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夏五月二十五,辰时五刻。
洛阳紫微城,东华门东台,官署正北方,政治中心政事堂。李治主持会议,六大宰相与会,商讨国家要务。最高决策机构,大唐重大事务,都在这里决策。所以官居宰相,从而称量天下,是官员的梦想。
此刻正在讨论,泰山封禅问题,需要四位封禅使。结果毫不意外,英国公、司空李勣,高阳郡公、太子少师许敬宗,嘉兴县子、右相陆敦信,钜鹿郡男、左相窦德玄,共同检校封禅使。
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因为资历尚浅,所以靠边站吧。比他更惨的,楚国公武康,进不去大门。身上穿明光铠,手里拄千牛刀,电线杆杵门外,履行保安工作。
本月初回长安,去追赠于志宁,本月十二返程。收刘仁愿书信,信息量有些大,颇为振奋人心。高句丽莫离支,权臣渊盖苏文,已经病入膏肓。根据探子汇报,已经卧床不起,最多熬到明年。
其实渊盖苏文,姓渊名盖苏文,只是很不凑巧,唐高祖名李渊。唐人为了避讳,称其泉盖苏文,或者钱盖苏文。这也是个牛人,发动军事政变,分尸了荣留王。
政变成功以后,自称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为高句丽新国王,历史称其高藏王。其实就是傀儡,军权连同政权,泉盖苏文掌握。在他掌权期间,开启了与大唐,二十年的战争。
结果令人唏嘘,大唐干不掉他,岁月拖垮了他。本来雄才大略,可惜不会持家,内务处理不好。他的三个儿子,向来貌合神离,彼此龌龊不断。他的卧床不起,让子嗣的争斗,摆到了桌面上。
其长子渊男生,是合法继承人,可惜才能平庸。龙朔元年九月,率领五万精锐,驻守鸭绿江岸,对峙大唐天兵。然而天佑大唐,鸭绿江结冰了,契苾何力将军,乘冰猛扑对岸。
男生全军覆没,被斩首三万余,其余全部投降,本人仅以身免。武康给出评价,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如此大的惨败,是契苾将军牛逼,还是渊男生弱鸡?
也正是这场大败,导致高句丽朝堂,对其丧失信心。他的两个胞弟,渊男建和渊男产,趁机兴风作浪。不断拉拢朝臣,托关系走门路,与兄分庭抗礼。
高句丽的内讧,已然如火如荼,这让武康高潮。列宁先生说过,最强大的堡垒,先从内部攻破。渊盖苏文掌权时,高句丽齐心协力,大唐无数次出兵,全都无功而返。
只有他们内讧,然后自废武功,才会有机可乘。武康甚至觉的,此刻在高句丽,正在酝酿政变。类似玄武门政变,男建和男产联盟,男生四面楚歌,可能死于政变。
估计最好结果,是男生被驱逐,穷途末路之下,祈求大唐援助。到了那个时候,荡平辽东契机,就会瓜熟蒂落。
首先名正言顺,可以对外宣称,我们不是侵略,而是帮助男生,平定辽东内乱。其次事半功倍,由渊男生领路,可以避实就虚,兵临平壤城下。
所以回到洛阳,每天都在祈祷,老渊赶快去死。您老驾鹤西归,后辈没有顾忌,内讧才会爆发。每天三炷清香,佛前诚心祷告,画圈圈诅咒你,早死早超生吧。
除了高句丽方面,刘仁愿在书信里,还讲述倭国近况。按照武康指示,以散官郭务悰,乘船访问倭国。出使核心目的,告诫倭国政府,别插手朝鲜半岛。
白村江海战后,武康第一时间,请求朝廷允许。由他亲自率领,大唐熊津舰队,攻击倭国本土。可惜不出预料,朝廷严词拒绝,大唐战略核心,依然是高句丽。
武康在奏疏中,几乎夸大其词,说倭国有银山。如果据为己有,那么一夜暴富,可以摆脱钱荒。依旧没有卵用,倭国贫瘠之地,不要夸大其词。纵使金山银山,开采也会艰难,朝廷得不偿失。
