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帖木儿虽然担忧淮泗,可因为不知燕军驻扎成武的意图,一时间,却也无计可施,只有接连催促探马、斥候,以早日探明燕军动向。
他这边接连催促,想早日探明燕军动向。成武城中,赵过也是一再下令,命麾下尽快探明元军动向,想搞清楚察罕帖木儿究竟是要准备撤军,抑或是有意长驻曹州,又或者别有所图。
从燕军攻入济宁起,多日来,济宁全路便大战、小战不绝。而这连日来的恶战,终在曹州解围后暂时地平静下来。一边是曹州的万余元军精锐,一边是成武的数万燕军悍卒,几万人遥遥对峙,陷入了僵持。
人生有起有伏,战争也是一样,不可能总刀枪相见,而当陷入僵持,比拼的就是耐性。在摸不清敌情时,绝对是不可贸然行动的。
其实相比元军,燕军还是有不少优势的,至少粮秣补给无虞。可对比元军,燕军也有劣势。元军的主将便是察罕本人,燕军的主将却不是邓舍。
早先,还有邓承志在泰安做名义上的前线总指挥,有杨万虎等为副手,而如今,杨万虎渡河南下,镇守徐州,邓承志也早被调回益都。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如今整个前线、整个成武城中的数万燕军人马,此时此刻,唯赵过马首是瞻。——而这数万军马,则是益都全部的主力部队。
个人独任方面,统带全省主力,虚首府而实边疆,远在千里之外,短时间内还好,时日若长,合适么?就不说益都会不会因为空虚而出现问题,只“坐拥主力,远悬千里”,恐就非为将之道,非是人臣之福。
赵过是个谨慎人,不管邓舍对他有多信任,他对此却都不得不认真考虑。
并且,屈指算来,自奇袭巨野,燕军已在济宁征战了月余,而今大部皆定,只曹州未平,将士困乏、多有归意,如果继续僵持下去,会不会军心不稳?——元军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虽是远道而来,但却是初来乍到,师尚未老,并且刚解了曹州之围,兼且李察罕自为主将,士气正旺,便是再多僵持一些时日也无大碍。
将敌我的优劣相比,赵过得出结论:理智上,他应该继续驻军成武,如果此时撤军,很有可能察罕帖木儿会趁机反扑,辛辛苦苦打下的济宁一路说不定就会“旋得旋失”。可又因为种种的考虑,又不能不顾虑益都的想法、不能不顾虑邓舍的想法。最终,他做出了决定。
再写书信一封,请示邓舍:眼下应该怎么办?并谦虚地自称:“臣本走卒,素无功劳,蒙主公恩宠,骤为将军。为报君恩,固不惜死,浴血疆场,实为本分。只是威望不足,难以统率全军”,请邓舍仍将邓承志派回,或者派个别的“上将”来也可以,接管指挥权。
信写好,即遣人送去益都。用的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
……
没几天,信笺已到益都。
邓舍接到时,刚刚换上戎装,在邓承志、郭从龙、高延世、柳三诸将的簇拥下,准备出门。
他瞧了瞧信封,奇怪说道:“昨天才有例行的战报送来,前线无战事,仍处在僵持中。怎么今天就又有阿过的书信来到?……,八百里加急,应是两三天前写的了,不知是为何事?”拆开观看,不觉啼笑皆非。
邓承志问道:“敢是前线出了什么变故么?”看邓舍神色,又觉不像。
邓舍没好气地把信丢给他,说道:“你才回益都没几天,前线就有人想你了!”
不等邓承志细细观瞧,他又对郭从龙诸将说道:“这个阿过!在前头不想着好好打仗,净想些没用的东西!”停下脚步,略微思量,复又说道,“罢了罢了,本不待理会他,又怕他在前线胡思乱想。来人,拿纸笔来!”
