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溪那张惨白的脸在华灯下格外明朗,密布的皱纹、凹凸不平的疙瘩,一一映入抬头相视的朝王眼底,他却不敢撇下目光迎合朝王的打量——
为人臣子,居高而坐已是不像话,再俯瞰为君主,岂不是更不像话?如此行径,与不敬君主有何异?
朴溪这么想着,大气不敢喘一口。
他虽然位高权重,历经世事变迁,见过无数大风大浪,分分合合,可如此遭遇还是头一遭。
这临寿殿的华灯泛黄,因为是一盏盏油灯和一束束蜡烛,照在人脸上按理是黄澄澄的。可现在他的脸却是苍白而毛孔舒张,宛如热水下的石灰,惊慌失措被无限放大,泛起不知所措的气泡。
半蹲在地上的朝王犹记得他刚进殿时脸的模样:瘦弱脸上的大体颜色是黄色,还隐隐约约泛起红润,对一个杖朝之年的人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虽然没有红光满面如此夸张,但至少也算是保养的好了。
朝王甚至还在心中暗叹过有个朝国第一大夫当儿子就是好,还能将八十岁的老人调理得如此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无论是平日见到朴溪,还是今日跨门而入的那一刻,都给人一种春风拂面之感。
当然,春风拂面之感自然少不了是因为他的才德兼备,文韬武略。
此刻,朝王面对朴溪突变的脸不禁有些无所适从。
在朝王看来,面前的老人一向处事不惊,如临寿殿的华灯,灯芯被放在灯罩之中,安安稳稳,不偏不摇。
他甚至觉得,朴溪哪怕油尽灯枯也不会有一丝惊愕失色。
可他现在看到了,就这样毫无准备的看到了,素来从容不迫的朴溪就这样子将他的惊愕失色展现在他的面前。
朝王就这样子肆无忌惮地从下往上打量朴溪,因为他深知,面前端坐太师椅上的丞相绝对不会俯瞰自己。
不是不会,是不敢,就算朝王借他一百个胆给他,他也不敢。
临寿殿角落的屏风后面,笔墨纸砚已经被挪动了,史官的手还在肆无忌惮地书写着……
此时殿外风清月朗,那轮明月在朴溪刚下马车的时候还望之不见,此时却已经从躲藏的云后探出脑袋。
天上那皎洁明亮的脸,身披黑色的风衣,饰以零零散散的星光,倒像是一副洁身自好的清心寡欲之容。
朝王看向殿外的明月,高高悬挂在夜空之上,相距万里,遥不可及。千年来多少先人妄想飞天揽月,却终究如水中揽月一场空罢了。
人们只能望月抒情,看着那清高的冰轮,以解相思苦,彻夜辗转来,辗转去,也只能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家喻户晓的诗句罢了。
被月光吸引过去的思绪,又随月光倾泻在殿上。
朝王恍惚觉得,这朴相应该就是将月亮的清高和无瑕映在自己的脸上了吧,所以面色才会如此惨白。
沉默良久,月已通明一角天空,朴溪仍迟迟不开口。
临寿殿角落的屏风后面,笔墨纸砚已经被挪动了,史官的手举在半空中,不落笔墨,也不放下……
朝王长吁一口气,半蹲的身体终于站了起来,旁边坐着的那一颗心也终于舒畅了些。
朝王手指皓月当空,对朴溪意气风发地问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说罢他伸出的食指收拢成一个拳头,又将紧合的五指舒展开来,然后悬空一会,又握成拳,似乎在表达“大权在握”的意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朴溪接下一句。
“看来朴相熟知这《短歌行》啊?”朝王笑道,“好一个‘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啊。”
“知之甚微,知之甚微。”朴溪谦逊地说。
他继续调侃道:“卿口口声声的‘知之甚微,知之甚微’,我可是对卿‘知之甚慰,知之甚慰’啊。”
“老臣愚昧,还请大王明示。”
“敢问朴相可知此诗作者?”
