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9年12月20日。
巳时。
东宫。
显德殿。
偏殿。
“大家,从明天起,皇后暂停浆洗衣物。”李世民对李华道。
“为什么?”李华朝李世民问道。
“快过年了。”李世民回答道。
“不明白。”李华道。
“皇后需要回宫主持宫中的过年事宜。”李世民道。
“原来如此。”李华恍然道。
“大家,你应该不会反对皇后暂停浆洗衣物吧?”李世民问道。
“皇后可以在宫里继续浆洗衣物。”李华回答道。
“过年期间,宫中事务繁杂。”李世民道。
“皇后可以一边浆洗衣物,一边居中调度宫人处理宫务。”李华道。
“你为什么就不能让皇后安心主持宫中的过年事宜?”李世民问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华回答道。
“不见得。”李世民道。
“陛下,如果您执意让皇后安心主持宫中的过年事宜,我可以不反对皇后暂停浆洗衣物。”稍作权衡的李华开口道。
“元夕后,皇后再继续浆洗衣物。”李世民道。
“行。”李华道。
“你回去后,告诉皇后明天回宫。”李世民道。
“好。”李华道。
“大家,朕收到一个消息。”李世民道。
“什么消息?”李华问道。
“朕听说你意欲收购整个开明坊。”李世民回答道。
“我是打算收购整个开明坊。”李华道。
“你收购开明坊干什么?”李世民问道。
“我打算在开明坊修建一座府邸。”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在开明坊修建一座独占一坊之地的府邸?”李世民问道。
“没错。”李华回答道。
“府邸的名字,想好了吗?”李世民问道。
“想好了。”李华回答道。
“说来听听。”李世民道。
“谨身殿。”李华道。
“也叫谨身殿?”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你是想不到其他好名字,还是有意定名谨身殿?”李世民问道。
“我是有意定名谨身殿。”李华回答道。
“原来你是有意定名谨身殿。”李世民道。
“陛下,说到府邸的名字,我有一个请求。”李华道。
“你是不是想请求朕为你的府邸题写‘谨身殿’三个字?”李世民问道。
“不是。”李华回答道。
“你的请求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过去,我请皇后为我在东宫居住的偏殿题写了殿名。”李华回答道,“陛下,我请求您把东宫谨身殿的匾额送给我。”
“朕的字不如皇后的字?”李世民一脸平静的问道。
“并非您的字不如皇后的字。”李华回答道。
“既如此,你为什么特意请求朕把东宫谨身殿的匾额送给你?”李世民问道。
“您已答应为我题写‘养心殿’。”李华回答道。
“朕答应为你题写‘养心殿’不妨碍朕继续为你题写‘谨身殿’。”李世民道。
“算了。”李华道,“我还是其中主因告诉您。”
“你说。”李世民道。
“陛下,我舍不得润笔费。”李华道。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怔了怔。
两三秒钟后。
“你特意请求朕把东宫谨身殿的匾额送给你的主因是你舍不得润笔费?”回过神来的李世民脸色怪异的问道。
“给一笔润笔费胜过给两笔润笔费。”李华回答道。
“当初,朕答应为你题写‘养心殿’时,你没提及润笔费。”李世民道。
“我当时没提及润笔费不等于我不会准备润笔费。”李华道。
“皇后为你在东宫居住的偏殿题写殿名后,你没给皇后润笔费。”李世民道。
“我在东宫居住的偏殿不是我的家宅。”李华道。
“大家,朕为你题写‘养心殿’,你打算给朕什么样的润笔费?”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清楚李华嘴里提及的润笔费肯定不是指钱财。)
“一部书。”李华回答道。
“什么书?”李世民问道。
“《主范》。”李华回答道。
(《主范》就是《帝范》——鉴于‘娲’是帝,李华尽可能避免‘帝’字。)