退而求其次吧,李九同意遣使,稳住倭国政府。中大兄吓破胆,担心唐国使团,刺探本国军情,拒绝他们进京。可是这样耗着,总归不是办法,中大兄派使者,去对马岛宣诏,再次派出遣唐使。
两艘遣唐大船,共二百五十人,大使是守大石,副使是坂合部石积。陪同大唐使船,从对马岛出发,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横渡渤海湾口,登陆山东半岛,陆路前往京师。
仁愿在信中表示,预计今年年底,使团抵达京师。按照历史记载,此乃倭国派的,第五次遣唐使。可在武康看来,本次是送唐使,把郭务悰使团,安全护送回唐。
倭国公主明日香,得到这个消息,哭的稀里哗啦。跑去倭国公馆,找到川岛皇子,兄妹共诉衷肠。说起来挺可怜,他们兄妹两个,本是倭国王族。白村江海战时,被熊津舰队俘虏,沦为了阶下囚。
当晚床笫之间,武康和她闲聊,说出这样的话:遣唐使回倭时,你也跟着走吧。回去做个公主,比留在我身边,做区区侍妾好。我扬威白村江,团灭倭国海军,我武康的名字,肯定家喻户晓。
而武康的女人,对于倭国贵族,绝对是香饽饽。找个贵族嫁了,过些贵族生活,真比做妾室好。废话还没说完,小公主就哭了,生是武家的人,死是武家的鬼。
感觉莫名其妙,我这粗鄙武夫,值得你留恋吗?信的第三部分,武康直接骂娘,想抽仁愿耳光。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带着新罗、百济,倭国、耽罗(济州岛)使者,以及留守卫士,乘船返回大唐。
李九准备封禅,他带使团道贺,马屁拍的真好。李九龙颜大悦,仁轨必定升官,可能还是高官。田舍奴刘仁愿,离开京师之前,乃翁耳提面命。不要驻守熊津,新兵交给仁轨,你带老兵回来。
我的真实目的,让你带回使团,拍李九的马屁,从而加官进爵。你可真大方啊,自愿留下驻守,千载难逢之机,便宜了刘仁轨。烂泥扶不上墙,乃翁给你机会,你却拱手让人,活该你被流放。
虽然怒其不争,却也无计可施,转念仔细想想,其实不怪仁愿。他只是个武将,那点微末道行,玩不过刘仁轨。估计三言两语,就被人家忽悠,北都找不到了。事情已成定局,仁轨飞黄腾达,我是挡不住喽。
此时政事堂中,传出了争吵声,武康凝视聆听,心中再度凄苦。争吵的双方,陆敦信和姜恪;争吵的话题,因为李九提出,熊津都尉扶余隆,新罗王金法敏,两人释去旧怨。
敦信表示附议,双方冰释前嫌,熊津才会稳定。姜恪针锋相对,新罗百济两国,曾经互为宿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强行干预,恐新罗离心。唐罗军事联盟,可能岌岌可危,对攻略高句丽,百害而无一利。
争吵还在继续,武康唉声叹气,姜恪是明白人。若我是金法敏,肯定气的咬牙,大唐太霸道了。等到争吵停止,李九一锤定音,吩咐起草诏书,诏令两国释怨。
只要诏书下达,唐罗军事联盟,彻底土崩瓦解。接下来的战事,共伐高句丽时,新罗会阳奉阴违。武康万分笃信,灭高句丽之日,唐罗开战之时。
虽然不愿承认,却绕不开事实,结局已经注定,并不看好大唐。战略角度上说,南韩平原广阔,足以支撑政权。只要政权不弱,唐朝注定失败,因为补给不足。
海路支援半岛,那是痴人说梦。昔日灭亡百济,调十三万海军,已经倾尽国力。导致沿海贫瘠,李九无可奈何,罢免沿海造船。海路支援半岛,怕是杯水车薪,你能造多少船?
陆路也很艰难,从关中到辽东,再到朝鲜半岛,补给线太长了。所以综上所述,唐罗开战之后,唐朝注定失败,会被赶出半岛。诏书没有意义,结局都注定了,还争吵个毛线?
很快画风突变,李九连连叫好,然后哈哈大笑:许卿呈的文章,可谓妙笔生花,让我欲罢不能。龙门县王子安,年岁未及弱冠,就有如此文笔,我大唐奇才啊。诸卿全都看看,这篇乾元殿颂,是否能入法眼?
