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也在等那人回话。
杨明出身弘农杨氏,不说与所有古文经大儒熟识,但起码都知晓,这可不是随便报一姓名就可糊弄过去之事。
未想到那人马上回道:“我等出身卑微,自是无法拜于哪位大儒名下,师不足道。”
杨明闻言轻笑一声,这人反应倒是颇为迅速。
他接着说道:“那你等即为古文经弟子,即便未拜大儒,也当学有所成,我考你们一二如何?”
杨明此话引得众人一阵议论,他们也反应过来,杨明这是在怀疑这些人身份。
这也不无道理,如今古、今文经学剑拔弩张,难免有居心不良者挑动是非。
那人面色一僵,若是他此时不敢,身份不攻自破。
他索性昂首道:“有何不可!”
杨明出身弘农杨氏,乃是今文经世家,此前虽去东莱求学,但除去路上行船时间,满打满算也才两三月,不过混个头衔而已,难不成还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对古文经有所研究不成?
“今文经所学有序,先后顺序为《诗》《书》《礼》《易》《春秋》,你可知古文经为何序?”杨明开口问道。
这个问题极为简单,只要是古文经弟子必然知晓。
杨明以此开问,并未有任何刁难之意。
那人思索一阵,接着开口答道:“《易》《书》《诗》《礼》《春秋》。”
众人相继点头,这答案并无差错。
杨明也并未觉意外,若是这都不知道,便谈不上什么有备而来。
不过对方回答前有思考,确实也不像什么古文经弟子,这倒是让他更加笃定。
“那你可知为何要如此排序?”杨明接着问道。
这一下,那人无言了,许久都未回答。
杨明见状笑了起来。
所谓通经,并不是说能背诵经文,而是要对经文有所理解。
“你既不知,我告诉你便是,今文经之顺序,乃是由浅入深,而古文经之顺序,则是由古至今。”杨明接着道。
那人面色尴尬,硬着头皮道:“我正欲说,被你抢先了。”
此言一出,杨明身边荀彧与王修先乐了,就连荀攸也忍不住摇头。
杨明倒也不生气,而是又进一步问道:“那你可知为何今文经要由浅入深,而古文经要由古至今?”
这一下那人面色愈发尴尬。
“你并非古文经弟子。”等了少许,见对方仍未回答,杨明呵斥道。
“我师不是大儒,你这是在故意刁难!”对方自是不肯就范。
不过他这句话,却是引得其他人一阵摇头。
很明显,杨明所问问题虽层层递进,但只要对古文经有所研究之人,不可能不知。
“古、今文学,在于对孔圣定位不同,今文经认为五经皆孔圣所作,通读五经,自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而古文经则认为五经为众圣所作,孔圣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继往开来先圣,研究众圣经典,自是由古至今。”
杨明解释完,接着笑道:“若有一古文经弟子连这都不知,其师怕是要面埋黄土,无颜见人。”
他这话也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大笑过后,已有人开始起哄,显然他们也已经知道这群人并非什么古文经弟子。
“你若不服,我再考你一题,你若答上来,便当我方才是刁难于你。”杨明并不准备就此放过对方。
对方面色难堪,知道自己身份已被拆穿,可杨明此言即出,他又无法不答,且也心存一丝侥幸。
而此时众人再看向那人,眼中已有看看戏之意。
杨明见他并未反对,接着开口道:“古文经重训诂,我便考你训诂,听好了,《尚书》云:抚我则生,虐我则仇,‘仇’为何意?”
杨明这问出来,众人收起看戏心态,面露不解,这实在太过简单。
对方面露喜色,笑道:“仇为仇恨之意。”
“不错,那《诗经》云: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此处‘仇’又为何意?”杨明接着问道。
这一下,对方笑容僵住。
仇为仇恨之意,这是本意,但放在此处明显不合适。
此处之意,乃是训诂之中的反训之法,意指“伴侣、配偶”意,引申为“帮手”之意。
但他哪里知晓!
杨明见状厉声道:“你既不知古文经尊孔圣为继往开来之先圣,又不懂训诂之学,厚颜无耻之徒,有何脸面在此自称古文经弟子?!”