“《主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李世民问道。
“《主范》是一部论述人君之道的著作。”李华回答道。
闻言,李世民的双眼闪过一道精芒。
“大家,朕想快些看到《主范》。”李世民道。
“明天,皇后会携带《主范》回宫。”李华道。
“朕等着皇后携带《主范》回宫。”李世民道。
“陛下,你看《主范》前,我想先申明一点。”李华道。
“你想申明什么?”李世民问道。
“《主范》的篇幅不长。”李华回答道。
(李华打算送给李世民的《主范》是删改版的《主范》。)
“不要紧。”李世民道。
“您不嫌篇幅短就好。”李华道。
“大家,朕很愿意为你题写‘谨身殿’。”李世民道。
这一刻,李华的嘴角不由自主的抽搐了一下。
“陛下,再付出一笔润笔费,我心痛。”李华道。
“朕的字,万金难求。”李世民道。
“我想得到开明坊。”稍作思索的李华开口道。
“朕愿意为你题写‘谨身殿’意味你可以得到开明坊。”李世民道。
“陛下,我可不可以用一部书换取开明坊?”李华问道。
“如果相关书籍值一个开明坊,朕可以允许你用一部书换取开明坊。”李世民回答道。
“在我眼里,相关书籍值一个开明坊。”李华道。
“书名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菜根谭》。”李华道。
“《菜根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李世民问道。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李华回答道。
“朕还以为《菜根谭》如《主范》一般——是一部论述人君之道的著作。”李世民道。
“并非如此。”李华道。
“大家,《菜根谭》不属于润笔费吧?”李世民问道。
“《菜根谭》不属于润笔费。”李华回答道。
“朕为你题写‘谨身殿’,你是不是还会拿一部书作润笔费?”李世民问道。
“陛下,您为我题写‘谨身殿’,我会再拿出一部书。”李华道。
“书名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三十六计》。”李华回答道。
“《三十六计》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李世民问道。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书。”李华回答道。
“朕没想到你手里还有朕不曾听闻过的兵书。”李世民道。
“这不奇怪。”李华道。
“与其说不奇怪,还不如说见怪不怪。”李世民道。
听见李世民的话,李华微微一笑。
笑完,李华道:“陛下,明天,皇后还会携带《三十六计》回宫。”
“《菜根谭》呢?”李世民问道。
“一个月后,我再遣人把《菜根谭》送至您手里。”李华回答道。
“你为什么延后送交《菜根谭》?”李世民问道。
“因为《菜根谭》的篇幅比较长。”李华回答道。
“《菜根谭》的篇幅较长不妨碍皇后携带《菜根谭》回宫。”李世民道。
“我想让郑氏和杨氏各自抄写一遍《菜根谭》。”李华道。
(李华延后送交《菜根谭》的真实原因是他想看看《菜根谭》是否需要做删改。)
“大家,你对郑氏和杨氏的态度出乎朕的预料。”李世民道。
“日久生情。”李华道,“陛下,我的心终归不是铁铸的。”
“听太医说,郑氏和杨氏如皇后一般——浆洗衣物?”李世民问道。
“郑氏和杨氏确如皇后一般——浆洗衣物。”李华回答道。
“日后,你是不是会教郑氏和杨氏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道。
“我不打算教郑氏和杨氏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你既无意教郑氏和杨氏治国之道,为什么命郑氏和杨氏浆洗衣物?”李世民问道。
“我命郑氏和杨氏浆洗衣物是考验郑氏和杨氏。”李华回答道。
“假设郑氏和杨氏通过你的考验。”李世民问道,“以假设为背景,你打算如何安排郑氏和杨氏?”
