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顶着仍旧嗡嗡作响的脑袋躺在茅草屋中的一张破旧凉席上,孙辰才完全接收了这个跟他同样叫做孙辰的十七岁少年的记忆。
这里是一个叫做天启王朝的时代,现在是天允三年。而他现在的林家村,是天启王朝治下涿郡下辖内的一个小山村。
至于这里距天启王朝的都城宁城有多远,据村里的黄秀才说,坐马车要不眠不休地赶上半个多月。
孙家祖籍本不在这里,而是在距离这里有二百多里地的另外一个郡,汝州。
孙辰的爷爷在世时,经常会跟小辈提起他们这一房在七八十年前因为战乱逃荒流落到这里之前,在祖籍地有多么的风光。
孙辰的父亲孙周兄弟三个,因为老大孙齐惯会在两老跟前做事,唬得老两口一直高看这个在镇上刘地主家里做账房先生的大儿子一眼。
老大媳妇娘家在镇上,且经营着一间不小的酒楼,让孙杨氏在街坊邻居面前得了不少恭维,所以孙杨氏对这个面对她说话也要抬高下巴的儿媳妇都是小意迎捧的。
平时老大一家也住在镇上,每次回家来,都是来时两手空空,走时大包小包。尤其是秋收时,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算,每次都是在地里的活计全做完,就差最后交皇粮了,老大一家也打着帮助家里秋收的旗号回家来了。
交皇粮时,老大孙齐自然借此机会在乡亲面前露了脸,并在他大言不惭的宣扬下,走时除了带走的一马车粮食,他们一家也收获了街坊四邻的一致称赞。
而考上了秀才的老三孙彬,说是老两口的眼珠子也不为过,家里的大事小情不用他过问不说,每次从县里的学堂回家,老孙头和孙杨氏总要对其小心翼翼嘘寒问暖。
学堂的束修自不用说,除了要带走的口粮,单是每月的生活费,孙彬就要带走二两银子。
家里有两个需要小心供着的‘祖宗’,做为家中老二的孙周自然就要充当供着老孙头和孙杨氏的那个。
所以自从孙辰的母亲孙李氏进门,就跟孙周两人做着家里家外的所有劳作。
起的比鸡早,累得却如狗,就是他们两口子的真实写照。
即使是这样,在孙辰的奶奶孙杨氏眼里,对这个和老二一样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二儿媳一点都欢喜不起来。
在她眼里,一副唯唯诺诺模样的二儿媳让她在街坊四邻里被奚落,纯粹是在故意败坏她的名声。你瞧老大家的,哪次不是跟别人说自己的个待人亲厚,把儿媳当闺女一样的好婆婆?!整天受气口袋一样的脸,看着就烦!
明明知道娘不待见自己婆娘,可脾气绵软,又拙嘴笨舌孙周只能在每次媳妇受气之后劝慰她隐忍。
婆婆不待见,当家的又是这样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本来在娘家里娇生惯养一派天真的孙李氏选择了妥协。每次回娘家时都是报喜不报忧,净捡婆家的好话说。让想着帮她在婆家讨公道的父母兄弟咬牙切齿,真的是恨铁不成钢。
没办法,自家闺女(妹子)说没有受气,娘家人自然不好去婆家说道,只能暗地里帮衬下。
孙辰的母亲因为生下孙辰时没有好好的休养生息,再加上常年累月的苦干,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在孙辰十一岁那一年,因为在村口的小河边洗衣服时,不小心滑进刚刚化了冻的河里受了风寒,从此以后就离不了药罐子了,身体却是越来越虚弱,两年后到底撇下了年幼的他和只有八岁的妹妹撒手人寰。
尽管那时候,孙辰和妹妹都已经算是懂事,妹妹连一些简单的饭菜也能做出来,孙辰更是跟着父亲每天去地里劳作,当得上半个庄稼把式。
可是没有娘的孩子到底可怜,父亲孙周又是一个大孝子,家里的大部分收入都让他那个娘给唬弄走了,留下的仅够他们三人吃喝,孙辰兄妹两个平时连荤腥都没。
虽然爷几个的日子清苦,可孙周本就不是那种会苛待孩子的人,孙辰和妹妹除了偶尔会受奶奶和伯娘街坊的奚落,倒也过得自在。
没想到好景不长,孙杨氏在大儿媳的鼓动下,竟然想起了帮孙周讨填房。
是孙周的嫂子看二叔子一家可怜吗?当然不是。