自有随从奉上纸笔。
邓舍穿戴的铠甲齐全,写字有些不便,写了两个字,索性将笔扔给一个侍从,说道:“我说,你写。”
他丝毫不带思索的,直接就说:“你在前头好生打仗就是,什么‘本为走卒、素无功劳’?又什么‘威望不足,难以统率全军’?这些话是谁教你的!你一个结巴,话都说不囫囵,还好意思去学读书人的花花肠子?……,老实告诉你:察罕不走,老子寝食难安!要真想报我的‘君恩’,你便在成武好好待着!察罕不走,你也不许动!敢擅自行动、后退半步,老子给你好看!若能熬到察罕滚蛋,等你回来老子给你摆宴庆功!……,另外,粮秣补给你不需发愁,我已下有严令,必能按期送至。”
郭从龙、高延世、柳三等人早在边儿上听得莫名其妙,此时听了邓舍这一篇话,更是摸不着头脑,都向邓承志看去。
邓承志已经看完了赵过的信,适时地解释说道:“却是赵左丞就前线局势,请示父王该怎么办;并自称威望不足,请父王遣人去成武接管军权。”
诸将都不是笨人,顿时明白了赵过的心思。
而由此,再联系邓舍刚才的一系列表现以及口述的回信内容,虽是“骂”的赵过,众人却无不感同身受,皆不由自主心潮澎湃,只觉热血冲头,不约而同地想道:“将在外、君不疑。不是明君,谁能如此?能遇见这样的好主公,真是俺们的好运气!没别的说,只有效死疆场,以报君恩!”
——“以报君恩”,倒却是与赵过信中的话不谋而合了。
口述过回信,邓舍吩咐封好,叫人立即送去成武,看了看诸将,笑骂着说道:“阿过忒也谨慎,官儿做得越大,反倒越束手束脚。你们可不能像他!日后出去打仗,该怎么有利就怎么打!只要不违反军令就行。”
郭从龙带头,诸将环列跪拜,高声说道:“诺!”人虽不多,声如响雷,震动得屋瓦簌簌。
“起来吧,起来吧!”邓舍仰头观望天色,说道,“时辰不早,陆聚他们怕都等已经到了。你们这便随我出城。”
——出城为何?却是早就定好的,今日要检阅徐、宿二州的降军。
邓舍早就有意将这支降军改编,只是前期尚需做很多的工作,例如重新编造花名册、对全部降军将士的一个登记检查(诸如身体健康、有无疾病,籍贯、年龄等等)、以及对降军中下层军官的去留安排等等,经过枢密分院的加班加点,便在日前,全部准备工作总算宣告结束。
接下来,就是正式进入改编。
但是在改编之前,洪继勋提出一个意见:先与降卒见上一见。毕竟,这支降军与普通的降军不同,是一支非常精锐的部队。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能及也”。下些功夫,拉拢一下,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总是好的。邓舍接受了他的意见,因此,便有了今日的“西营检阅”。
参与此次阅兵的,不但有邓承志、郭从龙、高延世、柳三,还有陆聚、陆离、张冠、萧远、刘凤等。本还想把陈猱头召来的,后来因考虑到他镇戍棣州沿线、责任重大,不可轻动,这才算是罢了。
……
出的府门,门外街上早有两个骑兵的百人队相候。邓舍戎装在身,引带诸将,率领众骑,驱马直行。随行的还有诸将亲兵,加起来也有百十骑。
吴鹤年早有安排,沿路戒严,布置了许多衙役,并借调来一些步卒负责警戒。
时当下午,数百人马踏长街。灿烂的阳光下,枪戈、铠甲皆被映照得闪闪发亮、夺人眼目。又有红旗开道,仪仗随行。便好似一条长龙,又仿佛一道铁流,威武雄壮、杀气森然,顿时卷起了城中的浪潮。
很多人拥挤观看,交头接耳。
“那不是王爷么?带这许多骑兵,又沿途戒严,这是做甚么去?”
“虽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郑秀才,你也忒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吧?这都不知道?今天是王爷去西营阅兵的日子!没瞧见么?小王爷、郭将军、小高将军也都跟着一起呢。”
“西营阅兵?阅什么兵?”
“杨将军、傅将军打下了徐州、宿州,俘虏了数千的降卒降将,如今都在西营。王爷要阅的就是他们。”
“徐、宿降军之事,俺早就听说了,不是早就被小高将军、柳三郎押来西营了么?却怎么直到现在,王爷才去检阅他们?”