“陛下,如果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您会反对吗?”李华问道。
李华的问题一出口,李世民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大家,朕没听清楚你刚才的问题。”李世民道。
“我刚才问——您是否会反对我日后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李华道。
“你是认真的,还是玩笑话?”李世民问道。
“我是认真的。”李华回答道。
“你看上了郑氏和杨氏?”李世民问道。
“不可否认,郑氏和杨氏确实美貌。”李华回答道,“但是,郑氏和杨氏的容貌不是我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的主因。”
“毕竟天下貌美的女子数不胜数。”
“朕想知道你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的主因。”李世民道。
“过去,上主对我说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尚未完全消散。”李华道。
“这一点,朕知道。”李世民道。
“在息王父子和海陵郡王父子皆不存于世的现实面前,对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而言,郑氏和杨氏是一面可以利用的旗帜。”李华道。
“大家,你是不是想通过郑氏和杨氏接手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李世民问道。
“我不想跟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产生联系。”李华回答道。
“你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李世民道。
“与其说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是利用郑氏和杨氏,还不如说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是利用郑氏的太子妃身份和杨氏的齐王妃身份。”李华道,“陛下,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郑氏就不再具有太子妃的身份、杨氏就不再具有齐王妃的身份。”
(自李渊纠正李华对待郑观音和杨氏的方式起,李华就一直在思索郑观音和杨氏留在他身边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和如何消弭相关负面影响。)
“你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后,世人是不会再视郑氏为前太子妃、杨氏为前齐王妃。”李世民道。
“所以,我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李华道。
“大家,你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不合适。”李世民道。
“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为什么不合适?”李华问道。
“郑氏终归是息王之妻,杨氏终归是海陵郡王之妻。”李世民回答道。
“您是不是认为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会折损天家颜面?”李华问道。
“在朕眼中,你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会折损天家颜面。”李世民回答道。
“考虑到您反对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只有一个妥善的方法可以隔绝我跟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产生联系。”李华道。
“什么方法?”李世民问道。
“我把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华回答道。
“你舍得把貌美的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世民问道。
“我当然舍得把貌美的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华语气坚定的回答道。
“根据朕了解到的情况,上皇是不会同意你把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世民道。
“陛下,在上主不同意我把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的情况下,鉴于您反对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我只能对郑氏和杨氏下狠手了。”李华道。
“下狠手!?”李世民问道,“大家,你打算杀了郑氏和杨氏?”
“必要的时候,我会让郑氏和杨氏病逝。”李华回答道。
“你怎么这么快就忘记你刚刚说过的话?”李世民问道。
“您指的是哪句话?”李华问道。
“‘日久生情’、‘你的心终究不是铁铸的’。”李世民回答道。
“我因郑氏和杨氏跟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产生联系会致使我身处困境——我不想身处困境。”李华道。
“朕是不是可以把你说的话理解成你爱自己胜过你爱郑氏和杨氏?”李世民问道。
“您的理解不够准确。”李华回答道。
“如何准确理解你说的话?”李世民问道。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爱我自己。”李华回答道。
巳时。
东宫。
显德殿。
偏殿。
“大家,从明天起,皇后暂停浆洗衣物。”李世民对李华道。
“为什么?”李华朝李世民问道。
“快过年了。”李世民回答道。
“不明白。”李华道。
“皇后需要回宫主持宫中的过年事宜。”李世民道。
“原来如此。”李华恍然道。
“大家,你应该不会反对皇后暂停浆洗衣物吧?”李世民问道。
“皇后可以在宫里继续浆洗衣物。”李华回答道。
“过年期间,宫中事务繁杂。”李世民道。
“皇后可以一边浆洗衣物,一边居中调度宫人处理宫务。”李华道。
“你为什么就不能让皇后安心主持宫中的过年事宜?”李世民问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华回答道。
“不见得。”李世民道。
“陛下,如果您执意让皇后安心主持宫中的过年事宜,我可以不反对皇后暂停浆洗衣物。”稍作权衡的李华开口道。