肉戏终于来了,武康扯出诡笑,老狐狸许敬宗,行动倒也迅速。按理说不应该,昨天给他文章,今天就呈上了。为了给我面子,还是另有所图,其中必有猫腻。
堂内叫好不断,包括李勣在内,都在夸赞文笔。不愧初唐四杰,不辱神童称号,可惜没有卵用。敬宗趁热打铁,声音兴奋沙哑:此子年纪轻轻,文才不输老臣,可以入仕为官。
马上遭到反对,陆敦信反驳道:少师此言差矣,王勃确有才学,不过年纪尚幼。老臣有些担心,过早提拔入仕,就是揠苗助长。况且不经科举,不能名正言顺,恳请陛下三思。
说那么多废话,最后才是重点,不能特招入仕。李勣沉默不言,姜恪和窦德玄,帮陆敦信说话。也是那套说辞,没有科举及第,恐怕遭受非议。此乃选举制度,不可因人而异,恳请陛下三思。
五个宰相,三个反对,王勃悲催。武康笑而不语,都在意料之中,冠冕堂皇的话,龌龊徇私的心。不科举而做官,是世家的特权,寒门岂能沾染?
政事堂安静,半刻钟没声,画面跃入脑海:李九面沉似水,龙眼饱含不满,瞪着三个宰相。李勣闭目养神,老神在在坐着,表示事不关己。敬宗慈眉善目,嘴角掩藏窃喜,那是他的标志。三宰相低头,做无声抗争。
猜测得到应验,李九走出大门,脸上满是不悦。武康轻轻摆手,五十奉宸卫士,立刻跟随护卫。他内弟崔神庆,升任左奉宸将军,接手护卫工作。
队伍出东华门,宰相离政事堂。窦德玄和陆敦信,模样老神在在,仿佛打了胜仗。姜恪愁眉苦脸,驳了皇帝面子,总归不是好事。三人离开之后,李勣敬宗联袂,身影出现堂外。
李勣七十二岁,身子骨很硬朗;敬宗七十四岁,精神头还不错,只是脚步蹒跚。武康拱手行礼,搀着敬宗胳膊,三人边走边聊。东华监门卫房,三人登记造册,卫士牵出小马。
个头比驴还小,性格十分温顺,武康家有两匹,是闺女的坐骑。眼前两匹小马,李勣和敬宗的,他们上了年纪。同时备受荣宠,李九特别批准,乘小马走大内。
扶着李勣上马,李勣笑的诡异,简单寒暄两句,直接驭马离开。准备搀扶敬宗,却被婉言阻止:“现在时辰尚早,老夫想去史馆,变之陪我走在。劳烦监门卫士,暂时看管坐骑。”
卫士牵马离开,武康牵着敬宗,走向东台南方。史馆大门向南,馆门东西两侧,七十四株枣树。翠绿色的枣叶,米黄色的枣花,蜜蜂飞舞驻足,令人心旷神怡。
史馆这个机构,唐初正式设立,这标志着修史,逐渐成为制度。也是我国古代,由私人修史书,到政府修史书,真正的转折点。也是秽史开端,李世民老先生,开起秽史先河。
功劳无限美化,污点全力缩小,或者直接删除。历史沦为工具,只为政治服务,就从唐朝开始。贞观年到如今,宰相监修国史,成为中央惯例。老狐狸许敬宗,靠着修史赚钱,也是标杆人物。
走过工作区域,去史官休息室,敬宗怡然自得:“不能科举及第,没娶五姓贵女,不能检修国史。这是变之口中,人生三大憾事,你我各缺其二,实在令人遗憾。”
武康笑而不语,没什么遗憾的,科举和修国史,我没半点兴趣。两人进房间,分宾主落座,敬宗眨着眼,神秘兮兮道:“叔父年纪大了,其余两大憾事,要由后辈弥补。为了多给后辈,留下几笔财产,甘愿被人利用。”
明显话里有话,敬宗呵呵笑道:“变之三大爱好,诡笑美妇战争,从不乐于助人。你做的每件事,都有直接目的,请老夫转文章,在下很大的棋。结果令人满意,圣人有了火气,你已经成功了。”
武康故作惊诧,煞有介事说:“那些坊间传闻,自然不能当真,我不喜欢战争。王勃是个神童,我敬佩文化人,所以想帮帮他。到了您老嘴里,变成别有用心,我的心很受伤。”