“听说是准备将他们改编成新军。”
“真的?哎呀,俺孤陋寡闻,若非姐夫不说,竟是不知还有此事!……,这可是一件大好的事儿呀!赖王爷洪福,俺家三弟如今与人一起走商,去过几次淮泗,听闻徐州军乃少见的强兵,如果将之改编,我海东必又添一支百战雄师,而王爷便好比如虎添翼!”
“嘿!少见的强兵?强兵又如何?还不是王爷的手下败将?当日打下徐州,杨将军、傅将军只用了三天时间。他们若是少见的强兵,咱们海东呢?岂非天下第一了?”
边儿上又一人插嘴,说道:“我海东军马固然强盛,但要说起天下第一,俺以为,还是得称沈丘李察罕。”
“呸!李察罕?巨野、单州两战,王保保一败涂地。李察罕亲率精锐、号称五万,驰援千里,可也只是解围曹州而已。现如今,赵左丞领我数万铁骑,驻扎成武,怎不见李察罕有胆子敢来与我争斗?……,天下第一,没的笑掉英雄好汉的大牙!”
“话不能这么说,……。”
人多的地方,跑题永远是主流,没几句话,这几个人便将话题从邓舍阅兵转到了争执究竟谁为天下第一。
市井间的杂谈不必多言。
不管他们争执的结果如何,至少通过此次阅兵,邓舍成功地让他们又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徐、宿大胜”和“济宁大胜”这两次大胜仗上。在战乱年代,怎么才能稳定民心,怎样才能安定民心?办法有很多,但毋庸置疑,最出效果的当然就是、也只有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却说邓舍与诸将率领众骑,出了城,折往西行。行不多远,有座大营。远远望去,只见这大营占地甚广,怕不有几十亩大小。营内营外有无数的旗帜飘扬,寨墙之上来往士卒巡逻。因为营壁阻隔,看不到里边,只时闻金鼓之声,或有操练之音。待行至较近处,遥见辕门外,数面大旗下,有两列军士值班站岗,皆披坚甲、持锐刃,昂首对立,杀气腾腾。
邓舍等驱马直行,奔至近前,有一将已等候多时,过来相迎。
但见此人虎背熊腰,眉横目绿,面似黑炭,臂如长猿,细看其长相,非中原人氏,大约西域之种,却非别人,正是别都丁。——本为邓舍亲卫,因武艺出众、赤胆忠心,也曾经历过许多战阵、立下不少的功劳,故此,论功行赏,刚刚不久前才从“亲卫军”中出来,被拨入了西营军中。
这次改编降军没他的事儿,不过接下来随之便要开始进行的“编练新军”却和他有关系。已经内定下来,他将要在新军中任职。
这西营的主将现今是郭从龙,要说出迎应该是他,可他早早儿地就进了城,一路陪伴邓舍前来。所以,便在临进城前,他特地将“别都丁”给提了出来。本为邓舍亲卫、现在西营任职,由他在辕门迎接最合适不过。
果然,邓舍瞧见相迎的是他,非常高兴。
两下相见,别都丁跳下马,就要跪拜。
邓舍拦住,说道:“你铠甲在身,‘介胄之士不拜’,行军礼就是。”
别都丁雄赳赳、气昂昂,行个军礼:“末将别都丁见过大将军。”
“在西营待得还惯么?”
“除了不能时时见到大将军,非常想念之外,别的都还好。”
“你这小子也学会油嘴滑舌了!……,军中不比在我身边。在我身边时,我对你们多是宽纵。如今在了西营,老郭管军出了名的严厉,你千万别触犯军纪!若不其然,到的那时,军法无情,便是我想救你也救不成了!”
“是。……,不消大将军嘱咐,末将是大将军身边的人,如今在西营、代表的就是大将军的脸面,给大将军争气还来不及呢,又怎敢给大将军丢脸?”