“元夕后,皇后再继续浆洗衣物。”李世民道。
“行。”李华道。
“你回去后,告诉皇后明天回宫。”李世民道。
“好。”李华道。
“大家,朕收到一个消息。”李世民道。
“什么消息?”李华问道。
“朕听说你意欲收购整个开明坊。”李世民回答道。
“我是打算收购整个开明坊。”李华道。
“你收购开明坊干什么?”李世民问道。
“我打算在开明坊修建一座府邸。”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在开明坊修建一座独占一坊之地的府邸?”李世民问道。
“没错。”李华回答道。
“府邸的名字,想好了吗?”李世民问道。
“想好了。”李华回答道。
“说来听听。”李世民道。
“谨身殿。”李华道。
“也叫谨身殿?”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你是想不到其他好名字,还是有意定名谨身殿?”李世民问道。
“我是有意定名谨身殿。”李华回答道。
“原来你是有意定名谨身殿。”李世民道。
“陛下,说到府邸的名字,我有一个请求。”李华道。
“你是不是想请求朕为你的府邸题写‘谨身殿’三个字?”李世民问道。
“不是。”李华回答道。
“你的请求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过去,我请皇后为我在东宫居住的偏殿题写了殿名。”李华回答道,“陛下,我请求您把东宫谨身殿的匾额送给我。”
“朕的字不如皇后的字?”李世民一脸平静的问道。
“并非您的字不如皇后的字。”李华回答道。
“既如此,你为什么特意请求朕把东宫谨身殿的匾额送给你?”李世民问道。
“您已答应为我题写‘养心殿’。”李华回答道。
“朕答应为你题写‘养心殿’不妨碍朕继续为你题写‘谨身殿’。”李世民道。
“算了。”李华道,“我还是其中主因告诉您。”
“你说。”李世民道。
“陛下,我舍不得润笔费。”李华道。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怔了怔。
两三秒钟后。
“你特意请求朕把东宫谨身殿的匾额送给你的主因是你舍不得润笔费?”回过神来的李世民脸色怪异的问道。
“给一笔润笔费胜过给两笔润笔费。”李华回答道。
“当初,朕答应为你题写‘养心殿’时,你没提及润笔费。”李世民道。
“我当时没提及润笔费不等于我不会准备润笔费。”李华道。
“皇后为你在东宫居住的偏殿题写殿名后,你没给皇后润笔费。”李世民道。
“我在东宫居住的偏殿不是我的家宅。”李华道。
“大家,朕为你题写‘养心殿’,你打算给朕什么样的润笔费?”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清楚李华嘴里提及的润笔费肯定不是指钱财。)
“一部书。”李华回答道。
“什么书?”李世民问道。
“《主范》。”李华回答道。
(《主范》就是《帝范》——鉴于‘娲’是帝,李华尽可能避免‘帝’字。)
“《主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李世民问道。
“《主范》是一部论述人君之道的著作。”李华回答道。
闻言,李世民的双眼闪过一道精芒。
“大家,朕想快些看到《主范》。”李世民道。
“明天,皇后会携带《主范》回宫。”李华道。
“朕等着皇后携带《主范》回宫。”李世民道。
“陛下,你看《主范》前,我想先申明一点。”李华道。
“你想申明什么?”李世民问道。
“《主范》的篇幅不长。”李华回答道。
(李华打算送给李世民的《主范》是删改版的《主范》。)
“不要紧。”李世民道。
“您不嫌篇幅短就好。”李华道。
“大家,朕很愿意为你题写‘谨身殿’。”李世民道。
这一刻,李华的嘴角不由自主的抽搐了一下。
“陛下,再付出一笔润笔费,我心痛。”李华道。
“朕的字,万金难求。”李世民道。
“我想得到开明坊。”稍作思索的李华开口道。
“朕愿意为你题写‘谨身殿’意味你可以得到开明坊。”李世民道。
“陛下,我可不可以用一部书换取开明坊?”李华问道。
“如果相关书籍值一个开明坊,朕可以允许你用一部书换取开明坊。”李世民回答道。
“在我眼里,相关书籍值一个开明坊。”李华道。
“书名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菜根谭》。”李华道。
“《菜根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李世民问道。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李华回答道。
“朕还以为《菜根谭》如《主范》一般——是一部论述人君之道的著作。”李世民道。
“并非如此。”李华道。
“大家,《菜根谭》不属于润笔费吧?”李世民问道。
“《菜根谭》不属于润笔费。”李华回答道。
“朕为你题写‘谨身殿’,你是不是还会拿一部书作润笔费?”李世民问道。
“陛下,您为我题写‘谨身殿’,我会再拿出一部书。”李华道。
“书名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三十六计》。”李华回答道。
“《三十六计》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李世民问道。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书。”李华回答道。
“朕没想到你手里还有朕不曾听闻过的兵书。”李世民道。
“这不奇怪。”李华道。
“与其说不奇怪,还不如说见怪不怪。”李世民道。
听见李世民的话,李华微微一笑。
笑完,李华道:“陛下,明天,皇后还会携带《三十六计》回宫。”
“《菜根谭》呢?”李世民问道。
“一个月后,我再遣人把《菜根谭》送至您手里。”李华回答道。
“你为什么延后送交《菜根谭》?”李世民问道。
“因为《菜根谭》的篇幅比较长。”李华回答道。
“《菜根谭》的篇幅较长不妨碍皇后携带《菜根谭》回宫。”李世民道。
“我想让郑氏和杨氏各自抄写一遍《菜根谭》。”李华道。
(李华延后送交《菜根谭》的真实原因是他想看看《菜根谭》是否需要做删改。)
“大家,你对郑氏和杨氏的态度出乎朕的预料。”李世民道。
“日久生情。”李华道,“陛下,我的心终归不是铁铸的。”
“听太医说,郑氏和杨氏如皇后一般——浆洗衣物?”李世民问道。
“郑氏和杨氏确如皇后一般——浆洗衣物。”李华回答道。
“日后,你是不是会教郑氏和杨氏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道。
“我不打算教郑氏和杨氏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你既无意教郑氏和杨氏治国之道,为什么命郑氏和杨氏浆洗衣物?”李世民问道。
“我命郑氏和杨氏浆洗衣物是考验郑氏和杨氏。”李华回答道。
“假设郑氏和杨氏通过你的考验。”李世民问道,“以假设为背景,你打算如何安排郑氏和杨氏?”
