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本是形胜之地,虎踞龙盘。
只因春秋战国时候有方士言道此地有王气,楚王便在南京埋了一堆黄金镇压,所以便有“金陵”之称。也有传言,当年始皇帝一统天下,思及子孙后代,千秋万世,而问及当时方士何地易出帝王,方士答道‘金陵’,遂削平方山,引乱秦淮河水,意图散了它的龙气,加上后来历代定都于此的皇朝皆不长久。有此顾虑之后,欲建都金陵之时,就此事太祖朱元璋问计于天机军事刘伯温,刘公言道:“南京东有紫金山龙蟠,西有石头山虎踞,南有秦淮河,北有玄武湖。刚好凑足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实为福地。况运数无常,风水之势不变,可谓之为死数,人却是变数,陛下龙威,龙子龙孙亦可盘活天下运势,无需担忧。”
太祖遂决意定都于此,除皇城之外,相比前朝,城中各处则是修建的更为繁华。不想今时今夜却是乱糟糟的,每家每户大门紧闭,街上却是火把通明,四处有兵士巡逻,自打风闻燕军即将攻城,能逃的不论富商平民都逃了,剩下的便在元宵之后被困在城内四个月。
四个月之后,终于南军不支。城破之日,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僚大多都降了,只是听闻建文皇帝不知去向。
燕军却不似传说中的凶恶,对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夜夜巡逻,街上悬着告示说,‘燕王举兵勤王,今日陛下却遭乱党挟持,下落不明,如有百姓可告知者,赏黄金千两,良田百顷,燕王朱棣晓谕。’寻常百姓却哪得知道,就算见到也自是不认得龙颜,兵荒马乱之际,哪有心思却垂涎这富贵,只是日夜大门紧闭,自求多福。
皇宫之中却是灯火通明,已经被燕军全部接管,部分军士守着岗哨,剩下一部分却在数名军官的带领下在皇城内四处寻找。自打破城之日起,两日两夜假山湖泊都已经翻了两遍了,可还是一无所获。
为首的将领便齐齐向金殿走去,当日太祖和当今建文帝朝政之地却为火所烧,柱子等多有烧毁,幸亏众人抢救及时,此殿才得已幸免。
大殿之前,一位和尚头微微低下,形似病虎,月光洒在他的泛白的袈裟上,有一股冷冷的寒气,听得众人行来,却丝毫不为所动,即使猜到众人多半不会有什么好消息,在他的心里是如此的沉着冷静,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是隐忍还是沉着,对于这种显然易见的事,他是不想去问的,即使他不问,他们也会向他说。
众将领行至四步开外,垂手而立,当中一人说道:“启禀督师,属下将皇城中所有的地方都找遍了,仍是一无所获。”
这位督师自然便是燕王手下第一谋士和高手,三军督师的道衍大师,道衍微微点头道:“知道了。”
这位将领见道衍不再言语,怕责罚自己办事不力,说道:“众宫娥和太监都说金殿着火之时,陛下冲进了殿中,恐怕多半是……。”余下的话却不再多说。
道衍听闻此言,忽而回头,只见其人目如三角,眼神之中威严气度毕现,冷冷地说道:“燕王有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既然火中没有找到尸首,便是活着,立马飞马报至燕王。余下众人各司其职,不得骚扰宫娥,偷盗宫中之物,如若发现,杀无赦。”最后三个字却将声音故意拖得极长,这种强调的声音,让众人回想起兵举事这四年,其人的行事风格,不由让众人心下生起一股恐惧,知其军令威严,众人则是万万不敢有所违逆。
道衍复又对着身旁将领问道:“马将军那一路可有消息?”
将领回道:“青衣一行人往西南大禹山而去,马将军依据和督师前日商议之计,已经一路安排到位,王家店一役告捷,只是......”却不再往下说。
道衍问道:“只是什么,讲?”