敬宗嗤之以鼻,言辞凿凿道:“最了解变之的,天下只有两个,老夫和英国公。刚才李勣笑了,表示洞悉全部,只是置身事外。老夫真的佩服,能从小处着手,算计五大宰相,包括当今圣人。”
武康不接话茬,敬宗浑不在意,开始滔滔不绝。若是帮助王勃,随便找人即可,没必要找宰相。你早就知道,那锦绣文章,能打动圣人。也早就知道,陆敦信等人,会找种种借口,阻止圣人授官。
圣人十分强势,皇权受到掣肘,肯定难以忍受。会效仿汉武帝,重启内朝制度,分割外朝权利。他先行谋划,若明年科举,王勃幽素及第,就会正式执行。
武康无奈摊手,你老说的都对,可我不会承认。他口中的内朝,汉武帝时出现,为了限制丞相。从秦朝到汉初,贵族把持政治,丞相就是领袖。
汉武帝时代,功臣老死殆尽,势力开始削弱。希望趁此机会,打破丞相专权。提拔庶族地主,官职小的儒士,作为贴身侍从,组成顾问团队。内宫之中办公,决断国家大事,所以称为内朝。
其根本目的,分丞相权利,加强中央集权。这些庶族儒士,大多来自民间,了解社会弊端。同时学识渊博,思想比较开明,能够参与政事,自然忠心耿耿。
武帝雄才大略,靠着内朝体系,大肆收拢权利。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决策机构,变成执行机构。其实说白了,君权相权角逐,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
武康沉吟片刻,实话实说道:“既然叔父勘破,我也不再隐瞒,确实有此谋划。你我心知肚明,圣人身体不好,如果内朝开启,会让阿姊主管。我的要求不高,只想帮助阿姊,稳定皇后宝座,请问能实现吗?”
敬宗目瞪口呆,武康如此坦诚,让其措手不及。良久之后,露出浅笑:“万分羡慕皇后,身前有武变之,为她遮风挡雨。老夫可以断言,等到封禅结束,内朝就会组建,你仔细想想吧。”
武康摸着下巴,凝视许老狐狸,见他手指东方,不禁哑然失笑。李九组建内朝,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东宫太子。李弘性情宽厚,深受朝臣青睐,毕竟谁也不想,跟着凶狠领导。
此刻外朝大臣,逐渐倒向李弘,这让李九不安。他是喜欢李弘,视他为继承人,让他继承江山,但并不是现在。不想做太上皇,不想打压李弘,想要另觅他径,内朝就是首选。
他的如意算盘,内朝分权外朝,维护手中权利。打造某种平衡,加强中央集权,左右得心应手。但还是那句话,身体力不从心,会找媚娘代言。
有了智囊团队,有了官员支持,后位才会稳定。等到李九驾崩,这些内朝臣子,就是她的班底。想到这里,笑容真诚,问许敬宗:叔父想要什么?
敬宗眉开眼笑,摇头晃脑说:“叔父七十有四,动笔已经艰难,没有几年可活。所以想为许家,找个身后靠山,变之最为合适。我要你家二娘,我的全部后裔,可以任你挑选。”
武康马上摇头,敬宗同时摆手:“她是你心头肉,叔父能理解,你想招婿入赘,叔父也答应。但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子女阅历浅,自己选夫婿,会抱憾终身。”
还是老生常谈,武康陷入沉思,良久后抬头说:“你曾孙许望,二丫不排斥,我不反对结亲,也不强求入赘。不如这样吧,等封禅结束,我问二丫意思。她如果不反对,咱们提上日程。”
敬宗哈哈大笑:“变之有眼光,所有后裔中,我最看好望儿。不要担心皇后,我们两家结亲,她不会反对的。按你的意思办,封禅之后再说。”
又是一语双关,武康不置可否,封禅后再说吧...
