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
震耳的雷声盖过紫禁城上空,刺目的闪电映出了曲径上王诚远去的背影。
劲风吹来,雍肃殿内帐幔飘舞,烛影摇红。门外几只燕子仓惶的越过疏林,飞入曲廊。
顶着空中最初洒落的一片雨滴,御前太监舒良轻手轻脚走了进来。
“陛下,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人在武英殿那边候旨,急着面见圣上。”
景泰帝面色一沉,扬起手臂,片刻后摇摇头,那股蓦然腾起的怒气终究没有发作出来。
“不急!朕即位以后,几乎天天与朝中老臣吵嘴,难得有消停的时候。唉,既然要吵嘴,那就不妨晾他们一个时辰,让朕养足精神。”
去年京城保卫战的胜利,给景泰帝的帝位加了一道牢不可破的保险,无人再敢质疑他做天子的资质,自那以后,他君临天下,真正扮演起了大明天子的角色。可是,与瓦剌人兵临京城前的君臣一心不同,鞑贼退兵后,形势一旦趋缓,大明的内部纷争就陆续呈现出来,朝中大臣在许多政见上与他相左,而且不听劝抚,公然在庙堂上与他激辨,景泰帝尝尽了舌战群儒的滋味,每每连个帮腔的人都找不到······
“陛下,老奴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舒良见景泰帝略显好奇的望着自己,就大着胆子道:“陛下常与朝中重臣争吵,这也不成体统,往日里上皇与大臣意见不和时,上皇当场总是不显山不露水,而是让王振事后找大臣的茬······”
景泰帝猛一摆手,打断了舒良的话。
他与兄长朱祁镇完全不同。朱祁镇似乎从未深思过事关大明兴衰存亡的大略,也从未直面过社稷日积月累的沉疴,在瓦剌人打上门来之前,还在一些枝节小事上特别较真,放任首席太监王振压制百官,目的无非是策略性的逼百官敬服天子,让他这个皇帝过足一言九鼎、天威莫测的瘾。
可是,朱祁镇较真的地方无关大明的兴衰,属于务虚而非务实!
而景泰帝很不喜欢装逼,当有人不客气的指出他这个天子为政有失时,为了保护依旨行事的臣工不受言官弹劾,他不惜自轻自贱,会说:“是朕德薄,想办法改正吧,不必追究为事官的责任。”
他与百官之间的争执无关个人威望,而是关乎大明该往何处去,君臣是否应该直面朝中积弊等大是大非的问题。
可惜,朝中老臣的表现让景泰帝非常失望,比如,大明与瓦剌对峙至今,瓦剌扛不住了,败象已露,多次放出话来,想与大明媾和,这个时候,一帮素来持重的老臣反倒沉不住气了,力主早早与瓦剌讲和。
景泰帝当然不会选在这个时候与瓦剌人讲和!为此,他难免会受到别人的猜疑,有些人在私底下议论,说他这个做弟弟的不想迎回兄长。
天地良心!
想起个中委屈,朱祁钰缓缓道:“舒良,不必拿朕与上皇比,朕的心胸何人能知!早在去年也先兵临京城时,瓦剌人便扬言送上皇回国复位,朕曾致书上皇,劝他说服也先,让瓦剌人以数骑人马送他回京,朕将亲迎兄长回国,至于谁做皇帝,兄弟之间凡事都好商量。然而,上皇并未回书,结果如何?近十万鞑贼裹挟着上皇兵临京师,将京城九门围了个水泄不通,那时除了拼死一战,朕还有别的选择吗!”
“哗······”外面风雨大作,舒良赶紧吩咐几名小内侍关上门窗。
天光暗淡下来,景泰帝的目光映在灯火中,透着分落寞,“大兄对也先送他回国复位的谎言心存幻想,倒不打紧,怕就怕百官也心存侥幸,以为一旦讲和,大明与瓦剌就能从此相安无事,天下重归太平,哼,一厢情愿啊。”
舒良方才本想在景泰帝面前显摆自己的阅历与见识,却碰了钉子,见景泰帝言及战与和的朝中大政,就灵机一动,换了话题:“陛下毋忧,有人害怕大明与瓦剌长久对峙下去,不过,等大同那边的喜讯传来,想必那些老臣再也没底气与陛下争辩什么了!”