将领接着回道:“余去病余先生为青衣生擒,却无性命之忧。”
道衍眼中微微含笑,说道:“这个无妨”
众将心里明白,燕军之中,道衍督师精通儒、道、佛、兵家四道,计谋之高,远胜军中之将。军令也最为严格,常对燕王说‘军令不行则无胜’,于军令法度看得极重。曾与兵败山东之时,力斩军中大将李弼,当时燕军遭山东布政司铁剑门门主铁铉所困数月,大军难以前行,李弼违抗军令,饮酒之后鞭笞手下十余人,一时之间军中恐慌,心中开始思忖,如若这造反兵败的话多半株连九族,几酿成大祸。
后道衍督师参奏燕王,说:“李弼违抗军令,扰乱军心当斩。”当时,燕王兵败,李弼本是不可多得的将才,神勇无敌,得燕王器重,燕王心中不舍,况军中多是李弼故旧兄弟,大家极力反对兵败斩将,可是道衍一人力排众议,最后逼得燕王亲自斩李弼,却是收效甚好,自此军中人人奋勇争先,士气大振,所向披靡。
铁铉听闻此事后叹道:“燕王治军若此,我朝危矣。”后果然献计破城,铁铉也死于三宝将军马三保之手。
铁铉在守城之时,燕王多次强行攻城,铁铉用非常人之策,自打燕军攻城之日起,直接将特制偌大的太祖牌位立于四面城墙之上,燕王则无法强攻。
燕王看后暴跳如雷,却无他法,直言城破之日必诛杀铁铉全族。铁铉阵亡之后,道衍大师亲奏燕王厚葬铁铉,燕王初始坚决不允,后道衍言当首顾家国大义以笼络天下民心,此举果然在南军中流传。自此燕王虎狼之师,谋朝篡位之说多有改观,自此之后燕王便对道衍更加信重,他的地位自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
金陵钟山,有龙虎之象,聚天地灵气。皇陵之前,兵甲环列,一人却虔诚跪拜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皇陵之前。从背后看其人身形伟岸,气势迫人,身后诸人更是俯首于地,连头不敢抬起,看似极尽虔诚。
陵寝山门石碑之处大书‘孝陵’二字,孝陵就是当朝太祖安眠之地,字体圆润,得隶书之神韵,却自有沧桑拙朴之意,世人大多也识得这是明开国元勋天机军师刘伯温的手笔。
不多时,一名快马疾驰而来,未进山门前,翻身下马,伏跪于地,将一份书函双手呈过头顶,说道:“督师急件。”旁边之人听说,急忙接过,急忙向内里走去,速度之快,不亚于寻常江湖高手。不多时,已走到跪拜的人群之后,说道:“启禀燕王,督师急件。”
众人听得,心下震惊,自打起兵之日起,日夜杀伐,却不似近日这般疲惫。城破以后,燕王苦守孝陵数日却不进城,自己一干人等这三日三夜却是觉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迫着自己,却比往日更甚。最前跪拜一人,听得此处,只一挥手,旁边便有人拿着书函,走向前去,双手递了过去,只见那人似用了极大的力气才将书函拆开,手中却微微有些抖,心里似乎极是害怕,害怕自己担心的事发生却又害怕没有发生,可是终究还是打开了,只见上面写道,“燕王殿下恭启:城内城外,遍寻圣上及玉玺不获,同两位皇子恐已然出城,马三保处尚有捷报,发行青衣一行踪迹,当前尚不敢定论。沈子之事已有眉目,为青衣一子,沈家之事亦在监视之中。尚请示下。”落款写着道衍二字,这字体再也熟悉不过,所报之事也多是及其重要之事,两人合作了多年,彼此很是默契,他知道他想看什么,他也只会给他看他想看的,除此之外,不多说废话,也正是两人之间的这种默契才能使他们走到今天。
燕王看罢,自坟前便将书信烧了,心中一块石头还是悬着,对着眼前陵墓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之后,转身起来,向墓旁的军帐走去,众人也跟着叩首,起身之后,站在军帐外面,分立两侧。听得燕王脚步沉重,心中俱都是忐忑不安。心里尚在胡思量,却听近身侍卫朗声说道:“燕王有令,众将进账议事。”
众人便依次进入,这些人都是随燕王起兵的老部将,不论是抗元还是靖难之役都立有赫赫战功,现在则依次站立在帐中,聆听王上示下。
燕王环顾四下,没有一丝表情,帐中却多了一分肃杀之气,不怒自威,言语冷冷地说道:“粮草尚有几日可用?”
