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曾经相信,生与死没有绝对界限,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生命可以在残废中延伸,亡灵也有情感,也有听、说、忆、思的能力。阿兹特克人相信灵魂永生,相信太阳神等各种自然神灵。印第安人也笃信万物有灵,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河流山川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和特点,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当拉丁美洲的半个身子进入到现代文明社会之时,这片亘古不变的热带雨林出现了城市、电灯、宇航员和宠物狗,当然还有一大批具有文学素养的创作者,然而,他们的文化认同却共同往前飞向了于热带雨林更久远的神话和传说。这构成了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爆发的社会基础。】
【显然,我们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只有根源于历史的现实主义,实在要描述的更准确一点,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正是独属于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
【因此,当我们引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说法的时候,我们也不自觉构成了对拉丁美洲苦难历史歧视和猎奇的他者之一,而将拉丁美洲的不安灵魂,再一次推入到无尽的孤独之中。】
受到马尔克斯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热潮的影响,以及这个年代国内文坛与世界文坛的相对封闭;国内所理解的魔幻现实主义,是马尔克斯个人叙事风格的一种狭隘概括。
即马尔克斯等于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等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作品。
前一个肯定是不成立的。
马尔克斯仅仅是如实描述了自己的见闻,并将之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作,这种“变幻想为真实但不失其真实”的创作手法,关键在于“不失真实”。
不失真实!
国内创作者完全可以从他天才般的创作手法中汲取到灵感,这没有任何问题,就如同管谟业在看完《百年孤独》第一章之后就情不自禁道:
“妈的,小说竟还能这么写?!”
但是,拉丁美洲的苦难历史并不是国内创作者该去模仿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苦难,而是这种片面模仿,容易夸大苦难,甚至是虚构苦难。
然后,又用“魔幻”合理了这种创作。
余切支撑结论的第三个因素,是介绍了联合果品公司的累累罪行。
【联合果品公司在五十年代成为世界最大的香蕉康采恩。联合果品公司的统治在巅峰时延伸到了整个中美洲,触手遍及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古巴等国,成为“香蕉共和国”的象征,对中美洲各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世有个美国的国务卿,在谈到该国的对外政策时,说“我们偷窃,我们撒谎、我们欺骗,这就是美国的荣耀”,可以想到,在更早的年代,联合果品公司只会做的更加直白。
事实也的确如此,“香蕉共和国”对拉丁美洲的土地进行掠夺,对基础设施进行控制,对工人进行虐待和剥削,对各个小国的内政进行干涉……在这种背景下,马尔克斯小说中所描述的“两百节车厢,三千个工人尸体如同变质香蕉倾倒入海”,这个来源于马尔克斯小时候的听闻,他记了一辈子,终生都在求证这个事情的真假,不得释怀。
在真实历史上的1928年,联合果品在哥伦比亚种植园的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待遇,结果被哥伦比亚军政府以机枪扫射几千人的方式武力镇压。
然而,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也只是香蕉共和国的罪行之一罢了,如果不是马尔克斯这个犟种非要求证,还写到了自己的小说里面并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恐怕这件事最终只会轻飘飘的过去,成为无数历史的尘埃之一。
研究稿很快写完了。
第一个看的人是阿莱。
他惊叫道,“余切,你简直可以做拉丁美洲文学的研究专家了!”
“你写的这个研究,比我所看过的任何一个拉美文学研究,都还要全面……把你有关于《百年孤独》的地方删去了,可以拿去作为喜好拉美文学的读者们,接触拉美文学的通识入门。”
余切的研究稿,宝贵在从拉美的社会基础上思考其文学创作来源,这是后来那一大堆卷出天际的研究员的拿手绝活,连本科生都会。
而八十年代,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纯文学上的研究——不是大家想不到,而是没有这种条件。
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到信息大爆炸年代,对信息的收罗和检索成本已经非常低的时候,才能广泛应用,当然那时候也就不足为奇了。
余切的研究也是有关键缺失的,大家都看到了。缺失由第二个看到的人马识途指出。
他说:“余切,我完全相信有这种事情。我什么事情我没见过?但是,一切要讲证据,你这个要真正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有等书中的事情水落石出的时候,才能还你一个绝对公道!于是,你的一切才都闭环了,然而这却是很难的。”
当然很难了,不难,怎么会马尔克斯本人都搞懵逼了?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述了一个“羊皮卷”,在这个羊皮卷的结尾中,他写下了影响整本书的预言:
“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他是悲观的。
他强调,书中的马孔多小镇以及其中的家族,将会从世人的记忆里彻底消除,包括它的遗迹也被飓风带走。
因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从记忆的角度或是考古的角度出发的,当这两者都无法确认其存在时,即便是曾确实存在的客观之物也会被人们从历史当中抹除,视为不存在之物。
这是否有1928年那一场“不存在”的大屠杀影响呢?那一年,马尔克斯刚出生。
而1982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时马尔克斯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一个人的一生,要走多长的路?