“陛下,如果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您会反对吗?”李华问道。
李华的问题一出口,李世民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大家,朕没听清楚你刚才的问题。”李世民道。
“我刚才问——您是否会反对我日后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李华道。
“你是认真的,还是玩笑话?”李世民问道。
“我是认真的。”李华回答道。
“你看上了郑氏和杨氏?”李世民问道。
“不可否认,郑氏和杨氏确实美貌。”李华回答道,“但是,郑氏和杨氏的容貌不是我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的主因。”
“毕竟天下貌美的女子数不胜数。”
“朕想知道你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的主因。”李世民道。
“过去,上主对我说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尚未完全消散。”李华道。
“这一点,朕知道。”李世民道。
“在息王父子和海陵郡王父子皆不存于世的现实面前,对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而言,郑氏和杨氏是一面可以利用的旗帜。”李华道。
“大家,你是不是想通过郑氏和杨氏接手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李世民问道。
“我不想跟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产生联系。”李华回答道。
“你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李世民道。
“与其说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是利用郑氏和杨氏,还不如说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是利用郑氏的太子妃身份和杨氏的齐王妃身份。”李华道,“陛下,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郑氏就不再具有太子妃的身份、杨氏就不再具有齐王妃的身份。”
(自李渊纠正李华对待郑观音和杨氏的方式起,李华就一直在思索郑观音和杨氏留在他身边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和如何消弭相关负面影响。)
“你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后,世人是不会再视郑氏为前太子妃、杨氏为前齐王妃。”李世民道。
“所以,我意欲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李华道。
“大家,你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不合适。”李世民道。
“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为什么不合适?”李华问道。
“郑氏终归是息王之妻,杨氏终归是海陵郡王之妻。”李世民回答道。
“您是不是认为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会折损天家颜面?”李华问道。
“在朕眼中,你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会折损天家颜面。”李世民回答道。
“考虑到您反对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只有一个妥善的方法可以隔绝我跟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产生联系。”李华道。
“什么方法?”李世民问道。
“我把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华回答道。
“你舍得把貌美的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世民问道。
“我当然舍得把貌美的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华语气坚定的回答道。
“根据朕了解到的情况,上皇是不会同意你把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李世民道。
“陛下,在上主不同意我把郑氏和杨氏退回宫中的情况下,鉴于您反对我纳郑氏和杨氏为姬妾,我只能对郑氏和杨氏下狠手了。”李华道。
“下狠手!?”李世民问道,“大家,你打算杀了郑氏和杨氏?”
“必要的时候,我会让郑氏和杨氏病逝。”李华回答道。
“你怎么这么快就忘记你刚刚说过的话?”李世民问道。
“您指的是哪句话?”李华问道。
“‘日久生情’、‘你的心终究不是铁铸的’。”李世民回答道。
“我因郑氏和杨氏跟息王和海陵郡王在各地的势力产生联系会致使我身处困境——我不想身处困境。”李华道。
“朕是不是可以把你说的话理解成你爱自己胜过你爱郑氏和杨氏?”李世民问道。
“您的理解不够准确。”李华回答道。
“如何准确理解你说的话?”李世民问道。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爱我自己。”李华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