为首一将军说道:“因战乱之故,在督师治下,虽无兵祸扰民,但城中百业荒废,况且我军钱银紧张,数日无法筹得军粮,我们先前所备只够七日之用。”
燕王一听,神色更加凝重,说道:“尔等务必晓谕各营各军不得擅取城中百姓一草一木,违令者斩。”说罢,心中却是担忧,无粮草,军心必乱;如粮草难继,军乱扰民的话则失民心;北元余孽虎视眈眈,建文及皇子玉玺却下落不明,仿佛一路走来,现在才让自己觉得更觉得烦恼,压抑异常,心头的压力也更大了。
此刻感觉谁都在逼着自己,以前是自己的侄子在逼着自己,上天逼着自己走到了这一步,到了现在似乎是全天下都在逼着自己,而且是逼得越来越紧了。时至今日,如若走错一步,祖宗基业被毁,自己更是要背负千古骂名,千秋万代不得翻身了。想到这里,虽觉得压抑痛苦异常,却也是将自身一股傲气逼了出来。回想自己,自打少年时随军打仗,练得一身胆色,临阵杀敌多大胜,立得大小军功无数,十四岁更被封为燕王,于军中阵前,父王多赞赏有加。
时至今日,已绝无退路,所以那种百万军中历练出来的杀伐决断之豪气便显现了出来。心中虽有千斤重,行动却不迟疑,在书案之上挥毫疾书,大家面面相觑,只是垂手而立。
不多时便已写就,只见旁边侍卫接过书信,将写好的书信折好,装进信封,火漆密封之后便疾步传了出去,不多时已到了先前送书之人的手中,送信之人自是知晓此中厉害关系,丝毫不敢耽搁,立刻上马沿原路疾驰而去。
燕王环视帐中诸将,复又开口说道:“张、王、黄、梁四位将军火速带领营下士兵驰援燕京,如若北元有异动,无须请命,即可出军,歼敌于外。留守诸位将军,自当约束手下军士,不得扰民,粮草五日内便可筹集,莫让军中恐慌。”出言如山,丝毫不见慌乱。
诸位将军听得这个命令,心中却生了疑惑,自城破之日,当夜已经火速将三成兵力撤回燕京回防。此时这四位将军手下兵力接近燕军兵力的四成,如若一走,那么余下兵力只有三成左右,此时金陵大局尚未安定,只留下三成众人恐发生变故,不禁望着燕王,神情之中似告诉燕王再斟酌一二。
燕王和众人共事日久,自然明白众人心中所忧之事,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身败名裂事小,祖宗基业事大,如若北元余孽趁此时燕京防务空虚,趁机作乱,长驱直入,我朱棣虽万死不足以赎罪。诸位兄弟跟我日久,万望此去用心尽力,保卫大明江山不落入外族之手,朱棣在此谢过了。”这番言语,发自肺腑,情深意切,到了最后更是弯腰对着四位将军,鞠躬致意。
众将听闻此言,心中明白,如若北元趁内乱之际举兵伐明,燕京失守而长驱直入,导致华夏大地再次落入外族之手,燕王和自己众人必背负千古骂名,遑论说是建文帝反扑平乱之祸与这个相比,北元才是芒刺在背,同时有感燕王盛情,顿时也是豪气顿生,所以众将齐声喊道:“末将等领命,必以死相报国家和殿下。”众人齐声更有响彻云霄之气势,近日困扰众人的阴霾也扫去了大半。
众人说罢,燕王抬手示意,侍卫说道:“诸将军退下吧。”众人便依次退了出来,各回营帐,依次行事。
虽将隐忧之事说了出来,燕王心情却还是复杂莫名,径自出了营帐,向先皇的墓前走去,走至墓前坐下,用手抚摸着眼前的墓石说道:“想必你也看到信了,他逃了出去,你也该放心了。”语气悠悠,似父亲也就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在眼前一般,接着复又说道:“你还记得我离京之前你给我说的话吗?你赐我‘秋水寒剑’,命我永守燕京,永世不得还京。即使你死了也不许进京奔丧,诸王皆可进京奔丧,唯独我不可。你告诉我说是怕蒙古趁乱袭扰边境,也许你怕的就是今天吧,可是我还是来了,谁又知道了,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似是一个人喃喃地自说自话,又似乎是和陵寝中的父亲对话。
在他心头,当日父子离别的情景从未忘记,自己也曾为了那个决绝的离别而叹息过,听闻他去世的时候也数度落泪。回想起来,似乎不仅是自己的侄子对自己心有防备,也许父亲在世之日也是防着自己,百感交集,直至日将落山,才进得军帐。