大同那边的喜讯?景泰帝面色一动,目中闪过一丝期待。
舒良乘机道:“陛下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初土木堡明军新败,整个大明都到了亡国的边缘,陛下承天命,整顿十万疲卒羸马,于京师一举击败鞑贼,保住了大明社稷。半年过去了,而今瓦剌人不敢深寇明境,福建、浙江、江西、湖广、贵州、广东、广西的反贼都已式微,只剩小股流寇作乱,江南大定指日可待,若大同郭总兵将鞑贼彻底驱离出境,则我大明内忧外患悉数平定,陛下此番作为,足以比肩历代明君圣主······”
朱祁钰蹙眉,示意舒良赶紧住嘴。
景泰帝不太喜欢底下的人为他歌功颂德,因为心中装着远大抱负,眼下这点成就与远大抱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具有远大抱负的皇帝才能真正做到选贤任能,不说朝中新提拔的重臣,单就内廷而言,王诚、舒良都是景泰帝的心腹,但景泰帝却把过去正统皇帝身前的红人兴安放在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重位上。
兴安的廉操、见识远胜过朝中绝大多数饱学之士,还多次保护一代名臣于谦,遗憾的是,宦官历代都是被黑的对象,青史并没有为兴安这样杰出的宦官给出公正的评价。
“吱”的一声,殿门被人推开,兴安携着一缕风雨进了雍肃殿。
“陛下,捷报,郭登大获全胜!”
“好!”
景泰帝疾步走过去,将兴安堵在门口,骤雨飘来,洒了君臣二人一脸,“兴安,快快禀来!”
“老奴遵命。”兴安抹一把脸上的雨水,禀道:“陛下,郭登首战选在大同城外,然后打到沙窝,最后追至栲栳山,杀敌数千人,余贼全都遁入瓦剌境内。可惜呀,郭登吃了自己设下的天罗地网阵的亏,活埋数千鞑贼,最后却只找出了数百具尸体,这捷报上的斩获数字只能大打折扣!”
“无妨,无妨!”景泰帝拉着兴安回到殿中,大笑道:“朕要给郭登晋爵,速派人去大同传旨,封郭登为定襄伯!”
“是。”兴安脸上浮起一丝忧色,“陛下,也先吃了大亏,想必不愿善罢甘休,还请陛下从长计议。”
景泰帝目光一凛,“言之有理,朕召于谦商议此事,让武清侯石亨领兵三万赴大同巡边,会同郭登备战,严防也先反扑。”
“陛下圣明!”兴安心中一宽,笑道:“陛下,有趣的是,大同首战是由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哨长开打的,此人名叫卓轩,率郭登的两百牙兵出战,不死一人便全歼一百鞑贼。”
“不死一人便全歼一百鞑贼?奇才啊!卓轩?这名儿好像在哪里见到过。”景泰帝略一凝思,蓦然想起大同总镇署呈来的前两份捷报,上面都提到过卓轩这个名字。
“等大同那边安定下来后,朕想见见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说罢此话,气定神闲的微微一笑,冲舒良道:“走,去武英殿,朕很想听听诸位老臣的高见,哈哈哈······”
震耳的雷声盖过紫禁城上空,刺目的闪电映出了曲径上王诚远去的背影。
劲风吹来,雍肃殿内帐幔飘舞,烛影摇红。门外几只燕子仓惶的越过疏林,飞入曲廊。
顶着空中最初洒落的一片雨滴,御前太监舒良轻手轻脚走了进来。
“陛下,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人在武英殿那边候旨,急着面见圣上。”
景泰帝面色一沉,扬起手臂,片刻后摇摇头,那股蓦然腾起的怒气终究没有发作出来。
“不急!朕即位以后,几乎天天与朝中老臣吵嘴,难得有消停的时候。唉,既然要吵嘴,那就不妨晾他们一个时辰,让朕养足精神。”
去年京城保卫战的胜利,给景泰帝的帝位加了一道牢不可破的保险,无人再敢质疑他做天子的资质,自那以后,他君临天下,真正扮演起了大明天子的角色。可是,与瓦剌人兵临京城前的君臣一心不同,鞑贼退兵后,形势一旦趋缓,大明的内部纷争就陆续呈现出来,朝中大臣在许多政见上与他相左,而且不听劝抚,公然在庙堂上与他激辨,景泰帝尝尽了舌战群儒的滋味,每每连个帮腔的人都找不到······
“陛下,老奴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舒良见景泰帝略显好奇的望着自己,就大着胆子道:“陛下常与朝中重臣争吵,这也不成体统,往日里上皇与大臣意见不和时,上皇当场总是不显山不露水,而是让王振事后找大臣的茬······”
景泰帝猛一摆手,打断了舒良的话。
他与兄长朱祁镇完全不同。朱祁镇似乎从未深思过事关大明兴衰存亡的大略,也从未直面过社稷日积月累的沉疴,在瓦剌人打上门来之前,还在一些枝节小事上特别较真,放任首席太监王振压制百官,目的无非是策略性的逼百官敬服天子,让他这个皇帝过足一言九鼎、天威莫测的瘾。
可是,朱祁镇较真的地方无关大明的兴衰,属于务虚而非务实!
