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大败李景隆六十万人马、收编宁王麾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天下都为之震惊。甚至于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剌帖木儿,都率众自沙漠来归。一时间北平城的军民人等尽皆喜气洋洋。偏朱棣仍觉不安,大胜之后不仅不喜,反倒连上三篇奏章陈述前事之无奈。
反观朝廷,建文帝不仅置燕王奏章于不顾,反而抚慰败军之将李景隆,令其重整人马再度伐燕。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又整兵将60万进抵白沟河,对北平虎视眈眈。燕王大骇,忙遣张玉统领中军为先锋,会同朱能、邱福、陈珪领军十万对敌。
张玉领军驻扎在白沟河上三日,观察敌营,见敌军兵马虽多,却统领不一,便以精骑出击袭扰。李景隆轻敌,便派军出迎,岂料精骑只是诱饵,张玉的大军早埋伏在两翼,朝廷军马一经出迎便中了埋伏。因军马太多,难以号令,朝廷军马骤见伏兵,大惊之下便溃逃而去,践踏死伤者无数。张玉趁机引兵追杀,大败李景隆于白沟河。
李景隆只得退走德州,张玉却领军紧追不舍,李景隆在德州立足未稳便又匆匆弃城而逃,直奔济南。此时燕王朱棣率领各部人马与张玉合会,大军也不歇息,直扑济南城。李景隆尚不及入城,仅剩的十万人马又被燕军击溃。亏得济南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开城来援,方救回了一条性命。
眼见大军围困,山东布政使铁铉遣人下书投降曰:"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择焉!唯是东海之民,不习兵革,闻大军压境,将谓聚而歼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
众将见了这封降书,都觉有诈。燕王却不禁沉吟:“此战乃是我大明军士内战,死伤者皆我大明将士,本王自少年时便常随在军营,岂忍自相残杀、害了自家人的性命?本王曾下令,但凡投降的军士,愿留则留,不愿留则发放银两送其回乡。滹沱河之役,谭渊曾杀了三千降卒,哎,这本是极重的罪孽。本王当时便驳斥了他。本王每临战时也都戒诸位切勿妄杀,惟谭渊好杀不止,天报显明,若此所为,只怕谭渊不能免祸乎!”
这件事众将也都知晓。燕军与朝廷军马对敌,每次大胜都放归俘虏,可哪里想到那些俘虏领了银两口口声声说要回乡,其实转身又重归朝廷麾下,隔了几日便又来军前叫阵。将士们其实也对此深恶痛绝,只碍于燕王将令,不好违拗罢了。如今听燕王又如此说,也自不敢多口。
朱棣想了想,不无感叹:“若是济南城真是诚心归降,那可以免了多少军民枉送性命?道衍大师若是知晓了,也当称颂的。所以,无论铁铉归降是真是假,本王都该当去走上一遭。”
众将无奈,只得退军十里扎营,留下张玉、朱能领着百骑悄悄侯在城外的小树林里,燕王朱棣则单人匹马入城。哪里想到这果然是铁铉耍的诡计,待燕王刚要入城,城门上忽然落下一块铁石直朝面门砸了过来。燕王慌忙要逃,可马匹太大,城门太窄,哪里容得他转身?朱棣只好滚落下马,逃了出去,随行的白马却被铁石砸成了肉泥。
燕王又惊又怒,回营重整军马再度围城。
至第三个月,京师忽然大火,朝中大臣皆言乃是不详之兆,趁机上书建文帝"宜罢兵息民以答天谴"。方孝孺也建言朝廷与燕王言和,以迁延时日,方可重整军威再战。建文帝因此下诏罢免齐泰、黄子澄,贬为庶人,与燕王朱棣言和。
燕王出兵日久,也恐粮道被断,遂归还山东、河北各州府,领兵回撤北平。
盛庸趁机收复德州,吴杰、平安则进驻定州,徐凯、陶铭进驻沧州。一时间,朝廷军马又成犄角之势与北平对峙。
朝廷趁机得以喘息,罢免李景隆,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伐燕。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燕王罢兵尚未及回城,得闻消息,忙遣张玉领兵一万回师迎敌。张玉引军也不叫阵,直攻敌营,一夜即破了沧州,生擒沧州主将徐凯。十二月,燕王朱棣领军攻东昌,正遇着北伐主帅盛庸。两军对峙,盛庸背城列阵。燕王朱棣长途跋涉而来,也不敢歇息,便自领军冲击敌营左翼。奈何盛庸早料到朱棣会先攻左翼,将精锐之师尽屯于此。朱棣几次冲击无果,只得转攻中军,盛庸趁机引左右两翼将其重重包围。
自沧州而来的张玉、朱能见状忙亲自领兵去救。可张玉、朱能二人只有五千人马,分从左右两翼冲入敌营,在乱军丛中左冲右突,死伤了大半,哪里寻得找燕王的身影?