自打驻守孝陵之日起,众将士便见燕王每日独坐在墓前,似在说着什么,却是谁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可是军务之事却是很明了,从不耽搁。
大家也不去问也不去管,有时候众人也难免会想,这事要是换做自己只怕早就支持不住了,对燕王佩服之情更甚于打仗之时。
只因春秋战国时候有方士言道此地有王气,楚王便在南京埋了一堆黄金镇压,所以便有“金陵”之称。也有传言,当年始皇帝一统天下,思及子孙后代,千秋万世,而问及当时方士何地易出帝王,方士答道‘金陵’,遂削平方山,引乱秦淮河水,意图散了它的龙气,加上后来历代定都于此的皇朝皆不长久。有此顾虑之后,欲建都金陵之时,就此事太祖朱元璋问计于天机军事刘伯温,刘公言道:“南京东有紫金山龙蟠,西有石头山虎踞,南有秦淮河,北有玄武湖。刚好凑足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实为福地。况运数无常,风水之势不变,可谓之为死数,人却是变数,陛下龙威,龙子龙孙亦可盘活天下运势,无需担忧。”
太祖遂决意定都于此,除皇城之外,相比前朝,城中各处则是修建的更为繁华。不想今时今夜却是乱糟糟的,每家每户大门紧闭,街上却是火把通明,四处有兵士巡逻,自打风闻燕军即将攻城,能逃的不论富商平民都逃了,剩下的便在元宵之后被困在城内四个月。
四个月之后,终于南军不支。城破之日,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僚大多都降了,只是听闻建文皇帝不知去向。
燕军却不似传说中的凶恶,对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夜夜巡逻,街上悬着告示说,‘燕王举兵勤王,今日陛下却遭乱党挟持,下落不明,如有百姓可告知者,赏黄金千两,良田百顷,燕王朱棣晓谕。’寻常百姓却哪得知道,就算见到也自是不认得龙颜,兵荒马乱之际,哪有心思却垂涎这富贵,只是日夜大门紧闭,自求多福。
皇宫之中却是灯火通明,已经被燕军全部接管,部分军士守着岗哨,剩下一部分却在数名军官的带领下在皇城内四处寻找。自打破城之日起,两日两夜假山湖泊都已经翻了两遍了,可还是一无所获。
为首的将领便齐齐向金殿走去,当日太祖和当今建文帝朝政之地却为火所烧,柱子等多有烧毁,幸亏众人抢救及时,此殿才得已幸免。
大殿之前,一位和尚头微微低下,形似病虎,月光洒在他的泛白的袈裟上,有一股冷冷的寒气,听得众人行来,却丝毫不为所动,即使猜到众人多半不会有什么好消息,在他的心里是如此的沉着冷静,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是隐忍还是沉着,对于这种显然易见的事,他是不想去问的,即使他不问,他们也会向他说。
众将领行至四步开外,垂手而立,当中一人说道:“启禀督师,属下将皇城中所有的地方都找遍了,仍是一无所获。”
这位督师自然便是燕王手下第一谋士和高手,三军督师的道衍大师,道衍微微点头道:“知道了。”
这位将领见道衍不再言语,怕责罚自己办事不力,说道:“众宫娥和太监都说金殿着火之时,陛下冲进了殿中,恐怕多半是……。”余下的话却不再多说。
道衍听闻此言,忽而回头,只见其人目如三角,眼神之中威严气度毕现,冷冷地说道:“燕王有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既然火中没有找到尸首,便是活着,立马飞马报至燕王。余下众人各司其职,不得骚扰宫娥,偷盗宫中之物,如若发现,杀无赦。”最后三个字却将声音故意拖得极长,这种强调的声音,让众人回想起兵举事这四年,其人的行事风格,不由让众人心下生起一股恐惧,知其军令威严,众人则是万万不敢有所违逆。
道衍复又对着身旁将领问道:“马将军那一路可有消息?”
将领回道:“青衣一行人往西南大禹山而去,马将军依据和督师前日商议之计,已经一路安排到位,王家店一役告捷,只是......”却不再往下说。
道衍问道:“只是什么,讲?”
