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山军的不动营打过两轮齐射之后,瑞士雇佣兵团已经持续不断的射出四轮火铳,场上明显不动营的伤亡大于敌人。
但是不动营却没有退缩,依然按部就班地装填、射击,任由一拨拨的兵士倒下,没有任何一人脸上有畏惧之色。
张力对战场的形势非常关注,但现在他也看不见具体的情况。因为现在他在中军稍稍靠后一点的位置,并没有如以往那样选一处高地,搭建一个“前敌指挥所”。在张力附近只是围了几百人的侍卫队而已,而张力坐在一根行军凳上,冷静地听着斥候们的汇报。
这等于明明白白的告诉在场的三万团山军将士,这一仗张大人并不打算做局外人,大军往前他就往前,大军如果退后,他就拦在最后,看看谁人敢退!
斥候们来往穿梭于混战中的大军之中,虽然看不见,但张力也从斥候口中知道了敌人的战法。
张力喃喃自语地道:“三段射击么……”
康兴安面露焦急之色,皱着眉头对张力道:“大人,敌人这三段射击火力不停,不动营现在非常吃亏呢!”
张力脸色如常,意味深长地看了康兴安一眼,淡淡地道:“这种战术我早就知道了,曾经被小日本吹上天去,其实也是注定要被淘汰。再等等看,后面的情况应该会发生改变。”
历史上日本战国时期大魔王织田信长正是凭借“三段击”一举打败了武田家的骑兵,从而奠定了“天下布武”的统一大势。日本战国有点像三国,织田信长大致等于曹操,而丰臣秀吉可以等同于司马懿,而最后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则是“司马懿”之后的司马懿。其间的变化比三国还要多上一层。
这种“三段击”的战术最早出现在大明洪武年间,倒也不见得是大明传到日本,因为同时期的欧洲也使用过这样的战术。在火绳枪时代,这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战术,对于使用冷兵器的敌人杀伤力极大。然而时代在进步,张力现在所使用的“排枪”战术乃是十七、十八、十九统治世界整整三个世纪的先进战术。一定会比“三段击”优良。
只是目前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妙,刚一交手团山军不动营明显伤亡超过了敌人!
木头指挥着不动营有条不紊的继续与敌人射击,这种战斗非常无聊,你枪毙我。我枪毙你--远没有什么“乱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来得花哨,可是却无比考验着不动营的战斗意志。
当然,这也并不是后世的马克沁或者什么AK47,不管是敌人的燧发枪还是不动营的线膛枪,精准度都是“呵”级别的。比火绳枪的“呵呵”级别少一个字罢了。若真是端着AK47,不管交战哪一方正面都是站不住人的……
现在火铳的杀伤靠的是运气占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密集度和持续不断的打击了。
短短的三轮齐射之后,不动营现在伤亡超过了五分之一,大约有六百人倒了下去。最后一列的兵士已经有一多半人补充到了前两列,若是再过几轮齐射,那么最后一列就将彻底消失!
似乎战斗也是按照这个剧本开始演绎,瑞士雇佣军新一轮齐射过后,团山军不动营又倒下了两百多人!
从开战之初,木头的眼睛就一直盯着对面的瑞士雇佣军。一刻也没有离开。不管他身前的不动营战士伤亡有多少,他都没有移开过目光。
此时--就在此时,木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因为对面的瑞士雇佣军阵线出现了张力所说的那种情况!
硝烟!
由于“三段射击”持续不断的射击,硝烟的密度越来越浓,刚开始还不明显,随着齐射轮次的增加,产生的硝烟速度远远超过了硝烟散去的速度!
这就是无烟火药发明之前,“三段射击”的致命缺陷!
以往“三段射击”对付的是使用冷兵器的敌人,敌人给火铳手的压力并不大。火铳手们可以射击几轮,休息一段时间,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是应付骑兵的冲锋还是步兵的冲锋,绝对没有人可以做到在密集不停的火铳声中源源不绝的冲锋。
所以。过于密集的硝烟这一点缺陷并不特别明显。
但是团山军不动营的火枪对射却不一样,从一开始就给了对面火铳手极大的压力。他们必须不停三段轮换射击--甚至一刻都不能停息。
因为三段射击同时开火的人数只有三分之一,而团山军每一轮开火的人数是全体不动营。也就是说,团山军牺牲了持续射击的能力,换取的是更大的杀伤面积。
这是很不划算的,热兵器时代。连续的火力输出显然比打打停停要强很多--可是,连续射击以后所产生的硝烟,才是不动营获胜的关键!
前面伤亡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
木头看准时机,厉声喝道:“不动营,全体前进!”
先前双方都是原地射击,而现在只剩下两千多人不动营开始了前进!
不动营走出了十余步,接着一轮“啪啪啪啪”的齐射,效果比先前强了好几分。因为随着距离的接近,火铳的准头成倍提升。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不动营瞄准射击,这年月所谓的“瞄准”也就那么回事,而是随着距离的接近,弹丸飞行更加稳定,也更容易命中目标。若是距离太远,弹丸往什么地方飞那还真不一定……
而瑞士雇佣军根本就站不住脚,他们所在之地已经被硝烟笼罩,根本就没法做出反击。一名瑞士军官大声吼了一嗓子,雇佣军们开始往后撤。
瑞士人的本意只是离开硝烟弥漫的地方再重新组织齐射,但是团山军又岂可给他们再次结阵的机会?!
左翼的高元良部和右翼的潘霸天部全部擂起了战鼓,而在阵后的张力也下达了最后一击的命令!
