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年,滞留河东已久的南匈奴人猝然发难。
暴动伊始,抢钱、抢粮、抢人,匈奴人控弦十万,四处劫掠,先后席卷了上党、河东、弘农诸郡,所过之处,几寸草不留,更无分贵贱。
与此同时,黄巾余孽白波军也趁火打劫,让原本稳如泰山的司州重地,更显风声鹤唳。
董卓得报军情已近寅时,话说朝堂纷争,几经弹压拉拢,在董国相铁腕之下,貌似已止戈平息,他也终得大权在握、独断朝纲,更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无数。
可人如果压抑得太久,又一朝享了富贵之后,很容易心性大变,更遑论并非已经真正的天下太平。
狂妄、多疑、好大喜功,甚至变得喜怒无常,如此董卓,实再难听人从旁劝诫,稍有不如意,动辄便要砍人脑袋,连对着往日极其倚重的自家女婿李儒也呼来喝去、视同下人。
董卓已非昔日良家子,乃万人之上的相国,而大汉相国一职,贵比萧曹,自吕产往后,便数百年不再有。
好在董卓本武人出身,素有血性,闻讯于夫罗造反,立刻传唤了左右文武,于嘉德殿共议。
寅时,鸡未打鸣,人正发困。
那虚年六岁的刘协被人扶上龙椅,架不住浓浓困意,不到片刻,便又开始呼呼大睡。
董国相虎步来时,百官齐聚,正忧心忡忡抱团私语,董卓沉声一咳,吓得上坐的刘协立马直起身板,两眼打转,也再不敢瞌睡。
董卓捻须从侧走来,笑了笑,竟抱起小皇帝刘协,摸摸脑袋放在了自己腿上。
二人真如父子逗趣般共坐龙椅,宛享天伦,他转脸,又正色道:“逆贼反天,观诸位神情义愤,可是已经商量出了个章程来?”
抬头,众人微微一愕,见吕布怒目、拱立堂前,却不好开口,至于董国相缘何从后宫嫔妃寝殿里出来,自然只能心照不宣。
别人不答,蔡邕却是出了名的厚道人,只见蔡尚书移步上前,鼻孔朝天,义正言辞说道:“于夫罗小儿大胆!竟敢如此明火执仗,我看,定是忘了当年长平侯马踏龙城!国相!老夫死谏,兵发河东,将匈奴人永世逐出我大汉!”
“善!蔡大家之言,正合某意。”
董卓一声断呵,随即放开刘协兀自拍着巴掌,笑眼看来,早就觉得蔡老头正对自己口味,今日,也的确越看越顺眼。
不日前,董卓纳周毖、伍琼之谏,大举选拔人才、重用名士,以收揽人心。如征辟名士荀爽为司空、黄琬为太尉,又如陈纪、韩融、申屠蟠等人,皆得重用,可万未想到,第一个积极响应、马不停蹄来京赴任者,却是蔡邕蔡大家。
按设想,本来志大才疏的蔡邕只是拟任祭酒,但架不住董国相心中欢喜,又得李儒力荐,连连举其为高第,历任侍御史,再迁治书侍御史、尚书,三日之内,遍历三台,可谓节节高升,飞腾之势直让人咋舌。
而今看来,董卓之所以对蔡老头格外器重,不只是姻亲,更因志同道合而视为知己之故。
龙城,乃匈奴人祭祀天地鬼神之地,也是匈奴王庭所在。
而蔡邕所说的长平侯马踏龙城之事,便是指当年卫青卫仲卿的漠北之战。
长平侯治军有方,骁勇善战,他收河朔、破单于,七战七捷,后世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此可见,彼时的大汉,是何其的兵强马壮和所向披靡。
董卓目光扫视,正欲定夺之际,李儒却情急之下悍然出声,“丈人不可!”
如此场合,竟仍以“丈人”来唤,自然引人不悦,见董卓黑脸望来,李儒面色一沉,尴尬几息,旋即硬着头皮解说:“国相!自当年呼韩邪献附汉、誓为藩屏,匈奴国便早已气象不再,此番作乱,必有隐情,那于夫罗也非蠢人,不如快马相询……何况,我大汉初定……”
李儒所言,实在堕人威风,但那句“大汉初定”,如一盆凉水浇来,让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中董卓顿时清醒了几分,他又一一环看了一圈,最后定睛李儒面孔之上,狐疑问道:“文优之意?”
