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135章

小说:小知县 作者:桃花白茶 更新时间:2024-08-18 14:49:15 源网站:顶点小说
  次年三月。

  新皇登基, 国号改为泰安。

  泰安元年三月,先皇成帝下葬数月, 国丧已到尾声。

  朝野上下无不感念先皇恩德, 新皇更下令减免今年税收,以示哀思。

  汴京城渐渐去掉白布,恢复往日生机。

  三月三十清晨, 新皇带着近臣再次去拜祭先皇,除去丧服去上早朝,算是服完丧。

  过了今日, 除了新皇,皇后, 以及太后按照自己想法吃素之外, 其他都不太禁止。

  毕竟是皇室, 丧期不会那么久。

  徐九祥带着皇后, 平王, 林大学士,金学士, 金家长子金炳郡, 文学士, 纪炀, 林启,韩潇,齐齐出发。

  身边还有护卫江云中待命。

  一入太庙, 见到父皇灵位,十六岁的新皇眼泪唰唰落下, 徐九祥只觉得心中悲痛, 即使过去三月有余, 心中不想还好,可但凡想到跟父皇有关,总是落泪。

  身边同样年轻的皇后柔声劝道:“陛下还是要小心身体,先皇也不愿意看您如此伤心。”

  平王自然也开了口,但他到底身体不好,说了几句便没了力气。

  林大学士也没好到哪去,他只是深深叹气。

  剩下的人倒是安慰了,金家长子金炳郡刚想上前,就见新皇扭头看向最末尾低着头的纪炀。

  “纪大人,你同我一起拜祭父皇吧。”

  不怪新皇要找纪炀,而是先皇弥留之际,只招了林大学士跟纪炀两人。

  上次托孤就是他们两个。

  先皇生死边缘走了一遭,心里依旧是他们俩。

  再者,新皇旁的不好说,可他总觉得,纪炀才是这里面最无私的一个。

  纪炀听此,只好硬着头皮从众人的目光中走上前。

  他识趣地落后徐九祥一步,跟着行祭祀大礼,让人半点挑不出错。

  金炳郡颇有些尴尬地收回手,被文学士看了个正着。

  旁边平王似乎也注意到这个动作。

  好在金炳郡跟他爹金学士都是不在意的,从善如流在后面行礼。

  等徐九祥起来,这个单薄的少年身穿龙袍控制好情绪,待礼官除去丧服,换了朝服,开口道:“上朝。”

  新皇不开口,其他人下意识给纪炀腾了皇上身边的位置。

  等他们到朝会的时候,又迎来一波注目礼。

  新皇后行礼后离开,新皇身边的纪炀便更突出了,好在已经到了地方,纪炀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不当那个显眼的人。

