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恃惮听了这话可就不乐意了,外人说“红杏出墙”也就罢了,哪有自家人说自家人“红杏出墙”的?
“夫人这可就是信口雌黄了。”他手指大门埋怨道,“看来夫人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糊涂?”苏母收敛笑容,朝县令摆了摆袖子。
“卑职有事,先失陪了。”那县令识趣地作别。
他没走多远,随行的十来岁少年小墨便说:“大人,明明是那苏太守让大人发此告示,大人顺其意而为之,大人帮了他,他非但不奖赏,反而责怪大人!”
“嘘,隔墙有耳。”县令慌忙打住,话锋一转,“小墨,苏太守派人送来的画像可都贴在大街小巷上了?”
小墨骄傲地说:“禀大人,小墨已经派人去四处张贴了,从大早上天微微亮时就已吩咐下去,想来现在苏州城随处可见。”
“甚好。”县令赞道,“那我便放心了。”
此时他们已走到书房前,除非那苏太守、苏母能耳听八方,不然就算是骂他们祖宗十八代也无所谓。
小墨心中不服,一边推开门一边不解的问:“大人,小墨真是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这么怕那苏太守?”
问罢,他抬头注视县令。
这县令姓齐,单名一个九,取意于“齐烟九点”。唐代诗人李贺在《梦天》诗中有言:“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其目光、心胸颇得几分诗中之意,毕竟已经不惑之年,不像面前这幼学之年的小墨,目光短线,心胸狭隘。
他不慌不忙地反问:“小墨,你从哪里看出我怕苏太守了?”
“大人若是不怕那苏太守,何必为其做这不义之举?”小墨童言无忌,“大人足智多谋,总不会相信那衙门门口的告示所言,一个丫鬟指使主人逃婚吧?”
“连小墨都不信,我又岂能信啊?”齐县令坐在桌案前,摊开一道竹简,笑道:“你也是颖悟绝伦,能看出此中端倪,不像那庸庸世人,还被蒙在鼓里。”
“大人既然烂若披掌,为何明知而为之,这和助纣为虐有何不同?”小墨义愤填膺地说,“那告示可是将所有的罪责都诬陷在了一个丫鬟雨休身上,大人不觉残忍么?”
“小墨,坐。”齐县令抬手示意。
“《诗三百》,小墨学得如何?”他抿了口事先泡好的茶,若无其事得说,“可有所获?”
小墨对他的话语一头雾水,不知其意,便道:“《诗三百》固然令我受益,可此诗与此事又有何关系,诗为诗,事为事,两者怎能混为一谈?”
言下之意是就是催他就事论事。
“哈哈哈,小墨此话说得好啊!话里有话,话里有话!”他流露出满意之情。
“大人过奖,还是大人平日教导有方。”小墨率真地说,“大人平日时常教导小墨要刚正不阿,持正不阿,小墨一直谨记于心,未曾敢忘。”
“那你可熟悉《诗三百》中的《大雅·烝民》?”
“不敢忘。”
“其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可还记得?”
“不敢忘。”
“那你做到‘明哲保身’了吗?”
“大人的意思是?”
齐县令喝完最后一口茶,放下茶杯,挪到小墨面前,神秘一笑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难道茶水撒泡尿还能养鱼?
小墨嘟嘟哝哝,只觉他在故弄玄虚,哄骗自己。
“小墨,我若不答应苏太守替他办这一桩事,我这县令还能坐安稳?”齐县令见其不解,便直言道,“我若不答应,别处的官员就不会答应了?”
小墨沉默,默默沏茶。
热气腾腾的茶将他的脸给弄得云里雾里。
“我若不答应,难道就不存在冤情了?”他继续开导,“我若不答应,苏太守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他见其不语,恐其心中有他想,便告诫:“小墨,你年龄尚小,许多处事之道尚不成熟,切记无论何事莫要意气用事。”
小墨却道:“大人官位说小也不小,何不上书当今朝王?