将领接着回道:“余去病余先生为青衣生擒,却无性命之忧。”
道衍眼中微微含笑,说道:“这个无妨”
众将心里明白,燕军之中,道衍督师精通儒、道、佛、兵家四道,计谋之高,远胜军中之将。军令也最为严格,常对燕王说‘军令不行则无胜’,于军令法度看得极重。曾与兵败山东之时,力斩军中大将李弼,当时燕军遭山东布政司铁剑门门主铁铉所困数月,大军难以前行,李弼违抗军令,饮酒之后鞭笞手下十余人,一时之间军中恐慌,心中开始思忖,如若这造反兵败的话多半株连九族,几酿成大祸。
后道衍督师参奏燕王,说:“李弼违抗军令,扰乱军心当斩。”当时,燕王兵败,李弼本是不可多得的将才,神勇无敌,得燕王器重,燕王心中不舍,况军中多是李弼故旧兄弟,大家极力反对兵败斩将,可是道衍一人力排众议,最后逼得燕王亲自斩李弼,却是收效甚好,自此军中人人奋勇争先,士气大振,所向披靡。
铁铉听闻此事后叹道:“燕王治军若此,我朝危矣。”后果然献计破城,铁铉也死于三宝将军马三保之手。
铁铉在守城之时,燕王多次强行攻城,铁铉用非常人之策,自打燕军攻城之日起,直接将特制偌大的太祖牌位立于四面城墙之上,燕王则无法强攻。
燕王看后暴跳如雷,却无他法,直言城破之日必诛杀铁铉全族。铁铉阵亡之后,道衍大师亲奏燕王厚葬铁铉,燕王初始坚决不允,后道衍言当首顾家国大义以笼络天下民心,此举果然在南军中流传。自此燕王虎狼之师,谋朝篡位之说多有改观,自此之后燕王便对道衍更加信重,他的地位自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
金陵钟山,有龙虎之象,聚天地灵气。皇陵之前,兵甲环列,一人却虔诚跪拜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皇陵之前。从背后看其人身形伟岸,气势迫人,身后诸人更是俯首于地,连头不敢抬起,看似极尽虔诚。
陵寝山门石碑之处大书‘孝陵’二字,孝陵就是当朝太祖安眠之地,字体圆润,得隶书之神韵,却自有沧桑拙朴之意,世人大多也识得这是明开国元勋天机军师刘伯温的手笔。
不多时,一名快马疾驰而来,未进山门前,翻身下马,伏跪于地,将一份书函双手呈过头顶,说道:“督师急件。”旁边之人听说,急忙接过,急忙向内里走去,速度之快,不亚于寻常江湖高手。不多时,已走到跪拜的人群之后,说道:“启禀燕王,督师急件。”
众人听得,心下震惊,自打起兵之日起,日夜杀伐,却不似近日这般疲惫。城破以后,燕王苦守孝陵数日却不进城,自己一干人等这三日三夜却是觉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迫着自己,却比往日更甚。最前跪拜一人,听得此处,只一挥手,旁边便有人拿着书函,走向前去,双手递了过去,只见那人似用了极大的力气才将书函拆开,手中却微微有些抖,心里似乎极是害怕,害怕自己担心的事发生却又害怕没有发生,可是终究还是打开了,只见上面写道,“燕王殿下恭启:城内城外,遍寻圣上及玉玺不获,同两位皇子恐已然出城,马三保处尚有捷报,发行青衣一行踪迹,当前尚不敢定论。沈子之事已有眉目,为青衣一子,沈家之事亦在监视之中。尚请示下。”落款写着道衍二字,这字体再也熟悉不过,所报之事也多是及其重要之事,两人合作了多年,彼此很是默契,他知道他想看什么,他也只会给他看他想看的,除此之外,不多说废话,也正是两人之间的这种默契才能使他们走到今天。
燕王看罢,自坟前便将书信烧了,心中一块石头还是悬着,对着眼前陵墓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之后,转身起来,向墓旁的军帐走去,众人也跟着叩首,起身之后,站在军帐外面,分立两侧。听得燕王脚步沉重,心中俱都是忐忑不安。心里尚在胡思量,却听近身侍卫朗声说道:“燕王有令,众将进账议事。”
众人便依次进入,这些人都是随燕王起兵的老部将,不论是抗元还是靖难之役都立有赫赫战功,现在则依次站立在帐中,聆听王上示下。
燕王环顾四下,没有一丝表情,帐中却多了一分肃杀之气,不怒自威,言语冷冷地说道:“粮草尚有几日可用?”