洛阳紫微城,东华门东台,官署正北方,政治中心政事堂。李治主持会议,六大宰相与会,商讨国家要务。最高决策机构,大唐重大事务,都在这里决策。所以官居宰相,从而称量天下,是官员的梦想。
此刻正在讨论,泰山封禅问题,需要四位封禅使。结果毫不意外,英国公、司空李勣,高阳郡公、太子少师许敬宗,嘉兴县子、右相陆敦信,钜鹿郡男、左相窦德玄,共同检校封禅使。
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因为资历尚浅,所以靠边站吧。比他更惨的,楚国公武康,进不去大门。身上穿明光铠,手里拄千牛刀,电线杆杵门外,履行保安工作。
本月初回长安,去追赠于志宁,本月十二返程。收刘仁愿书信,信息量有些大,颇为振奋人心。高句丽莫离支,权臣渊盖苏文,已经病入膏肓。根据探子汇报,已经卧床不起,最多熬到明年。
其实渊盖苏文,姓渊名盖苏文,只是很不凑巧,唐高祖名李渊。唐人为了避讳,称其泉盖苏文,或者钱盖苏文。这也是个牛人,发动军事政变,分尸了荣留王。
政变成功以后,自称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为高句丽新国王,历史称其高藏王。其实就是傀儡,军权连同政权,泉盖苏文掌握。在他掌权期间,开启了与大唐,二十年的战争。
结果令人唏嘘,大唐干不掉他,岁月拖垮了他。本来雄才大略,可惜不会持家,内务处理不好。他的三个儿子,向来貌合神离,彼此龌龊不断。他的卧床不起,让子嗣的争斗,摆到了桌面上。
其长子渊男生,是合法继承人,可惜才能平庸。龙朔元年九月,率领五万精锐,驻守鸭绿江岸,对峙大唐天兵。然而天佑大唐,鸭绿江结冰了,契苾何力将军,乘冰猛扑对岸。
男生全军覆没,被斩首三万余,其余全部投降,本人仅以身免。武康给出评价,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如此大的惨败,是契苾将军牛逼,还是渊男生弱鸡?
也正是这场大败,导致高句丽朝堂,对其丧失信心。他的两个胞弟,渊男建和渊男产,趁机兴风作浪。不断拉拢朝臣,托关系走门路,与兄分庭抗礼。
高句丽的内讧,已然如火如荼,这让武康高潮。列宁先生说过,最强大的堡垒,先从内部攻破。渊盖苏文掌权时,高句丽齐心协力,大唐无数次出兵,全都无功而返。
只有他们内讧,然后自废武功,才会有机可乘。武康甚至觉的,此刻在高句丽,正在酝酿政变。类似玄武门政变,男建和男产联盟,男生四面楚歌,可能死于政变。
估计最好结果,是男生被驱逐,穷途末路之下,祈求大唐援助。到了那个时候,荡平辽东契机,就会瓜熟蒂落。
首先名正言顺,可以对外宣称,我们不是侵略,而是帮助男生,平定辽东内乱。其次事半功倍,由渊男生领路,可以避实就虚,兵临平壤城下。
所以回到洛阳,每天都在祈祷,老渊赶快去死。您老驾鹤西归,后辈没有顾忌,内讧才会爆发。每天三炷清香,佛前诚心祷告,画圈圈诅咒你,早死早超生吧。
除了高句丽方面,刘仁愿在书信里,还讲述倭国近况。按照武康指示,以散官郭务悰,乘船访问倭国。出使核心目的,告诫倭国政府,别插手朝鲜半岛。
白村江海战后,武康第一时间,请求朝廷允许。由他亲自率领,大唐熊津舰队,攻击倭国本土。可惜不出预料,朝廷严词拒绝,大唐战略核心,依然是高句丽。
武康在奏疏中,几乎夸大其词,说倭国有银山。如果据为己有,那么一夜暴富,可以摆脱钱荒。依旧没有卵用,倭国贫瘠之地,不要夸大其词。纵使金山银山,开采也会艰难,朝廷得不偿失。
退而求其次吧,李九同意遣使,稳住倭国政府。中大兄吓破胆,担心唐国使团,刺探本国军情,拒绝他们进京。可是这样耗着,总归不是办法,中大兄派使者,去对马岛宣诏,再次派出遣唐使。