苏州城百姓在苏太守的剥削下,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过去的秋季,百姓辛苦收获的稻麦却要上缴八成。
如此滥用职权之便的事例对他来说比比皆是。
想当年富庶的鱼米之乡,如今生计惨淡,皆是他作恶多端。
此人不配为苏州城太守。”
“此言差矣,差矣。”齐县令说完,站起身走出书房。
“大人,去哪?”小墨喊道,“大人话还没有讲清楚。”
“去看看衙门门口的百姓散了没有,顺便给苏太守送送行。”他顿了顿说,“若想知道,便随我同行吧。”
小墨匆匆将茶壶远远一扔,匆匆跟了出去,刚匆匆跨出门槛又匆匆回到书房,匆匆端起茶杯,又匆匆跟了出去。
齐县令驻足回首,见其行色匆匆,地上溅的茶水在这个冬天化作一团白色热气,消散在空中,不禁大笑。
“先生,喝茶。”小墨也笑道,“喝口茶,慢慢说。”
他兴冲冲说出的话也如茶水般,热气沸腾,全部熏在他脸上。
还好黑胡子没被熏白。
“当今大王虽是贤君,可也是举步维艰。
于外,秋末与赤蛮国的番域之战,伤亡惨重,赤蛮国如今虎视眈眈。
于内,朝野动荡,宰相朴溪年迈,又闹出后宫通敌叛国的大案,朝王分身乏术。
且不论朝王听不听你言,你能说人家,人家亦能说你,你能洁身自好,人家亦能让你近墨而黑。
内忧外患之际,正是明哲保身之时。
《集传》有言:明,谓明于理;哲,谓察于事;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全身之谓也。
言而总之,明哲保身。”
小墨听得如痴如醉,呆若木鸡。
良久,齐县令手捂茶杯暖身道:“这么烫的茶,小墨让我怎么喝啊?”
“嘿嘿。”小墨慢慢回过神,浅浅一笑,淡淡道,“大人,客走茶凉,客走,茶凉。”
好像,确实如此。
齐县令掀开茶盖想到。
“夫人这可就是信口雌黄了。”他手指大门埋怨道,“看来夫人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糊涂?”苏母收敛笑容,朝县令摆了摆袖子。
“卑职有事,先失陪了。”那县令识趣地作别。
他没走多远,随行的十来岁少年小墨便说:“大人,明明是那苏太守让大人发此告示,大人顺其意而为之,大人帮了他,他非但不奖赏,反而责怪大人!”
“嘘,隔墙有耳。”县令慌忙打住,话锋一转,“小墨,苏太守派人送来的画像可都贴在大街小巷上了?”
小墨骄傲地说:“禀大人,小墨已经派人去四处张贴了,从大早上天微微亮时就已吩咐下去,想来现在苏州城随处可见。”
“甚好。”县令赞道,“那我便放心了。”
此时他们已走到书房前,除非那苏太守、苏母能耳听八方,不然就算是骂他们祖宗十八代也无所谓。
小墨心中不服,一边推开门一边不解的问:“大人,小墨真是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这么怕那苏太守?”
问罢,他抬头注视县令。
这县令姓齐,单名一个九,取意于“齐烟九点”。唐代诗人李贺在《梦天》诗中有言:“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其目光、心胸颇得几分诗中之意,毕竟已经不惑之年,不像面前这幼学之年的小墨,目光短线,心胸狭隘。
他不慌不忙地反问:“小墨,你从哪里看出我怕苏太守了?”
“大人若是不怕那苏太守,何必为其做这不义之举?”小墨童言无忌,“大人足智多谋,总不会相信那衙门门口的告示所言,一个丫鬟指使主人逃婚吧?”
“连小墨都不信,我又岂能信啊?”齐县令坐在桌案前,摊开一道竹简,笑道:“你也是颖悟绝伦,能看出此中端倪,不像那庸庸世人,还被蒙在鼓里。”
“大人既然烂若披掌,为何明知而为之,这和助纣为虐有何不同?”小墨义愤填膺地说,“那告示可是将所有的罪责都诬陷在了一个丫鬟雨休身上,大人不觉残忍么?”