  但他再不想显眼,在场所有人也知道,他是新皇近臣,更是朝中最信赖的大臣。

  纵然皇后娘家金家,也要落后他一步。

  好在金学士跟金炳郡并不计较。

  他们若真是心胸狭隘的,先皇不会找他们做外戚。

  之前虽是服丧,但早朝自然还上的,所以这也不是新皇头一次朝会。

  到了年后,又过了丧期,年前肯定事情都要捡起来。

  比如先皇走之前办的最后一件事,便是主持捐官跟举荐官员的考核,考核结果送到汴京的时候,先皇已经去了。

  事情一拖再拖,到现在肯定要处理,这件事也好办,新皇一边听着汇报一边处置官员。

  玉敬泉,徐铭,裴宸倒是都没事。

  可其他大部分官员都考得一塌糊涂,按照要求下狱徒刑,看着这些官员质量如此之差,在纪炀的提议下,捐官绝不能到实职这件事算是定下。

  世家举荐的口子可以开,但必须经过统一考试,虽不是科举,却比科举还要严格那种。

  这算是留了个口子,毕竟一次性把这些事全禁止了,只怕世家要掀桌子。

  饶是多个考核,已经让许多人户不爽。

  可没办法,毕竟是先皇留下来的事,若加以反驳,新皇必然不高兴。

  新皇旁的都好说,提到他父亲,那是谁情面都不给的。

  听说在先皇入皇陵之时,宗室有几脉还想凑过来,当时太后,以及两位太妃也在。

  当着她们的面,这些宗室直接被新皇好一通斥责,明显还在记恨去年宗室逼迫先皇的事。

  如今宗室那边,只有平王跟他女儿映月郡主能有个好脸。

  也就只有这两人了。

  其他听话科举的还好,但凡跟那些人沾一点关系的,全都被冷落。

  宗室没个一二十年的时间,估计一直都这样了。

  朝堂上如今火热的,那是金家,文家,纪炀,林家因为林大学士请了几次病假,也要稍稍往后。

  先皇临走前最后一件差事处理完,徐九祥心里空落落的。

  这件事结束,他就真的一个人面对政务了。

  满朝文武,哪个不比他年长,哪个不比他有经验。

  等眼神落在纪炀身上的时候,徐九祥少了之前的惧怕,多了些心安。

  接下来的政务,徐九祥明显没那样熟练,不过好歹“实习”了好几年,算是有模有样。

  金家又主动维护,这政务也没那样艰难了。

  这些事情了结,朝中一些人员再有些变动,基本就是新皇的班底了。

  其他人好说,纪炀如今还是汴京府尹,但又身兼户部仓司的位置,差事明显多不少。

  可这些事是他之前就在办的,对他来说不算为难。

  除了纪炀之外,汴京府衙三四个官员今年也要外放,其中就有进士万忠杰跟得罪宗室一直没有被用的陈子云。

  他们在纪炀手下也有一两年的时间,这次新皇登基,也算新皇一脉,自然得以重用。

  以两人为首的进士们都没想到,他们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外放。

  不止汴京府衙的人,还有纪炀好友颜海青,颜海青算是几个好友里面唯一走正统科举路子的。

  去年考上进士,在翰林院实习一年,自然要去外历练。

  走的时候颜海青还百般不舍,但大家都知道,以后他们还会汴京再见。

  再说了,颜海青走了,颜老爹还是他们这一伙人里的。

  颜老爹同样想不到,他仕途顺遂,靠的竟然是他儿子的纨绔好友。

  虽说纪炀如今早已洗脱纨绔的名声,但这种奇妙之感,还是无法言说。

  颜海青走的时候,还一定要让纪炀孩子出生后第一时间给他写信,他一定要当孩子干爹。

  婉芸今年一月便有两个月身孕,只是碍于国丧并不好张扬。

  但周围人自然是知道的。

  其他人,像韩潇在国子监当主簿,关系尚可的状元叶锡元留在翰林院明显要好好培养。

  新的一年,新的皇帝,变化非常之多。

  但去年要做的事,今年肯定还要接着干。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招收贫家学生,提高下面官学夫子待遇肯定要做。

  新皇做太子的时候在做这件事,如今自然要继续。

  徐九祥甚至有点兴奋。

  他当太子的时候,办这些事还有些阻力,如今一切坦荡,连晁盛辉跟工部琢磨出来的新印刷工具,都能顺畅地推下去。

  纪炀见金家在帮忙,自然顺水推舟,也乐得清闲。

  再加上国子监那边有韩潇跟他娘子林婉芸在,自然更加没问题。

  说到他娘子,现在是国子监医学的学监,正五品的女官,非常不错。

  如今虽有身孕,手头的事却并未放下。

  金家见纪炀不硬插手这件事,也投桃报李,从他们应天那边,寻来不少厉害农人都去了皇庄参与育种。

  算是献好。

  新皇刚登基,一切是那么顺畅。

  朝野上下无不夸赞。

  毕竟是先皇留下的根基,他筹谋那么久,就是为了让儿子平稳交接皇位,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没有辜负先皇的期望。

  既然各处官学的事情已经处理好,纪炀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育良种上。

  这是他在扶江县的时候就说的事。

  好的,健壮的种子,从出生起便更能抵御病虫害。

  即使到现在,培育良种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止,现代的种子跟古代的种子,甚至说两种概念。

  纪炀自然不会觉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着前人的路往前走,让承平国的种子更饱满,产出更多粮食来养育百姓。

  吃饭这种头等要事,永远排在第一位。

  可育种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但纪炀既然专心去做,心里早就有数。

  其实把天下农人聚到汴京,不见得是件好事。

  承平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都不一样,各地的病虫害更不相同。

  当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当地农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这里琢磨出经验,才好推广全国。

  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初在扶江县,纪炀都是收集各个村子土壤进行分析,都知道县城东边的土跟西边的土很不相同。

  何况全国这么多地方。

  种田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悯农那首诗为何能流传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过,中原传统农业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多元交汇,精耕细作。