两艘遣唐大船,共二百五十人,大使是守大石,副使是坂合部石积。陪同大唐使船,从对马岛出发,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横渡渤海湾口,登陆山东半岛,陆路前往京师。
仁愿在信中表示,预计今年年底,使团抵达京师。按照历史记载,此乃倭国派的,第五次遣唐使。可在武康看来,本次是送唐使,把郭务悰使团,安全护送回唐。
倭国公主明日香,得到这个消息,哭的稀里哗啦。跑去倭国公馆,找到川岛皇子,兄妹共诉衷肠。说起来挺可怜,他们兄妹两个,本是倭国王族。白村江海战时,被熊津舰队俘虏,沦为了阶下囚。
当晚床笫之间,武康和她闲聊,说出这样的话:遣唐使回倭时,你也跟着走吧。回去做个公主,比留在我身边,做区区侍妾好。我扬威白村江,团灭倭国海军,我武康的名字,肯定家喻户晓。
而武康的女人,对于倭国贵族,绝对是香饽饽。找个贵族嫁了,过些贵族生活,真比做妾室好。废话还没说完,小公主就哭了,生是武家的人,死是武家的鬼。
感觉莫名其妙,我这粗鄙武夫,值得你留恋吗?信的第三部分,武康直接骂娘,想抽仁愿耳光。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带着新罗、百济,倭国、耽罗(济州岛)使者,以及留守卫士,乘船返回大唐。
李九准备封禅,他带使团道贺,马屁拍的真好。李九龙颜大悦,仁轨必定升官,可能还是高官。田舍奴刘仁愿,离开京师之前,乃翁耳提面命。不要驻守熊津,新兵交给仁轨,你带老兵回来。
我的真实目的,让你带回使团,拍李九的马屁,从而加官进爵。你可真大方啊,自愿留下驻守,千载难逢之机,便宜了刘仁轨。烂泥扶不上墙,乃翁给你机会,你却拱手让人,活该你被流放。
虽然怒其不争,却也无计可施,转念仔细想想,其实不怪仁愿。他只是个武将,那点微末道行,玩不过刘仁轨。估计三言两语,就被人家忽悠,北都找不到了。事情已成定局,仁轨飞黄腾达,我是挡不住喽。
此时政事堂中,传出了争吵声,武康凝视聆听,心中再度凄苦。争吵的双方,陆敦信和姜恪;争吵的话题,因为李九提出,熊津都尉扶余隆,新罗王金法敏,两人释去旧怨。
敦信表示附议,双方冰释前嫌,熊津才会稳定。姜恪针锋相对,新罗百济两国,曾经互为宿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强行干预,恐新罗离心。唐罗军事联盟,可能岌岌可危,对攻略高句丽,百害而无一利。
争吵还在继续,武康唉声叹气,姜恪是明白人。若我是金法敏,肯定气的咬牙,大唐太霸道了。等到争吵停止,李九一锤定音,吩咐起草诏书,诏令两国释怨。
只要诏书下达,唐罗军事联盟,彻底土崩瓦解。接下来的战事,共伐高句丽时,新罗会阳奉阴违。武康万分笃信,灭高句丽之日,唐罗开战之时。
虽然不愿承认,却绕不开事实,结局已经注定,并不看好大唐。战略角度上说,南韩平原广阔,足以支撑政权。只要政权不弱,唐朝注定失败,因为补给不足。
海路支援半岛,那是痴人说梦。昔日灭亡百济,调十三万海军,已经倾尽国力。导致沿海贫瘠,李九无可奈何,罢免沿海造船。海路支援半岛,怕是杯水车薪,你能造多少船?
陆路也很艰难,从关中到辽东,再到朝鲜半岛,补给线太长了。所以综上所述,唐罗开战之后,唐朝注定失败,会被赶出半岛。诏书没有意义,结局都注定了,还争吵个毛线?
很快画风突变,李九连连叫好,然后哈哈大笑:许卿呈的文章,可谓妙笔生花,让我欲罢不能。龙门县王子安,年岁未及弱冠,就有如此文笔,我大唐奇才啊。诸卿全都看看,这篇乾元殿颂,是否能入法眼?