“回大王,此《短歌行》乃魏晋时期曹操所作。”
“那卿可知《短歌行》?”
临寿殿角落的屏风后面,笔墨纸砚已经被挪动了,史官奋笔疾书。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朴溪知道其意不在此,却仍然如是说。
“这实际上是曹孟德的求贤诗。”朝王语气不满,“卿随我来看那明月,月光如水,思贤若渴,这是何等意境?”
朴溪缓缓起身,从太师椅上下来,躬腰随之到殿门外。
“大王念此诗,求贤之心堪比曹操,臣佩服。”他望月说道,“只是不要极端的因才论能,唯才是举,还要三思其德行,方能任用。”
他以为,朝王是败后想要招揽人才,像历史上的曹操一样扩大统治基础而颁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故如此谏言。
朝王却话锋一转,说道:“卿与我君臣数十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奈何还是不知我。”
“君心似海,为臣者万不该妄加揣测。”朴溪鞠了一躬,毕恭毕敬地说,“妄加揣测,如海底捞月,徒劳一场空,惹君一身怒。”
月光如洗,隐隐还能看到远处万千巍峨宫殿的华灯,斑驳树影,随风摇曳,使那点点华灯忽隐忽现,宛如空中流星滑落。
“君心似海,海上映月,谁能分清,何为天,何为海?”朝王问道,“抑或是,海就是天,天就是海?”
朴溪想了想,瞳孔里仿佛有海天一线的情景,淡然如水道:“既有月,月下的海面必然碧波可见,鳞光闪闪。反观空中,夜有乌云,除月与星辰外,则漆黑一片。若要分辨,则月旁暗为天,月旁亮为海,轻而易举。”
“爱卿既然如此清晰,我为君,知你顾及史官之笔,怕后人说不是,故而与卿出临寿殿。”朝王挽住朴溪弱不经风的手,并肩望月,诚恳地说,“现在君臣二人,连史官都不在,又何必顾左右而言他?”
他见其沉默,又道:“君心似海,世有一人,姓朴名溪,可愿做海上的孤舟?”
为人臣子,居高而坐已是不像话,再俯瞰为君主,岂不是更不像话?如此行径,与不敬君主有何异?
朴溪这么想着,大气不敢喘一口。
他虽然位高权重,历经世事变迁,见过无数大风大浪,分分合合,可如此遭遇还是头一遭。
这临寿殿的华灯泛黄,因为是一盏盏油灯和一束束蜡烛,照在人脸上按理是黄澄澄的。可现在他的脸却是苍白而毛孔舒张,宛如热水下的石灰,惊慌失措被无限放大,泛起不知所措的气泡。
半蹲在地上的朝王犹记得他刚进殿时脸的模样:瘦弱脸上的大体颜色是黄色,还隐隐约约泛起红润,对一个杖朝之年的人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虽然没有红光满面如此夸张,但至少也算是保养的好了。
朝王甚至还在心中暗叹过有个朝国第一大夫当儿子就是好,还能将八十岁的老人调理得如此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无论是平日见到朴溪,还是今日跨门而入的那一刻,都给人一种春风拂面之感。
当然,春风拂面之感自然少不了是因为他的才德兼备,文韬武略。
此刻,朝王面对朴溪突变的脸不禁有些无所适从。
在朝王看来,面前的老人一向处事不惊,如临寿殿的华灯,灯芯被放在灯罩之中,安安稳稳,不偏不摇。
他甚至觉得,朴溪哪怕油尽灯枯也不会有一丝惊愕失色。
可他现在看到了,就这样毫无准备的看到了,素来从容不迫的朴溪就这样子将他的惊愕失色展现在他的面前。
朝王就这样子肆无忌惮地从下往上打量朴溪,因为他深知,面前端坐太师椅上的丞相绝对不会俯瞰自己。
不是不会,是不敢,就算朝王借他一百个胆给他,他也不敢。
临寿殿角落的屏风后面,笔墨纸砚已经被挪动了,史官的手还在肆无忌惮地书写着……
此时殿外风清月朗,那轮明月在朴溪刚下马车的时候还望之不见,此时却已经从躲藏的云后探出脑袋。
