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内城右道,杨明骑着赤焰在前去郎署的路上。
赤焰,就是当初他从郑浑府上“借”来的那匹枣红色马。
后来从郑浑处得知因为这马性烈,平时无人敢靠近,就单独拴在马厩,结果阴差阳错成了他的坐骑。
因为这马跑起来飞快,远看似一团火焰,他便取了这名字。
这一路过去,不少士人上来主动和杨明打招呼。
本来杨明不坐马车就是不想太过招摇,可是现在看来,他哪怕是走在雒阳街上都会是焦点。
他到后面索性牵马前行,这才稍微不那么引人注目。
走路慢行,他也有时间打量四周。
今日阳光明媚,空中白云朵朵,和煦春风吹过,拂动路旁柳梢,路人熙熙攘攘,风景如画。
远处忽有群鸟飞起,闯入白云间,如同新勾勒出的笔画,又平添了一份惬意。
就在这时,杨明忽然感觉一阵心悸。
下一秒,整个地面摇晃起来。
是地震!那些是惊鸟!
杨明穿越后在雒阳已经经历过两次地震,只是规模都不大,仅仅震倒了一些残垣那种。
但是这一次震感明显比前两次更为强烈。
路两旁人群顿时乱做一团,更有不少人叫喊着从巷子里跑出来。
赤焰也躁动地甩动马首,杨明伸手安抚。
此时他在大道上,不动就最为安全。
也就在这时,一辆马车失控后从身后远处飞驰而来。
原本就混乱的人群更是尖叫声一片,往道路两旁纷纷避让。
杨明闻声回头,看到有孩子落在道路中央原地大哭。
他见状翻身上马,双腿一拍马肚,赤焰猛冲出去。
赶在马车撞上小孩之前,杨明侧身探手,一把从地上抱起小孩。
马车呼啸而过,相差不过一瞬,当真惊险万分。
他提缰勒马,此时地震已止,有少数房屋坍塌。
尖叫声未止,地震虽停,但那马车因为失去御者仍未停下,在失控前冲。
杨明把小孩放在路旁,接着调转缰绳,双腿用力连续拍打马肚,催马直追而去。
马速飞快,道路两旁人群中回过神来者,此时只望见一团火焰朝着马车飞去。
几个呼吸后,赤焰便已追上马车。
杨明望见马车上所坐之人脸色煞白,只紧紧抓住车辕,应当是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懵。
他把右腿从马镫中抽出,爬到了赤焰背上蹲着身子,接着深吸一口气,望了一下前路平坦,接着纵身一跃跳到马车的马上。
这一下当真惊险万分,不过杨明毕竟是已上过战场之人,心态和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
等骑上马后,他连续拉扯缰绳,马儿减速了一顿距离后前蹄悬空,这才停了下来。
此时马车眼看着又要撞上行人,杨明止住后长呼一口气。
人群顿时发出一阵喝彩声。
这番救人停车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杨明回头望了一眼马车上之人,问道:“你可有事?”
对方一个激灵回过神来,摇了摇头,竟忘了道谢。
杨明也未在意,看到对方没事,跳下马来,转身寻赤焰去了。
等他走回到原处,发现有人正在那里安抚赤焰,虽然赤焰时不时甩动马首,却也并未抵触。
这让他看的颇为好奇。
对方看到他回来,于是放下缰绳,向他行礼道:“我方才见少君英勇救人,甚为钦佩,便代为照看马匹。”
“多谢。”杨明还礼,打量着对方,才发现其人目光清澈,气度不凡。
“在下平原华歆,字子鱼。”对方接着自我介绍道。
听到华歆二字,杨明拱手向对方还礼:“在下杨明,字伯德。”
这华歆可不是小人物,历史中曹魏的三公,虽然主持汉献帝禅让仪式而被后世诟病,但是清正廉洁之士,与王朗、钟繇共列一传。
“可是杀赵延分粮与饥民之杨明?”华歆闻言脸色一惊。
杨明颔首,平原属青州,他会这么问也并不奇怪。
“我说为何今日出门便见干鹊在树梢鸣叫,原是要遇贵人。”华歆见状笑道。
杨明被他说的有些不好意思,拱手后准备上马离去。
“伯德这是要去往何处?”华歆却接着问道。
“去往郎署报道。”杨明回道。
“竟有这等缘分。”没想到华歆闻言一脸欣喜。
杨明又看了一眼对方年龄,与自己相差无几,忍不住问道:“莫不是你也去郎署?”