“好,好!”邓舍哈哈大笑,细细打量别都丁,扬起马鞭在半空中打了个鞭花,笑与郭从龙等人说,“这厮进了西营,不过小半个月没见,竟好似又雄壮了一些!老郭,看来你们营中的伙食很不错啊。”
郭从龙答道:“大将军体恤军士,枢密院拨发军饷粮秣从来按时,士卒们衣食无忧。为报大将军养育之恩,弟兄们每日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操练。日日如此,练得久了,自然雄壮。……,别都丁尤其刻苦,不论打熬力气、抑或战阵演练,事事争先,实已为我西营翘楚。前阵子,末将还与人说:要多谢大将军又给俺们西营送来了一员良将!”
高延世“哼”了一声,瞧不惯郭从龙出风头,接口说道:“雄壮不雄壮,却不是自夸的。大将军只说了别都丁,可没说你西营别的人!……,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能不能战,还是得上了前线再说话!”摸了摸腰边的弓矢,冷笑两声,复又言道,“真刀真枪、刀枪见血,杀出来的战绩才叫威名!可从没见过吹牛能吹得强军的!嘿嘿,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含沙射影,高延世这是在影射“济宁之战”里郭从龙不曾出战。
郭从龙乜视了他一眼,说道:“高将军,好漂亮的一杆绣弓!只不知是好看又中用,或者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射?”
郭、高两人只要在一起,便总是斗嘴。而每次的斗嘴开始,又总是高延世先出言讽刺;到最终,而又每次斗嘴的结束,却又总是郭从龙拿“弓矢”说话。——郭、高初战日,高延世醉酒,险些被郭从龙射杀。
高延世闻听此言,也一如往次的反应,顿时大怒,要不是邓舍在边儿上,难保当场就要开弓搭箭。
邓舍眼见他手从弓旁划走、直取马上长槊,忙开口劝说,却也不直劝,又是哈哈一笑,说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小高此话说得很对。老郭,前边济宁战事虽暂时停歇,但察罕屯驻曹州、迟迟不见退走,估计早晚与他还要有场恶战!待来日用到你时,你可敢与他一战么?”
“但凡大将军军旗指处,溃阵拔旗、郭从龙敢不效死?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龙潭虎穴、末将也视若等闲!”
“好,好!为将者,就该有这样的豪气!……,诸位,且随我入营。”
他这边接连催促,想早日探明燕军动向。成武城中,赵过也是一再下令,命麾下尽快探明元军动向,想搞清楚察罕帖木儿究竟是要准备撤军,抑或是有意长驻曹州,又或者别有所图。
从燕军攻入济宁起,多日来,济宁全路便大战、小战不绝。而这连日来的恶战,终在曹州解围后暂时地平静下来。一边是曹州的万余元军精锐,一边是成武的数万燕军悍卒,几万人遥遥对峙,陷入了僵持。
人生有起有伏,战争也是一样,不可能总刀枪相见,而当陷入僵持,比拼的就是耐性。在摸不清敌情时,绝对是不可贸然行动的。
其实相比元军,燕军还是有不少优势的,至少粮秣补给无虞。可对比元军,燕军也有劣势。元军的主将便是察罕本人,燕军的主将却不是邓舍。
早先,还有邓承志在泰安做名义上的前线总指挥,有杨万虎等为副手,而如今,杨万虎渡河南下,镇守徐州,邓承志也早被调回益都。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如今整个前线、整个成武城中的数万燕军人马,此时此刻,唯赵过马首是瞻。——而这数万军马,则是益都全部的主力部队。