偏在此时,朱能眼见前方敌营密密麻麻地围成一个圈,弓箭手引弓,却不敢放箭,料想可能是燕王,便发了狠地往里直突。朝廷军马眼中只有燕王,并不料后面还有援军,一时间被杀得大乱。朱能快马赶到跟前,果见燕王朱棣满身是血被围在中央。朝廷军士想来是畏于燕王身份,并不敢朝其动兵戈,这才保住了性命。朱棣与朱能会合一处,拼死杀出重围。只可惜了一代名将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阵中不断冲杀,终力竭而死。
东昌大败,张玉战死,燕军气势低迷,人人都面露恸色。燕王朱棣见折了张玉这么一位知己战将,心里也自悲痛,下令全军戴孝,祭奠张玉。又过几日,因朝廷军马虽然东昌取胜,却也折了许多人马,并不敢再攻,燕王这才下令撤军。十万燕山将士,尽皆一身白绫地匆匆回守北平。
反观朝廷,建文帝不仅置燕王奏章于不顾,反而抚慰败军之将李景隆,令其重整人马再度伐燕。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又整兵将60万进抵白沟河,对北平虎视眈眈。燕王大骇,忙遣张玉统领中军为先锋,会同朱能、邱福、陈珪领军十万对敌。
张玉领军驻扎在白沟河上三日,观察敌营,见敌军兵马虽多,却统领不一,便以精骑出击袭扰。李景隆轻敌,便派军出迎,岂料精骑只是诱饵,张玉的大军早埋伏在两翼,朝廷军马一经出迎便中了埋伏。因军马太多,难以号令,朝廷军马骤见伏兵,大惊之下便溃逃而去,践踏死伤者无数。张玉趁机引兵追杀,大败李景隆于白沟河。
李景隆只得退走德州,张玉却领军紧追不舍,李景隆在德州立足未稳便又匆匆弃城而逃,直奔济南。此时燕王朱棣率领各部人马与张玉合会,大军也不歇息,直扑济南城。李景隆尚不及入城,仅剩的十万人马又被燕军击溃。亏得济南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开城来援,方救回了一条性命。
眼见大军围困,山东布政使铁铉遣人下书投降曰:"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择焉!唯是东海之民,不习兵革,闻大军压境,将谓聚而歼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
众将见了这封降书,都觉有诈。燕王却不禁沉吟:“此战乃是我大明军士内战,死伤者皆我大明将士,本王自少年时便常随在军营,岂忍自相残杀、害了自家人的性命?本王曾下令,但凡投降的军士,愿留则留,不愿留则发放银两送其回乡。滹沱河之役,谭渊曾杀了三千降卒,哎,这本是极重的罪孽。本王当时便驳斥了他。本王每临战时也都戒诸位切勿妄杀,惟谭渊好杀不止,天报显明,若此所为,只怕谭渊不能免祸乎!”
这件事众将也都知晓。燕军与朝廷军马对敌,每次大胜都放归俘虏,可哪里想到那些俘虏领了银两口口声声说要回乡,其实转身又重归朝廷麾下,隔了几日便又来军前叫阵。将士们其实也对此深恶痛绝,只碍于燕王将令,不好违拗罢了。如今听燕王又如此说,也自不敢多口。
朱棣想了想,不无感叹:“若是济南城真是诚心归降,那可以免了多少军民枉送性命?道衍大师若是知晓了,也当称颂的。所以,无论铁铉归降是真是假,本王都该当去走上一遭。”
众将无奈,只得退军十里扎营,留下张玉、朱能领着百骑悄悄侯在城外的小树林里,燕王朱棣则单人匹马入城。哪里想到这果然是铁铉耍的诡计,待燕王刚要入城,城门上忽然落下一块铁石直朝面门砸了过来。燕王慌忙要逃,可马匹太大,城门太窄,哪里容得他转身?朱棣只好滚落下马,逃了出去,随行的白马却被铁石砸成了肉泥。
燕王又惊又怒,回营重整军马再度围城。
至第三个月,京师忽然大火,朝中大臣皆言乃是不详之兆,趁机上书建文帝"宜罢兵息民以答天谴"。方孝孺也建言朝廷与燕王言和,以迁延时日,方可重整军威再战。建文帝因此下诏罢免齐泰、黄子澄,贬为庶人,与燕王朱棣言和。
燕王出兵日久,也恐粮道被断,遂归还山东、河北各州府,领兵回撤北平。
盛庸趁机收复德州,吴杰、平安则进驻定州,徐凯、陶铭进驻沧州。一时间,朝廷军马又成犄角之势与北平对峙。
朝廷趁机得以喘息,罢免李景隆,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伐燕。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燕王罢兵尚未及回城,得闻消息,忙遣张玉领兵一万回师迎敌。张玉引军也不叫阵,直攻敌营,一夜即破了沧州,生擒沧州主将徐凯。十二月,燕王朱棣领军攻东昌,正遇着北伐主帅盛庸。两军对峙,盛庸背城列阵。燕王朱棣长途跋涉而来,也不敢歇息,便自领军冲击敌营左翼。奈何盛庸早料到朱棣会先攻左翼,将精锐之师尽屯于此。朱棣几次冲击无果,只得转攻中军,盛庸趁机引左右两翼将其重重包围。
自沧州而来的张玉、朱能见状忙亲自领兵去救。可张玉、朱能二人只有五千人马,分从左右两翼冲入敌营,在乱军丛中左冲右突,死伤了大半,哪里寻得找燕王的身影?
偏在此时,朱能眼见前方敌营密密麻麻地围成一个圈,弓箭手引弓,却不敢放箭,料想可能是燕王,便发了狠地往里直突。朝廷军马眼中只有燕王,并不料后面还有援军,一时间被杀得大乱。朱能快马赶到跟前,果见燕王朱棣满身是血被围在中央。朝廷军士想来是畏于燕王身份,并不敢朝其动兵戈,这才保住了性命。朱棣与朱能会合一处,拼死杀出重围。只可惜了一代名将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阵中不断冲杀,终力竭而死。
东昌大败,张玉战死,燕军气势低迷,人人都面露恸色。燕王朱棣见折了张玉这么一位知己战将,心里也自悲痛,下令全军戴孝,祭奠张玉。又过几日,因朝廷军马虽然东昌取胜,却也折了许多人马,并不敢再攻,燕王这才下令撤军。十万燕山将士,尽皆一身白绫地匆匆回守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