  后面四个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并不多。

  大意是如此广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让各种先进经验互相交流补充,最终慢慢发展到传统农业能到达的顶峰。

  新皇按照纪炀的想法召集天下农人,便有多元交汇的意思。

  按照自然发展,让这些经验互相交流,谁知道到猴年马月去,不如人为开个交流大会。

  让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农人互相交流,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少不了争论,但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纪炀到皇庄的时候,看着外表那样奢华,进到里面发现,庄子没什么景观,都是一块块划分出来的田地。

  现在四月份,正是庄稼生长的好时候。

  纪炀到的时候,大多数农人都在田地里做事,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早点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种。

  不过刚到这,纪炀便看到内里有个面色不善的官员。

  这个官员纪炀并不认识,等庄子管事说了,纪炀才知道,这位官员正是从应天府而来的金家二少爷。

  应天府的金家,现在谁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后才重新提起来的,当时大婚说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当时应天金家只来了如今的金学士夫妇,金家长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剩下的家眷则在年后才陆陆续续搬到汴京。

  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后而来。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长子金炳郡临时差他寻农人过来,所以耽误到四月份。

  估计也是为这事在生气。

  金家老二跟纪炀一样的年纪,今年二十七,看着个子稍矮,面容也差不少。

  纪炀隐约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们两个对比。

  所以这面带不善,估计也有冲他来的。

  可惜纪炀不是个爱热脸贴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

  育种这事,从最早的齐农要术就有记载,再之后的农书都有提及。

  可纪炀来看,承平国的育种,只有最顶尖的农人才会“种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这个观念还要推进。

  好在已经掌握国子监跟下面官学,让深处各地的官学来传播育种的概念,自然最好不过。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拨给他们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现在皇庄有几块地,就是纪炀单独开辟出来,让王伯找人过来种植的。

  其中一块地完全按照后世的“一穗传”的方法来育种。

  便是选取明显优质的稻穗麦穗,通过它来繁殖,这种方法即使在暖房控制温度,也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但能被后世康熙皇帝推广的,自然是极为可行的方法。

  纪炀去了官服外衣,绑起袖子,下到田间检查,这应该是第二年的麦穗了,明显比寻常田间地头的麦子要饱满。

  当然也有水源丰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细的缘故。

  旁边则是同样方法的稻子,质量也很上乘。

  这几块地里,一共有三十多种稻种,更有不少麦种。

  只要培育成功,将会是百姓饱腹的基石。

  纪炀这边的地都如此,皇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这之外,还有一块地是纪炀比较重视的。

  这块地里只有水稻,没有麦子。

  传统农业往后发展,必然会产生南北易位的现象,即,原本农业重心的北方会渐渐转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黄河流域不稳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渐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缘故。更有南方农具的快速发展等等。

  纪炀到底是后世的人,知道后世北方依靠冬麦达成两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却更为夸张,四个月就能长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吗。

  一年两熟,两年五熟。

  这能养活多少百姓?

  他那个时空说的苏湖熟,天下足,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一斑。

  也就是苏州跟湖州粮食成熟,会让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进程,可能还需要个几百年时间。

  但他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这种速度。

  其实现在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这期间的差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等到机械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转移可能会再次转变。

  纪炀现在能考虑的,那就是怎么让这种优质稻种快些育成。

  怎么别人穿越都带系统,他就没有呢。

  这当然是玩笑话。

  纪炀从引种,到育种都很上心。

  引种也是技术活,要看种子的情况,更要看种子适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种的时候更要治病虫害,更有杂交育种这种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两种稻子种在一起,总能有更强壮的出来。

  杂交出来一直到三四代,说不定还不能稳定。

  纪炀跟着农人给田地里的稻子剪掉不开颖的小花,再看着农人熟练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轻薄的防水纸袋塞好。

  整个皇庄的农人,成千上万次完成如此细致小心的操作,为的就是给皇上,给天下培育出良种。

  除了稻子小麦之外,还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条不紊进行。

  估计死了多时的长公主都不知道,她这个没建成的园子,竟然在做这等利国利民的事。

  检查过田地之后,纪炀被平安扶着出来,身上不少泥点,这边的农人已经习惯了,连忙让人取水。

  纪炀笑:“没事,穿个外衣便看不到了。”