为首一将军说道:“因战乱之故,在督师治下,虽无兵祸扰民,但城中百业荒废,况且我军钱银紧张,数日无法筹得军粮,我们先前所备只够七日之用。”
燕王一听,神色更加凝重,说道:“尔等务必晓谕各营各军不得擅取城中百姓一草一木,违令者斩。”说罢,心中却是担忧,无粮草,军心必乱;如粮草难继,军乱扰民的话则失民心;北元余孽虎视眈眈,建文及皇子玉玺却下落不明,仿佛一路走来,现在才让自己觉得更觉得烦恼,压抑异常,心头的压力也更大了。
此刻感觉谁都在逼着自己,以前是自己的侄子在逼着自己,上天逼着自己走到了这一步,到了现在似乎是全天下都在逼着自己,而且是逼得越来越紧了。时至今日,如若走错一步,祖宗基业被毁,自己更是要背负千古骂名,千秋万代不得翻身了。想到这里,虽觉得压抑痛苦异常,却也是将自身一股傲气逼了出来。回想自己,自打少年时随军打仗,练得一身胆色,临阵杀敌多大胜,立得大小军功无数,十四岁更被封为燕王,于军中阵前,父王多赞赏有加。
时至今日,已绝无退路,所以那种百万军中历练出来的杀伐决断之豪气便显现了出来。心中虽有千斤重,行动却不迟疑,在书案之上挥毫疾书,大家面面相觑,只是垂手而立。
不多时便已写就,只见旁边侍卫接过书信,将写好的书信折好,装进信封,火漆密封之后便疾步传了出去,不多时已到了先前送书之人的手中,送信之人自是知晓此中厉害关系,丝毫不敢耽搁,立刻上马沿原路疾驰而去。
燕王环视帐中诸将,复又开口说道:“张、王、黄、梁四位将军火速带领营下士兵驰援燕京,如若北元有异动,无须请命,即可出军,歼敌于外。留守诸位将军,自当约束手下军士,不得扰民,粮草五日内便可筹集,莫让军中恐慌。”出言如山,丝毫不见慌乱。
诸位将军听得这个命令,心中却生了疑惑,自城破之日,当夜已经火速将三成兵力撤回燕京回防。此时这四位将军手下兵力接近燕军兵力的四成,如若一走,那么余下兵力只有三成左右,此时金陵大局尚未安定,只留下三成众人恐发生变故,不禁望着燕王,神情之中似告诉燕王再斟酌一二。
燕王和众人共事日久,自然明白众人心中所忧之事,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身败名裂事小,祖宗基业事大,如若北元余孽趁此时燕京防务空虚,趁机作乱,长驱直入,我朱棣虽万死不足以赎罪。诸位兄弟跟我日久,万望此去用心尽力,保卫大明江山不落入外族之手,朱棣在此谢过了。”这番言语,发自肺腑,情深意切,到了最后更是弯腰对着四位将军,鞠躬致意。
众将听闻此言,心中明白,如若北元趁内乱之际举兵伐明,燕京失守而长驱直入,导致华夏大地再次落入外族之手,燕王和自己众人必背负千古骂名,遑论说是建文帝反扑平乱之祸与这个相比,北元才是芒刺在背,同时有感燕王盛情,顿时也是豪气顿生,所以众将齐声喊道:“末将等领命,必以死相报国家和殿下。”众人齐声更有响彻云霄之气势,近日困扰众人的阴霾也扫去了大半。
众人说罢,燕王抬手示意,侍卫说道:“诸将军退下吧。”众人便依次退了出来,各回营帐,依次行事。
虽将隐忧之事说了出来,燕王心情却还是复杂莫名,径自出了营帐,向先皇的墓前走去,走至墓前坐下,用手抚摸着眼前的墓石说道:“想必你也看到信了,他逃了出去,你也该放心了。”语气悠悠,似父亲也就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在眼前一般,接着复又说道:“你还记得我离京之前你给我说的话吗?你赐我‘秋水寒剑’,命我永守燕京,永世不得还京。即使你死了也不许进京奔丧,诸王皆可进京奔丧,唯独我不可。你告诉我说是怕蒙古趁乱袭扰边境,也许你怕的就是今天吧,可是我还是来了,谁又知道了,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似是一个人喃喃地自说自话,又似乎是和陵寝中的父亲对话。
在他心头,当日父子离别的情景从未忘记,自己也曾为了那个决绝的离别而叹息过,听闻他去世的时候也数度落泪。回想起来,似乎不仅是自己的侄子对自己心有防备,也许父亲在世之日也是防着自己,百感交集,直至日将落山,才进得军帐。
自打驻守孝陵之日起,众将士便见燕王每日独坐在墓前,似在说着什么,却是谁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可是军务之事却是很明了,从不耽搁。
大家也不去问也不去管,有时候众人也难免会想,这事要是换做自己只怕早就支持不住了,对燕王佩服之情更甚于打仗之时。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永乐江湖儿女之杀青,永乐江湖儿女之杀青最新章节,永乐江湖儿女之杀青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永乐江湖儿女之杀青,永乐江湖儿女之杀青最新章节,永乐江湖儿女之杀青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