个人独任方面,统带全省主力,虚首府而实边疆,远在千里之外,短时间内还好,时日若长,合适么?就不说益都会不会因为空虚而出现问题,只“坐拥主力,远悬千里”,恐就非为将之道,非是人臣之福。
赵过是个谨慎人,不管邓舍对他有多信任,他对此却都不得不认真考虑。
并且,屈指算来,自奇袭巨野,燕军已在济宁征战了月余,而今大部皆定,只曹州未平,将士困乏、多有归意,如果继续僵持下去,会不会军心不稳?——元军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虽是远道而来,但却是初来乍到,师尚未老,并且刚解了曹州之围,兼且李察罕自为主将,士气正旺,便是再多僵持一些时日也无大碍。
将敌我的优劣相比,赵过得出结论:理智上,他应该继续驻军成武,如果此时撤军,很有可能察罕帖木儿会趁机反扑,辛辛苦苦打下的济宁一路说不定就会“旋得旋失”。可又因为种种的考虑,又不能不顾虑益都的想法、不能不顾虑邓舍的想法。最终,他做出了决定。
再写书信一封,请示邓舍:眼下应该怎么办?并谦虚地自称:“臣本走卒,素无功劳,蒙主公恩宠,骤为将军。为报君恩,固不惜死,浴血疆场,实为本分。只是威望不足,难以统率全军”,请邓舍仍将邓承志派回,或者派个别的“上将”来也可以,接管指挥权。
信写好,即遣人送去益都。用的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
……
没几天,信笺已到益都。
邓舍接到时,刚刚换上戎装,在邓承志、郭从龙、高延世、柳三诸将的簇拥下,准备出门。
他瞧了瞧信封,奇怪说道:“昨天才有例行的战报送来,前线无战事,仍处在僵持中。怎么今天就又有阿过的书信来到?……,八百里加急,应是两三天前写的了,不知是为何事?”拆开观看,不觉啼笑皆非。
邓承志问道:“敢是前线出了什么变故么?”看邓舍神色,又觉不像。
邓舍没好气地把信丢给他,说道:“你才回益都没几天,前线就有人想你了!”
不等邓承志细细观瞧,他又对郭从龙诸将说道:“这个阿过!在前头不想着好好打仗,净想些没用的东西!”停下脚步,略微思量,复又说道,“罢了罢了,本不待理会他,又怕他在前线胡思乱想。来人,拿纸笔来!”
自有随从奉上纸笔。
邓舍穿戴的铠甲齐全,写字有些不便,写了两个字,索性将笔扔给一个侍从,说道:“我说,你写。”
他丝毫不带思索的,直接就说:“你在前头好生打仗就是,什么‘本为走卒、素无功劳’?又什么‘威望不足,难以统率全军’?这些话是谁教你的!你一个结巴,话都说不囫囵,还好意思去学读书人的花花肠子?……,老实告诉你:察罕不走,老子寝食难安!要真想报我的‘君恩’,你便在成武好好待着!察罕不走,你也不许动!敢擅自行动、后退半步,老子给你好看!若能熬到察罕滚蛋,等你回来老子给你摆宴庆功!……,另外,粮秣补给你不需发愁,我已下有严令,必能按期送至。”
郭从龙、高延世、柳三等人早在边儿上听得莫名其妙,此时听了邓舍这一篇话,更是摸不着头脑,都向邓承志看去。
邓承志已经看完了赵过的信,适时地解释说道:“却是赵左丞就前线局势,请示父王该怎么办;并自称威望不足,请父王遣人去成武接管军权。”
诸将都不是笨人,顿时明白了赵过的心思。
而由此,再联系邓舍刚才的一系列表现以及口述的回信内容,虽是“骂”的赵过,众人却无不感同身受,皆不由自主心潮澎湃,只觉热血冲头,不约而同地想道:“将在外、君不疑。不是明君,谁能如此?能遇见这样的好主公,真是俺们的好运气!没别的说,只有效死疆场,以报君恩!”