三发鲜艳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与团山军交战过的清军都知道红色信号弹意味着团山军要总攻了……
但是不动营却没有退缩,依然按部就班地装填、射击,任由一拨拨的兵士倒下,没有任何一人脸上有畏惧之色。
张力对战场的形势非常关注,但现在他也看不见具体的情况。因为现在他在中军稍稍靠后一点的位置,并没有如以往那样选一处高地,搭建一个“前敌指挥所”。在张力附近只是围了几百人的侍卫队而已,而张力坐在一根行军凳上,冷静地听着斥候们的汇报。
这等于明明白白的告诉在场的三万团山军将士,这一仗张大人并不打算做局外人,大军往前他就往前,大军如果退后,他就拦在最后,看看谁人敢退!
斥候们来往穿梭于混战中的大军之中,虽然看不见,但张力也从斥候口中知道了敌人的战法。
张力喃喃自语地道:“三段射击么……”
康兴安面露焦急之色,皱着眉头对张力道:“大人,敌人这三段射击火力不停,不动营现在非常吃亏呢!”
张力脸色如常,意味深长地看了康兴安一眼,淡淡地道:“这种战术我早就知道了,曾经被小日本吹上天去,其实也是注定要被淘汰。再等等看,后面的情况应该会发生改变。”
历史上日本战国时期大魔王织田信长正是凭借“三段击”一举打败了武田家的骑兵,从而奠定了“天下布武”的统一大势。日本战国有点像三国,织田信长大致等于曹操,而丰臣秀吉可以等同于司马懿,而最后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则是“司马懿”之后的司马懿。其间的变化比三国还要多上一层。
这种“三段击”的战术最早出现在大明洪武年间,倒也不见得是大明传到日本,因为同时期的欧洲也使用过这样的战术。在火绳枪时代,这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战术,对于使用冷兵器的敌人杀伤力极大。然而时代在进步,张力现在所使用的“排枪”战术乃是十七、十八、十九统治世界整整三个世纪的先进战术。一定会比“三段击”优良。
只是目前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妙,刚一交手团山军不动营明显伤亡超过了敌人!
木头指挥着不动营有条不紊的继续与敌人射击,这种战斗非常无聊,你枪毙我。我枪毙你--远没有什么“乱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来得花哨,可是却无比考验着不动营的战斗意志。
当然,这也并不是后世的马克沁或者什么AK47,不管是敌人的燧发枪还是不动营的线膛枪,精准度都是“呵”级别的。比火绳枪的“呵呵”级别少一个字罢了。若真是端着AK47,不管交战哪一方正面都是站不住人的……
现在火铳的杀伤靠的是运气占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密集度和持续不断的打击了。
短短的三轮齐射之后,不动营现在伤亡超过了五分之一,大约有六百人倒了下去。最后一列的兵士已经有一多半人补充到了前两列,若是再过几轮齐射,那么最后一列就将彻底消失!
似乎战斗也是按照这个剧本开始演绎,瑞士雇佣军新一轮齐射过后,团山军不动营又倒下了两百多人!
从开战之初,木头的眼睛就一直盯着对面的瑞士雇佣军。一刻也没有离开。不管他身前的不动营战士伤亡有多少,他都没有移开过目光。
此时--就在此时,木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因为对面的瑞士雇佣军阵线出现了张力所说的那种情况!
硝烟!
由于“三段射击”持续不断的射击,硝烟的密度越来越浓,刚开始还不明显,随着齐射轮次的增加,产生的硝烟速度远远超过了硝烟散去的速度!
这就是无烟火药发明之前,“三段射击”的致命缺陷!
以往“三段射击”对付的是使用冷兵器的敌人,敌人给火铳手的压力并不大。火铳手们可以射击几轮,休息一段时间,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是应付骑兵的冲锋还是步兵的冲锋,绝对没有人可以做到在密集不停的火铳声中源源不绝的冲锋。
所以。过于密集的硝烟这一点缺陷并不特别明显。
但是团山军不动营的火枪对射却不一样,从一开始就给了对面火铳手极大的压力。他们必须不停三段轮换射击--甚至一刻都不能停息。
因为三段射击同时开火的人数只有三分之一,而团山军每一轮开火的人数是全体不动营。也就是说,团山军牺牲了持续射击的能力,换取的是更大的杀伤面积。
这是很不划算的,热兵器时代。连续的火力输出显然比打打停停要强很多--可是,连续射击以后所产生的硝烟,才是不动营获胜的关键!
前面伤亡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
木头看准时机,厉声喝道:“不动营,全体前进!”
先前双方都是原地射击,而现在只剩下两千多人不动营开始了前进!
不动营走出了十余步,接着一轮“啪啪啪啪”的齐射,效果比先前强了好几分。因为随着距离的接近,火铳的准头成倍提升。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不动营瞄准射击,这年月所谓的“瞄准”也就那么回事,而是随着距离的接近,弹丸飞行更加稳定,也更容易命中目标。若是距离太远,弹丸往什么地方飞那还真不一定……
而瑞士雇佣军根本就站不住脚,他们所在之地已经被硝烟笼罩,根本就没法做出反击。一名瑞士军官大声吼了一嗓子,雇佣军们开始往后撤。
瑞士人的本意只是离开硝烟弥漫的地方再重新组织齐射,但是团山军又岂可给他们再次结阵的机会?!
左翼的高元良部和右翼的潘霸天部全部擂起了战鼓,而在阵后的张力也下达了最后一击的命令!
三发鲜艳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与团山军交战过的清军都知道红色信号弹意味着团山军要总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