李儒目不斜视,可想而知,众里的目光多有不岔,可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也须斗胆进言。
若是丈人执意出兵平叛,再回皇城时,哪还能有机会掌权,可若是遣他人领军,比如人望甚高的皇甫嵩,那,凯旋归来时,皇甫老儿难免便成了第二个董国相,自己,定也会身首异处!
京城离不得,甚至大军动不得,可这话,偏偏苦于不能明言。
“儒以为,匈奴人祸乱,不过小疾,难动国之根本!国相安镇社稷才是当务之急!”李儒眼望殿外,看的是北面乱地,想的却是身家性命。
匈奴,短暂而绚烂。
这个曾经由“大漠雄鹰”冒顿统领的强盛帝国,这个与高祖所创汉王朝厮杀百年不止,这个交流基本靠嚷、致富基本靠抢、作战基本靠马、接班基本靠打的北方游牧蛮夷,在武帝三征过后,外忧内患之下,终于,于公元48年前后一分为二,开始走向落寞。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称雄漠北长达数百年的匈奴发生内讧,为夺王位,贵胄八部大人起兵叛乱,大小单于混战不休,相互残杀,逐渐分裂成南北二部。
北匈奴由郅支单于统领,而南匈奴,则由八部大人公推日逐王比龙为呼韩邪单于。
其后,呼韩邪势弱,旋即派信使快马入塞,献表依附东汉,并发誓永为汉朝藩屏,共御不愿臣服之北虏(北匈奴)。
数度共伐之下,北匈奴节节败退,不得不避走大漠,其后一路西迁远遁,最后,甚至祸害到了欧洲大陆去,可无论如何,却再无机会回归故土。
至此,匈奴二部一遁一降,而今辽阔的草原之上,已再难见匈奴铁骑,强大的匈奴一族,终究算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李儒又道:“于夫罗本是无根浮萍,此时作乱,听闻,乃是不久前匈奴国生变,族人思归,不及约束也在所难免。”
董卓举棋不定,篡位的须卜骨都侯不久前病逝,遂南匈奴单于之位空缺,而代理国政的老王也时日无多,难道,匈奴老王死了?于夫罗要跑?
“众卿何意?”
蔡邕思索过后,本要出列,又碍于李儒对自己有举荐之恩,他颠了颠屁股又缩了回去,见蔡大家闭目养神,众人虽有心谏言出兵,却不好强出头。
沉默中,侍中周毖发声,他歉意望了李儒一眼,侃侃道:“文优所言甚是!不过,毖以为,国相不便亲征,亦不便损大军粮草过多,何不遣一干将能吏前去,一探虚实,匈奴人乃丧家之犬,征讨之,兵力无须太多,三五万即可。”
周毖,乃是前豫州刺史周慎之子,先前讨伐凉州时,附翼于董卓,算是身边旧人,也深受董卓信任,正是这个周毖,举荐了大批名人士子为州郡长官,譬如袁绍、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王匡、鲍信等等。
董卓初掌大权,自然从谏如流,也将这些人都封了官,说来可笑,周毖所举荐的这些人,后来多数都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运动,而他自己,也落得被董卓愤而杀之的下场。
周毖乃是小人,却俨然君子,李儒不削,即便自认是真小人,也不愿与之为伍,这周毖,居心叵测,举荐了那么多人,却无一是凉州旧将,心中隐有不妥,李儒阴阳怪气问道:“哦?那依周大人之见,何人可堪为将?”
周毖淡淡一笑,顺势答道:“后将军袁术!”
董卓沉吟片刻,似不愿再费心劳力,道:“可!”
……
董卓离朝时,看了一眼周毖,这一眼,看得人心里发慌。
国相他依旧回北宫就寝,只是旁人不知,行至花簇凉亭时,他却突然停住,目光深邃,唤道:“奉先我儿!速去寻由检来!”