天上那皎洁明亮的脸,身披黑色的风衣,饰以零零散散的星光,倒像是一副洁身自好的清心寡欲之容。
朝王看向殿外的明月,高高悬挂在夜空之上,相距万里,遥不可及。千年来多少先人妄想飞天揽月,却终究如水中揽月一场空罢了。
人们只能望月抒情,看着那清高的冰轮,以解相思苦,彻夜辗转来,辗转去,也只能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家喻户晓的诗句罢了。
被月光吸引过去的思绪,又随月光倾泻在殿上。
朝王恍惚觉得,这朴相应该就是将月亮的清高和无瑕映在自己的脸上了吧,所以面色才会如此惨白。
沉默良久,月已通明一角天空,朴溪仍迟迟不开口。
临寿殿角落的屏风后面,笔墨纸砚已经被挪动了,史官的手举在半空中,不落笔墨,也不放下……
朝王长吁一口气,半蹲的身体终于站了起来,旁边坐着的那一颗心也终于舒畅了些。
朝王手指皓月当空,对朴溪意气风发地问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说罢他伸出的食指收拢成一个拳头,又将紧合的五指舒展开来,然后悬空一会,又握成拳,似乎在表达“大权在握”的意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朴溪接下一句。
“看来朴相熟知这《短歌行》啊?”朝王笑道,“好一个‘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啊。”
“知之甚微,知之甚微。”朴溪谦逊地说。
他继续调侃道:“卿口口声声的‘知之甚微,知之甚微’,我可是对卿‘知之甚慰,知之甚慰’啊。”
“老臣愚昧,还请大王明示。”
“敢问朴相可知此诗作者?”
“回大王,此《短歌行》乃魏晋时期曹操所作。”
“那卿可知《短歌行》?”
临寿殿角落的屏风后面,笔墨纸砚已经被挪动了,史官奋笔疾书。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朴溪知道其意不在此,却仍然如是说。
“这实际上是曹孟德的求贤诗。”朝王语气不满,“卿随我来看那明月,月光如水,思贤若渴,这是何等意境?”
朴溪缓缓起身,从太师椅上下来,躬腰随之到殿门外。
“大王念此诗,求贤之心堪比曹操,臣佩服。”他望月说道,“只是不要极端的因才论能,唯才是举,还要三思其德行,方能任用。”
他以为,朝王是败后想要招揽人才,像历史上的曹操一样扩大统治基础而颁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故如此谏言。
朝王却话锋一转,说道:“卿与我君臣数十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奈何还是不知我。”
“君心似海,为臣者万不该妄加揣测。”朴溪鞠了一躬,毕恭毕敬地说,“妄加揣测,如海底捞月,徒劳一场空,惹君一身怒。”
月光如洗,隐隐还能看到远处万千巍峨宫殿的华灯,斑驳树影,随风摇曳,使那点点华灯忽隐忽现,宛如空中流星滑落。
“君心似海,海上映月,谁能分清,何为天,何为海?”朝王问道,“抑或是,海就是天,天就是海?”
朴溪想了想,瞳孔里仿佛有海天一线的情景,淡然如水道:“既有月,月下的海面必然碧波可见,鳞光闪闪。反观空中,夜有乌云,除月与星辰外,则漆黑一片。若要分辨,则月旁暗为天,月旁亮为海,轻而易举。”
“爱卿既然如此清晰,我为君,知你顾及史官之笔,怕后人说不是,故而与卿出临寿殿。”朝王挽住朴溪弱不经风的手,并肩望月,诚恳地说,“现在君臣二人,连史官都不在,又何必顾左右而言他?”
他见其沉默,又道:“君心似海,世有一人,姓朴名溪,可愿做海上的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