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可是我表述不清?”
迟疑着伸手在楚慕寒眼前晃了下,却不得半分回应,见此,叶璃微动了动唇,终是把已然溜到嘴边的话咽下。
左右她也等得起,而通州的情况本就由不得丁点儿马虎,楚慕寒能多谨慎一分,自是好的。
再者,那办法不过是她一时脑洞大开所致,虽无实据可证,但也不是毫无可行之处,单就那清晨捕蝗一说,就有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为佐证。
所以于她而言,这借天时之利,以蒿植诱蝗虫的法子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能流传于世的方案都是成功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只是她的是否可行,却还要等楚慕寒到了通州后,方可再做定夺。
“你的办法果然出其不意,只是它可用与否,还有待思量。”
收回凝着宣纸的目光,楚慕寒旋即一把握住叶璃的肩膀,那望着她的目光里则闪烁出兴奋的狂潮,“但直觉告诉我,能成!”
“若是此计能成自然是好事!”
重重地吐了口气,似被楚慕寒的情绪影响,叶璃心中也是涌起了一丝豪情,而激昂之下,已然忘却了谨小慎微的她,当即就把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全数倒了出来。
此时,楚慕寒正沉浸于两人的交流之中,方才未去怀疑叶璃,而叶璃难得遇见个能聊得来的人,言谈中便也越发肆无忌惮起来,于是一时间,他们二人间的气氛却也融洽。
可以说,从叶璃穿越至今,终能在此刻和这个心思深沉的男人有了那么一丝共鸣,而这一点,也让叶璃认识到了他们未来关系的发展前景。
就是不做夫妻,做战友,毕竟一致对外,总是好过反目成仇。
这样,他们二人之间也不用各自勉强,再无需用强颜欢笑来博得外人的赞誉,何况叶璃也看出来了,以楚慕寒那淡漠的性子,自然不会在意那些虚名,这对两个人都好。
而她,将会全力助他得到想要的权力,之后,他便可送她此生逍遥洒脱,这般各取所需,是最完美的交易。
她从此,即可银针美酒作伴,赏遍此方天地万物,等结交三五知己后,再寻一处风光秀丽的山林,也来一段“东山三十春”的佳话,可谓美哉,快哉!
只是这样的日子到底还是镜花水月,眼下她困守牢笼不得出,也只能如此想想罢!
默然沉下心思,烦闷之下,叶璃只得望向窗外,借由着府中美景来平息她内心深处翻涌无休的不甘。
此时,楚慕寒已然沉浸于治蝗方案的制定,叶璃反倒不太在意能否被他窥探到心思。一是记忆中,他一贯就是个做事投入的,二来,叶璃如今已是懒着演戏,索性便是省了这些虚与委蛇的做作。
反正楚慕寒都说他们之间可你我相称,那她断然不会去自找麻烦,能在这里活得简单点儿,她求之不得。
“我记得你说过,按吾之所想只能治标,不可治本,”抬眸暼向靠在窗边的纤细女子,楚慕寒手腕一动,刚好在纸上落下最后一笔,“不知今日之策与我的治标之法可是有何不同?”
“这二者都只为治标之法,并无差异可言。”
边说着,叶璃伸手拿起案上的宣纸,其上墨迹还未干透,清晰可见的,是书写者力透纸背的笔法,一句字如其人,彰显的,是他深藏胸中的霸业宏图。
于是一时间,回荡在叶璃脑子里的,便只剩一句“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而通州这场灾情,也许就是助他扶摇直上的长风,让他荣登大宝,并于金銮殿上指点万里江山。
“若想治本,就要看王爷是否熬得住了。”
“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在大水泛滥后,则经常发生严重的旱灾。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在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抛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飞蝗发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条件。
郑州以下黄河河泛蝗区以及渤海湾蝗区也都直接受黄河历代决溢改道、入海水道的改变以及河口泥沙堆积等作用形成。
姚崇灭蝗:
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宋代捕蝗新出“掘种法”,《宋书》载景祐元年春正月,“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六月“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蝗种即蝗卵,挖出蝗卵毁掉,可免来年再生,是釜底抽薪的办法,显然是捕蝗技术的一大进步。
迟疑着伸手在楚慕寒眼前晃了下,却不得半分回应,见此,叶璃微动了动唇,终是把已然溜到嘴边的话咽下。
左右她也等得起,而通州的情况本就由不得丁点儿马虎,楚慕寒能多谨慎一分,自是好的。
再者,那办法不过是她一时脑洞大开所致,虽无实据可证,但也不是毫无可行之处,单就那清晨捕蝗一说,就有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为佐证。
所以于她而言,这借天时之利,以蒿植诱蝗虫的法子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能流传于世的方案都是成功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只是她的是否可行,却还要等楚慕寒到了通州后,方可再做定夺。
“你的办法果然出其不意,只是它可用与否,还有待思量。”
收回凝着宣纸的目光,楚慕寒旋即一把握住叶璃的肩膀,那望着她的目光里则闪烁出兴奋的狂潮,“但直觉告诉我,能成!”