李儒忠心,鸩死何后、刘辩,却身背弑主之名,疏远也是情非得已,朱由检却是不同。
第二日,右贤王于夫罗上表,言及老王病逝,部将思归,故生零星之乱,请罪,并准许北归王庭。
董卓允,仍遣后将军袁术领军三万以平白波贼,至于被匈奴人裹挟而去的大汉十余万百姓,自此,无人问津。
暴动伊始,抢钱、抢粮、抢人,匈奴人控弦十万,四处劫掠,先后席卷了上党、河东、弘农诸郡,所过之处,几寸草不留,更无分贵贱。
与此同时,黄巾余孽白波军也趁火打劫,让原本稳如泰山的司州重地,更显风声鹤唳。
董卓得报军情已近寅时,话说朝堂纷争,几经弹压拉拢,在董国相铁腕之下,貌似已止戈平息,他也终得大权在握、独断朝纲,更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无数。
可人如果压抑得太久,又一朝享了富贵之后,很容易心性大变,更遑论并非已经真正的天下太平。
狂妄、多疑、好大喜功,甚至变得喜怒无常,如此董卓,实再难听人从旁劝诫,稍有不如意,动辄便要砍人脑袋,连对着往日极其倚重的自家女婿李儒也呼来喝去、视同下人。
董卓已非昔日良家子,乃万人之上的相国,而大汉相国一职,贵比萧曹,自吕产往后,便数百年不再有。
好在董卓本武人出身,素有血性,闻讯于夫罗造反,立刻传唤了左右文武,于嘉德殿共议。
寅时,鸡未打鸣,人正发困。
那虚年六岁的刘协被人扶上龙椅,架不住浓浓困意,不到片刻,便又开始呼呼大睡。
董国相虎步来时,百官齐聚,正忧心忡忡抱团私语,董卓沉声一咳,吓得上坐的刘协立马直起身板,两眼打转,也再不敢瞌睡。
董卓捻须从侧走来,笑了笑,竟抱起小皇帝刘协,摸摸脑袋放在了自己腿上。
二人真如父子逗趣般共坐龙椅,宛享天伦,他转脸,又正色道:“逆贼反天,观诸位神情义愤,可是已经商量出了个章程来?”
抬头,众人微微一愕,见吕布怒目、拱立堂前,却不好开口,至于董国相缘何从后宫嫔妃寝殿里出来,自然只能心照不宣。
别人不答,蔡邕却是出了名的厚道人,只见蔡尚书移步上前,鼻孔朝天,义正言辞说道:“于夫罗小儿大胆!竟敢如此明火执仗,我看,定是忘了当年长平侯马踏龙城!国相!老夫死谏,兵发河东,将匈奴人永世逐出我大汉!”
“善!蔡大家之言,正合某意。”
董卓一声断呵,随即放开刘协兀自拍着巴掌,笑眼看来,早就觉得蔡老头正对自己口味,今日,也的确越看越顺眼。
不日前,董卓纳周毖、伍琼之谏,大举选拔人才、重用名士,以收揽人心。如征辟名士荀爽为司空、黄琬为太尉,又如陈纪、韩融、申屠蟠等人,皆得重用,可万未想到,第一个积极响应、马不停蹄来京赴任者,却是蔡邕蔡大家。
按设想,本来志大才疏的蔡邕只是拟任祭酒,但架不住董国相心中欢喜,又得李儒力荐,连连举其为高第,历任侍御史,再迁治书侍御史、尚书,三日之内,遍历三台,可谓节节高升,飞腾之势直让人咋舌。
而今看来,董卓之所以对蔡老头格外器重,不只是姻亲,更因志同道合而视为知己之故。
龙城,乃匈奴人祭祀天地鬼神之地,也是匈奴王庭所在。
而蔡邕所说的长平侯马踏龙城之事,便是指当年卫青卫仲卿的漠北之战。
长平侯治军有方,骁勇善战,他收河朔、破单于,七战七捷,后世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此可见,彼时的大汉,是何其的兵强马壮和所向披靡。
董卓目光扫视,正欲定夺之际,李儒却情急之下悍然出声,“丈人不可!”
如此场合,竟仍以“丈人”来唤,自然引人不悦,见董卓黑脸望来,李儒面色一沉,尴尬几息,旋即硬着头皮解说:“国相!自当年呼韩邪献附汉、誓为藩屏,匈奴国便早已气象不再,此番作乱,必有隐情,那于夫罗也非蠢人,不如快马相询……何况,我大汉初定……”
李儒所言,实在堕人威风,但那句“大汉初定”,如一盆凉水浇来,让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中董卓顿时清醒了几分,他又一一环看了一圈,最后定睛李儒面孔之上,狐疑问道:“文优之意?”