而景泰帝很不喜欢装逼,当有人不客气的指出他这个天子为政有失时,为了保护依旨行事的臣工不受言官弹劾,他不惜自轻自贱,会说:“是朕德薄,想办法改正吧,不必追究为事官的责任。”
他与百官之间的争执无关个人威望,而是关乎大明该往何处去,君臣是否应该直面朝中积弊等大是大非的问题。
可惜,朝中老臣的表现让景泰帝非常失望,比如,大明与瓦剌对峙至今,瓦剌扛不住了,败象已露,多次放出话来,想与大明媾和,这个时候,一帮素来持重的老臣反倒沉不住气了,力主早早与瓦剌讲和。
景泰帝当然不会选在这个时候与瓦剌人讲和!为此,他难免会受到别人的猜疑,有些人在私底下议论,说他这个做弟弟的不想迎回兄长。
天地良心!
想起个中委屈,朱祁钰缓缓道:“舒良,不必拿朕与上皇比,朕的心胸何人能知!早在去年也先兵临京城时,瓦剌人便扬言送上皇回国复位,朕曾致书上皇,劝他说服也先,让瓦剌人以数骑人马送他回京,朕将亲迎兄长回国,至于谁做皇帝,兄弟之间凡事都好商量。然而,上皇并未回书,结果如何?近十万鞑贼裹挟着上皇兵临京师,将京城九门围了个水泄不通,那时除了拼死一战,朕还有别的选择吗!”
“哗······”外面风雨大作,舒良赶紧吩咐几名小内侍关上门窗。
天光暗淡下来,景泰帝的目光映在灯火中,透着分落寞,“大兄对也先送他回国复位的谎言心存幻想,倒不打紧,怕就怕百官也心存侥幸,以为一旦讲和,大明与瓦剌就能从此相安无事,天下重归太平,哼,一厢情愿啊。”
舒良方才本想在景泰帝面前显摆自己的阅历与见识,却碰了钉子,见景泰帝言及战与和的朝中大政,就灵机一动,换了话题:“陛下毋忧,有人害怕大明与瓦剌长久对峙下去,不过,等大同那边的喜讯传来,想必那些老臣再也没底气与陛下争辩什么了!”
大同那边的喜讯?景泰帝面色一动,目中闪过一丝期待。
舒良乘机道:“陛下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初土木堡明军新败,整个大明都到了亡国的边缘,陛下承天命,整顿十万疲卒羸马,于京师一举击败鞑贼,保住了大明社稷。半年过去了,而今瓦剌人不敢深寇明境,福建、浙江、江西、湖广、贵州、广东、广西的反贼都已式微,只剩小股流寇作乱,江南大定指日可待,若大同郭总兵将鞑贼彻底驱离出境,则我大明内忧外患悉数平定,陛下此番作为,足以比肩历代明君圣主······”
朱祁钰蹙眉,示意舒良赶紧住嘴。
景泰帝不太喜欢底下的人为他歌功颂德,因为心中装着远大抱负,眼下这点成就与远大抱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具有远大抱负的皇帝才能真正做到选贤任能,不说朝中新提拔的重臣,单就内廷而言,王诚、舒良都是景泰帝的心腹,但景泰帝却把过去正统皇帝身前的红人兴安放在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重位上。
兴安的廉操、见识远胜过朝中绝大多数饱学之士,还多次保护一代名臣于谦,遗憾的是,宦官历代都是被黑的对象,青史并没有为兴安这样杰出的宦官给出公正的评价。
“吱”的一声,殿门被人推开,兴安携着一缕风雨进了雍肃殿。
“陛下,捷报,郭登大获全胜!”
“好!”
景泰帝疾步走过去,将兴安堵在门口,骤雨飘来,洒了君臣二人一脸,“兴安,快快禀来!”
“老奴遵命。”兴安抹一把脸上的雨水,禀道:“陛下,郭登首战选在大同城外,然后打到沙窝,最后追至栲栳山,杀敌数千人,余贼全都遁入瓦剌境内。可惜呀,郭登吃了自己设下的天罗地网阵的亏,活埋数千鞑贼,最后却只找出了数百具尸体,这捷报上的斩获数字只能大打折扣!”
“无妨,无妨!”景泰帝拉着兴安回到殿中,大笑道:“朕要给郭登晋爵,速派人去大同传旨,封郭登为定襄伯!”
“是。”兴安脸上浮起一丝忧色,“陛下,也先吃了大亏,想必不愿善罢甘休,还请陛下从长计议。”
景泰帝目光一凛,“言之有理,朕召于谦商议此事,让武清侯石亨领兵三万赴大同巡边,会同郭登备战,严防也先反扑。”
“陛下圣明!”兴安心中一宽,笑道:“陛下,有趣的是,大同首战是由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哨长开打的,此人名叫卓轩,率郭登的两百牙兵出战,不死一人便全歼一百鞑贼。”
“不死一人便全歼一百鞑贼?奇才啊!卓轩?这名儿好像在哪里见到过。”景泰帝略一凝思,蓦然想起大同总镇署呈来的前两份捷报,上面都提到过卓轩这个名字。
“等大同那边安定下来后,朕想见见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说罢此话,气定神闲的微微一笑,冲舒良道:“走,去武英殿,朕很想听听诸位老臣的高见,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