“若是此计能成自然是好事!”
重重地吐了口气,似被楚慕寒的情绪影响,叶璃心中也是涌起了一丝豪情,而激昂之下,已然忘却了谨小慎微的她,当即就把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全数倒了出来。
此时,楚慕寒正沉浸于两人的交流之中,方才未去怀疑叶璃,而叶璃难得遇见个能聊得来的人,言谈中便也越发肆无忌惮起来,于是一时间,他们二人间的气氛却也融洽。
可以说,从叶璃穿越至今,终能在此刻和这个心思深沉的男人有了那么一丝共鸣,而这一点,也让叶璃认识到了他们未来关系的发展前景。
就是不做夫妻,做战友,毕竟一致对外,总是好过反目成仇。
这样,他们二人之间也不用各自勉强,再无需用强颜欢笑来博得外人的赞誉,何况叶璃也看出来了,以楚慕寒那淡漠的性子,自然不会在意那些虚名,这对两个人都好。
而她,将会全力助他得到想要的权力,之后,他便可送她此生逍遥洒脱,这般各取所需,是最完美的交易。
她从此,即可银针美酒作伴,赏遍此方天地万物,等结交三五知己后,再寻一处风光秀丽的山林,也来一段“东山三十春”的佳话,可谓美哉,快哉!
只是这样的日子到底还是镜花水月,眼下她困守牢笼不得出,也只能如此想想罢!
默然沉下心思,烦闷之下,叶璃只得望向窗外,借由着府中美景来平息她内心深处翻涌无休的不甘。
此时,楚慕寒已然沉浸于治蝗方案的制定,叶璃反倒不太在意能否被他窥探到心思。一是记忆中,他一贯就是个做事投入的,二来,叶璃如今已是懒着演戏,索性便是省了这些虚与委蛇的做作。
反正楚慕寒都说他们之间可你我相称,那她断然不会去自找麻烦,能在这里活得简单点儿,她求之不得。
“我记得你说过,按吾之所想只能治标,不可治本,”抬眸暼向靠在窗边的纤细女子,楚慕寒手腕一动,刚好在纸上落下最后一笔,“不知今日之策与我的治标之法可是有何不同?”
“这二者都只为治标之法,并无差异可言。”
边说着,叶璃伸手拿起案上的宣纸,其上墨迹还未干透,清晰可见的,是书写者力透纸背的笔法,一句字如其人,彰显的,是他深藏胸中的霸业宏图。
于是一时间,回荡在叶璃脑子里的,便只剩一句“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而通州这场灾情,也许就是助他扶摇直上的长风,让他荣登大宝,并于金銮殿上指点万里江山。
“若想治本,就要看王爷是否熬得住了。”
“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在大水泛滥后,则经常发生严重的旱灾。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在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抛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飞蝗发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条件。
郑州以下黄河河泛蝗区以及渤海湾蝗区也都直接受黄河历代决溢改道、入海水道的改变以及河口泥沙堆积等作用形成。
姚崇灭蝗:
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宋代捕蝗新出“掘种法”,《宋书》载景祐元年春正月,“诏募民掘蝗种,给菽米”,六月“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蝗种即蝗卵,挖出蝗卵毁掉,可免来年再生,是釜底抽薪的办法,显然是捕蝗技术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