李儒目不斜视,可想而知,众里的目光多有不岔,可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也须斗胆进言。
若是丈人执意出兵平叛,再回皇城时,哪还能有机会掌权,可若是遣他人领军,比如人望甚高的皇甫嵩,那,凯旋归来时,皇甫老儿难免便成了第二个董国相,自己,定也会身首异处!
京城离不得,甚至大军动不得,可这话,偏偏苦于不能明言。
“儒以为,匈奴人祸乱,不过小疾,难动国之根本!国相安镇社稷才是当务之急!”李儒眼望殿外,看的是北面乱地,想的却是身家性命。
匈奴,短暂而绚烂。
这个曾经由“大漠雄鹰”冒顿统领的强盛帝国,这个与高祖所创汉王朝厮杀百年不止,这个交流基本靠嚷、致富基本靠抢、作战基本靠马、接班基本靠打的北方游牧蛮夷,在武帝三征过后,外忧内患之下,终于,于公元48年前后一分为二,开始走向落寞。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称雄漠北长达数百年的匈奴发生内讧,为夺王位,贵胄八部大人起兵叛乱,大小单于混战不休,相互残杀,逐渐分裂成南北二部。
北匈奴由郅支单于统领,而南匈奴,则由八部大人公推日逐王比龙为呼韩邪单于。
其后,呼韩邪势弱,旋即派信使快马入塞,献表依附东汉,并发誓永为汉朝藩屏,共御不愿臣服之北虏(北匈奴)。
数度共伐之下,北匈奴节节败退,不得不避走大漠,其后一路西迁远遁,最后,甚至祸害到了欧洲大陆去,可无论如何,却再无机会回归故土。
至此,匈奴二部一遁一降,而今辽阔的草原之上,已再难见匈奴铁骑,强大的匈奴一族,终究算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李儒又道:“于夫罗本是无根浮萍,此时作乱,听闻,乃是不久前匈奴国生变,族人思归,不及约束也在所难免。”
董卓举棋不定,篡位的须卜骨都侯不久前病逝,遂南匈奴单于之位空缺,而代理国政的老王也时日无多,难道,匈奴老王死了?于夫罗要跑?
“众卿何意?”
蔡邕思索过后,本要出列,又碍于李儒对自己有举荐之恩,他颠了颠屁股又缩了回去,见蔡大家闭目养神,众人虽有心谏言出兵,却不好强出头。
沉默中,侍中周毖发声,他歉意望了李儒一眼,侃侃道:“文优所言甚是!不过,毖以为,国相不便亲征,亦不便损大军粮草过多,何不遣一干将能吏前去,一探虚实,匈奴人乃丧家之犬,征讨之,兵力无须太多,三五万即可。”
周毖,乃是前豫州刺史周慎之子,先前讨伐凉州时,附翼于董卓,算是身边旧人,也深受董卓信任,正是这个周毖,举荐了大批名人士子为州郡长官,譬如袁绍、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王匡、鲍信等等。
董卓初掌大权,自然从谏如流,也将这些人都封了官,说来可笑,周毖所举荐的这些人,后来多数都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运动,而他自己,也落得被董卓愤而杀之的下场。
周毖乃是小人,却俨然君子,李儒不削,即便自认是真小人,也不愿与之为伍,这周毖,居心叵测,举荐了那么多人,却无一是凉州旧将,心中隐有不妥,李儒阴阳怪气问道:“哦?那依周大人之见,何人可堪为将?”
周毖淡淡一笑,顺势答道:“后将军袁术!”
董卓沉吟片刻,似不愿再费心劳力,道:“可!”
……
董卓离朝时,看了一眼周毖,这一眼,看得人心里发慌。
国相他依旧回北宫就寝,只是旁人不知,行至花簇凉亭时,他却突然停住,目光深邃,唤道:“奉先我儿!速去寻由检来!”
李儒忠心,鸩死何后、刘辩,却身背弑主之名,疏远也是情非得已,朱由检却是不同。
第二日,右贤王于夫罗上表,言及老王病逝,部将思归,故生零星之乱,请罪,并准许北归王庭。
董卓允,仍遣后将军袁术领军三万以平白波贼,至于被匈奴人裹挟而去的大汉十余万百姓,自此,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