华歆笑着点头。
杨明见状也放弃上马举动,牵马与华歆同行。
“这么说来,子鱼是初到雒阳?”杨明开口问道。
“昨日才到,不曾想今日就遇上了地震。”华歆苦笑道。
杨明闻言也是讪笑,而且他想起地震在此时属于天灾,不知哪个三公又要倒霉。
“说来伯德拜师郑公,与我倒算是同门。”华歆此时开口道。
杨明疑惑地望向华歆:“子鱼也是郑公弟子?”
他虽知道华歆,但也仅是当初为王朗做视频时有所了解,比较有限。
华歆摇了摇头,接着道:“我少时曾郑公一起拜师马融马公与陈球陈公。”
杨明一时愣住,华歆竟然还是马融和陈球的弟子?
郑玄、卢植可都已成大儒,而且年龄上少说也大了华歆一轮!
这么说来,这还是他的“师叔”了,或许前面再加上一个小字。
这个关系让他们距离拉近不少,所聊话题也多了起来。
杨明知道华歆是平原高唐人,年少时曾到雒阳求学,也是那时候拜师马融与陈球,不过不久就回了平原,在地方上为吏,这次是被东莱陈太守举了孝廉,来雒阳郎署报道。
陈球弟子,被下邳陈氏太守举了孝廉,这就很有东汉末年特色。
两人说话间已到了郎署,陆续递了文书之后,便各自报道去了。
郎官即为人才储备,自然不可能只是挂职,而是要去三公九卿各衙署历练。
要不然一个没有任何行政能力的人去了地方为长或者令,那一县很快便要乱套。
须知当初曹操可是足足当了三年郎官,才去当了雒阳北部尉。
而这些锻炼的地方之中,最好也是郎官们此时最想去的,自然是尚书台。
尚书台原本只是少府的下属部门,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后自汉武帝起,为了更好掌控朝堂,便陆续赋予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命等权利,地位日益增加。
待至东汉,刘秀为了分化相权,扩大了尚书台机构,使其成为了名义上的“中朝”。
因为尚书台包括尚书令在内的所有官员秩都不高,便于皇帝控制,因此东汉的皇帝实质上都是靠它遥控外朝,它也就是东汉的实际权利中心。
所以能到那里去,便能接触到整个帝国的核心,见识到各种人和事,绝对的镀金之地。
这也是为何杨明婚礼上,王朗一介侍郎也值得杨明介绍的原因。
其次,便是侍中寺。
侍中寺去年才设立,主要负责审查尚书台文件,是刘宏认为尚书台权利过大,设立用来分化尚书台权利所用。
而且就位置而言,两者皆处于皇宫台阁之中,区别只是侍中寺位于台阁南面,更靠宫门,而尚书台位于北面,更靠近禁中,即与天子离得更近。
从这些能看出,侍中寺地位并不比尚书台小多少。
杨明在报道完之后成为一名郎中,也领到了他的去处。
不是尚书台,而是侍中寺。
这个结果倒也不算意外。
先前在孟津之时,王修曾预言曹节会在尚书台刁难于杨明,但那是建立在雒阳局势还算平稳的前提下。
如今曹节与尚书们斗得激烈,曹节自然不会放他这个“抗宦先锋”进去。
不过这也愈发说明刘宏如今的态度,对曹节等宦官是有求必应,此次经学之争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拿着郎署的任命,杨明准备去侍中寺报道。
出门的时候他倒是没看到华歆,也不知道是先去了还是仍在郎署。
他也未在意,骑上赤焰径直往皇宫而去。
……
东汉末年郎官有四种:郎中/尚书郎、侍郎、中郎、议郎。
初入郎署为郎中,秩二百石,尚书郎为尚书台郎中的别称,秩四百石;
尚书郎满三年后,称为侍郎,秩仍是四百石;
郎中达到一定要求后,可升为中郎,秩六百石;
议郎秩六百,多为名士或高级官吏。
管理郎官的长官为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品秩均比二千石。
中郎将之上,郎署的最高长官为光禄勋,主管宫殿门户的宿卫。
赤焰,就是当初他从郑浑府上“借”来的那匹枣红色马。
后来从郑浑处得知因为这马性烈,平时无人敢靠近,就单独拴在马厩,结果阴差阳错成了他的坐骑。
因为这马跑起来飞快,远看似一团火焰,他便取了这名字。
这一路过去,不少士人上来主动和杨明打招呼。
本来杨明不坐马车就是不想太过招摇,可是现在看来,他哪怕是走在雒阳街上都会是焦点。
他到后面索性牵马前行,这才稍微不那么引人注目。
走路慢行,他也有时间打量四周。
今日阳光明媚,空中白云朵朵,和煦春风吹过,拂动路旁柳梢,路人熙熙攘攘,风景如画。
远处忽有群鸟飞起,闯入白云间,如同新勾勒出的笔画,又平添了一份惬意。
就在这时,杨明忽然感觉一阵心悸。
下一秒,整个地面摇晃起来。
是地震!那些是惊鸟!