这一声呵斥劈头盖脸,那人面色涨红欲要还击,却又半天憋不出一字来。
此时太学生已经开始起哄,而且开始往他们包围过去。
那人见状,只能夹着脑袋,领着那十几人灰溜溜逃走。
此时无论是今文经弟子还是古文经弟子,都欢呼声一片,全然忘记了他们刚才还在与彼此争论不休。
蔡邕见状示意众人散去,接着径直走向杨明处。
杨明也领着几人下坡迎了上去。
“蔡公。”杨明率先行礼。
“伯德,今日幸得你在场。”蔡邕颔首,看向杨明面带欣喜。
“也不知是哪里来的闹事贼,差点坏了蔡公好事。”杨明感叹道。
“我先前还未察觉,如今看来,那些人应当是先前的宣陵孝子之流。”蔡邕抚着长须道。
“蔡公如何知晓?”杨明疑惑道。
“去岁陛下下诏自责,我上‘密言七事’,曾有提及他们,之后他们便如蝇一般,一有机会便寻我麻烦。”蔡邕苦笑道。
“原来如此。”杨明闻言点头,若有所思。
宣陵孝子,这是察举制下比“二十四孝”更为魔幻之存在。
去年几十个百姓和商贾,跑到汉桓帝与桓思皇后窦氏合葬之宣陵前守陵,然后自称宣陵孝子。
刘宏得知消息后,竟把这几十人尽封为了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乃太子少傅属官,虽秩只有二百石,但因从属东宫,地位不低。
就以太学生举例,在太学学满两年,即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能通过两部经学,便可以为“文学掌故”。
而担任文学掌故两年后,又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是这时考核能够三部经学,方才为太子舍人。
换言之,若从太学出仕,一切顺利也要四年方能当太子舍人。
结果这些人只因跑到宣陵前守陵了一段时间,就和太学生四年苦读一个结果,魔幻主义色彩拉满。
不过杨明此时想的却不止是这个,因为他深知宣陵孝子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刘宏借势对抗世家大族的手段之一。
最先的那批宣陵孝子或许并非他安排的人,但他机敏地发现,世家弟子都可以靠为“父母”守孝而扬名之时,那百姓自发为汉桓帝守陵不就更孝?
这个逻辑成立之后,他想要重用寒门子弟,或者是其他平民,那安排他们去守陵,然后提拔成太子舍人即可。
站在刘宏的角度,你世家大族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我另辟蹊径,重用一些寒门士人有何不可?
知道这个,那么自然能得出的结论便是:宣陵孝子,是刘宏的人。
所以这件事,并不像荀彧分析的只是曹节想控制尚书台那么简单,更不会是蔡邕说的那样宣陵孝子对他的日常骚扰,而是刘宏想、或者同意借这次经学之争打压士人。
换句话说,这已是皇权与臣权的交锋。
如果处理不好这次经学之争,本就因党锢之祸而势微的士人,将就此一蹶不振。
届时,帝国或许遍地都将是竭泽而渔的宦官子弟,黄巾起义或许也将提前,他的“二五计划”也会因此中断。
那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他要设法解决这次经学之争,为了计划,也为了少一些不其县那样的饥民。
杨明出身弘农杨氏,不说与所有古文经大儒熟识,但起码都知晓,这可不是随便报一姓名就可糊弄过去之事。
未想到那人马上回道:“我等出身卑微,自是无法拜于哪位大儒名下,师不足道。”
杨明闻言轻笑一声,这人反应倒是颇为迅速。
他接着说道:“那你等即为古文经弟子,即便未拜大儒,也当学有所成,我考你们一二如何?”
杨明此话引得众人一阵议论,他们也反应过来,杨明这是在怀疑这些人身份。
这也不无道理,如今古、今文经学剑拔弩张,难免有居心不良者挑动是非。
那人面色一僵,若是他此时不敢,身份不攻自破。
他索性昂首道:“有何不可!”
杨明出身弘农杨氏,乃是今文经世家,此前虽去东莱求学,但除去路上行船时间,满打满算也才两三月,不过混个头衔而已,难不成还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对古文经有所研究不成?
“今文经所学有序,先后顺序为《诗》《书》《礼》《易》《春秋》,你可知古文经为何序?”杨明开口问道。
这个问题极为简单,只要是古文经弟子必然知晓。
杨明以此开问,并未有任何刁难之意。
那人思索一阵,接着开口答道:“《易》《书》《诗》《礼》《春秋》。”
众人相继点头,这答案并无差错。
杨明也并未觉意外,若是这都不知道,便谈不上什么有备而来。
不过对方回答前有思考,确实也不像什么古文经弟子,这倒是让他更加笃定。
“那你可知为何要如此排序?”杨明接着问道。
这一下,那人无言了,许久都未回答。
杨明见状笑了起来。
所谓通经,并不是说能背诵经文,而是要对经文有所理解。
“你既不知,我告诉你便是,今文经之顺序,乃是由浅入深,而古文经之顺序,则是由古至今。”杨明接着道。
那人面色尴尬,硬着头皮道:“我正欲说,被你抢先了。”
此言一出,杨明身边荀彧与王修先乐了,就连荀攸也忍不住摇头。
杨明倒也不生气,而是又进一步问道:“那你可知为何今文经要由浅入深,而古文经要由古至今?”