因为少了二弟妹这一个劳力,老孙头又在孙李氏过世一年后病逝,这两年的地里的活计干的没有从前快了。而他们每一年回家的日子都是固定的,打着帮家里做活的旗号回来,活计做完了自然不用做,可若是没做完。。。
所以这两年老大孙齐,甚至他媳妇孙王氏,孙齐的儿子孙佑,都会被迫去上几次地做活。
更改每次回家的日期?那怎么行?不说以前每次延迟回家会让街坊四邻多想,单单孙齐东家那里就不好调整时间请假。
经过了仔细又严苛的寻摸,在孙杨氏娘家嫂子的介绍下,终于帮孙周找到了愿意结亲的对象。
对方是个寡妇,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模样周正,以前婆家为了能有人做活,死活不肯让她改嫁,前段时间闺女得了病,婆家不想拿医药费医治,这才允口让她带着闺女改嫁。
虽说不要聘礼,现成看郎中的八两银子却也不是小数目,还不算上以后抓药看郎中的开支。又是个寡妇带着拖油瓶,一般人家还真不乐意结亲,可孙家看重的,是她的能干。
据孙杨氏的嫂子说,这个女人除了命不好,家里家外料理得不比孙李氏差,重要的一点是身体比曾经的孙李氏好多了,一年到头没有过头疼脑热,这可是一个大大的优点,相比孙李氏,得省下多少药钱呀!
那个拖油瓶虽说还要吃一段时间的药,可却跟孙李氏的情况不一样,总会有好的时候,等以后结亲时还能得一份聘礼,孙杨氏怎么算怎么合适。
本来孙周对这件事是反对的,他原本的打算很简单,自己有儿有女,再苦熬上几年,给儿子娶了媳妇,闺女说了婆家,不就是擎等着享福了么?
可是孙齐怎么会让他如意,对自己的弟弟苦口婆心的劝解,最后都说到如果孙周不答应续娶,就是不孝顺老娘,街坊邻居也会说自己兄弟不睦,一点都不为独身的孙辰着想,这就是陷兄弟于不仁不义了。做为大孝子,好弟弟的孙周只能无奈答应。
这里是一个叫做天启王朝的时代,现在是天允三年。而他现在的林家村,是天启王朝治下涿郡下辖内的一个小山村。
至于这里距天启王朝的都城宁城有多远,据村里的黄秀才说,坐马车要不眠不休地赶上半个多月。
孙家祖籍本不在这里,而是在距离这里有二百多里地的另外一个郡,汝州。
孙辰的爷爷在世时,经常会跟小辈提起他们这一房在七八十年前因为战乱逃荒流落到这里之前,在祖籍地有多么的风光。
孙辰的父亲孙周兄弟三个,因为老大孙齐惯会在两老跟前做事,唬得老两口一直高看这个在镇上刘地主家里做账房先生的大儿子一眼。
老大媳妇娘家在镇上,且经营着一间不小的酒楼,让孙杨氏在街坊邻居面前得了不少恭维,所以孙杨氏对这个面对她说话也要抬高下巴的儿媳妇都是小意迎捧的。
平时老大一家也住在镇上,每次回家来,都是来时两手空空,走时大包小包。尤其是秋收时,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算,每次都是在地里的活计全做完,就差最后交皇粮了,老大一家也打着帮助家里秋收的旗号回家来了。
交皇粮时,老大孙齐自然借此机会在乡亲面前露了脸,并在他大言不惭的宣扬下,走时除了带走的一马车粮食,他们一家也收获了街坊四邻的一致称赞。
而考上了秀才的老三孙彬,说是老两口的眼珠子也不为过,家里的大事小情不用他过问不说,每次从县里的学堂回家,老孙头和孙杨氏总要对其小心翼翼嘘寒问暖。
学堂的束修自不用说,除了要带走的口粮,单是每月的生活费,孙彬就要带走二两银子。
家里有两个需要小心供着的‘祖宗’,做为家中老二的孙周自然就要充当供着老孙头和孙杨氏的那个。
所以自从孙辰的母亲孙李氏进门,就跟孙周两人做着家里家外的所有劳作。
起的比鸡早,累得却如狗,就是他们两口子的真实写照。
即使是这样,在孙辰的奶奶孙杨氏眼里,对这个和老二一样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二儿媳一点都欢喜不起来。
在她眼里,一副唯唯诺诺模样的二儿媳让她在街坊四邻里被奚落,纯粹是在故意败坏她的名声。你瞧老大家的,哪次不是跟别人说自己的个待人亲厚,把儿媳当闺女一样的好婆婆?!整天受气口袋一样的脸,看着就烦!