杨明穿越后在雒阳已经经历过两次地震,只是规模都不大,仅仅震倒了一些残垣那种。
但是这一次震感明显比前两次更为强烈。
路两旁人群顿时乱做一团,更有不少人叫喊着从巷子里跑出来。
赤焰也躁动地甩动马首,杨明伸手安抚。
此时他在大道上,不动就最为安全。
也就在这时,一辆马车失控后从身后远处飞驰而来。
原本就混乱的人群更是尖叫声一片,往道路两旁纷纷避让。
杨明闻声回头,看到有孩子落在道路中央原地大哭。
他见状翻身上马,双腿一拍马肚,赤焰猛冲出去。
赶在马车撞上小孩之前,杨明侧身探手,一把从地上抱起小孩。
马车呼啸而过,相差不过一瞬,当真惊险万分。
他提缰勒马,此时地震已止,有少数房屋坍塌。
尖叫声未止,地震虽停,但那马车因为失去御者仍未停下,在失控前冲。
杨明把小孩放在路旁,接着调转缰绳,双腿用力连续拍打马肚,催马直追而去。
马速飞快,道路两旁人群中回过神来者,此时只望见一团火焰朝着马车飞去。
几个呼吸后,赤焰便已追上马车。
杨明望见马车上所坐之人脸色煞白,只紧紧抓住车辕,应当是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懵。
他把右腿从马镫中抽出,爬到了赤焰背上蹲着身子,接着深吸一口气,望了一下前路平坦,接着纵身一跃跳到马车的马上。
这一下当真惊险万分,不过杨明毕竟是已上过战场之人,心态和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
等骑上马后,他连续拉扯缰绳,马儿减速了一顿距离后前蹄悬空,这才停了下来。
此时马车眼看着又要撞上行人,杨明止住后长呼一口气。
人群顿时发出一阵喝彩声。
这番救人停车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杨明回头望了一眼马车上之人,问道:“你可有事?”
对方一个激灵回过神来,摇了摇头,竟忘了道谢。
杨明也未在意,看到对方没事,跳下马来,转身寻赤焰去了。
等他走回到原处,发现有人正在那里安抚赤焰,虽然赤焰时不时甩动马首,却也并未抵触。
这让他看的颇为好奇。
对方看到他回来,于是放下缰绳,向他行礼道:“我方才见少君英勇救人,甚为钦佩,便代为照看马匹。”
“多谢。”杨明还礼,打量着对方,才发现其人目光清澈,气度不凡。
“在下平原华歆,字子鱼。”对方接着自我介绍道。
听到华歆二字,杨明拱手向对方还礼:“在下杨明,字伯德。”
这华歆可不是小人物,历史中曹魏的三公,虽然主持汉献帝禅让仪式而被后世诟病,但是清正廉洁之士,与王朗、钟繇共列一传。
“可是杀赵延分粮与饥民之杨明?”华歆闻言脸色一惊。
杨明颔首,平原属青州,他会这么问也并不奇怪。
“我说为何今日出门便见干鹊在树梢鸣叫,原是要遇贵人。”华歆见状笑道。
杨明被他说的有些不好意思,拱手后准备上马离去。
“伯德这是要去往何处?”华歆却接着问道。
“去往郎署报道。”杨明回道。
“竟有这等缘分。”没想到华歆闻言一脸欣喜。
杨明又看了一眼对方年龄,与自己相差无几,忍不住问道:“莫不是你也去郎署?”