肉戏终于来了,武康扯出诡笑,老狐狸许敬宗,行动倒也迅速。按理说不应该,昨天给他文章,今天就呈上了。为了给我面子,还是另有所图,其中必有猫腻。
堂内叫好不断,包括李勣在内,都在夸赞文笔。不愧初唐四杰,不辱神童称号,可惜没有卵用。敬宗趁热打铁,声音兴奋沙哑:此子年纪轻轻,文才不输老臣,可以入仕为官。
马上遭到反对,陆敦信反驳道:少师此言差矣,王勃确有才学,不过年纪尚幼。老臣有些担心,过早提拔入仕,就是揠苗助长。况且不经科举,不能名正言顺,恳请陛下三思。
说那么多废话,最后才是重点,不能特招入仕。李勣沉默不言,姜恪和窦德玄,帮陆敦信说话。也是那套说辞,没有科举及第,恐怕遭受非议。此乃选举制度,不可因人而异,恳请陛下三思。
五个宰相,三个反对,王勃悲催。武康笑而不语,都在意料之中,冠冕堂皇的话,龌龊徇私的心。不科举而做官,是世家的特权,寒门岂能沾染?
政事堂安静,半刻钟没声,画面跃入脑海:李九面沉似水,龙眼饱含不满,瞪着三个宰相。李勣闭目养神,老神在在坐着,表示事不关己。敬宗慈眉善目,嘴角掩藏窃喜,那是他的标志。三宰相低头,做无声抗争。
猜测得到应验,李九走出大门,脸上满是不悦。武康轻轻摆手,五十奉宸卫士,立刻跟随护卫。他内弟崔神庆,升任左奉宸将军,接手护卫工作。
队伍出东华门,宰相离政事堂。窦德玄和陆敦信,模样老神在在,仿佛打了胜仗。姜恪愁眉苦脸,驳了皇帝面子,总归不是好事。三人离开之后,李勣敬宗联袂,身影出现堂外。
李勣七十二岁,身子骨很硬朗;敬宗七十四岁,精神头还不错,只是脚步蹒跚。武康拱手行礼,搀着敬宗胳膊,三人边走边聊。东华监门卫房,三人登记造册,卫士牵出小马。
个头比驴还小,性格十分温顺,武康家有两匹,是闺女的坐骑。眼前两匹小马,李勣和敬宗的,他们上了年纪。同时备受荣宠,李九特别批准,乘小马走大内。
扶着李勣上马,李勣笑的诡异,简单寒暄两句,直接驭马离开。准备搀扶敬宗,却被婉言阻止:“现在时辰尚早,老夫想去史馆,变之陪我走在。劳烦监门卫士,暂时看管坐骑。”
卫士牵马离开,武康牵着敬宗,走向东台南方。史馆大门向南,馆门东西两侧,七十四株枣树。翠绿色的枣叶,米黄色的枣花,蜜蜂飞舞驻足,令人心旷神怡。
史馆这个机构,唐初正式设立,这标志着修史,逐渐成为制度。也是我国古代,由私人修史书,到政府修史书,真正的转折点。也是秽史开端,李世民老先生,开起秽史先河。
功劳无限美化,污点全力缩小,或者直接删除。历史沦为工具,只为政治服务,就从唐朝开始。贞观年到如今,宰相监修国史,成为中央惯例。老狐狸许敬宗,靠着修史赚钱,也是标杆人物。
走过工作区域,去史官休息室,敬宗怡然自得:“不能科举及第,没娶五姓贵女,不能检修国史。这是变之口中,人生三大憾事,你我各缺其二,实在令人遗憾。”
武康笑而不语,没什么遗憾的,科举和修国史,我没半点兴趣。两人进房间,分宾主落座,敬宗眨着眼,神秘兮兮道:“叔父年纪大了,其余两大憾事,要由后辈弥补。为了多给后辈,留下几笔财产,甘愿被人利用。”
明显话里有话,敬宗呵呵笑道:“变之三大爱好,诡笑美妇战争,从不乐于助人。你做的每件事,都有直接目的,请老夫转文章,在下很大的棋。结果令人满意,圣人有了火气,你已经成功了。”
武康故作惊诧,煞有介事说:“那些坊间传闻,自然不能当真,我不喜欢战争。王勃是个神童,我敬佩文化人,所以想帮帮他。到了您老嘴里,变成别有用心,我的心很受伤。”
敬宗嗤之以鼻,言辞凿凿道:“最了解变之的,天下只有两个,老夫和英国公。刚才李勣笑了,表示洞悉全部,只是置身事外。老夫真的佩服,能从小处着手,算计五大宰相,包括当今圣人。”
武康不接话茬,敬宗浑不在意,开始滔滔不绝。若是帮助王勃,随便找人即可,没必要找宰相。你早就知道,那锦绣文章,能打动圣人。也早就知道,陆敦信等人,会找种种借口,阻止圣人授官。