明明知道娘不待见自己婆娘,可脾气绵软,又拙嘴笨舌孙周只能在每次媳妇受气之后劝慰她隐忍。
婆婆不待见,当家的又是这样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本来在娘家里娇生惯养一派天真的孙李氏选择了妥协。每次回娘家时都是报喜不报忧,净捡婆家的好话说。让想着帮她在婆家讨公道的父母兄弟咬牙切齿,真的是恨铁不成钢。
没办法,自家闺女(妹子)说没有受气,娘家人自然不好去婆家说道,只能暗地里帮衬下。
孙辰的母亲因为生下孙辰时没有好好的休养生息,再加上常年累月的苦干,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在孙辰十一岁那一年,因为在村口的小河边洗衣服时,不小心滑进刚刚化了冻的河里受了风寒,从此以后就离不了药罐子了,身体却是越来越虚弱,两年后到底撇下了年幼的他和只有八岁的妹妹撒手人寰。
尽管那时候,孙辰和妹妹都已经算是懂事,妹妹连一些简单的饭菜也能做出来,孙辰更是跟着父亲每天去地里劳作,当得上半个庄稼把式。
可是没有娘的孩子到底可怜,父亲孙周又是一个大孝子,家里的大部分收入都让他那个娘给唬弄走了,留下的仅够他们三人吃喝,孙辰兄妹两个平时连荤腥都没。
虽然爷几个的日子清苦,可孙周本就不是那种会苛待孩子的人,孙辰和妹妹除了偶尔会受奶奶和伯娘街坊的奚落,倒也过得自在。
没想到好景不长,孙杨氏在大儿媳的鼓动下,竟然想起了帮孙周讨填房。
是孙周的嫂子看二叔子一家可怜吗?当然不是。
因为少了二弟妹这一个劳力,老孙头又在孙李氏过世一年后病逝,这两年的地里的活计干的没有从前快了。而他们每一年回家的日子都是固定的,打着帮家里做活的旗号回来,活计做完了自然不用做,可若是没做完。。。
所以这两年老大孙齐,甚至他媳妇孙王氏,孙齐的儿子孙佑,都会被迫去上几次地做活。
更改每次回家的日期?那怎么行?不说以前每次延迟回家会让街坊四邻多想,单单孙齐东家那里就不好调整时间请假。
经过了仔细又严苛的寻摸,在孙杨氏娘家嫂子的介绍下,终于帮孙周找到了愿意结亲的对象。
对方是个寡妇,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模样周正,以前婆家为了能有人做活,死活不肯让她改嫁,前段时间闺女得了病,婆家不想拿医药费医治,这才允口让她带着闺女改嫁。
虽说不要聘礼,现成看郎中的八两银子却也不是小数目,还不算上以后抓药看郎中的开支。又是个寡妇带着拖油瓶,一般人家还真不乐意结亲,可孙家看重的,是她的能干。
据孙杨氏的嫂子说,这个女人除了命不好,家里家外料理得不比孙李氏差,重要的一点是身体比曾经的孙李氏好多了,一年到头没有过头疼脑热,这可是一个大大的优点,相比孙李氏,得省下多少药钱呀!
那个拖油瓶虽说还要吃一段时间的药,可却跟孙李氏的情况不一样,总会有好的时候,等以后结亲时还能得一份聘礼,孙杨氏怎么算怎么合适。
本来孙周对这件事是反对的,他原本的打算很简单,自己有儿有女,再苦熬上几年,给儿子娶了媳妇,闺女说了婆家,不就是擎等着享福了么?
可是孙齐怎么会让他如意,对自己的弟弟苦口婆心的劝解,最后都说到如果孙周不答应续娶,就是不孝顺老娘,街坊邻居也会说自己兄弟不睦,一点都不为独身的孙辰着想,这就是陷兄弟于不仁不义了。做为大孝子,好弟弟的孙周只能无奈答应。