这一下那人面色愈发尴尬。
“你并非古文经弟子。”等了少许,见对方仍未回答,杨明呵斥道。
“我师不是大儒,你这是在故意刁难!”对方自是不肯就范。
不过他这句话,却是引得其他人一阵摇头。
很明显,杨明所问问题虽层层递进,但只要对古文经有所研究之人,不可能不知。
“古、今文学,在于对孔圣定位不同,今文经认为五经皆孔圣所作,通读五经,自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而古文经则认为五经为众圣所作,孔圣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继往开来先圣,研究众圣经典,自是由古至今。”
杨明解释完,接着笑道:“若有一古文经弟子连这都不知,其师怕是要面埋黄土,无颜见人。”
他这话也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大笑过后,已有人开始起哄,显然他们也已经知道这群人并非什么古文经弟子。
“你若不服,我再考你一题,你若答上来,便当我方才是刁难于你。”杨明并不准备就此放过对方。
对方面色难堪,知道自己身份已被拆穿,可杨明此言即出,他又无法不答,且也心存一丝侥幸。
而此时众人再看向那人,眼中已有看看戏之意。
杨明见他并未反对,接着开口道:“古文经重训诂,我便考你训诂,听好了,《尚书》云:抚我则生,虐我则仇,‘仇’为何意?”
杨明这问出来,众人收起看戏心态,面露不解,这实在太过简单。
对方面露喜色,笑道:“仇为仇恨之意。”
“不错,那《诗经》云: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此处‘仇’又为何意?”杨明接着问道。
这一下,对方笑容僵住。
仇为仇恨之意,这是本意,但放在此处明显不合适。
此处之意,乃是训诂之中的反训之法,意指“伴侣、配偶”意,引申为“帮手”之意。
但他哪里知晓!
杨明见状厉声道:“你既不知古文经尊孔圣为继往开来之先圣,又不懂训诂之学,厚颜无耻之徒,有何脸面在此自称古文经弟子?!”
这一声呵斥劈头盖脸,那人面色涨红欲要还击,却又半天憋不出一字来。
此时太学生已经开始起哄,而且开始往他们包围过去。
那人见状,只能夹着脑袋,领着那十几人灰溜溜逃走。
此时无论是今文经弟子还是古文经弟子,都欢呼声一片,全然忘记了他们刚才还在与彼此争论不休。
蔡邕见状示意众人散去,接着径直走向杨明处。
杨明也领着几人下坡迎了上去。
“蔡公。”杨明率先行礼。
“伯德,今日幸得你在场。”蔡邕颔首,看向杨明面带欣喜。
“也不知是哪里来的闹事贼,差点坏了蔡公好事。”杨明感叹道。
“我先前还未察觉,如今看来,那些人应当是先前的宣陵孝子之流。”蔡邕抚着长须道。
“蔡公如何知晓?”杨明疑惑道。
“去岁陛下下诏自责,我上‘密言七事’,曾有提及他们,之后他们便如蝇一般,一有机会便寻我麻烦。”蔡邕苦笑道。
“原来如此。”杨明闻言点头,若有所思。
宣陵孝子,这是察举制下比“二十四孝”更为魔幻之存在。
去年几十个百姓和商贾,跑到汉桓帝与桓思皇后窦氏合葬之宣陵前守陵,然后自称宣陵孝子。
刘宏得知消息后,竟把这几十人尽封为了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乃太子少傅属官,虽秩只有二百石,但因从属东宫,地位不低。
就以太学生举例,在太学学满两年,即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能通过两部经学,便可以为“文学掌故”。
而担任文学掌故两年后,又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是这时考核能够三部经学,方才为太子舍人。
换言之,若从太学出仕,一切顺利也要四年方能当太子舍人。
结果这些人只因跑到宣陵前守陵了一段时间,就和太学生四年苦读一个结果,魔幻主义色彩拉满。
不过杨明此时想的却不止是这个,因为他深知宣陵孝子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刘宏借势对抗世家大族的手段之一。
最先的那批宣陵孝子或许并非他安排的人,但他机敏地发现,世家弟子都可以靠为“父母”守孝而扬名之时,那百姓自发为汉桓帝守陵不就更孝?
这个逻辑成立之后,他想要重用寒门子弟,或者是其他平民,那安排他们去守陵,然后提拔成太子舍人即可。
站在刘宏的角度,你世家大族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我另辟蹊径,重用一些寒门士人有何不可?
知道这个,那么自然能得出的结论便是:宣陵孝子,是刘宏的人。
所以这件事,并不像荀彧分析的只是曹节想控制尚书台那么简单,更不会是蔡邕说的那样宣陵孝子对他的日常骚扰,而是刘宏想、或者同意借这次经学之争打压士人。
换句话说,这已是皇权与臣权的交锋。
如果处理不好这次经学之争,本就因党锢之祸而势微的士人,将就此一蹶不振。
届时,帝国或许遍地都将是竭泽而渔的宦官子弟,黄巾起义或许也将提前,他的“二五计划”也会因此中断。
那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他要设法解决这次经学之争,为了计划,也为了少一些不其县那样的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