圣人十分强势,皇权受到掣肘,肯定难以忍受。会效仿汉武帝,重启内朝制度,分割外朝权利。他先行谋划,若明年科举,王勃幽素及第,就会正式执行。
武康无奈摊手,你老说的都对,可我不会承认。他口中的内朝,汉武帝时出现,为了限制丞相。从秦朝到汉初,贵族把持政治,丞相就是领袖。
汉武帝时代,功臣老死殆尽,势力开始削弱。希望趁此机会,打破丞相专权。提拔庶族地主,官职小的儒士,作为贴身侍从,组成顾问团队。内宫之中办公,决断国家大事,所以称为内朝。
其根本目的,分丞相权利,加强中央集权。这些庶族儒士,大多来自民间,了解社会弊端。同时学识渊博,思想比较开明,能够参与政事,自然忠心耿耿。
武帝雄才大略,靠着内朝体系,大肆收拢权利。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决策机构,变成执行机构。其实说白了,君权相权角逐,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
武康沉吟片刻,实话实说道:“既然叔父勘破,我也不再隐瞒,确实有此谋划。你我心知肚明,圣人身体不好,如果内朝开启,会让阿姊主管。我的要求不高,只想帮助阿姊,稳定皇后宝座,请问能实现吗?”
敬宗目瞪口呆,武康如此坦诚,让其措手不及。良久之后,露出浅笑:“万分羡慕皇后,身前有武变之,为她遮风挡雨。老夫可以断言,等到封禅结束,内朝就会组建,你仔细想想吧。”
武康摸着下巴,凝视许老狐狸,见他手指东方,不禁哑然失笑。李九组建内朝,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东宫太子。李弘性情宽厚,深受朝臣青睐,毕竟谁也不想,跟着凶狠领导。
此刻外朝大臣,逐渐倒向李弘,这让李九不安。他是喜欢李弘,视他为继承人,让他继承江山,但并不是现在。不想做太上皇,不想打压李弘,想要另觅他径,内朝就是首选。
他的如意算盘,内朝分权外朝,维护手中权利。打造某种平衡,加强中央集权,左右得心应手。但还是那句话,身体力不从心,会找媚娘代言。
有了智囊团队,有了官员支持,后位才会稳定。等到李九驾崩,这些内朝臣子,就是她的班底。想到这里,笑容真诚,问许敬宗:叔父想要什么?
敬宗眉开眼笑,摇头晃脑说:“叔父七十有四,动笔已经艰难,没有几年可活。所以想为许家,找个身后靠山,变之最为合适。我要你家二娘,我的全部后裔,可以任你挑选。”
武康马上摇头,敬宗同时摆手:“她是你心头肉,叔父能理解,你想招婿入赘,叔父也答应。但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子女阅历浅,自己选夫婿,会抱憾终身。”
还是老生常谈,武康陷入沉思,良久后抬头说:“你曾孙许望,二丫不排斥,我不反对结亲,也不强求入赘。不如这样吧,等封禅结束,我问二丫意思。她如果不反对,咱们提上日程。”
敬宗哈哈大笑:“变之有眼光,所有后裔中,我最看好望儿。不要担心皇后,我们两家结亲,她不会反对的。按你的意思办,封禅之后再说。”
又是一语双关,武康不置可否,封禅后再说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武唐第一佞臣,武唐第一佞臣最新章节,武唐第一佞臣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武唐第一佞臣,武唐第一佞臣最新章节,武唐第一佞臣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