——“以报君恩”,倒却是与赵过信中的话不谋而合了。
口述过回信,邓舍吩咐封好,叫人立即送去成武,看了看诸将,笑骂着说道:“阿过忒也谨慎,官儿做得越大,反倒越束手束脚。你们可不能像他!日后出去打仗,该怎么有利就怎么打!只要不违反军令就行。”
郭从龙带头,诸将环列跪拜,高声说道:“诺!”人虽不多,声如响雷,震动得屋瓦簌簌。
“起来吧,起来吧!”邓舍仰头观望天色,说道,“时辰不早,陆聚他们怕都等已经到了。你们这便随我出城。”
——出城为何?却是早就定好的,今日要检阅徐、宿二州的降军。
邓舍早就有意将这支降军改编,只是前期尚需做很多的工作,例如重新编造花名册、对全部降军将士的一个登记检查(诸如身体健康、有无疾病,籍贯、年龄等等)、以及对降军中下层军官的去留安排等等,经过枢密分院的加班加点,便在日前,全部准备工作总算宣告结束。
接下来,就是正式进入改编。
但是在改编之前,洪继勋提出一个意见:先与降卒见上一见。毕竟,这支降军与普通的降军不同,是一支非常精锐的部队。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能及也”。下些功夫,拉拢一下,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总是好的。邓舍接受了他的意见,因此,便有了今日的“西营检阅”。
参与此次阅兵的,不但有邓承志、郭从龙、高延世、柳三,还有陆聚、陆离、张冠、萧远、刘凤等。本还想把陈猱头召来的,后来因考虑到他镇戍棣州沿线、责任重大,不可轻动,这才算是罢了。
……
出的府门,门外街上早有两个骑兵的百人队相候。邓舍戎装在身,引带诸将,率领众骑,驱马直行。随行的还有诸将亲兵,加起来也有百十骑。
吴鹤年早有安排,沿路戒严,布置了许多衙役,并借调来一些步卒负责警戒。
时当下午,数百人马踏长街。灿烂的阳光下,枪戈、铠甲皆被映照得闪闪发亮、夺人眼目。又有红旗开道,仪仗随行。便好似一条长龙,又仿佛一道铁流,威武雄壮、杀气森然,顿时卷起了城中的浪潮。
很多人拥挤观看,交头接耳。
“那不是王爷么?带这许多骑兵,又沿途戒严,这是做甚么去?”
“虽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郑秀才,你也忒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吧?这都不知道?今天是王爷去西营阅兵的日子!没瞧见么?小王爷、郭将军、小高将军也都跟着一起呢。”
“西营阅兵?阅什么兵?”
“杨将军、傅将军打下了徐州、宿州,俘虏了数千的降卒降将,如今都在西营。王爷要阅的就是他们。”
“徐、宿降军之事,俺早就听说了,不是早就被小高将军、柳三郎押来西营了么?却怎么直到现在,王爷才去检阅他们?”
“听说是准备将他们改编成新军。”
“真的?哎呀,俺孤陋寡闻,若非姐夫不说,竟是不知还有此事!……,这可是一件大好的事儿呀!赖王爷洪福,俺家三弟如今与人一起走商,去过几次淮泗,听闻徐州军乃少见的强兵,如果将之改编,我海东必又添一支百战雄师,而王爷便好比如虎添翼!”
“嘿!少见的强兵?强兵又如何?还不是王爷的手下败将?当日打下徐州,杨将军、傅将军只用了三天时间。他们若是少见的强兵,咱们海东呢?岂非天下第一了?”
边儿上又一人插嘴,说道:“我海东军马固然强盛,但要说起天下第一,俺以为,还是得称沈丘李察罕。”
“呸!李察罕?巨野、单州两战,王保保一败涂地。李察罕亲率精锐、号称五万,驰援千里,可也只是解围曹州而已。现如今,赵左丞领我数万铁骑,驻扎成武,怎不见李察罕有胆子敢来与我争斗?……,天下第一,没的笑掉英雄好汉的大牙!”
