美国和中国则是此时世界上主要的竞争国家,两个国家都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工业实力,其中中华帝国已经是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美国则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和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苏联则排在第三,德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陆续排在后面。
其中俄国的工业实力发展是很迅速的,但因为原本的底子太薄弱了,原本俄国的工业区都丢在伏尔加河以西,虽然收复了一些地区,但远无法和苏联占据的地方相比,俄国能够迅速追赶上去,排在日本前面,这都得益于中华帝国的大力支持,不过俄国的工厂目前70%以上都是中国资本所控股的,而这70%的工厂又占了俄国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美国和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争锋相对的竞争关系。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新的霸权,如果英国无法重新取得稳固的霸权地位,那么必然被中国或者美国的其中一个所取代当前的霸主地位。
而中国和美国之间,未来必然只能有一个站在巅峰,另外一个将被踩入泥泞之中。
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失败之后,马上启动了军工业的发展。
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大军事支出,以应对必然要到来的残酷战争。
军备竞赛开始愈演愈烈,开了一个头,谁都无法停下来了,当某一方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必然要挑起战争。
美国由于也开始恢复经济,并且与中国的应对方案基本相同,美国也在加大军事工程的建设,同时美国也开始扩军了。
中华帝国则没有继续扩军,而是开始把生产兵团升级为正规军来建设。
各生产兵团开始装备和野战军同样的军事装备,之前生产兵团的装备并非是太先进的,培养出来的预备役也只是冲锋陷阵的炮灰兵种。
生产兵团的装备升级之后,将受到更严格的训练,服役期限也从两年变成了三年。
中华帝国在发展下来,此时入伍的都是学生兵,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这些学生兵在学校里就受过频繁的军训,并且对枪械不陌生。
很多学生的枪法非常好,这都是在学校里练的,甚至还有许多学生在节假日前去靶场打靶。
同时在拼刺刀方面也精通一些,学校里经常组织学生拼刺刀,被学校当成一种锻炼运动来搞。
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依旧是要拼刺刀的。让学生拼刺刀,除了是为了应对未来他们可能走上战场之后遇到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勇气。
这些学生兵都有文化,同时能够被选入军中参军的,都是在学校军事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因此生产兵团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所以这三百万生产兵团将被中华帝国改造成野战军,野战军的兵力,将扩充到六百万的恐怖程度。
然而这样的兵力,也之占总人口的1%而已,也就是说一百个人当中才一个人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