华歆笑着点头。
杨明见状也放弃上马举动,牵马与华歆同行。
“这么说来,子鱼是初到雒阳?”杨明开口问道。
“昨日才到,不曾想今日就遇上了地震。”华歆苦笑道。
杨明闻言也是讪笑,而且他想起地震在此时属于天灾,不知哪个三公又要倒霉。
“说来伯德拜师郑公,与我倒算是同门。”华歆此时开口道。
杨明疑惑地望向华歆:“子鱼也是郑公弟子?”
他虽知道华歆,但也仅是当初为王朗做视频时有所了解,比较有限。
华歆摇了摇头,接着道:“我少时曾郑公一起拜师马融马公与陈球陈公。”
杨明一时愣住,华歆竟然还是马融和陈球的弟子?
郑玄、卢植可都已成大儒,而且年龄上少说也大了华歆一轮!
这么说来,这还是他的“师叔”了,或许前面再加上一个小字。
这个关系让他们距离拉近不少,所聊话题也多了起来。
杨明知道华歆是平原高唐人,年少时曾到雒阳求学,也是那时候拜师马融与陈球,不过不久就回了平原,在地方上为吏,这次是被东莱陈太守举了孝廉,来雒阳郎署报道。
陈球弟子,被下邳陈氏太守举了孝廉,这就很有东汉末年特色。
两人说话间已到了郎署,陆续递了文书之后,便各自报道去了。
郎官即为人才储备,自然不可能只是挂职,而是要去三公九卿各衙署历练。
要不然一个没有任何行政能力的人去了地方为长或者令,那一县很快便要乱套。
须知当初曹操可是足足当了三年郎官,才去当了雒阳北部尉。
而这些锻炼的地方之中,最好也是郎官们此时最想去的,自然是尚书台。
尚书台原本只是少府的下属部门,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后自汉武帝起,为了更好掌控朝堂,便陆续赋予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命等权利,地位日益增加。
待至东汉,刘秀为了分化相权,扩大了尚书台机构,使其成为了名义上的“中朝”。
因为尚书台包括尚书令在内的所有官员秩都不高,便于皇帝控制,因此东汉的皇帝实质上都是靠它遥控外朝,它也就是东汉的实际权利中心。
所以能到那里去,便能接触到整个帝国的核心,见识到各种人和事,绝对的镀金之地。
这也是为何杨明婚礼上,王朗一介侍郎也值得杨明介绍的原因。
其次,便是侍中寺。
侍中寺去年才设立,主要负责审查尚书台文件,是刘宏认为尚书台权利过大,设立用来分化尚书台权利所用。
而且就位置而言,两者皆处于皇宫台阁之中,区别只是侍中寺位于台阁南面,更靠宫门,而尚书台位于北面,更靠近禁中,即与天子离得更近。
从这些能看出,侍中寺地位并不比尚书台小多少。
杨明在报道完之后成为一名郎中,也领到了他的去处。
不是尚书台,而是侍中寺。
这个结果倒也不算意外。
先前在孟津之时,王修曾预言曹节会在尚书台刁难于杨明,但那是建立在雒阳局势还算平稳的前提下。
如今曹节与尚书们斗得激烈,曹节自然不会放他这个“抗宦先锋”进去。
不过这也愈发说明刘宏如今的态度,对曹节等宦官是有求必应,此次经学之争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拿着郎署的任命,杨明准备去侍中寺报道。
出门的时候他倒是没看到华歆,也不知道是先去了还是仍在郎署。
他也未在意,骑上赤焰径直往皇宫而去。
……
东汉末年郎官有四种:郎中/尚书郎、侍郎、中郎、议郎。
初入郎署为郎中,秩二百石,尚书郎为尚书台郎中的别称,秩四百石;
尚书郎满三年后,称为侍郎,秩仍是四百石;
郎中达到一定要求后,可升为中郎,秩六百石;
议郎秩六百,多为名士或高级官吏。
管理郎官的长官为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品秩均比二千石。
中郎将之上,郎署的最高长官为光禄勋,主管宫殿门户的宿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