“小墨,坐。”齐县令抬手示意。
“《诗三百》,小墨学得如何?”他抿了口事先泡好的茶,若无其事得说,“可有所获?”
小墨对他的话语一头雾水,不知其意,便道:“《诗三百》固然令我受益,可此诗与此事又有何关系,诗为诗,事为事,两者怎能混为一谈?”
言下之意是就是催他就事论事。
“哈哈哈,小墨此话说得好啊!话里有话,话里有话!”他流露出满意之情。
“大人过奖,还是大人平日教导有方。”小墨率真地说,“大人平日时常教导小墨要刚正不阿,持正不阿,小墨一直谨记于心,未曾敢忘。”
“那你可熟悉《诗三百》中的《大雅·烝民》?”
“不敢忘。”
“其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可还记得?”
“不敢忘。”
“那你做到‘明哲保身’了吗?”
“大人的意思是?”
齐县令喝完最后一口茶,放下茶杯,挪到小墨面前,神秘一笑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难道茶水撒泡尿还能养鱼?
小墨嘟嘟哝哝,只觉他在故弄玄虚,哄骗自己。
“小墨,我若不答应苏太守替他办这一桩事,我这县令还能坐安稳?”齐县令见其不解,便直言道,“我若不答应,别处的官员就不会答应了?”
小墨沉默,默默沏茶。
热气腾腾的茶将他的脸给弄得云里雾里。
“我若不答应,难道就不存在冤情了?”他继续开导,“我若不答应,苏太守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他见其不语,恐其心中有他想,便告诫:“小墨,你年龄尚小,许多处事之道尚不成熟,切记无论何事莫要意气用事。”
小墨却道:“大人官位说小也不小,何不上书当今朝王?
苏州城百姓在苏太守的剥削下,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过去的秋季,百姓辛苦收获的稻麦却要上缴八成。
如此滥用职权之便的事例对他来说比比皆是。
想当年富庶的鱼米之乡,如今生计惨淡,皆是他作恶多端。
此人不配为苏州城太守。”
“此言差矣,差矣。”齐县令说完,站起身走出书房。
“大人,去哪?”小墨喊道,“大人话还没有讲清楚。”
“去看看衙门门口的百姓散了没有,顺便给苏太守送送行。”他顿了顿说,“若想知道,便随我同行吧。”
小墨匆匆将茶壶远远一扔,匆匆跟了出去,刚匆匆跨出门槛又匆匆回到书房,匆匆端起茶杯,又匆匆跟了出去。
齐县令驻足回首,见其行色匆匆,地上溅的茶水在这个冬天化作一团白色热气,消散在空中,不禁大笑。
“先生,喝茶。”小墨也笑道,“喝口茶,慢慢说。”
他兴冲冲说出的话也如茶水般,热气沸腾,全部熏在他脸上。
还好黑胡子没被熏白。
“当今大王虽是贤君,可也是举步维艰。
于外,秋末与赤蛮国的番域之战,伤亡惨重,赤蛮国如今虎视眈眈。
于内,朝野动荡,宰相朴溪年迈,又闹出后宫通敌叛国的大案,朝王分身乏术。
且不论朝王听不听你言,你能说人家,人家亦能说你,你能洁身自好,人家亦能让你近墨而黑。
内忧外患之际,正是明哲保身之时。
《集传》有言:明,谓明于理;哲,谓察于事;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全身之谓也。
言而总之,明哲保身。”
小墨听得如痴如醉,呆若木鸡。
良久,齐县令手捂茶杯暖身道:“这么烫的茶,小墨让我怎么喝啊?”
“嘿嘿。”小墨慢慢回过神,浅浅一笑,淡淡道,“大人,客走茶凉,客走,茶凉。”
好像,确实如此。
齐县令掀开茶盖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