马尔克斯一生不断的追寻事情的真相,却不断的只得到欺骗的只言片语,无论是哥伦比亚的官方档案,还是国外的报纸资料。仿佛罗生门一般的真相,不断愚弄他,他无法看见事情的全貌,于是,他悲观的写下这宿命论一般的预言。
“将从世人记忆中根除……”
余切当然不相信宿命论,他知道事情最终水落石出了。
所以在研究稿的末尾,余切也抛出了自己的一个预言:
“主人公何塞阿尔卡蒂奥有关于‘屠杀三千个工人’的经历,我相信有其真实历史原型,就仅仅因为这一个关键情节,也不应该将这种现实前面,冠之以‘魔幻现实’之名。”
“恰恰相反,事实将会完全的证明,从来没有魔幻现实主义,只有现实主义。”
【当拉丁美洲的半个身子进入到现代文明社会之时,这片亘古不变的热带雨林出现了城市、电灯、宇航员和宠物狗,当然还有一大批具有文学素养的创作者,然而,他们的文化认同却共同往前飞向了于热带雨林更久远的神话和传说。这构成了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爆发的社会基础。】
【显然,我们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只有根源于历史的现实主义,实在要描述的更准确一点,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正是独属于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
【因此,当我们引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说法的时候,我们也不自觉构成了对拉丁美洲苦难历史歧视和猎奇的他者之一,而将拉丁美洲的不安灵魂,再一次推入到无尽的孤独之中。】
受到马尔克斯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热潮的影响,以及这个年代国内文坛与世界文坛的相对封闭;国内所理解的魔幻现实主义,是马尔克斯个人叙事风格的一种狭隘概括。
即马尔克斯等于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等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作品。
前一个肯定是不成立的。
马尔克斯仅仅是如实描述了自己的见闻,并将之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作,这种“变幻想为真实但不失其真实”的创作手法,关键在于“不失真实”。
不失真实!
国内创作者完全可以从他天才般的创作手法中汲取到灵感,这没有任何问题,就如同管谟业在看完《百年孤独》第一章之后就情不自禁道:
“妈的,小说竟还能这么写?!”
但是,拉丁美洲的苦难历史并不是国内创作者该去模仿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苦难,而是这种片面模仿,容易夸大苦难,甚至是虚构苦难。
然后,又用“魔幻”合理了这种创作。
余切支撑结论的第三个因素,是介绍了联合果品公司的累累罪行。
【联合果品公司在五十年代成为世界最大的香蕉康采恩。联合果品公司的统治在巅峰时延伸到了整个中美洲,触手遍及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古巴等国,成为“香蕉共和国”的象征,对中美洲各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世有个美国的国务卿,在谈到该国的对外政策时,说“我们偷窃,我们撒谎、我们欺骗,这就是美国的荣耀”,可以想到,在更早的年代,联合果品公司只会做的更加直白。
事实也的确如此,“香蕉共和国”对拉丁美洲的土地进行掠夺,对基础设施进行控制,对工人进行虐待和剥削,对各个小国的内政进行干涉……在这种背景下,马尔克斯小说中所描述的“两百节车厢,三千个工人尸体如同变质香蕉倾倒入海”,这个来源于马尔克斯小时候的听闻,他记了一辈子,终生都在求证这个事情的真假,不得释怀。
在真实历史上的1928年,联合果品在哥伦比亚种植园的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待遇,结果被哥伦比亚军政府以机枪扫射几千人的方式武力镇压。
然而,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也只是香蕉共和国的罪行之一罢了,如果不是马尔克斯这个犟种非要求证,还写到了自己的小说里面并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恐怕这件事最终只会轻飘飘的过去,成为无数历史的尘埃之一。
研究稿很快写完了。
第一个看的人是阿莱。
他惊叫道,“余切,你简直可以做拉丁美洲文学的研究专家了!”
“你写的这个研究,比我所看过的任何一个拉美文学研究,都还要全面……把你有关于《百年孤独》的地方删去了,可以拿去作为喜好拉美文学的读者们,接触拉美文学的通识入门。”
余切的研究稿,宝贵在从拉美的社会基础上思考其文学创作来源,这是后来那一大堆卷出天际的研究员的拿手绝活,连本科生都会。
而八十年代,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纯文学上的研究——不是大家想不到,而是没有这种条件。
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到信息大爆炸年代,对信息的收罗和检索成本已经非常低的时候,才能广泛应用,当然那时候也就不足为奇了。
余切的研究也是有关键缺失的,大家都看到了。缺失由第二个看到的人马识途指出。
他说:“余切,我完全相信有这种事情。我什么事情我没见过?但是,一切要讲证据,你这个要真正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有等书中的事情水落石出的时候,才能还你一个绝对公道!于是,你的一切才都闭环了,然而这却是很难的。”
当然很难了,不难,怎么会马尔克斯本人都搞懵逼了?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述了一个“羊皮卷”,在这个羊皮卷的结尾中,他写下了影响整本书的预言:
“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他是悲观的。
他强调,书中的马孔多小镇以及其中的家族,将会从世人的记忆里彻底消除,包括它的遗迹也被飓风带走。
因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从记忆的角度或是考古的角度出发的,当这两者都无法确认其存在时,即便是曾确实存在的客观之物也会被人们从历史当中抹除,视为不存在之物。
这是否有1928年那一场“不存在”的大屠杀影响呢?那一年,马尔克斯刚出生。
而1982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时马尔克斯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一个人的一生,要走多长的路?
马尔克斯一生不断的追寻事情的真相,却不断的只得到欺骗的只言片语,无论是哥伦比亚的官方档案,还是国外的报纸资料。仿佛罗生门一般的真相,不断愚弄他,他无法看见事情的全貌,于是,他悲观的写下这宿命论一般的预言。
“将从世人记忆中根除……”
余切当然不相信宿命论,他知道事情最终水落石出了。
所以在研究稿的末尾,余切也抛出了自己的一个预言:
“主人公何塞阿尔卡蒂奥有关于‘屠杀三千个工人’的经历,我相信有其真实历史原型,就仅仅因为这一个关键情节,也不应该将这种现实前面,冠之以‘魔幻现实’之名。”
“恰恰相反,事实将会完全的证明,从来没有魔幻现实主义,只有现实主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