“话不能这么说,……。”
人多的地方,跑题永远是主流,没几句话,这几个人便将话题从邓舍阅兵转到了争执究竟谁为天下第一。
市井间的杂谈不必多言。
不管他们争执的结果如何,至少通过此次阅兵,邓舍成功地让他们又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徐、宿大胜”和“济宁大胜”这两次大胜仗上。在战乱年代,怎么才能稳定民心,怎样才能安定民心?办法有很多,但毋庸置疑,最出效果的当然就是、也只有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却说邓舍与诸将率领众骑,出了城,折往西行。行不多远,有座大营。远远望去,只见这大营占地甚广,怕不有几十亩大小。营内营外有无数的旗帜飘扬,寨墙之上来往士卒巡逻。因为营壁阻隔,看不到里边,只时闻金鼓之声,或有操练之音。待行至较近处,遥见辕门外,数面大旗下,有两列军士值班站岗,皆披坚甲、持锐刃,昂首对立,杀气腾腾。
邓舍等驱马直行,奔至近前,有一将已等候多时,过来相迎。
但见此人虎背熊腰,眉横目绿,面似黑炭,臂如长猿,细看其长相,非中原人氏,大约西域之种,却非别人,正是别都丁。——本为邓舍亲卫,因武艺出众、赤胆忠心,也曾经历过许多战阵、立下不少的功劳,故此,论功行赏,刚刚不久前才从“亲卫军”中出来,被拨入了西营军中。
这次改编降军没他的事儿,不过接下来随之便要开始进行的“编练新军”却和他有关系。已经内定下来,他将要在新军中任职。
这西营的主将现今是郭从龙,要说出迎应该是他,可他早早儿地就进了城,一路陪伴邓舍前来。所以,便在临进城前,他特地将“别都丁”给提了出来。本为邓舍亲卫、现在西营任职,由他在辕门迎接最合适不过。
果然,邓舍瞧见相迎的是他,非常高兴。
两下相见,别都丁跳下马,就要跪拜。
邓舍拦住,说道:“你铠甲在身,‘介胄之士不拜’,行军礼就是。”
别都丁雄赳赳、气昂昂,行个军礼:“末将别都丁见过大将军。”
“在西营待得还惯么?”
“除了不能时时见到大将军,非常想念之外,别的都还好。”
“你这小子也学会油嘴滑舌了!……,军中不比在我身边。在我身边时,我对你们多是宽纵。如今在了西营,老郭管军出了名的严厉,你千万别触犯军纪!若不其然,到的那时,军法无情,便是我想救你也救不成了!”
“是。……,不消大将军嘱咐,末将是大将军身边的人,如今在西营、代表的就是大将军的脸面,给大将军争气还来不及呢,又怎敢给大将军丢脸?”
“好,好!”邓舍哈哈大笑,细细打量别都丁,扬起马鞭在半空中打了个鞭花,笑与郭从龙等人说,“这厮进了西营,不过小半个月没见,竟好似又雄壮了一些!老郭,看来你们营中的伙食很不错啊。”
郭从龙答道:“大将军体恤军士,枢密院拨发军饷粮秣从来按时,士卒们衣食无忧。为报大将军养育之恩,弟兄们每日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操练。日日如此,练得久了,自然雄壮。……,别都丁尤其刻苦,不论打熬力气、抑或战阵演练,事事争先,实已为我西营翘楚。前阵子,末将还与人说:要多谢大将军又给俺们西营送来了一员良将!”
高延世“哼”了一声,瞧不惯郭从龙出风头,接口说道:“雄壮不雄壮,却不是自夸的。大将军只说了别都丁,可没说你西营别的人!……,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能不能战,还是得上了前线再说话!”摸了摸腰边的弓矢,冷笑两声,复又言道,“真刀真枪、刀枪见血,杀出来的战绩才叫威名!可从没见过吹牛能吹得强军的!嘿嘿,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含沙射影,高延世这是在影射“济宁之战”里郭从龙不曾出战。
郭从龙乜视了他一眼,说道:“高将军,好漂亮的一杆绣弓!只不知是好看又中用,或者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射?”
郭、高两人只要在一起,便总是斗嘴。而每次的斗嘴开始,又总是高延世先出言讽刺;到最终,而又每次斗嘴的结束,却又总是郭从龙拿“弓矢”说话。——郭、高初战日,高延世醉酒,险些被郭从龙射杀。
高延世闻听此言,也一如往次的反应,顿时大怒,要不是邓舍在边儿上,难保当场就要开弓搭箭。
邓舍眼见他手从弓旁划走、直取马上长槊,忙开口劝说,却也不直劝,又是哈哈一笑,说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小高此话说得很对。老郭,前边济宁战事虽暂时停歇,但察罕屯驻曹州、迟迟不见退走,估计早晚与他还要有场恶战!待来日用到你时,你可敢与他一战么?”
“但凡大将军军旗指处,溃阵拔旗、郭从龙敢不效死?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龙潭虎穴、末将也视若等闲!”
“好,好!为将者,就该有这样的豪气!……,诸位,且随我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