  即使有一星半点的也不算什么。

  反正已经傍晚,该回家了。

  今日查验很有成果,回去之后要一一记录才是。

  纪炀穿着衣服,平安低声道:“大人,金家二公子一直在看你。”

  纪炀自然知道,开口道:“随他去。”

  看就看吧,又不掉肉。

  不过纪炀对平安说:“你先回家吧,你家娘子还没出月子。”

  回汴京之后,平安家人便帮他张罗了婚事,纪炀自然也随了礼。

  对待平安,他如同家人一般。

  当初能跟着去偏远之地,足见是个可信又正派的。

  之后跟着他也算走南闯北,平安在伯爵府都是极有体面的,大有王伯之下第一人的意思。

  但说到平安,纪炀也想回家看看他家娘子,他家娘子现在有四五个月的身孕,等到八九月份,他便能当爹。

  两辈子为人,头一次当爹,还真有点兴奋。

  平安在自己少爷面前是不需客气的,可还是道:“等回了伯爵府,我便回家去。您给我家安置的院子距离伯爵府很近,不耽误事。”

  平安一家现在无比庆幸,他们这个傻儿子跟着伯爵府嫡长子出去。

  原本以为再也见不到面,谁知道会有这样的机遇。

  他们家本来全在庄子上做活,自从平安回来之后,纪大人把他们家的身契放了出去,还给了两间铺子做营生。

  要说他们也能住到伯爵府,纪炀却道:“平安并非家仆,还是给你们另置一处院子吧。”

  这话让平安无比感动。

  住在伯爵府是体面的,可他又不是家仆,他也是正正经经的平头百姓。

  纪炀给平安家铺子的时候,自然跟娘子商议过。

  林婉芸肯定没意见,如此忠心的手下,岂是两间铺子,一处宅子可比的。

  纪炀收拾好东西,翻身上马,忽然想到如今是四月份了。

  再有一个多月,便到五月二十。

  如此算来,他到承平国这个时空,已经有十一载。

  这十一年里,经历了太多。

  他也从十五六到如今的二十六七。

  竟感觉,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不知是不是要有孩子了,纪炀心里莫名多了些感慨,对未出世的孩子更多期待。

  他们这边收拾利落,走得也利落,那边金家二公子还在安置从应天来的农人。

  这皇庄的土地很紧张,被召集过来的农人,谁不想立功,谁不想养出好种子,所以后来的农人只有经过协调才会有土地可用。

  金家二公子觉得,他在应天的时候就没那样憋屈。

  应天金家,多大的名声。

  连先皇都高看一眼,如今却要在这伺候庄稼。

  纪炀也是,他好歹是武侯后人,伯爵府嫡长子,伯爵府实际掌权人,怎么一点也不体面。

  还自己下田地?

  金家二公子在应天的名声很是不错,少年成才,兄弟和睦,应天府哪个不知。

  但在汴京这地方,总拿他跟纪炀比较。

  他跟纪炀没有可比性,他是知道的。

  不过他好歹是外戚,是皇上的亲戚。

  这话肯定不能乱说,他爹,他哥都让他小心谨慎,还让他对任何人都谦逊。

  更说那些话都是外面人挑拨。

  金家二公子什么都明白,可也不服气。

  他这点不服气到三妹那里,也就是当今皇后那,自然又多了些。

  三妹今年十七,只比皇上大一岁,人却十分稳重,安慰道:“纪炀算什么,金家才是皇上左膀右臂,你要是计较这些,岂不让人看笑话。”

  “他再厉害,也只是臣子。”

  “哥,你就听我的,好好跟纪炀相处,好好跟汴京这些门户往来,行吗?”

  “咱们金家刚到汴京,万不能跟人交恶。”

  比他小十岁的妹妹都在劝他,金家二公子这点气总算平了,心里也是忏悔,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

  这到底是小风浪,只要有金学士,金家长子压着,纪炀根本不担心什么。

  现在皇上刚坐稳皇位,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触霉头。

  金家也不会傻到这个时候争个高下。

  纪炀现在心里只有两件事。

  田地里的稻子。

  还有他即将出世的孩子。

  只要不拿这些事打扰他,他什么都不计较。

  什么政斗,什么夺权。

  有基建种田有意思吗!

  他从回汴京到现在,都斗了那么久了,还不奖励他好好种田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小知县,小知县最新章节,小知县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